㈠ 求投行案例分析详解
(1)IPO前,股东权益就是净资产18000万元,由于完全折为股本,所以资本公积为0元。IPO后,股东权益为18000万+6000万*15.56元=111360万元。资本公积为(15.56元-1元)*6000万=87360万元。
(2)流通股东投入的净资产是非流通股东净资产的5.19倍,15.56*6000万/18000万=5.19.
流通股东获得的股权是发起人股权的1/3,6000万/18000万=1/3。
(3)首先企业上市,除了聘请投资银行作为保荐人和主承销人外,还需要聘请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其实律师就企业的历史沿革合规性及重大合同、商标、专利等的真实性、有效性发表书面意见,出具《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会计师主要对公司的财务情况出具《审计报告》。政府部门主要要通过证监会的审核,才能够发行上市,而在上市的过程中需要向当地证监局也就是证监会的派出机构备案,进行辅导、验收。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还会和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比如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环保部门、法院、发改委等等。
㈡ 中国IPO过程中承销商的具体作用,请举例分析。谢谢!
承销商由证券公司担任,在整个IPO过程中,证券公司的角色有1)保荐人2)承销商。保荐人是推荐企业上市的角色,主要职责是在申报过程中了解企业(尽职调查),与会计师、律师配合帮助企业解决法律和财务上的问题,比如历史上股权是否清晰,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符合上市公司要求,财务制度是否健全,财务政策使用是否合理符合规定等等。在上市成功后要进行持续督导。保荐人承担企业上市的一大部分风险。在发行时,证券公司担任承销商角色,帮助企业发售股票。分为代销和包销,包销下承销商对未能售出的股票要自行买下。
㈢ 有没有像建行上市的经典ipo上市案例
IPO征途危与机共存,成则步入发展超车道,甩开对手;败则错失新一波财富盛宴,延误发展大计。资本市场不相信一厢情愿,怎样掌控资本游戏话语权?如何降低上市犯错率?全面反思IPO失败十大经典模式,缜密梳理冲刺上市八大战略扭曲。
IPO 十大典型败因:细节决定成败,纠纷导致出局
在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做出的决策中,否决发行上市申请、取消已发行申请的审核、撤销已经通过的核准,这三项对企业来说均属于上市失败。由于公司上市并不仅仅只为 IPO这一次的融资机会,其必将经历多次二次增发再融资,所以上市公司因为作假欺诈、业绩无法满足上市标准被证交所退市,也可视为上市失败。
应该注意到,企业IPO被证监会否决,并不仅仅是某一个重大问题或者单一原因,能够上会的企业基本已经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重新梳理。在大问题已经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往往因为或多或少的细节问题,导致IPO失败。
IPO失败将对拟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造成重大打击,延误企业上市进程、打乱企业发展计划和经营管理活动、外界的负面关注甚至会影响公司形象和商誉。因此对失败教训的借鉴,在企业准备发行上市阶段显得相当重要。
败因一:被举报存在问题
证监会发审委往往以“补充公告”的方式宣布取消对该公司发行文件的审核,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多半是“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落实”,但是并不对外公布详情,往往引发坊间对当事公司的种种猜测。
据分析,上会前数小时被取消上会资格的同花顺,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同花顺涉嫌“推荐的炒股软件属虚假宣传,诱骗股民投入升级软件”而被举报,存在影响发行的问题。作为监管部门的证监会,如果有举报就要尽量核实。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纠纷在所难免,主要是企业处理纠纷的应对能力。而且,取消这次上会资格,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再次上会。待企业补齐材料后将重新上会,并可能顺利通过。如同花顺在 2009年9月24日被取消上会资格后,于11月2日再次上会并通过发行申请,并于12月25日在创业板挂牌交易。
败因二:权属纠纷的不确定性
立立电子早在2007年就向证监会递交了IPO申请材料,于2008年3月5日通过发审会审核,5月6日获得IPO核准批文并完成资金募集。但是,立立电子的上市一直倍受社会质疑,被认为掏空另一公司浙大海纳资产并二次上市。证监会在接受举报以后,调查发现立立电子在2002年部分股权交易程序上有瑕疵,存在权属纠纷的不确定性。
2009年4月3日,证监会发审委在会后事项发审委会议撤销其IPO核准批复,并要求将全部募集资金连本带利退还投资者,开了证券市场IPO申请先批后撤的先例。
败因三:信息披露质量差
指拟上市企业的申请材料未按规定做好相关事项的信息披露。申请文件以及招股说明书准则是对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作为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企业高管应当保证所披露的信息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由于投资者更看重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上市企业在信息披露时,应当坦诚相待,对于对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无论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申请人公司均应披露。否则,如果在发审委会议上被发审委委员当面指出问题要害,对上市过程的危害性反而更大。
如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神州泰岳曾在2008年冲击中小板未果,在2009年9月24日的网上路演中,神州泰岳董事长王宁对投资者表示,中小板未通过是因为“对审核所关心的问题理解不充分,回答陈述不够清楚,信息披露不够完整,导致委员有不同意见。但是公司本身不存在持续盈利能力及规范运作方面的问题”。
此外,因为信息披露质量差而被否决的案例,还包括某申请企业在成立之初设计一套“动态的股权结构体系”,把内部员工股东分为三档,股东每退一个档次,折让50%的股份给公司,作为公司的共有股权。为此公司出现过股份待持和多次内部股权转让,但申请材料中对历次股权转让的原因披露不准确、不完整,且未披露股东代持股的情形。
就是这样,请采纳
㈣ 我要写篇关于中国IPO市场的论文,有以下几点不知道,求高手解答:
1、你的这些问题,答案可简单可复杂,看你需要写到什么层次;
2、论文的题目需要进一步明确,现在这个题目太大太空泛;
3、建议网上下载一本书《证券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手册》,找最新版本,网络文档上就有,你上面罗列的问题答案都有;
㈤ 求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上市公司并购中因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存在暇疵的不成功案例
一般由于国有产权交易存在瑕疵的话事后有重新确认权利等方法可以补求,如果补求不成功该项目不会正式申报.
㈥ 中国股市IPO到底有什么问题
中国股市IPO没有任何问题,严格按照准入标准来审核上市公司,
只是投资者方面存在太大问题,专业素质太差,投机心理太强,导致新股上市后便会疯狂炒作。
㈦ 农行ipo案例有什么创新,后续走势
由于农行(601288)的A股和H股绿鞋全部执行,农行IPO由此成为史上最大IPO。
分析人士认为,农行股价在13日最终报收于发行价之上,显示农行后市仍有表现空间。
成为最大IPO
“绿鞋”是“超额配售选择权”的简称,即发行人给予承销商权利,可以在市场好的时候在原定发行股数基础上增加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农行A股联席主承销商于7月9日按农行IPO发行价格向A股投资者超额配售33.35亿股股票,占农行A股IPO初始发行规模的15%。之后农行A股主承销商在8月13日全额行使了A股超额配售选择权。A股超额配售后总配售规模约为255.71亿股,融资额最终达685.29亿元。H股方面,农行H股主承销商在7月29日全额行使了38.12亿股H股超额配售选择权,使得农行H股的融资额最终确定为921.15亿港元。农行IPO自此成为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
农行A股后市稳定期间股价表现良好,并未动用绿鞋资金。自农行IPO的A股上市交易日7月15日至稳定后市期结束日8月13日,农行股价始终平稳运行在发行价格及以上,截至8月13日收盘于2.69元,较发行价格2.68元上涨0.37%。在此期间内,农行联席主承销商并未利用农行A股IPO发行超额配售所获得的资金从A股二级市场买入农行A股IPO发行的股票,因此农行超额配售选择权得到了全额行使。
值得注意的是,农行执行绿鞋机制时还引入了一项新的制度创新———刷新制度,即主承销商利用绿鞋资金买入股票后还可以在高于2.68元的价格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