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股市市盈率过高必然引起股价下跌,不可能通过增加每股盈利能力来消化和弥补,是否同意这一研究结论
答覆楼主:这个问题存在两个观念,如下分述
(1)市赢率的高低会影响股民投资意愿。市赢率愈低,股民投资意愿愈高。反之;投资意愿愈低。
(2)从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中,我们理解影响市盈率计算的关键因素是股价和每股每年盈馀。而股价
天天变化,相对于;每股每年盈馀只能从『利润季报表』中得知。因此;股价的变化影响市盈率甚
钜。当然过高的市盈率,在股民投资意愿降低时,必然股价走低。正所谓:『跌时重质』的真义。
但楼主发问题目中,中国股市市盈率过高,这问题有点商榷。依照个人的认知,中国股市的市盈率
,是有点高,但非过高。且止于小盘股。一般的蓝筹股市盈率是非常低。除非蓝筹股的市盈率超过
25以上,才可能撼动大盘指数。否则;只是小盘股的重挫,影响不了大盘指数。
以上是个人对中国股市市盈率的理解。与大家共享。
⑵ 李嘉诚分配财产大儿子李泽钜分了2900亿的股票,而福布斯给出的李嘉诚身价265亿美元(1645亿人民币)。
看的出,你应该是看了新闻才会这么问的,唉,那些搞新闻的怎么会懂经济呢,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已。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老李的家族财产肯定没有那么多(父子三人8千亿?)。老李的商业帝国超过8千亿这是肯定的,但那不全是老李家的,印象中老李好像是占了百分之二十多。也就是一千六百亿到两千亿之间。那些新闻编辑是把整个商业帝国都算在老李家的了,忘了其他股东和那些中小股东。这就好比微软市值几千亿美元,但比尔只有两成多股份,难道就因为比尔是创始人,就说整个微软都是他的啊?但,同样的,这些也都只是老李家的表面财产,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老李确实隐藏了自己的财富。目前大家知道的都是人家自己公开出来的数据,而且是大部分都可以在上市公司的公告里查的到的
⑶ 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然后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吗
股票本身就是拿来买卖的,特别是对于A股同股同权来说,你持有的股票越多你的话语权越高,如果持股达到较高的比例,进入公司的管理层并控制公司也并非不可能。
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股权有几个界限,不同的股权比例所享有的权利是不一样的。
绝对控制权67%,当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机构只有一个公司67%以上的股权,那么它就可以做到100%的控制这个公司,别人反对一点作用都没有;
相对控制权51%,基本上可以很安全的控制这个公司;
安全控制权34%,一票否决权 ;
30%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线;
20%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 临时会议权
10%,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
5%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
当然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股权结构是建立在同股同权的基础上,只要你的股票是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购买的,符合监管的相关要求,那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之后,你不仅可以进公司的管理层,甚至有可能控制整个公司。
但从实际上来看,想要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控制一个公司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关于大量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最近几年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万宝之争。
当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超过5%,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就必须发布公告,而一旦发布公告之后,大家知道有人要举牌上市公司,会有更多的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从而在短期之内推升这家公司的股价,这会让收购的成本进一步增加。
而且一旦举牌之后,就会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警惕,他们肯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反制,比如通过回购股票,以及舆论压力给收购方施加压力等等,这会大大的增加收购方的收购难度。
第二、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持有大部分的股份。
很多是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控制权落入他人的手中,他们在上市的时候创始人团队所掌控的股权比例一般都很大,比如目前A股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持股比例都达到30%以上,甚至有的公司董事长持股比例达到40%以上,所以即便某一个人通过公开市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想要成为第一大股东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第三、上市公司可能是同股不同权。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为了保持创始团队的绝对控制权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同股不同权的股票方式,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京东,阿里巴巴等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
比如在京东的股权结构当中,虽然刘强东只有15%左右的股权,但其所拥有的投票权却超过75%,相反,虽然腾讯旗下的投资公司拥有京东18%的股权,但其投票权却只有4.5%左右。 这种同股不同权的股票设置,可以让创始人团队以较少的股份掌握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被恶意收购的目的。
第四、上市公司可以开启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股权单薄反收购措施,当一个上市公司面临恶意收购的时候,上市公司公司创始团队为了保住自己的控制权,就会大量低价增发新股,让收购方手中持有的股票比例下降,从而达到稀释收购方股权的目的,比如2005年新浪在面对盛大收购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毒丸计划,最终盛大只能无奈的放弃收购新浪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