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92-2006年股票市场的变化情况,并作简要分析
基本是暴涨暴跌的循环。当然了各个方面也还是有很多进步的。
第一轮暴涨暴跌:100点——1429点——400点。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29%。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轮暴涨暴跌:400点——1536点——333点。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涨幅达284%。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第三轮暴涨暴跌:333点——1053点——512点。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第四轮暴涨暴跌:512点——1510点——1047点。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上证指数上涨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轮暴涨暴跌:1047点——1756点——1361点。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第六轮暴涨暴跌:1361点——2245点——1000点。由于继续受欧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国股市最后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至高点”。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2001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快速跌至1515点这一敏感点位。15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的“箱底”,还是“箱顶”?历史似乎跟我们股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15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箱顶”,曾经的“箱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是吗?就在中国股市在1500点的上方稍作停留后,她依然还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点的历史“箱顶”下方,这样的指数点位似乎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更踏实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1339.2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跌至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预测是十分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第七轮暴涨暴跌:1000点——3300点——1500点?2005年6月,上证综指破1000点,2006年1月从1200点启动,截止2007年4月6日收于3300点之上,过去的历史高点已被远抛脑后,一年多时间大盘累计涨幅超过了230%。这一轮行情的上涨应该算是历史上最为猛烈的。50倍的市盈率还能伴随这一波行情走多远?我们将拭目以待。当然,这一轮大的行情结束后,将回调至何处,我们仍将拭目以待。我认为目前4500是阶段性高点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32368645.html?si=1
⑵ 股票基本面分析!!!急急
600028 中国石化
HK0386 中国石油化工
(1) 股份总数: 867亿 A股流通: 35亿 境外上市: 167亿 限制股: 663亿
(2) 2006年关键财务数据
利润总额: 732亿 净利润: 506亿
主营业务收入: 10445万亿
总资产: 5845亿 股东权益: 2548亿 每股净资产: 2.94
(3) 原油产量: 突破4000万吨 2.85亿桶 (1吨=7.1桶)
炼油能力世界第三
乙烯产能世界第四
加油站: 2.8万个 世界第三
其中 胜利油田: 1.94亿桶 占68%
(4) 加工原油: 14632万吨
(5) 原油: 自供:2962万吨 中石油:881万吨 中海油: 493万吨 进口:10147万吨
(6) 国内成品油总经销量: 1.12亿吨
加油站: 2.88万
(7) 。全年销售化工产品2,956万吨
(8) 勘探及开采事业部: 收入: 1431亿 费用: 799亿 收益: 631亿
炼油事业部: 收入: 5803亿 经营费用: 6056亿 收益: -252亿
营销及分销事业部: 收入: 5935.58亿 经营费用: 5633亿 收益: 302亿
化工事业部: 收入: 2281亿 费用: 2108亿 收益: 172亿
本部及其他: 收入: 2621亿 费用: 2636亿 收益: -15亿
⑶ 90年4月上市的股票有哪些
股票上市是要到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才开始的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深安达(000004)(现ST国农)成为中国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的第一只股票,12月10日深原野(000005)(现ST星源)集中交易,从而成为1990年在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的两只股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此时集中交易的股票数量也只有6只:1991年1月14日交易所集中挂牌交易的深金田(000003)(现在的PT金田,已到三板市场交易)、1991年1月29日交易所集中挂牌交易的深万科(000002)、1991年4月3日交易所集中挂牌交易的深发展(000001)、1991年6月25日新上市的深宝安(000009)。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但其交易时间是1990年12月19日,晚于深圳证券交易所,该日上午,交易所举行开业典礼,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出席了开业典礼,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李祥瑞授权总经理尉文渊在交易大厅敲响正式开市的第一锤。上海证券交易所12月19日一次性集中在上交所上市的共有8只股票,包括上海本地的延中实业(600601)(现“方正科技”)、真空电子(600602)(现“广电电子”),飞乐音响(600651)、爱使电子(600652)(现“爱使股份”)、申华电工(600653)(现“申华控股”)、飞乐股份(600654)、豫园商场(600655)(1992年6月15日终止上市,替代为改制后于1992年9月2日上市的豫园商城)和浙江的凤凰化工(600656)(后来的“S*ST源药”,已退市),史称沪市“老八股”。
199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集中上市挂牌交易的股票一共是十只股票。但股票的交易早在交易所成立集中交易之前就进行了,所以交易所的交易只是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
1985年1月14日,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发行股票80万股,每股10元,其中法人股5万股,个人股45万股。谢海清在寒风中站了整整4个多小时,成为了第一个购买“600601”股票的投资者,由此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600601”的董事。1986年9月26日,延中实业与飞乐音响两只股票率先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部柜交易,这是我国首批上市交易的股票。
1986年,上海市着手酝酿以国营大中型企业为主,选择8家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最后正式批准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为股份制试点企业,成为上海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有由上海灯泡厂、电子管厂、电子管二厂、三厂、四厂、显像管玻璃厂、电真空器件研究所等六厂一所组成的资产一体化股份制公司。1987年1月12日发行普通股14.5万股。1988年4月26日发行12.5万股,1989年2月28日发行22.1万股,每股面值100元。真空电子是首家溢价发行的股票,100元面值股票以113元价格发行。1991年11月29日又溢价发行了B种股票,成为中国第一张专供海外投资者认购的人民币特种股票,发行量100万股,每股100元,发行价420元/每股。
1984年11月14日,经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由上海飞乐电声总厂、飞乐电声总厂三分厂、上海电子元件工业公司、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公司静安分部发起设立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及职工发行股票。总股本1万股,每股面值50元,共筹集50万元股金,其中35%由法人认购,65%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成为上海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而且不音响公司这次发行的股票,没有期限限制,不能退股,可以流通转让,也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小飞乐”。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率领的美国证券代表团,将一张面额为人民币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送给凡尔霖,这张“小飞乐”股票成为第一张被外国人拥有的股票,凡尔霖先生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第一位中国股东。
上海爱使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于1985年1月公开发行股票,实收股本40万元。1991年8月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爱使”向社会增发230万元股票(包括向老股东1:1配股),实有资产达到1300万元,股东3000多名。
乡镇企业“上海申华电工联合公司”摆脱与乡政府的关联,成为第一个主动摘掉“红帽子”并以公开发行股票而产权社会化的公司,于1987年3月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万股,每股金额100元,总计金额100万元,是上海市郊区惟一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1990年3月1日起正式上市交易。1990年12月中旬该公司进行股票折细,把一股拆成十股,每股面值10元,同时以每股15元的价格发行了40万股面额10元的股票。1992年3月20日正式更名为上海申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原为上海飞乐电声总厂。飞乐电声总厂成立于1980年,是经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批准,由全民企业上海无线电十一厂,集体企业上海电子元件十厂和上海风雷广播器村厂联合组成的国营、集体联营企业。1984年曾发起组建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因此,习惯上将飞乐股份称为“大飞乐”。
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公司是在上海豫园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重新组成的股份制企业。上海豫园商场即上海著名的老城隍庙市场,共有63家商店,原分别归属国营集体不同的所有制,很难统一发挥老城隍庙经营特色的优势。1987年6月经有关部门批准,豫园商场全部国营和集体商店联合组成统一的股份有限公司,以集中优势扩大经营规模,是上海首批试制股份制的企业之一。为适应上海商业、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发建设豫园地区的商业、旅游业,豫园商场股份有限吸收上海豫园旅游服务公司、南市区饮食公司、上海市商业建设公司、上海旅游公司、南市区糖业烟酒公司、南市区果品杂货公司、南市区药村医药公司、南市区百货公司、南市区服务公司、南市区五金交电公司、南市区合作联社、南市区工业供共同发起,组成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11290.428万元,每股10元,计1129.0428万股,国有股14.34%,法人股71.64%,个人股14.02%。其中发起人投资折股计5940.428万元,向社会法人公开发行4000万元,向社会个人发行1350万元,包括公司内部职工认购240万元,定向商场公司个人股股东发行150万元,用于优先配购公司股票。公司股票每股10元,股票面额分为1000股和10股两种。1992年4月,豫园商场联合了上海旅游公司等16家发起、重组成“豫园商城”。具体操作过程为:豫园商场股票按资产升值率以1:1.8的比例调换新组建的“豫园商城”股票,即每1股面值100元的豫园商场股票换成18股面值 10元的豫园商城股票;每股100元的商场股票配售12股面值10元的商城股票, 配售价为每股80元。1992年6月15日,原“豫园商场”股票终止上市。新的“豫园商城” 股票申请上市。
当时已经在柜台挂牌交易的上海本地股票一共只有上述7只,恰好浙江省证券公司的李训(当时曾被选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提出,浙江省有一家“浙江凤凰”。浙江凤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1988年10月浙江省政府由原兰溪化工总厂改组而成的,是浙江省第一家国营大中型股份制企业,实收股本2563万元。公司主要生产日用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浙江凤凰是在上海证交所开业前夜办完挂牌手续的,浙江凤凰化工作为第一个在上海上市的外省市股票,标志着上海的证券交易已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从而也成全了中国的吉利数字8。
上海的老八股,除真空稍大为2亿股(其中流通股4910万股)外,其他延中500万股,小飞乐165万股,爱使40万股、申华100万股、豫园650万股,大飞乐2100万股(流通股210万股),浙凤凰2560万股(流通股510万股)。
1990年交易所成立后,股票交易是实物的交易,而交易又空前活跃,街头上出现了倒卖股票的“黄牛”。当时交易所设立了清算部,负责交易过户等事务。每天闭市后,人们带着大量实物股票来办转让过户手续,一开始他们还是用拷克箱装实物股票,后来发展到每天一万多笔交易,来办过户手续的投资者只能用麻袋装实物股票,工作人员天天忙到下半夜,给交易所的正常运转带来很大的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才下决心搞“无纸化”交易。股票的“无纸化”交易,在当时只有境外的专家在理论上讨论过其具体实施的可行性,无论中外都是史无前例的。就是为了方便投资者,从而促进交易所的发展,尉文渊才作了大胆的尝试,他不但敢于冒着风险作决策,还亲自动手,又是画表格,又是连夜开会,发动员工一起想办法出点子,创造性地提出了用股东账户代替实物股票记录股东股权和交易情况的方案。1992年,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率世界证券交易所之先,实行了股票无纸化发行与交易。
⑷ 求1990到2008年股票分析图
同花顺不是有吗?把数据下载完整就有历年的交易K线
⑸ 用什么股票分析软件可以看到上证指数从1990年开始的指数阿
看历史数据分析家最好,它的K线界面面可以看25年的数据,只不过免费的版本没有,需要付费才可以使用,建议使用大智慧新一代,全免费的,不过从研究股票数据的角度看,如果有10年的历史数据就已经足够了,因为每一个时代庄家的操盘手法都会有所改变,你如果使用1995年以前的盘面手法,来分析目前的盘面的话可能相差很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⑹ 上证指数1990年12月19日基日的股票总市值是多少不要百度粘贴,因为我查了没有。
上证综合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日,以该日所有股票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期指数定为100点。1984年11月14日发行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这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1986年11月,邓小平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赠送了一枚飞乐音响股票。虽然有报道说深宝安和北京天桥成立股份制企业更早,但是发行股票,小飞乐在先。
1986年,深圳开始股份制改造。1988年4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在特区证券公司的柜台上开始了最早的证券交易。随后万科、金田、安达、原野(世纪星源的前身)等也陆续发行股票并上柜交易,构成“老五家”。
1990年12月1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因为申请没有批), 老5家开始交易。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老八股开始交易。它们是: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股份、申华实业、飞乐股份、豫园商场、浙江凤凰。上海综合指数基点为100点,(当天开盘96.05点,之后无量空涨,90年收于127.61点。)
1991年,上海股市稳步上涨。
1991年7月3日,深交所正式开业。
1991年10月31日,首家B股深南玻B公开招股。
如果有疑问请找(中国股市18年大事记),帮助对你有所帮助。
⑺ 1990年后,中国总共出现过几次大的股灾
截止到2017年共5次。
第一次,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沪指从1429点最高点中东到386点的最低点,历时半年,跌幅达到72%,这是中国股市第一次泡沫崩盘,也是迄今为止的中国股市行情中下跌速率最快的一次。
第二次,1993年2月至1996年2月。这量中国股市周期最长,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从1993年2月的最高点1558点,到1994年7月的最低点333点,最大跌幅78%,简直是一场灾难。
第三次,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股指从最高点1510点到1997年9月的最低点1025点,最大跌幅达到32%。如果从常规技术角度和宏观背景分析,这也是中国股市第一次合乎"标准"的熊市。
第四次,2001年6月的最高点2245点至低点1346点,跌幅已达40%
第五次,2007年10月的最高点6124.04点至2008年4月低点2990.79点,跌幅已达50%,但2990.79点是否是本轮低点底部仍有待在今后行情中的进一步观察。
(7)1990年的股票分析扩展阅读
2015年中国股市遭受了重创,自2015年6月12日以来,上证综合指数已经下跌了32%,深圳股市下跌了41%。大部分个股被腰斩,停牌的上市公司已超过1400家,占了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多,两市总市值蒸发了20多万亿,这在全球股史上都是罕见。
虽然中国央行正在竭尽全力拯救股票市场,人民银行将利率下调至近几年最低点,大佬们承诺回购股票,监管机构已经宣布暂停IPO的发行……
⑻ 1990年上海上市的10支股票
000005 世纪星源 上市日期 1990-12-10
600601 方正科技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02 广电电子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1 飞乐音响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2 爱使股份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3 申华控股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4 飞乐股份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6 ST方源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42申能股份 上市日期 1993-04-16
600603 ST兴业 上市日期 1992-01-13
⑼ 1990年至2010年A股走势
分成3个阶段:
1991-1995善庄阶段:只有几家大机构和不多的股票,机构重仓持有什么股票都能见诸报端,机构的理念是“把股价抬上去不是本事,能够在高价区站住才是本事”。多数股民挣钱了,于是涌入股市想借机发财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虽然其中很多人发财了,但是留下了一堆被抬到高价偏离正确估值的股票,为之后A股的下跌(也叫估值修复)埋下了伏笔。从供求关系上来讲,这是A股唯一一个股民资本相对于股票供应较多抢着买股的时代。
1996-2000恶庄时代:机构数量变多,媒体也监管不过来了,于是就出现了恶庄。他们在股价很低时继续恶意打压以求获得更廉价的筹码,在人们买股热情高涨时偷偷出货,实际上完全操纵了股价,然后留下一堆巨亏跳楼的散户。大熊市的时候政府一喊话熊市就转牛了,相对于善庄时代的投机市此时A股更显著的特点是政治市,不过这两个A股的传统从来就没有真正脱离过A股本身。
2001之后:博弈时代:博弈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金类的机构数量急剧攀升。然后每个机构持有一个股票的比例被《证券法》规定不能超过10%。于是机构之间就要合作(大家一起买一起卖同一个股票)才能达到恶庄时代操纵股价的目的。但同时机构之间也存在相互的竞争,于是它们的买入卖出往往不是那么协调。这个时代的牛股经常是一波上涨之后构筑一个换手平台把那些想要卖出的机构卖出的股票都消化掉了才会有新一波的上涨。这个模式看似要比之前好,可是所有的机构和散户都有逐利性——他们居然也和散户一起追涨杀跌看趋势做。于是就有了牛短熊长的特征,牛市的时候抢着入场抢利润,熊市则显得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没有哪个机构愿意率先站出来说这里就是熊市的终点了。政府的喊话、社保和保险资金的加入以及外资的持续涌入成了股市的见底信号。此时A股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股票发行过快资金却逐步跟不上了,这导致了股市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都没有解决好。人们都知道发行股票比起炒股挣钱多了。这个时代在中国还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这个时代的毛病不是一两个政策可以解决好的。
⑽ 1990日本股市崩盘的原因(详解)、过程
1990日本股市崩盘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具体如下
利率太低,资金泛滥,引导失误监管失控。
1985年9月美英德法日五国财长聚会纽约的广场饭店,就争执许久的日元升值达成协议。之后一年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一倍以上,由此对出口造成巨大冲击。日本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完成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过度,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放松银根,基础利率跌至历史最低点,货币供应量连续每年超过10%,1998年超过15%,造成市场上资金极其充沛。
但是由于当时日本上下对日元升值和经济转型的困难认识和准备不足,大量资金并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样流入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是流入容易吸纳和“见效”的股市楼市,造成股市楼市价格双双飙升。1985年以后的4年时间中,东京地区商业土地价格猛涨了2倍,大阪地区猛涨了8倍,两地住宅价格都上涨了2倍多。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引流资金和监管资金,而是听之任之。
盲目扩大信贷,滥用杠杆作用。
在资金泛滥的情况下,原本应该紧缩的信贷不仅没有紧缩,相反进一步扩张,推波助澜火上加油。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日本各大银行将房地产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1990年危机已经一触即发,但是银行继续大规模贷款。这一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家日本最大银行向房地产发放贷款总额达到50万亿日元,占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一,五年间猛增2.5倍。尤其错误的是为了扩大杠杆作用增加利润,日本银行违反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将持股人未实现利润当作资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领域里的货币数量进一步扩张。
1991年日本银行总贷款额达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0%,而美国仅为37%。为了争夺利润和分享市场,日本上千家财务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也不顾政策限制,跻身于房地产金融行业,直接或间接向房地产贷款,总额高达40万亿日元。可以说日本金融机构是房地产泡沫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后支撑者,为泡沫源源不断输送能量直到最后一刻。
投资投机成风,股市楼市连动,管理监督形同虚设。
日本和香港完全一样,股市和楼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泡沫的严重程度。当时日本居民从股市中赚了钱投资到楼市中去,从楼市中赚钱投资到股市中去。无论从那一个市场赚钱都十分容易,很多人所赚之钱比一辈子工作积蓄的钱多得多。股市楼市比翼双飞,同创一个又一个“高度”。
1985到1988年日本GDP增长16%,土地市值和股票市值分别增长81%和177%。1989年底日经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近39000点,房地产价格也同创历史最高。这段时间里,房价日长夜大,数月甚至数天价格又上涨了。人们千方百计从各个地方借钱投向房地产,炒作和投机成风,很多人辞去工作专职炒楼。人们用证券或者房产作抵押,向银行借钱再投资房地产。
银行则认为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由此作抵押没有风险,所以大胆放款,造成大量重复抵押和贷款,监督管理形同虚设,资金链无限拉长,杠杆作用无限扩大。但是市场转折后立即就形成“中子弹效应”,一个被击破,个个被击破。日本大公司也不甘寂寞,在炒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关系进行土地倒买倒卖,数量极大倒手率又极高,每倒一次价格就飙升一次。在此过程中政府很少的应对政策也严重滞后。大公司倒卖土地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政府增收94%重税后才被迫停止。
泡沫破裂后许多日本居民成为千万“负翁”,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长期背上严重的财务负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严重影响正常消费。日本银行及非银行机构的不良债务高达100万亿日元,最后成为坏账的达到几十万亿日元。倒闭和被收购的银行和房地产公司不计其数,大量建筑成为“烂尾楼”。建筑业饱受重创,1994年合同金额不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国民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负增长和零增长。日本的沉痛教训应该在中国房地产发展进程中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