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认识王俊!
我认识一个顺义的“王俊”在银行工作,以前是做房地产的,做房地产发家,两个企业的股东,人品很好,做人很诚实讲信用,年纪30左右吧,挺帅的。
『贰』 王俊的个人成就
王俊教授在肺癌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高的造诣。他在我国首先开展并积极倡导肺癌术前的纵隔镜病理分期和规范化治疗,使之与国际接轨,从而显著提高了肺癌的治疗效果。
在积累了丰富手术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30余篇有关胸腔镜的文章,主编了国内第1部胸腔镜专著,参与编写数部书籍的有关章节,编辑了第1套电视胸腔镜教学录象带和第1套胸腔镜多媒体光盘(5张),完成了我国第1个胸腔镜手术的国家远程教育项目,举办了7届全国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学习班和6届全国电视胸腔镜外科研讨会,培养了全国75%以上的胸腔镜医师。其成果获得了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围手术期肺功能的研究领域,王俊教授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显著的地位。他建立了中国术前定量预测肺切除术后肺功能的核素检查方法,显著提高了胸外科手术安全性评估的水平,大大缩短了我国在该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他在国际上首先证明DLCO较MVO2能更准确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DLCO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关,而与长期生存率无关。他的新观点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后,被近年出版的国外胸外科教科书和专著广泛引用。他也因此荣获了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华医学会中青年外科奖。
王俊教授的重要成就还包括开创了我国的肺气肿外科手术新领域。1996年,他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1例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在卫生部科研基金的资助下,他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牛新包垫片并规模应用于临床,为肺减容手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可能。主编了国内第一部肺气肿外科专著,撰写了多篇文章。为规范肺减容手术方法,他还成功地主办了4届全国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学习班,组织成立了由多家全国著名大医院参加的全国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协作组。
电视纵隔镜是近年在国外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2001年,王俊首先将该技术引进我国,并成功的应用于临床,为诊断不明的纵隔占位和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微创的诊断和分期手段,并完成了国内第1例纵隔镜下纵隔囊肿摘除术等高难手术。另外,王俊教授在胸部小切口手术,食管狭窄的扩张等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翻开十余年来中国胸外科领域的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科重大进展都与王俊这个名字有关。
目前,王俊教授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北京科委及北京大学等多项研究课题,从事着肺癌和食管癌基因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新的手术方法、技术和器械的临床应用研究。并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柯阳主任合作承担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国肺癌研究最大资助基金)--中国肺癌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研究建立和推广。
『叁』 王俊的个人履历
1980年,王俊进入合肥联合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四年后以该专业总成绩第一的成绩毕业,获合肥工业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毕业后,王俊教授来到一个电器制造企业工作,工作期间,他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同时,对企业的技术革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凭借新颖的观点获得该企业技术革新二等奖,同时还发表研究论文2篇。不久,他考取合肥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并顺利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春,他又通过努力,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荣获“张宗植青年教师”称号;多年来,由于王教授的刻苦努力,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9篇被IE收录,且连续多年参加中国控制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
王教授在教学上也非常优秀。他主讲《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等8门本科生课程,《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等多门研究生课程,每年都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当前仍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毕业硕士研究生9人,在读研究生10人。
2006年10月,王俊教授作为高层次人才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引进到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工作,现任该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系副主任。
由于有一段企业工作经历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为他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肆』 王俊的学术研究
[1] Jun Wang, Meng Wang, Guo-Xia Sun, Yan Zhang, Xie Xie, Fu-An Wu, Zhong-Li Chen, Shi-Ming Cui. Directionally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rutin for biosynthesis of quercetin. 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 Research. 2011, in press.
[2] Jun Wang*, Shuang-Shuang Gu, Lei-Xia Zhang, Fu-An Wu and Xi-Jie Guo. Pentyl (E)-3-(3,4-dihydroxyphenyl) acrylate.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 2011, E67 (11):O2871.
[3] Jun Wang, Lu-Lu Zhao, Guo-Xia Sun, Yao Liang, Fu-An Wu, Zhong-Li Chen, Shi-Ming Cui. A comparison of acidic and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rutin [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1, 10(8): 1460-1466.
[4] Jun Wang, Ning Qiu, Huan Wu, Fu-An Wu. Preparation of Pruning Mulberry Shoot-based Activated Carbon by ZnCl2 Activation. Advanced Material Research, 2011, 282-283: 407-411.
[5] Jun Wang, Ding-Qiang Lu, Hui Zhao, Jia-Li Wang, Ben Jiang, Xiu-Quan Ling, Hong Chai, Ping-Kai Ouyang. Discrimin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obacco wastes by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polyphenols with LC-MS/MS. Journal of the Serbian Chemical Society.2010, 75(7): 875-891.
[6] Jun Wang, Fu-An Wu, Yao Liang, Meng Wang. Process optimization for the enrichment of α-linolenic acid from silkworm pupal oil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0, 9(20): 2956-2964.
[7] Jun Wang, Fu-An Wu, Meng Wang, Ning Qiu, Yao Liang, Shui-Qing Fang, Xing Jiang.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a renewable agricultural resie of pruning mulberry shoot.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0, 9(19): 2762-2767.
[8] Hui Zhao, Jun Wang, Xiu-Quan Ling, Ji Liu, Xiu-quan Ling, Ding-Qiang Lu. Enrichment and purific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s from tobacco waste extract with macroporous resins.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45 (6): 794-800.
[9] Jun Wang, Ben Jiang, Ting Xia, Ding-Qiang Lu, Yao Liang, Xiu-Quan Ling, Fu-An Wu*. Continuous enzymatic synthesis of 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in column fixed-bed bioreactor, In: Ke-Xiao Zhu (eds.).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atural Procts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Press. 2010, pp. 165-169.
[10] Jun Wang, Rong-Bin Lv, Fu-An Wu, Yao Liang, Yan Zhang, Tao Wu, Qiu-Sheng Wu.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for discrimin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ulberry tree varieties and cultivation zones, In: Yong Jiang, Hongguang Bao (eds.).Proceedings of the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Volumn 4: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Biolo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Liverpool: World Academic Press. 2010, pp. 276-280.
[11] Jun Wang, Ding-Qiang Lu, Jia-Li Wang, Hong-Qun Qiao, Xiu-Quan Ling, Ping-Kai Ouyang.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our active components in tobacco wastes by LC. Chromatographia, 2009, 69(5-6): 561-566.
[12] Jun Wang, Ding-Qiang Lu, Hui Zhao, Xiu-Quan Ling, Ben Jiang, Ping-Kai Ouyang. Application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optimization for the proction of caffeic acid from tobacco waste.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9, 8(8): 1416-1424.
[13] Jun Wang, Fu-An Wu*, Lu-Lu Zhao, Tao Wu, Qing Yang, Yao Liang, Shui-Qing Fang, Xin Jiang, Meng Wang. HPLC in reversed phase mode: tool for investigation of isoquercitrin from enzymatic biosynthesis procts of rutin, In: Ke-Xiao Zhu (eds.).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atural Procts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Berlin-Herdelberg: Springer Press. 2009, pp. 548-552.
[14] Jun Wang, Fu-An Wu, Hui Zhao, Li Liu, Qiu-Sheng Wu. Isolation for total flavonoids from mulberry (Morus alba L.) leaves with macroporous resins [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7(13): 2147-2155.
[15] Jun Wang, Ding-Qiang Lu, Hong-Qun Qiao, Xiu-Quan Ling, Hui Zhao, Ping-Kai Ouyang. HPLC-PAD-ESI/MS/MS: Tool for investigation of kinetics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mono-caffeoylquinic acids from tobacco wast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136 (S1): 369-369. (1)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0)
(2)江苏科技大学教学新秀。(2010)
(3)江苏科技大学本科创新项目优秀指导教师。(2010)
(4)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两次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2008,2010)
(5)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9),该项目创业作品获第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10)和第六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2010)
(6)发表学术论文分别获镇江市科技论文一等奖(2009)、第十届科技论文三等奖(2008)、第九届科技论文三等奖。(2006)
(7)《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教学获江苏科技大学教学质量奖。(2007)
(8)江苏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获江苏省“五四”先进班集体称号。(2006)
(9)江苏省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2005)
(10)江苏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5) (1)槲寄生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03KJD350026,2003.10-2006.09),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指导项目(主持人,已结题);
(2)天然类雌激素的生物合成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S2010320036,2010.04-2011.04),江苏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主持人,已结题);
(3)生物转化芦丁定向合成异槲皮苷的应用基础研究(08KJB530002,2008.12-2010.12),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主持人,已结题);
(4)生物合成咖啡酸苯乙酯的分子催化机理及其反应分离耦合过程调控机制(BK2009213,2010.01-2012.1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在研);
(5)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0.04-2013.12),江苏省教育厅人才项目(主持人,在研);
(6)《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2010-R-16911,2010.06-2012.09),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立项课题(主持人,在研);
(7)镇江市知识产权重点突破计划(ZD2011128,2010.11-2011.11),镇江市科技局项目(主持人,在研);
(8)天然活性多酚物质组的高效分离与生物催化技术(35211002,2011.01-2013.12),江苏科技大学博士启动项目(主持人,在研);
(9)基于金属离子可逆络合的异槲皮苷定向生物合成及反应分离耦合机理(33211002,2010.12-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校级预研资助项目(主持人,在研);
(10)基于本草物质组学策略高效分离单咖啡酰奎尼酸及其定向生物合成咖啡酸苯乙酯的机理研究(20876076,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加人,2/8,在研);
(11)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项(桑树病虫害防控,CARS-22-ZJ0201,2011.01-2015.1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参加人,2/6,在研);
(12)功能性桑红茶的研发及其活性成分的定向富集和生物转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BE2010419,2010.05-2012.06),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参加人,3/8,在研)。
『伍』 王俊的基本情况
1973年3月出生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系主任,副教授,
法学博士,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曾荣获商务部和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
『陆』 王俊凯、易烊千玺、王源的学校在哪里他们的家现再在哪里
王俊凯在重庆八中
王源在重庆三中
易烊千玺化大附中安北校区初二二班
『柒』 王俊的介绍
王俊,男,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晋升讲师、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会员、中国农工学会理事、中国农机学会青委会副主任、中国农机学会收获加工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常务委员;Czech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American Journal of Foo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等SCI收录和国际学术刊物编委;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农机化研究、包装与食品机械、农业工程技术等EI收录和国内刊物编委。
『捌』 王俊的简介
职称: 讲师 专业: 财政学
学位: 博士 担任职务: 教授
学历: 研究生 所属科室:
毕业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玖』 tfboys偶像手记中王俊的扑克牌魔术教学中心
是先有王俊凯才有tfboys了吧
他们三人都是属于tf公司的,公司准备让他们三人组成组合出道,取了一个名字叫tfboys,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