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没有完整的动画片《花木兰》评论拜托啊~~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大概正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最近若干年来,倒不曾听见国人提及了。�
可是在美国,1998年却掀起了一股中国花木兰热。世界闻名的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制作完成了一部长篇动画片花木兰,准备在六月中旬首映。这部长篇动画片耗资一亿美元,花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由华裔艺术家与美国本土艺术家合作完成。�
首映之前,它已成为美国电视屏幕上的热门话题。剧中的精彩镜头频频在屏幕上出现,黄皮肤黑头发黑色细长眼睛的花木兰形象频频在电视中亮相,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对该片的创作人员进行专访,等等。虽然全剧尚未在美国公映,已经引起了观众的很大兴趣。�
由于花木兰是中国故事,与过去的美国动画片截然不同,它的鲜明的东方风格吸引了许多西方观众的注意。画面上的花木兰以及其他的所有人物,都长着地地道道的中国面孔,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与美国过去制作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完全不一样。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一个小动物——一条红色的小龙,也与过去迪斯尼动画片里的各种小动物完全不同,这条小龙也是地道中国式的。还有片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宏伟场面,也与西方的战争场面不同。中国人重视家庭荣誉,认为个人应该报效国家的固有价值观念,在此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严肃的主题与迪斯尼过去热衷于逗趣的风格很不一样。总而言之,别具一格的花木兰故事,让美国人看着十分新鲜。�
不过这部动画片的创作毕竟是出自美国人之手,它也给花木兰的故事添加了若干美国式的细节。比如上面提起过的那条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小红龙,就是美国人喜爱的表演方式,不过这个小动物不同于米老鼠唐老鸭大灰狗,而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小龙罢了。还有就是它在全剧的结尾处,给花木兰加上了一场爱情戏,爱情戏也是美国人所热衷于表演的,仿佛没有爱情就构不成戏剧一样。�
在美国上演花木兰,当然要说英语,他们特地找了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女演员为花木兰配音。不过,做为一名中国人,我看着屏幕上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那感觉是既惊奇又滑稽的。试想,假如有一名美国观众坐在北京的某家电影院里看《泰坦尼克号》,听着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用标准中国普通话谈情说爱,那感觉大概也会与我今日的感觉十分相近。�
迪斯尼真是搞噱头的大师。它为了配合动画片的上映,还在乐园里推出了全新的花木兰游行。这个游行队伍由一百多人组成,大部分参加者是华裔演员。迪斯尼乐园还挑选了一位刚刚中学毕业的华裔女学生,在游行队伍中扮演花木兰,而由她的哥哥扮演花木兰的父亲,这父女二人将坐在游行花车的顶端,而花车则由四匹高大的骏马拉着缓缓行进。�
除此之外,迪斯尼乐园还特地从我国的河北省请来了一个杂技团,参加花木兰游行。中国杂技团带来了头顶大缸,踩高跷,扯铃,转盘子等节目,杂技团演员们表演的真功夫,令参观的老美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一切迪斯尼乐园认为还不够。今年春天它又从四百多位报名应征者中甄选出一位华裔女大学生,请她扮演动画片花木兰中女主角的“化身”,在乐园举办的有关宣传活动里露面,接受大众媒体的采访,在乐园里为花木兰迷们签名。�
好不热闹。这就是美国式的艺术操作。而它这一次操作的主题,却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中国故事。
B. 动画片花木兰人物剖析
没看过,帮你找点评论吧
《花木兰》由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制作出品。本片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该片巧妙的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
整体风格
与迪斯尼常见动画风格不同,该片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
片中同时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协调平衡。
剧情结构
依照悉德‐菲尔德的剧情结构法,从开始到木兰离家为第一幕建置部分,该部分包括:1,介绍主要人物:以木兰见媒婆体现角色性格和状态。2,提出戏剧性前提:征兵。3,戏剧性情景:社会对女人的要求与木兰自我观念的冲突。情节点1是木兰扮男装从军,也即故事真正开始处。
从离家之后到木兰去京城为第二幕对抗部分,木兰放下布娃娃为第二幕中间点。第二幕前半部分的动作主题是木兰想要成为合格的军人,其中木兰爬上桅杆拿箭为紧要关头1。第二幕后半部分的动作主题是木兰想要和大家一起打败匈奴,其中木兰的身份被揭穿是紧要关头2。木兰决定去京城救人是情节点2。
剩下是第三幕结局部分。
角色设计
角色造型设计沿用美式动画常见造型原则,正面角色基本为长方形和圆形脸,头顶平直;反面角色为三角形脸,头顶尖。
按美式动画惯例为主角配备了多话、滑稽、多动的配角——龙,起调剂情节、幽默搞笑、在无人时与主角对话、揭示主角心理、代替旁白和引进神话因素等多重作用。此片因情节需要,龙出场较晚,故另增加一无言配角——蟋蟀,在第一幕发挥相同作用。
反面主角单于也配有一只鹰作为陪衬,是此类动画片中较为少见的。鹰的头部造型采用了模仿单于的方法,构思新颖。片中单于出场不多,且此类威胁性角色不宜多话,也不宜多动,本来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故片中通过增加鹰的方法,在单于不出场的情况下,也让观众通过鹰感到他的威胁,效果极佳。
片中正面角色的马,借鉴了中国汉唐时期的马匹艺术造型风格,写意神骏,是该片一亮点。
相反匈奴的马造型基本写实,但夸大头部,使之有野兽的感觉。
动作设计
动作设计首先是影片中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如衬托木兰女性魅力的头发运动的设计,表现其叛逆性格的跳过桥栏的设计,表现木兰父亲好强性格的放开拐杖、跛脚走路的设计等。
动作设计还是衡量动画片质量的重要标准,只有精细的动作设计,才能使动画角色栩栩如生。如在花树下,父亲劝慰女儿前,先抚摩手背表示考虑的设计,龙在看报纸时添手指的设计等,都起到类似作用。
预备动作是动画中场景转换的常用手法,如在花树下,父亲先抬头皱眉,然后传来隆隆战鼓声,转入征兵一节。
细节设计
精巧的细节设计,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同类型的细节在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情节方面,如木兰第一次在花树下和父亲交谈的细节,虽然短暂,但却起着连接角色情感,与结尾呼应,并铺垫后继主要情节的作用。
在动作方面,如木兰用龙点火放炮一节的设计,巧妙的将现实与神话,严肃与搞笑完美结合在一起。
在道具方面,如木兰在见媒婆时用过的扇子,后来用于夺下单于的剑。进一步点出了角色冲破性别歧视,实现价值理想的主题。
三维技术
本片为二维动画片,但部分地方也使用了三维或仿三维技术,用以增加画面深度、写实性和立体感,如开始的三维长城、部分三维烟雾图层的导入等。
场景造型
偏重风景设计,总体追求写实和意境结合。如雪山一节,山体为写实造型,远处的雪地采用水墨写意的方法表现。
部分采用了夸张手法衬托人物,如象镜子一样映出木兰身影、使她感到迷失的祖宗碑刻。
节奏
本片总体节奏紧凑,在容易减缓情节的部分,如训练、行军、木兰心理描写等,都采用歌曲带过。在叙事部分,人为制造多处紧张情节,使全片保持快节奏感。如木兰的奶奶闭目过街,木兰军中洗澡等。
悬念插入是美式动画常用手法,可以在紧张节奏处进一步制造高潮,或将幽默因素加入到严肃段落中。如雪崩一节,士兵射出绳索却又没有抓住,木兰随意射出绳索却被士兵抓住的悬念制造。
场景动画
因本片为二维动画,难以体现三维场景运动效果,故大场景动画的表现相对较弱。因此额外设计了一些辅助段落来加强场景动画效果,如雪崩一节中,加入龙乘坐金属盘滑雪的设计。
镜头技巧
镜头的剪接长度控制,是制造气氛、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木兰抱着最后一枚炮弹去炸雪山时,采用了越来越短的剪接手法,以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气氛。相反,在高潮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则延长镜头时间,以调动观众期待情绪,如雪山被炮打中的延长镜头,单于挥剑砍向木兰时的停顿。
画面构成与效果
画面的构成因素直接决定效果的营造,如第一次在花树下,前景花枝对中景人物的衬托作用。又如雪地之战中,将俯视远景表现数量庞大的敌军画面,和冲向镜头的敌军骑兵中景画面,交叉使用,营造出富于强大冲击力的威胁效果。
影调色调
影调和色调的设计非常讲究,不同情节段落有自己的成套色系,且相互间协调统一,共同衬托主题。如开始用于家乡场景象征木兰性格的明艳色调,结尾象征胜利团员的高调,雪山中象征战争的灰白青冷色系,皇城中象征威严与危险的暗红色系等。又如在看到被烧毁的军营时,利用从高调到低调的突然转变,加重突然面临危险的戏剧效果
音乐音效
本片的音效和音乐设计非常精致,无论用于抒发思想的歌曲——部分同时起场景过渡作用,还是衬托情节的音乐,以及各种音效的使用都极具匠心。如马匹在雪崩中冲突一节,因实际雪地中的音效必然不够响亮,难以衬托紧张情节,片中就在每一次马匹冲落的时候加入磬的打击声,效果完美。又如木兰和军队离开烧毁营寨进入雪山一节,用主调高亢的音乐预示隐藏的危险。
总结
一部好的动画片,是由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制作共同打造的结果。目前有些人认为某些国产动画片的差距,仅仅在于故事的问题,或是制作技术的不足。我个人认为缺乏大规模、全方位的影片设计,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C. 电影《花木兰》放弃北美院线发行,对票房影响大吗
影响确实很大。网上放映最终将面临被偷偷屏幕录制和在家庭电影院投屏并用录像设备窃取放映电影的情况。
新闻公布后,迪斯尼的股价增加了5%,市值暴涨612亿。实际上,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木兰的商业价值,以及对迪斯尼恢复产业做出贡献的程度。
D. 《花木兰》制作费高达2亿美元,迪士尼为何敢如此大手笔
首先众所周知,迪士尼是一个资产非常雄厚的公司,它的商业大厦也非常的完善,可以说涉及到了很多的领域,就比如说电影行业以及游乐场所行业等等,所以在资产如此雄厚的情况下,2亿美元对于迪士尼来说根本就不算个事。并且还有一些小道消息透露,如果后续资金不够的话,迪士尼还有可能会追加一些资金来把《花木兰》这部电影拍得更加的完美。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早日上映,毕竟我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并且我也想迫不及待的看一下北美拍中国题材的电影到底能够拍成什么样。
E. 对花木兰的评价和想法300字左右
《木兰辞》这首在我国广为传诵的诗歌,千百年来像战斗的号角,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家园的安宁。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98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花木兰热。世界闻名的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制作完成了一部长篇动画片《花木兰》。迪斯尼之所以选择“花木兰”作为主题,是因为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一心希望冲破礼教束缚,寻找真正的自己。
“Be a man” 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一个现代美术风格的大力女孩形象,伴随着中国的长城、宫殿、古战场、腾飞的巨龙及悠远的东方文化,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木兰精灵古怪、神采飞扬,内心的活力奔涌如泉,她唱着:“那是谁家姑娘在凝眸将我望,为何我的影子是那么陌生?无论怎么装扮,无法将真心藏,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
木兰对成功的自我和家族荣誉的渴望,改变了木兰传奇中的传统忠孝主题,木兰成为一个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机智冒险型的女性形象。影片主题歌“Be a man”既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男子汉”,又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当木兰成为中国女子一种性格、精神、文化的象征后,她会随着时日的推移,被赋予更多的东西。
“……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花木兰”代表了一种很时尚的中国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在花木兰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孝道、勇敢、忠义。
由于花木兰是中国故事,与过去的美国动画片截然不同,它的鲜明的东方风格吸引了许多西方观众的注意。画面上的花木兰以及其他的所有人物,都长着地地道道的中国面孔,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与美国过去制作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完全不一样。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一个小动物——一条红色的小龙,也与过去迪斯尼动画片里的各种小动物完全不同,这条小龙也是地道中国式的。还有片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宏伟场面,也与西方的战争场面不同。中国人重视家庭荣誉,认为个人应该报效国家的固有价值观念,在此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严肃的主题与迪斯尼过去热衷于逗趣的风格很不一样。总而言之,别具一格的花木兰故事,让美国人看着十分新鲜。?
不过这部动画片的创作毕竟是出自美国人之手,它也给花木兰的故事添加了若干美国式的细节。比如上面提起过的那条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小红龙,就是美国人喜爱的表演方式,不过这个小动物不同于米老鼠唐老鸭大灰狗,而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小龙罢了。
F. 多花木兰的主要价值
多花木兰属于豆科植物,蛋白质含量高,嫩枝和叶片质地柔软,具有甜香味,适口性好。多花木兰的茎叶比为45:55,其嫩枝叶为牛、羊、兔所喜食。可刈割青饲或青贮,也可晒制干草或干草粉。饲用时,最好与禾草混喂。鲜草产量一般为1500kg/亩,大田示范区2500kg/亩,第一年可刈割利用3-4次,第二年为6-7次。此外,多花木兰具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旱,耐瘠性能,是一种水土保持植物,也可以作为薪柴栽培。
水土保持、土壤修复价值
多花木兰是优良的豆科牧草,其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具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多花木兰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 枝叶茂密、覆盖度大、 寿命长,能有效截留水滴. 发达的根系能固土保水. 防止土 壤冲刷,是一种抗性强的水土保持树种。
景观价值
多花木兰花序大,小花多,颜色淡红,花期长,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和庭园绿化植物,是景观园林中经常运用的常绿植物。
G. 中国版花木兰人物价值观
看完《花木兰》,第一印象就一个词:儿戏,太儿戏了。用当代人的观念去解读这个古代传奇英雄,即使是古代战争片,也有当代战争片中的不堪陋习。
花木兰因为是女性,就必定天生柔弱、喜爱和平、多愁善感、充满爱心,是一个十分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完美女性形象。很可惜,这样的解读非常没有才情,深陷当代俗套不能自拔。当代战争戏中的那种假惺惺的兄弟情深、两军短兵相接中不可能存在的婆婆妈妈的虚情假意,被移植到这个千余年前的战场中,尤其让人恶心。某种原本只是被社会环境歪曲了的东西,居然悄悄地成为所有影视作品的“常识”,古今通用,男女通吃,这是一件可怕的事。
导演还不太会讲故事,情节漏洞比比皆是。比如,柔然公主被花木兰三言两语就成功策反,简直是开玩笑。如果非要通过这个途径来推进情节发展,也要做得可信一些,设计更多铺垫,但是导演显然没做足功课。柔然是非常凶悍的民族,鲜卑北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汉化,但本质上还是强悍的北方少数民族。影片如果能体现一点北方少数民族战争的信息,展现一点历史感,也不失为一个看点,但是影片没有给出什么。
试想,一个敢于代父从军的女孩,首先本质上是一个剽悍的野丫头,这是一个可靠的前提。代父从军,杀敌报国,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她啰里啰唆的,战场绝对不是她的闺房。如果导演非要玩一点爱情汤料,这样的爱情也是十分有噱头的,只不过我们的编导不懂得如何去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爱情,或者是激烈的军旅生涯中怎样的爱情才是可信的和有价值的。电影《花木兰》的爱情,太琼瑶了。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花木兰的成功是不可思议的。美国人就认为花木兰的成功是离奇的、不可信的,故事中的细节必须十分凑巧。而在我看来,花木兰的成功是可信的,她不一定要依靠勇猛来实现战功,可以依靠女性的敏锐聪慧成就她的军旅业绩。这样,花木兰可能就不会离我们那么遥远了。
H. 这部电影差10亿才回本,投资方依然“不痛不痒”,这就是刘亦菲的魅力吗
小投资大回报的现象在影视圈屡见不鲜,像《阿凡达》这部影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制片成本是2.37亿美元,全球总票房是28.41亿美元,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暴利的行业。有成功的就必然有失败的案例,这就不得不说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了。
刘亦菲出演《花木兰》
由于疫情肆虐的原因,《花木兰》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只能在线上平台播出,没有上线影院。2020年9月11日,《花木兰》在中国内地上映,但该影片并没有给中国的观众带来惊喜,反而负面效果不断,评分也一落千丈,最终在内地只收获了2.78亿人民币的票房,全球票房4.12亿人民币,要知道该影片可是投资了14亿人民币的大制作,这个票房成绩对于它来说无疑是惨淡收场。
虽然票房惨淡收场,但这对迪士尼来说无非就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的事。但刘亦菲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能在疫情期间收获2.78亿人民币的票房也属实不错了,只是时机剧本没挑对而已。
I. 王者荣耀花木兰和曹操哪个好 入手价值分析
首选花木兰,毕竟一个13888,一个18888,木兰的属性和灵活性都高于曹操。同时两个都是刺客,怕控制,这个版本曹操出装偏肉,看个人习惯,游走抓人勤快就木兰,打完一炮迅速撤走,曹操开启大招可持续输出但是爆发就没木兰高了。木兰适合打团切后排秒人。曹操打团可开启大招持续输出吸收火力。这个版本曹操必须要半肉装不然只有被秒,想收人头还是木兰吧,能秀起来还是可以的,都需要意识寻找切入时机。
J. 花木兰形象的当代价值
写了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我们不必把这个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考证。但有些研究者对这篇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点的考证,我们大体是同意的:它即使经过唐人的修改,但应该是产生于北朝的西魏或较前些的北魏。这一时代的清况,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
(一)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无论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缚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封建社教;
(二)当时战争频仍,在沙场战死的,兵慌马乱时被屠杀、被折磨死的,当然都是人民;
(三)当时的赋税、徭役,特别是军事徭役,极为苛重,民不聊生。
总之,这是鲁迅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①在这样的时代中,有《《木兰诗》所描写的木兰的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女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呢?
第一,木兰是一个经常“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在父亲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况下,她毅然决定冒着双重的危险——兵凶战危和乔装可能被识破的危险,女扮男装去代父从军,这当然是英雄行为。征兵征到了老年人,木兰对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于是以自己的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行为来保全年老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到木兰的舍己为人和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
第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就在那么紧张的情势下,万里行军,到了苦寒的边塞,参加了长期的酷烈的战斗。她终于坚持过来,而且胜利归来了。这更是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的突出表现。
第三,木兰在胜利之后,“不愿尚书郎”,只愿“还故乡”,这同样是英雄行为。她充满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完全轻视封建时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东西——做官。作为劳动人民的木兰的这一见解,是大大高过于很多满腹诗书的人们的。
第四,木兰回家以后,也就是说,她已实现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愿以后,就像过去勇敢地换上男装一样,她也爽快地仍旧换上女装。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也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普通妇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切,她觉得多么熟悉,又多么平常!这都表现了一个劳动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质朴谦逊的本色。
鲁迅说:“战士的日常生活,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②这句话,对于理解木兰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兰身上有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质的集中表现。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兰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作品中出色的艺术形象之一。
我们必须明白,《木兰诗》的出现,木兰形象的出现,有巨大的历史社会意义。像木兰这样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是史无前例的。在《木兰诗》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用肯定的、赞美的态度创造出来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创造出这样出色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并当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过男人的英雄人物来歌颂,就我们接触到的资料,还不曾有过。因此,木兰形象的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是第一次显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这在客观上是对男性中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抗议。这抗议,即还比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现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贵的。
在当时,这已经是萌芽状态的新事物了:木兰的形象的描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样的生活真理:木兰是女人,是一个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女人,她没有任何属于脆弱者一类的因素;她能够完成最艰巨的工作——包括百战沙场那样的当时人们一向认为女人不能够做的工作;她还是在缺乏一般条件(还得扮男装)的情况下担任这项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这不是向封建社会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结实的一样吗?
人民创造了木兰的形象,也是把她当作劳动人民的代表的。那时的劳动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木兰的形象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对时代的愿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抗议。木兰形象的创造带有浪漫主义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这样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从木兰形象中显示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议,是深深地生根于现实的。木兰,她要求劳动,她回到家里,即刻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表明她对原来的劳动生活的热爱;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将不倦地“当户织”了。木兰,她要求过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战争结束后,她什么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还故乡”;她爱家乡,她爱家乡的亲人,她爱家乡的和平生活。木兰,她从军是为了代替年老的父亲,为了争取和平劳动的生活。在诗的开头,从她对战争所带给人民、带给她一家的灾害的忧虑中,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抗议。可以说,人民的作者创造了木兰,正寄托了在当时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尔基说:“虽然民谣底作者们生活得很艰苦,他们的苦痛的奴隶劳动曾经被剥削者夺去了意义,以及他们个人的生活是无权利和无保障的。但是不管这一切,这个集团可以说是特别意识到自己的不朽并且深信他们能战胜一切仇视他们的力量的。”④这也符合中国民歌——特别是像《木兰诗》这样的民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