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票價格下跌會讓美國經濟重演次貸危機么
在過去三個月中,與經濟增長相關的周期性股票引領了漲勢。高盛表示,在此期間,周期性股票的表現好於防禦性股票,回報率為12%,而標普500指數同期漲幅約為8%。高盛預測,在美國經濟反彈的背景下,漲勢仍將持續。
高盛首席美股分析師David Kostin在上周五的報告中表示:「股市預計未來幾個月美國經濟將加速增長。」 「想要抓住周期性漲勢的投資者可以將關注重點聚焦至周期性股票上,以提高風險回報。」
高盛對羅素1000股票進行了篩選,篩選出經濟敏感性高但估值仍然低迷的股票。高盛發現,如果經濟增長繼續改善,那麼有24隻股票的表現可能會超過市場和其他周期性股票。這些股票包括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實耐寶(Snap-on),柯爾百貨公司(Kohl『s),Urban Outfitters和TCF Financial。
在過去三個月中,柯爾百貨公司的股價上漲了27%,而Urban Outfitters的股價同期也飆升了48%以上。
美聯儲今年已三度降息以應對經濟放緩。高盛認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將為強勁的2020年打好基礎。
Kostin補充說,其他推動經濟增長的催化劑包括國際貿易沖突緩解、油價穩定等。
2. 美股下跌,美國經濟會怎麼樣
美股跌,是美聯儲終結量化寬松(QE)的必然現象。要止跌,必須美國經濟好、好、好。好到可以提供新的入市資金,來代替將不再有供應的央行之水。央行促市終結後,經濟促市能否成真?有待觀察。
新年伊始,美股大跌,這或許是個終結的開始。如果這個說法使你糊塗,那就講白一些,可能跌跌不休。
2013年5月22日,將離任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稱會退市,隨之而來是環球債息升,股市跌。之後是每當經濟數據好,美聯儲退市機會增,股市便跌;而當經濟數據不好,美聯儲退市機會減時,股市便升。這個反應很合理,因為退市代表市場會缺錢。到2013年12月,美聯儲真要退市了,股市卻一改之前的表現,出乎意料地升。當時的解釋是,美聯儲退市,反映經濟好,故股市會因經濟好而好。這種前後相悖的解釋能否站得住腳,只有讓時間來考驗了。新年的跌市可能是第一個考驗。
美聯儲不退市,水(錢)長注,是立竿見影的撐市。美聯儲退市,等同於將金融市場斷水斷糧。如果想要市場仍好,就要市場另闢水(財)源。環球金融市場要齊避水源時,水從何來?是否會有些弱勢市場會水源不足?強勢市場又是否要熬一段水荒的日子?
股跌,是美聯儲終結量化寬松(QE)的必然現象。會跌多少?全靠猜。有人會浪漫地猜(用心),有人會理性地猜(用腦)。一般人會認為理性好過浪漫,不過市場有時是講心不講腦,不然怎會有超賣、超買?又怎會有「九成股民是錯」的金句?
要猜2014年沒有QE,股市的日子怎麼過時,先要看看2013年有QE的日子是怎麼過的。
摩根士丹利於2013年4月標普500指數在1580點時預測年終會升至1900點。他們猜升20%,是當時猜得最狠的。人人都說不可能,但事實是,2013年標普500指數收於1848點。最近他們公布了猜的依據,不是看PE,不是看業績,而是看FED,看一眾央行,他們稱之為:The era of central bank-driven equity rallies,即央行促市的年代,並以圖說明之。
兩年前,當人們提出這個「央行促市論」時,經濟學家都認為是經濟歪論。但一年下來,看看股市走勢,認為央行促市是歪論的正統經濟學家也無話可說,不得不接受這個「歪論」。
假如這幾年股市之升是因為環球央行注資促市的話,當環球央行不再促市時,後果如何?
2014年1月1日,美聯儲的綜合資產報表顯示,當日的美聯儲綜合資產計為40236億美元,較前一年增加了11064億美元,但與前一周對比則是減少了89億美元。不要小看美聯儲這個減少89億美元的資產數,這是終結QE的開始。以前是講退市但沒有做,現在美聯儲資產減少,是不用講你都知道,美聯儲在退市了。可以說,美聯儲退市的速度快於大家的預期。
1月1日美聯儲公布此數據時,環球股市休市,香港1月2日復市但無人會留意這個數據,恆生指數反升33點。不過美國市場就不會不留意這數據,美聯儲以行動(減資產)來印證退市,故1月2日美股跌得厲害。1月3日,外資便抽資,故恆指跌近600點。這些都是終結的開始。
有人解釋,1月2日美股勁跌,是因為投資者要避稅,揀在2014年1月2日出貨,便可以避過了要納2013年所賺的資本增值稅。對這點,筆者有些不解。美國的財政年度是9月30日,而美國的稅務年度是12月31日?望知道者告訴我。但無論如何,如果1月2日美股之跌是避稅沽貨所致,則再經過近日的沽貨,理論上什麼避稅沽貨都沽完。但之後美股繼續跌,就不要再以避稅沽貨來看當前這個跌市,而應嚴肅地看待,美股下跌將是QE終結的跌市的開始。
要止跌,必須美國經濟好、好、好。好到可以提供新的入市資金,來代替將不再有供應的央行之水。央行促市終結後,經濟促市能否成真?有待觀察。
3. 利用宏觀經濟學分析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原因.( 一定要用書本上知識哦,宏觀經濟學)
很多有識之士學者都認為這種金融創新實際上就是在「擊鼓傳花」,所有的金融衍生品就像一根長長的鏈條,並且相互交叉,錯綜復雜。此外,根據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原則,越是風險系數大的金融產品,其未來的收益就越高(在不出現投資失敗的情況下)。因而毫不客氣地說,華爾街儼然成為了一個大賭場,大家都在賭某一家或一批高風險的企業是不是會最終不倒閉!這樣所帶來的結果是,金融市場總體的資金數量成十倍幾十倍地放大,以雷曼兄弟為例,截至2008年5月31日,雷曼兄弟的總股東權益為263億美元,其債務總額卻竟然高達6130億美元。
就這樣,幾乎所有金融類公司(銀行、投行、基金、保險公司)都被栓在了一起,一旦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大家都跟著受損失。我認為,這樣的金融創新唯一的好處是有效地吸幹了市場上的現金,降低了通貨膨脹率,試想,如果人民把股市、基金、多如牛毛的各種公司債券都賣掉,這些錢再回到商品市場上來購買實際的產品的話,物價還不得漲到天上去?!但這樣的金融創新,卻並沒有為市場創造出任何實際的價值,無非是A先生擁有了一套住房而已。
而這一輪的華爾街金融危機,正是從「次級債」開始逐漸發酵的,也就是說,處於「生物鏈底層」的A先生的財務出現了問題,還不起貸款了!
除了金融衍生品這種游戲規則的風險之外,還有不太為大家所關注的「委託代理人」的風險。為什麼這次高盛公司的損失遠比其他投行損失小很多呢?我想事情要從22年前說起:1986年12月6日的早晨,高盛的合夥人們集合在百老匯大街85號二樓寬敞的會議室里正在討論一件事情——將高盛改組成上市類型的公司。場面非常緊張,有的合夥人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執,還有一些人在聲淚俱下的發表動情的演講,大部分合夥人並不願意放棄高盛這種獨有合夥人制度。這樣的場面在高盛將近130年的歷史中,已經重復上演了無數次。而這時的高盛也是華爾街唯一保留合夥人制度的投資銀行,這讓它看上去那麼與眾不同。
在長達百餘年的歷史中,高盛管理委員會不斷的提議把高盛改組成上市公司類型,然後再不斷地被合夥人們予以拒絕。但這種保守的制度,制約了高盛公司的融資能力,限制了高盛的發展。到了1998年的8月,188名高盛公司的合夥人終於通過投票決定將高盛改組成上市公司。然而,高盛的合夥人制度的文化卻極大的保留了下來,高盛很大程度上依然延續了緊密結合的合夥人制時代的特質。
雖然高盛已經結束了合夥制經營,但它卻將合夥制對於風險的有效控制很好地繼承了下來。問責制、風險評估管理等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的決策流程確保了對於潛在風險全面客觀的認識。正因為這樣,我們看到了2006年年底所發生的那一幕,高盛的首席財務官召集各部門主管,商討當時尚未浮現的次貸危機,在各位主管報告完畢後,高層當機立斷必須第一時間撤離房貸市場。
而類似於剛剛倒閉的雷曼兄弟這樣的大多數的公司,他們早就已經成為了上市公司,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募集到大量的資金。公司的資產都是投資人股東的,而操縱這些資金的人,卻都是每年領取上百萬美元甚至數百萬年薪的專業投資分析師。這些人穿著最高檔的阿瑪尼西裝,開著賓士汽車去上班。而他們在公司里都是沒有股份的,又都是年薪制,沒有幾個人會想著在這家公司里長期工作下去。他們年終的獎金幾乎是以業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條件的,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以便年底能夠拿到更豐厚的獎金,他們往往更加激進地參與各種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公司的長期利益關他們什麼事?最多這家公司倒閉了,再重新換另一家!
這樣的雙重風險,最終造成了華爾街巨大的金融泡沫,再加上美國人無休止的貸款消費(在美國幾乎沒有人用現金購物,大家都是用信用卡消費,9月份的工資在8月份就花的差不多了),風險如同不斷累加的「沙塔」,現在,這個沙塔出現了裂縫!
在雷曼兄弟宣布破產、AIG獲得美聯儲的拯救之後,華爾街金融風暴是否能夠得以最終緩解?現在誰都不敢打包票。我認為一個新的危險時間窗口將出現的10月中旬,華爾街各大金融公司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出爐之後。如果仍舊有某一家或多家企業出現比較大的虧損,恐怕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如果華爾街的游戲規則不做出革命性的調整的話,我認為更大的滅頂之災只是早晚的問題。
而對於中國,損失是肯定要損失的,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包括最近公布的多家中國的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企業債券。但本輪華爾街金融危機,應該不會對中國金融企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因為在中國比較保守的金融環境下,金融衍生品屈指可數,並且中國的金融企業大都以銀行零售業為主,風險要小的多。況且,美國政府處於對本國資產的保護,一直都對來自中國的投資資金敬而遠之,今天壞事變成了好事,中國金融業避免了一場更大的風險。
4. 為何美國近來股市下跌,以至影響全球經濟
因為美國經濟停滯,有滯漲的可能,去年發生了次級貸款危機,花旗等各大銀行都發生巨虧,而美國經濟衰退,對我國一些靠著出口的行業影響很深。
歐洲也會受牽連。
現在全球都是經濟一體化!何況美國是經濟第一大國!會引發許多連鎖反應。
美聯儲連續降息也是再盡量使金融業減小虧損。這個問題一兩句也說不清,而且現在也不可能完全預測到未來的發展。
5. 美元加息、股市下跌,這蘊藏著怎樣的經濟學原理和投資機會呢
本人12年進入金融行業,根據個人現有知識和經驗做一個解釋。
美元加息和股市下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其實內在的關系是相當的密切,遠了不說,前幾年美元一直處於低利率狀態,而我國利率高,美元的低利率直接使得美元的融資成本低,促使大量國內企業在海外融資,投入到中國市場,大量的海外資金也流入到了中國,資金大量流入,人民幣不斷升值,而流入的資金相當一部分進入了中國股市。
現在美元加息,一方面美元的融資成本變高,而且預期未來融資成本會更高,那麼之前在海外融資的企業迫於利息壓力紛紛從股市抽離資金去還美元的貸款,借貸美元的也少了很多,之前流入中國的熱錢紛紛迴流到美國,必然造成人民幣的貶值,美元的升值,而在此情況下,一定程度的影響到中國股市,造成股市下跌!
手機打字較慢,不好展開講的很細,就說這么個大體意思,不是很嚴謹,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說出你的疑問,本人將詳細解答!
6. 1929至1933美國經濟危機用經濟學原理怎麼看
危機的概述:
1929年10月下旬, 以美國紐約股票市場大崩盤為標志, 爆發了一場資本主義世界規模的生產過剩危機。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和政治大危機,它很快向歐洲、北美、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蔓延,並波及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 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危機前後持續4年,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損失價值2 500億美元, 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物質損失還多800億美元, 成為到目前為止資本主義世界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危機的分析:
從經濟學上分析,1929至1933美國經濟危機是因為生產過剩,而消費者沒有那麼多錢去買東西;結果,產品大量積壓。從「供給-需求」關系來說,生產過剩必然會導致需求不足。資本家賺不了錢,寧肯把產品扔掉也不肯去救濟窮人。資本家為了使產品和消費的矛盾得到緩和,除了毀掉商品以外,還大批解僱工人,縮小生產規模,甚至停工停產。
危機的解除:
凱恩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美國大危機爆發後,羅斯福新政與凱恩斯主義不謀而合。這兩者都主張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而這促成了國家干預經濟這一新的形式的出現。凱恩斯主張採取赤字政策,通過國家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在短期內緩解了資本主義大危機帶來的災難,凱恩斯主義在二戰之後被更多的國家採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7.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股市暴跌問題 股市暴跌是個怎樣的情況因為看不懂課本上的東西,求問股市是
當年是 有泡沫 就是 值錢大漲太多了 帶來了泡沫 其實 之前幾年就高估了 但是 在高點沒跌 又上一個台階 更高估了 當時很多專業人士也不想自己的專業知識了 也開始追高 最後徐暴跌。
8. 美國股票暴跌,對世界的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首先我們要明白美國一直是以「經濟強國」自稱的,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經濟確實領先全世界,但是今非昔比,美國再也不是之前的獨霸世界的地位,也不再是全世界都隨著它的變化而變化的節奏。
要知道,美國股票之所以會暴跌,主要原因是美聯儲漸進式地加息,美國的借貸成本會增加,當然這其中還包含一些政治因素,特朗普上位後,一系列的政策造成美國內部出現矛盾等,種種問題增加了投資者的擔憂。而且美國一直堅持的利益至上的進出口政策使得其經濟發展前景受到阻礙。
現在全世界的經濟趨勢不再是美國獨大,全球經濟都在加速增長的階段,前景較好,各個國家佔有的份額都越來越多,競爭激烈,特別是我們中國,經濟一直在躋身世界前列,所以說美國的股票暴跌是真,但對全球的影響再也不會像之前那麼大了。
9. 利用經濟學的原理解釋:當大家猜測股票還要下跌的時候,沒有幾個人敢炒
這不就是典型的追漲殺跌么
比如重慶啤酒,疫苗失敗的消息一傳出來連續幾個跌停
但是反觀後續呢?貌似又跟了幾個漲停
散戶一般不敢,莊家不一定,而且超跌股一向是游資所親睞的股票之一
10. 運用曼昆宏觀經濟學分析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急!!!
美國的金融危機,也就是次貸危機,全稱「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連續加息引爆「定時炸彈」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在前幾年美國住房市場高度繁榮時,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況下被認為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借款人也獲得了購房貸款,這就為後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的形成埋下了隱患。
在截至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而且,自去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隨著住房價格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通過抵押獲得融資。受此影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並呈愈演愈烈之勢。
部分歐美投資基金遭重創
伴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的出現,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一些從事次級抵押貸款業務的放貸機構。今年初以來,眾多次級抵押貸款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其中包括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
同時,由於放貸機構通常還將次級抵押貸款合約打包成金融投資產品出售給投資基金等,因此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愈演愈烈,一些買入此類投資產品的美國和歐洲投資基金也受到重創。
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為例,由於受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拖累,該公司旗下兩只基金近來倒閉,導致投資人總共損失逾15億美元。此外,法國巴黎銀行9日宣布,暫停旗下三隻涉足美國房貸業務的基金的交易。這三隻基金的市值已從7月27日的20.75億歐元縮水至8月7日的15.93億歐元。
可能影響全球經濟增長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擴大至其他金融領域,銀行普遍選擇提高貸款利率和減少貸款數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顯出流動性不足危機。9日,在法國巴黎銀行宣布暫停旗下三隻基金的交易後,投資者對信貸市場的擔憂加劇,導致歐洲和美國股市大幅下跌。其中,紐約股市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比前一個交易日下跌387.18點,收於13270.68點,跌幅為2.83%。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如果進一步升級,並擴大至更多金融領域,將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更加劇烈的動盪。而且,危機如果影響到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個人消費開支,則會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
歐美日央行緊急出手應對
面對已經形成甚至有擴大趨勢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中央銀行正積極行動,希望通過向貨幣市場提供巨額資金恢復投資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場穩定。歐洲中央銀行8月9日宣布,向相關銀行提供948億歐元的資金。8月10日,歐洲中央銀行再次宣布向歐元區銀行系統注資610億歐元,以緩解因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造成的流動性不足問題,並穩定信貸市場。美聯儲下屬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於9日向銀行系統注入240億美元資金。日本中央銀行8月10日宣布,向日本貨幣市場注入1萬億日元的資金。
發生在美國的次級債危機猶如風暴雲團,不僅令道指持續跳水,歐洲三大股市指數、日經指數、恆生指數也紛紛出現了暴跌行情。
為了防止危機進一步蔓延,有統計稱,短短48小時內世界各地央行已注資超過3200億美元緊急「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