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今年都有哪些國家的航空公司遭受到了巨大虧損
據新華社消息稱,在今年的9月27日卡達航空公司宣布,受新冠肺炎影響公司在2019至2020年3月的虧損高達70億卡達里亞爾換算成人民幣大約130.89億元。除此之外,澳大利亞最大的航空公司澳洲航空2020年的虧損也比較嚴重,高達19.6億澳元,摺合人民幣大約98.53億,這也是澳航近6年來出現的首次虧損。為了應對這次的危機,澳航直接出售了商務艙睡衣及多餘的舒適用品套裝等籌集現金度過這次難關。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這些航空公司除了裁掉30000多人以外,還會降工人的工作時間,這就意味著每個工人的工資都會有一定的減少。不少航空公司都跟飛行員工達成了一個對彼此都有利的協議,降低他們最低小時工時保證,這樣做雖然會降低飛行員工的工資,但是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裁員,避免一部分人員被裁掉。等到航空行業有了大的轉機之後,他們的待遇也會慢慢提上來,這是一個對大家都好的決策。
⑵ 美聯儲加息對航空股影響
沒啥影響美元加息會對原油價格造成一定影響因為美元和原油是負相關關系
但是航空公司由於大量使用燃料油他們的燃料油都是在期貨市場做了套期保值的所以美國加息與否對航空公司股價影響不大
⑶ 中國股市的上證、深證和美國股市的道瓊斯、納斯達克是一回事嗎
不一樣的 指數標的物都不一樣
⑷ 聯合大陸控股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聯合大陸航空(United Continental Holdings,Inc.)於1968年成立於美國特拉華州,總部設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Chicago)。2010年10月1日公司正式更名為美國聯合大陸控股有限公司,由之前全美第四大航空公司美聯航(UAUA)和全球第六大航空公司美國大陸航空公司(CAL)在2010年9月8日合並而來,至此美國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及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 Lines, Inc.)已成為美國聯合大陸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附屬公司,共同組成了世界頂尖的國際航空公司,合並後的聯合大陸航空已超過達美杭康,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佔美國國內市場份額比例將達到21%,佔全球運力比例將達到7%。截至2011年2月24日,公司每日由芝加哥、洛杉磯、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等城市飛往六大洲372個機場的班次就約5,675架次。2011年12月1日,美國聯合大陸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正式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FAA)頒發的統一運營許可證,標志著美國聯合航空公司與美國大陸航空公司在合並運營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公司在全球擁有80,000名員工,截至2010年末營收總計232.29億美元,凈利2.53億美元。公司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股票代碼UAL。
⑸ 美國道瓊斯股票包括以下哪些公司的股票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樣本股票有以下30種:
公司 行業 股票代號 (以下按公司股票代號順序排列)
美國鋁業公司 鋁 AA
美國運通公司 金融服務 AXP
波音公司 航空太空 BA
美國銀行 銀行 BAC
花旗集團 金融服務 C
卡特彼勒公司 重型機械 CAT
雪佛龍 石油 CVX
杜邦公司 化工 DD
迪士尼 娛樂業 DIS
通用電力公司 電子、金融服務 GE
通用汽車 汽車 GM
家得寶公司 零售、家居改善 HD
惠普公司 電腦硬體、印表機 HPQ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硬體、軟體和服務 IBM
英特爾 微處理器 INTC
強生制葯有限公司 制葯 JNJ
摩根大通公司 金融服務 JPM
可口可樂公司 飲料 KO
卡夫食品 食品加工 KFT
麥當勞 快餐、特許經營 MCD
3M公司 原料、電子 MMM
默克制葯公司 制葯 MRK
微軟 軟體 MSFT
輝瑞制葯有限公司 制葯 PFE
寶潔公司 家庭用品、制葯 PG
AT&T 電訊 T
聯合技術公司 航空、防禦 UTX
威訊 電訊 VZ
沃爾瑪 零售業 WMT
埃克森美孚公司 石油 XOM
因此除了鐵路公司,電信公司 金融公司 航空公司都有了
⑹ 「星空聯盟」現有哪些航空公司
星空聯盟自成立以來發展迅速,已經擁有27家正式成員,航線涵蓋了194個國家以及1329個機場,現在的具體成員有:
亞德里亞航空(Adria Airways)
亞德里亞航空(Adria Airways),是一家總部位於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的航空公司。該航空公司是斯洛維尼亞的國家航空公司,也是星空聯盟的區域成員。亞德里亞航空主要經營歐洲范圍內的定期航班,並提供前往歐洲以及中東部分城市的包機服務。其樞紐機場為盧布爾雅那約熱·普奇尼克機場。
2.加拿大航空公司(Air Canada)
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原中文譯楓葉航空,簡稱加航),是加拿大的國家航空公司,總部設在魁北克省蒙特利爾。母公司是ACE Aviation Holdings。ACE航空控股公司(ACE Aviation Holdings)位於蒙特利爾,成立於2004年,是加航、Air Canada Jazz、加航常旅客計劃(Aeroplan)及加航技術服務部的總公司。加航股票在多倫多股票交易市場(TSX)上市(代碼"AC-B.TO")。加航是「星空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
3.中國國際航空公司(Air China)
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簡稱「國航」,於1988年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中國唯一載國旗飛行的民用航空公司。國航是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控股的航空運輸主業公司,與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稱中國三大航空公司。
4.紐西蘭航空公司(Air New Zealand)
紐西蘭航空公司(Air New Zealand)是紐西蘭最大的航空公司,是一家經營國際和紐西蘭國內航空運輸業務的集團公司,提供紐西蘭國內和往返澳大利亞、西南太平洋、亞洲、北美和英國等國際航線的旅客和貨物航空運輸的服務;同時提供飛機維修和地勤服務。其運營基地設在紐西蘭奧克蘭。紐西蘭航空是紐西蘭的國家航空公司,也是星空聯盟的成員之一。公司下屬有一個名為紐西蘭支線航空的品牌,當中包括尼爾遜航空、飛鷹航空和庫克山航空。
5.全日空(ANA)
全日本空輸株式會社,.通常簡稱:全日空,全日本空輸(ANA)是一家日本的航空公司。全日空的母公司是"全日本空輸"集團。全日空是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全日空是「星空聯盟」航空聯盟成員之一。截至2007年3月,全日空共有22,170名雇員。1999年10月,全日空正式加入星空聯盟。全日空同時也是世界500強之一,一家5星級的航空公司。
6.韓亞航空公司(Asiana Airlines)
韓亞航空公司 (Asiana Airlines, Inc.)成立於1988年,韓亞航空公司,2002年加入國際航空運輸協議,2003年韓亞航空成為星空聯盟成員之一。韓亞航空是韓國僅次於大韓航空的第二大航空公司。
其餘航空公司如下:
奧地利航空公司(Austrian)
藍天航空公司(Blue1)
英國中部航空公司(bmi)
布魯塞爾航空公司(Brussels Airlines)
美國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
克羅埃西亞航空(Croatia Airlines)
埃及航空公司(EgyptAir,MSR)
波蘭航空公司(LOT Polish Airlines)
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
北歐航空(Scandinavian Airlines,SAS)
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 Airlines)
南非航空公司(South African Airways)
西班牙航空公司(Spanair)
瑞士國際航空公司(SIA)
葡萄牙航空公司(TAP Portugal)
泰國國際航空公司(THAI)
土耳其航空公司(Turkish Airlines)
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
全美航空公司(US Airways)
巴西天馬航空公司(TAM Airlines)
愛琴海航空(Aegean Airlines)
(6)美國聯和航空股票走勢擴展閱讀:
星空聯盟(Star Alliance)成立於1997年,總部位於德國法蘭克福,是世界上第一家全球性航空公司聯盟。星空聯盟英語名稱和標志代表了最初成立時的五個成員:北歐航空(Scandinavian Airlines)、泰國國際航空(Thai Airways International)、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漢莎航空(Lufthansa)以及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這個前所未有的航空聯盟,將航線網路、貴賓候機室、值機服務、票務及其他服務融為一體。無論客戶位於世界何處,都可以提高其旅遊體驗。
星空聯盟自成立以來發展迅速,擁有28家正式成員,航線涵蓋了192個國家和地區以及1330個機場。星空聯盟的標語是「地球連結的方式」(The way the Earth connects)。
星空聯盟的乘客權益包括:
1.享受到超值通票和特惠機票,如環球票、環亞洲通票。
2.享受通程登機一站式服務。航班不正常時,乘客可以享受最快時間的簽轉。
3.乘客的行李發生錯運、漏運後,可在第一時間找回。乘客搭乘聯盟內任何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班,都可積攢和兌換里程積分。
4.星空聯盟金卡會員享有優先辦理登機手續權(享用專門的值機櫃台辦理登記手續)、優先機場候補權(如在到達機場前未作預訂,可優先候補座位)、優先候補權(在航班預訂已滿時,享受優先候補座位權)、優先提取行李(可在聯盟內優先提取行李)、增加托運行李額度(金卡會員可額外免費享受一件行李的托運)、航班時刻協調(星空聯盟各成員航空公司通過協調航班進出港時間,降低旅客候機時間)。
5.享受全球超過990個機場貴賓休息室。
⑺ 全美航空公司的歷史沿革
全美航空最早由杜邦家族中的理查·C·杜邦 (1911-1943) 和小亞歷西斯·菲利斯·杜邦 (1905-1996) 投資成立。1939年公司成立時名為All American Aviation Company,以俄亥俄河谷地為營運范圍,並以匹茲堡為中心。1949年起業務重心由航空郵務移轉至客運服務。1952年再度改名為亞利根尼航空(Allegheny Airlines,源自賓州西部的亞利根尼河和亞利根尼山脈)。亞利根尼航空持續擴張,1966年引進麥道公司道格拉斯DC-9型噴射機,繼1968年並購了大湖中央航空 (Lake Central Airlines),1972年再並購摩霍克航空 (Mohawk Airlines) 之後,成為美國東北地區最大的航空公司。亞利根尼航空並與漢森航空(Henson Airlines,全美快捷航空中的彼得蒙航空前身)達成全球第一個班號共用協議,漢森航空以亞利根尼空中通勤 (Allegheny Commuter) 名義經營。
USAir的誕生
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航空公司解除限製法案,隔年亞利根尼航空改名成為USAir,並將航線延伸到美國南部。1980年代早期,美國東北部主要由其夥伴公司蘭森航空 (Ransome Airlines) 經營,也在此時,USAir的總部也從匹茲堡搬到華盛頓特區近郊,但匹茲堡在其後20年仍為USAir的主要樞紐。
USAir是首波使用波音737-300型噴射機的航空公司,主要用於應付佛羅里達州快速成長的旅客需求。USAir當時擁有全世界最大道格拉斯DC-9型機隊,並且向麥道公司采購更多新飛機。但在1970年代末期,麥道公司並沒有發展新機型的計劃。在麥道公司破產並與波音公司合並後,波音大力向USAir推銷737系列機型,1984年11月28日第一架波音737-300型噴射機交機。
購並與擴張
USAir在1980年代末期大幅擴張,先後買下以聖地牙哥為基地的太平洋西南航空 (PSA, Pacific Southwest Airlines) 及以北卡羅萊納州溫斯頓─撒勒姆為基地的彼得蒙航空 (Piedmont Airlines)。在這二次並購中,USAir得到了巴爾的摩 (BWI)、夏洛特 (CLT)、雪城 (SYR) 和德頓 (DAY) 四個樞紐以及往美國西岸與彼得蒙航空往倫敦蓋威克機場 (LGW) 的航線。USAir與彼得蒙航空是當時 (1989年) 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並購案。
1990年代初期,USAir先後開航由美國三個營運中心至歐洲倫敦、巴黎及法蘭克福的新航線,買下川普接駁航空 (Trump Shuttle) 大部份股份並將其更名為USAir接駁航空,進而和英國航空策略聯盟,成為第一個跨大西洋兩岸的航空聯盟。此時有些USAir使用的波音767班機是採用英國航空的塗裝。由於英國航空挹注大量資金,USAir也將主要樞紐匹茲堡機場重新翻修,成為當時全美設備最新穎的機場之一。
重新整合
1996年,USAir和英國航空終止合作關系,並改為現名US Airways。在這段時間全美航空不斷擴張其在歐洲地區的航線。1998年,全美買下川普接駁航空剩餘股份,成立主打低價策略的子公司大都會快捷航空 (MetroJet),希望與西南航空競爭。
1996年11月6日,全美航空向歐洲空中巴士公司下單訂購400架A320窄體飛機,首波為120架,為當時最大的單一飛行載具訂單。1998年,全美繼續向歐洲空中巴士公司訂購30架A330或A340廣體飛機,首波為7架A330-300型。這二波采購的目的,除了淘汰全美舊型飛機之外,更把全美航空推向全球性的航空公司。
雖然在1990年代中期全美航空仍有盈餘,美國東北部的高密度班次及高操作成本使得全美航空企圖與其他航空公司合並。2000年5月24日,聯合航空母公司提出以43億美元並購全美航空,但遭到工會、消費者保護組織和反托拉斯法反對。經過折沖,美國聯邦政府否決此項合並案,聯合航空在2001年7月27日以5千萬美元賠償金放棄並購計劃。2000年起,全美航空開始淘汰舊有機型,以空中巴士A320型取代。
破產保護
全美航空是華盛頓特區雷根國家機場 (DCA) 最多航班的航空公司,雷根國家機場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比其他機場有更高規格的安全規定,因此全美受到比其他航空公司更大沖擊。由於財務困難導致子公司大都會快捷航空停止營運、巴爾的摩─華盛頓樞紐關閉、數千名員工強迫休假。
2002年8月11日,全美航空宣告進入破產保護程序。航空運輸穩定理事會 (Air Transportation Stabilization Board) 提供貸款,因而在短期之內就結束破產狀態。2005年10月19日,其他來源的貸款將這筆債務清償。
為了進一步改善財務狀況,匹茲堡樞紐正式於2004年關閉,並開始使用由西南航空引入的多點直飛模式,取代原本中心輻射型 (hub-and-spoke) 的營運模式。事實上,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大部份航空公司都使用多點直飛。其他航空公司在這些航點之間並未提供頻繁的直飛班次,大城市間的直飛班次帶來較高利潤,因此全美航空的營運狀況得以改善。
2004年5月4日,全美航空成為星空聯盟的第15個成員。
然而,高油價以及勞資雙方談判破裂使得全美航空在2004年9月12日再度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員工的普遍不滿和異常增加的病假人數造成2004年聖誕節假期期間執勤員工不足,這次事件使得全美的營運雪上加霜,甚至有報導臆測全美航空可能會清算結束營業。美國運輸部最後發現是全美航空的管理階層能力不足,而造成公司面臨關門危機。
進一步擴張
2005年5月19日,全美航空集團宣布以15億美元代價與亞利桑那州的美西控股(美西航空母公司)合並,美西航空在美國西部的航線與全美航空現有美東、加勒比海及歐洲航線有互補效應,新公司名稱仍為「全美航空」,航線遍布全美。
新的全美航空的管理階層由美西航空班底接手,總部也由夏洛特搬到亞利桑那州的坦培。整個接手的時程約18至24個月,預計到2007年完成合並,美西航空和全美航空將會使用同一張營運執照。
2005年9月13日,美西控股95.5%股東同意買下全美航空。
2005年9月15日,破產法院宣布全美航空於2005年9月27日起脫離破產保護。脫離破產保護當日,二家控股公司完成合並,新公司宣稱自己為「全世界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2006年1月起,美西航空在各航站的櫃台改掛全美航空商標。2006年2月9日,全美航空成為美國較有歷史的航空公司中使用巴西航太190型客機的第一家。2006年5月,美西航空和全美航空的網站合並,新介面使用不同的圖像表示全美控股集團下不同航空公司的班機;7月,全美航空再向空中巴士公司訂購21架A350型客機。
2006年11月15日,全美航空集團提出與達美航空合並的計劃,收購價為約80億美元,以現金與全美航空股票各支付一半。12月19日,達美航空的債權人及破產法院否決了此項並購案。2007年1月10日,全美控股提高了收購價[4],將以50億美元現金及8億9千5百萬股全美航空股票,總價約在102億美元(依2007年1月9日收盤價計算)收購達美航空。1月31日,全美航空宣布放棄並購計劃。
2007年3月4日晚上,全美和美西航空的電腦訂位系統完成整並。全美舊有的Sabre電腦系統淘汰,改用美西航空所使用的QIK系統(以阿瑪迪斯訂位系統為基礎所設計的電腦訂位系統)。一些Sabre原有的功能亦被整並進來,這些功能主要是行李秤重和飛行追蹤。原本美西航空的雇員已於2007年9月25日完成這部份的訓練。而非實質合並。大部份合並後的航空公司只保留一個IATA代碼,不過對於旅客而言,全美使用二個代碼會使得轉機時辨認班機容易些。
在電腦系統完成合並的隔天早上,自動報到系統發生問題──在幾個主要樞紐的QIK自動報到系統故障。雖然新系統是穩定的,但舊的報到機台在連接新系統的線路發生問題。計有數千人受到影響,必須改用人工報到,因而報到櫃台前大排長龍。所幸網路報到未受影響。
美航與全美航空合並獲批,將組全球最大航空公司
美國航空公司和全美航空公司2013年2月14日宣布合並。按收入和乘客數量計算,合並後的公司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兩家公司合並後的市值估計在110億美元,也將是全美最大的航空公司。
2013年12月9日,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母公司AMR和全美航空集團(US Airways Group)正式宣布,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並交易已經完成,從而創造出全球最大的航空運營商。與此同時,這項交易很可能同時也標志著一波大型航空運營商合並的浪潮就此終結,這波浪潮令美國航空業獲得了更加健康的財務基礎。
合並以後的航空運營商將採用美國航空的名稱,其規模將會超過總部位於芝加哥的聯合航空公司。合並以後,這家公司的全球網路將擁有每天近6700次航班,這些航班將飛往全球50多個國家中的330多個目的地,全球員工總數將會超過10萬人。
⑻ 9.11事件為什麼會使得美國的股市大跌呢
在九月十一日事件發生以後,人們對美國與世界的經濟動向進行了探討。
實際上,在事件發生以前,美國已經進入了經濟衰退,並且前景並不樂觀。
美國經濟活動的三分之二以上依賴於消費者的開支花費。根據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緊密跟蹤,在事件的前一天九月十日所完成的一項調查,美國九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到了83.6,而八月份曾經是91.5,下跌了8.6%。
同時,關於第三季度市場和企業經濟狀況進一步變壞,因而營利低於資本市場預估值,各種有影響力的大公司幾乎都發出了對公司經濟表現的預警公布。美國勞工部宣布美國在八月份的失業率達到了4.9%,是四年來的最高點。僅僅在9月1日結束的一個星期內,失業人數就增加了三百三十六萬人。這個消息當時就使得美國股市進入了新一輪的拋售。
經濟學家Steve Wood說:「企業裁員的步伐在加快,而僱用新員工的活動已經停止。經濟的錯位再加上這次(九月十一日的)悲劇性事件,這種趨勢非常有可能會延續下去。」
經濟上的沉重打擊
在這次911事件中,最明顯受到打擊的是美國航空運輸企業。美國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各自損失了兩架飛機。整個空運停頓了三天。而恢復飛行以後,除了頭兩天因為要運載滯留的乘客而顯示了一點繁忙之外,目前的乘客人數已經劇烈減縮,新聞報導說,某一家航空公司的一班飛機只有一位乘客,而另一家航空公司的一班飛機也只有兩個乘客。電視新聞顯示出空盪盪的機場航空公司旅客報到櫃台、大量空房間的旅館(目前的生意是去年的四分之一左右)、排著長隊的等侯乘客的出租汽車、布置得很漂亮然而只有一兩桌顧客的飯店,醫院的住院與門診病人大減。許多航空公司允許乘客免費退掉在9月25日之前的航班的機票。有一個旅行社的老闆在電視訪談中說,退票的人非常多,而沒有人買機票。由於需要大大加強機場的安全檢查與保衛工作,因此一方面加大了機場和各行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航空旅行變成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情。舊金山的旅遊商業組織針對遊客量大跌的情況,立即調整了廣告宣傳范圍,只針對可以開車到達舊金山的美國西部各州。
今天的報道說,航空業界這次可能損失了三億美元,他們已經向政府提出了五十億美元的現金救助請求以及一百九十億美元其他方式的援助(許多評論指出,這是本來已經處於經濟惡劣狀況的航空業界想趁機撈一筆納稅人的錢來挽救他們自己,提出應當讓那些航空公司在破產法的保護之下自救。)。美國政府方面說,希望能在下一周作出一個挽救美國航空公司的計劃。
再下來就是保險行業,這次他們需要在各方面進行非常巨額的理賠。
所有在曼哈頓世界貿易中心和附近的公司,都直接地或間接地在人員、財產、經營方面遭受巨大損失。那一個區的電力和交通至今未能恢復正常。據估計,廢墟的清理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美國各大電視網也是這次事件的重災戶,原因是他們整整有兩天停止了播放商業廣告電視,因而損失了大筆的收入。
有經濟學家估計,這次事件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大約在四百億美元左右。這幾年,美國有財政盈餘,目前手上還握有一千六百億美元。從帳面上,也許可以應付。但是,另外的一些專家卻指出,目前可以看到的損失只是巨大的冰山的一角,連鎖的損失與通過人的反應而帶來的損失,將是一個難以估算的數字。
心理上的嚴重創傷
在一篇題為《茫然的美國人艱難面對陌生而更殘酷的世界》(美國矽谷《水星報》9月11日深夜)當中,有下面的一些敘述:
「這個國家突然間顯的是這么小、這么脆弱,震驚與恐俱把它擠壓在一起了。美國從來都沒有感受過如此受到恐怖分子的完全支配。
「他們是使用我們自己的飛機作為炸彈來對付我們。
「世界貿易中心和五角大樓並非是在星期二的攻擊當中唯一受到損害的東西,美國一向自我標榜的無敵與絕對不敗也已成為過去。『我們並非全面強大,』一個矽谷聖特克拉克大學的畢業班的學生說。
「這個國家經歷過珍珠港和一九九三年的世貿中心爆炸。但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與這次攻擊的規模和所造成的傷亡相比,這是一次對這個國家的金融與國防中心的直接攻擊。
「但歷史學家韋卡拉(Winkler)認為,星期二代表了一個新時期的來臨。『從一定程度來說,』他指出,『我們過去一直在誤導我們自己,自認為可以控制任何東西。但實際上是我們一直到現在都極其走運。很可能,我們持續的幸運已經結束。』」
消費者信心可能是關鍵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美國經濟活動的三分之二以上依賴於消費者的開支花費。在受到攻擊之前的一段時間,雖然美國企業經濟狀況越來越差,但是消費者的購物開支和各項消費還能保持較為強勁,特別是全美國的房地產交易由於利率的不斷下降和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下跌而得以保持一定程度的活躍。這使得美國經濟沒有急劇進入衰退。
事件發生之後的這個禮拜,除了跟航空運輸業相關連的消費活動大受打擊之外,股票市場的一再重挫更顯示了投資者信心所受的打擊。由於美國大約有一半的家庭都參與了一定程度的股票投資,因此,投資者的信心與消費者信心是密切相聯的。今天的一個報導指出,這一周之內,信用卡消費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
有聯邦參議員號召大家要「購物救國」(「Go buy America!」), 一個電視討論節目的主持人也批評一些人表面上是掛起美國國旗,但卻在大量拋售股票。
危險的期望
CNN新聞網的資深作者Mark Gongloff在他的《消費者掌握著鑰匙》一文中寫道:
「類似波斯灣戰爭那樣的成功的軍事行動可以對消費者的情緒有正面的影響,正如當時美國及其盟友在波斯灣的勝利促進了後來幾個季度的美國國內產值的增長。 Putnam投資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Robert Goodman說:『如果採取迅猛的報復行動並且取得勝利,這將會使得人們感覺良好,激發慶祝的氣氛以及給予我們一個(經濟)提升。」
美國的聖誕節購物季節將在11月開始。這個購物季節的營業額是全年的三分之一。
從以上美國經濟學界與媒體的觀點來判斷,在十一月底以前,美國的軍事行動需要取得「鼓舞人心的勝利」。
矽谷《水星報》這一天報導指出,美國政府高層現在報復攻擊對象的選擇上產生了分歧。以國務卿鮑威爾和副總統切尼為首的一方主張集中打擊本-拉登,而以國防部副部長為首的五角大樓的高層文職官員們卻主張要同時徹底打擊伊拉克。
新聞不斷傳出恐怖分子有可能發動下一波攻擊。
很顯然,布希在組織盟軍方面也進行得不順利。並且單方面強調報復打擊,而不去檢討美國的對外政策,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懷疑事態會因為互相報復而不斷惡化。
這一切,肯定不會對消費者信息有任何正面的影響。
拿波斯灣戰爭時期的消費者信心曲線變化來對目前的情況作出期望,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當年,打擊的目標非常明確、戰爭的延續時間的控制權在握、雙方力量懸殊、戰爭發生並且局限在遠離本土的地方。
而今天,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攻擊就發生在本土,而且發生在國家的心臟與神經中樞,打擊的目標不清晰,敵人的定義也非常模糊,極為容易轉化為種族與宗教的矛盾 (歷史與今天的中東現狀證明了,種族與宗教的矛盾是非常敏感和難以解決的。布希竟然在白宮向記者談話時用了「十字軍東征」這個橫跨十一、十二和十三世紀的基督教對穆斯林聖地掠奪戰爭來形容他所提出的對恐怖分子之戰爭(白宮後來作出更正),可見劃清界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第三世界的平民。),同時,也無法控制戰爭的范圍以及戰爭的期限。因此,歷史並非是在簡單地重復。
⑼ 請問: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指數都是那些股票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包括以下30間公司(以下按公司股票代號順序排列):
公司 行業 股票代號
美國鋁業公司 鋁 AA
美國國際集團 保險 AIG
美國運通公司 金融服務 AXP
波音公司 航空航天 BA
花旗集團 金融服務 C
卡特彼勒公司 重型機械 CAT
杜邦公司 化工 DD
迪士尼 娛樂業 DIS
通用電氣公司 電子、金融服務 GE
通用汽車 汽車 GM
家得寶公司 零售、家居改善 HD
霍尼韋爾國際公司 電子 HON
惠普公司 電腦硬體、列印機 HPQ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硬體、軟體和服務 IBM
英特爾 微處理器 INTC
強生制葯有限公司 制葯 JNJ
摩根大通公司 金融服務 JPM
可口可樂公司 飲料 KO
麥當勞 快餐、特許經營 MCD
3M公司 原料、電子 MMM
阿爾特里亞集團
(前身為「菲利普·莫里斯公司」) 食品、飲料、煙草 MO
默克制葯公司 制葯 MRK
微軟 軟體 MSFT
輝瑞制葯有限公司 制葯 PFE
寶潔公司 家庭用品、制葯 PG
西南貝爾公司 電訊 SBC
聯合科技公司 航空、防禦 UTX
Verizon 電訊 VZ
沃爾瑪 零售業 WMT
埃克森美孚公司 石油 X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