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科技築夢新時代未來水下城市讀後感
好書《時文選粹》中記載了許多方面有關感人、張揚的美文,讀完後,讓人非常難忘!
感人美文《關懷的力量》中的泰迪因為母親病逝,父親酗酒,變的越來越懶散、憂郁。當他五年級的老師湯普森夫人了解到他這方面的情況時,幫助他,給予他關懷。而泰迪能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送給湯普森夫人,也表達了他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做一個好老師很難,不僅要教學生學習知識,更要像父母一樣關心他們、幫助他們。
《天一是個好孩子》中的天一學習成績並不是很好,但他在努力,在堅持。而且他還有一顆感恩、善良的心,他知道媽媽孤獨,便告訴媽媽,他會永遠在媽媽身邊,永遠不會掛掉電話;他知道乞丐非常可憐,為媽媽不給小乞丐錢而感到憤怒……像他這樣的孩子少之又少。所以,我們在評價一個孩子時,不能單單用成績評論,要多方面去觀察他,發現他的優點。 張揚美文《有本事,你也撕》中的數學五老師渾身上下就透著一種霸氣,他用他以前的學生事例,只為告訴我們在學習上要敢幹、敢闖,不要畏懼學習,霸氣一點!「我」數學不好,王老師就鼓勵我向他那個「霸氣學生」學習,學無止境,以後還要學習很多知識,用霸氣闖出一條路來,才是最棒的! 細膩型美文《杯中的苦丁》一杯簡單的苦丁茶,燕秉利作者竟寫得無比細膩,先從厭煩平淡無味的白開水,再泡苦丁,觀賞苦丁的變化,到最後「竟品出一絲甜味」。她將常人看起來萬分簡單的事,寫得令人驚嘆!
《時文選粹》是本好書。是它,讓我品到生活的樂趣……
2. 磁懸浮簡介
磁懸浮列車是一種採用無接觸的電磁懸浮、導向和驅動系統的磁懸浮高速列車系統。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強、能耗低運行時噪音小、安全舒適、不燃油,污染少等優點。並且它採用採用高架方式,佔用的耕地很少。磁懸浮列車意味著這些火車利用磁的基本原理懸浮在導軌上來代替舊的鋼輪和軌道列車。磁懸浮技術利用電磁力將整個列車車廂托起,擺脫了討厭的摩擦力和令人不快的鏘鏘聲,實現與地面無接觸、無燃料的快速「飛行」。
稍有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把兩塊磁鐵相同的一極靠近,它們就相互排斥,反之,把相反的一極靠近,它們就互相吸引。托起磁懸浮列車的,那似乎神秘的懸浮之力,其實就是這兩種吸引力與排斥力。
應用准確的定義來說,磁懸浮列車實際上是依靠電磁吸力或電動斥力將列車懸浮於空中並進行導向,實現列車與地面軌道間的無機械接觸,再利用線性電機驅動列車運行。雖然磁懸浮列車仍然屬於陸上有軌交通運輸系統,並保留了軌道、道岔和車輛轉向架及懸掛系統等許多傳統機車車輛的特點,但由於列車在牽引運行時與軌道之間無機械接觸,因此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列車輪軌粘著限制、機械雜訊和磨損等問題,所以它也許會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陸上交通工具。
根據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基本原理,國際上磁懸浮列車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常規磁鐵吸引式懸浮系統--EMS系統,利用常規的電磁鐵與一般鐵性物質相吸引的基本原理,把列車吸引上來,懸空運行,懸浮的氣隙較小,一般為10毫米左右。常導型高速磁懸浮列車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00-500公里,適合於城市間的長距離快速運輸;另一個是以日本的為代表的排斥式懸浮系統--EDS系統,它使用超導的磁懸浮原理,使車輪和鋼軌之間產生排斥力,使列車懸空運行,這種磁懸浮列車的懸浮氣隙較大,一般為100毫米左右,速度可達每小時500公里以上。這兩個國家都堅定地認為自己國家的系統是最好的,都在把各自的技術推向實用化階段。估計到下一個? 磁懸浮的構想是由德國工程師赫爾曼?肯佩爾於1922年首先提出的。磁懸浮列車包含有兩項基本技術,一項是使列車懸浮起來的電磁系統,另一項是用於牽引的直線電動機。
直線電動機的原理早在18世紀末就已經出現,形象地說,是把圓形旋轉電機剖開並展成直線型的電機結構。它依靠鋪在線路上的長定子線圈極性交錯變化的電磁場,根據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原理進行牽引。
在肯佩爾的主持下,經過漫長的研究,德國於1971年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功能較強的磁懸浮列車。
磁懸浮列車按懸浮方式又分為常導型及超導型兩種。常導磁懸浮列車由車上常導電流產生電磁吸引力,吸引軌道下方的導磁體,使列車浮起。常導型技術比較簡單,由於產生的電磁吸引力相對較小,列車懸浮高度只有8到10毫米。這種車以德國的TR型磁懸浮列車為代表。
超導磁懸浮列車由車上強大的超導電流產生極強的電磁場,可使列車懸浮高達100毫米。超導技術相當復雜,並需屏蔽發散的強磁場。這種車以日本山梨線的MLX型車為代表。
3. 西部超導是國企嗎
西部超導不是國企。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03年2月28日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經開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張平祥,公司經營范圍包括許可經營項目等。
是我國航空用特種鈦合金材料的主要研發生產基地,也是國際上唯一的低溫超導合金棒材及線材全流程生產企業。公司自成立以來,
先後建成了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用高端鈦合金棒材專業化生產線,以及國際一流、國內唯一的NbTi和Nb3Sn低溫超導線材生產線,現已具備年產棒材3500噸、NbTi、Nb3Sn低溫超導線材400噸的生產能力。
(3)西部超導股票投資價值分析擴展閱讀:
財務數據顯示,西部超導2016年-2018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67億元、9.48億元、7.5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62億元、1.51億元、7163.83萬元。
股東榜顯示,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是西部超導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5.19%,中信金屬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為第二、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是17.29%和12.74%。值得一提的是,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為A股上市公司西部材料的控股股東。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盧夢勻)3月25日,新三板公司西部超導發布公告稱,2019年3月25日,公司第三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公司申請科創板上市的多個議案。
資料顯示,西部超導是高端鈦合金材料和超導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提供商。2019年2月21日,西部超導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於近日向陝西證監局報送了上市輔導備案登記材料,公司正在接受中信建投的輔導。
4. 我國理論物理專業還有救嗎
【關於學這行】下面是一個人的真實想法:
我是學物理的額、看你個人打算發展的角度,如果想高度發展建議你直接學物理,但一定要學好數學,因為現在很多大學物理開始學工科數學了,所以吧,數學是個重點,還有就是你要確定你對哪個方面比較感興趣,當然到考研時候再定也行,大學期間可以去參加一些創新大賽啦,來培養興趣鍛煉能力,當然,理論知識學習其實是很累很復雜的!想清楚哦、真的感興趣再報,慎重,現在我們這級部的真正感興趣的也就十個人左右,剩下的就是在混啊!
【專業鳥瞰】隨著光伏產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市場會增大這類人才的需求,這個專業只要在,說明仍然有前景。
【材料】
理論物理是在實驗現象的基礎上,以理論的方法和模型研究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離子體和凝聚態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解決學科本身和高科技探索中提出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范圍包括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凝聚態理論、統計物理、光子學理論、原子分子理論、等離子體理論、量子場論與量子力學、引力理論、數學物理、理論生物物理、非線性物理、計算物理等。
下面詳細介紹一下各大學的情況:
北京大學理科專業從建國以來一直是全國高校中最好的,物理學當然也不例外。說它
是是全國最好的物理系(學院)毫不過分。北大物理最大的特點是各個二級學科方向都很
強,尤其理論物理領域遠遠領先於其他高校,其它的幾個二級學科方向也在全國位列三甲
,北大物理一共有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四個國家重點學科,
多位中科院院士再加上首都科教中心的得天獨厚優勢,北大物理綜合實力在未來一段時間
內將仍然能在全國高校中保持領先優勢。
南京大學物理系凝聚態物理專業在國內高校中首屈一指,憑借這個優勢奠定了他在國
內數一數二物理系(學院)的地位。在這點上很像中科院物理所,在目前物理學界最龐大
最熱門的分支確立領先優勢也就同時確立了在整個中國物理學領域的領先優勢。南大物理
共有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聲學,無線電物理四個國家重點學科,其中除凝聚態物理外
和它的聲學專業也是全國高校中最強的。如果把天文學納入物理學領域的話,由於比鄰紫
金山天文台,它的天體物理專業在國內更是一枝獨秀。
順便提一句,我大二的時候曾經有幸聽到南大物理系馮端院士所做的報告。他與中科
院半導體所的黃昆院士可以並稱為中國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的核心部分)的泰山北
斗。老先生80餘歲的高齡面色蒼老卻依然精神健鑠,說話平緩有力,在報告結束後還十分
和藹認真地回答我這個小輩的問題,學者風范讓人肅然起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專業,光聽名字就能大致明白他在物理學界的地位了。由於是
中科院建設的學校,在院系設置上一直奉行「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方針,中科大是在
全國唯一有兩個物理系的高校。物理系以研究凝聚態物理和光學兩個大的應用方向為主,
其對應的自然是中科院物理所。它的近代物理系以研究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及核物理,原
子分子物理,等離子物理等理論及實驗方向為主,對應過去中科院的近代物理所(現分裂
為北京高能所,蘭州近物所和原子能研究院)。科大物理有五個國家重點學科,分別是理
論物理,粒子物理及核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等離子物理,比北大和南大還要多出一
個,它的近代物理領域一直是全國高校中最強的。
2004年科大年輕的潘建偉教授當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這在整個中國物理學界是一個
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他在量子糾纏態以及量子信息傳輸領域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在該領域一
躍成為世界領先,其意義絲毫不亞於劉翔的奧運金牌。不久前剛剛聽過他做報告,給我等
小輩的印象是他態度認真,語氣誠懇,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師兄,然而從他的話語中可以感
受到他謙虛中不乏自信,謹慎中透露著激情,是所有從事科研工作年輕人的典範。也許我
們對潘教授未來唯一的期待就是能為中國帶回一枚諾貝爾獎章了。
和南大抓住凝聚態物理一樣,復旦大學物理系抓住了物理學的第二大應用領域光學,
從而也奠定了其國內一流物理系的地位。復旦物理有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三個國
家重點學科,其中光學領域是全國高校中最強的。大上海難以抗拒的物質誘惑對於基礎科
學研究或許是地獄,對於應用科學研究絕對是天堂,這種發展物理應用領域的先天優勢是
其他城市的高校所望塵莫及的。
提到復旦物理,不能不提到楊福家院士。他不僅是國內最知名的物理學家之一,而且
由於擔任過復旦校長和英國諾丁翰大許校長職務,他對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有著最清醒的
認識,批評常常一針見血,入木三分,頗有李熬的風范。對此人除了欽佩二字別無它法,
如果可以在全國學生范圍內選舉教育部長,我一定會投他的票。
表中還剩下一所高校清華。清華大學多年穩坐中國高校頭把交椅,但其物理學的地位
卻與之有些不太相稱。大家不要忘了這是因為剛建國不久全國規模的院系調整,很多學校
成為了只有工科沒有文理科的院校。與清華情況及其相似的是浙江大學,解放前它們的物
理系可以說是全國最好的兩個物理系,曾分別誕生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世界華人的驕傲
。院系調整後清華和浙大整個物理系都分別並入了北大和復旦。現在他們的物理系都是短
期內重建的,雖然少了前面四所學校物理專業的深厚基礎但他們的發展速度和財政支持是
前面四所高校所望塵莫及的,再加上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對母校物理學科的全力支持,在短
期內清華物理和浙大物理很有可能趕超前面四所學校。
以上是中國高校中最好的幾個物理系(學院),可以發現它們都集中在北京和華東地
區。對於偌大的中國許多地區有志於從事物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都能考上清華北大根本不
切實際,而華東地區那幾所高校在許多偏遠省份招生很少,物理專業經常只有一兩個人,
所以有必要介紹一下全國其他地方幾個比較有實力的物理系。我們從北京出發,逆時針在
中國地圖上畫出一個圈,沿這個方向開始搜索。
華北地區:
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有理論物理一個國家重點學科,身為全國最好的師范院校,它在
物理學教學和科研兩方面都有著不錯的成就,是一個研究物理的好地方。
南開大學物理系(學院)雖然沒有他的數學系那麼出名但同樣人才輩出,在納米材料
研究領域更是成績斐然。學校建有現代光學研究所,學校的知名度加上天津市的良好地理
位置,讓這里成為一個比較理想的物理學科科研基地。
山東大學物理系改名為物理與微電子學院,從名字中可看出它的主要發展方向。山大
物理近年做出了許多成果,在SCI物理方面的論文排名也是逐年攀升。有凝聚態物理一個國
家重點學科。對於高考競爭異常激烈的山東省來說,這對省內有志學物理的學生也是一個
不錯的去處。
另外,山西大學的光學研究也十分了得。
東北地區:
吉林大學物理專業可以說是東北地區唯一比較正規的物理專業,吉大物理有凝聚態物
理和原子分子物理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僅次於上述幾所高校,並且在理論物理方面,常年
從事核多體研究的吳式樞老院士可能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專業理論物理研究的專家。盲目
的合校對吉大物理的發展並沒有造成什麼正面影響,而且由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效仿清華和
浙大的原工科院校努力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吉大物理凝聚態專業的很多老師正逐漸向那裡
流失。哈工大在原有光學國家重點學科基礎上再補充上凝聚態物理的實力,想必前景十分
光明。
西北地區:
由於計劃經濟時代地區的分工不同,提到東北人們往往會想到重工業,提到大西北人
們就很容易想到國防了,的確就拿西北地區最知名的物理系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來說,其專業大都集中在很強的應用技術方向,並且一些專業與於國防需求密不可分,蘭
大物理有粒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一個國家重點學科,其應用物理專業以核技術方向研究為
主。可以說西部的很多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為國家需要一直在作著默默付出而無怨無悔,這
足以令其他地區高校的畢業生深感內疚了。
西南地區:
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在西南地區物理學領域一枝獨秀,因為也屬於西部地區
,它的專業方向自然和國防領域有比較強的聯系。川大物理有原子分子物理一個國家重點
學科,該學科由來自吉林大學的我國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創始人苟清泉院士一手創辦,並且
這個在領域與位於綿陽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在學科設置上與蘭大
物理多少有些類似,在這點上突出了西部高校物理研究重視應用技術和國防技術的特點。
華南地區:
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光聽名字感覺比川大物理和蘭大物理更向應用技
術領域邁進了一步,也許不同的是它以研究民用技術為主,而後兩者更傾向於軍用國防研
究。中山物理有凝聚態物理一個國家重點學科,並且是全國少數擁有光學工程一級學科的
高校,珠江三角洲中國經濟龍頭的地位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山大學物理學科基礎研究向應用
技術的轉化,在整個華南地區中山物理是具有絕對優勢的物理專業。
華中地區: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在華中地區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湖北人天生的聰明才智
對武大物理的建設有著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都有著不錯的成績。
同城的華中科技大學在光電子領域全國高校中獨占熬頭,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光電子國家實
驗室,這對華中地區物理專業的人可以說說是天賜良機,既然物理學已經發展到以應用方
向研究為主的時代,那麼在光電子這樣的相關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大展鴻圖將是物理學工作
者最有前景的選擇。
以上列舉了中國高校中實力最靠前十多個物理系,它們基本上都擁有物理學的國家理
科基礎人才培養基地(目前全國一共14個)。相對於北京和華東地區幾個一流的物理院系
來說,剩下幾個的姑且算做中國次一流的物理院系。它們與一流的幾個相比在本科教育上
雖有差距但並不很明顯,因為本科階段所學的課程內容和要求程度也大體相當。但到了研
究生階段,由於科研水平的差距使得研究生教育水平差距變得比較明顯,因此對於這些院
校有志向繼續從事物理專業深入研究的學生來說,在國內有一個比那些一流物理院系更為
理想的地方,那就是中國科學院。以下篇幅我將重點介紹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物理及相關領
域研究機構。
學位授予單位代碼及名稱 排名 得分
80008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1 96.97
10001 北京大學 2 92.64
10284 南京大學 3 90.28
10358 中國科技大學 4 88.08
10246 復旦大學 5 85.60
80140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 5 85.60
10003 清華大學 7 82.59
82817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8 81.37
還是這張表,可以看出中科院兩個物理方面研究所,一個以很大優勢位居榜首,另一
個與復旦物理並列第五。在中國科學院上百個研究所當中,只有表中的物理所,上海光機
所,北京的高能物理研究所三家單位擁有物理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即在8個二級學科6個
以上方向有素研究),高能所是否參加這次評比我不是很了解。中科院跟高校科研相比的
特點是分工明確,經常只此一家。各個研究所研究領域都比較狹窄,但幾乎各個所在自己
的研究領域都是國內最權威的。相比高校中科院的科研更加專業化,對國家戰略意義更大
。 北京的中科院物理所在五,六十年代曾被稱作應用物理研究所,從名字的變化可以看
出物理學重心從基礎探索到應用研究的轉移,這也是全世界物理學的發展趨勢。物理所研
究的主要方向毫無疑問就是凝聚態物理學,並且這個領域在國內遙遙領先,在其他方向的
研究也基本上都與凝聚態直接相關。憑借在物理學最大分支方向上世界水平的研究,不僅
使它在國內物理學界獨占鰲頭,在整個中科院研究所中科研實力也是數一數二,曾經在趙
忠賢院士領導下在超導領域做出世界領先的成果。剛剛建成的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幾乎
全部依託在這里。中國物理學會也正是掛靠在這里,在今年世界物理年國內的一系列活動
中,物理所自然成為發起者和主要組織者。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是國內激光領域的絕對權威,正因為這點使得其光學基礎與應用領
域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前面說過光學是物理學目前的第二大分支,並且由於激光器的發
明使得光學成為物理學最早步入大規模應用領域的方向,因此在物理一級學科排名能進全
國第五,中科院第二。上光所在中科院內被劃歸到技術科學部,從這點可以看出國內已經
把光學領域看作又一個以應用技術研究為主方向了。上光所04年一共招收了78名研究生,
其中只有9人今後從事基礎光學研究方向,其餘均從事光學工程和材料學方向。目前光學工
程逐漸成為近期繼電子科學技術之後又一個從物理學獨立出去的一級學科,只是完全獨立
發展還有待成熟。上光所的光學工程一級學科排名僅次於清華大學列全國第二位。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國內唯一的一家從事基本粒子實驗及其相關研究的機構,建
有國內最先進的世界水平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它代表了整個中國的高能物理
研究水平。其前身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又一次看出物理學重心從基礎探索向應
用研究的轉移),後來該所基礎研究部分分離出來成立了高能所,核能研究部分成為了現
隸屬於核工業部的原子能研究院。幾乎同時建成的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現改名為上
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以研究重元素離子為主)或許和它有
些淵源。由於前面講過高能物理到了一個瓶頸階段,因此高能所通過對加速器的改造令其
發揮同步輻射光源功能,從而重心逐漸從試驗物理向應用物理轉移。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可以稱作是中國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其中會聚了中國理論
物理研究的精英力量。它也可能是中科院規模最小的研究所,和院士占研究員比的例最高
的研究所,其中最出名的當屬何祚休院士了。所內近一半的人研究基礎理論方向,在這個
探索自然最深層次的領域,這少數的精英很可能還是國內絕大部分的研究力量。另一半人
作是應用理論研究,前面已經講過這是從事理論物理的大多數人的研究方向,目前在交叉
學科理論的研究前景非常被看好。
中科院北京半導體研究所的成立驗證了電子科技領域發展壯大到從物理學中獨立的過
程,有著名的黃昆院士坐陣,北半所實力可見一斑。它隸屬於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在半導
體領域國內一枝獨秀,並成為中國光電領域的一個重要力量。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研究物理領域的部分主要從事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在
這個領域全國領先,並與上海光機所共同組成了中科院冷原子與量子頻標中心。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屬有安徽光機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和固體物理研
究所。其中安光所主要研究大氣光學方向,應用意義很明顯。後兩者規模相對比較小,固
體所也是中科院內一個重要的凝聚態物理研究點。三個研究所位於合肥市的科學島上,與
中國科技大學同城,交流十分頻繁,他們構成了中科院規模僅次於京滬兩地的一個研究基
地。
其他與光學應用技術相關的中科院研究所還有長春光機與物理研究所,西安光機所,
成都光電所,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等。其中長光所是中國最早的光學研究所,是以上各
個光學領域研究所的發源地。它的激光物理部分分出到上海建立了現在的上海光機所,研
究瞬態光學的部分組建了西安光機所,光電技術部分成立了成都光電所,紅外線遙感領域
形成了現在的上海技物所。長光所目前集中於對民用光學領域以及固體發光材料(合並的
原長春物理所主要研究領域)的研究,是中科院規模最大的研究所。連同以上幾個研究所
名義上組建了中科院光電研究院,有意主導中國光電產業的發展。
以上列舉了中國科學院物理及其相關方向的研究所,在表中與一個單位還沒有介紹。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俗稱九院,也許很多人對這個名字都不太熟悉,但提起原子彈和氫彈
的研究,提起鄧嫁先、於敏、等兩彈一星元勛的話,相信很多人會對這個單位肅然起敬了
。現在九院在京滬等第都有自己的研究所。由於是國家單獨編制,事關國防研究的機密,
我自然對它無法有更多了解,只知道九院地處於四川綿陽,或許長虹集團和它有些淵源。
順便補充點關於研究物理的人今後可能大量湧入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國光電產業的
個人一些看法。在電子產業發展十分成熟的時候,光子產業已經悄然興起。連電子之間的
相互作用都要靠光子傳播,光子很可能是所有信息和能量最終載體了。21世紀是將是光子
的世紀,光電時代大有取代電子時代的希望主宰整個信息產業。光與物質(主要是電子)
相互作用是人類科技永恆的主題,這個產業將來會吸引很多凝聚態物理和光學專業的學生
。 目前國內很多城市在爭當中國光電產業的中心,其中其以武漢和長春兩地競爭尤為激
烈,都先後打出了「中國光谷」的口號。從我個人觀點來看,如果不算北京話,上海市是
中國最具有發展光電產業的潛力和條件的地方。武漢主要依靠剛剛在華中科技大學建立的
光電國家實驗室,以及武漢大學和武漢物數等一些科研力量;長春主要依靠長春光機所光
學技術方面的優勢,以及吉林大學和長春應化所的科研力量。從實力分析二者確實旗鼓相
當,但相比上海地區,中科院下屬的上海光機所,上海技物所,上海微系統所都是在光電
技術方面國內非常領先的研究機構,再加上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的科研實力,而且在上海
應物所要建成國內最先進的餓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光源」,這些都是武漢和長春兩地所無
法企及的。而在最關鍵的資金投入方面,上海的經濟實力更是可以傲視全國。也許上海人
的精明就表現在這里,不喊口號,卻默默將西部幾個區建設成高科技產業集中地,吸引著
無數人才來這里奮斗。
5. 稀土人物的稀土人物名錄
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1955~1957年在烏克蘭第城農學院學農,1962年畢業於莫斯科精細化工學院稀有和分散元素工藝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從事鋰、銣、銫元素的提取研究,任專題組長。1973~1975年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科研辦公室從事鈦民用和稀土、鉬微肥的推廣。1975~1977年任稀土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3年任院科辦副主任,從1982年起兼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稀土農用研究室主任。1984~1991年任中國有色總公司稀土農用技術開發中心主任。1991年調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稀有稀土局副局長。1993~1994年任中國稀土開發公司總經理,1995~1996年任該公司總工程師。
自1989年至今受聘為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稀土專家組(後歸國家計委領導)成員。近20年來主要致力於開拓稀土元素在我國農業中應用的新領域。1979年,在我國稀土農用研究基本上停止,推廣工作處於低潮的時候,針對稀土農用研究的多學科和跨行業特點,在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辦公室主持下,和寧加賁等提出並建立了全國稀土農用協作網。1981年,經過申報和論證承擔了國家六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農用稀土化合物的應用研究」課題,任該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了農業、衛生、土壤、植物生理、分析檢測和冶金等學科的專家展開了跨部門、跨學科的聯合攻關。經過近60個科研單位4年的協同努力,於1986年稀土農用課題通過了國家驗收,取得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證明了稀土農用技術可使農作物增產、改善品質、提高抗病害性能和對環境無害。十幾年來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稀土農用技術已經在十幾種農作物上大面積推廣,年增經濟效益10億元以上。獲獎情況:1986年被授予國家「六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獲中國有色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主要著作:1988年出版專著《農業中的稀土》(第一作者),1993年在日本發行了日文版。在國內外刊物和專業會議上發表論文20餘篇。 1920年12月14日生於北京,中共黨員。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工。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1951~1953年和1956~1958年,兩次在蘇聯進修有色金屬選礦及稀有金屬冶金。1983~1985年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常務董事、科技部主任。從事工作50年來,主要做的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工作。1949年研究解決了生產固體黃葯(選礦捕收劑)的工藝和設備,至今仍在沿用。五、六十年代組織並參與利用我國資源提取各種稀有金屬和制備半導體材料的生產工藝,以滿足經濟建設和國防尖端的需求。
自60年代至今,長期從事稀土和鈦的開發和應用推廣工作。特別是於1972年首先倡議並組織實施將稀土用於農業增產,獲得成功。20多年來經全國各方的努力試驗和推廣,已在農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水果、林業、牧草以及養殖業得到廣泛的應用,獲得巨大的效益,屬世界首創,現居領先地位。七、八十年代從事我國重大資源(攀枝花、包頭白雲鄂博、金川)綜合利用和重要有色金屬(鎢、錫、鋁)行業的開發方針政策的研究。
80年代初受國家科委之命,領導制訂了我國的「材料技術政策」,主持編寫了《有色金屬進展》大型產業叢書。獲獎情況:198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89年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39年7月生於武漢,教授級高工,196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工系,同年分配到原石油部(現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從事煉油催化劑研發工作,1984年任催化裂化催化劑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至今。
1962年至1966年參加了我國催化裂化催化劑工業的初創工作,為我國第一個微球型硅酸鋁催化裂化催化劑的成功開發,填補我國煉油催化劑一項空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獲國家科委獎勵;參加了我國稀土Y型(REY)分子篩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礎上1974年首次開發成功我國稀土Y型稀土(REY)高活性裂化催化劑,配合了我國煉油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藝的開發,從而在完全依靠國內技術的情況下,催化裂化完成了一次飛躍,獲國家科學二等獎。
其間與蘭州煉油化工廠合作攻關項目「催化裂化催化劑生產科技進步」攻關項目,1998年獲得原石化總公司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一種含磷的稀土氫Y型分子篩催化裂化催化劑及生產工藝」獲國家發明專利,不僅首創了分子篩催化裂化催化劑一種理想的生產工藝,而且發現了催化裂化一種性能獨到的高溫固體酸性催化材料,1997年獲原石化總公司發明專利金獎,中國國家專利優秀獎和第十一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1999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女職工雙文明建功立業競賽全國先進女職工榮譽稱號。 1937年10月生於湖北天門,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1962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從事固體發光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
1999年7月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與長春物理所整合後,現任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中國稀土學會理事兼中國稀土學會發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發光分科學會理事,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科技人才。
1983~1985年在美國進修稀土復合氟化物合成、晶體結構及光譜性質和無輻射能量傳遞。在進修期間曾任紐約市中國訪問學者及留學人員負責人之一。他長期從事固體發光材料及其光學光譜性質和離子間的能量傳遞研究。較早地提出光子轉移,即光子剪裁的原理,豐富和發展光子剪裁內容。他依據交叉馳豫原理,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級躍遷發射的光子剪裁,轉移到所需要的5D4能級上,從而使5D4→7FJ能級躍遷發射的光子數增值,發射強度大大增強。
他所研製的「高亮度稀土磷光體-HG3」於1984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第一名);鑒於對固體中某些三價稀土離子的發光特性和能量傳遞的研究成果,1995年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名)等獎項。他在國內外刊物上公開發表190餘篇論文。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1922年2月17日生於中國四川省金堂縣。1939年中學畢業後,考入當時設在重慶的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1943年畢業後在中央大學化學系擔任普通化學(無機化學)及有機化學助教。1947年秋赴美國留學,在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厄巴納-香賓(Urbana- Champaign)校園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讀學位,於1949年春獲碩士學位,1951年獲博士學位。此後即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化工系擔任博士後副研究員1952年秋他原來的博士論文導師H.F約翰斯頓(Johnstone)教授邀他回伊利諾大學化工系開展「用纖維層過濾氣溶膠的研究」。1954年初接受美國杜邦(DuPont)化學公司薄膜部的約克斯(Yerkes)研究所的聘請、擔任研究工程師,參加研究和開發聚酯連續聚合以使該產品能順利投入生產。
1956年回國參加建設,在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任研究員,1958年該所正式成立後擔任濕法冶金研究室主任。1958年至1984年擔任該所副所長。現兼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理事、中國勞動保護學會顧問。還擔任國際性雜志《濕法冶金》(Hydrometallurgy)的編委,英文《中國化學工程學報》的主編,中國稀土學會《中國稀土學報》(中、英文版)編委會委員、《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副主編等職。他還是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委員。曾發表科學論文160餘篇,獲中國發明專利11項,培養博士28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自然科學三等獎和發明三等獎各一項。曾獲199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的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生於1940年1月29日,北京市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研究生)。
曾任兵器工業52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顧問。主持薄裝甲和我國第一代復合裝甲的研究工作,發明了焊後不回火薄裝甲鋼,並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為我國第一代復合裝甲材料與結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主持火炮身管自緊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參加了自緊身管疲勞壽命的研究,先後創立了火炮身管液壓自緊技術和高效液壓自緊技術,使炮管強度提高60%~100%,並成倍提高疲勞壽命。首次應用這項技術的「XXX火炮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述成就已載入《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其科研成果已用於十多種兵器裝備,現仍在用於有關重點武器裝備的研製。為表彰才鴻年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的貢獻,1984年授予國家級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授予兵器工業功勛獎和政府特殊津貼。發表論文31篇,出版專著一部,撰寫研究報告30餘篇。 1935年10月31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共黨員,教授級高工。1961年畢業於前蘇聯烏拉爾工學院冶金系,同年回國後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工作,1961~1964年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稀土研究室從事稀土金屬制備研究,曾任金屬組組長、專題組組長。
近幾年主要從事稀土和稀有金屬的軟科學研究和項目的評估工作,先後 撰寫了「『八五』期間稀土科學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我國稀土科技現狀及其發展應採取的對策」、「我國稀土科學基礎研究進展與'九五'研究重點建議」、「『八五』稀土科技進展及『九五』研究重點建議」及「90年代我國稀土科技新進展」等文章,收入國家計委稀土專題軟科學基金和計委稀土專家組調研報告。另外還撰寫了「面向21世紀稀有金屬」、「我國稀有金屬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參與編寫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報告」和「中國有色金屬發展50年」等。獲獎情況:曾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和國家科委頒發的工業新產品獎和國家科學大會獎以及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和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等。 1940年2月16日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稀土研究至今。
1962~1972年從事稀土元素分離提取、稀土絡合物的研究。參加包頭礦的「451」會戰和江西稀土礦中分離提取稀土的工藝實驗。1971年首次用溶劑萃取法分離出99.9999%的高純Y2O3。1972~1977年從事無機液體激光器的研究,首次研製出用稀土液體激光器作為光源的YJG1型激光微區光譜儀,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1988年11月~1989年2月,在日本大阪大學和京都大學從事稀土發光和溶膠-凝膠制備技術方面的研究。1989年1月和1991年7月兩次訪問原蘇聯;1991年11月~1992年4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固體化學實驗室從事發光材料的研究;1994年1月隨同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台灣,參加兩岸材料產業暨稀土材料發展研討會;1997年12月~1998年6月應邀到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從事PDP熒光粉的研究。
1986~1990年任中科院「七五」重大項目「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地質化學分離分析和綜合利用」的專家組成員兼秘書;1991~1995年任中科院八五重大項目「稀土新材料的研究及其開發應用」的負責人之一。
1990年晉升為研究員,1992年獲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稀土學會固體與新材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84年起為研究生講授《固體化學》,在國內外已發表論文200餘篇,與倪嘉纘院士共同主編《稀土新材料及新流程進展》一書,成果10餘項,專利2項,培養研究生20餘名。 1934年8月22日生於上海,1959年畢業於原蘇聯烏拉爾工學院(現為國立烏拉爾工業大學)有色金屬冶金專業,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教授級高工。
歷任課題組組長、室副主任、主任、院副總工程師。先後在稀土冶煉、稀土金屬、稀土永磁、磁療、貯氫材料、鎳氫電池等6大領域從事研究開發工作。
現擔任國家「863」九五重中之重項目--鎳氫電池產業化關鍵技術課題負責人,兼任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全國稀土永磁協作網專家組成員、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專家組成員、國家科技部鎳氫電池專家組成員、稀土協會理事、南開大學、中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
曾與應啟明同志共同負責「鈣熱還原制備釤鈷永磁粉末工藝」獲得了部級二等成果、國家技術進步三等獎,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辦公室(現國家計委稀土辦公室)稀土推廣應用重大成果獎,並在上海躍龍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了產業化。金屬氫化物-鎳電池獲部二等成果,與賴為華、顏廣靈同志共同負責的「鎳氫電池產業化關鍵技術」及「閉口化成工藝」使我國AA型鎳氫電池容量達到1525mAh,達到了國際水平,促進了我國鎳氫電池產業化,獲科委「九五」重中之重項目中作出重大貢獻獎。先後獲各種成果獎勵17次,榮譽獎6次。 1936年11月生於江蘇省泰興縣。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62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放射化工專業。同年分配到包鋼冶金研究所工作。翌年改為冶金部包頭冶金研究所,歷任技術員、課題組長、濕法冶金研究室負責人。1971年研究了萃取計算理論應用於單一稀土的萃取分離工藝,實現了萃取過程中單一稀土元素的高純度和高收率的統一,發表了「萃取計算及其應用」一文。
1975~1993年先後擔任冶金部包頭稀土研究院(原包頭冶金研究所)副院長和院長。任職期間,主持過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重大科研項目。1993~1997年擔任包頭鋼鐵公司總工程師。1997年底在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創辦了科工貿一體化的大漠稀土有限責任公司,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幾十年來,一直從事稀土科研和稀土開發應用工作,發表過的論文和報告近30篇,如「萃取計算及其應用」、「包頭資源綜合利用」、「國內稀土應用的最新發展」、「中國稀土1989~1993」等。1980~1998年曾任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濕法冶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包頭稀土學會理事長等職。1988年受聘為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後改為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第一、二、三屆成員至今。1997年受聘為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專家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1999年受聘內蒙古稀土集團公司專家顧問。 1935年10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1年2月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有色金屬和黃金學院稀有金屬冶金專業,回國後先後擔任核工業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長,核工業生產技術司副司長,中國寶原開發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總工程師兼中國核工業稀土公司總經理及中國核工業黃金開發辦公室主任和中國核工業稀土應用開發辦公室主任等職,歷年兼任中國黃金學會首屆理事、中國鈾礦冶學會副秘書長,第二、第三屆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稀土專家組(後為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
80年代後期,他負責核工業的黃金開發和稀土開發工作,組織核工業系統的地質礦冶單位,先後為國家提交120噸的地質儲量和7萬兩黃金產品;組織領導了中國核工業開發稀土的方向調研,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以充分發揮核工業整體優勢為指導思想的《「八五」期間中國核工業稀土發展規劃》,在這一規劃指導下,核工業稀土發展迅速,1990年被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確認為中國稀土行業的三大骨幹部門之一,建成的兩個稀土廠已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並均被列入我國重點稀土企業行業中,建成的核工業稀土分析檢測中心是當時國內第一個專業稀土質檢中心,投入開發的稀土項目轉化為生產力並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比例達73%。張鏞的科研成果中有三項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兩項獲國防科委「重大技術改進」獎,並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獎勵其工作成績的榮譽證書。 金屬冶金專業,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總院工作至今,先後任該院稀冶室專業組長、副主任、主任、所長。
1962~1975年參加稀土萃取分離、稀土變價元素分離等試驗研究;1975~1977年作為「技術領導小組」成員,組織和參加「伯胺萃取法從包頭礦中分離釷和混合稀土」試驗,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77~1980年作為課題組副組長,主持和參加的「伯胺萃釷和硝酸釷制備」工業試驗中,首次從包頭稀土礦中分離出近百公斤放射性釷產品,並親手操作釷產品的濃縮,該項目與同期合作組織參加的「伯胺萃取氯化稀土」工業試驗,同獲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該成果被應用於獨居石處理中釷的分離與提純工業生產。
近20年先後多次參與全國稀土發展規劃制訂工作,參加或主持過數十項稀土重大工程項目和科技成果的評估論證。 獨撰論文包括:1980年在全國鈾礦冶學會成立大會上宣讀的「伯胺萃釷和硝酸釷制備」,1988年在日本東京的第一次中日稀土交流會上宣讀的「中國稀土產業及發展」,冶金網路全書中「稀土冶金」條題和稀土提取分離條目,「中國稀冶三十年」,「我國稀土提取分離的進展、存在問題和改進途徑初探」等;合著論文有:「我國稀土產業現狀和對如何發展的建議」等3篇。被選聘為中國核學會鈾礦冶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稀土學會理事會理事,國家計劃委員會稀土專家組成員。 生於1931年7月15日,廣東廣州人。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工系(1948~1950年,中山大學化工系;1950~1952年,北京大學化工系;1952年院系調整至清華大學化工系),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稀土研究工作至今已40餘年。歷任稀土研究室課題組組長和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稀土學會發光專業委員會主任,發光學會副理事長,《稀土》、《化學學報》、《中國化學》、《無機化學報》、《應用化學》副主編和1989年第二屆國際稀土光譜討論會主席,1997年第三屆國際F元素會議國際科學委員會會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共培養博士生9名,碩士生16名。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Rare Earths Spectros>(稀土光譜)的英文論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學出版社《稀土化學》專著一本,1994年主編《變價稀土元素化學與物理》會議論文集一本。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30餘篇,獲釔—鋇—銅—銀—氧高溫超導體的發明專利一項。
曾應邀赴法國進行合作研究和赴德國作訪問學者,赴韓國講學,赴泰國、韓國、巴西、俄羅斯邀請報告,赴美、法、日、澳、波、芬參加國際會議並順訪荷蘭與瑞典。曾與香港城市理工大學生物和化學系及美國新奧爾良大學物理系進行合作。
現正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中的「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資助的稀土基礎研究項目。 有機化學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畢業於國立葯學專科學校。1955年獲蘇聯科學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8年建立與領導了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解決了我國國防工業的急需。
70年代結合我國有色金屬的綜合利用研製成功分離稀土及鈷鎳的多種萃取劑。與合作者在大量實驗數據基礎上進行「萃取劑的結構與性能研究」,以後又用量子化學、分子力學、模式識別、因子分析及相關分析進行處理,從而將萃取劑化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與研究生在有機磷化學的基礎研究方面獲得很好的成果。 礦物加工及冶金專家。遼寧省錦縣人。1934年3月23日出生。1961年中南工業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1990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名譽院長、教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發展了浮選理論,在礦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統分析浮選劑結構-性能關系,建立起浮選劑分子設計理論,用一系列定量判據和計算公式,並通過分子結構的「組裝模型」對各基團預測計算組裝設計特定用途的葯劑;從理論上統一解釋了硫化礦浮選研究中長期爭論的三大問題,在實踐上發展了電化學控制及無捕收劑浮選;提出鹽類礦物浮選的4條規則,推進了浮選理論的定量化和實用性;提出「粗粒效應」,豐富了細粒選礦理論。 化學家。廣東電白人。1959年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畢業, 1965年該校技術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學和萃取化學,把兩項滴定法推廣應用到生成復雜萃合物的情況。1977年以後主要從事理論研究。系統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電子結構,闡明其成鍵特徵、相對論效應的作用以及穩定性規律。提出雙層點電荷配位場模型與定義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軌道的方法。提出從光譜數據直接求振動力常數的誘導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學方法導出正弦型同系線性規律;對芬太尼類麻醉鎮痛劑電子結構與葯效找到較好的關聯指數。發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論處理多重態結構的理論方法。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核材料專家。1940年1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1966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
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202廠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材料科學家 1920年12月7日出生。材料科學家。湖南鳳凰人。別名繼美、志新。1943年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畢業。1948年赴美留學,翌年獲密蘇里礦冶學院冶金學碩士學位,1950年獲密蘇里大學冶金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林登堡熱處理公司、愛可產品公司及美國坩堝鋼公司從事產品分析和科研工作。1957年回國,歷任北京鋼鐵學院(後改名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學教授兼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合金鋼、晶界吸附、脆溶沉澱、晶間腐蝕、斷裂科學、氫損傷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發現了「氫致滯後塑性」現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應力腐蝕斷裂韌性新參量,對鈦合金氫致開裂及水溶液中應力腐蝕斷裂的動態程,提出了氫損傷機理。應用斷裂力量,分析和解決了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許多重要斷裂問題。
著有《金屬的韌性和韌化》、《應力下的金屬腐蝕》等;撰有《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預測和結構設計》、《高強度鋼水介質應力腐蝕研究》等論文200多篇。 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為北京科技大學)金相熱處理專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為北科大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並任金屬學會功能材料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儀表材料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磁學與磁性材料分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應用磁學會委員等。
1983年來先後完成省部級技術鑒定的科研成果十餘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三等獎各1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其中被SCI收錄45篇,被EI收錄53篇。著書兩本,即「稀土磁材料與應用」和「超強永磁體——稀土鐵系永磁材料」,前書曾獲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兩書均由韓國翻譯出版,此外還有合編書兩本。
被冶金工業部授予有傑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53 年 12 月生於江西省龍南縣。 1977 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碳素專業,長期從事稀土工業的開發和管理工作,尤其在稀土礦山的開發與管理、稀土礦開采工藝的改進與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發展稀土深加工應用以及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的創建和正常動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1989 年在《稀土》刊物上發表名為「稀土工業的降溫與加熱」的論文; 1989 年 12 月在《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專業家組調研報告匯編》中發表名為「南方離子型稀土礦開采現狀與國家要採取的政策」的論文; 2003 年 12 月在《稀土信息》中發表論文「淺談加強離子型稀土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
1985~2000 年主持龍南稀土工業的開發與管理,首先提出「統一領導、統一計劃、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的龍南稀土工業管理辦法並付諸實施。新建龍南稀土冶煉廠、龍南稀土金屬材料廠,初步形成龍南稀土工業「開采——冶煉——應用」的體系;與科研單位合作,在龍南首次試驗和推廣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原地浸礦工藝。並於 2004 年 8 月在贛南稀土礦 D 級儲量可靠程度研究中獲科技進步三等獎。 德國福特旺根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國稀土農用網」創始人,中國農用稀土應用推廣第二春發起人,「依農科技」創始人。依農科技企業法人。
2004年參與國家科委「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稀土應用工程」重大項目,「稀土農用新材料、新技術在西部地區的應用與示範」攻關課題。
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利用稀土為農業增產、增收、提質和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網路「稀土人物」,「農用稀土」,「稀土農用」,「益植素」等詞條創建人。
主要著作:《稀土在農業中的科學應用技術》《如何培育和打造你的員工》。
6. 一位科學家的故事
愛迪生於1847年2月12日誕生於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Ohio)的米蘭(Milan)小市鎮。父親是荷蘭人的後裔,母親曾當過小學教師,是蘇格蘭人的後裔。愛迪生7歲時,父親經營屋瓦生意虧本,將全家搬到密歇根州(Michigan)休倫北郊的格拉蒂奧特堡定居下來。搬到這里不久,愛迪生就患了猩紅熱,病了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這種疾病是造成他耳聾的原因。愛迪生8歲上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攆出校門(因「愚鈍糊塗」被勒令退學了)。從此以後,他的母親是他的「家庭教師」,決定自己教兒子讀書識字,並教育他要誠實、愛祖國、愛人類。由於母親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僅博覽群書,而且一目十行,過目成誦」。8歲時,他讀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狄更斯的著作和許多重要的歷史書籍,到9歲時,他能迅速讀懂難度較大的書,如帕克的《自然與實驗哲學》。
愛迪生對於自然科學的最早興趣是在化學方面。10歲時酷愛化學。他收集了二百來個瓶子,並節省每個小錢去購買化學葯品裝入瓶中。11歲那年,他實驗了他的第一份電報。為了賺錢購買化學葯品和設備,他開始了工作。12歲的時候,他獲得列車上售報的工作,輾轉於休倫港(PortHuron)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Detroit)之間。他一邊賣報,一邊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圖書館看書。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剛滿14周歲的愛迪生買了一架舊印刷機,利用火車的便利條件,辦了一份小報(周刊)——《先驅報》,來傳遞戰況和沿途消息,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車上印刷的。他一人兼任記者、編輯、排字、校對、印刷、發行的工作。小報受到歡迎,他也從緊張的工作中增長了才幹、知識和經驗,還掙了不少錢,得以繼續進行化學試驗。他用所掙得的錢在行李車上建立了一個化學實驗室。但不幸的是,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時,列車突然顛簸,使一塊磷落在木板上,引起燃燒。列車員趕來撲滅了火焰,也狠狠地給了他一個耳光,打聾了他的雙耳,他被趕下了火車,那時愛迪生才15歲。(另一種說法是:不幸有一次化學葯品著火,他連同他的設備全被扔出車外。另外有一次,當愛迪生正力圖登上一列貨運列車時,一個列車員抓住他的兩只耳朵助他上車。這一行動導致了愛迪生成為終身聾子。)
挫折並沒有使愛迪生灰心,他又迷上了電報,經過反復鑽研,在1868年他發明了一台自動電力記錄器,這是他的第一個發明。後來他又發明了兩種新型的電報機。1877年他發明了碳精電話送話器,使原有的電話聲音更為清晰;此外他還發明了留聲機。人們都稱他為「魔術師」。
1878年9月愛迪生31歲時開始研究電燈。那時煤氣燈已代替煤油燈,但火焰閃爍不定,而且在熄滅時產生有害氣體;弧光燈也已發明,並在公共場所使用,但由於燃燒時發出嘶嘶聲而且光亮過於耀眼,不宜用於室內。當時許多歐美科學家已在探求製造一種新的穩定的發光體。
愛迪生研究了弧光燈後宣布他能發明一種使人滿意的光,但需要錢。那時他已是一個有了170項發明專利權的人,他的發明給資本家帶來很大利潤,因此一個財團願意向他提供資助。經過幾千次失敗,1879年4月他改進了前人的棒狀、管狀燈,做出了一個玻璃球狀物;1879年10月21日他把一個經過碳處理的棉線固定在玻璃泡內,抽出了空氣、封上口、通上電流,它發光了,一種新的照明物出現了。
1880年至1882年間,愛迪生設計了電燈插座、電鈕、保險絲、電流切斷器、電表、掛燈,還設計了主線和支線系統,又製成了當時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發電機,並在紐約建立第一座發電廠,開辟了第一個民用照明系統。後來他又同喬治·伊斯曼一起發明了電影攝影機。愛迪生的三大發明:留聲機、電燈和電力系統、電影攝影機,豐富和改善了人類的文明生活。
愛迪生於1931年10月18日(一說是10月9日)去世,終年84歲。然而至今為止還沒有人能打破他持有1099個發明專利權的記錄,人們稱他為發明之王。
【生平·發明·科學征程】
1862年8月,愛迪生以大無畏的英雄氣魄救出了一個在火車軌道上即將遇難的男孩。孩子的父親對此感恩戴德,但由於無錢可以酬報,願意教他電報技術。從此,愛迪生便和這個神秘的電的新世界發生了關系,踏上了科學的征途。
1863年,愛迪生擔任大幹線鐵路斯特拉福特樞紐站電信報務員。從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擔任報務員,過著類似流浪的生活。足跡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韋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Indianapolis)、辛辛那提(Connecticut)、那什維爾 (Nashville)、田納西(Tennessee)、孟斐斯(Memphis)、路易斯維爾、休倫等地。
1869年6月初,他來到紐約(New York)尋找工作。當他在一家經紀人辦公室等候召見時,一台電報機壞了。愛迪生是那裡唯一的一個能修好電報機的人,於是他謀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與波普一起成立一個「波普-愛迪生公司」,專門經營電氣工程的科學儀器。在這里,他發明了「愛迪生普用印刷機」。他把這台印刷機獻給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本想索價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氣說出口來。於是他讓經理給個價錢,而經理給了4萬美元。
愛迪生用這筆錢在新澤西州(New Jersey)紐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廠,專門製造各種電氣機械。他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培養出許多能乾的助手,同時,也巧遇了勤快的瑪麗(Mary Stilwell),他未來的第一個新娘。在紐瓦克,他做出了諸如蠟紙、油印機等的發明,從1872至1875年,愛迪生先後發明了二重、四重電報機,還協助別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機。
1876年春天,愛迪生又一次遷居,這次他遷到了新澤西州(New Jersey)的「門羅公園」。他在這里建造了第一所「發明工廠」,它「標志著集體研究的開端」。1877年,愛迪生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他還發明了他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電話和電報「是擴展人類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聲機是改變人們生活的三大發明之一,「從發明的想像力來看,這是他極為重大的發明成就」。到這個時候,人們都稱他為「門羅公園的魔術師」。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的同時,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一發明是愛迪生一生中達到的登峰造極的成就。接著,他又創造一種供電系統,使遠處的燈具能從中心發電站配電,這是一項重大的工藝成就。
他在純科學上第一個發現出現於1883年。試驗電燈時,他觀察到他稱之為愛迪生效應的現象:在點亮的燈泡內有電荷從熱燈絲經過空間到達冷板。愛迪生在1884年申請了這項發現的專利,但並未進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學家利用愛迪生效應發展了電子工業,尤其是無線電和電視。
愛迪生又企圖為眼睛做出留聲機為耳朵做出的事,電影攝影機即產生於此。使用一條喬治伊斯曼新發明的賽璐珞膠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將它們迅速地、連續地放映到幕布上,產生出運動的幻覺。他第一次在實驗室里試驗電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請了專利。1903年,他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愛迪生為電影業的組建和標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愛迪生把他的實驗室遷往西奧蘭治以後,為了他的多種發明製成產品和推銷,他創辦了許多商業性公司;這些公司後來合並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後又稱為通用電氣公司。此後,他的興趣又轉到熒光學、礦石搗碎機、鐵的磁離法、蓄電池和鐵路信號裝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製出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
1929年10月21日,在電燈發明50周年的時候,人們為愛迪生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法國的居里夫人(出生於波蘭)等著名科學家紛紛向他祝賀。不幸的是,就在這次慶祝大會上,當愛迪生致答辭的時候,由於過分激動,他突然昏厥過去。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31年10月18日,這位為人類作過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因病逝世,終年84歲。
愛迪生的文化程度極低,對人類的貢獻卻這么巨大,這里的「秘訣」是什麼呢?他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時,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在「發明工廠」,把許多不同專業的人組織起來,裡面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共100多人,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靠這個集體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歸功於他的勤奮和創造性才能以及集體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還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有人作過統計:愛迪生一生中的發明,在專利局正式登記的有1300種左右。1881年是他發明的最高紀錄年。這一年,他申請立案的發明就有141種,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種新發明。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一生告訴我們:巨大的成就,出於艱巨的勞動。
愛迪生不會隨著時光流走而被人們遺忘,他的一生是光榮的,他的一切是為人類的。愛迪生小時候就有造電燈的決心,他用智慧救了媽媽,那時還是做手術的時候。
[編輯本段]【西奧蘭治的新生活】
愛迪生從1881年冬開始,在紐約居住的時間越來越長,相對在門羅公園的時間越來越短。他的妻小都住在紐約,老家門羅公園成了專供夏天避暑的地方。愛迪生全家在門羅公園度過了幾個夏天。
1884年,愛迪生37歲。這一年對愛迪生來說,是他悲傷的一年。1884年夏天,瑪麗·愛迪生在這里患了傷寒,這是一種危險的疾病。起初以為她只不過是受了點涼,吃幾服葯就會好的。因此,正在紐約奮戰的愛迪生沒有去看她。瑪麗的妹妹愛麗絲和醫生們每天盡力看護,一直在床邊陪伴。
不久,夫人的病情惡化,愛迪生也有好幾天沒有去研究所了。愛迪生被人笑做「工作蟲」,他不到研究所來是很少有的事情,所以同事們都很擔心。愛迪生夫人康復的希望落空,1884年8月9日凌晨,瑪麗·愛迪生去世。在住宅中舉行喪儀後,就把棺柩運到一個小車站上,由火車送到她兒時的家鄉紐約克。她去世的消息是8月16日發出的:著名發明家愛迪生之夫人突於本月九日星期六於新澤西門羅公園逝世。十二日下午舉行喪禮,到賓客400餘人。其中有愛迪生公司經理愛登,副經理約翰遜,勞雷,德納瓦洛與羅斯福等人。弔客致送鮮花極多。她被埋葬在紐約克快樂山的墓地上。
愛迪生夫人去世後給他遺下了三個幼年的孩子,11歲的多特,8歲的小阿爾瓦(Thomas Alva Jr .)和6歲的威廉·萊斯(William L.)。妻子的謝世,使他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孤寂。然而他不得不繼續工作。他是不能因此而把工作停頓下來的。他把他的住屋租給了威廉姆(William )和霍爾澤(Alice h olzer ),把孩子們送到紐約去,托外祖母史蒂威爾代管。
門羅公園所能給予那發明家的除了悲傷的回憶外別的什麼也沒有了,他於是把那些機件、葯品、儀器等統統搬了出來而把它舍棄了。幾年之後這所老屋因為受到雷擊而焚毀了,賓夕法尼亞鐵路旁的那所舊時的電燈廠也燒毀了。在愛迪生搬出後是農夫們搬去居住的。
實驗室樓上的那間大房間租出作為跳舞會之用。休西(L.m .Hussey )利用它作為他的管樂隊的總部,並在室後搭起了一個舞台。樓下的一層曾一度充作牛棚。這所古老的建築物漸漸地分散了,木料也給拆了去建築近邊的房屋,最後也就倒塌了。
那所磚築的機器廠的東頭改成門羅公園消防處堆儲雜物的儲藏室。另一端也曾一度充作牛棚。有一個名叫麥康納爾(Thomas j .McConncl )的農夫住在那間玻璃小室里,在那草場上養了許多豬。後來一家姓威爾考克斯(Willcox )的搬進那以前的辦公室的屋中來,並且在屋中養了許多的雞。
在1884年和1885年之間的歲月中愛迪生的生活是寂寞單調的。瑪麗在世時,她對湯姆沒有太多的要求,她愛他,理解他的事業的重要,愛迪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過家庭生活,但瑪麗總是等待著他。現在愛迪生非常寂寞單調,他也許已向她道歉,因為他沒有花很多時間。
愛迪生在1877年開始了改革弧光燈的試驗,提出了要搞分電流,變弧光燈為白光燈。這項試驗要達到滿意的程度。必須找到一種能燃燒到白熱的物質做燈絲,這種燈絲要經住熱度在二千度一千小時以上的燃燒。同時用法要簡單,能經受日常使用的擊碰,價格要低廉,還要使一個燈的明和滅不影響另外任何一個燈的明和滅,保持每個燈的相對獨立性為了選擇這種做燈。這在當時是極大膽的設想,需要下極大的功夫去探索,去試驗。 絲用的物質,愛迪生先是用炭化物質做試驗,失敗後又以金屬鉑與銥高熔點合金做燈絲試驗,還做過上質礦石和礦苗共一千六百種不同的試驗,結果都失敗了。但這時他和他的助手們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知道白熱燈絲必須密封在一個高度真空玻璃球內,而不易熔掉的道理。這樣,他的試驗又回到炭質燈絲上來了。他晝夜不息地用到了188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有一天,他把試驗室里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著一條竹絲撕成細絲,全副精力在炭化上下功夫,僅植物類的炭化試驗就達六千多種。他的試驗筆記簿多達二百多本,共計四萬余頁,先後經過三年的時間。他每天工作十八、九個小時。每天清早三、四點的時候,他才頭枕兩、三本書,躺在實驗用的桌子下面睡覺。有時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時。
到了188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就連他的助手也灰心了。有一天,他把試驗室里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著一條竹絲撕成細絲,經炭化後做成一根燈絲,結果這一次比以前做的種種試驗都優異,這便是愛迪生最早發明的白熱電燈——竹絲電燈。這種竹絲電燈繼續了好多年。直到1908年發明用鎢做燈絲後才代替它。愛迪生在這以後開始研製的鹼性蓄電池,困難很大,他的鑽研精神,更是十分驚人。這種蓄電池是用來供給原動力的。他和一個精選的助手苦心孤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時間,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艱辛與失敗,一會兒他以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會兒又知道錯了。但愛迪生從來沒有動搖過,而再重新開始。大約經過五萬次的試驗,寫成試驗筆記一百五十多本,方才達到目的。
參考:愛迪生一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准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晚間在書房讀3至5小時書,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動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經成倍的延長了。因此,愛迪生在79歲生日的那天,他驕傲地對人們說,我已經是135歲的人了。他活到84歲,一生中的發明有1100項之多,其中最大貢獻是發明留聲機和自動電報機,實驗並改進了白熾燈和電話。愛迪生20歲出頭開始研究電燈,歷時10餘年,他先後選用了竹棉、石墨、鉭……等等上千種不同物質作燈絲材料進行試驗,時常通宵達旦,有一次他和助手們竟連續工作5晝夜。1879年愛迪生用碳絲作為白熾燈絲,並點燃40小時。由於碳絲表面多孔,性脆,強度很低。不久被鎢絲代替。
[編輯本段]【成長故事】
(1)童年時期
愛迪生在1847年2月11日一個風雪中的凌晨三點鍾誕生了,爸爸還把他帶到街上去向別人誇耀,大家都叫他阿爾,小時候的愛迪生很愛發問,常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讓人覺得很煩,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發問題的對象,如果他對於大人的答復感到不滿時就會親自去實驗,例如有一次阿爾看到了鵝舍里的母鵝在孵蛋,他就問媽媽為甚麼母鵝總是成天坐在那裡呢?媽媽就告訴他母鵝在孵蛋,阿爾便想如果母鵝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過了幾天爸爸媽媽發現阿爾一直蹲在木料房裡,不知道在做甚麼,當家人發現阿爾在孵蛋的時候每個人都捧腹大笑了起來。
八歲的時候阿爾去上小學了,可是他只上三個月的課就退學了,阿爾在上課的時候,媽媽常被叫到學校去跟老師說話,這是因為阿爾常常提出一些老師認為很奇怪的問題,老師認為他是一個低能兒童,於是媽媽就決定自己來教導阿爾,並決心把阿爾教成一位偉大的天才,就這樣阿爾便開始了他的自學課程,阿爾被媽媽教的很好,後來阿爾也得到了允許,可以在地下室里設置一個實驗室,為了不讓別人亂動他的實驗品阿爾還想出妙計,就是在每一個實驗品的瓶子上貼上毒葯標簽。
十二歲的一個早晨,阿爾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去賣報紙好不好?媽媽聽了之後下嚇一大跳,爸爸聽了也很生氣,可是經過了阿爾再三的請求他的父母終於同意了,他高興的跑到鐵路公司,也獲得了在火車上賣報的允許,從休輪港到底特律有一百公里的路程,阿爾在車上當了幾個月的報童後,他在底特律開了兩家店,其中一家是賣雜志的,另一家是賣蔬菜、水果、奶油等,他也僱用了兩個少年幫忙看店,並約定和他們分享紅利,不久鐵路通又增加了一班車,阿爾便派一位報童隨車販賣,就這樣一個十二歲的報童已經不知不覺得成為了一個少年資本家。
(2)流浪的歲月
另一次愛迪生丟掉工作,是因為把發明用在不對的地方 — 當時他在鐵路局擔任晚班的報務員,鐵路局規定,晚上九點以後,為避免工作人員偷懶睡覺,報務員需每一小時發一次訊號給車務中心。於是愛迪生便自製一台自動定時發報機,這東西使愛迪生成為全局裡最准時,最可靠的發報員。但是,在一次查勤中,車務主任發現了正在睡覺的愛迪生,和這台巧妙的機器,雖然主任很欣賞他的天分,但是鐵路局需要的是一個老實安分的人,而不是一個發明家,所以,愛迪生又被開除了!
21歲以前,愛迪生可以說是經常換工作,周遊於一些電信,電報公司,直到他來到紐約,靠著對機械的了解,和優良的維修技術,慢慢的闖出了名聲,成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專門製造和改良一些事務機器,例如:黃金行情顯示器,股票行情顯示器,金價印刷機等商用機器,同時研發、承製各種科學儀器。
(3)夢羅園的鬼才
1876年,愛迪生在紐約南方的「夢羅園」,成立了他的實驗發明中心,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愛迪生發明工廠」。這里擁有精密的設備儀器,還有一批才華卓越的各類專家。1876年到1887年間,這一群以愛迪生為首的科學家,在這里進行系統的,復雜的,品類繁多的科學研發工作。如果把愛迪生在夢羅園的創造發明,列成一張表格,恐怕那張表格會從桌上一直延伸到地板上,裡面的項目很多是我們陌生難懂的,但是也有很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4)青年發明家
愛迪生在開辦他的報紙後不久,有一天望見一個小孩在火車前面的鐵軌上玩耍。他急忙從站台上跳下把小孩從火車輪子下搶救出來。這孩子的父親正好是站長,他很感激,主動提出要教會湯姆成為電報員。站長為了報答愛迪生便教愛迪生電報技術讓他成為電報技術員,不久之後愛迪生去電報局當報務員,因為他是在夜裡上班所以他就能利用白天的時間來做實驗,而電報局規定每個小時要向對岸發報一次信,為了能睡覺他發明了一種會自動發報的機器來幫他發信,但最後被發現了並且被革職,就這樣愛迪生常因故失去工作而成為一個流浪的電信技工,所以他的生活很不穩定,有一天他聽到了一個好消息,這消息就是南美洲在招募電信技工,可是當他們要去南美洲的時候,有一位老伯伯告訴他們那裡並不好,所以去南美洲的念頭就消失了,於是他又回到故鄉休輪港,在流浪的這段期間愛迪生也是一直的努力讀書、做實驗、研究和工作,為他以後的發明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愛迪生在回家的那段期間,好朋友亞當斯在波斯頓幫他找到了一份電信技工的工作,在那裡愛迪生發明了自動表決機,是愛迪生第一個獲得專利權的發明,自動表決機是一個有綠色和紅色按鈕的機器只要按一下綠色的按鈕就表示「對」,紅色的按鈕就表示「不對」,機器完成之後他便跑到華盛頓去實驗這部機器,到了華盛頓以後實驗的成果是很好,但是委員們還是告訴愛迪生這部機器不怎麼實用,坐在歸途的火車上,他一面思想著「發明家腦子里想出來的發明多半是不實用的,只有從社會需要自然產生出來的發明才有意義。」愛迪生的第一個發明,雖然就這樣失敗了,卻給了愛迪生一個寶貴的教訓,以後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成功發明家,都得力於此時所建立的方針。
愛迪生從此繼續努力工作,為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繼續開創他的天地。
[編輯本段]【生活趣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0)在自家的木棚里開始了他最初的實驗愛迪生
愛迪生從小就喜歡用他那與眾不同的大腦袋思考一連串的問題。他看到鐵匠將鐵在熊熊的烈火中燒紅,然後錘打成各式各樣的工具時,就晃著大腦袋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火是什麼東西?火為什麼會燃燒?火為什麼這么熱?鐵在火中被燒之後為什麼會發紅?鐵紅了為什麼就軟了?回到家,小愛迪生在自家的木棚里開始了他最初的實驗。他抱來乾草,並將其點燃,他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麼。然而,小愛迪生的第一次實驗就引來了一場火災,將家中的木棚燒掉了。
(1)「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梨形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由於燈泡是梨形的,不是規則的現狀。所以,計算燈泡的周長、斜度都十分的困難。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2)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3)媽媽,我要製造一個晚上的太陽
一個大雪天的夜晚,愛迪生的媽媽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來醫生。醫生說:「你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開刀做手術」。那時候只有油燈沒有電燈,油燈的光線很暗,一不小心就會開錯刀。愛迪生突然想起一個好辦法,他把家裡所有的油燈全都端了出來,再把一面鏡子放在油燈的後面,讓醫生順利的做完了手術。醫生說: 「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聰明救了你的媽媽。」愛迪生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要製造一個晚上的太陽。」
參考:有一次,愛迪生的母親得了闌尾炎。由於他家境貧困,母親就請求醫生在家裡做手術。醫生同意了,但房裡光線太暗,醫生看不清。愛迪生靈機一動。他通過鏡子的反射,把光線聚集到一起,房間立刻亮了,他的母親也得救了!
(4)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親很焦急,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里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干什麼?」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當時,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5)野蜂窩里有什麼奧秘
由於愛迪生對許多事情感興趣,他經常碰到危險。一次,他到儲存麥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頭栽到麥囤里,麥子埋住了腦袋,動也不能動了。他差一點死去,幸虧被人及時發現,抓住愛迪生的腳把他拉了出來。還有一次,他掉進水裡,結果像落湯雞一樣被人拉了上來。他自己也受驚不小。他4歲那年,想看看籬笆上野蜂窩里有什麼奧秘,就用一根樹枝去捅,臉被野蜂蜇得紅腫,幾乎連眼睛都睜不開了。
7. 急求電子51單片機應用製作挑戰杯項目
復旦大學 對禁毒教育與宣傳及吸毒者感覺尋求狀況的研究
腐敗的經濟學分析
世界上最小的電源—納米電池
資源植物馬齒莧延緩衰老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面向移動平台的全光視頻壓縮、傳輸與繪制技術
三峽懸棺之謎的遺傳學求證
第2位
北京大學 專業市場主導下的地方產業集群研究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新動向
對微波和光誘導的Staudinger反應的立體化學過程研究
字幕自動加配解決方案及其系統實現
利用多狀態RUN進行彩票均勻性檢驗的理論概述及檢驗結果
二硼化鎂超導材料在不銹鋼襯底上的制備和性質研究
第3位
中國礦業大學 兩足智能機器人
基於絕熱氧化的煤自燃傾向性鑒定方法與裝置
上運皮帶輸送機斷帶保護裝置
離子型鈷鐵氧體磁流體的制備與稀土改性研究
火箭炮風速風向智能測控系統
液固流化床高效分選粗煤泥初步研究
第4位
南京大學 安徽百戶農民秋收報告
Kekulé和長程共振價鍵結構搜索的高效演算法及應用
新型中央處理器用超低介電常數薄膜
大眾文化對「兩課」的沖擊及其應對
知識產權、制度變遷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種新型高效的DNAAdaptor生物合成法
第5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使用C++實現的類UNIX操作系統
超潔凈領域驅動用新型磁懸浮薄片電機
「奇奇」新概念無人直升機
高效可回收納米光催化劑及其污水凈化裝置
基於視覺導航系統的太空探測車
江蘇省上市公司誠信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報告
浙江大學 汽車gps的市場模型及其推廣應用
智能調溫自粘性納米膠囊
中樞神經系統線粒體BK通道的調控與在腦缺血保護中的作用
自動化的照片高級編輯軟體
高壓斷路器實時監測預警系統
浙江省首屆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及需求調查研究總告
第6位
中國人民大學 自費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
言與心的解讀
轉型期我國戶籍制度改革與地方政府治理
「三農」政策的協調性思考
社區矯正:現狀與問題分析一份來自北京市三城區社區矯正的調研報告
「民工荒」:勞動中介、信息流動與民工流動
東南大學 高性能海量存儲數字熒光示波器
手持式氣象檢測儀
鈣鋅固態植物油
可繪制環境地圖的自主避障智能移動機器人
加強西部公共衛生建設,創建和諧公平小康社會
車載導航Telematics信息終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環丙胺甲基自由基開環反應的取代基效應
通過em雙輕子道探測R宇稱破壞和超對稱中微子信號
V-1800會議電視終端
基於現場可編程邏輯器件的高精度低成本時間數字轉換器
可以調節皮膚色素沉著的新型a-MSH相似物F肽
新型無手寫板光學導航無線手寫筆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用於煤礦安全生產的網路化多參數氣體監測系統
槍支防盜防搶追蹤系統
基於VGA的醫療影像捕捉系統
超解析度圖像重建系統
面向科技奧運的體育運動視頻分析系統
智能剩餘電流保護開關測試儀
第7位
電子科技大學 限價指令市場中連續雙向拍賣機制下的短期價格行為及交易量分析
基於Adhoc無線網路的新型骨幹架構及其路由協議
PSGrid:電力系統網格計算平台
基於ERD/ERS的腦-機介面
基於虛擬儀器的軟磁薄膜磁滯回線測試儀
數碼城市中適合任意建築結構的室內場景三維可見性計算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先驅體轉化C/SiC復合材料高室壓推力室
基於多重信息隱藏的光學防偽系統
數字全景圖像無縫快速生成系統
新概念高斯軌道電磁炮
一種可實現全方位運動的遙控武器平台
高效報文捕獲引擎FPC
南開大學 智能化仿生催化材料
基於自旋系統的量子信息傳輸
對稅費改革下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變革的調查及思考
4—取代煙醯胺輔酶模型負氫轉移熱力學動力學研究
電子加工業CAM系統PCBScanner
外資參與我國西部荒漠化治理的考察報告及策略研究
第8位
第三軍醫大學 新型小直徑工程血管研製
復方殼多糖組織工程皮膚生物學功能研究
體外構建的新型工程化骨與軟骨復合組織
莪術油組分對慢性白血病細胞作用與機制研究
待移植器官體外保存實驗平台
高強度電磁輻射對軍事作業人群損傷效應的流行病學評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高臨場感大屏幕立體視覺成像系統
折疊投放微小型無人駕駛驗證機
細菌視紫紅質在燃料電池中的研究與應用
全變掠翼布局驗證機
嵌入式智能汽車電子系統
高機動全向運動球形機器人
上海交通大學 基於AVR單片機輔助盲人過馬路的系統
反恐單兵電子裝備
節約司法資源與促進人權保障
太陽能電動汽車
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民主化路徑探析
雙足溜冰機器人
東華大學 「敬畏自然」之爭辨析
新型植物染料的選擇、制備與應用
新型高分子基載葯納米粒的優化研究
非結構環境變位四履帶足行走系統
織物結構的計算機自動識別
羊毛織物的次氯酸鈉氯化法及高錳酸鉀氧化法防縮整理
蘇州大學 天然彩色家蠶絲的色素特性及利用方法研究
鼠抗人OX40L單克隆抗體的應用研究
耐腐蝕難燃結構復合板
高精度數字圖像相關測量系統的研究
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問題的調查報告
宏誘導射流式廚房油煙抽排凈化機
8. 2008年為什麼沒有閏月
這和節氣無關,我們國家農歷月是以月全月蝕為周期,每年12個月的總天數與地球圍太陽公轉一周的公歷年天數相差11天,所以在2到4年間加一個閏月,以補缺的天數。
如果不注意,大概很多人認為「閏月」與「閏年」是一個意思,其實不然,雖說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卻相差很遠。
「閏年」。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年365天,其實是個約數,准確的數字應是365.2422日。那麼一年365天,就與實際的一年相差O.2422日,這樣四年之後就比實際的一年少了近一天。為了彌補這個差值,歷法中規定,4年設一閏,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另附加規定,凡遇世紀年(末尾數字為兩個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閏年。如1996年即閏年,2000年也是閏年,而1700年則不是閏年。陽歷閏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為閏日,陽歷閏年有366天。也就是說陽歷閏年的二月不叫閏二月,閏月為農歷所特有。
現在再來說「閏月」。閏月指的是陰歷中的一種現象,陰歷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歷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歷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歷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歷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二組: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300為一節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300為一中氣,一年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12節氣把一年分為12個節月,每個節月各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節氣是節月的起點;中氣是節日的中點。我國傳統歷法對於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不象一般歷法那樣採用長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強調逐年逐月的推算,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從事歷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麼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為小月。
(二)以中氣定月序。首先,以歷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歷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歷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歷日為幾月即為閏幾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閏月出現在舊歷十月之後,因而叫它「閏十月」。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歷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歷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歷有13個月,那一年叫閏月年。閏月年384大。
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簡稱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
農歷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歷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復同一個月,重復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歷閏年閏月的推算,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歷基本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9. 未來十年什麼專業好
1、上海市教育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今後10年內,我國對人才的需要將有較大的變化。從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今後幾年我國將大力發展6大技術領域: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6大技術可形成9大高科技產業:生物工程、生物醫葯、光電子信息、智能機械、軟體、超導體、太陽能、空間產業和海洋產業。
2、按照國家人事部的有關統計預測,我國今後幾年內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類:以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人才;信息技術人才;機電一體化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科技人才;環境保護技術人才;生物工程研究與開發人才;國際貿易人才;律師人才。
3、未來互聯網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當今最大的富翁製造工廠,網路人才將逐漸吃香,其中最走俏最賺錢的是下列3類人才:
——軟體工程師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從2006年至2016年,我國將有100多萬個新職位需要軟體技能,目前已有10萬至40萬人需要電腦軟體技能的職位因無人填補而空著。軟體工程師的頻頻告急,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爭奪大戰。據悉,軟體工程師由於享受期權股票,不少優秀的軟體工程師早已成為百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
——電子信息產業是一項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有「朝陽產業」之稱,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兩年,國家每年對通信基礎設施的投資都超過1600億元。從總體上看,電子信息類畢業生的就業行情十分看好,10年內將持續走俏。
——游戲設計師在我國,電子游戲、電腦動畫和特別效果業求才若渴,年營業額50億美元的電子游戲業需求胃口驚人。
10.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科學研究
據2016年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實驗室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85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1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41個。
國家實驗室: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
國家重點實驗室: 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復雜系統智能控制與管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多相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 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稀土資源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葯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子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 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聲場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 感測技術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 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 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 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森林與土壤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葯標准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煤炭間接液化國家工程實驗室、濕法冶金清潔生產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信息內容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真空技術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碳纖維制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土壤養分管理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檔數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礎軟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共性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光電子器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均質合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葯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網路新媒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並行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淡水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真空儀器裝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光柵製造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天然葯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光電子晶體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環境光學監測儀器中心 、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半導體泵浦激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項目 截至2014年底,該校教師及科研人員、崗位教授等承擔各類在研項目/課題5598項,當年投入經費約52億元,支出約46億元。其中,在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464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75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9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06項,中科院下達的各類科技項目1551項,其他國家部委科技項目782項,各類省、市、自治區科技項目289項,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338項等。
其中,2014年底在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2項(A類專項10項,B類專項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部委推薦,2011-2012獲批)9項,重大項目(2012-2013獲批)10項,創新研究群體(2013-2014獲批)12項;科技部973項目(2013-2015獲批)27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4-2015獲批)17項,青年科學家專題(2014-2015獲批)4項。 科研成果 該校教師在Natrure、Science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學術論文,取得了鐵基超導、中微子震盪等一系列代表性重大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重要獎勵數百項。
2014年,該校教師及科研人員、崗位教授等共發表科技論文8610篇,其中SCI收錄6707篇,EI收錄1384篇,ISTPS收錄388篇。
2014年,該校教師及科研人員、崗位教授等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97項,其中國家三大獎32項,含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7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 圖書館 1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同時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該館立足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邊緣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
截止到2015年6月底,文獻情報中心(包括三個地區中心)通過集團采購網路資料庫109個,藉助國家平台開通資料庫44個,集成開通開放獲取資料庫20個。院內科研用戶即查即得外文期刊(現刊)近1.8萬種,外文圖書9.9萬卷/冊,外文工具書0.7萬卷/冊,外文會議錄3.8萬卷/冊,外文學位論文48.5萬篇,外文行業報告163.2萬篇;中文圖書35.2萬種(套)/37.8萬冊,中文期刊1.7萬種,中文學位論文247.3萬篇。
據2016年1月文獻情報中心官網信息顯示,系統收錄中外文國防科技報告、會議文獻、軍事標准等各類文獻總計6529908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收藏古籍50餘萬冊,包括唐人寫經、西夏文寫本、宋槧元刻及大量稿本、抄本、名人字畫、契約、家譜等,尤以地方誌和明清詩文集著稱。
2 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
作為國科大各校區身邊的圖書館由兩部分組成:位於雁棲湖校區的雁棲圖書館和玉泉路校區的玉泉圖書館。以下主要介紹的是雁棲圖書館和玉泉圖書館的配套資源與服務。
雁棲圖書館和玉泉圖書館分為以下八大功能區,其中以雁棲圖書館為主,玉泉圖書館為輔。
(1)流通書庫:採用RFID技術,提供在架十餘萬冊中文圖書。
(2)期刊閱覽室:包含五百多種現刊、過刊,以及部分碩博論文等。
(3)西文原版書庫:以學術圖書為主,包括Elsevier、Wiley等國際一流的出版社,內容涵蓋力學、物理學、化工、電子電氣工程、計算機等學科,近三萬冊。
(4)工具書庫:涉及四庫全書、古籍類叢書、中外文工具書、網路全書、中文古今常用工具書,共八千多冊。
(5)院士捐贈室:涉獵范圍廣,珍藏價值高,學術影響深的珍貴圖書、期刊,如「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院士和何澤慧院士捐贈的圖書等。
(6)密集架庫:藏書約20萬冊,以備用圖書為主。
(7)電子閱覽室:自助免費使用電腦、上網,查閱國科大訂閱的所有電子資源。
(8)玉泉圖書館開架閱覽室:能在該室內閱讀到百餘位院士捐贈的2000餘冊圖書。
(9)觸摸屏電子閱報刊系統:在服務台的兩側及三樓中部南北兩側有四台觸摸屏電子閱報刊系統,包括了150種報紙、200多種期刊,均為當月現刊,可以實時閱讀報紙/期刊。
(10)電子文獻資源:中文資料庫包括中文期刊資料庫3個(中文電子期刊20313種)、中文圖書資料庫2個(中文電子圖書166萬冊)、中文學位論文資料庫2個(中文學位論文215萬余篇)。外文期刊17272種(訂購期刊6631種、集成OA期刊9957種、藉助國家平台開通期刊684種)、外文圖書資料庫4個(外文電子圖書36756冊)、外文工具書資料庫2個(外文電子工具書864冊)、外文學位論文資料庫1個(外文學位論文41萬余篇)、外文會議錄資料庫3個。另有二次文獻資料庫16個、工具事實型資料庫5個、多媒體資料庫2個。總計111個資料庫(含NSTL訂購,藉助國家平台統一開通資料庫44個)。此統計未包含該校通過自主訂購資料庫獲取文獻數據。 學術期刊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部)主辦的刊物有:《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自然辯證法通訊》、《管理評論》、《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共5種。 期刊簡介期刊名稱收錄情況《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中文科技綜合性類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屬哲學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管理評論》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少數幾種核心期刊之一,已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國家中文核心期刊收錄《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機構知識庫 機構知識庫是研究機構實施知識管理的工具,是機構有效管理其知識資產的工具, 也是是機構知識能力建設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大學機構知識庫 以發展機構知識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為目標,快速實現對本機構知識資產的收集、長期保存、合理傳播利用, 積極建設對知識內容進行捕獲、轉化、傳播、利用和審計的能力,逐步建設包括知識內容分析、 關系分析和能力審計在內的知識服務能力,開展綜合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