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IPO定價的定價種類
1、較為常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收益折現法與類比法。
所謂收益折現法,就是通過合理的方式估計出上市公司未來的經營狀況,並選擇恰當的貼現率與貼現模型,計算出上市公司價值。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現模型(ddm)、現金流貼現(dcf)模型等。貼現模型並不復雜,關鍵在於如何確定公司未來的現金流和折現率,而這正是體現承銷商的專業價值所在。
所謂類比法,就是通過選擇同類上市公司的一些比率,如最常用的市盈率、市凈率(p/b即股價/每股凈資產),再結合新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如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來確定上市公司價值,一般都採用預測的指標。市盈率法的適用具有許多局限性,例如要求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要穩定,不能出現虧損等,而市凈率法則沒有這些問題,但同樣也有缺陷,主要是過分依賴公司賬面價值而不是最新的市場價值。因此對於那些流動資產比例高的公司如銀行、保險公司比較適用此方法。在此次建行ipo過程中,按招股說明書中確定的定價區間1.9~2.4港元計算,發行後的每股凈資產約為1.09~1.15港元,則市凈率(p/b)為1.74~2.09倍。除上述指標,還可以通過市值/銷售收入(p/s)、市值/現金流(p/c)等指標來進行估值。
2、通過估值模型,我們可以合理地估計公司的理論價值,但是要最終確定發行價格,我們還需要選擇合理的發行方式,以充分發現市場需求。常用的發行方式包括:累計投標方式、固定價格方式、競價方式。一般競價方式更常見於債券發行,這里不做贅述。累計投標是目前國際上最常用的新股發行方式之一,是指發行人通過詢價機制確定發行價格,並自主分配股份。所謂「詢價機制」,是指主承銷商先確定新股發行價格區間,召開路演推介會,根據需求量和需求價格信息對發行價格反復修正,並最終確定發行價格的過程。一般時間為1~2周。在詢價機制下,新股發行價格並不事先確定,而在固定價格方式下,主承銷商根據估值結果及對投資者需求的預計,直接確定一個發行價格。固定價格方式相對較為簡單,但效率較低。
Ⅱ 我國股票IPO定價如何
IPO定價是指在新股進入市場之前的定價,是對即將進入市場的股票價值的事前判斷,是一種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博弈行為,這就決定了要十分精確地確定新股發行價格是相當困難的,也是不太現實的。然而新股發行價格的確定是新股發行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環節和內容,新股發行價格的高低決定著新股發行的成功與否,也關繫到各參與主體的根本利益,並影響到股票上市後的具體表現。
對發行人而言,發行價格的高低直接決定其籌集資金計劃的完成情況和發行的成本,而且也影響公司的未來發展;對承銷商而言,發行價格的高低決定了它的成本效益水平;對投資者而言,發行價格既是投資慾望轉化為現實的決定因素,同時又是投資人未來收益水平的決定性因素。
發行價較低時,新股發行較容易、順利,然而若發行價過低,則可能損害原有股東的利益,而且募集資金量少,發行公司的籌資需求難以滿足,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若發行價過高,則增大承銷商的發行風險和發行難度,並且也會增大投資者的成本,抑制投資者的認購熱情,從而最終影響到發行公司的籌資需求。
Ⅲ 調研IPO的定價和發行過程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招股意向書摘要
2008年04月07日 07:59:44 中財網
重要聲明
本招股意向書摘要的目的僅為向公眾提供有關本次發行的簡要情況,並不包括招股意向書全文的各部分內容。招股意向書全文同時刊載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http://www.sse.com.cn)。投資者在做出認購決定之前,應仔細閱讀招股意向書全文,並以其作為投資決定的依據。
投資者若對本招股意向書及其摘要存在任何疑問,應咨詢自己的股票經紀人、律師、會計師或其他專業顧問。
發行人及全體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諾招股意向書及其摘要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並對招股意向書及其摘要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承擔個別和連帶的法律責任。
公司負責人和主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保證招股意向書及其摘要中財務會計資料真實、完整。
中國證監會、其他政府部門對本次發行所作的任何決定或意見,均不表明其對發行人股票的價值或者投資者的收益做出實質性判斷或者保證。任何與之相反的聲明均屬虛假不實陳述。
重大事項提示
1. 2003年12月,本公司在香港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40,054.40萬股H股(含國有股東出售存量股份3,641.31萬股),每股面值為0.1元,成為首家境外上市的國內黃金生產企業。目前,公司注冊資本為131,413.09萬元,股本總額為1,314,130.91萬股。本次擬發行不超過150,000萬股人民幣普通股(A 股)。本公司已發行股份和本次擬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 股)每股面值均為人民幣0.10元。本公司2007年末每股凈資產為0.41元,2007年每股收益為0.19元(按2007年末公司股本總額1,314,130.91萬股計算)。本次發行後公司每股收益為0.17元(2007年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與按上限計算的發行後總股本之比)。
2. 本公司須按照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和香港交易所監管要求披露相關數據和信息。由於境內外會計准則和監管要求存在差異,本招股意向書與本公司已在境外披露的H股招股說明書、年度報告、中期報告等在內容和格式等方面存在若干差異。招股意向書全文第十節披露了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差異調節,敬請投資者關注。
3. 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本公司分別以上年末已發行的股本總額為基數,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形式向原股東分別按照每10股轉增10股、每10股轉增10股和每10股轉增2.5股的比例轉增普通股。截止2007年末,本公司股本總額增加至1,314,130.91萬股。本公司分別披露了按最近三年各期末股本總額計算和按2007年末股本總額計算的公司主要財務指標,發行人特別提醒投資者注意股本變化對公司相關財務指標的影響。
4. 公司三屆八次董事會建議,本公司2007年度不進行利潤分配,也不進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根據2007年3月26日公司臨時股東大會及類別股東大會決議,本次A股發行及上市完成後,本公司A股發行前的滾存利潤由新老股東共享。
5. 本公司主要從事以黃金為主導產業的礦產資源的采礦、選冶和礦產品銷售業務。2007年,黃金產品、銅產品、鋅產品實現的銷售收入占本公司銷售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9.69%、15.39%、18.67%,實現的主營業務利潤占本公司主營業務利潤的比例分別為50.96%、30.19%、12.40%。若黃金、銅、鋅價格波動太大,將導致公司經營業績不穩定,特別是如果黃金、銅、鋅市場持續低迷,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較大的壓力。
6. 為滿足產業鏈延伸及產業布局的需要,本公司相應建設了洛陽紫金銀輝黃金冶煉有限公司等黃金精煉企業,通過收購其他黃金冶煉廠生產的達不到國家標准、含金量一般為70%~99%的合質金,並冶煉提純為成品金,發展了冶煉金業務。近年來冶煉金業務快速擴大,2005年~2007年公司冶煉金業務銷售收入分別為7.17億元、44.77億元和45.42億元,占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3.26%、41.54%和30.18%。但冶煉金業務毛利率較低,2005年~2007年公司冶煉金業務毛利率分別為0.50%、0.37%和0.24%;冶煉金業務毛利分別為361.49萬元、1,645.64萬元及1,083.34萬元,占當年公司總毛利的比例分別為0.24%、0.39%和0.18%。冶煉金業務的增長成為公司2005年以來主營業務收入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司擴大黃金精煉業務可能會導致公司綜合毛利率有所下降。
Ⅳ 新股IPO的定價過程
最主要是分析該股上市前一年的收益,一般會按15---25倍的市盈率[目前最大見88倍,最小見10倍]定下價格區間.再詢問各主要想購入機構的意見定下價格區.然後分網上網下申購.最終定下一個大家認為值得購入的價錢.目前所有股票都差不多是這樣定價.帶H股的股票則參考H股的市價來定價.
Ⅳ IPO價格是怎麼制定的
常用的IPO定價方法有三種:
1、收益折現法,就是通過合理的方式估計出上市公司未來的經營狀況,並選擇恰當的貼現率與貼現模型,計算出上市公司價值。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現模型(ddm)、現金流貼現(dcf)模型等。貼現模型並不復雜,關鍵在於如何確定公司未來的現金流和折現率,而這正是體現承銷商的專業價值所在。
2、類比法,就是通過選擇同類上市公司的一些比率,如最常用的市盈率、市凈率(p/b即股價/每股凈資產),再結合新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如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來確定上市公司價值,一般都採用預測的指標。市盈率法的適用具有許多局限性,例如要求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要穩定,不能出現虧損等,而市凈率法則沒有這些問題,但同樣也有缺陷,主要是過分依賴公司賬面價值而不是最新的市場價值。因此對於那些流動資產比例高的公司如銀行、保險公司比較適用此方法。在此次建行ipo過程中,按招股說明書中確定的定價區間1.9~2.4港元計算,發行後的每股凈資產約為1.09~1.15港元,則市凈率(p/b)為1.74~2.09倍。除上述指標,還可以通過市值/銷售收入(p/s)、市值/現金流(p/c)等指標來進行估值。
3、通過估值模型,我們可以合理地估計公司的理論價值,但是要最終確定發行價格,我們還需要選擇合理的發行方式,以充分發現市場需求。常用的發行方式包括:累計投標方式、固定價格方式、競價方式。一般競價方式更常見於債券發行,這里不做贅述。累計投標是目前國際上最常用的新股發行方式之一,是指發行人通過詢價機制確定發行價格,並自主分配股份。所謂「詢價機制」,是指主承銷商先確定新股發行價格區間,召開路演推介會,根據需求量和需求價格信息對發行價格反復修正,並最終確定發行價格的過程。一般時間為1~2周。在詢價機制下,新股發行價格並不事先確定,而在固定價格方式下,主承銷商根據估值結果及對投資者需求的預計,直接確定一個發行價格。固定價格方式相對較為簡單,但效率較低。
Ⅵ IPO股票發行時是如何定價的招股說明書里有哪些幫助分析的資料利用公開的財務報表能計算嗎
根據行業平均市盈率,中小版,主版,創業版市盈率參考,然後詢價之時根據公司財務和上述條件參考。
Ⅶ 中國的新股 IPO 定價機制經歷了哪些變化和發展
一、我 國股 票 發行 定價 制 度 的演化
我 國曾經採用 了多種股票發行定價制 度 , 但從 總體 上可以劃分為 以下四個大的階段 :
第一 階段 : 行政化定價 階段 ( 1 9 9 1 -1 9 9 9 年)
9 0 年代初期 , 我 國股票市 場規 模 有 限 , 股 票 採用 自辦 發 行或 在某 地 發行 , 大部 分 採用 固定市 盈 率 的行政 式 定 價方式 。1 9 9 4 年 曾實行過發行人 和主承銷商根據市盈率協 商確定底價 , 投資者競價 申購 的發行定價改革 , 即只設底價 不設價格 上限 的上網競價發行 , 但 由於股票 的供給與需求不平衡 , 導致發行 價格偏高 , 經過哈歲寶 、 青海 三普 、 廈華 電子 、 瓊 金盤四家試點後停止實施。1 9 9 6 年至 1 9 9 9 年 7 月《 證券法》 實施期 間, 股票發行採用 的是 市盈率相對 固定 的行政 定價制度 , 新股 發行 價格根據發行人平均每股收益和發行市盈率的乘 積來確定 , 並且規定 的發行市盈率不得超過 1 5 倍 , 但 是平均每股收益 的計算依據並不相同, 1 9 9 6 年 1 2 月 以前是盈利預測的每股 收益 , 由於該方式 隨意性大 , 因此在 1 9 9 7 年 1 月至 1 9 9 8 年 3 月更改為新股發行定價 以過去三年已實現每股收益的算術平均值為依據 , 不過這項 比較合理的定價政策由於受到發行人 的反對 , 在 1 9 9 8 年 3 月被
放棄 , 重新規定新股發行價格以預測 的發行 當年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定價依據 。因此從 1 9 9 2 年至 1 9 9 9 年 7 月這段時間的新股發行 的市盈率雖然平均在 1 3 —1 5 倍之 間, 但是 由於每股收益的計算依據不 同, 發行 價格仍然存在顯著差別。
第二 階段 : 市場化定價試行階段( 1 9 9 9 . 8 —2 00 1 . 1 1 )
由於在第一階段中對發行定價的市盈率限制 , 理論界 和管理部 門普遍 認為對發行 定價制度 的管制人 為地扭 曲的定 價機制 , 導致了新 股發行價格過低 以及 I P O抑價程度過大。因此 , 建議 採用市場 化定價方 式的呼聲非 常高 , 其 邏輯是對發行 價格進行松綁之後 , 可 以使一級市場發行價格 向二級市場靠攏 , 從 而降低一二級 市場 的價 差 , 並且 可 以擠 出在 一級市場 長期囤積的打新股 資金 。在此背景下 , 從 1 9 9 9 年中期開始 , 監管部 門相繼進行 了一系列 旨在推動股票 發行市場化 的改革 。1 9 9 9 年 7月 1 日實施 的《 證 券法》 第二十八條規定 , 「 股票發行採取溢 價發行 的, 其發行價 格 由發行人與 承銷 的證 券公 司協商確 定 , 報 國
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 。 」 股 票發行定價市場化改革 由此拉開 了序 幕。與此相對應 , 1 9 9 9 年 7月 2 8日 證 監會文件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進一步完善股票發行方式 的通知》 則進一步指出發行公司和 主承銷 商可制定一個發行 價格區間 , 也可 以通過召開配售對象 問答會等推介 方式來 了解配售對象的認購意願 , 確定最終發行價格 , 從而在定價方 式上給 了發行人 和承銷商一定 的 自由空間 , 但是最終發行價格須確定 在經證監會核 準的價格 區間 內, 發行價格確定 在價格 區間之外 的, 須報證監會重新核准。由於在此階段發行定 價基礎是 由市場主體協商定價 , 因此 , 可 以把該階段稱 之為市場化定價制度試行階段。
第三階段 : 重新限制市盈率定價 階段 ( 2 0 0 1 · 1 1 —2 00 4 . 1 2 )
2 0 0 1 年在新 股發行上有兩個明顯的特徵 , 一方面是按 市場化定 價的新股 價格不斷推 高 , 另一 方面是伴 隨著 2 0 0 1 年下 半年國有股減持等因素引發 了股市大幅下挫的同時 , 幾乎所有按市場定價發行 的新股 均呈現出大幅下挫 的走 勢 , 甚 至不 少股票上市首 日 或幾 日即跌破發行價 , 使投 資者承擔 了高價發 行的巨大風 險。同時 , 管 理層也注意 到市場化 定價 的種 種弊端 , 於是自2 0 0 1 年 1 1 月開始 , 在首發新股 中重新採用控制市盈率 的做法 。與原有傳統 的市盈率 定價方式相 比, 新方法在兩個 方面做出了調整 : 一是發行價格區間的上下 幅度約為 1 0 %; 二是發行市盈 率不超過 2 0 倍 。券 商和發行 人只能在嚴 格的市盈 率區間內通過 累積投標詢價決定股票 的發行價格 。 從 發行市場 的實際運作情況看 , 首次公開發行的市盈率基本保持在 1 8 倍左右 。
第 四階段 : 重新市場化階段( 2 0 0 5 . 1 一 )
2 0 0 4 年 8 月 3 0日中國證監會 發布《 關於首次公 開發行股票試行詢 價制度若干 問題 的通知 ( 徵求 意見稿 ) 》 ( 以下簡稱《 徵求意見稿》 ) , 公開 向市場徵求意見 , 並停止了新 股發行 , 為股票發行詢價制度 的正式實施進行充分准備 。2 0 0 4年 1 2 月 7 E t 證監會發布《 關 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 行詢 價制度若干 問題的通知》 ( 以下簡稱 《 通知》 ) , 規定 自2 0 0 5 年 1 月 1日起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度。詢價制 的實質就是累計 投標 詢價制度 , 市場化方式 確定價格 , 政府不對價格進行 管制 。證監會重新啟動 I P O定價制度 的市場化改革是基於對股票市場成熟狀況的判斷 : 證券投資基 金等機構投資 者實力顯著增加 , 機構投資者 的定價分析 能力和參與確定新股發行價格 的意願不斷增強 , 在市 場中的地位 和作用 日 益 突出。在首次公 開發行股 票中引入 向機構投資者詢價機制的條件基本 成熟 。 ① 並且認為 , I P O詢價制度有助於股票 價值 的發現 , 使股票價格 能夠准確 反映企業 的價值和市場 的實際需求 , 維護廣大公眾投資者利益 , 有利於證監會市場監管職能的發揮。因此 , 2 0 0 5 年 1 月 1 4日中國證監會宣布恢復新股發行 , 華 電國際成為 了第一隻採取詢價制度發行 的股票 。
Ⅷ IPO定價的因素分析
我們將承銷商在IPO定價程序中可能考慮的各種因素分為兩類,即外部因素和公司內部因素。它們的組合及其影響直接導致了IPO價格的確定。
所謂外部因素是指與企業正常經營狀態相對獨立的、不直接反映其內生持續盈利能力 但卻影響承銷商IPO定價判斷的各種情況,它們包括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市場利率水平、突發性事件、行業宏觀政策導向、產品市場預期、同業競爭情況、市場波動情況、股票發行規模以及承銷商自身實力等等。這些因素可能會以不確定的、非線性的方式對承銷商的定價過程發生作用,而且在特定的定價行為中,上述信息對IPO價格的最終形成主要起著經驗性的非量化影響;公司內部因素是指反映在IPO價格中的直接體現公司素質和增長前景的各種要素的總和,包括承銷商對其經營效率、獲利能力、管理狀況、資本結構等各種內部情況的評估結論。與外部因素不同之處在於,這些內部因素對於IPO定價主要可能起著較為確定的、線性的量化影響。
在模擬外部因素時,我們考慮到一些外部影響的量化難度而進行了相應的簡化或剔除。最終,我們假設承銷商的IPO定價程序主要受到以下四方面因素的直接影響:(1)市場波動情況;(2)股票發行數量;(3)行業特性;(4)承銷商等級指數。
對因素(1),我們使用了上證指數的相對波動率指標來模擬整個市場的中短期波動情況。考慮到在實際發行程序中,IPO定價的最終確定時間一般是在正式發行日的兩周之前,因此我們採用發行前兩周的市場波動率組合S1來模擬市場氣氛的研判環境。其計算公式為:
F/An=Ft/Fn(n=3,5,7,9,11,13,15)
其中,F/An代表相對於上證指數第n周移動平均收盤點位的市場波動率;
Ft為特定股票發行日兩周前的上證指數收盤點位;
Fn為特定股票發行日兩周前的上證指數n周移動平均收盤點位.
對於因素(3),我們使用了最新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由於兩個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結果詳細程度不同,因此我們以深交所較為概括的分類標准來對樣本公司所屬的行業進行判別。
在因素(4)即承銷商自身實力方面,我們考慮到美國的IPO市場中等級較高的投資銀行所承銷的IPO股票定價傾向於高出平均水平(Michelle Lowry&G. William Schwert,2001),因此,國內承銷商的實力差別可能也會對其作出的IPO定價決策有所影響。在考慮多重指標之後,我們大致把1997-2000年樣本期間內的主承銷商進行了等級排名,共分為1、2、3、4個檔次。其中,檔次越靠前的承銷商實力也越強。
在公司內部因素方面,我們考慮到市盈率指標所反映的公司基本面情況較為有限,而要試圖對公司的內在價值運用現金流量貼現方法作出判斷又會令主觀因素的干擾加大。因此,為了全面反映特定公司的基本面素質,我們運用了71個財務指標來模擬公司的償債能力、贏利能力、資產周轉能力、管理效率等各個方面的情況。這些財務指標的原始數據均來自於樣本公司招股說明書及上市公告書中上一個會計年度的資產負債表和收益表。盡管現金流量信息非常重要,但在權責發生制的框架下,資產負債表和收益表仍然可以完整地代表特定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鑒於報表編制基礎的沖突,我們在選取財務數據時沒有納入現金流量信息。
另外,我國證券市場的政策環境變化較大,經驗數據表明:市場的IPO定價從趨勢上看,有突然間受到某種沖擊而整體增加的跡象,而不是逐漸的增加;而從實際的市場情況來看,定價增加可能是因為受到一級市場市場化的政策的影響,從而表現出的不理性行為導致。基於上述兩個原因,我們沒有在後續的分析過程中引入時間變數。 (1)數據性質的檢驗
我們試圖從81個變數中尋找到對新股價格有效的解釋變數。如果這些變數高度相關,必然會導致回歸方程中自變數相互削弱各自對y的邊際影響,而出現回歸方程整體顯著,但各個變數都不顯著的現象,也就是多重共線性的現象。另外,在眾多的數據中如果存在奇異值,將嚴重地歪曲變數與自變數之間的關系,使回歸方程不能很好地描述一般情況下變數與自變數之間的關系。因此,在發現奇異值時,應將其刪除以使回歸方程得到較好的效果。
我們通過標准化誤差和標准化預測值的散點圖檢驗數據是否存在奇異值的一般規則是:如果存在數據點明顯超出 標准化誤差值區間,則可以認為該數據是奇異值。根據結果看,幾乎所有的值都在 標准化誤差值區間內,有兩個點遠離該區間,顯見這兩個值是奇異值,將嚴重影響到回歸方程的質量,應該剔除。這兩個點對應的個體是新力葯業(0153)和平高電氣(600312)。
(2)多重共線性的檢驗
我們通過相關系數矩陣觀察各指標之間的相關程度,從而判斷各指標間是否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從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到,在擬選用的指標中,變數之間普遍存在著高度相關的現象,比如F/A7與F/A9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77794、主營收入/有形資產與總資產周轉率之間的相關系數高達 0.998043等等。所以,這些變數不能同時進入回歸方程,在進行回歸之前必須對數據進行處理以消除多重共線性的影響。
(3)數據處理
從上述數據性質的檢驗中,我們發現數據存在奇異值、存在多重共線性的現象。對於奇異值我們將其從數據中剔除,而對於多重共線性的問題我們採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處理。
擬選用的指標可以分為兩類,即外部指標(行業類別、市場波動指數、承銷商等級、發行量系數)和反映公司內部因素的財務指標類聚,並分別對這兩類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
(4)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數據簡化
由於存在多重共線性的現象,也就是說各變數之間相互關聯,所反映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也是重復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用少數一些變數來反映大部分的信息。主成分分析作為多元統計分析技術的一個分支,其主要目的就是濃縮數據,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丟失把眾多的觀測變數濃縮為少數幾個因子。這幾個因子不僅保留了原始指標中的主要信息,而且彼此之間不相關,很好地避免了出現多重共線性的問題。
(5)從財務指標中提取公因子。
第一步,提取公因子,並進行因子旋轉。
這一處理的結果發現:特徵值(Total項)大於1的因子共13個,這13個因子的累計解釋方差佔到總方差的91.33864%,也即這13 個因子代表了原來所有71財務指標所表達的信息量的91%左右,代表了絕大多數的信息。而變數數由71個減少到13個,以最小的信息丟失量,極大地簡化了數據。在之後的回歸分析中,我們將用這13個共因子替代原來的71個財務指標進行回歸。通過主成分法得到的公因子是完全不相關的,即相關系數為0,用它們進行回歸分析就不會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
另外,因子旋轉後並沒有改變這13個因子的累計解釋方差佔到總方差的比例,旋轉前後該比例均為91.33864%,只是在各個因子之間的分配比例有所變化。
第二步,計算因子得分。
實際上因子得分是通過原始變數的線性組合得到,原始變數前的系數就是因子載荷矩陣中的因子載荷。
(6)從市場指數波動指標中提取公因子
利用上表中的因子載荷矩陣計算因子得分S1
S1=0.823232×(F/A3)+A+0.895644×(F/A15)
(7)用虛擬變數處理行業數據
對於樣本所含的94隻新股,共涉及19個不同行業,我們引入虛擬變數進行處理。我們用18個虛擬變數di(i=1,2A 18 )來反映行業分布對新股定價的影響。
(8)回歸分析
在剔除奇異值、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濃縮數據並同時處理了多重共線性的問題之後,我們即可進行最後的回歸分析。下面是我們通過採用主成分法得到的財務指標的公因子、市場指標的公因子及發行量系數、行業類別的虛擬變數、券商等級等因素對被解釋變數(即IPO價格)進行逐步回歸所選出的最優回歸方程。
Price=14.27727-1.71038×發行量系數-0.41778×S1+6.70326×d11+3.861002×d15-3.06603×d17+1.132558×F1+0.579465×F3+0.863128×F4+0.67048×F6+0.422713×F8- 0.6338×F12
其中R2=0.68
(9)最終結果分析:
在財務指標的公因子中,對新股價格有顯著影響只有F1、F3、F4、F6、F8、F12、這六個因子,其餘因子對新股價格影響甚小,不予考慮。除此之外,市場波動指標的公因子S1對新股價格的影響也是顯著的,S1也進入了回歸方程。發行量對新股價格的影響同樣不能忽視。在反映行業分布的18 個虛擬變數中d11、d15和d17進入了方程,它們所對應行業為行業C99(其他製造業),行業G(信息技術業)和行業K(社會服務業),這說明在 2000年以來,屬於這三個行業的上市公司在進行新股定價時,行業分布對其股票定價有顯著影響。其中,行業C99和行業G對新股定價是正向的影響,而行業 K對新股定價的影響則是反向的。
上述的Tolerance和VIF兩個指標為多重共線性的檢查指標。可以看到,所有變數的Tolerance均大於0.1,VIF均小於10,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問題。
另外,檢驗數據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各系數的t值與方程的F值全部通過檢驗,新股定價模型擬合效果非常好。
作為對比,我們對1997年至2001年初的328隻IPO股票數據進行了類似分析,檢驗結果與上述結論較為相近(檢驗通過變數完全一致),但回歸方程中的自變數系數有一些差別,而樣本的擬合度也較差一些,這表明較長期間的IPO定價因素影響可能會隨著結構性的市場變動而發生變化。另外,從行業分布角度看,在這一期間對股票定價有顯著影響的行業也變成行業C99,行業F(交通運輸、倉儲業)和行業L(傳播與文化產業)。其中,行業C99和行業 L對新股定價是正向的影響,而行業F對新股定價的影響則是反向的。這說明市場熱點會隨著一些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轉移。
Ⅸ 新股是如何定價的
新股定價:
新股發行價的公式是(募集資金+發行費用)/發行數量=發行價。
以雪浪環境為例,其募資25837萬元,公開發行不超2000萬股。
其中,包括保薦費用850萬元、審計驗資費用224萬元、律師費用60萬元、評估費用30萬元、與本次發行相關的信息披露費用225萬元、材料製作費10萬元、股份登記費4萬元、上市初費7.5萬元,合計1410.5萬元。
除此以外,發行費用的一塊大頭是承銷費用,其收取金額是新股發行募資總額的7.6%。即發行費用=1410.5+2000×發行價格×7.6%。假設發行價為X,則計算發行價的公式為:1410.5+2000X×7.6%+25837=2000X。計算得出,X是14.74元。
據此計算方式,計算出聯明股份、一心堂、龍大肉食這三家公司的發行價分別為13.90元、12.20元和9.7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