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達信 隨機動量指數
隨機動量指數指標顯示效果如下圖
㈡ 通達信 相對動量指數指標
通達信的動量指標可能就是「動量線」指標。
鍵MTM,回車就可以調出這個指標了,試試看。
㈢ 美股中的三大指數是指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查爾斯.道是道瓊斯公司(華爾街日報也是這個公司出版的)的創始人之一,他於19世紀末創立了道瓊斯工業指數(股市趨勢分析中的經典理論「道氏理論」也是他首先提出的)。1885年2月16日,查爾斯.道開始發布一份由12隻實力雄厚、交投活躍的股票(10隻鐵路股和2隻工業股)構成的日平均指數。四年後,他又開始發布一份由20隻股票(18隻鐵路股和2隻工業股)組成的日平均指數。由於工業公司與製造公司的重要性慢慢超過了鐵路股,道瓊斯公司在1896年5月26日創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該指數最初包含了12隻股票。該公司又於1896年10月26日將創建於1889年的老指數重新改造並重新命名為鐵路股平均指數。1916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成份股增至20隻股票,1928年進一步擴大到30隻,並一直持續到現在。鐵路股平均指數在1970年再次更名為交通運輸業平均指數,同一個世紀前一樣,仍然由20隻股票組成。
道瓊斯平均指數最初只是成份股價格的簡單加總,再除以指數中股票的數量。然而,如果指數中的公司發生變動或股票分割,為防止指數出現中斷,除數必須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調整。道瓊斯工業指數是一種價格加權指數,先將成份股的價格加總然後再除以指數中的公司數量。因此,無論公司規模多大,道瓊斯平均指數中高價股成比例的變動對指數的影響將大於低價股成比例的變動。由於公司股價對指數的影響與公司的規模無關,價格加權指數並不常見。這和標准普爾500指數這樣的市值加權指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市值加權指數中,每家公司在指數中的權重與股價的市值成比例。
——標准普爾500指數——
盡管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成立於1885年,但它顯然不屬於股票綜合指數,因為該指數最多才包含了30隻成份股。下面介紹目前公認的美國市場大盤基準指數:標准普爾500指數。
標准統計公司成立於1906年,該公司從1908年開始發布第一隻基於成份股市值加權的股票價格指數,取代了道瓊斯指數所用的價格加權方法。如今,市值加權法已被公認為衡量股票市場整體表現的最好方法,也是構建市場基準時應用最普遍的方法。標准普爾股票價格指數創設於1923年,並於1926年成為涵蓋90隻股票的標准普爾綜合指數。1957年3月4日,該指數擴展至500隻股票,成為標准普爾500指數並沿用至今。當時,標准普爾500指數的市值約占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總市值的90%。這500隻股票包含了425隻工業股、20隻鐵路股、50隻公共事業股。在1988年標准普爾公司放棄了這一標准,正如該公司說的那樣,一個指數應當包含「經濟中各個領先行業中的500家龍頭企業」。
自創建以來,標准普爾500指數不斷根據市值、盈利水平及流動性等標准對指數進行更新,加入新公司,並等量剔除那些不符合標準的公司。1957-2012年,標准普爾500指數新增公司數量為1159家,平均每年增加20家。平均來算,新公司的市值約占指數市值的5%左右。1976年是指數新增公司最多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標准普爾指數中納入了60隻新股票,包括15家銀行股與10家保險股。此前該指數中唯一一隻金融股是消費金融公司的股票,原因在於銀行與保險公司的股票在場外交易中交易,而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於1971年出現之前,公司無法使用價格的實時數據計算指數。當科技股泡沫在2000年見頂時,標准普爾500指數中加入了49家新公司,自該指數在1976年將納斯達克股票納入以來,這也是股票新增數量最多的一年。2003年,新增股票數量降至歷史最低點:只有8隻股票(這些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
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統計,如果投資者購買標准普爾500指數的500家原始成份股公司的股票組成一個投資組合,而從不購買在其後50年中增加的1000多隻股票,則他的收益將超過這一動態更新的指數。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相比上面兩個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因為它的家長納斯達克交易所而更具傳奇色彩。
1971年2月8日,股票交易方式經歷了一次革命性變化。在這一天,一個名為納斯達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的字母縮寫)的自動報價系統開始為2400家主要的股票場外交易商提供最新的買入與賣出報價。此前,這些場外股票的報價由自營買賣商或有自營盤的經紀公司提交。納斯達克市場將全國500家做市商的交易終端連接在一個集中控制計算機系統上。納斯達克市場改變了股票報價的傳播方式,增強了股票交易對投資者和交易者的吸引力。其剛成立時,企業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顯然比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更有面子。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股票一般是新上市的小公司,或是那些不滿足主板上市要求的公司。然而,許多年輕的科技公司發現這個計算機化的納斯達克交易系統才是它們的歸宿。
㈣ 隨便找一個股票分析,如分析上證指數,大致分析下它一直以來的走向,再找最近的動態分析一下,十多頁就好
從歷史漲跌看大盤:
回顧21年,才能看清來龍,才能摸准去脈;才能在牛市中獲得更大的收益。根據對21年的股市漲跌分段回顧,總體來看,21年來股市經歷了8段大漲,8段大跌。
統計顯示,這21年裡,大漲的平均周期為44.8周,最後一段大漲也就是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上證指數從1664點漲至3478點,漲幅達109%,上漲周期為40周,隨後就出現了下跌整理至今。
目前上證指數仍處於對之前的上漲的整理過程中,我們對歷年上證指數的整理周期也進行過數據統計,整理期一般為60-70周,目前這段整理已經持續了44周,從時間調整上來看也遠遠沒有達到,所以我們認為上證指數目前仍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的整理調整時期。
從上證指數周K線圖中,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指數大的形態是一個三角形,根據目前的形態我們估算,這個三角形的完成還需15-20周左右的時間,形態的時間和整理周期的時間基本吻合。由此,我們認為,上證指數仍會整理15-20周左右的時間,隨後會出現一波較大的上漲波段。
8 段上漲統計數據
時間 區間 上漲區間 上漲點數 上漲幅度 上漲持續時間 周平均上漲點數
第一輪暴漲 1990 年12 月-1992 年5 月 100-1429 1329 1329% 72.8 周 18.25
第二輪暴漲 1992 年11 月-1993 年2 月 393-1558 1165 296% 17 周 68.53
第三輪暴漲 1994 年7 月-1994 年 9 月 333-1052 719 215% 12.8 周 56.17
第四輪暴漲 1996 年1 月-1997 年 5 月 512-1258 746 143% 68.6 周 10.87
第五輪暴漲 1999 年5 月-1999 年 6 月 1059-1756 697 65.70% 6 周 116.17
第六輪暴漲 2000 年1 月-2001 年 6 月 1341-2245 904 67% 72.8 周 12.42
第七輪暴漲 2005 年6 月-2007 年 10 月 998-6124 5126 513.60% 68.6 周 74.72
第八輪暴漲 2008 年10 月-2009 年8 月 1664-3478 1814 109% 40 周 45.35
平均值 1562.5 44.8 周
8 段下跌統計數據
時間 區間 下跌區間 下跌點數 下跌幅度 下跌持續時間 周平均下跌點數
第一輪暴跌 1992 年 5 月-1992 年 11 月 1429-400 1029 72% 25.7 周 40.04
第二輪暴跌 1993 年 2 月-1994 年 7 月 1553-325 1228 79% 72.9 周 16.84
第三輪暴跌 1994 年 9 月-1996 年 1 月 1053-512 541 51% 68.6 周 7.89
第四輪暴跌 1997 年 5 月-1999 年 5 月 1510-1047 463 30% 104.3 周 4.44
第五輪暴跌 1999 年 6 月-2000 年 1 月 1756-1361 395 22% 30 周 13.17
第六輪暴跌 2001 年 6 月-2005 年 6 月 2245-998 1247 55% 208.6 周 5.98
第七輪暴跌 2007 年 10 月-2008 年10 月 6124-1664 4460 73% 52.1 周 85.6
第八輪暴跌 2009 年 8 月-2010 年 7 月 3478-2319 1159 33.30% 47 周 24.66
平均值 1315.25 76.15 周
----------------------------
華山論劍:反轉時機或在6月 迴避兩大風險
3000點附近A股屢遭「定點停車」,近期大盤的連續調整更令投資者揪心。5月大盤會不會否極泰來?大小盤風格轉換能否繼續?哪些股票已進入投資區間。本期邀請匯豐環球投資管理股票投資董事陳淑敏、平安證券首席策略研究員王韌和世紀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萬文宇三位嘉賓,共同探討這些熱點問題。
銀行股攻守兼備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第一年,中國經濟正在從外需拉動朝內需拉動轉型。在房地產調控和緊縮政策作用下,PMI已經出現一定回落,但我們預計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依然強勁,全年GDP增速可達9%至9.5%,下半年不會出現所謂的「硬著陸」。
通脹方面,CPI走勢通常比貨幣供應增速走勢滯後6-9個月,由於國內貨幣供應量增速已在去年年底見頂,相信國內CPI漲幅將在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見頂,全年通脹水平可能會維持在4%-4﹒5%,相對9%-9.5%的GDP增速來說,其實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並非不能接受。因此,我們預計調控政策將集中於上半年,政策出現超調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中國股市的估值已經低於過去十年的中位數,處於比較有吸引力的水平,尤其是銀行股板塊,估值已經非常誘人。但近期市場仍然處於低迷,對於不少股票來說,其實已經出現了買點。
從行業看,十分看好銀行股,因為目前國內銀行股的業績仍處於高增長期,但估值卻十分便宜,市盈率僅六七倍。在政策緊縮期內,國內流動性偏緊,銀行對於貸款的議價能力較強,銀行業的息差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有利於業績增長。而如果緊縮政策放鬆,流動性又會出現寬裕,市場整體的估值也會隨之上升,推動銀行股上漲。可以說,銀行股是攻守兼備的品種。盡管一季度銀行股已經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但目前仍被低估,仍然值得買入。
除銀行外,我們也看好水泥行業。今年全國計劃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是1000萬套,這將大大拉動水泥需求,而在政府始終限制水泥行業產能增長的背景下,國內水泥價格將保持高位,令水泥股受惠。
在消費類股票方面,我們十分看好高端品牌以及在二三線城市有良好分銷渠道和滲透力的品牌,主要是因為未來幾年二三線城市將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主力,二三線城市消費的增長將會明顯快過一線城市。我們比較不看好食品飲料和項目集中在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公司,因為成本上漲和貨幣政策緊縮給它們帶來的壓力最大。
市場重拾升勢需待六月
近期市場大幅下跌,調整態勢明顯。表面看,市場調整主要來自一系列政策傳聞和事件沖擊。但從實質看,資金面短期逆轉和基本面階段性擔憂是調整主因。
從流動性角度看,4月底和5月底各有一次財政存款積累,規模為單次3000-4000億元,效果相當於上調兩次存款准備金。受全年信貸投放節奏和銀行監管政策趨嚴影響,2季度前半段信貸控制依然偏緊,歐美貨幣緊縮預期又減緩外部資金流入速度。從基本面看,4月PMI指數下滑預示二季度經濟可能出現「旺季不旺」局面。
5月市場何去何從?市場驅動力來自基本面、政策面、資金面三個層面。目前的情況是:雖有調控慣性,但政策「由緊及穩」趨勢明顯;二季度經濟基本面略有下滑,但幅度應屬可控;這兩者對短期市場趨勢性影響有限。關鍵因素在於市場資金面變化,二季度資金面將呈「U」型變化,受財政繳款、政府流動性投放偏緊、外部資金流入波動等因素影響,二季度中間段市場資金面壓力最大,也是指數最難熬的階段,市場可能繼續偏弱,並在2800-2900點價值底附近尋求支撐,等待6月基本面企穩、政策預期改善、資金面重回寬裕後再重拾升勢。
短期來看,市場或有技術性反彈,但再次趨勢性上行的時機至少需等到6月,原因在於調控並未終結,調控頻率需到二季度末才有望出現明顯下降,進而明確政策「由緊及穩」的趨勢;經濟基本面的階段性下滑目前僅是開始,現有庫存的有效消化和新增需求的重新顯現均需等到二季度末;市場資金面仍在二季度「U」型變化中最難熬的階段,下一公開市場到期高峰、其他領域投資資金轉移和外部資金推力再次上升所驅動的反轉時機在6-7月。
近期中小市值個股跌幅巨大,但系統性買入的時機仍未到來。去年底以來,推動周期股和成長股估值差擴大的因素已趨弱化,這是周期股修復和成長股調整的中長期動因。短期看,創業板指33倍的估值依然偏高,且還存在未來盈利預測下調可能。中小板指估值則已回落到25倍以下,因此即使要抓反彈,重點也應是流動性較好、估值相對合理的中小板個股,創業板個股則應繼續堅持「反彈減倉」策略。
因此,當前投資應迴避兩個潛在風險:一是中上游生產性板塊的短期壓力;二是高估值的成長性股票。二季度繼續推薦「金融+消費」組合,前者受低估值和政策拐點顯現的雙重支撐;後者受成長性、市場環境、政策題材的三重催化。即使面臨短期補跌風險,其在二季度市場的「U」變化中獲取超額收益仍是確定性事件。推薦行業為保險、銀行、零售、白酒、白色家電、地產。
二季度或現全年最佳買點
近期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放緩、PMI環比回落、上市公司一季度盈利低於預期,使市場對經濟增速放緩、企業盈利增速下滑產生擔憂,在A股市場上則表現為價值中樞下移。
我們對全年國內經濟保持平穩運行仍有信心,但在物價水平仍高於全年調控目標、經濟增速呈現放緩跡象的背景下,國內宏觀調控的難度將有所加大,後續政策的出台將更多地關注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繼4月加息後,觀察5月、6月貨幣政策實施效果更為重要,這將成為下半年政策確定的主要依據。
從貨幣供應量來看,根據對M1及M1-M2差值變化的分析,我們認為自去年4月以來市場開始對貨幣增速的放緩逐漸有所反應,到年初M1-M2出現逆差,2月有所收斂,3月略有擴大,後期如該逆差值進一步擴大,市場短期內難以形成轉折性拐點,而該逆差值由底部回升時可密切關注市場的拐點性機會。由於市場的拐點往往較差值拐點提前出現,因此不排除二季度出現全年最佳買點的可能,我們認為市場將會在二季度尋找這一積極信號。
展望5月,在市場短期對以上因素有所消化、本月到期流動性低於4月的情況下,我們對5月行情並不過分悲觀,但值得關注的是6月CPI翹尾因素較高、到期流動性較大,不排除屆時央行繼續通過價格手段收縮流動性的可能。
投資方面,建議關注以下三方面:一、年報公布後市場風格的變化。若市場擔憂經濟增速放緩,周期性行業的上行動力將有所減弱,而中小盤股在經過前期泥沙俱下的調整後,走勢可能呈現分化,市場整體風格特徵需要在5月進一步觀察;二、人民幣升值。近月人民幣升值有所加速,造紙、航空等受益較為明顯的行業近期表現堅挺,在升值趨勢中以上品種仍可進一步關注;三、對於食品飲料、醫葯生物、新興產業等可在市場回調中進行中長線布局。
㈤ 股票中的MTM動量指標怎麼分析
動量指數(MOMENTOMINDEX)就是一種專門研究股價波動的技術分析指標,它以分析股價波動的速度為目的,研究股價在波動過程中各種加速,減速,慣性作用以及股價由靜到動或由動轉靜的現象。動量指數的理論基礎是價格和供需量的關系,股價的漲幅隨著時間,必須日漸縮小,變化的速度力量慢慢減緩,行情則可反轉。反之,下跌亦然。
動量指數就是這樣通過計算股價波動的速度,得出股價進入強勢的高峰和轉入弱勢的低谷等不同訊號,由此成為投資者較喜愛的一種測市工具。股價在波動中的動量變化可通過每日之動量點連成曲線即動量線反映出來。在動量指數圖中,水平線代表時間,垂直線代表動量范圍。動量以0為中心線,即靜速地帶,中心線上部是股價上升地帶,下部是股價下跌地帶,動量線根據股價波情況圍繞中心線周期性往返運動,從而反映股價波動的速度。
㈥ 在股票中指數平均數有什麼現實意義利用這個指數可以預判後來的股市趨勢嗎怎樣預判
指數平均線EXPMA是股市(股票)短,中,長線的指標,對指導炒股有實際意義。短線,中線,長線,將參數分別設為(7,21),( 17,50),(13,55),金叉買入,死叉賣出。
㈦ 股票中的動量效應如何衡量應該使用什麼指標
目前研究的動量效應主要由行為金融、奈特不確定性視角來衡量。
一、行為金融指從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入手來找出動量效應的產生機制;
二、奈特不確定性主要包括了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沒有確定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由此產生了動量效應微觀機制。
動量效應是由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的,是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續原來的運動方向的趨勢,即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仍會高於過去收益率較低的股票。
(7)美國可持續動量指數股票趨勢分析擴展閱讀
動量效應的應用范圍:
動量效應在股票市場上存在的歷史很長,並且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場上,甚至一些近期的研究發現動量效應也存在於其它類型的交易市場上,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尋動量效應的成因以及他是否有違有效市場假說。
HS模型強調了投資者的異質性,把交易者分為信息觀察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私人信息在信息觀察者之間是逐步擴散的。得到結論為信息擴散慢的股票的動量效應或反轉效應高於信息擴散快的股票,因此,公司規模小,換手率低的股票具有更高的動量收益或者反轉收益。
㈧ 短線是銀 里的技術指標OBV(100) 怎麼設置的我的軟體里只有一條OBV啊
你說的是OBV的另一條加權平均線,自己可以補充進去。
把下面這段代碼復制到你OBV指標原碼的下面就可以得到。
ma(obv,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