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股票和指數的相關性分析
擴展閱讀
bg投資股票行情 2025-08-15 15:43:10
跟著好的基金買股票 2025-08-15 15:34:13
李愛軍 2025-08-15 15:22:31

股票和指數的相關性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7-19 09:43:24

① 如何分析投資個股與股價指數的關聯關系

肖珍珍 :
其一個股的價格水平和變化幅度與交易所股價指數的變化可以相比較、從而感知單個股票的價格和價值定位是否合理。
其二因為股價指數是通過一定的計算方法按人們的期望綜合的反映了股票交易品種的一般價格的變動趨勢,從所投資的個股的品種來看可以觀察股所投資個股的走向趨勢。

還有肖同學 以後問問題請記得給分。 是

② 股票市場相關性包含哪些內容

從總體相關性來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存在蹺蹺板效應,但是,這種效應在不同時期表現不一致。我們發現,在不同期間,股票價格波動和債券價格波動時而同向變化,時而反向變化。在2002年初到2004年底期間,股票價格波動與債券價格波動基本呈現出同向的變化趨勢;但是從2005年開始,兩者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反向變化。在前一個階段,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92,在後一個階段兩者的相關系數是-0.63。因此,股市和債市在2002年到2004年的3年時間里表現出強烈的協同效應;而在2005年初到2009年9月這將近5年時間里,表現出較強烈的蹺蹺板效應。對這種差別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前一段時期中,股市波動性相對不劇烈.計算得到,2002年到2004年期間,上證指數的波動標准差是20.9,只有全樣本波動性的三分之一。這種股票市場的較低波動性不足以引起投資者的股票和債券的資產組合發生大規模的變化。而這種協同效應主要由影響股市和債市的共同因素所致,比如利率的變化和經濟增長率的變化,這兩者的變化通常會帶來股市和債市的協同波動。因為股票和債券一樣都是資產,資產的價格通常同其收益率呈正比,與其貼現率成反比。經濟增長使得股票和債券的收益率都上升,市場利率的提高使得股票和債券的貼現率同時上升。為了更加詳細的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將股市的大起大落的階段作為參考期。顯示了在股市大漲大跌時期,債券市場價格的漲跌狀況。我們發現,除了2002年7月至2003年1月這段股市下跌時期中,債券市場出現同方向的下跌趨勢外,其它5個股市大波動時期,債券市場都表現出與股市變化相反的變動趨勢。在同向變化的這個時期,股價的漲跌幅最小。這組數據支持了股市與債市之間的「蹺蹺板效應」。表3的數據中表現出一個明顯的特徵是,股市漲跌幅越大,債市相反方向的漲跌幅也越大;並且,股市下跌時債市漲幅更加明顯。前一個特徵表現出投資者在資產組合選擇中對於風險的敏感性較高。後一個特徵主要是由於股市通常上漲較慢,而下跌較快。因此,在股市上漲時期,債市資金總是通過緩慢的方式撤離;而一旦股市出現大跌,投資者為了避免損失,會快速從股市撤出資金,大量資金從股市流入債市帶來的債券需求的突然增長,通常會較快的拉高債券價格。

③ 股票指數與股票價格的關系

大盤指數
大盤指數一般而言,我國股票大盤指數是指:滬市的「上證綜合指數」和深市的「深證成份股指數」。
這兩市的大盤指數計算方法有所不同:
上證綜合指數:以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全部股票(包括A股和B股)為樣本,以發行量為權數(包括流通股本和非流通股本),以加權平均法計算,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點的股價指數。
深證成份股指數:從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所有股票中抽取具有市場代表性的4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為樣本,以流通股本為權數,以加權平均法計算,以1994年7月20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0點的股價指數。
計算股票指數時,往往把股票指數和股價平均數分開計算。按定義,股票指數即股價平均數。但從兩者對股市的實際作用而言,股價平均數是反映多種股票價格變動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術平均數表示。人們通過對不同的時期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認識多種股票價格變動水平。而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期的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也就是將第一時期的股價平均數作為另一時期股價平均數的基準的百分數。通過股票指數,人們可以了解計算期的股價比基期的股價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由於股票指數是一個相對指標,因此就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說,股票指數比股價平均數能更為精確地衡量股價的變動。
1. 股價平均數的計算
股票價格平均數反映一定時點上市股票價格的絕對水平,它可分為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加權股價平均數三類。人們通過對不同時點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看出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及趨勢。
(1)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是將樣本股票每日收盤價之和除以樣本數得出的,即: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P1+P2+P3+…+ Pn)/n 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價格平均——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的。
現假設從某一股市采樣的股票為A、B、C、D四種,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計算該市場股價平均數。將上述數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價平均數=(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雖然計算較簡便,但它有兩個缺點:一是它未考慮各種樣本股票的權數, 從而不能區分重要性不同的樣本股票對股價平均數的不同影響。二是當樣本股票發生股票分割派發紅股、增資等情況時,股價平均數會產生斷層而失去連續性,使時間序列前後的比較發生困難。例如,上述D股票發生以1股分割為3股時,股價勢必從30元下調為10元, 這時平均數就不是按上面計算得出的20元, 而是(10+16+24+10)/4=15(元)。這就是說,由於D股分割技術上的變化,導致股價平均數從20元下跌為15元(這還未考慮其他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顯然不符合平均數作為反映股價變動指標的要求。
(2)修正的股份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有兩種: 一是除數修正法,又稱道式修正法。 這是美國道·瓊斯在1928年創造的一種計算股價平均數的方法。該法的核心是求出一個常數除數,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資、發放紅股等因素造成股價平均數的變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數的連續性和可比性。
具體作法是以新股價總額除以舊股價平均數,求出新的除數,再以計算期的股價總額除以新除數,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數。即: 新除數=變動後的新股價總額/舊的股價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報告期股價總額/新除數 在前面的例子除數是4,經調整後的新的除數應是: 新的除數=(10+16+24+10)/20=3,將新的除數代入下列式中,則: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數與未分割時計算的一樣,股價水平也不會因股票分割而變動。 二是股價修正法。股價修正法就是將股票分割等,變動後的股價還原為變動前的股價,使股價平均數不會因此變動。美國《紐約時報》編制的500 種股價平均數就採用股價修正法來計算股價平均數。
(3)加權股價平均數
加權股價平均數是根據各種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股價平均數,其權數(Q) 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總市值、股票發行量等。
2.股票指數的計算
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點上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通常是將報告期的股票價格與定的基期價格相比,並將兩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數值,即為該報告期的股票指數。
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有三種:一是相對法,二是綜合法,三是加權法。
(1)相對法
相對法又稱平均法,就是先計算各樣本股票指數。再加總求總的算術平均數。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指數=n個樣本股票指數之和/n 英國的《經濟學家》普通股票指數就使用這種計演算法。
(2)綜合法
綜合法是先將樣本股票的基期和報告期價格分別加總,然後相比求出股票指數。即: 股票指數=報告期股價之和/基期股價之和 代入數字得: 股價指數=(8+12+14+18)/(5+8+ 10 + 15) = 52/38=136.8% 即報告期的股價比基期上升了36.8%。 從平均法和綜合法計算股票指數來看,兩者都未考慮到由各種采樣股票的發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對整個股市股價的影響不一樣等因素,因此,計算出來的指數亦不夠准確。為使股票指數計算精確,則需要加入權數,這個權數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發行量。
(3)加權法
加權股票指數是根據各期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予以加權,其權數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發行量等。按時間劃分,權數可以是基期權數,也可以是報告期權數。以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拉斯拜爾指數;以報告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派許指數。 拉斯拜爾指數偏重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而派許指數則偏重報告期的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股票指數都是派許指數。
大盤指數反映了整個股市的強弱走勢,理論上說,每一個股票的升跌都影響大盤指數,只是權重股對大盤指數影響比較大,特別是一些大盤藍籌的走勢強弱.一般大盤指數上漲,個股短線操作的機會很大,可以進場短線操作,大盤下跌,就要小心,個股操作時切記追高。

④ 股指期貨與股票指數存在怎麼樣的相關性

1.股指期貨的價格與其標的資產即股票指數的變動聯系極為緊密
2.股票指數是股指期貨的基礎資產,對股指期貨價格的變動具有很大影響
與此同時,股指期貨是對未來價格的預期,因而對股票指數也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⑤ 求居民儲蓄與股價指數相關性分析的論文

【摘 要】

總體經濟分析在加權股價指數評價上的重要性已逐漸提升,也一直是學術界與實務界所關心和探討的問題,本研究選取1991年1月到2002年12月台灣景氣面(景氣領先指標年增率、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外銷訂單年增率及營收年增率)與資金面(M1b年增率、M2年增率與貨供動能年增率)的總體經濟指標月資料,利用單根檢定、VAR檢定及多元回歸模型計量方法,分析其與股價的關聯性,所得結論如下:
一、 總體經濟指標並無領先加權股價指數的特性,然而加權股價指數具有領先工業生產年增率、營收年增率與貨供動能指標的特性,領先期數分別為1個月、4個月及3個月。
二、 透過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加權股價指數與一期後的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及四期後的營收年增率具有正向的顯著關系,可見股價具有領先景氣面的特性;而加權股價指數也顯著地領先三期後的貨供指標,亦即股市上揚也充分反映資金動能的充沛。
三、 加入誤差修正後的台股預測模型在檢視2003年1月到2004年2月的股價表現,以近兩期的股價表現最佳,皆在兩個標准差之內;而利用該模型所得的預期股價走勢與實際股價走勢方向一致,因此可作為中長期股價趨勢的參考。

一、前 言

單一企業的股價受到個別企業的財務狀況或是經營者態度,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選股上難度不小。至於加權指數是所有企業股價的加總,透過投資大盤可以降低投資組合中的非系統性風險,將總風險降至較低的程度,因此近年來,以大盤為標的商品逐漸被大家所重視,期貨及選擇權的日益蓬勃,可見一斑,而2003年寶來投信更推出以台灣上市公司市值前50名的企業為主的台灣50ETF(上市代碼:0050),其與大盤相關性甚高的特性,也是市場投資人藉以投資大盤的工具之一。因此,建構大盤的評價模式已是投資人投注心力之所在。
研判大盤走勢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前者目的在於研究股票的真實價值,依據經濟現象、政經措施與企業消息,配合公司營運狀況,作為股價升降趨勢與買進賣出的判斷依據。而後者則是利用過去股票市場行為,包含股價、成交量或是波動性等資訊,來作為研判後勢的工具。然而,技術指標往往隨著時點及使用者習慣而有所偏好,不若基本面在於既有的公開資訊,在使用上較具客觀性,且隨著外資與國內法人參與股市的比重漸增,基本面研判的比重更見廣泛。
影響股價的基本面因素大致可分為總體經濟因素、市場因素及公司本身因素,其中總體經濟分析對於股價走勢研判具有相當大的價值,概因股價指數素有經濟櫥窗之稱,具有預期未來經濟活動的盛衰,但經濟活動也同是支撐股價波動的必要條件,因此本研究著重在透過觀察總體經濟變化與股價的關系,並建構一套完整的觀察模型,隨時調整基本面的起伏因素,以發掘股市的多空轉折。
總體經濟因素主要涵蓋景氣面與資金面。就景氣面來看,景氣擴張時期,企業營運收入增加將有助股價表現,而景氣衰退時,企業營運收入也將隨之萎縮,因此景氣的變動與股價間存在著關連性,國內外文獻也肯定景氣面因素對於股價的影響 ,惟對於選取變數有不同的看法,且對於領先落後關系的結果有不同的演繹,故本研究認為有重新檢視之必要。
此外,寬松的貨幣政策,提高市場貨幣供給也降低利率水準,增加投資人購買股票意願與能力,有助於股價的推升;反之,緊縮的貨幣政策,將降低市場貨幣供給並促使利率水準上揚,借貸資金成本上升,間接降低投資人對股票投資的意願與能力,股價揚升力道減弱。由此看來,資金面似乎能引導股價揚升,表2的部分研究確實支持該論點。然而本研究以為股價反應景氣而上漲,在揚升的過程中,投資人才會將資金投入股市,貨幣供給隨之增加,因此,股價與資金並不一定是誰先誰後,有必要對此重新檢視,且過去文獻並未將M2水位增減納入考量,本研究也將此考量納入模型中。
因此,本研究企圖由基本面出發,透過總體經濟指標的選擇,建構大盤觀測模型,作為投資人進行投資決策的參考。

(二)向量自我回歸檢定
當利用向量自我回歸(VAR)模型,本研究並未發現所選取的五項變數能夠領先加權股價指數,不過股價具有領先部分總經變數的特性,這樣的結果是可以預期的,因為股價反應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因此,股價領先景氣或是資金是可以預期的,只是領先期數的多寡。
表5可知,景氣領先指標年增率與外銷訂單年增率對於加權股價並無領先落後關系。
當月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產受到前一期股價及前二、三期的工業生產指數指數年增率的影響,也就是說,股價具有領先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一個月的特性,這與王瑪如與蘇永成(1998)的研究得到相同結論。

注2:***表示在1%的顯著水準,**表示在5%的顯著水準,*表示在10%顯著水準
而營收年增率受到前四期股價及本身前一、二、三期影響,亦即股價具有領先四期後營收年增率特性;而貨供動能指標受到前三期股價及本身前一期的影響,因此股價具有領先三期後貨供動能性指標的特性。

(三)回歸方程式建立
透過VAR分析,本研究選取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與營收年增率及貨供動能指標作為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的解釋變數,然而,考量工業生產指數與營收年增率同為景氣類變數,相關系數高達0.7,因此將這兩個變數分離考量。
考量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與貨供動能指標下的模型顯示,股價與一期後的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具有正向關系,而與三期後的貨供動能指標有負向關系,其經濟意義所代表的是當預期下月景氣持續好轉且三期後的資金仍持續增加下,當月股價將具揚升動能,反之,當下月景氣趨勢向下且三期後的資金動能不足時,當月股價將提前反應投資環境的惡劣而下降。
本研究也利用全體上市櫃公司營收作為景氣替代變數,透過表6也可得到:四個月後的營收年增率持續成長,再加上三個月後的市場資金動能充沛下,當月股價表現多為上漲,反之亦然。
至於在模型的解釋能力上,利用營收年增率與貨供動能指標作為股價的解釋變數的模型,模型解釋能力上較佳。

(四)樣本外測試
在模型1與模型2下,利用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的總體經濟資料進行樣本外的預測模型模擬,在預測模型的模擬過程中,本研究加入誤差調整(Error Correction),以使預測值能考量前期誤差的修正值,並利用該時點之前的36個月平均指數月標准差,檢測實際值是否在可接受范圍內。
四、結論與建議

總體經濟分析在加權指數評價上的重要性已逐漸提升,也一直是學術界與實務界所關心和探討的問題,本研究針對1991年1月到2002年12月資料分析台灣加權股價指數與景氣面(景氣領先指標年增率、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外銷訂單年增率及營收年增率)及資金面(M1b年增率、M2年增率與貨供動能年增率)的關系。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 加權股價指數、景氣領先指標年增率、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外銷訂單年增率、營收年增率及貨供動能指標為時間數列資料,然經ADF單根檢定顯示,具有定態關系,可為回歸分析之變數。
(二) 透過VAR檢定發現,本研究所選取的總經指標並無領先加權股價指數的特性,然而,股價卻具有領先部分總體經濟指標的特性:包括領先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一個月,領先營收年增率四個月,以及領先貨供動能指標三個月的特性。
(三) 透過多元回歸分析,本研究發現股價與一期後的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與四期後營收年增率具有正向顯著關系,可見股價具有領先反應景氣的特性,而股價也與三期後貨供動能指標具有顯著的負向關系,可見股價揚升將帶動投資人將資金轉入股市,提供更充沛資金動能。
(四) 透過多元回歸模型,並考量誤差修正,檢測2003年1月到2004年2月的股價變化,模型預測准確度在首二個月內符合兩個標准差之內的水準,因此預估指數水準在近兩個月較具准確度,然利用該模型所得之股價預期值與實際預期值方向一致,因此可作為中長期股價趨勢的參考。
正如先前所提,股價行為反應資訊,然市場資訊非單一總經指標所能完全描繪而出,非經濟因素也同樣影響股票市場,尤其台灣本身屬於淺碟市場,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影響股市,後續研究者在模型建構上,建議可加入更多層面因素,甚至於質性因素,也都是不錯的選擇。而實際投資上,本研究則建議除利用本研究所建構之模型進行趨勢分析之外,另可利用其他類經濟模型諸如承載力模型 或是相對價值模型等作為決策參考。

⑥ 股指期貨與股票指數存在怎麼樣的相關性

1.股指期貨的價格與其標的資產即股票指數的變動聯系極為緊密
2.股票指數是股指期貨的基礎資產,對股指期貨價格的變動具有很大影響
與此同時,股指期貨是對未來價格的預期,因而對股票指數也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⑦ 股票的股價與股票指數有什麼關系

大盤指數
大盤指數一般而言,我國股票大盤指數是指:滬市的「上證綜合指數」和深市的「深證成份股指數」。
這兩市的大盤指數計算方法有所不同:
上證綜合指數:以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全部股票(包括A股和B股)為樣本,以發行量為權數(包括流通股本和非流通股本),以加權平均法計算,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點的股價指數。
深證成份股指數:從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所有股票中抽取具有市場代表性的4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為樣本,以流通股本為權數,以加權平均法計算,以1994年7月20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0點的股價指數。
計算股票指數時,往往把股票指數和股價平均數分開計算。按定義,股票指數即股價平均數。但從兩者對股市的實際作用而言,股價平均數是反映多種股票價格變動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術平均數表示。人們通過對不同的時期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認識多種股票價格變動水平。而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期的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也就是將第一時期的股價平均數作為另一時期股價平均數的基準的百分數。通過股票指數,人們可以了解計算期的股價比基期的股價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由於股票指數是一個相對指標,因此就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說,股票指數比股價平均數能更為精確地衡量股價的變動。
1. 股價平均數的計算
股票價格平均數反映一定時點上市股票價格的絕對水平,它可分為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加權股價平均數三類。人們通過對不同時點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看出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及趨勢。
(1)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是將樣本股票每日收盤價之和除以樣本數得出的,即: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P1+P2+P3+…+ Pn)/n 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價格平均——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的。
現假設從某一股市采樣的股票為A、B、C、D四種,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計算該市場股價平均數。將上述數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價平均數=(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雖然計算較簡便,但它有兩個缺點:一是它未考慮各種樣本股票的權數, 從而不能區分重要性不同的樣本股票對股價平均數的不同影響。二是當樣本股票發生股票分割派發紅股、增資等情況時,股價平均數會產生斷層而失去連續性,使時間序列前後的比較發生困難。例如,上述D股票發生以1股分割為3股時,股價勢必從30元下調為10元, 這時平均數就不是按上面計算得出的20元, 而是(10+16+24+10)/4=15(元)。這就是說,由於D股分割技術上的變化,導致股價平均數從20元下跌為15元(這還未考慮其他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顯然不符合平均數作為反映股價變動指標的要求。
(2)修正的股份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有兩種: 一是除數修正法,又稱道式修正法。 這是美國道·瓊斯在1928年創造的一種計算股價平均數的方法。該法的核心是求出一個常數除數,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資、發放紅股等因素造成股價平均數的變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數的連續性和可比性。
具體作法是以新股價總額除以舊股價平均數,求出新的除數,再以計算期的股價總額除以新除數,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數。即: 新除數=變動後的新股價總額/舊的股價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報告期股價總額/新除數 在前面的例子除數是4,經調整後的新的除數應是: 新的除數=(10+16+24+10)/20=3,將新的除數代入下列式中,則: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數與未分割時計算的一樣,股價水平也不會因股票分割而變動。 二是股價修正法。股價修正法就是將股票分割等,變動後的股價還原為變動前的股價,使股價平均數不會因此變動。美國《紐約時報》編制的500 種股價平均數就採用股價修正法來計算股價平均數。
(3)加權股價平均數
加權股價平均數是根據各種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股價平均數,其權數(Q) 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總市值、股票發行量等。
2.股票指數的計算
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點上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通常是將報告期的股票價格與定的基期價格相比,並將兩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數值,即為該報告期的股票指數。
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有三種:一是相對法,二是綜合法,三是加權法。
(1)相對法
相對法又稱平均法,就是先計算各樣本股票指數。再加總求總的算術平均數。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指數=n個樣本股票指數之和/n 英國的《經濟學家》普通股票指數就使用這種計演算法。
(2)綜合法
綜合法是先將樣本股票的基期和報告期價格分別加總,然後相比求出股票指數。即: 股票指數=報告期股價之和/基期股價之和 代入數字得: 股價指數=(8+12+14+18)/(5+8+ 10 + 15) = 52/38=136.8% 即報告期的股價比基期上升了36.8%。 從平均法和綜合法計算股票指數來看,兩者都未考慮到由各種采樣股票的發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對整個股市股價的影響不一樣等因素,因此,計算出來的指數亦不夠准確。為使股票指數計算精確,則需要加入權數,這個權數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發行量。
(3)加權法
加權股票指數是根據各期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予以加權,其權數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發行量等。按時間劃分,權數可以是基期權數,也可以是報告期權數。以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拉斯拜爾指數;以報告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派許指數。 拉斯拜爾指數偏重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而派許指數則偏重報告期的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股票指數都是派許指數。
大盤指數反映了整個股市的強弱走勢,理論上說,每一個股票的升跌都影響大盤指數,只是權重股對大盤指數影響比較大,特別是一些大盤藍籌的走勢強弱.一般大盤指數上漲,個股短線操作的機會很大,可以進場短線操作,大盤下跌,就要小心,個股操作時切記追高。

⑧ 什麼是股票指數跟什麼有關

股票指數即股票價格指數。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指示數字。由於股票價格起伏無常,投資者必然面臨市場價格風險。對於具體某一種股票的價格變化,投資者容易了解,而對於多種股票的價格變化,要逐一了解,既不容易,也不勝其煩。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和需要,一些金融服務機構就利用自己的業務知識和熟悉市場的優勢,編制出股票價格指數,公開發布,作為市場價格變動的指標。投資者據此就可以檢驗自己投資的效果,並用以預測股票市場的動向。同時,新聞界、公司老闆乃至政界領導人等也以此為參考指標,來觀察、預測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形勢。
這種股票指數,也就是表明股票行市變動情況的價格平均數。編制股票指數,通常以某年某月為基礎,以這個基期的股票價格作為100, 用以後各時期的股票價格和基期價格比較,計算出升除的百分比,就是該時期的股票指數。投資者根據指數的升降,可以判斷出股票價格的變動趨勢。並且為了能實時的向投資者反映股市的動向,所有的股市幾乎都是在股價變化的同時即時公布股票價格指數。
http://futures.money.hexun.com/3726_1763021C.shtml

⑨ 股票的指數該如何分析,怎麼個看法

股指期貨技術分析是以預測股票市場價格變化的未來趨勢為目的,以圖表為主要手段對市場行為進行的研究,是不同研究途徑和專業領域的完美結合。基礎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價格漲跌的供求關系,而技術分析主要研究市場行為。技術分析可以解決以下問題:1。測算出買賣雙方相對強弱程度;2。預測價格如何變動;3。決定何時何地買賣;4。有效控制風險。
一、技術分析理論基礎

1。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影響價格的任何因素,包括基本面、政治因素、心理因素等等,都要最終通過買賣反映在價格中,也就是價格變化反映供求關系,供求關系決定價格變化。
2。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對於已經形成的趨勢來講,通常是沿現存趨勢繼續演變。例如:牛頓慣性定律(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歷史會重演:技術分析與市場行為學以及人類心理學有一定關系,價格形態通過特定的圖表表示了投資者對某市場看好或看淡的心理。例如自然界的四季。
二、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
1。移動平均線:移動平均線的計算過程是:先計算時間數列最初N項的平均數,然後前面刪除一項,後面加上一項,計算出第二個N項平均數,再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出後面的平均數。在求平均數時,要以某一日為起點,取此前的一段時間為計算周期,算出這一期間內每日股價的收盤價平均值,此平均值即為起點日的股價。再從第二日起,仍取同樣的天數,算出平均值,作為第二日的股價。如果以3月5日開始,製作5日移動平均線,那麼3月5日的股價平均值應為3月2日至3月6日的股價收盤價的平均值(這里的5日應為5個交易日),以此類推,隨計算日的推移,不斷標出同等時間區間的平均值,描繪出曲線來,這就是股價移動平均線。採用移動平均線方法,其好處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減少了偶然性因素對曲線的影響,使曲線變的圓滑,投資者更容易理解曲線變動趨勢。一般情況下,當移動平均線正在上升,而股價跌到平均線以下時,這是股價趨勢將要下跌的信號;反之,則為股價上升的前奏。
2。黃金分割:「黃金分割率」是一種十分神奇的數字,用它來對市場行情進行預測分析,不僅能夠較為准確地預測出股指或股價上漲或下跌的幅度,而且還能夠測定股指或股價上漲過程中的各個阻力位(或壓力位)和下跌過程中的各個支撐位。15世紀末期,法蘭圖教會的傳教士路卡?巴喬里發現金字塔之所以能屹立數千年不倒,且形狀優美,原因在於其高度與基座每邊的結構比例為「5:8」。因為有感於這個神秘比值的奧妙與價值,而使用了黃金一詞,將描述此比例法的書籍命名為「黃金分割」。數百年來,一些學者專家陸續發現,包括建築結構、力學工程、音樂藝術,甚至於很多大自然的事物,都與「5:8」比例近似的0.382和0.618這兩個神秘數字有關。實際操作中主要運用黃金分割來揭示上漲行情的調整支撐位或下跌行情中的反彈壓力位。不過,黃金分割線沒有考慮到時間變化對股價的影響,所揭示出來的支撐位與壓力位較為固定,投資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達支撐位與壓力位。因此,如果指數或股價在頂部或底部橫盤運行的時間過長,則其參考作用則要打一定的折扣。
3。形態分析:形態分析是技術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形態根據股價所處位置的不同又可分為底部形態、頂部形態以及整理形態,其中每一種形態都有其相應的圖形特徵和操作方法(如最佳買賣點和止損點).
4。波浪理論:波浪理論是技術分析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是由技術大師艾略特發明的一種價格趨勢分析工具,即根據周期循環的波動規律來分析和預測股指與股價的走勢。其理論闡述如下:股價連續地經歷5次波動而上升,當完成了上升5次波動(稱之推動浪)後,接著會出現3次波動(稱之為調整浪)的下降。如此8次波動構成股價變動的一個循環。接著又開始第二次上升5浪和下降3浪的調整。最後以上升5浪宣告全部上升過程結束。在最後階段,將不會出現象前兩次那樣小的3次調整浪,代之將出現對上升過程中全部5次上升浪進行調整的大幅度3次波動。該理論的循環是以「八浪循環」為基礎的。在每個上升/下降的完整過程中均包含有一個八浪循環,且大循環中有小循環,小循環中有更小的循環。在波浪理論中,上升5浪被分別稱為1、2、3、4、5浪,下降3浪分別被稱為A、B、C浪,其中1、3、5、B浪趨勢向上,2、4、A、C浪趨勢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