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需 中國知網上的 我國股票市場"規模效應"的實證研究 張倩 萬分感謝
我能下載到,怎麼給你呢
Ⅱ 想做一個關於羊群效應的實證分析,現在不知道怎樣下載最近10年的股票數據,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
最近10年的都要花錢買的,另外數據處理的軟體更貴的多
Ⅲ 什麼是股票分時圖中的脈沖波,沖擊波和功擊波它們的分析意義是什麼
脈沖波是間斷的出現量峰;沖擊波是是在全日分時圖上,出現大的量峰;而攻擊波是在全日分時圖上不斷的出現量峰,並且量峰逐漸放大。
Ⅳ 貨幣政策與股票價格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
通常來說,當採取從緊的貨幣政策時期,股票價格會有向下的變化,反之則向上。理由簡單來說就是當提高存款准備金,壓制貨幣投放時期,由於市場上貨幣量減少,導致流入股市的資金量減少,股價自然向下。當政府認為股市虛火的時候一般也都是採取這樣的行為。然而在上一輪牛市2005-2007,這樣的貨幣政策在中國卻失效了。政府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得到的是報復性的一輪輪大升。對於這個情況張維迎著作指出,其原因可能是由於該時期中國民營經濟環境趨於惡化,從緊的貨幣政策(同時期財政政策也是緊縮的而且下調了出口退稅等對民企的補貼)導致民營企業的經營者將資金轉移到股市上,所以政策越緊,企業越難做,企業家越有意願將資金轉移到股市,由此可以看出,貨幣政策和股票價格之間固然有其聯系,但仍需考慮其他經濟變數。
但是當時間進入2009年也就是今年,國家出於穩定經濟形勢的考量,實際上採取了極大的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銀行在5月份完成了全年90%貸款指標,這等於變相向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也正是這種極其充裕的流動性使得股市在今年一路上漲。但是下半年如果外貿仍然不景氣,政策變數仍將很大。
簡單說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影響的理論與實證分析
股指期貨將使得中國股市在層次結構、投資者結構、動力結構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
1:A股首次確立「完整市場」
4月8日,股指期貨啟動儀式牽引著市場人士的目光。金鵬期貨董事長常青對記者表示,「從啟動儀式的高規格看,股指期貨的推出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預示著這一嶄新產品將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和意義。」
北京一些券商和期貨機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認為,「由於股指期貨的推出,A股將首次確立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股市。」
環視全球成熟的資本市場,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股票市場,應包括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和風險管理市場,一級市場也就是股票發行市場,以實現籌資;二級市場也就是股票交易市場,以實現資產定價和資源的優化配置;風險管理市場也就是股指期貨市場,以實現股市風險的分割、轉移和再分配。這三個市場有機協調、相伴共生、功能互補,全球大多數股票市場都是由這三個市場組成。股指期貨市場以期貨交易方式復制了現貨交易,猶如給原本單軌運行的股票市場又鋪了另一條軌道,對維護股市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股票市場只有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市場單邊運行,交易手段單一,缺乏股指期貨等對沖平衡機制,各類投資者只能通過高拋低吸、追漲殺跌來盈利,波段操作盛行,「投資策略同質化、長期資金短期化、機構操作散戶化」的傾向明顯,導致股市頻繁換手、估值不穩、寬幅震盪、超漲超跌。
中信證券在最新的專題研究中指出,A股市場發展到現階段推出股指期貨顯得相當必要。這有助於改變目前的「單邊市」,抑制市場的非理性上漲和下跌。在股市非理性上漲時,投資者的看空預期可以在期貨市場上實現,起到平抑股價的作用;在股市下跌時,將原本直接拋售股票、用腳投票的被動避險,變為買入期貨、積極保值的主動避險,降低對股市的沖擊影響;到了股市超跌時,又能通過期貨市場做多給予市場支撐。這種內在制衡機制有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提高市場彈性,使市場能夠在日常波動中,釋放和化解風險,實現大盤均衡穩定。
「推出股指期貨,有助於一系列的金融產品創新,這使我國資本市場的產品結構趨於完善和豐富。」長城偉業期貨總經理袁小文表示,作為基礎性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貨的上市將加速金融創新步伐,以後將有很多基於股指期貨的投資產品陸續推出,如保本型產品、絕對收益型產品、合成指數基金、收益掛鉤產品等風格各異的不同產品系列,不斷推動金融產品創新,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選擇。
股指期貨的推出,也引起國際業界對中國股市未來功能的預期。
德意志銀行全球分析師高登表示,「從今年開始,中國股市的功能會從單一和單向的企業融資,向全方位優化配置社會金融資源的方向復歸,向調節社會資金流向、平衡投資與消費關系的方向復歸,向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利用市場化方式調節財富分配的方向復歸。」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股市目前規模巨大,有效賬戶已超過1.2億戶,影響人口很廣,加上老百姓的「養命錢」社保基金也早已入市,這需要一個風險管理工具規避可能產生的市場風險。有鑒於此,股指期貨在目前推出,才有了其標志性意義。
2:投資者結構將快速分化
市場預期,股指期貨的推出還將意味著投資者結構將快速分化。東證期貨總經理黨劍表示,「按照股指期貨投資者適當性要求,目前只有少數有條件的人能夠遊走於現貨與期貨兩個市場,大部分人只能參考股指期貨的動向在現貨市場進行操作。」
據了解,美國在1982年推出股指期貨後,股票市場投資者結構變化呈現加速度。機構投資者逐步代替個人投資者成為主導,其佔美國總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2年的63%。而香港市場更是機構獨大,個人投資者比例較低。近20年來,由於機構投資者的壯大,美國和香港市場的共同點是市場、個股的波動相對小,個股交易活躍性低。
國內A股的二級市場投資者結構變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4年之前,個人投資者絕對主導。第二階段,2004—2007年,機構投資者迅速壯大,2005年基金一度占流通市值比重高達43%,價值投資大行其道。第三階段,2007年至今,2009年流通市值在指數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突然暴漲,根據測算,當年新增的流通市值就高達5.96萬億,佔到流通市值的40%。
國際市場的歷程表明,機構投資者的機會就在於股指期貨出來之後,有一個對沖系統性風險的工具,另外一個股指期貨的高風險性也使得一些個人投資者規避三舍,這就給了機構投資者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機構投資者在初期肯定也有一個市場流動性是逐步參與的過程。
「機構投資者也可能會因為流動性不太好,參與的力度可能開始不夠大,但是隨著過程的逐漸深入,應該會有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所以這個過程不會很長。」野村證券分析師劉聰表示。
機構表示,股指期貨推出後,會讓各類機構投資者陸續加入這個市場。未來三年,中國股市的機構投資者份額會上升到50%。
對於投資者結構的未來變化,市場人士同時表示,股指期貨有兩面性,有為促進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的一面。尤其當社保基金之類的機構通過合適途徑參與其間,有為一般老百姓增加社會保障財富的一面。也有在制度不完備的情況下,被金融大鱷用於高杠桿投機、掠奪社會財富的一面。為此,完善制度,從嚴執法,就不只是市場問題了,更與社會公平、公正高度相關。
3:股市驅動力將有結構性變化
「中國股市將逐步由政策主導轉向市場力和政策力並驅的動力結構,股指期貨將在其中發揮重大作用。」德意志銀行全球分析師高登表示。
近20年A股的發展軌跡表明,政策調控歷來與中國股市相伴而行,政策因素明顯影響了國內股市的運行規律。同時,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我國股市自建立以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94年以前和1994年以後。以上海市場為例,在1994年以前,股市設立之初波動幅度相當大,而且不規則。
1994年以後,股市明顯呈一個上升通道,1994年以後的幾次政策集中出台期造成了股指一直在這一上升通道內運行。而且「519行情」的啟動也正處於上證指數的關鍵點位1044點和上升通道的下軌線附近的交匯處。總體來看,諸多政策的出台使得大盤得以沿一個特定范圍穩定、持續地上揚,而不是超越預期的暴漲暴跌。
雖然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一直都在淡化A股市場是政策市的形象,甚至在涉及各方利益得失的新股發行環節取消了「窗口指導」,而實行新股市場化發行,但政策市的身影一直在投資者腦中:每一輪政策利好的釋放,往往能點燃市場熱情、引發投資的熱潮。
「目前,當上證指數始終在3000點附近徘徊不前時,投資者對貨幣政策的任何風吹草動也變得異常敏感,股市也往往會來個急轉直下。而股指期貨的正式登場,有望改變這種現狀。」國貿期貨總經理董曉亮表示。
目前,全球股指期貨發展已走過1/4世紀的歷程。美歐、日本、新加坡、韓國及我國香港、台灣等地區目前都有股指期貨交易。從世界各個資本市場運行來看,股指期貨推出後股市政策干預性將有所降低。此外,作為配置和化解風險的市場,股指期貨還將成為資本市場的「均衡力量」。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股指期貨的推出完善了做空機制,看空、做空與看多、做多的機構對決將鮮明體現,而政策干預的減少,將使得A股市場最終向其合理估值運行。
Ⅵ 政策實施後可能產生的效應是實證分析還是規范分析
政策實施後可能產生的效應應該是規范分析,是主觀判斷的,詳見下方:
實證分析還和規范分析,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研究選擇問題,但有三點不同。
第一,對價值判斷的態度不同。
實證方法為使具有客觀性而強烈排斥價值判斷;
規范方法要評價或規范經濟行為則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
第二,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實證分析要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即確認事實本身,研究經濟現象的客觀規律和內在邏輯。
規范分析要解決「應該是什麼」的問題,即經濟現象的社會意義。
第三,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客觀的,可以用事實進行檢驗;
規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主觀的,無法進行檢驗。
希望能幫到你。
Ⅶ 大家好,我准備做期貨套期保值的實證研究,看有關文獻說期貨價格數據和現貨價格數據存在尖峰厚尾現象時要
關於GARCH模型,你最好去看看高級計量經濟學,有詳解! 你可以用stata計量軟體去做分析
Ⅷ 實證研究結果討論
4.5.3.1 基本統計分析
令POt,PEt分別表示第t日WTI國際原油價格和歐元對美元匯率價格,其統計特徵如表4.23所示。不難發現,首先,兩個價格(匯率也可以看做一種相對價格)序列都是非正態分布的;其次,兩個價格序列都存在顯著的自相關性和異方差性,因此存在顯著的波動集聚性。還有,ADF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兩個價格序列都是非平穩序列,但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從兩者的標准差也可以發現,總體而言油價波動的風險比匯率波動風險要大。
表4.23 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序列的基本統計特徵
4.5.3.2 均值溢出效應檢驗
(1)協整性分析
為了利用長期彈性的概念,我們先對兩個價格序列取自然對數,得到兩個新的變數1n_PO和1n_PE。由於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序列取自然對數後仍然均是一階單整序列 檢驗結果表明,取自然對數以後,兩個價格序列仍然是一階單整的,符合應用協整理論的基本要求。具體統計檢驗結果可向作者索要。
國外油氣與礦產資源利用風險評價與決策支持技術
式中:括弧內為相應變數的t統計量值;**表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採用ADF方法檢驗回歸方程殘差項εt的平穩性,結果發現,殘差序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是顯著平穩的。因此,我們認為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而從協整回歸系數看到,兩者之間存在的均衡關系是正向的。並且,國際油價關於歐元對美元匯率的長期彈性系數為1.26,即美元匯率變動1%,國際油價長期來看平均變動1.2607%。可見,兩個市場之間的長期互動關系非常顯著,因此在分析和預測國際油價長期走勢時,美元匯率的變化必須考慮。
(2)跨期互相關檢驗
盡管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都不是平穩序列,但它們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此符合建立VaR模型的先決條件。而為了確認是否需要採用VaR模型建模,我們先檢驗國際油價序列和美元匯率序列的跨期互相關性,滯後2階時,得到跨期互相關系數如表4.24所示。可見,油價和匯率序列之間滯後2期的互相關系數都較大,這說明兩個市場的條件均值之間存在顯著的引導和滯後關系。因此,建立VaR模型很有必要。
表4.24 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之間的跨期互相關系數
(3)均值溢出效應檢驗
通過對油價和匯率兩個序列建立VaR模型,根據模型的整體AIC值最小准則,求得Granger因果檢驗的最佳滯後階數為1,從而得到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如表4.25所示。從顯著性概率發現,歐元對美元匯率是國際油價波動的Granger原因。而國際油價變化並不是顯著引起美元匯率起伏的Granger原因。因此可以認為,存在從美元匯率到國際油價的單向均值溢出效應,即國際油價的變化受前期美元匯率變化的顯著影響。
表4.25 油價和匯率的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自2002年起,美元持續貶值,原因非常復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美國政府試圖有效拉動出口,縮減貿易赤字。另一方面,受到市場供需、地緣政治和金融市場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國際油價自2002年起也連創新高。通過上述均值溢出效應檢驗,我們可以認為,美元的貶值對國際油價上漲存在顯著的推動作用。這是由於原油期貨交易主要以美元計價,而美元貶值導致部分外國投資者大量買進原油期貨交易合約以獲取更高利潤,而原油期貨價格的走高勢必導致現貨價格的上揚。當然,這裡面也暗含一種長期影響的意義。
與前人採用實際油價和實際匯率計算得到的結果相比,採用名義價格得到的結果表明,盡管從長期而言油價和美元匯率之間仍然存在一種均衡的互動關系,但是相互影響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因此可以認為,物價水平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兩個市場之間的長期互動關系。
(4)脈沖響應函數結果分析
在VaR 模型中,脈沖響應函數可用於衡量來自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准差沖擊對變數當期和未來取值的影響。基於國際油價與美元匯率建立的脈沖響應函數如圖4.27所示。可見,美元匯率一個標准差(對數值為0.1463,對應原始匯率的0.1557)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是緩慢增加的,在大約1年以後(具體結果為234天)達到最大程度0.00879美元/桶(此為對數值,轉換成國際油價為1.0088美元/桶),並趨於平穩減緩;而國際油價的一個標准差(對數值為0.2422美元/桶,對應原始油價為8.3743美元/桶)對美元匯率的影響較為微弱,接近於0。這種結果進一步驗證了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之間的單向均值溢出效應。
圖4.27 國際油價與美元匯率的脈沖響應函數
a—油價受到沖擊後的反應;b—美元匯率受到沖擊後的反應
4.5.3.3 波動溢出效應檢驗
(1)價格序列的GARCH效應分析
從表4.23中看到,兩個價格的平方序列均存在顯著的序列相關性,即原序列具有顯著的波動集聚性,因此我們引入ARCH 類模型刻畫這種性質。考慮到序列的自相關性,因此主體模型採用隨機遊走模型。通過檢驗殘差的ARCH 效應,我們發現,國際油價序列存在顯著的高階ARCH 效應,因此考慮採用GARCH 模型,然後按照AIC值最小的准則,多次嘗試,決定採用GARCH(1,1)模型來描述國際油價序列的波動集聚性。另外,考慮到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油價上漲和下跌帶來的價格波動並不對稱,因此考慮採用TGARCH 模型,通過模型的AIC 值發現,這樣的做法也是合理的。檢驗TGARCH模型殘差的ARCH 效應,發現ARCH 效應已經濾掉,而且,Q(10)和Q2(10)統計量的檢驗結果也表明模型殘差不再存在額外的序列相關性和波動集聚性,這說明TGARCH(1,1)模型對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特徵的擬合效果較好。同理,我們發現GARCH(1,1)模型能較好地刻畫歐元對美元匯率的波動集聚性。模型參數估計結果如表4.26所示。
表4.26 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的(T)GARCH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模型的殘差都不服從正態分布,因此我們採用基於GED分布的(T)GARCH模型描述模型殘差的尖峰厚尾特徵。表4.23結果顯示,GED分布的參數均小於2,從而驗證了使用(T)GARCH模型對油價和美元匯率序列建模時所得殘差項的厚尾特徵。
波動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表明,國際油價的波動具有顯著的不對稱性,即杠桿效應。杠桿系數為負,表示相同幅度的油價上漲比油價下跌對以後油價的波動具有更大的影響。具體而言,油價下跌時,
從波動模型也可以發現,美元匯率的波動存在顯著的GARCH 效應。方差方程中
(2)波動溢出效應檢驗
按照前文的波動溢出效應檢驗模型,得到國際油價與美元匯率之間波動溢出效應估計結果,如表4.27所示。我們發現,從統計上講,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的y系數都不顯著。可見,盡管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也有顯著的單向均值溢出效應;但是它們之間的波動溢出效應並不顯著,即雙方的價格波動信息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價格波動程度的大小不會顯著互相傳遞。這也表明,從價格波動態勢的角度講,美元匯率對國際油價的影響相當薄弱。
表4.27 國際油價與美元匯率的波動溢出效應檢驗結果
4.5.3.4 風險溢出效應檢驗
市場有波動不代表一定有風險,因此風險溢出效應是波動溢出效應的一種拓展。按照VaR的計算思路,本節採用國際油價分布函數的左分位數來度量油價下跌的風險,表示由於油價大幅度下跌而導致的原油生產者銷售收入的減少;而採用分布函數的右分位數來度量油價上漲的風險,表示油價大幅度上漲而導致的原油采購者的額外支出。這種全面考慮市場風險的思路同樣適用於美元匯率市場。就本節採用的歐元對美元匯率而言,匯率的漲跌將在多個方面給國際匯率市場的不同主體產生不同的風險。比如就發生在美國本土的國際進出口貿易而言,匯率下降表示美元升值,美國出口商和歐元區的進口商將面臨較大風險;匯率上升表示美元貶值,則美國進口商和歐元區的出口商就可能面臨明顯的市場風險;而就石油美元而言,美元升值,將額外增加石油進口國(如歐元區)的開銷;美元貶值,又會給主要石油出口國(如OPEC)的石油銷售收入形成阻礙。
綜上所述,石油市場和美元匯率市場都需要同時度量價格下跌和上漲的風險,從而為市場不同參與主體提供決策支持。本節將採用上述基於GED分布的TGARCH(1,1)模型和GARCH(1,1)模型,按照方差-協方差方法來分別度量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在價格上漲和下跌時的VaR 風險值,並檢驗兩個市場之間的風險溢出效應。
(1)GED分布的分位數確定
根據GED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使用MATLAB編程,經過多次數值測算,求出GED分布在本節所得自由度下的分位數(表4.28)。表中結果顯示,95%的分位數與正態分布的1.645基本相同,但99%的分位數卻明顯大於正態分布的2.326,這也表明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價格都具有嚴重的厚尾特徵。
表4.28 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價格的GED分布參數及分位數
(2)基於GED-(T)GARCH模型的VaR風險值計算
根據上述VaR 風險的含義,按照方差-協方差方法,我們得到以下兩個計算VaR風險的公式。價格上漲風險的VaR值計算公式為:
國外油氣與礦產資源利用風險評價與決策支持技術
式中:μm,t為第m個市場第t日價格的條件均值(即實際值與殘差的差),zm,a為第m個市場中(T)GARCH(1,1)模型的殘差所服從的GED分布的右分位數;hm,t為第m個市場價格的異方差。
同理,得到價格下跌風險的VaR值計算公式為
國外油氣與礦產資源利用風險評價與決策支持技術
基於上述計算公式,本節計算了在95%和99%的置信度下,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的上漲風險和下跌風險。經過LR檢驗(Kupiec,1995),我們發現VaR 風險的結果是可靠和可行的。
(3)風險溢出效應檢驗
得到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價格上漲和下跌時的VaR風險值之後,我們根據Hong(2003)提出的風險-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構造相應的統計量Q1(M)和Q2(M),並通過M ATLA B編程求出統計量的值及其顯著性概率,從而檢驗石油市場和美元匯率市場之間的雙向和單向風險溢出效應。計算結果如表4.29所示,其中M分別取10,20和30。
從風險檢驗結果看到,從下跌風險角度(即油價下跌,美元升值)看,國際石油價格與美元匯率之間存在雙向風險溢出效應,進一步檢驗單向風險溢出效應,發現在95%的置信度下,存在從美元匯率市場到國際石油市場的風險溢出,而並不存在從國際石油市場到美元匯率市場的風險溢出效應。可見,美元匯率升值的風險對國際油價下跌的風險影響顯著。而在99%的置信度下,國際油價和美元匯率之間並不存在任何方向的風險溢出效應。因此可以認為,就下跌風險而言,兩個市場之間的風險溢出效應比較有限,當准確性要求提高到一定程度時,美元匯率升值對油價下跌的風險影響可以忽略。
表4.29 國際油價與美元匯率價格風險溢出效應檢驗結果
另一方面,從上漲風險角度(即油價上漲,美元貶值)看,不管是在95%還是99%的置信度下,兩個市場之間都不存在任何方向的風險溢出效應。可見,近些年來,雖然美元總體上持續貶值,但就市場風險而言,這種貶值並未給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風險帶來顯著的推動作用。換言之,盡管國際油價高企導致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采購者(如中國和印度)的購油額外支出明顯增加,但美元持續貶值並不是這些國家支出增加的顯著原因。
總體而言,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美元升值對國際油價走低的風險作用,採取積極手段,有效規避市場風險。近些年來,盡管從每日交易的角度而言,美元匯率時有漲落。但總體而言,美元貶值是大趨勢,歐元對美元匯率連創歷史新高,這種趨勢並沒有給油價上漲風險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在這種大環境下,對市場交易者而言,風險溢出效應的實證結果是一個滿意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