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是什麼時候
據可靠記載,鼠疫在全世界有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在公元520-565年,流行於北非、中東和歐洲,累計病死約1億人。第二次始於14世紀,持續到17世紀,遍及歐洲、亞洲及北非,僅歐洲就死亡了2500萬人,占當時人口的1/4。我國死於此次鼠疫的人口達1300萬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894年,一直持續到20世紀40年代(全球進入暖周期),遍及亞、歐、美、非四個州的六十多個國家。此次中國東北的鼠疫爆發也是當地農牧民私自捕獵和剝食旱獺所導致。進入90年代以來,中外學者相繼發現了生物災害與厄爾尼諾的對應關系:厄爾尼諾為高繁殖率、高死亡率的生物群類提供了適宜的外部條件,有利於生物災害的形成[3]。這為解開全球鼠疫大流行之謎提供了理論根據——生物災害ENSO成因說。
B.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多少人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說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三百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據記載,當時倫敦的人行道上到處是腐爛發臭的死貓死狗人們把它們當作傳播瘟疫的禍首打死了然而沒有了貓鼠疫的真正傳染源——老鼠,就越發橫行無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
第三次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暴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C.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是什麼時候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是在公元前6世紀(520-565年)、14世紀中葉、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30年代。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2、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黑死病
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之多。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重程度逐漸下降。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3)鼠疫流行時相關股票走勢擴展閱讀:
一、鼠疫的傳播途徑
1、媒介傳播:主要是通過跳蚤吸血傳播。
2、接觸傳播:人類通過獵捕、宰殺、剝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觸染疫動物時, 細菌可以通過手部傷口進入人體, 經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這種直接接觸感染甚至可以通過非常細小的傷口形成感染, 如手指的倒刺等。
3、空氣傳播: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患者通過呼吸、咳嗽時便將鼠疫菌排入周圍空氣中,形成細菌微粒及氣溶膠,這種細菌懸浮物極易感染他人,造成人間肺鼠疫暴發。接觸肺部感染的染疫動物,如感染鼠疫的狗、貓等,也可以直接經呼吸道感染,引起原發性肺鼠疫。
二、鼠疫的危害
1、肺鼠疫以往的病死率極高,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及時應用,病死率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及時的發現,及時的進行隔離,就地治療。早期、聯合、足量的應用敏感抗生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對於肺鼠疫首選鏈黴素,同時要注意給予對症治療。
2、肺鼠疫是危害比較大的傳染性疾病,應該重視肺鼠疫的預防,包括隔離患者,切斷傳播途徑,也就是加強國際檢疫以及嚴格的滅鼠滅蚤。再次要注意保護易感人群,包括預防性服葯以及疫苗的預防接種等。
D. 鼠疫起源於那個國家
鼠疫起源於戈壁灘,起源於歐洲「黑死病」,黑死病,醫學上稱作腺鼠疫、腹股溝淋巴結鼠疫,簡稱鼠疫。
14世紀20年代,一種被稱為瘟疫的流行病開始在歐洲各地擴散。這種流行病的一種症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這種恐怖的瘟疫被人們叫做
「黑死病」。對於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的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黑死病在戈壁灘流行並向東傳播,10年後在我國中原地區蔓
延。那時,中原地區本已遭受乾旱、地震和洪水之災,黑死病的侵襲更是雪上加霜,人口大量死亡。
查看全部7個回答
滅鼠器有哪些?滅鼠器京東,精品惠聚,天天特價,嗨GO不停!
關注足不出戶的人足不出戶都在看
滅鼠器京東-綜合網上購物商城,商品齊全,品質出眾,讓您足不出戶,暢享HI購!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華為一千五左右的手機哪款性價比較高-品牌手機,大容量電池,強勁續航
關注華為的都在看
華為一千五左右的手機哪款性價比較高-大牌旗艦,快速閃充,超窄邊框設計,超高性價比,超值實惠!
杭州阿里媽媽軟體服..廣告
E. 導致鼠疫反復流行的原因是什麼
鼠疫桿菌屬腸桿菌科耶爾森菌屬,為多形性,革蘭陰性兼性需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緩慢,需培養72小時以上。典型的鼠疫桿菌呈短而粗、兩端鈍圓、兩極濃染的橢圓形小桿菌,菌體長約1.0~2.0μm,寬0.5~0.7μm,有莢膜,無鞭毛,無芽孢或動力。從病人或死於鼠疫的人或動物取材的新鮮標本可見典型的鼠疫桿菌,呈散在或小堆,偶見鏈狀排列。在臟器壓印標本中,可以看到吞噬細胞內、外均有鼠疫耶爾森菌,此點對鑒別雜菌污染有很大價值,因動物死亡後,污染雜菌不會被吞噬細胞所吞噬。鼠疫桿菌為兼性需氧菌,可在普通培養基中生長。在痰、膿、血液及乾燥蚤糞中能存活數月至1年以上。日光照射4~5h,加熱55℃ 16min或100℃ 1min,或0.1%升汞、5%甲酚皂溶液及苯酚、10%石灰乳劑等20min均可使病菌死亡。鼠疫桿菌能產生多種抗原、酶、毒素等致病因子,已經發現和確定的毒力因子有:①F1(莢膜)抗原,為一種糖蛋白,有高度特異性,已廣泛用於血清學診斷,亦可產生保護性抗體;②V和W抗原,由質粒介導,僅存於毒型菌株。F1、V和W菌體抗原均能拒吞噬並增強細菌的毒力;③T抗原中的外毒素為一種不耐熱、可溶性類外毒素蛋白,僅對小鼠和大鼠有很強的毒性。內毒素位於細胞壁,屬於類脂多糖蛋白復合物,為一種耐熱不溶性脂糖蛋白復合物,有很強的熱源性,為鼠疫致病、致死的毒性物質。
F. 鼠疫常見的幾種傳播途徑
鼠疫常見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後再叮咬人,或剝取染疫旱獺皮或剝食其它染疫動物,此類傳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另一種則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後,經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
肺鼠疫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肺鼠疫是臨床上最重的病型之一,病死率高,在流行病學方面危害也最大。病人除具備鼠疫的全身症狀外,由於呼吸困難、缺氧,導致口唇、顏面及四肢皮膚發紺、甚至全身發紺,故有「黑死病」之稱。
(6)鼠疫流行時相關股票走勢擴展閱讀
鼠疫的預防措施:
1、避免到疫區旅遊或活動,避免接觸嚙齒動物(如:鼠類、旱獺);
2、避免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與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觸時,盡可能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觸距離,並帶口罩,勤洗手;
3、採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驅蟲制劑;
4、如曾去過疫區,應持續2周自測體溫,如突然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狀,應當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疫區旅行史。
G. 最近一次鼠疫流行是什麼時候
1976年的廣西南陽
死亡260人
H. 腺鼠疫的流行特徵
腺鼠疫為最常見的類型,平時流行中80%以上為此型。大多見於流行初期,起病急驟,以顯著的毒血症狀開始,表現突然惡寒、寒戰,隨之高熱,體溫迅速升到39~40℃,同時有明顯頭昏頭痛、全身及四肢酸痛、顏面潮紅、結合膜充血、時有惡心嘔吐等,病人常極度衰竭,脈搏與呼吸加快,血壓下降,神志遲鈍,有時皮膚及粘膜出現瘀點瘀斑,並可有鼻出血、尿血及便血等。淋巴結腫大特別迅速,每天甚至每小時皆有顯著改變,
腺鼠疫病症狀有時在24小時內可由黃豆大小腫至鴿蛋大小,發生部位則視鼠疫桿菌侵入部位而定,一般以腹股溝淋巴結最為多見(約70%),其次為腋下、頜下等處常為單側也可雙側或多處同時出現,淋巴結周圍組織亦有明顯腫脹、發紅且硬,常與淋巴結融合在一起,致淋巴結界限不清,淋巴結基底部常粘連,不易移動,疼痛及觸痛均很明顯,有痛覺過敏現象,不願讓人摸,致患者出現被迫姿勢,這是典型腺鼠疫的病特點。腺鼠疫是在膿腫破潰後或被蚤吸血時才起傳染源作用,在被感染的鼠類或跳蚤叮咬後,在傷口附近的淋巴腺會有發炎的現象,再來可能擴散到全身的淋巴腺。如不治療,約一周左右可能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