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股市市盈率過高必然引起股價下跌,不可能通過增加每股盈利能力來消化和彌補,是否同意這一研究結論
答覆樓主:這個問題存在兩個觀念,如下分述
(1)市贏率的高低會影響股民投資意願。市贏率愈低,股民投資意願愈高。反之;投資意願愈低。
(2)從市盈率的計算公式中,我們理解影響市盈率計算的關鍵因素是股價和每股每年盈餘。而股價
天天變化,相對於;每股每年盈餘只能從『利潤季報表』中得知。因此;股價的變化影響市盈率甚
鉅。當然過高的市盈率,在股民投資意願降低時,必然股價走低。正所謂:『跌時重質』的真義。
但樓主發問題目中,中國股市市盈率過高,這問題有點商榷。依照個人的認知,中國股市的市盈率
,是有點高,但非過高。且止於小盤股。一般的藍籌股市盈率是非常低。除非藍籌股的市盈率超過
25以上,才可能撼動大盤指數。否則;只是小盤股的重挫,影響不了大盤指數。
以上是個人對中國股市市盈率的理解。與大家共享。
⑵ 李嘉誠分配財產大兒子李澤鉅分了2900億的股票,而福布斯給出的李嘉誠身價265億美元(1645億人民幣)。
看的出,你應該是看了新聞才會這么問的,唉,那些搞新聞的怎麼會懂經濟呢,只是為了吸引讀者眼球而已。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老李的家族財產肯定沒有那麼多(父子三人8千億?)。老李的商業帝國超過8千億這是肯定的,但那不全是老李家的,印象中老李好像是佔了百分之二十多。也就是一千六百億到兩千億之間。那些新聞編輯是把整個商業帝國都算在老李家的了,忘了其他股東和那些中小股東。這就好比微軟市值幾千億美元,但比爾只有兩成多股份,難道就因為比爾是創始人,就說整個微軟都是他的啊?但,同樣的,這些也都只是老李家的表面財產,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老李確實隱藏了自己的財富。目前大家知道的都是人家自己公開出來的數據,而且是大部分都可以在上市公司的公告里查的到的
⑶ 可以通過公開市場大量購買一個公司的股票,然後達到控制這個公司的目的嗎
股票本身就是拿來買賣的,特別是對於A股同股同權來說,你持有的股票越多你的話語權越高,如果持股達到較高的比例,進入公司的管理層並控制公司也並非不可能。
通常情況下,一個公司的股權有幾個界限,不同的股權比例所享有的權利是不一樣的。
絕對控制權67%,當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機構只有一個公司67%以上的股權,那麼它就可以做到100%的控制這個公司,別人反對一點作用都沒有;
相對控制權51%,基本上可以很安全的控制這個公司;
安全控制權34%,一票否決權 ;
30%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線;
20%重大同業競爭警示線; 臨時會議權
10%,可提出質詢/調查/起訴/清算/解散公司;
5%重大股權變動警示線。
當然上面我們所說的這些股權結構是建立在同股同權的基礎上,只要你的股票是通過合法合理的渠道購買的,符合監管的相關要求,那從理論上來說,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成為公司最大的股東之後,你不僅可以進公司的管理層,甚至有可能控制整個公司。
但從實際上來看,想要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控制一個公司的難度是非常大的。
關於大量收購上市公司的股票以達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最近幾年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萬寶之爭。
當股東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超過5%,按照監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就必須發布公告,而一旦發布公告之後,大家知道有人要舉牌上市公司,會有更多的人購入這家公司的股票,從而在短期之內推升這家公司的股價,這會讓收購的成本進一步增加。
而且一旦舉牌之後,就會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層的警惕,他們肯定也會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反制,比如通過回購股票,以及輿論壓力給收購方施加壓力等等,這會大大的增加收購方的收購難度。
第二、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創始團隊都持有大部分的股份。
很多是上市公司為了避免控制權落入他人的手中,他們在上市的時候創始人團隊所掌控的股權比例一般都很大,比如目前A股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持股比例都達到30%以上,甚至有的公司董事長持股比例達到40%以上,所以即便某一個人通過公開市場購入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想要成為第一大股東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第三、上市公司可能是同股不同權。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特別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為了保持創始團隊的絕對控制權基本上都實行的是同股不同權的股票方式,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京東,阿里巴巴等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
比如在京東的股權結構當中,雖然劉強東只有15%左右的股權,但其所擁有的投票權卻超過75%,相反,雖然騰訊旗下的投資公司擁有京東18%的股權,但其投票權卻只有4.5%左右。 這種同股不同權的股票設置,可以讓創始人團隊以較少的股份掌握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從而可以有效避免被惡意收購的目的。
第四、上市公司可以開啟毒丸計劃。
毒丸計劃簡單來說就是股權單薄反收購措施,當一個上市公司面臨惡意收購的時候,上市公司公司創始團隊為了保住自己的控制權,就會大量低價增發新股,讓收購方手中持有的股票比例下降,從而達到稀釋收購方股權的目的,比如2005年新浪在面對盛大收購的時候,就採用了這種毒丸計劃,最終盛大隻能無奈的放棄收購新浪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