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王俊的職位介紹
王俊,男,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晉升講師、1995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晉升教授。美國農業工程師學會會員、中國農工學會理事、中國農機學會青委會副主任、中國農機學會收獲加工分會委員、中國機械學會包裝與食品工程分會常務委員;Czech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American Journal of Foo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等SCI收錄和國際學術刊物編委;農業工程學報、農業機械學報、農機化研究、包裝與食品機械、農業工程技術等EI收錄和國內刊物編委。
㈡ 王俊的個人履歷
2009.7-2010.12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高級訪問學者 2006.1- 2009.3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農業資源利用博士後 2004.9-2005.6 義大利Salento大學景觀生態學實驗室 進修 2003.6-今 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環境科學系 教師 2000.9-2003.6 蘭州大學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理學博士(生態學) 1997.9-2000.6 蘭州大學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碩士(生態學) 1992.9-1996.7 蘭州大學生物系 理學學士(生態學與環境生物學) 1. Wang Jun, Liu Wen-Zhao, Dang Ting-Hui. Responses of soil water balance and precipitation storage efficiency to increas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winter wheat. Plant and Soil, 2011 DOI: 10.1007/s11104-011-0764-4 2. Wang Jun, Liu Wen-Zhao, Mu Han-Feng and Dang Ting-Hui. In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in a calcareous soil receiving 21-years superphosphate application. Pedosphere, 2010, 20(3): 304-310 doi:10.1016/ S1002-0160 (10) 60018-5 3. Liu Wenzhao, X.-C. Zhang, Tinghui Dang, Zhu Ouyang, Zhi Li, Jun Wang, Rui Wang, Changqing Gao. Soil water dynamics and deep soil recharge in a record wet year i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 97: 1133-1138 doi:10.1016/j.agwat.2010.01.001 4. 王 俊, 楊新軍, 劉文兆. 半乾旱區社會—生態系統乾旱恢復力的定量化研究. 地理科學進展, 2010,29(11):1385-1390 5. 楊小慧,王俊*,劉康,張向龍. 半乾旱區農戶對乾旱恢復力的定量分析.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0, 24(4): 101-106(*通訊作者) 6. 官情,王俊*. 農田土壤呼吸研究進展.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增刊,2010,40:1-5(*通訊作者) 7. 羅隆誠,王俊*. 青藏高原未來氣溫變化趨勢的R/S分析. 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10,22(4):93-99(*通訊作者) 8. 張益望,劉文兆,王俊. 補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對冬小麥產量形成和水氮利用的影響. 生態學雜志,2010,29(7):1307-1313 9. 張益望,劉文兆,王俊,楊玉玲. 輪作及不同施肥措施對春玉米生長、產量及水分利用的影響. 水土保持通報,2010,30(4): 124-128 10. 王 俊,孫 晶,楊新軍,劉文兆,N. Zacarrelli, 張向龍, 汪興玉. 基於NDVI的社會-生態系統多尺度干擾分析——以甘肅省榆中縣為例. 生態學報,2009,29(4):1621-1627 11. 王俊,張向龍,楊新軍,汪興玉,孫晶. 半乾旱區社會-生態系統未來情景分析——以甘肅省榆中縣北部山區為例. 2009, 28(6): 1143-1148 12. 王俊,劉文兆,鍾良平,李玉山. 長期連續種植苜蓿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與土壤水分的空間差異性. 草業學報, 2009, 18(4): 41-46
㈢ 王俊的作品貢獻
1、專著《苗族、侗族傳統音樂研究》,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4;
民族音樂研究論文
1、關於歌曲創作與民族睦鄰的思考,《人民音樂》2001(7)
2、關於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建設的思考,《人民音樂》2004(4)
3、民族音樂旋律二題,《中國音樂》2001(3)
4、一個民族兩種不同的音樂文化現象探源___侗族南、北兩大方言區民歌比較研究,《中國音樂》2003(3)
5、苗族曲藝—嗄百福歌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淺析《中國音樂》1999(1);
6、民族音樂學芻議,《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
7、苗族民間音樂鳥瞰(之一),《北市國樂》(台灣 )2000(164)
8、苗族民間音樂鳥瞰(之二),《北市國樂》(台灣 )2000(165)
9、一朵絢麗的「山花「__《貴州創作歌曲導讀》簡評,音樂周報2001年7月26日
10、侗族民間音樂論要,《雲夢學刊》2002年(5)
11、苗族飛歌與侗族大歌旋律形態的比較研究,《旋律研究論集》2000年月
12、豐富多彩的苗族民間音樂,《校園歌聲》2002年(3、4、5、6)及2003年(1、2、3期)連載
13、蜚聲海內外的侗族民間音樂,《校園歌聲》2003年(3、4、5、6期) 連載
14、淺談原生態民歌及其深遠影響,《音樂教育與創作》2006年(11)
15、侗族鼓樓的社會功能和美學內涵,《雲夢學刊》2007年(6)
16、民族音樂學者群中的「本土樂派」 《民族樂壇》2009(1) 1、聲樂藝術的兩重屬性與聲樂實踐,《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3(1),
2、論唱歌與歌唱—兼談聲樂訓練中的「音樂感覺」培養,《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4(4)
3、論聲樂表演藝術中的二度創作,《雲夢學刊》2004(4)
4、論高校隱性課程建設與素質教育, ,《現代大學教育》2003(6)
5、論高師音樂教育改革中的隱性課程建設《雲夢學刊》2001(6)
6、從「原生態唱法」看高校專業聲樂教學,《雲夢學刊》2006年(6)
7、高校普適性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的美學選擇與目標實現,《中國音樂》2009(2)
8、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中國音樂》1999(4)
9、析「純藝術」觀,《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9(1);
歌曲作品
1、風調雨順的中國, 《湘江歌聲》2000(4)
2、黃河謠,《湘江歌聲》2001(2)
㈣ 王俊的個人成就
王俊教授在肺癌和食管癌等胸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具有很高的造詣。他在我國首先開展並積極倡導肺癌術前的縱隔鏡病理分期和規范化治療,使之與國際接軌,從而顯著提高了肺癌的治療效果。
在積累了豐富手術經驗的基礎上,他撰寫30餘篇有關胸腔鏡的文章,主編了國內第1部胸腔鏡專著,參與編寫數部書籍的有關章節,編輯了第1套電視胸腔鏡教學錄象帶和第1套胸腔鏡多媒體光碟(5張),完成了我國第1個胸腔鏡手術的國家遠程教育項目,舉辦了7屆全國電視胸腔鏡外科手術學習班和6屆全國電視胸腔鏡外科研討會,培養了全國75%以上的胸腔鏡醫師。其成果獲得了2000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圍手術期肺功能的研究領域,王俊教授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顯著的地位。他建立了中國術前定量預測肺切除術後肺功能的核素檢查方法,顯著提高了胸外科手術安全性評估的水平,大大縮短了我國在該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他在國際上首先證明DLCO較MVO2能更准確預測術後肺部並發症;DLCO與術後並發症和死亡率有關,而與長期生存率無關。他的新觀點在國際權威雜志發表後,被近年出版的國外胸外科教科書和專著廣泛引用。他也因此榮獲了2001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中華醫學會中青年外科獎。
王俊教授的重要成就還包括開創了我國的肺氣腫外科手術新領域。1996年,他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1例肺氣腫肺減容手術。在衛生部科研基金的資助下,他研製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牛新包墊片並規模應用於臨床,為肺減容手術在我國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可能。主編了國內第一部肺氣腫外科專著,撰寫了多篇文章。為規范肺減容手術方法,他還成功地主辦了4屆全國肺氣腫肺減容手術學習班,組織成立了由多家全國著名大醫院參加的全國肺氣腫肺減容手術協作組。
電視縱隔鏡是近年在國外剛開展的一項新技術。2001年,王俊首先將該技術引進我國,並成功的應用於臨床,為診斷不明的縱隔佔位和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微創的診斷和分期手段,並完成了國內第1例縱隔鏡下縱隔囊腫摘除術等高難手術。另外,王俊教授在胸部小切口手術,食管狹窄的擴張等方面也有著豐富的經驗。翻開十餘年來中國胸外科領域的文獻,可以清楚地看到,幾乎所有的學科重大進展都與王俊這個名字有關。
目前,王俊教授還承擔國家(自然基金)、衛生部、北京科委及北京大學等多項研究課題,從事著肺癌和食管癌基因方面的基礎研究,以及新的手術方法、技術和器械的臨床應用研究。並與北京大學醫學部柯陽主任合作承擔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中國肺癌研究最大資助基金)--中國肺癌規范化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研究建立和推廣。
㈤ 王俊的簡介
職稱: 講師 專業: 財政學
學位: 博士 擔任職務: 教授
學歷: 研究生 所屬科室:
畢業學校: 中國人民大學
㈥ 王俊的主要成就
長期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開展植物學教學和特色植物資源的的形態解剖學、分類學、胚胎學、植物多樣性等研究。在人才培養方面,先後承擔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植物學》、《生物顯微技術》、《淡水生物學》、《植物組織培養》、《植物基礎與分類》和研究生的《植物資源學》、《植物學研究概述》、《植物分類學》、《植物胚胎學》等多門課程的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等工作,每年教學工作量達到120學時以上,先後指導本科畢業生論文20餘人次,指導研究生完成碩士論文16人次。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師德修養,教書育人,規范教學,治學嚴謹,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教學工作得到廣大師生的高度認可。通過多年對教學、科研的潛心研究,逐漸探索出提高高等院校基礎學科教學質量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研究成果先後獲得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自治區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6年獲寧夏大學「優秀本科論文指導教師」獎;2007年獲寧夏大學「優秀教師」; 2007年指導研究生生科技創新項目一項,該項目獲寧夏大學「挑戰杯」三等獎;2008年獲自治區「優秀碩士論文」獎;
在科學研究實踐中,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重點開展寧夏經濟植物源中葯材植物資源如春小麥、大麻、發菜、枸杞、甘草、六盤山道地中葯材等特色優勢植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基礎性和應用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參加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科技攻關、科技支撐和自治區的有關中葯材資源開發的科技攻關項目,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主編出版《植物學》、《生物學技術》、《植物學實驗》、《六盤山葯用植物原色圖譜》等教材、著作多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2006年-2008年主持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中葯產業區域發展及特色產品研究開發」子課題「鐵棒錘規范化種植及關鍵技術研究」,2006-2008主持國家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六盤山重點葯用植物秦艽規范化種植技術中試示範》研究項目;2009年-2011年,主持寧夏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六盤山地區特色、優勢葯用植物資源種子、種苗快速繁育關鍵技術開發與示範》;2010年-2012年承擔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六盤山地區退耕還林地林葯間作關鍵技術推廣與示範》;2010年-2013年,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寧夏枸杞質量標准與控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近年完成的國家科技部西部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六盤山地區道地中葯材資源修復、再生技術開發與示範」研究,獲 200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㈦ 王俊的基本情況
1973年3月出生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系主任,副教授,
法學博士,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
曾榮獲商務部和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獎
㈧ 廣州電台FM96.2每天下午王俊老師的股市點評,你聽了嗎
股市是體現自己的智慧的。市場經濟沒有 沒有免費的。唯一的出路是合作
㈨ 王俊的介紹
王俊,男,1983年生,畢業於湖南師大體育系。崆峒派第十二代傳人,崆峒隱蹤門第五代傳人,崆峒兵家武術傳人,擅長崆峒派福拳、先天十八羅漢手、虎翼鞭和七星式等。現為平涼崆峒光武堂培訓中心總教練,中華崆峒武道聯盟平涼分會會長、總教練,國家一級武術散打裁判員、教練員,中國民間武術家聯合會委員,中國武術六段,中級保健按摩師。
㈩ 王俊的個人簡介
責任副研究員。1987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0年獲得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1987年至今從事海洋生態學和浮游植物生態學研究。曾承擔了農業部重點科研資助項目「黃海深水貝類(魁蚶)資源增殖的研究」;國家「九五」攻關項目「渤海規模化養殖技術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濾食性貝類對浮游藻類群落作用的研究」;國家126專項「浮游植物調查與研究」和「渤海近岸生物資源調查與研究」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及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科研項目浮游植物生態學和貝類能量學研究。
目前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及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和科技部基礎條件平台工作項目「渤海黃河口鄰近水域資源與環境觀測站建設」,承擔貝類和甲殼類動物能量學研究以及貝類生物沉積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三峽工程對長江流域重要生物資源的長期生態學效應」中「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浮游生態系結構對水文特性與生源要素變化的響應」專題和農業部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開放課題「膠州灣潮間帶底棲微藻群落結構及其生物量的研究」2個課題。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水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獲國家科委「八五」攻關重大成果獎1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