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實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的原因
擴展閱讀
傑瑞集團 2025-07-12 04:33:01
股票k線13日均線怎麼看 2025-07-12 04:33:00

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實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1-08-26 12:36:55

⑴ 怎樣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在經濟科技發展方面的優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取得了突出優勢,並對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科學地認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這一優勢背後的歷史與現實因素,深入研究上述優勢產生的條件、原因.
第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科技優勢形成的動因.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先發優勢.歷史地看,資本主義經濟最先在今天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萌芽並逐步發展起來,相對於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經濟跨越.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同時,資本原始積累對促進資本主義先發優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管理體制的調整.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吸取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教訓,通過採取國家干預政策,在相當程度上避免了單純的市場經濟自發性調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社會保障制度等政策的施行,起到了保持生產和消費的均衡、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激勵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也改變了資本主義早期所採取的殘酷剝削的方式,注重研究企業管理中人的需求層次和動力結構,通過吸收工人參與企業管理、支持工人入股等方式,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這些調整也緩解了國內階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正常運轉.
(3)經濟全球化的推動.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各國間的相互聯系空前密切,這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經濟全球化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為有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它們在國際經濟組織的優勢地位,制定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經濟規則,並力圖將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經濟秩序固定化、合法化;在全力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它們以不等價交換系,迅速獲取最大利益;在開放的金融市場上,它們利用資金、技術,特別是金融交易規則的優勢,全方位地進行金融擴張和金融投機,在造成他國利益損失的同時使自己從中獲利.
(4)知識和人才積累的優勢.在當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起著先導和加速作用,而科學技術的競爭又直接表現為人才的競爭.20世紀90年代,在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科技因素在經濟增長中所佔的份額已經上升到70%,其中教育和培訓的份額佔20%左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正是通過對人才的培養乃至爭奪,發展高新科學技術,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在世界競爭格局中占據了有利地位.面對當今的知識經濟浪潮,發達國家開始制定新的發展戰略,通過科技、教育和生產的聯合,搶占經濟發展的制高點.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生產力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和人才的積累不足.
第二,經濟、科技優勢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取得的優勢,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就此消失,資本主義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以機器大工業和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是不相適應的.從長遠來看,其經濟與科技方面的優勢不僅不能最終解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而且還會使這些矛盾深化,進而導致資本主義更大的危機.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社會不公的程度越來越大.在現代化大生產背景下,一般的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工人呈遞減之勢,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比重在增大,但勞動者受剝削的程度卻加劇了.
(2)南北差距不斷擴大.資本積累在國內引起兩極分化的同時,在世界范圍內導致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走上獨立解放的道路,但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在限制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這表現為,在生產領域,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格局未能徹底打破;在流通領域,不利於南方國家的貿易規則依然存在;在金融領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繼續控制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
(3)資源、財富的極大浪費.當代資本主義不顧人的真實需要和生活質量,以虛假的需求實現強迫性的消費.而這種經濟增長的結果,是資源和財富的浪費以及惡性消費、畸形消費的產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口佔全球人口的1/5,消耗了世界80%的原料和產品.資本主義急功近利、追逐利潤的本性,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
資本主義經濟和科技所取得的巨大優勢,一方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資本主義落後的生產關系又導致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與問題.因此,有必要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科技優勢,以指導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通過不斷調整,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這使得它還能在較長的時期內穩定發展,其經濟和科技優勢也不會在短時期內消失. 補充: 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廣泛參與全球經濟合作,並盡可能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促進本國經濟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發揮後發優勢,實現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最終完成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福利國家的建立使當代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的確使得雇傭工人的生活狀況有了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認資本主義的剝削的本質,認為福利國家就是為資本主義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入口處」.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盡管發生了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但是不管如何變化,只是限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自身范圍內,無論如何也不會觸動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私有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福利制度等自我改良,仍然是一種消極的「揚棄」,是資本與勞動的「妥協」.從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來說,由於資本要以勞動為存在的前提,所以資本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估計僱傭勞動者的情緒.但是,不管進行怎樣的「妥協」,都不可能超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范圍.它沒有也不可能改變私有制,改變資本與僱傭勞動的關系,改變基本的不平等分配關系.相反,它恰恰是為了緩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拉長資本主義的「金鎖鏈」.究其實質,所謂資本主義自我改良,就是在以私有制為基本經濟制度、以市場機制為經濟運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下,為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鞏固資本的統治而對其生產關系進行的某些局部調整.
第二,福利政策盡管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分配形式出現某些變化,但是它無論如何不會消滅資本和勞動的關系,不會觸動到產品的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反而強化了這種關系.一般來說,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福利大致有三個資金來源:一是勞動者自己上繳的保費;二是僱主為雇傭人員交的保費;三是政府撥的財政補貼.嚴格來講,勞動者自己上繳的保費是來自於其工資的一部分;僱主為雇傭工人交的保費是資本家對雇傭工人必要勞動的直接扣除;政府的財政補貼雖然是從稅收收入中開支的,但稅收收入卻最終來自於勞動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資產階級所自鳴得意、大肆宣揚的社會福利制度,其資金來源既不是出自於資本家,也不是出自於政府,而是出自於僱傭勞動者的勞動,出自於僱傭勞動者所創造的新價值. 補充: 第三,「職工人股」計劃不但沒有改變股份制的私有性質,而且加劇了資本主義的剝削.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裡,「職工人股」計劃的實行的確加快了股份公司股權分散化的進程.但事實上,「職工入股」計劃僅僅是一種分配方式,雇傭工人持有股票也僅僅是它所獲得的勞動報酬的憑證,雇傭工人作為小股東是不可能與大資本家來平等地分享權力的.相反,資本家卻能通過「職工人股」計劃,把雇傭工人的收益同企業的效益緊密地聯系起來,並最終得到雇傭工人忠於企業並為企業賣力的好處.
第四,福利制度的推行雖然使雇傭工人的工資增長了,但其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同時期資本家利潤的增長速度.這說明,在雇傭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中,雇傭工人所得到的份額越來越小,而資本家得到的份額卻越來越多.由此資本主義國家貧富兩極分化繼續存在並不斷擴大.
由此可見,福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真的改善雇傭工人生活水平過低的狀況,而只是為了給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創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以便使得資本家賺取更多的利潤.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怎樣的福利制度,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分配關系中的兩極分化現象,更不能從根本上鏟除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的經濟根源.西方福利國家的社會屬性依然是資本主義性質,它的建立不是為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准備「入口」,而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進一步強化.

⑵ 在資本主義社會如何看待雇員擁有股票的現象

股票來自於資本主義.區別在於我們是國有控股.是社會主義的國有控股.

⑶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實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的原因。

因為有$$$

⑷ 一道馬哲材料分析題

根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據估計,今天在美國有 6 000 家公司推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其中包括西爾斯一羅伯克百貨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雇員擁有股票計劃」在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們積極地經營他們的公司,產生了一種充滿活力的責任感,在生產率、高質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國爭取雇員擁有股票全國委員會對 350 家高技術公司所作的一項調查發現,利用雇員擁有股票計劃的公司要比沒有利用這種計劃的公司發展快 2 一 4 倍。隨著這一計劃的推行,到 2000 年,全美國有 25 %的雇員分享他們公司的所有權。這種迅速出現的「工人資本主義」概念也適用於相當大部分的美國經濟。但是工人擁有股票不會輕易轉變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東說:我看不出有什麼變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樣。也有的工人股東認為,在「雇員擁有股票計劃」下,越是盡力干,得到的就越多。(摘自 W . E .哈拉爾著: 《 新資本主義 》 ,社會文獻出版社 1999 年版)請回答: ( l )根據材料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實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的原因。 ( 2 )評析工人股東的兩種看法。 〔 答案要點 〕 ( l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資本主義國家為緩和、克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進行著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以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雇員擁有股票計劃」的推行正是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要求的一種措施。 ( 2 )工人股東的第一種看法主要是從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方面來看的,也就是說,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推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並不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與僱傭勞動關系的實質,資本與僱傭勞動之間的關系仍然是剝削與被剝削的對立關系。雇員擁有股票,只是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范圍內,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鎖鏈稍有放鬆,但不可能改變僱傭勞動者的階級地位。 ( 3 )工人股東的第二種看法,看到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新變化,看到了推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作用,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活動,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緩和勞資沖突和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於資本家的利潤得到實現,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穩定發展。但是,這種看法忽視了資本與僱傭勞動之間關系的實質。

⑸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原因分析

1、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

(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國家資本所有制形成並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並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

(2)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隨著工人階級反抗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開始採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職工持股計劃;社會福利制度;

(3)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傳統的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

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實現了從傳統勞動方式向現代勞動方式的轉變;

(4)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它與市場機制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資本主義的運行和發展。

在經濟調節機制變化的同時,經濟危機形態也發生了變化,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危機的影響加強。

(5)政治制度的變化:國家行政機構的許可權不斷加強;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公民權利有所擴大;重視並加強法制建設。

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矚目的現象。

2、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的原因

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而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

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5)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實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的原因擴展閱讀:

1、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如從18世紀開始發展的西歐及美國,另一方是生產力低下,社會貧窮的國家,例如拉美諸國,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

形成了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本主義

⑹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有哪些表現如何認識其原因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

2、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

3、政治制度的變化。

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的原因:

1、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根本力量。

2、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斗爭的作用,是重要力量。

3、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

4、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代資本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具有新的經濟組織和經濟結構的發達資本主義。在國內國際各種因素交互影響下,特別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為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化。

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不觸動資本主義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資本主義社會局部地調整了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形成了私人壟斷、國家壟斷和國際壟斷相互交錯的復雜結構。

(6)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實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的原因擴展閱讀:

壟斷仍然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對抗利益仍然存在,但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出現了一些新形式、新特點。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階級關系沒有根本性的變動,但各部分的比重和各個階級內部的結構展現了新的趨勢、新的特色。

雖然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一些新變化,但是這些變化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並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從根本產生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依然是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痼疾。

⑺ 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亂像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和根源

1、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
(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國家資本所有制形成並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並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
(2)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隨著工人階級反抗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開始採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職工持股計劃;社會福利制度;
(3)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傳統的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
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實現了從傳統勞動方式向現代勞動方式的轉變;

(4)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它與市場機制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資本主義的運行和發展。
在經濟調節機制變化的同時,經濟危機形態也發生了變化,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危機的影響加強。
(5)政治制度的變化:國家行政機構的許可權不斷加強;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公民權利有所擴大;重視並加強法制建設。
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矚目的現象。
2、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的原因
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而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
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搜狗問問

(7)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實行雇員擁有股票計劃的原因擴展閱讀:
1、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如從18世紀開始發展的西歐及美國,另一方是生產力低下,社會貧窮的國家,例如拉美諸國,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
形成了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⑻ 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出現的原因 (高一歷史)

第17課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課標要求

以二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知識點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1、原因: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義的影響

①根本是適應第三次科技革命發展的需要;

②30年代大危機的教訓、借鑒羅斯福新政的經驗、凱恩斯主義、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

③工人階級斗爭,資產階級有識之士的改革創新。

2、方式:

①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 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方式(英法德)

②計劃化:制定經濟計劃,側重規劃和指導,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日本)

③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等 (美國)

3、評價:

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證了生產的社會化

②消極:國家干預也有一定限度,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經營不善、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 私有企業經營的調整(企業的變化)

1、人民資本主義

①條件: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股份公司成為國家經濟主體;

②表現:股票分散化——企業職工也擁有股票,

③評價: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有利於企業吸收資金;反映資本社會化趨勢;企業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

2、經營者革命:

①原因:二戰後企業經濟生產的科技含量增加,生產過程日益復雜,經營與管理要求專業化;

②本質: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

③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社會出現「新中間階層」。

三 完善社會福利制度

1、基礎:發達國家生產力提高

2、資金來源: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

3、福利種類: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等

4、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5、發展趨勢:單純就濟――公民的社會權利

6、實質: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

7、評價:

①積極:福利國家的出現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緩解了社會矛盾,擴大了社會消費

②局限:國家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

四、調整的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創新

五 、調整的結果
1、20世紀50—60年代,發達國家進入了經濟高速度增長的「黃金時期」

2、1973年後,發達國家出現經濟「滯脹」現象。

①表現: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

②應對措施: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出售部分國有企業;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⑼ 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及原因

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出現了令世人廣泛關注的新現象和新變化:由於蘇東劇變的影響,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了空前的低潮;由於新科技革命的推動和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相對的穩定與繁榮.在這種新的國際背景下,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基礎上所得出的「兩個必然」 (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論斷是否仍然有效?人類社會的未來與發展前景究竟如何?當代資本主義究竟發生了哪些主要的新變化?如何正確判斷與看待世界社會主義所面臨的新形勢?當代馬克思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又應採取哪些新思路、新戰略?本文將主要探討這些極具現實意義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所謂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就是指二戰後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新變化,尤其是指20世紀80—90年代以後的新發展、新變化.這些新變化及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新科技革命的發生及其影響.新科技革命不僅是新變化的主要內容,而且也是導致其它新變化的主要原因,其影響極其深遠.這次科技革命萌發於20世紀40年代二戰中的軍備與軍事技術的競爭,到50—60年代開花結果;它源於美國,後來擴展到西歐與日本.這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了以高消費為主要特徵的「富裕社會」,資本主義統治下的政治矛盾與社會矛盾也有所緩和,社會呈現出相對穩定與繁榮的景象.這個時期社會主義國家因體制等方面的原因,生產力發展普遍較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會矛盾有所激化,最終發生了蘇東劇變並導致世界社會主義的低潮.可以講,由於新科技革命推動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在「兩制」力量的對比中,資本主義贏得了暫時的優勢,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與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面臨嚴峻的考驗.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僅形成,而且對經濟與社會生活宏觀調控的作用越來越大.二戰以後,由於政治上的危機感、新科技革命的推動和資本主義自我調整的需要,也由於受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影響,資本主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歷史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或者說是資本主義國家調節機制十市場機制的壟斷資本主義.在這種機制的運作過程中,形成了龐大的國家壟斷資本,國家對經濟和生產的干預和調節成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內在機制」,規模與程度越來越高,並且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和手段:國家可以把部分生產資料直接掌握在自己手裡(這主要指的是國有企業),也可以利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對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干預、管理和調節.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於克服當代資本主義所面臨的政治與經濟危機,緩和社會矛盾,縮小收入差距,克服資本主義經濟無序發展的狀況,保持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戰後,在經濟發展速度與綜合國力方面,資本主義國家遠遠走在社會主義國家前面,這樣就對社會主義國家比較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難以體現)形成了嚴重的挑戰.
(三)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科技革命促進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快速增長.這種發展和增長過程不僅表現為社會財富的增長,而且也表現為包括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在內的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就產業結構來說,第一產業即農業比重不斷縮小;第二產業即工業由20世紀50—60年代的上升到逐漸下降,總的方向是縮減傳統工業,發展新興的尖端工業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迅猛發展.到了20世紀末期,從第二產業中崛起了新興的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群,並逐步成為主導性產業.與產業結構的變化相適應,就業結構也依次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傾斜.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表明,它們的經濟結構開始向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傾斜與過渡.這種從物質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對於當代資本主義從發達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對於增強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模糊階級矛盾與縮小社會差別以及對於遲緩資本主義變革,都具有很難估量的作用.
(四)階級結構與階級關系的變化.20世紀下半葉,由於新科技革命的推動、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以及生產力水平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結構與階級關系都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具體地說:資產階級表現為復雜化和多層次化.戰後又形成了幾個新的階層,即代表壟斷資產階級的、被稱之為「行動的資本家」的高級經理階層與高級專家官員階層以及以巨額股息、利息為生的食利者階層,壟斷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和政治統治大大加強,中等資產階級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工人階級表現為擴大化與多層次化.無論在物質生產部門或非物質生產部門都出現了新階層與新集團,如以熟練工人與技工為主體的新型工人階層,以工程技術人員為主體的工程技術人員階層,以「白領工人」為主體的職員階層,以「藍領工人」為主體的體力勞動者階層等;新中間階層的地位與作用在擴大.伴隨以小業主、小商販、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為代表的傳統的中間階層的萎縮,以科研人員、教師、醫生、社會福利人員、文藝工作者為代表的新中間階層崛起.另外,其它的階層與集團如知識分子社會集團迅速擴大,邊緣階層、流動階層等的作用也日益顯現.
在階級關系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實施「人民資本主義」、「混合經濟」和「福利國家」等措施和手段,使階級矛盾得到緩和、階級利益得到調整,在階級利益與階級意識方面的所謂「一體化」和「趨同化」在加強.
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階級結構與階級關系的變化,必然會對作為傳統革命主體的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與革命性形成挑戰;在階級關系方面的「一體化」與「趨同化」對於「兩個必然」的實現也會帶來消極與不利的影響.
(五)國家的職能與上層建築的變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職能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戰後,隨著新科技革命的發展,隨著從一般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作用逐步轉變到非強制性的政治職能和意識形態職能上.國家主要不是依靠強力,而是通過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宣揚資產階級統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優越性來維持與鞏固他們的階級統治.另一方面國家的經濟職能也大大加強,國家不僅掌握經濟命脈和大量的國有企業,而且還通過經濟、行政、立法、金融等手段來調節經濟,通過社會福利措施縮小社會差距,保持社會的穩定,以使資本主義制度得以「長治久安」.其次,從上層建築與法制方面來看,資方階級通過多黨的議會民主制度來保持政權的民主性與穩定性.在社會管理領域,國家法制比較完備,管理機制比較成熟.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的國家職能和上層建築的這些變化,無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相對穩定與「長治久安」起著重要的保護與推動作用,使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和實行社會變革更加困難.
當代資本主義的上述五大新變化表明,由於新科技革命注入了活力,由於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由於資本擴張,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度過了重重危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表現出更加穩定,更加具有活力.這確實給馬克思、恩格斯的「兩個必然」論斷形成新的挑戰,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帶來新的困難.

針對當代資本主義的上述新現象、新變化,同時也針對蘇東劇變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所出現的低潮,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和堅定的社會主義者,一方面要正視這一現實,另一方面又要用發展和辯證的觀點來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世界社會主義的新形勢;堅信「兩個必然」理論所具有的真理性,更要順乎歷史潮流和時代的變遷,克服教條主義的、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變革傳統的、過時的社會主義戰略,提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思路與新戰略,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盡快走出低谷,再創輝煌.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思路與新戰略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應充分估計資本主義的生命力,又要堅信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總趨勢.
資本主義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近500年的歷史,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算起,資本主義發展已有360年的歷史.它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既經歷了重重危機,又不乏成功的經驗.它比社會主義的歷史要長得多.尤其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新科技革命,為它注入了活力;由於自我調整,緩和了社會矛盾;由於資本擴張,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資本主義確實已今非昔比.因此,那種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理解為「很快滅亡」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是盲目樂觀的.由於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仍有餘地,由於資產階級統治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資產階級統治的終結和資本主義的滅亡將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充滿矛盾和斗爭的過程.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准備.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剝削制度,階級矛盾、階級對立、貧富差距不僅不會克服,有時還會激化;它的本質特徵——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始終不會改變;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還會增加各種新的社會矛盾.總而言之,資本主義不管如何改頭換面,它終究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它終究要走向自己的終點,並為更加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這一點,每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也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二)應當充分認識與估計當代社會主義所遇到的曲折與困難,又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社會主義.
由於受蘇東劇變的影響,多數原社會主義國家改向換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運動也受到巨大沖擊,有的改名易幟,有的不復存在.目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確實處於歷史的低潮.另外,以中國為代表的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目前無論在生產力發展方面,還是在經濟實力方面與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都不佔優勢.目前在資本主義在全球占絕對優勢、並且大有「高歌猛進」的形勢下,如果把世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理解為「很快勝利」是不切實際的.當然「社會主義失敗」論也是沒有根據的.社會主義畢竟是人類崇高的理想與追求,是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社會制度.作為一種歷史潮流、一種歷史趨勢在它行進過程中,挫折、困難、甚至暫時的失利,都是不足為怪的,而它的歷史大方向和總趨勢最終是不會改變的.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對此必須充滿信心,並能在低潮中做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
(三)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應負起歷史責任,起到更加積極的表率作用.
總結與分析蘇東劇變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低潮的原因,除了資本主義的分化、瓦解、甚至顛覆、滲透這一外部原因外,自身的原因還是主要的.長期以來,蘇聯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始終深刻地影響著社會主義國家,閉關自守、中央集權、單一的計劃經濟、民主法制不健全,所有這些導致生產力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影響了社會主義的聲譽,破壞了共產黨的形象,使廣大人民對共產黨與社會主義逐步喪失信心.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盡快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社會主義示範作用與吸引力,這是適應資本主義新變化,實現「兩個必然」的長遠目標的重要戰略之一.中國的情況就是一個有力的例證.中國也曾深受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無論在經濟體制方面還是在政治體制方面都很滯後.近20年來,由於改革開放,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國家空前強大,人民空前富足,社會空前安定.世界人民從中國的發展中重新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希望.
(四)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既要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又要開拓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豐富與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和「兩個必然」的理論.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發展,使社會主義在當前的「兩制」競爭中處於不利的態勢.然而,作為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應該歷史地、辯證地、發展地而不是教條地、墨守陳規地看問題.
要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信作為人類最高理想、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極大豐富、人的潛能得到最好發揮的社會主義,無論在任何方面都超過當代資本主義.如果說,社會主義遇到挫折與失敗,那絕不是社會主義崇高理想與信念的失敗,而是某一種曲解社會主義的模式的失敗.社會主義將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文化遺產、包括資本主義的合理成分,而充實、豐富自己,並與時俱進地不斷增加新的內容而闊步向前.
對於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新變化,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擔心害怕,它畢竟是人類發展的一部分.列寧曾經說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入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資本主義是資本社會化的最高的形式,為最終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創造了前提條件,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准備了物質基礎,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准備了機構與手段,為資本主義最終消亡和社會主義的建立准備了條件.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發達資本主義不是離社會主義更遠了,而是更近了.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技術、管理、甚至在民主法制等方面,應該把資本主義國家一切有用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方法看成為是全人類共有的經驗、財富加以借鑒和利用,以便實現跳躍式的發展,在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盡快縮小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表率作用.
可以堅信,經過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兩種對立的社會制度,最終將殊途同歸,由一種制度,即美好的、公正的、富裕的社會主義制度一統天下.

⑽ 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

當代資本主義雖然發生了許多新變化,但它的經濟基礎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制。在資本主義社會,控股權還是掌握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股權社會化不過是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一種新模式。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
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新變化,是一種客觀事實。但是,如何看待和分析這些變化,則受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所制約,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理論觀點和結論。對於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必須站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唯物辯證地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經得起社會實踐和歷史發展檢驗的科學結論。
1、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統治地位。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出現了資本社會化和國際化的趨向,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實現形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但無論是股份制經濟的發展,還是職工參股經濟的發展,都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特性和統治地位。當代資本主義仍然是以資產階級私有制為主體、由壟斷資本集團所控制、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的經濟制度。
2、剝削方式的變化沒有觸動資本主義剝削和統治的根基。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繁榮和發展,是以廣大被剝削階級和被掠奪國家作出巨大犧牲、遭受深重災難為前提的。他們所作的種種調整和改良,只不過是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揭露的「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方式,轉化為溫和的、巧妙的、合法的和間接的剝削方式罷了。當代資本主義統治、奴役和剝削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具體手段、方式的改進,不僅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實質,降低資產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和發展中國家的剝削程度,反而使壟斷資產階級的剝削和統治更加偽善、更加精巧、更加變本加厲。
3、生產力發展沒有改變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科技和生產力確實有了相當明顯的進步和發展,如今這些國家仍是科技進步的主要策源地,經濟發展水平仍居世界前列。但是,這一切都並未改變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
4、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和改良未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自我調節和改良,提高了資產階級統治和剝削的能力與水平,確實在不同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以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有利於戰後資本主義的穩定和發展。然而,這種調節和改良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允許范圍內進行的,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和危機。戰後,始終困擾著資本主義世界的「豐裕中的貧困」、結構性失業、無家可歸、兩極分化、道德淪喪、精神空虛和環境污染等嚴重社會問題,就是對西方國家自我調節能力的檢驗及其局限性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