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帕特森股票走勢分析
擴展閱讀
300188美亞柏科 2025-08-20 13:49:59
我們可以買b股股票嗎 2025-08-20 13:38:56
持倉南玻a股票的基金 2025-08-20 13:30:01

帕特森股票走勢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9-18 19:04:13

Ⅰ 為什麼叫托馬斯·沃森計算機之父

從一個毫不起眼的推銷員到一個傑出的企業家,成為IMB公司的創始人,並被尊為「計算機之父」,托馬斯·沃森的經歷坎坷而又輝煌。
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很多企業都在裁員,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大量僱用職員。這種反傳統智慧使IBM在5年之後贏得了美國聯邦社會保障廳的大單,公司規模得以迅速擴大,逐步成長為世界大企業。
今天,「IBM」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藍色巨人,走過20世紀90年代的網路低迷,如今的它又重新煥發了光彩。多少人在使用IBM的家用電腦,已經數不清了,作為計算機業的龍頭老大,回溯歷史,從一個生產磅秤、切肉機的小公司到今天的跨國電腦公司,其中的路程不可謂不艱難。這裡面有好幾代人的努力,但首先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托馬斯·約翰·沃森——「IBM」的創始人,也就是我們都尊敬的「計算機之父」。
在忍耐和辱罵中成長
托馬斯·約翰·沃森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1874年2月17日,他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北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是來自英國的移民,靠伐木和種地謀生。雖然家境貧苦,但他們始終對生活有種樂觀的態度,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
沃森就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從父母的身上,他繼承了美國農民許多優秀的品質:正直、踏實、認真、樂觀、崇尚個人奮斗。
因為家裡窮,當時教育還不是很普及,所以沃森沒有上過幾天學。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他17歲就開始進入社會,替一家五金店老闆走街串巷推銷縫紉機。而在當時,推銷並不被多少人看得起,因此小沃森受到了很多白眼,但正是推銷的經歷鍛煉了他,後來沃森在談到自己早年的辛苦時,也說:「一切始於銷售,若沒有銷售就沒有美國的商業。」
剛開始,他對老闆付給他的每星期12美元的工資還挺滿意。後來,他從另一個推銷員那裡得知,他實際上被老闆耍了,因為其他推銷員通常拿的是傭金,而不是工資,如果按傭金計算,他每個星期應得65美元。於是,他憤而辭職。從此,他找工作再也沒有同意過「死工資」的報酬方式。
1895年10月,困境中的沃森把謀生的目光投向「全國現金出納機公司」,因為這里月薪平均400美元,收入可觀。而老闆帕特森是當時有名的「推銷天才」,在他手下,很多質朴勤奮的青年成長為一流的推銷人才。
沃森去拜訪公司分所經理蘭奇先生,結果被拒絕了。但是無論被怎麼打擊,沃森總是以微笑來面對蘭奇。被他的韌勁打動,蘭奇決定給沃森一個機會,試用他。但是第一次推銷的經歷卻是慘敗的,沃森遭到了蘭奇的百般責罵和斥責,被罵得不知所措、面紅耳赤。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拂袖而去,但沃森在羞辱中表現出驚人的忍耐,在絕對服從中去學習。因為這就是推銷的職業訓練。
蘭奇是帕特森的優秀學徒,而沃森則成了最好的再傳弟子。從蘭奇那裡,沃森學到了很多,以後在IBM,沃森還經常對下屬們介紹蘭奇怎樣用實例去推銷產品,推銷自我。事實上,比起老師來,沃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年之後,他成為東部最成功的推銷員。25歲時,他取代了蘭奇的位置。1899年,沃森被提升為分公司經理。到1910年,他已經成為公司中僅次於帕特森的第二號人物。但在那以後,厄運又一次向他襲來。
帕特森是個專橫粗暴的人,他用優厚待遇來換取雇員的忠誠和服從。然而他也是個多疑的人,當總經理查爾摩斯忍無可忍對他進行反抗時,他立即解僱了他,讓沃森取而代之。所以,沃森在公司里也是戰戰兢兢的,帕特森在,他就非常緊張,如果老闆不在,他就能發揮自如。1909年,在查爾摩斯的協助下,州法院以壟斷罪起訴了國民收款機公司。最後,沃森獲得了保釋,而帕特森入獄一年。
就在這段灰暗的日子裡,沃森遇到了自己的終生伴侶珍妮特,並用自己的技巧贏得了「平生最成功的推銷」。沒過多久,兒子出生了。然而,正在沃森最高興的時刻,生性多疑的帕特森卻認為沃森暗自培植親信,拉幫結派,盡管沃森努力為自己申辯,但毫無結果,無奈於次年4月憤而辭職。他立誓報仇,走出公司辦公大廈時轉身對一個朋友說:「這里的全部大樓都是我協助籌建的,現在我要去另外創一個企業,一定要比帕特森的還要大!」
然而,重新創業又談何容易。雖然帕特森給他一筆5萬美元的分手費,但沃森失去了生活保障,丟了飯碗,年齡也快40歲了。他只好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一個嗷嗷待哺的兒子,去紐約闖盪。
40歲的創業
40歲的年齡,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早過了創業的年齡,但沃森不這么想,他對自己有信心,認為自己的潛力還遠遠沒發揮出來,潛意識里,他認為自己可以干出一番大事業。
兩個月後,沃森遇上了IBM前身的奠基者弗林特。弗林特是華爾街最紅火的金融家,號稱「信託大王」。他對沃森的才幹早有所聞,旋即聘任他為計算製表記錄公司的經理。這家弗林特屬下的公司,主要生產天平、磅秤、計時鍾和製表機等。由於前任在經營方面不得要領,成立不到三年已是負債累累、瀕臨破產。沃森之所以對這家公司感興趣,主要看中的是它的產品。他認為計時鍾、製表機等都是辦公自動化的工具,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
最初,因為沃森曾經被定過罪,董事們只讓他當一個小小的經理,但精明的沃森除了要得一份體面的薪水外,還要求能夠得到利潤的一定比例作為獎勵。而董事們急於扭虧,對沃森的要求一一答應,但是大家在心裡是看不起他的。公司里沃森是孤立的,只有弗林特一個人支持他。從1914年到1924年,沃森就這樣忍辱負重地一直工作著,發揮了當初死纏爛打當上推銷員的精神,用自己的成績改變眾人對他的歧視。
沃森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向銀行借貸5萬美元,用於產品研發。當銀行對公司的償債能力提出質疑時,他解釋說:「負債只說明過去,而這筆貸款是為了未來。」這句沃森一生中最偉大的推銷詞打動了銀行官員,於是他順利借得款項。在度過最初的艱難時刻後,公司業績開始迅速上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製表機需求量激增,幾乎每一家大保險公司和鐵路公司都用上了計算製表記錄公司生產的霍勒利斯製表機。不久,政府部門也採用了製表機。沃森適時地推出新型的列印機——製表組合機,更是受到廣大客戶的歡迎,訂貨單堆得老高,產品供不應求。1919年,公司的銷售額高達1300萬美元,利潤也升至210萬美元。1924年2月,已經身為公司總經理的沃森決定將公司更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簡稱IBM。是年,沃森剛滿50歲。
反傳統智慧應對經濟大蕭條
20世紀30年代初,IBM開始進入打字機行業,生產打字機、打孔卡片以及打孔機、分類機、會計計算機等系列產品,並推出電動打字機、字母製表機等新產品。到30年代末,IBM公司的銷售額增長到3950萬美元,其利潤達到910萬美元,竟超過其他4家同類型大公司的總和,一躍而成為全美最大的商用機器公司。
這時的托馬斯·沃森不知道,未來的世界將由數字掌控,他生產的打孔機正暗示著未來世界的趨勢,他也不知道自己公司生產出來的計算機是多麼重要,將怎樣改變世界。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幾乎使所有公司破產,IBM的股票也一度暴跌。沃森堅持相信對付經濟大蕭條最好的辦法就是擴大生產。一些人開始酗酒,另一些人輕易墜入情網,沃森的「嗜好」則是僱用推銷員。
當其他公司大批裁員時,這種大量僱用職員的做法被人們視為瘋狂的舉動。不過,正是這種反傳統智慧使IBM能夠承擔5年後美國聯邦社會保障廳的大規模訂貨。IBM的公司規模由此擴大了兩倍。同時,托馬斯·沃森作為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CEO被載入美國商業史。
沃森從未失去對商業乃至社會的判斷力。1943年,70歲的沃森這樣評價二戰:「這場戰爭正在改變每一件事情。」沃森認為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機構是這些變化的關鍵,因此成為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最重要的人物。
不過,沃森一生最為成功的預測是選中小托馬斯·沃森做繼承人。這位在少年時期不學無術,青年時代放盪不羈的紈絝子弟曾被他的小學校長認定「生來就沒有出息」,甚至,小沃森自己也不希望繼承父業。但老沃森堅信——「這就是我的兒子,IBM後繼有人」。
最終,小沃森延續了IBM在現代商業史上的奇跡。
涉足電子計算機領域
二次大戰結束後,計算機市場初露端倪,IBM充當先鋒,率先攻佔計算機市場。雖然沃森沒上過大學,沒有任何技術背景,但長時間的市場經營鍛煉出他敏銳的直覺,如果沒有沃森,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計算機——一種運算的工具而不是技術。所以,他才被人稱為「計算機之父」,而真正的計算機事業是在他的後代手裡蓬勃發展起來的。
早在1933年,IBM就曾為哥倫比亞大學設計了一種高速運算器。1937年,哈佛大學的計算機專家艾肯博士建議沃森綜合幾種機器,造出更快的運算器,為此沃森撥款50萬美元,歷時6年之久,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名為「馬克1號」,每秒鍾可以進行3次計算。1946年,IBM推出第一台電子計算器,1948年,又推出一台部分電子部分電機的數字計算機,這台機器安裝在IBM紐約總部,直接向參觀者進行實際操作表演。IBM開始涉足電子計算機領域,但還不能說IBM在電子技術 和計算機工業技術方面的真正崛起。
當時在業界內出名的是雷明頓—蘭德公司,這是兩個專業研究人員成立的,1946年,他們成功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命名為「埃尼亞克」,計算速度比IBM的快了很多倍。面對如此強大的競爭對手,IBM是發展前景莫測的電子計算機,還是繼續經營收益可觀的打孔卡機?IBM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以老沃森為首的一派認為,盡管計算機能夠解決所有重要的科學計算問題,但是價格昂貴,幾乎沒有人肯出資買這樣一台機器,況且計算機的前途是很渺茫的,用途不是很廣。老沃森的兒子小托馬斯·沃森卻不以為然,他深信到一定時候,計算機將具有巨大的市場,父子倆之間時常因此而爭論不休。正在這時,市場傳來了反饋意見:打孔卡計數器出現嚴重滯銷。面對現實,沃森意識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時代已經到來,是自己讓賢的時候了。1949年,IBM總裁正式任命兒子小沃森為執行副總裁,放手讓年輕人去干新興行業。
小沃森終生抱有對父親的敬仰:「我從來沒有宣稱過自己勝過父親,但至少有一點,我的成功可以讓人們這樣說:將門無犬子。」
1956年,托馬斯·沃森以82歲高齡逝世。他的兒子小托馬斯·沃森成功地將IBM轉型為計算機公司,並贏得信息業霸主地位。托馬斯·沃森的確應該感到滿足,當年那個還坐著馬車的孩子,不僅擁有了他想要的一切,還幫助美國從一個馬車時代,演進到後工業時代;從鄉鎮社會,進入管理社會。
而1955年是他生命中最完美的一年,公司收益7億美元,幾乎是戰後1946年的6倍,進入80年代之後,IBM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公司。
商業暴君的管理哲學
托馬斯·沃森很容易被視作一位獨裁者。這位IBM公司的領導人好大喜功、性格乖張、極端自負。他禁止員工在任何公開場所飲酒,要求銷售人員一律身穿白色襯衫、深色西裝,他們一律要學唱《IBM之歌》及稱頌公司領導人的歌曲。歷史學家埃德溫·布萊克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中,甚至將托馬斯·沃森與阿道夫·希特勒拉到了一起,他說:「IBM生產的打孔機在德國納粹清理猶太人的行動上,起到了重要的技術作用。」
在《特立獨行者和他的IBM帝國——沃森傳》一書中,作者凱文·梅尼更進一步豐滿了沃森的商業暴君形象。在梅尼看來,沃森脾氣暴躁,反復無常。他喜歡被人逢迎拍馬,並從這種阿諛奉承中獲得自信。隨著事業越來越成功,他也變得愈來愈自負,他在晚年對贊美的渴求達到了一種適用於大公司的有效的管理框架,他的管理風格就是依靠自己的獨裁和人格魅力,建立起為人的威嚴。
同時,他也是一個狂妄的人。他的狂妄使他以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他曾試圖憑借商業的力量阻止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可沒想到,在政治家面前,這個商業家還是輸了,他最後被希特勒利用了,這段經歷成為他一生中最惹人爭議的一點。當然,從創業、守業史看,沃森的精力無疑是驚人的。他天生就具有讓追隨者們「愛」他的那種少有的領袖能力。同時,他也是一個銷售方面的天才,比任何人都懂得怎樣推銷自己和自己的企業,他徹底地改變了20世紀人們對銷售這一工作的定位和理解,他被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同更多美國人一樣,出生於1874年的托馬斯·沃森不喜歡什麼深奧的思想,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他推崇行動,他被天性中的英雄主義驅動著,是個真正的直性子。在美國乃至世界商業史上,他是第一個認識到企業文化重要性的管理者。他發展出了讓IBM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和傳統,並將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這一文化是IBM不斷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沃森傳》一書中,作者梅尼在每一個章節的尾處都會引用《IBM歌曲集》中的某一首作為結束語。想必,這也是作者有意識地在強調沃森之於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之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托馬斯·沃森曾說過一句話:「日常工作應該由機器來完成,而不應該是人。」他執著於打孔機,因為他本能地意識到數據處理與信息將成為未來的主宰。然而,沃森並不知道,未來的世界將由數字掌控,他生產的打孔機正暗示著未來世界的趨勢,他也不知道自己公司生產出來的計算機是那麼的重要。在管理模式上,沃森卻表現出一個激進者的姿態,他開創了終身僱用制、強調忠誠度與終身學習;由於對「國際化」的熱衷,IBM成為第一家跨國公司,這在1940年之前是不可想像的

全部簡介希望你能了解一下!

Ⅱ 約翰·帕特森的簡介

作為締造了美國最偉大的公司的時代的一員──這一時代的出色人物還有約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魯.卡內基等──帕特森使用的是典型的獨斷專行、一人做主的管理方式,他擁有 NCR 幾乎所有的股票,而企業所有者和經理人兩個角色合二為一的年代使這一切成為可能。

Ⅲ 生活中數學的應用

1.石塊、貝殼計數

原始社會,人類智力低下,當時把石塊放進皮袋,或用貝殼串成珠子,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計算需要計數的物品。

2.結繩計數

就是在長繩上打結記事或計數,這比用石塊貝殼方便了許多。

3.手指計數

人類的十個手指是個天生的「計數器」。原始人不穿鞋襪,再加上十個足趾,計數的范圍就更大了。至今,有些民族還用「手」表示「五」,用「人」表示「二十」,據推測,「十進制」被廣泛運用,很可能與手指計數有關。

4.小棒計數

利用木、竹、骨製成小棒記數,在我國稱為「算籌」。它可以隨意移動、擺放,較之上述各種計算工具就更加優越了,因而,沿用的時間較長。劉徽用它把圓周率計算到3.1410,祖沖之更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

5.珠算

珠算是以圓珠代替「算籌」,並將其連成整體,簡化了操作過程,運用時更加得心應手。它起源於中國,元代末年(1366年)陶宗義著 《南村輟耕錄》中,最初提到「算盤」一詞,並說「撥之則動」。十五世紀《魯班木經》中,詳細記載了算盤的製作方法。

Ⅳ 求翻譯,急用!明天就要考了,不要用翻譯軟體的翻譯,翻譯專業一些,謝謝!

1)Marie 和Joseph Patterson都是全職工作, 他們用10000元的積蓄在一家處於發展階段的軟體公司購買了股票,他們認為這家軟體公司很強大,他們的投資遠不值10000塊錢。
Patterson在軟體公司的投資是冒險投資的一個例子,投資的結果或者他們會獲得財富,或者會失去部分甚至全部投資資金。他們還會面臨著其中一個或者他們兩個都會死並且他們的家人將會失去收入的純粹風險。
2)Indira Patel的人壽保險包含在7月10號做過定期身體檢查的陳述,然而,看醫生的確切日期是7月9號。
保險公司關於是否Indira處於可保風險之列的決定不會因為看醫生日期這個虛假的陳述而改變,因為這個虛假的陳述不是書面上的不符合實際,並不能作為保險公司取消合同的理由。
3)Anthony Abemathy申請人壽保險的陳述包含在7月10號因做定期身體檢查看過醫生,然而實際上看醫生的原因是因為他作為一個心臟病人正在接受治療。
准被保險人看醫生的目的和保險公司對保險申請的評估息息相關,為了確切的評價他的申請,保險公司需要了解Anthony患心臟病的情況,原因是關於看醫生的目的這個虛假的陳述是一種書面上的虛假,如果保險公司知道了真相,他們對於頒發保險政策會有一個不同的決定。
5)Michael Etheridge 是100000元長期壽險政策的受保人,這個政策每年3月21號續期保費,他的政策包含一個典型的寬限期條款,Michael 死於1998年4月10號,還沒有交每年的續期保費。由於 Macheal 死於他的寬限期期限31天期間,保險公司應該付給指定受益人政策所得的收入,但是要從收入中扣除未續期的保費 的金額。

Ⅳ 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是誰![帶圖片]

羅斯柴爾德家族: "大道無形"的世界首富 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訂法律。[1] 梅耶·羅斯柴爾德 當國際媒體成天炒作身家500億美元的比爾·蓋茨蟬聯世界首富寶座的時候,如果你信以為真,你就上當了。因為在人們耳熟能詳的所謂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無形"的超級富豪們的身影,因為他們早已嚴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體。 所謂"大隱隱於朝"。如今,羅斯柴爾德家族仍在經營著銀行業務,但是如果我們隨機在北京或上海的街頭問100個中國人,其中可能有99個知道美國花旗銀行,而不見得有1個知道羅斯柴爾德銀行。 究竟誰是羅斯柴爾德?如果一個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羅斯柴爾德"這個名字,就如同一個軍人不知道拿破崙,研究物理學的人不知道愛因斯坦一樣不可思議。奇怪卻並不意外的是,這個名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但它對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影響力是如此巨大,而其知名度是如此之低,其隱身能力讓人嘆為觀止。 羅斯柴爾德家族究竟擁有多少財富?這是一個世界之迷。保守的估計是50萬億美元![2] 羅斯柴爾德家族到底是怎樣賺到如此驚人的財富的?這就是本章要告訴你的故事。 嚴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鍾表一般精確的協調,永遠早於市場的信息獲取,徹頭徹尾的冷酷理智,永無止境的金權慾望,以及基於這一切的對金錢和財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預見力,使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世界兩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戰爭的殘酷旋渦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個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金融帝國。 拿破崙的滑鐵盧與羅斯柴爾德的凱旋門 內森是老羅斯柴爾德的第三個兒子,也是五兄弟中最具膽識的一個。1798年,他被父親從法蘭克福派到英國開拓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銀行業務。內森是一個城府極深、行事果決的銀行家,從沒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憑著驚人的金融天賦和神鬼莫測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為倫敦首屈一指的銀行寡頭。 內森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蘭克福打理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的大本營(M.A.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二哥所羅門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分支銀行(S.M. 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四弟卡爾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另一個銀行,他的五弟詹姆斯在法國巴黎也有一個銀行(Messieus de Rothschild Freres)。羅斯柴爾德家族創建的銀行體系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銀行集團。此時五兄弟正密切地注視著1815年的歐洲戰況。 這是一場關系著歐洲大陸命運和前途的重要戰爭。如果拿破崙取得了最終勝利,法國將不容置疑地成為歐洲大陸的主人。如果威靈頓勛爵打垮了法軍,那英國將主導歐洲的大國均勢。 早在戰前,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非常具有遠見地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他們構建起數量龐大的秘密代理人網路,這些類似戰略情報間諜的人被稱為"孩子們"。這些人被派駐歐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業中心,各種商業、政治和其他情報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和那不勒斯之間往來穿梭。這個情報系統的效率、速度和准確度都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任何官方信息網路的速度,其他商業競爭對手更是難以望其項背。這一切使得羅斯柴爾德銀行在幾乎所有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3] "羅斯柴爾德銀行的馬車賓士在(歐洲各地的)公路上,羅斯柴爾德銀行的船穿梭於海峽之間,羅斯柴爾德銀行的間諜們遍布(歐洲的)城市街道,他們揣著大量現金、債券、信件和消息,他們最新的獨家消息在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中被迅速地傳播著,但所有的消息都沒有滑鐵盧戰役的結果更為寶貴。"[4]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展開的滑鐵盧戰役,不僅是拿破崙和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斗,也是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巨大賭博,贏家將獲得空前的財富,輸家將損失慘重。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空氣緊張到了極點,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滑鐵盧戰役的最終結果。如果英國敗了,英國公債(Consols)的價格將跌進深淵;如果英國勝了,英國公債將沖上雲霄。 正當兩支狹路相逢的大軍進行著殊死戰斗時,羅斯柴爾德的間諜們也在緊張地從兩軍內部收集著盡可能准確的各種戰況進展的情報。更多的間諜們隨時負責把最新戰況轉送到離戰場最近的羅斯柴爾德情報中轉站。到傍晚時分,拿破崙的敗局已定,一個名叫羅斯伍茲的羅斯柴爾德快信傳遞員親眼目睹了戰況,他立刻騎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然後轉往奧斯坦德港。當羅斯伍茲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別通行證的羅斯柴爾德快船時,已經是深夜時分。這時英吉利海峽風急浪高,在付了2 000法郎的費用之後,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水手連夜幫他渡過了海峽[5]。當他於6月19日清晨到達英國福克斯頓的岸邊時,內森·羅斯柴爾德親自等候在那裡。內森快速打開信封,瀏覽了戰報標題,然後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當內森快步進入股票交易所時,正在等待戰報的焦急而激動的人群立刻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內森那張毫無表情、高深莫測的臉。這時,內森放慢了腳步,走到自己的被稱為"羅斯柴爾德支柱"的寶座上。此時他臉上的肌肉彷彿石雕一般沒有絲毫情緒浮動。這時的交易大廳已經完全沒有了往日的喧囂,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富貴榮辱寄託在內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內森沖著環伺在身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交易員們遞了一個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聲不響地沖向交易台,開始拋售英國公債。大廳里立時一陣騷動,有些人開始交頭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這時,相當於數十萬美元的英國公債被猛然拋向市場,公債價格開始下滑,然後更大的拋單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債的價格開始崩潰。 這時的內森依然毫無表情地靠在他的寶座上。交易大廳里終於有人發出驚叫:"羅斯柴爾德知道了!""羅斯柴爾德知道了!""威靈頓戰敗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觸電一般回過味來,拋售終於變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時候,跟隨別人的行為成了一種自我強制性行為。每個人都想立刻拋掉手中已經毫無價值的英國公債,盡可能地留住一些所剩無幾的財富。經過幾個小時的狂拋,英國公債已成為一堆垃圾,票面價值僅剩下5%。[6] 此時的內森像一開始一樣,仍然是漠然地看著這一切。他的眼睛以一種不是經過長期訓練絕不可能讀懂的眼神輕微地閃動了一下,但這次的信號卻完全不同。他身邊的眾多交易員立即撲向各自的交易台,開始買進市場上能見到的每一張英國公債。 6月21日晚11點,威靈頓勛爵的信使亨利·珀西終於到達了倫敦,消息是拿破崙大軍在8個小時的苦戰後被徹底打敗了,損失了1/3的士兵,法國完了! 這個消息比內森的情報晚了整整一天!而內森在這一天之內,狂賺了20倍的金錢,超過拿破崙和威靈頓在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財富的總和![7] 滑鐵盧一戰使內森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從而主導了英國日後的公債發行,英格蘭銀行被內森所控制。英國的公債就是未來政府稅收的憑證,英國人民向政府繳納各種稅賦的義務,變成了羅斯柴爾德銀行向全民變相征稅。英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是靠發行公債來籌集的,換句話說,英國政府因為沒有貨幣發行權而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幣結算。當內森手裡攥著具有壓倒性優勢數量的英國公債的時候,他實際上操控著公債的價格,左右著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英國的經濟命脈被緊緊地捏在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手中。 志得意滿的內森毫不掩飾他征服了大英帝國的驕傲: 我不在乎什麼樣的英格蘭傀儡被放在王位上來統治這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誰控制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誰就控制了大英帝國,而這個人就是我![8] 羅斯柴爾德起家的時代背景 少數能理解這個系統(支票貨幣和信用貨幣)的人,要麼是對這個系統所產生的利潤非常感興趣,要麼就是非常依賴這個系統的施捨(政治家),這個階層的人是不會反對我們的。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人民在智力上不足以理解基於這個系統所衍生出的資本所帶來的巨大優勢,他們將承受壓迫而且毫無怨言,甚至一點都不會懷疑這個系統損害了他們的利益。[9] 羅斯柴爾德兄弟,1863年 老羅斯柴爾德生長在工業革命在歐洲迅猛發展、金融業空前繁榮的時代,全新的金融實踐和思想從荷蘭和英國向全歐洲輻射開來。隨著1694年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的成立,一個遠較過去復雜得多的金錢的概念和實踐被一大批富於冒險精神的銀行家創造出來。 在17世紀的100年中,金錢的概念和形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1694年到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時,人類歷史上銀行發行的紙幣量第一次超過了流通中的金屬貨幣總量[10]。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對鐵路、礦山、造船、機械、紡織、軍工、能源等新興行業空前巨大的融資需求,與傳統金匠銀行的古老低效和極為有限的融資能力之間產生了日益強烈的矛盾。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新興銀行家,抓住了這一歷史性的重要機遇,以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式,全面主導了現代金融業的歷史走向,而所有其他人的命運則不得不或毫無知覺地被這種制度所決定。 1625年以來的兩次內戰和政局動盪使英國國庫空虛,1689年威廉一世入主英國(由於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才得到的王位)時他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再加上他與法王路易十四正在進行的戰爭,使得威廉一世四處求錢,幾近飢不擇食的程度。這時,以威廉·帕特森(William Paterson)為首的銀行家向國王提出一個從荷蘭學來的新概念:建立一個私有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來為國王龐大的開支進行融資。 這家私有銀行向政府提供120萬英鎊的現金作為政府的"永久債務"(Perpetual Loan),年息8%,每年的管理費為4 000英鎊,這樣每年政府只要花10萬英鎊就可以立刻籌到120萬英鎊的現金,而且可以永遠不用還本錢!當然政府還要提供更多的"好處",那就是允許英格蘭銀行獨家發行國家認可的銀行券(Bank Note)[11]。 長久以來人們就知道金匠銀行家(Goldsmith Banker)最有利可圖的就是發行銀行券,這些銀行券其實就是儲戶存放在金匠那裡保管的金幣的收據。由於攜帶大量金幣非常不便,大家就開始用金幣的收據進行交易,然後再從金匠那裡兌換相應的金幣。時間長了,人們覺得沒必要總是到金匠那裡存取金幣,後來這些收據逐漸成了貨幣。聰明的金匠銀行家們漸漸發現每天只有很少的人來取金幣,他們就開始悄悄地增發一些收據來放貸給需要錢的人並收取利息,當借債的人連本帶息地還清借據上的欠款,金匠銀行家們就收回借據再悄悄地銷毀,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但利息卻穩穩地裝進了自己的錢袋。一個金匠銀行的收據流通范圍越廣,接受程度越高,利潤就越大。而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的流通范圍和接受程度,是其他銀行遠遠無法比擬的,這些得到國家認可的銀行券就是國家貨幣。 英格蘭銀行的現金股本向社會招募,認購2 000英鎊以上的人,有資格成為英格蘭銀行的董事(Governor)。一共有1 330人成為英格蘭銀行的股東,14人成為銀行董事,包括威廉·帕特森[12]。 1694年,英王威廉一世頒發了英格蘭銀行的皇家特許執照(Royal Charter),第一個現代銀行就這樣誕生了。 英格蘭銀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國王和王室成員的私人債務轉化為國家的永久債務,用全民稅收做抵押,由英格蘭銀行來發行基於債務的國家貨幣。這樣一來,國王有錢打仗或享受了,政府有錢做自己愛做的事了,銀行家放出了他們日思夜想的巨額貸款並得到了可觀的利息收入,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只有人民的稅收成了被抵押品。由於有了這樣強大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國政府的赤字直線上升,從1670年到1685年,英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是2 480萬英鎊。從1685年到1700年,政府收入增加了一倍多,達到了5 570萬英鎊,但英國政府從英格蘭銀行的借貸從1685年到1700年暴漲了17倍多,從80萬英鎊漲到了1 380萬英鎊。 羅斯柴爾德家族沒錢了,這句話是假的,一個美國的記者調查過,他們家的錢保留估計有50萬億美元。 http://book.qq.com/s/book/0/10/10670/2.shtml

Ⅵ IBM公司的創辦人是誰

提起電腦,人們就會聯想到IBM。IBM——即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從20世紀20年代一個不足千人的小公司,發展到70年代一躍而上升為美國最大的企業之一,是當今不僅在美國,也是在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計算機公司之一。

IBM以其出色的管理、超前的技術和獨樹一幟的產品,領導著全球信息工業的發展。從阿波羅宇宙飛船登上月球,到哥倫比亞太空梭飛上太空,無不凝聚著IBM無與倫比的智慧。1986年,IBM公司年銷售額高達880億美元,雄居世界100家最大公司的榜首。

IBM公司的創辦人老托馬斯·沃森出身貧寒,早年曾挨家串戶推銷縫紉機,屢遭磨難與挫折,但最終創下了大業。兒子小托馬斯·沃森繼承父業,抓住機遇,率先將企業投身於新興的計算機行業,使IBM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躋身於世界最大企業之林,從而就有了「龍父虎子」之美譽。

龍父——從著名推銷員起家

1874年,老托馬斯·沃森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北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7歲時,沃森便趕著馬車替老闆到農產家推銷縫紉機、風琴和鋼琴。他不辭辛苦地奔波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一家一家地上門兜售。開始,他對老闆付給他每周12美元的工資還挺滿意。後來,他偶然得知,推銷員通常拿的是傭金,而不是工資,如果按傭金計算,他每周應得65美元。

次日,他就向老闆提出了辭職,然後乘上火車,到大城市布法羅,希望能找到按傭金付酬的銷售工作。當時正趕上經濟蕭條,城裡工作也不好找。兩個月過去了,他又進了一家公司,當上了推銷縫紉機的推銷員。後來,他又推銷股票。好不容易積攢一筆錢,開了一家肉鋪。可人心難測,他的合夥人在一個早上把他的全部資金席捲一空,逃之夭夭了。肉鋪倒閉,沃森也破產了,他只好重返老本行搞推銷,在國民收銀機公司當一名推銷員。由此,沃森踏出了他時來運轉、邁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國民收銀機公司的總裁約翰·亨利·帕特森是一個卓越的企業家,也是現代銷售術的鼻祖。沃森在他手下幹了18年,他的經營之道和推銷藝術對沃森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在收銀機公司,沃森如魚得水,大顯身手。僅用3年時間,沃森就成了公司的明星推銷員,其傭金破紀錄地達到一星期1225美元。1899年,沃森被提升為分公司經理。到1910年,他已經成為公司中的第二號人物,地位僅次於帕特森。但是,在這之後,厄運又一次向他襲來。帕特森性格專橫,總是解僱雖有功績但可能會對他造成威脅的下屬。1913年夏天,帕特森聽信讒言,認為沃森拉幫結伙、扶植親信,便決定辭退他。沃森努力為自己申辯,但毫無結果,無奈於次年4月憤而辭職。

他在走出公司辦公大廈時,大聲地對一位好友說:「這里的全部大樓都是我協助籌建的。現在我要去另外創一個企業,一定要比帕特森的還要大!」可是,該怎樣重新創業呢?雖然帕特森給了他一筆5萬美元的分手費,但沃森失去了工作,丟了飯碗,年齡也快40歲了。他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一個嗷嗷待哺的兒子,去紐約尋找機會。兩個月後,沃森遇上了IBM前身的奠基者弗林特——號稱「信託大王」的弗林特,是當時華爾街最紅火的金融家,他早就聽說了沃森的才幹,馬上聘任他為計算製表記錄公司的經理。這家弗林特屬下的公司,主要生產磅秤、天平、製表機和計時鍾等,由於經營不善,瀕臨倒閉的邊緣。

沃森上任伊始,就借貸5萬美元,作為開發研究新產品的經費,使製表機得到極大改進,很快在市場上成了暢銷貨。沃森運用從帕特森那兒學到的一套方法,在1915年夏末發起了大規模的推銷運動,使公司銷售額從1914年的420萬美元,增至1917年的830萬美元,幾乎翻了一番。

沃森在此紮下了根,一干就是幾十年,到1940年,他擔任了公司的總裁。

Ⅶ 北京派特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公司前身為"北京派特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9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有限公司整體變更設立"北京派特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薛愛民
成立時間:2003-09-11
注冊資本:563.4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8006126787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5號683號樓理工科技大廈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