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股市會發生泡沫,政府為什麼還要允許股市的存在
要弄清楚政府為什麼允許存在,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股市,股市存在的意義。
股市是虛擬的資本市場,其功能可以滿足企業的融資需要,使企業能夠繼續發展壯大,從而帶動國家經濟體的健康發展。也為大眾投資閑置資金創造方向,
而發生泡沫只是股市在運行過程中各方投資者的炒作,使其股價超出其基本面和未來的盈利范圍,既然有泡沫的產生就會有泡沫的破裂,這是一個自然規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不能因為魚刺會卡到喉嚨而不吃魚吧
② 怎樣判斷主力在拉高出貨
拉高出貨是大戶在利用人性的弱點針對投資者盲目追高的心理玩出的騙術,令許多中小投資者防不勝防,深受其害。大戶常以龐大資金收購股票並故意散布對其有利的消息,誘使一般人跟進,使股票求大於供,股價大幅上升,當股價達到一定高點時,大戶已在暗中分批或集中出貨,造成股價突然回跌,致使跟進買到高價的人被套牢而虧損累累,
拉高出貨的幾種方式:
第一:漲停板式拉高出貨
以漲停板的方式拉高出貨,可以說是拉高出貨的最高境界。
莊家將股價拉高後,股價進入加速上揚階段,並且上揚速度越來越快,甚至出現飆升的行情。觀望的跟風盤忍受不住股價快速上漲的誘惑,原來獲利的跟風盤也由於利潤的快速增值,滋生出貪婪的心態,從而產生惜售心理。莊家抓住這個機會,以巨量的買單紛至沓來,股價已被牢牢地封在漲停位置。
國內股市採取時間優先和價格優先的成交原則。在漲停價格掛單,買單價格是一致的,無法確定成交優先順序,但在掛單時間上卻有先後之別。時間上處在前列的,是莊家的巨量買單,排在後面的是中小散戶的跟風盤。在這種情況下,莊家悄悄撤出掛在前面的買單,然後再將這些買單掛在跟風盤的後面。從盤上來看,漲停板上的巨量買單數量並無變化,甚至還有增多。然後莊家往外推出大量小批量賣單,逐步將手中的籌碼讓渡給排列在前面的掛買單散戶投資者。
莊家採用漲停出貨的方法是一種「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手法,既能讓手中的籌碼賣出一個好價錢,又不會引起一般投資者的警覺,可謂是一箭雙雕。
第二:推土機式拉高出貨
莊家在賣一、賣二和賣三上不斷地掛出均勻而小量的賣單,在買一、買二和買三上掛出虛張聲勢的大買單,通過對倒的方式,引誘不明真相的散戶投資者買進上方莊家掛出的小批量賣單。當賣一上的賣單被散戶投資者搶走後,莊家會適時地再掛上賣單。這樣重復操作,股價在盤面上就會呈現出一定角度的緩慢上漲形態。從日K線圖上來看,紅色的陽線一個連著一個,股價每時每刻都在上漲,猶如一串誘人的冰糖葫蘆。可是這串誘人的冰糖葫蘆只宜欣賞,不能品嘗!因為這種看似行雲流水般的拉升,實際上是莊家採用的一種被動出貨方法。
第三:釣魚竿式拉高出貨。
釣魚竿式拉升方法是在賣一、賣二和賣三上連掛三較大的賣單,下檔則不掛或者少掛買單。莊家通過不斷對倒,買進上檔的賣單,促使股價上漲,以此來引誘多頭買進。由於下檔買單極小,所以想賣出的空頭無法拋售,也就無法給莊家製造股價拉升的阻力。從成交來看,這種拉高出貨方式的外盤和內盤成交懸殊極大,外盤有時甚至大出內盤幾倍甚至十幾倍,但股價上漲的幅度卻與此嚴重不成比例。這種貨方式也是一種拉高出貨的方式。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釣魚竿式拉升和推土機式拉升都是為了順利出貨,但實際比較起來,釣魚竿式拉升出貨比推土機式拉升出貨,出貨的莊家顯得更為心虛一點。這兩種出貨方法一般出現在行情的未期,但釣魚竿式拉升出貨方式應用的時間可能更晚一些。兩者的的區別除了掛單方法不一樣外,推土機式拉升包含的對倒成分。另外推土機式拉升如果出現在低位,也有可能是實力較弱的莊家在虛張聲勢地製造高股價,並不完全是莊家出貨,出現在高位就要另當別論了。
③ 股票走出魚刺形態後市怎麼走
這是均線粘合,如果突破平台高點,就會往上走,如果跌破平台低點就會往下走。
且是新的一波行情的開始。
④ 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很長時間以來,股票增發問題一直是市場熱點之一,其利弊眾說紛紜。本文就股票增發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股票增發對股價行為的影響和股票增發傾向性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證檢驗。
股票增發趨勢分析
滬深證券市場從1998年6月開始正式試點實施增發新股融資方式,1998和1999年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上市公司實施了增發。在2000年4月30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暫行辦法》後,許多上市公司紛紛"棄配改增",增發數量迅速增加。從1998年至2002年6月30日,共有203家公司提出並公告了擬增發預案。從2001年開始,提出擬增發預案的公司在急劇增多,特別是2001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27家。
上市公司提出的股票增發預案只有在得到證監會的批准之後才能實施。因此,實施的增發數量要遠遠小於公布的增發預案。從1998至2002年間,共有77家公司實施了股票增發,其中13家系原有A股和B股公司增發A股,55家系原有A股公司增發A股,8家系原有B股公司增發A股,1家系原有B股公司增發B股。考慮到A、B股市場之間股票價格的關系,本文只研究原有A股公司(包括同時發行B股的A股)增發A股的情況,這樣共有68家A股公司增發了新股。
由根據發行日統計的股票增發數據看出,從1998年開始,股票增發數量呈不斷增長之趨勢。
增發對股價的影響
從我國股票增發的市場實踐來看,增發一般對市場股價產生負面影響,表現為增發意向書公告日股價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本文嘗試採用事件研究方法,用事件前後股價行為的變化來考察股票增發對股價的影響。本文定義增發意向書公告日為基準日(如果增發意向書公告日是非交易日,則以公告日後一個交易日為基準日)。本文隨後以公告日(基準日)前40個交易日、後80個交易日為計算超額收益率的事件期。考慮到我國股票市場的實際情況,本文採用市場調整超額收益率(股票收益率與對應A股指數收益率的差額)來表示股票在事件期的超額收益率(這實際上意味著假設所有股票的β系數都等於1),通過計算增發股票的平均超額收益率和累積超額收益率來考察增發對股價行為的影響。
本文選取了基準日前40個、後20個共61個交易日的情況。由結果可以看出,在股票增發意向書公告日或者是次日,超額收益率顯著小於零,平均達-3.52%,顯示在股票增發公告時,股價有迅速的反映。在增發公告前後的61個交易日內,只有一個交易日的平均超額收益率顯著大於零,而10個交易日的平均超額收益率是顯著小於零,其餘交易日的平均超額收益率沒有顯著異於零,顯示在股票增發公告前後超額收益率並沒有顯著異於零。換句話說,在公告日後並沒有一致的超額收益率為負的情況出現。對各年度基準日前後平均超額收益率的檢驗也說明,絕大多數的超額收益率都沒有顯著小於零,因此,可以認為,在股票增發意向書公告日或者次一交易日,股價迅速反映了增發對股票價格的利空效應。
增發動機分析
實施增發公司的貨幣資金數量沒有顯著小於市場平均水平,即實施增發公司的平均貨幣資金數量並沒有低於市場平均水平,因此,很難認為上市公司因為缺乏貨幣資金才進行增發。它從側面說明了上市公司並非因為缺錢才進行增發,而往往是因為它滿足了增發的條件,所以不願意放棄通過增發"圈錢"的機會。
我們計算了在1999年至2001年實施增發的61家公司的流通股股數占總股數的比重發現,在這61家公司中,比重超過50%的公司只有兩家,比例為3.23%+。我們比較了各年度市場平均流通股比重,發現實施增發公司的平均流通股比重要小於市場平均水平。
同時,我們發現,信息技術業中的上市公司提出股票增發預案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高一些;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負債比率越高的公司越傾向於提出股票增發預案。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證監會提高股票增發的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負債率要求是有道理的。
另外,每股收益越高,股票增發預案獲批準的概率越大。這說明中國證監會在進行股票增發預案審批時對於擬增發新股的每股收益指標比較重視,每股收益高的公司所提出的股票增發預案較容易獲批准。從股票增發條件的變化歷史看,2000年之前對增發公司基本沒有明確的財務指標要求,2000年4月30日發布的《上市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暫行辦法》所提出的股票增發條件較低,並且所有提出股票增發預案的公司基本都符合這一條件。因此,實證結果表明,每股收益對股票增發預案獲批準的概率有一定的影響。
但是,從歷史演變過程看,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而不是每股收益更加重視。在2002年7月24日發布的《關於上市公司增發新股有關條件的通知》中,明確提高了凈資產收益率的標准,但並沒有涉及每股收益。每股收益率而不是凈資產收益率對股票增發預案獲批準的概率有影響的原因有待於做進一步的分析。
增發並未有效改善業績
對股票增發的主要批評之一是,股票增發並沒有實質性地改善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
為了比較股票增發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我們考察了實施增發公司在實施增發前後五年財務數據的變化情況。我們分別計算了1998年至2002年上半年實施增發的68家上市公司在1997年至2001年的主要財務指標的加權平均值,其中年度股票增發家數是根據新股發行日確定的。作為對照,我們計算了1997至2001年主要財務指標市場平均值的變化情況。
就1998年實施增發的7家上市公司而言,由於在增發新股的同時進行了大規模注入優質資產等重組活動,因此,這些公司在增發後實現了公司經營情況和業績的大幅度改善。在重組當年,凈利潤和主營業務收入兩項指標的增長幅度非常高:平均凈利潤從2192萬元上升到13985萬元,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從67965萬元上升到225778萬元。此外,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等也有非常大的改善,每股凈資產也呈顯著上升。這說明,增發所導致的攤薄作用在1998年實施增發的這7家公司中並不明顯。但是,考慮到1998年實施增發的7家公司當年還實施了重大重組,即在增發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重組活動,因此業績的大幅度改善可能是由於大規模重組所導致的。相應地,下面進行的分析中我們基本上剔除了這7家公司。
就1999年實施增發的5家公司而言,在重組當年,除凈資產收益率外,各項指標都有了一定幅度的改善,但改變的幅度並未遠遠大於市場平均指標的改善程度。在實施增發後的兩年之內,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都下降並且下降幅度遠遠大於市場所有上市公司平均指標的下降程度。這說明,1999年實施增發的公司的業績在實施增發後非但沒有提高,反而有了急劇的下降。
2000年實施增發的19家公司的業績變化情況要比1999年實施增發的公司更差:公司業績在增發當年就有非常明顯的下降。在2000年,除了主營業務收入有所增長外,凈利潤、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這三個指標的下降幅度更大。這說明,2000年實施增發公司的業績惡化程度要大於1999年實施增發的公司。
對於2002年實施增發的18家公司,我們只能比較它們在增發實施之前的平均業績和市場平均業績之間的關系。比較結果顯示,2002年實施增發公司的平均業績要大大優於市場平均水平,即實行增發的上市公司是所有上市公司中優秀的群體,其經營業績在上市公司中處於較高水平。這是提高增發條件之後的必然結果。但是,這些公司在增發新股當年及以後能否繼續保持優良的業績則更引人注目。
綜上所述,對於股票增發對上市公司業績影響的比較結果表明:(1)股票增發並沒有像想像的那樣改善上市公司的業績。除1998年實施增發的公司因同時實施大規模重組而改善業績之外,絕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在實施增發之後業績反而下降,部分公司在實施增發當年業績就有大幅度的下降。因此,認為增發能夠改善業績的結論是得不到充分支持的。(2)較低的上市公司增發條件一定程度上導致增發公司在實施增發後業績急劇變壞,即所謂的"變臉"。2000年實施增發公司的業績變化情況說明了這一點。(3)在提高增發條件後,2001年、2002年實施增發公司在增發前的平均業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2001年實施增發的公司在增發當年的業績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下降。
結論
1、實施股票增發的公司在股票增發完成後並沒有顯著地改善業績,有些甚至在實施增發後業績有很大的下降;由於股本擴大,因此導致了每股收益的下降,損害了長期持股老股東的利益。從1998年以後增發案例的結果來看,增發這種再融資行為並非提高上市公司業績的有效手段。
2、從增發對股價的影響來看,增發的確是對股票價格的"利空"消息:在增發意向書公告日前的超額收益率顯著為負,顯示市場提前就對這一利空消息作出反映,投資者通過用腳投票來表示對增發行為的否定。
3、增發價格折扣率對公告日前後11個交易日累積超額收益率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並且不同年份對該累積超額收益率的影響也有差異。這顯示出市場對股票增發的看法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價格的下降程度。
4、1999年和2000年實施增發股票在增發新股上市後股價的累積超額收益率曾經出現了上升的趨勢,所以參與增發的投資者在增發前後可以獲得了較大的價格差,存在著明顯的套利機會。但是從2001年開始,在增發後的超額收益率沒有顯著為正,即這種套利機會開始逐步消失。
5、關於增發公司存量資金的分析表明,增發公司擁有的平均貨幣資金沒有明顯低於市場平均水平:即上市公司並不是因為缺乏貨幣資金才要進行增發。實際上由於增發條件的限制,往往可以進行增發的公司其業績和財務狀況都比較好,所以增發公司的平均閑置資金高於市場平均水平也是必然的。分析其增發動機,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為了公司業務和規模的擴張,通過增發募集資金投入新項目;二是由於增發融資的門檻越來越高,成功難度越來越大,為了不"浪費"寶貴的增發機會而進行增發。
6、有關實施股票增發和提出股票增發預案公司的流通股比例的分析表明,提出股票增發預案和實施增發公司的流通股比例要小於沒有實施增發或沒有提出股票增發預案的公司,說明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權結構會影響到上市公司進行股票增發的傾向性。雖然流通股比例較小的公司通過增發來改善股權結構無可厚非,但要注意在這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流通股東的利益而不僅僅是大股東的利益,增發應以提高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為主要目的。尤其在增發過程中,股票價格的市場風險完全由流通股東承擔,因此流通股東應在增發決策中擁有較大的發言權。
7、有關提出股票增發預案傾向性的二元選擇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提出股票增發預案傾向性在不同行業有差異:信息技術行業更傾向於提出股票增發預案;而且重要的三個指標,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和流通股比例會影響上市公司提出股票增發預案的概率: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負債率越高、流通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越傾向於提出股票增發預案。
8、股票增發預案獲批准情況的二元選擇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每股收益高的公司所提出的股票增發預案更容易獲得中國證監會的批准。這說明盈利能力較高公司的股票增發預案更能夠得到發行審核部門的認可。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⑤ 股市有發生泡沫的危險 政府為什麼還允許股市的存在
要弄清楚政府為什麼允許存在,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股市,股市存在的意義。
股市是虛擬的資本市場,其功能可以滿足企業的融資需要,使企業能夠繼續發展壯大,從而帶動國家經濟體的健康發展。也為大眾投資閑置資金創造方向,
而發生泡沫只是股市在運行過程中各方投資者的炒作,使其股價超出其基本面和未來的盈利范圍,既然有泡沫的產生就會有泡沫的破裂,這是一個自然規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不能因為魚刺會卡到喉嚨而不吃魚吧
⑥ 魚刺中的筋是什麼東西 就是吃魚刺的時候把脊椎股一節節咬開 裡面會連著一根筋 那是什麼東西
恩,是脊髓。
⑦ 股票每天綠色,但一直股價上升。什麼原因呢
說明股價走勢通常都會高開低走,而收線的時候在尾盤的時候莊家進行拉升,在一個區間繼續維持著股價。
這段走勢來看,上下影線都比較長,就像魚刺一樣,這種股一般叫做莊股。說明有籌碼非常集中的莊家來控盤,這種股基本漲跌不隨大盤。自主比較強。如果他不想漲勢,放多少年都不會長,而一旦漲起來,可能也比較驚人。
總體來說,做這種股對於散戶的挑戰性很大。
⑧ 魚骨圖的實例運用
2013年,業界對A股IPO的關注正超出以往。如果僅從我國融資格局分析,很難理解這一點。2012年中國社會融資15.76萬億元,其中貸款和企業債券分別佔52.1%和14.3%,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僅佔1.6%。
但是,滬深兩市2500家上市公司、1.7億個A股賬戶數,又昭示著A股影響已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復雜的利益主體滲入到IPO的鏈條之中,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上述種種,無不關乎中國A股IPO的未來走向。
新股首發(IPO)核查棋到中局,核查結果將會如何?針對IPO的發審會何時重啟?新一輪新股發行改革去向何方?
魚骨圖是工業界一種發現問題根本原因的方法,用魚骨圖試圖找出導致問題的因素,並按相互關聯性進行整理,以期尋找解決之道。 短期問題
我國IPO市場面臨9個主要問題,從時間維度分析,9個問題可劃分為3個短期問題、4個中期問題、2個長期問題。本次IPO暫緩以及財務核查、分流,針對的是短期問題,要解決問題本身,需要均衡考慮長、中、短期的各種問題。
S1:IPO堰塞湖壓頂
自2012年10月10日起,證監會暫緩了新股IPO的審批,近幾個月來,新股實際已經停發。但與此同時,擬上市公司的IPO申請卻有增無減,在本次IPO財務核查啟動時,在審企業達到882家,這是我國A股市場有史以來最龐大的IPO堰塞湖。
S2:新股變臉速度加快
隨著2012年年報的陸續披露。2012年新上市公司業績的嚴重下滑情況逐步浮出水面。數據顯示,已經公布業績的115家2011年IPO的公司中,34家業績同比下滑,佔比接近三成。
新股上市後變臉的例子有增多之勢。2012年1~6月,104家新上市公司中,上市後前半年業績下降的佔29%,而前年同期數據僅7%。以2012年5月上市的某公司為例,上市後披露三季報時便預計公司全年凈利潤將同比下降90%以上。而該公司此前披露的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卻聲稱未來3年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年均增長30%以上。無獨有偶,另一公司上市後當月即發布首季財報,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九成。
S3:A股市場積弱
成驚弓之鳥
A股的歷史走勢可一言以概之:美好總是短暫的,痛苦卻是漫長的。
經歷過1996年的牛市,隨後是1997、1998年的深度回調;經歷過1999年的5.19行情,隨後卻是極度深寒的2002年~2005年;在股改及世界經濟周期影響下,2006年~2007年,A股走勢波瀾壯闊,上證指數更達到6124的歷史高點,而後的低迷如此漫長,如今上證指數只是在2200點上下徘徊,高點已成往事。
A股近期走勢難言樂觀。2013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此次GDP增長表現低於市場預期,給股市反彈增加了不確定性。從已發布的2012年年報及一季報來看,鋼鐵、水泥、機械製造、有色金屬等周期性行業,短期內難有起色。
中期問題
中國A股IPO市場可歸納出4個中期問題:首先,A股走勢與經濟走勢出現背離,難以成為經濟的晴雨表;其次,企業與機構有著合謀沖動,因而導致粉飾報表、虛假上市現象屢禁不絕;第三,中國PE現行階段暴露出的問題較為明顯,在A股市場,一面是PE的暴富,另一面卻是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大面積虧損;第四,各級政府力量的介入對IPO市場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長期問題
長期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我國IPO審批應實行核准制還是注冊制?從國內發展狀況和國外經驗來看,核准制是我國現階段的現實選擇;第二,投資者不成熟、做空機制匱乏,也困擾A股市場不容忽視的問題。
⑨ 請教高人,怎麼判斷股票是否莊家在
從人均持股量判斷:
一般情況下,人均2000股以下為弱庄或無庄,人均2000股—4000股為強庄,人均10000股以上為極強庄。在人均2000股—4000股時介入最好,這時股價剛剛拉升,後市上漲空間大。如果人均持股量過高,該股的升幅往往已很大,莊家有隨時變現出貨的可能。
從股東人數變化趨勢判斷:
如果該股股東人數變少,說明有人在收集,可介入。反之,則說明有人在不斷派發,介入時要謹慎。
從成交龍虎榜判斷:
如果某隻股票在升幅超過7%時,某券商有幾家營業部同時上榜或上榜時所佔的成交量比例很高,則說明該股的莊家正處於強勢拉升中。
以上幾點要進行綜合考慮,1—3點的時效性很強,請小心應用。當判斷該股為庄股後,應在莊家未出貨前找機會介入,可一路持有或波段操作,發現莊家出貨時應果斷離場。
散戶跟庄秘訣:
了解莊家莊家坐莊後,欲求全身而退,需把坐莊股票的圖形做得非常完美,上市公司前景描繪得十分誘人。當廣大散戶趨之若鶩,莊家功成身退,把「陷餅」扔給散戶。反之,當吸引不了散戶跟風盤,莊家就自拉自唱,不斷抬高股價,空中樓閣,一捅即塌。
識別莊家第一種是較大的證券公司多數單獨做莊,或與其炒作的上市公司聯合做莊,憑著雄厚資金,利用上市公司真偽信息進行預期炒作漁利與拔高出貨。第二種是幾家上市公司聯合,相互炒作對方公司股票,然後進行盈利分成。第三種是莊家利用「公款」拉升股價之前,提供信息給相關企業或親朋好友,讓他們在低價買入,共同哄抬股價,當拉升到目標價後,「關照」出貨。假如自己不能順利出逃,虧的是公家資金,肥了公司某些高管及相關個人,即市場所稱「黑庄」與「老鼠倉」。
做莊過程散戶做股票的主要方法是跟庄賺錢,必須熟悉莊家運作全過程。
建倉期。莊家會利用各種騙人圖形,使散戶摸不著頭腦,利用K線形態難看,在箱體內上下震盪撿籌碼。散戶好像吃魚頭,容易被魚刺卡住喉嚨。
拉升期。莊家將股價沿著均線角度緩慢盤升,吸足籌碼後瘋狂漲停,此後數個交易日股價不會產生較大幅度的回檔。散戶吃魚吃中段,味道鮮美。
派發期。莊家拉升股價到一定高度後需要兌現,由於控制大量籌碼,出貨有段過程,手法有上下震盪與大幅殺跌等。散戶不吃魚尾,刺多無肉。
如何跟庄股價大幅下挫後的橫向整理階段,間接性出現寬幅震盪。股價處於低位時,出現多次大買單,並未出現明顯的上漲。
分時圖上顯示忽上忽下,委買、委賣價格差距拉得很大。委賣大於成交,大於委買,價格上漲。
近期每筆成交數超過市場以往平均每筆成交股數。股價在低位長期整理後,逐漸放量上攻。股票換手率呈增加趨勢。日K線圖呈縮量上升趨勢。
平時成交量極度萎縮,某日突然放大。抓大盤急跌,它盤跌;大盤橫盤,它微升;大盤小漲,它大漲的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