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些國家爭奪北極
寂靜的北極原本是北極熊和海豹的天下,現在也成為各國爭奪的對象。
各國對北極地區的爭奪始於16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國際常設法院把格陵蘭島判給丹麥後,北極地區的絕大多數陸地和島嶼的歸屬已經塵埃落定。目前,北極陸地已經全部歸屬於8個環北極國家,有關國家的爭奪主要集中在被公認為國際海域的北極點周邊區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加拿大就曾宣布擁有北極,但後來國際法庭裁定,如果此後100年內,沒有其他國對此提出異議,北極才屬於加拿大領土。根據國際法,北極點及附近地區不屬於任何國家。國際海底管理局認為,北極點周邊為冰蓋所覆蓋的北冰洋屬於國際海域。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挪威和丹麥5個北冰洋周邊國家只擁有領海外圍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沒有哪個國家的大陸架延伸到北極點。
進人21世紀之後,環北極各國圍繞北極地區的爭議日益加劇,加拿大、俄羅斯、美國和丹麥等周邊國家都捲入了這場紛爭當中。丹麥將國旗插上漢斯島於1973年國界劃定,條約中故意忽略漢斯島,2003年6月,丹麥宣布對一個叫漢斯的北極小島擁有主權,並在島上插上丹麥國旗,此舉遭到加拿大的抗議,也開啟了新一輪的北極之爭。漢斯島,長約3千米,寬約1千米,位於北緯80。加拿大與格陵蘭島之間的內爾斯海峽,距北極點只有1000千米。
兩國對該島主權的爭執緣但後來雙方都聲稱擁有對漢斯島的主權。1984年,丹麥格陵蘭島事務大臣湯姆·哈耶姆乘直升機上島,並在島上升起了丹麥國旗。此後,丹麥先後5次到該島插旗宣示主權。由於加拿大沒有可破冰的軍艦,20多年來只能口頭抗議。加拿大人認為,加拿大不僅應發出維護領土主權的聲音,還應能夠切實採取行動保衛「領土」。於是,加拿大開始努力強化自己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2004·年8月,加拿大在北極的爭議地區舉行了名為「獨角獸行動」的軍事演習,以強調自己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力量。直到2005年,當時的加拿大國防大臣比爾·格雷厄姆才踏上漢斯島,丹麥隨即向加政府寄出了一封措辭嚴厲的抗議信。此後,作為反擊,丹麥再次派出武裝護漁船前往漢斯島確認主權。
2004年9月,丹麥又宣布北極海底山脈是格陵蘭島海脊的自然延伸,宣稱對北極資源享有權益。丹麥科研大臣桑德說:「這是一個機會,可以讓北極為丹麥所有,這能讓我們得到石油和天然氣」。為了抓住這個機遇,丹麥已發起一項針對羅蒙諾索夫山的遠程科學考察,並正式宣布對北極的所有權。對於丹麥的動作,一度宣布過擁有北極主權的加拿大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加拿大外交部發言人說:「丹麥人的挑戰是全新的,但不會改變任何事情」。2007年4月,加拿大為了宣示對北極的主權,首次派兵對北極進行巡邏,並進行大規模反恐軍事演習。
北極地區另一大國俄羅斯對北極也是圖謀已久。早在2001年12月21日,俄羅斯就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200海里以外大陸架申請,涉及俄羅斯在北冰洋中部、巴倫支海和鄂霍次克海200海里以外的大陸架外部界限。但委員會認為俄羅斯提供的調查材料和數據不足,要求其重新科考,補充證據。之後,俄羅斯在北極進行了一系列科考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再次尋找科學依據,以證明其對北冰洋洋底的俄羅斯國旗北冰洋的權利要求。2007年6月25日,俄羅斯地質學家宣布,他們找到證據證明北冰洋水下綿延近2000千米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地區大陸的自然延伸。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的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架邊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起,到大陸邊緣外界不到200海里,陸架寬度可擴展到200海里;如果到大陸邊緣超過200海里,則最多可擴展到350海里。」如果俄方上述主張成立,將意味著新增加120萬平方千米的大陸架,相當於法國、德國與義大利三國領土之和。
不過,很快就有人對此提出異議。2007年6月27日,一些科學家對俄羅斯地質隊的考察結果表示了質疑,他們表示,一個國家要擴張大陸架的范圍,必須證明該區域與其陸地領土的地質結構相似。而位於聖彼得堡的北冰洋與大西洋研究所的國際合作處處長普里亞米科夫表示:「說實話,我也覺得這有些奇怪,加拿大也能提出完全相同的主張,他們可以說羅蒙諾索夫海嶺與北美大陸相連,這是不是意味著俄羅斯加上整個歐亞大陸都屬於加拿大管轄范圍了?」事情並沒有到此完結,進入8月,北極之爭再度升溫。8月2日,俄羅斯海洋學家和極地工作者首次潛入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鈦合金製造的俄羅斯國旗。當然,一國在北冰洋洋底插上國旗,不意味著北極就是該國領土,即便證明本國大陸架延伸到北極,也只有開發海底資源的專屬權利,而不是主權。但此舉頗具震撼力。
對俄羅斯這次耗資400萬美元的行動,美國、加拿大等國不僅公開表示不滿,而且也紛紛採取新的抗衡舉動,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8月6日,美國海岸警衛隊「希利」號重型破冰船從西雅圖港出發到北極進行科考,加拿大聲稱將於近期在北極舉行一個多兵種軍事演習。8月10日,加拿大總理哈珀在北極圈內的戰略要地雷索盧特灣宣布了3項旨在增強加拿大對北極主權的決定:更新雷索盧特灣的一處軍事設施,使其成為加拿大駐北極地區部隊的訓練中心;擴充那裡的武裝巡邏部隊並改善裝備;在巴芬島的南尼斯維克鎮建立主要為軍用的北極深水港。
哈珀強調,此舉意在向全世界宣示:「加拿大在北極的存在是真實的、不斷增強的和長期的。」8月12日,丹麥探險隊也從挪威北部出發前往北極,探險隊隊長馬爾庫森表示:「我們會收集那些有利於國家主權的數據。」
時隔一年後,俄羅斯再次揮出重拳。2008年9月,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批准了有關俄羅斯在北極地區2020年前的國家政策框架及遠景規劃。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表示:「這一地區具有戰略意義,它的發展關繫到解決國家長遠發展的任務以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2009年3月,加拿大科學家再度前往北極地區搜集數據,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測量海底山脊,從而確定哪個極地國家擁有這塊海床。藉助於測量地球引力場微妙變化的儀器和工具,研究人員能夠描繪出迄今為止這一地區海底容貌的最清晰圖片,因為山脈或海底山脊這樣的宏觀地質結構會使地球引力場產生波動效應。加拿大希望能夠藉此判定哪個國家對該地區擁有主權。此舉意味著加拿大邁出了宣示北極主權的實質性一步。面對「北極遍插大王旗」的狀況,有媒體形容「新的冷戰」已經開始,擔心相關國家任何一項涉及北極主權的動作都可能引發不小的國際風波。而目前北極問題的症結是,國際上還沒有一部法律明確規定北極的歸屬。
⑵ 英國在北極問題爭端的優勢是什麼 詳細回答,不知道別亂說
樓主,你好。
很高興為你解答。
覺得滿意的話請採納!
無態可表,一是英國不是毗鄰北極的直接關系國家,二是英國已非昔日大英帝國,沒有實力在北極爭端中謀一杯羹。唯一可做的就是跟在美國後面,還有可能分一點殘羹剩飯
1909年4月23日,羅伯特-培利(Robert Peary)在日記中得意洋洋地記載了他備受爭議的經歷。他聲稱自己是第一位抵達北極的西方探險家,經過了二十載「奮斗與拼搏,迷惘與艱辛,煎熬和磨難」他的畢生事業已經「滿載而歸」。
「我已經給北極探險畫上句號,」他寫道,「我已然贏得了最後一座偉大的地理學獎杯……為了我所效忠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榮譽,也為了我自己和家人的榮譽。」
但將近一個世紀以後,這座偉大的地理學獎杯卻因為牽連了商業、外交和環境因素,仍然受人覬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當氣候變化觸發北極冰蓋消融的時候,世界強國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爭奪航行權和北冰洋海床上自恐龍時期便已完好保存至今的自然資源。
過去數周內,由俄羅斯、加拿大和其他國家所引發的一陣疾風驟雨已經突顯了開發北極問題上的兩股趨勢。其中之一是北極正經歷始料未及的快速變化,部分表現為冰蓋以超乎人們預料的速度在溶化;而另一項則表現為大量危險的政治、法律和技術分歧尚存,威脅到地球上這塊最脆弱卻維持生命的地區的未來秩序。
「這場競賽表明,是資源而不是智慧主宰了當今世界,」俄羅斯隸屬國防部戰略技術分析中心的軍事專家安德烈-約寧(Andrei Ionin)如是說,「雖然在20甚至40年內仍然看不到回報,但是爭奪已經開始。」
騷動是本月初發生的,當時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副主席、北極探險家阿爾圖爾-奇林加羅夫(Artur Chilingarov)大張旗鼓地在北極冰下四千米的海床插下俄羅斯國旗。瞬間俄羅斯對北極主權的聲張又重新出現在地圖上;此舉被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稱許為一項「十分有趣、可靠而重要的舉動」。奇林加羅夫先生自己則宣稱:「北極是我們的領土,我們必須表明自己的存在。」
對此次出其不意的公然行動,加拿大立刻回以顏色。總理斯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宣布將在巴芬島北端的納尼斯維克礦場建造一個深水港,預計於2012年投入使用。此項計劃估計耗資一億加元(合4760萬英鎊,9400萬美元,7000萬歐元),它是加拿大保守黨政府在此區域的第二大軍事投入,另一筆則是在努那福特的雷索盧特灣建立軍事訓練中心。
哈珀總理稱這些項目向世界證明了加拿大「在北極擁有實質、長期且不斷鞏固的存在性。」他說:「加拿大新一屆政府在北極主權問題上的首要原則是『要麼開發,要麼放棄'。」
上周,丹麥也涉足北極圈。雖然哥本哈根迴避了花言巧語,其仍宣稱計劃在2004到2010年間花費2000萬丹麥克朗(合180萬英鎊,360萬美元,270萬歐元)用於收集證據,在國際上聲張合法的北極領土。
丹麥外交部法律處主任彼得-塔克蘇-詹森(Peter Taksoe-Jensen)說:「如果依據當下的規則,你有擴張本國領土的可能性,那你就應該去發掘這種可能性。」
這些爭鋒相對的言論凸顯出北極邊界問題的錯綜復雜。北冰洋外圍五個國家——俄羅斯、美國、挪威、丹麥和加拿大對部分邊界存在爭議。這些國家先前都無意解決這片不可逾越大洋上的爭端,但現在全球變暖把過去難以染指的財富送到了他們眼前。
石油是讓這些國家突然顯得如此魯莽的原因之一。伍德麥肯錫(Wood Mackenzie)咨詢公司估計,包括已投產的阿拉斯加普魯度灣油田,該地區擁有相當於2330億桶石油的儲量,此計算方法折算了原油和天然氣。伍德麥肯錫估計另有1660億桶儲量為被探明。
雖然這些石油在短期內的意義不應被誇大,但它們仍然闖進了人們的夢想。俄羅斯和加拿大在靠近自身國土的北極地區已探明可觀的碳氫化合物儲量,而且都位於可以靠現有技術廉價開採的區域。加拿大更是在太平洋沿岸坐享額外的選擇,石油業巨頭已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裡近海石油開採的禁令被廢止。
在北極所發現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合成分,卻令該地區的深層開采不如乍看之下那麼有吸引力。探明儲量的85%為天然氣,未探明儲量的75%亦有可能是天然氣。這一成分造成了運輸上的難題,因為氣體需要經由管道傳輸,或者需要興建復雜而昂貴的液化廠;任何一種舉措都不是易事。
況且,位於該地區心臟地帶的石油也難以開采。分析家們警告,一些讓該產業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技術,譬如讓石油遠離冰面噴涌的技術仍然有待研發。據美國國家石油委員會的報告,部分生產技術可能遲至2050年方可成型。
如果說爭奪石油是長期斗爭的話,那麼有潛在利益可圖的海運權可能是一幅更直接的商業和戰略藍圖。冰面不斷融化,會出現更多的水域服務於航行和軍事用途。這一前景已經引發了加拿大同別國間關於西北航道(從戴維斯海峽沿著加拿大北岸到阿拉斯加的極區航道)通行權的爭議,該航道島嶼密布,是有諸多爭議的地區之一。
正是這些沖突極可能引發諸多國際緊張局勢,並嚴重阻礙北極開發。法學家們預計,今後的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在各個委員會、法庭和仲裁聽證會上會發生為爭奪該地區領土權利的唇槍舌劍。直到那以後,北極地區的政治地形才能足夠清晰到滿足各國需求;企業才能尋求安全的投資預期。
這出戲中戲的重要角色是一個鮮為人知的聯合國機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Unclos)——這一國際海洋領土法律最重要的基礎——各國可以向該委員會申請往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以外的區域擴張海底開發權。申領國必須提出有科學依據的論據,證明其大陸架在海面下綿延數百英里,因而產生了領土的自然擴張。當前一輪如火如荼的爭論與羅蒙諾索夫海嶺(Lomonosov Ridge)相關,它是一座蛇形的海底山脈,呈弧形環繞在地球的頂端,一頭指向俄羅斯,另一頭指向加拿大以及丹麥的格陵蘭島自治區。
對於解釋為什麼環北冰洋國家突然對這片區域顯得如此眼紅,該委員會的申領規則給出了另一項提示。因為這些國家必須在承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的十年內提出申領,否則就會面臨永久失去擴張領土的權利。就如同英國水文局海洋法部門長官克里斯多佛-卡爾頓(Christopher Carleton)所說:「這是相關國家申領該區域權利的一次性機會。」
在這場事關北極的公關戰役中,俄羅斯已經先行一步。2001年,該委員會收到了來自俄羅斯的第一份申請,並要求莫斯科收集更完整的數據之後再回來繼續申領程序。挪威也在去年遞交了申請,而加拿大和丹麥則分別須在2013和2014年以前遞交。
該委員會的期限貌似慷慨,但相關國家可能需要花去期限前的所有時間。因為根據科學家們的說法,俄羅斯和其他近期有所舉動的國家所面臨的關鍵事項,即收集地質資料不但代價高昂,且異常耗時。上周,美國耗資100萬美元派出了一支歷時四周的考察隊,而上一輪大陸架測繪考察活動則要追溯到1999年。
無論委員會的審議結果如何,北極法定權利更深遠的不確定性已經若隱若現。該區域已然布滿了相互重疊的領土聲明,例如挪威與俄羅斯之間關於巴倫支海的分歧。當各國通過成功的大陸架申領得到更多地域的使用權時,這類沖突的數量還將增加。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再一次作為公平的力量,用以阻止這些爭議升級為北極圈內的混戰。該公約認可包括仲裁和聯合國國際法院(UN's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在內的多種法律途徑,相關國家在那裡可以解決申領問題的分歧。這些機構仍在不斷進步,它們受理世界范圍內各類相關訟案,從西非幾內亞的產油海灣,到加勒比海巴貝多與特米尼達和多巴哥周圍豐饒的漁場。
即使這些爭議都已解決,更深層的北極圈法律問題仍有待探討。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的權威性亦可能引發爭議,這個設在牙買加的機構負責管理未被任何國家申領的土地。法學家和科學家們認為,一旦周邊國家完成了海床的申領,該組織對北極中心剩餘的甜甜圈洞狀海域具有管轄權;從而使該管理局成為深海資源的看守者,這些資源諸如從「熱洞」中噴涌而出的一種含有錳、鉑、金等貴金屬的超高溫鹵水柱。
即使面臨這些誘惑,未來幾年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國際法律界將在北極問題上搖擺不定。悲觀論者指出,俄羅斯和加拿大邊境居民戾氣正盛;美國遲遲不承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即使布希總統已敦促參議院予以批准。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計劃九月就此事舉行聽證會,作為投票表決的前奏;但是諸如俄克拉何馬州的共和黨參議員詹姆斯-英夫霍夫(James Infhofe)等批評者已經發誓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此項決議。
其他較小的北極周邊國家或許已經察覺到他們在自由混戰中的弱勢,開始尋求調解而非對抗。挪威外交部副部長利芙-莫尼卡-斯塔豪特(Liv Monica Stubholt)稱:「在北極問題上需要各國合作,而不是對立。這關繫到一個超乎國內需求和國家利益以外的問題。」
一些法律專家指出,俄羅斯和美國的介入將會引發冷戰式的僵局。如果這片區域不再受法律約束,那麼這兩個國家及其他北冰洋國家將蒙受巨大的政治和商業損失。幸而這一地區的國家已經通過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等論壇進行私人和政府間對話;同時各國科學家也定期會晤,在論文中發表相關的關鍵數據。其禮律師事務所(Clyde& Co)的赫耳墨斯-嗎蘭戈斯(Hermes Marangos)律師認為各國可能讓出其有爭議邊界的權利,以換取大陸架申領問題上的支持。
早在1909年,羅伯特-培利如此贊揚他的北極探險任務是「由世界各文明國家最優秀的人組成,經過三百年奮斗,花費數百萬財產,犧牲了許多的生命,最終征服了冰蓋和極點」。他率先抵達北極點的申明自那時起便備受挪威人和俄羅斯人的爭議和反駁。現在,當他們曾經踏足的冰層以驚人速度消融的時候,北極引發了遠遠超乎探險和商業領域的問題,這一問題關乎我們的未來生存。
挪威的斯塔豪特女士提出:「相關問題已經嚴重到不能再在爭吵中浪費時間。我們需要做一個深呼吸,並做好一切准備。」
冰層的消融改變了地理環境
在格陵蘭的Tasiilaq鎮,春天來得比以往更早。這個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小鎮,冰雪提前數周便開始融化,這還僅僅是對比了十年前的狀況,當時臨近山坡上終年不化的冰雪,在現今的短暫夏季不斷退卻。
提前來到的春天給村莊周圍的山谷帶來遍野花朵,同時卻給捕獵海豹和魚類的獵人造成麻煩,因為他們需要在堅冰上才能駕駛狗拉雪橇。
Tasiilaq鎮的現象是整個北極地區氣溫驟升的鮮明寫照。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US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的監測,今年北極海冰萎縮至歷史新低。六月的研究數據顯示,冰層的消融速度比預期快了三倍。這意味著到2020年,該地區夏季的海冰會全部消失,比預計早了整整三十年。
這一令人震驚的修正數據令北極周邊國家更加迫不及待地掠奪該地區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同時突出了這場斗爭是一台事關氣候變化的巨大賭局,因為正是氣候變化使迄今終年不化的冰層變得適於航行。
在過去一個世紀,北極的氣溫升高速度比地球上其它地區快了一倍,導致過去五十年平均氣溫升高了約2攝氏度。由聯合國召集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曾指出,以現在的消融速度,到本世紀中後期,北極冰蓋在夏季將不復存在。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US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和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六月的研究報告則更為悲觀。因紐特人間流傳的消息得到衛星數據證實,這一發現也震驚了氣象學家和各國政府。突然間,北極的融化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如果該研究報告是正確的(事實上單一的研究可能受到質疑)那全球海運路線可能在短短五到十年內改變。假使2020年北極冰塊會在夏天消失,那在未來十年內,北極的部分地區至少在一年中的幾個月內可以通航。
這種變化既會對碳氫化合物的開采,也會對商用船運都造成劇烈影響。一艘往返鹿特丹和橫濱的運輸船可以採用北冰洋航線取代蘇伊士運河,以節省三分之一路程。船隻航行也更自由,不必再依賴現在所使用的麻煩而貴重的破冰船。
雖然所有開發活動都必須遵守國際防止海洋污染的規范,環保主義者對於未來在北極開辟十字型商業航線仍感戰栗。法學家們估計該地區將成為抗議活動和法律糾紛的焦點。抗議者越來越多地利用發達國家的法院控訴涉嫌破壞環境的行為。例如上周,英國的兩個民間組織提出起訴,旨在中斷英國政府對俄羅斯庫頁島油田開采項目的暫時性支持。
抗議人士也許並不是北極周邊國家面臨的唯一問題。數年後,當事關領土申領的判決塵埃落定時,由於海平面升高,海岸退卻,屆時科學的測量方法可能已經失效了。事情的結局可能如同卡夫卡式的迷局一般,因為戰線的頻繁變化而永遠得不到解決。
⑶ 極夜屬於那個國家的特色
在南北極圈內均有極夜現相.開展旅遊業的著名的有挪威,瑞典,芬蘭.其中最有名的當數挪威峽灣中觀賞極夜現象
⑷ 加拿大的 北極地區 都有哪些城市
北極圈以內的沒有大城市,只有小鎮:
赫舍爾
麥克弗森堡
北極紅河村
斯坦頓
波拉圖克
科爾維爾萊克
科珀曼
巴瑟斯特因萊特
佩里艾蘭
約阿港
佩利貝
霍爾比奇
帕德洛平艾蘭
克萊德
湯姆貝
龐德因萊特
北極灣城
劍橋灣鎮
里德艾蘭
霍爾曼
科林森堡
阿克斯港
雷索盧特
艾薩克森
格賴斯菲約德
尤里
阿勒特
⑸ 北極熊對於加拿大有什麼重要性重大新聞
自8月6日開始的「納努克(因紐特語中指北極熊)行動」軍演圍繞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的雷索盧特展開,此次為期20天的演習自2007年首創以來到達了最北位置。加拿大軍隊共有900多人參加演習,加方還邀請了美國和丹麥海軍的一些艦只參加。哈珀在視察軍事演習時說,隨著一些國家對北極地區所蘊藏資源的興趣與日俱增,而且新的貿易通道正在開辟,加拿大北極地區的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加拿大必須繼續加強行使主權並保衛其高緯度北極地區的安全,因而「納努克行動」的重要性也不斷增加。哈珀表示,加拿大政府將繼續增加國防投入,包括在2014年至2015年發射3顆遙感衛星,為軍隊提供覆蓋全國的高精度實時圖像。
⑹ 波音737-200的重大事故
2005年5月23日一架秘魯國營航空公司波音737-200客機在秘魯中部普蘭爾帕城附近墜毀。據當地電台報道,警方透露至少40人死亡。
秘魯運輸部長說,飛機上有93名乘客和7名機組人員,其中多數人逃生。但是一名警官稱,目前救援人員已經發現至少40具屍體,估計死亡人數可能會增加到約60人。 2011年8月20日,加拿大一架客運包機當地時間8月20日下午在北極地區墜毀,造成12人死亡、3人受傷。
當地警方表示,這架隸屬於加拿大第一航空公司的波音737-200客機當天正在執行從西北地區耶洛奈夫飛往努納武特地區雷索盧特灣的客運包機任務,不料在雷索盧特小鎮以西約1.9公里處墜毀。當時機上共搭載了15人,其中4名是機組成員。加拿大皇家騎警警員康斯特布爾·迪格納德表示,機上12人當場死亡,倖存的兩名成人和一名兒童被立即送往努納武特地區地區首府伊卡盧伊特的醫院,其中一人傷勢嚴重。 2012年7月20日一架載有127人的波音737-200客機20日晚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國際機場附近墜毀,機上人員全部遇難。巴基斯坦民航部門官員認為惡劣天氣為墜機主要原因。
⑺ resolutey 漢語是什麼意思
堅決
詳細釋義
adj.
堅決的,剛毅的;不動搖的
網路
剛毅;果斷;毅;果敢的;雷索盧特
形近詞:disolutedissolute
⑻ 世界上十個你最想去的城市。
1、巴黎 (La Paris) 毫無爭議的,每個去過巴黎的人都不禁稱贊它的精細和華美,如果你沒有去過巴黎,那麼我想說,是真的,巴黎的確可以說是歐洲最美的城市。但是,有一句話也是真的,paris is designed for couples。單身的孩子,除非是三三兩兩的backpacker,難免會品位盛放的孤獨。巴黎的細節我就不說了,幾乎是每個人都耳目能詳的,Effie tower, Louvre, Notre-Dame, La Seine River, Versaille, pink cheery trees and café in the street。相比起來巴黎的消費其實不算高,尤其是交通,哪怕是4-course French dinner一個人只要50euros左右。
維也納
2、維也納 (Wien) 處於東歐的維也納,是一個完美結合了人文和自然,歷史和時尚的都市。整個城市都給了我一個很完美的感覺就是-優雅,無論是穿著高貴皮草大衣的白發蒼蒼的耄耋或是穿上古代黑色大袍的街上宣傳音樂會的人員。沒有一個廣場能真正同時給我艷麗精巧而又庄嚴宏偉的感覺,Belvedere是第一個。走出歌劇院之前,你覺得自己活在中世紀,出來之後modern的街道又讓你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個錯覺。
羅馬
3、羅馬 (Rome) Rome wasn』t built in one day, while I finished visiting it in one day。羅馬是一個又太多東西可以看的地方-Colosseo, Castel Sant』 Angelo, Trinta』 Dei Monti, Saint Pietro, Fontana Di Trevi…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巨大的博物館,沈澱了幾千年來的藝術、哲學、文化、歷史和時尚。南歐的物價低廉更是讓羅馬成為度假不得不去的地方。
布拉格
4、布拉格 (Praha) 被稱為「東歐巴黎」的布拉格,是一個編織了久遠時代童話和末代皇家氣息的城市。來回走在Charles Bridge上,遙看隔岸山頂上的城堡,聆聽街頭藝人在雕塑下陶醉地演奏著各種捷克的民間樂器,細數著橋下悠然游動著的天鵝。或者是坐在布拉格廣場上,喝著捷克特有的1 litre beer,看著明媚的捷克少女的舞蹈,也許會覺得時光會因此而停留。加上隨著經濟起飛而發達的交通系統,布拉格也是一個must-go。
CK
5、 CK (?esky Krumlov) CK是一個連中文名稱都沒有的捷克南部小鎮,從布拉格坐巴士要3個多小時才能到。任何圖片都不能表達出它的美的1/10,因為這個地方是需要去感覺的。古老的木屋,黃昏時渺渺的炊煙,紅彤彤的屋頂隨著S型的河流錯落有致的繪成一幅中歐小鎮的和睦景色。已經廢棄的城堡和仍然流傳的公主和王子的童話,讓CK成為我list上第一個非首都的城市。
布達佩斯
6、 布達佩斯(Budapest) Buda和Pest是分隔在多瑙河兩岸的小島,組成了這個城市。1984年她在巴黎被評為名國首都中最安靜的城市,是不無道理的。靜謐的河水慢慢地流淌,左岸是充滿童話色彩的漁人塔(Halaszbastya)和古老城堡,深夜從城堡區走下來,華燈初上的Chain bridge讓人不得不聯想翩翩。可惜的是,這個城市美則美已,經濟發達程度則並不樂觀。
SINTRA
7、 Sintra 一個離里斯本不過半個小時的小鎮,也是古代皇帝的行宮。鬱郁蔥蔥的青山上,雄踞著的是城堡和皇宮,從上至下,隨步景移,心曠神怡。匠心獨到的私家花園更是營造了一種撲簌迷離的神奇感覺。坐在陽光滿布的街上,享受著Sintra獨有的美味甜點和味道醇厚的紅酒,的確讓人樂不思蜀。
倫敦
8、 倫敦(London)怎麼可以忘記我們親愛的「大不列顛」呢?:D英國,已經被華人佔領了,倫敦更是如此-滿眼皆是華人。現在倫敦對華人的態度好了很多,許多公司更是積極採取各種對華的政策-比起十幾年以前,街上還有「No dogs & Chinese」餐廳的情況,已是徹底兩樣。所以說,用殖民地心態做小狗一味奉迎的奴才心態,哪怕家財萬貫,也不會獲得「英格蘭紳士」們的認同的,還是只有整個中國的強大才會換來別人的另眼相看吧-似乎有一點點走題。恩,倫敦,是museum goers的天堂,還有輝煌的皇宮和令人瘋狂的購物,讓這個城市成為華人的棲息地。
阿姆斯特丹
9、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說到這個城市,很多男生都在心裡竊喜-著名的red strict,show, space cake, mushroom,阿姆斯特丹這個名字已經代表了,自由,開放和多元化,在歐洲也是非常現代化的城市。除了讓人迷幻的燈紅酒綠,還有大家都熟悉的tulip, wind mills, cow和boat house。韓國電影Daisy更是把這個城市賦予了巴黎一樣的浪漫情仇。
布魯塞爾
10、布魯塞爾/根特(Brussels/Gent)讓我對著Brussels說什麼好呢。一個最典型的歐洲城市,並不整潔,並不漂亮,並不發達也並不著名。除了歐盟總部(離我家1分鍾)和Grand Place,根本沒有什麼可以看的地方。
⑼ 耶洛奈夫的旅遊
耶洛奈夫,加拿大北部西北地區首府,位於北緯63度,人口18000人。耶洛奈夫介於大熊湖和大奴湖之間,緊靠大奴湖北岸,大奴湖以南有著名的野牛國家公園,這里是加拿大最大的美洲野牛生長區,這些野牛最大的天敵就是狼群,為了抵抗狼群的襲擊,保護小牛的安全,經常是許多公牛排成一行,甚至是圍成一個圈,頭朝外以抵禦狼群,往往狼群會在公牛的威嚴下知難而退。 耶洛奈夫雖然只有1萬多人,但是它是一個高樓林立,生動活潑的城市,即使到深夜12點,大街上還是燈火通明,人流不息,酒吧、餐廳、飯店到處熙熙攘攘,儼然一派都市夜景,絲毫感覺不到已經到了北極。 耶洛奈夫水上飛機十分發達,據說發現這個地方的不是汽車,也不是輪船,而是飛機,人們為了紀念第一架飛抵耶洛奈夫的飛機,還專門建立了一個高大的紀念架,直到現在這架飛機還聳立在耶洛奈夫郊外的那座高架上,供遊客參觀。 在這里你可以每人花幾十元加幣乘水上飛機在這個城市的上空和周邊轉上一個小時,它會讓你進入一個夢幻的國度,你也可以乘飛機到周邊的各個島嶼。雷索盧特村是因紐特人定居地,這里距北極點只有320公里,這里的居民遵循著古老的生活方式,在苔原和北冰洋上打獵,在這里你可以隨當地人外出打北極熊,打到的獵物肉是當地人的,皮可以送給你,當然你是要支付一大筆錢的,雷索盧特村雖然沒有酒店、賓館,但是這里有舒適的住宿設備,到了這里你還可到附近去看大白鯨,獨角鯨,或者到附近的富蘭克林和船員的墓碑前去追思他們的探險之旅。 耶洛奈夫充滿了幻奇,在這里你經常能看到一座人形的巨大石雕矗立在你的眼前,那是因為大地沒有路標,所以古時候,這里的居民便豎立了這種因紐蘇特(Inuksuit)雕像以指引方向,而就在這雕像的身後往往就是現代的摩天大樓與此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耶洛奈夫是北部加拿大的旅遊中心,尤其是當地的節慶之日,更是遊客如雲,在3月,有為期3天的狗拉雪橇比賽,競賽長度是150英里(約240公里),比賽獎金全國最高。同一時間,還有「馴鹿狂歡節」(Caribou Carnival),包括冰雕、招待員舞會及宴會等。 7、8月份的北極圈內是幾乎沒有黑夜的,盡管已是深夜1點但是天還是亮的,就象那種陰的很重的白天。這時有為期一周的「子夜太陽節」(Festival of the Midnight sun),以北國文化為主。這里也是看北極光的最好位子,每逢冬季這里都是黑夜,而這個季節的遊客幾乎擠滿了所有的酒店、客棧達數千人之多。 ◆伊努維克(Inuvik) 從洛奈夫到伊努維克沒有公路,只能乘耶飛機前往,飛行了一小時零五十分鍾,平穩地降落在這個北緯68.21°地球最北部的大型機場,來到了世界最北部的這個城市。 伊努維克,並不象想像的那樣荒涼,加拿大直到北極還是那麼方便。24小時的時間不但走遍伊努維克小鎮,而且走遍了這個城市方圓50公里內的所有道路。 小鎮不大,但設施齊全,小鎮有3000多人,但小鎮的房子足有5000幢,小鎮主要居住的是三種人,部分因紐特人,部分印第安人,還有一部分白人,聽說是丹麥人的後裔,小鎮到處都可以看到被拴養的犬,它們從春天開始被豢養,到了冬天就是主人的交通工具了。 小鎮再向北已經無路可通了,但是再往北不遠處還有兩個小村子。伊努維克小鎮,堪稱極地西部的旅遊中心,小鎮的郊外有幾座國家公園,它充分地展示了極地的生態,小鎮內旅館、酒店到處可見,在小鎮不遠北面的班克斯島(Banks Lslana)上有拉弗克國家公園(Aulavik National Park),盡管那裡已經是北緯70o了,但是仍然生長著綠草、蘆葦和石南屬植物及小柳樹,上千頭麝香牛以此為食,這個公園還是極地鳥類生長地。此外伊努維克東邊的派瑞角(Cape parry)也是著名的鳥類保護區,鄰近的圖克圖特國家公園(Tuktut Nogait National Park),是最晚落成的極地動物保護區。在公園南側,皮爾河和北極紅河(Arctic Red River)間,常見野大白羊、北美馴鹿、大灰熊及神秘矛隼暢游其間。鄰近圖克托亞圖克(Tuktoyaktuk)的波弗特海岸(Beaufort Coast)上,有許多冰核丘,這是因為底下冰層擠壓,造成砂礫或土壤向上隆起,而形成圓錐狀地形。馬更些三角洲上的冰核丘,有些高達130英尺,直徑幾乎達1000英尺,是極地一處壯觀的天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