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機會成本分析股票下跌
擴展閱讀
男子長4個腎 2025-05-16 12:47:58
散戶怎麼看股票 2025-05-16 12:36:22
鋼鐵b的股票代碼 2025-05-16 12:36:21

機會成本分析股票下跌

發布時間: 2022-06-08 19:38:08

⑴ 持有個股下跌,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再決定要不要平倉

大盤如果跌幅較大,拖累個股走勢,那麼這叫做系統性風險。出現系統性風險時,個股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因為,大盤就像一艘船,個股就像船上的人。一旦船要下沉,那麼船上的人一般也面臨下沉的風險。這時候,趕快跑當然是最佳選擇。當然,這個風險有大有小,最好是評估一下風險的大小再決定是否止損。如果是中長線的頂部,那麼止損是必須的。因為調整的時間很漫長,持股的損失會很大。如果是短線或者波段調整的風險,那麼可以忍一忍。或者適當減倉,不用全部清倉。這個問題是要綜合很多方面來看的,我這樣分析幾條吧。

而如果我們是做中長線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賣出大部分的股票來避險,降低我們的倉位,減少損失,這叫保存實力,只要有本在,我們總是能趕上下一個機會的。

如果我們的倉位很小,手中的現金流也足,那麼也不必要賣出,我們只需要等到大跌加倉,這樣也是拉低成本的方式。

如果我們不幸在高位接盤了,更要及時止損,再在低位買回來,逢漲回賣出,這樣的做波段再把我們的損失賺回來。

所以要不要止損,要怎樣的止損,是需要看自己的股票情形來具體分析的,不是跟風操作和盲目的操作。

⑵ 機會成本的案例分析

案例資料
資料1、某企業准備將其所屬的餐廳改為洗浴中心,預計洗浴中心未來一年內可獲利潤70000元,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主是否應該將其所屬的餐廳改為洗浴中心?他應該怎樣決策?
資料2、某企業有一筆閑置資金,如果用來購買設備,當年可盈利70000元,也可入銀行,每年得到利息50000元,那麼,企業主是否應將這筆錢用來購買設備?
資料3、投資者王某可以選擇股票和儲蓄存款兩種投資方式。他於1999年9月1日用1萬元購進某種股票,經過一年的操作,到2000年9月1日,投資股票的凈收益為450元。如果當時他將這1萬元存入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年利率為2.25%,扣除利息稅,則有180元的實際利息凈收益。
從上例可以看出,這180元就是王某投資股票而放棄儲蓄存款的機會成本。若考慮機會成本,王某的實際收益應為270元,而不是450元。如果到2000年9月1日,王某投資股票獲得的凈收益為150元,若考慮機會成本,他的實際收益則是虧損30元。
試根據上述資料思考企業在進行經營決策時為何必須要考慮機會成本因素?如何理解機會成本?
1、機會成本的概念
機會成本是由選擇產生的——一種經濟資源往往具有多樣用途,選擇了一種用途,必然要喪失另一種用途的機會,後者可能帶來的最大收益就成了前者的機會成本。假設有一筆資金,可以把它存在銀行里,也可以把它投入到企業運營中。假設選擇的是把它投入運營中,那麼這筆資金儲存的銀行利息就是把資金投入企業運營的機會成本。資料2中某企業有一筆閑置資金,如果用來購買設備,當年可盈利70000元,也可入銀行,每年得到利息50000元,50000元即為購買設備的機會成本。同理,若將這筆資金存入銀行,就會損失因購買設備可獲得的利潤70000元,70000元即存入銀行的機會成本,很顯然,決策者會選擇機會成本小的方案,即將這筆錢用來購買設備,年獲利70000元。
機會成本,對於投資者來說,就是指將資金進行某種形式的投資所獲得的收益相對於其放棄的另一種形式投資所獲得的收益。
2、機會成本的兩個條件
機會成本概念的前提是大多數經濟資源都具有多樣用途。機會成本的兩個條件是:
(1)所使用的資源具有多種用途
機會成本本質上是對不能利用的機會所付出的成本,因為企業選擇了這種用途,就必然喪失其它用途所能帶來的收益。如果資源的使用方式是單一的,那就談不上各個機會的利益比較。只有當資源具有多用性的時候,企業才要考慮機會成本,這是考慮機會成本的一個前提條件。
(2)把可能獲得的最大收入視為機會成本
考慮機會成本時並不是指任何一個使用方式,而是指可能獲得最大的收入使用方式。在這里,需要強調可能性。
3、企業在進行經營決策時為何必須要考慮機會成本
在現實中,有很多企業在購進某種生產要素時,這種要素的市場價格較低,一段時間後,價格上揚,這個時候,是按照原來的生產計劃再加工這種要素,還是直接出售這種要素呢?如果是選擇前者,那麼直接銷售所可能獲得的收益就是再加工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和經濟利潤都可以用來衡量一項決策的經濟利益。經濟利潤區別於會計利潤就在於它考慮了機會成本。管理者必須考慮機會成本和經濟利潤這兩個概念。作為決策分析中經常使用的一個特定概念「機會成本」,是在決策分析過程中,從多個供選方案中選取最優方案而放棄次優方案,從而放棄了次優方案所能取得的利益而成為損失。這種由於放棄次優方案而損失的「潛在利益」就是選取最優方案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雖然不構成一般意義上的成本,不構成企業的實際支出,也不入賬,但它是決策者進行正確決策所必須考慮的現實的因素。忽視了機會成本,往往有可能使投資決策分析發生失誤。如資料1某企業准備將其所屬的餐廳改為洗浴中心,預計洗浴中心未來一年內可獲利潤70000元,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主在決定是否應該將其所屬的餐廳改為洗浴中心時應考慮機會成本後再決策,他的優選方案的預計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否則所選中的方案就不是最優方案。

⑶ 淺析機會成本。。。

比如說你有1000元錢,有兩個選擇:
1。打游戲花掉
2。投資股票

如果你選擇第一種,那麼你將放棄投資股票所能帶來的收益。這個收益就是機會成本。

那就再給你個長點的:

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既虛既實的一種成本。它是指1筆投資在專注於某一方面後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資獲利機會。
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曾用熱狗公司的事例來說明機會成本的概念。熱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時,但不領取工資。到年未結算時公司獲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觀利潤。但是如果這些所有者能夠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們所獲年收達45000美元。那麼這些人所從事的熱狗工作就會產生一種機會成本,它表明因他們從事了熱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獲利更大的機會。對於此事,經濟學家這樣理解:如果用他們的實際盈利22000美元減去他們失去的45000美元的機會收益,那他們實際上是虧損的,虧損額是45000-22000=23000美元。雖然實際上他們是盈利了。
那麼如何理解上述這種現象呢?
我們設想他們(以自己的勞動)投入熱狗工作P所得的收益仍然是22000美元,而(以相同的勞動)投入某種工作Q所得的收益也是45000美元。那麼按照人們所理解的機會成本概念,他們投入工作P的機會成本是工作Q的收益即45000美元,同樣,投入工作Q的機會成本是工作P的收益即22000美元。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
但是實際上,由於任何一個單位的投資(無論是勞動投資還是資金投資)都具有專注性,因此不能設想投資獲得二注收入(所謂「二注」即是指同時分為2個或多個方面的注入,如1個單位投資額分為2個注入方面,這是不可能的。1個單位的投資額只能在同一時間專注於某個行業的某一點上,這即是「投資專注」性)。通俗地說,1筆投資不能同時被假設為獲得2筆(或2筆以上)投資的收益。所以在計算機會成本時我們不能用1筆投資的二注收入來疊加,也不能用它的二注成本耗費來疊加。比如我們不能算他們在從事熱狗工作的過程中又再想同時獲得工作Q的收益,以致如果不能獲得這個收益就認為產生了機會成本。如果他們真能獲得這樣的二注收益,那麼他們應該獲得22000+45000美元的二注收入,而不單止22000或45000美元。
但以上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似乎具有這種投資與收益的二注性,因為它想在獲得當前的工作P之收益的同時,又想要獲得工作Q的收益,當不能獲得工作Q的收益時,就被認為是虧損的。特別是當已經獲得較高收益的同時還想得到較低收益的情況。比如當從事工作Q已經獲得比工作P更多的收益時,還想到失去了工作P的更少收益,這樣的話,所理解的機會成本就不對了。
實際上機會成本應該是這樣:工作P對於工作Q來說具有機會成本,但工作Q對於工作P來說就已經沒有機會成本了,因為工作P的收益比工作Q小。因此所謂機會成本實際上只是「相對機會成本」而沒有絕對機會成本。當一個人正在從事的工作收益比較低時,相對於你所能從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來說,就產生了機會成本。比如一個人能夠做經理和教師,而經理工作的收入顯然要比教師的收入大,因此當你從事教師工作時,相對於經理工作來說你就存在著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從事經理工作會使你失去教師工作的更低收入,從而產生一個機會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對於收入小的工作來說,是沒有機會成本的,因為你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機會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謂「機會」實際上就是尋求更大利益的機會,既然獲得了更大利益,那麼因失去機會所導致的利益喪失也就相對沒有了。
那麼,由於從事工作P比從事工作Q所獲得的收入較小而產生了機會成本,其機會成本量是工作Q的收入減去工作P的收入,即45000-22000=23000美元。他們因此虧損了23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漸漸提高,從22000達到40000,則他們所失去的機會成本只是45000-40000=5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與工作Q相等的45000,則他們的工作P與工作Q對比就只有等於零的機會成本了,即45000-45000=0。如果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比如50000,則他們從事工作P的機會成本相對於工作Q來說就是45000-50000=-5000美元,機會成本為負數。機會成本為負數表明什麼呢?表明他們工作P相對於工作Q來說已經非但沒有機會成本,而是還大大「抵值」呢!由於成本作為一種代價耗費是總是趨向於最小化的,因此從事一項工作,它的機會成本越小越好,它的最小值自然要包括0值以下的負數。

⑷ 影響股票動盪的因素有哪些

(一)系統信息
系統信息是指那些對所有上市公司未來經營狀況產生影響的信息,又稱宏觀信息,這些信息會引起股票價格整體水平的漲跌,包括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1.宏觀經濟信息
證券市場素有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之稱,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它表明證券市場是宏觀經濟的先行指標,另一方面也說明宏觀經濟的走向決定證券市場,宏觀經濟的好壞將直接引起證券市場的波動,而且宏觀經濟的走向是影響證券市場長期走勢的重要因素。影響股票價格變化的宏觀經濟信息主要有:
(1)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國經濟成就的根本反映,從長期來看,在上市公司的行業結構與該國產業結構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股票平均價格的變動與GDP的變動是一致的。但並不是簡單的GDP增長,證券市場價格就會上升,不同國家的情形是不同的,有的可能是正相關,有的可能是負相關。因此,GDP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應該將GDP與經濟形勢結合起來綜合考察。
(2)經濟周期
西方經濟學家一般把經濟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隨著這四個階段的交替出現,股票市場也會隨之產生周期性波動。由於受人們預期的影響,股票價格指數會先於經濟周期的變動而變動,當經濟由蕭條走向復甦時,一方面市場仍然蕭條,實際的股利沒有增加,但是人們壓抑的需求正慢慢顯露出來,未來的市場前景看好,企業也積極為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制訂籌資計劃;另一方面,政府為了刺激增長會採取一系列經濟政策一創造寬松的經濟環境,為企業發展創造外部條件。正是這些信息使得投資者對未來充滿信心,期望低價投資獲得未來的高回報,因此股票市場將提前復甦,股價開始上漲,股價指數先於經濟而上升。隨著經濟進入擴張時期,預期股利增加,企業紛紛籌資擴大規模,利率也開始提高,由於人們對未來股利充滿信心,股價會不斷的上漲,但到了經濟擴張的末期,由於資金成本過高,股價已上升至高位,投資者預期股價上升有限甚至下降。看空的預期使得股票價格提前下跌,股價指數先於經濟發展的減慢而下跌了。在經濟的收縮階段,股票價格急劇下跌,股票市場的收益率會向低於利率的方向轉化,於是人們紛紛逃離股票市場,致使股價一路下跌。在經濟的蕭條時期,股票市場非常混亂,股票價格動向不一,投資者擔心股利減少,因此股票價格提前達到谷底。這就是經濟周期對股票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不難看出,經濟周期是決定股票價格長期走勢的重要因素。
(3)通貨變動
通貨變動包括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通貨膨脹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機制在通脹的不同階段有所不同,在通脹初期,由於經濟處於擴張期,貨幣政策寬松,產量和就業都持續增長,出現推動股票價格上升的力量。但通貨膨脹趨於高潮並引發金融緊縮時,通脹會影響收入和財產再分配,從而改變人們對物價上漲的預期,影響到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行,產生股票價格下壓的力量。但從總體上來看,通脹與股價呈反向變動關系,即通脹率上升,股價下跌;通脹率下降,股價上升。這意味著通貨膨脹與收益率是負相關的。通貨緊縮只會對宏觀經濟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到證券市場。
(4)國際金融市場
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會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到別國的證券市場。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例,最初只是泰國一個國家的貨幣危機,但由此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使得整個亞太地區的金融市場陷於危機之中,該地區許多國家的經濟長期陷於低谷中,乃至整個全球經濟的發展速度因而放緩,國際金融市場長期處於低迷狀態。
在加入WTO之後,我國資本市場將逐步開放,我國的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也日趨緊密,因此,我國的證券市場必將會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影響。一方面它會直接影響我國投資者的心理預期,進而影響到股票市場;另一方面它會從宏觀面和政策面間接影響股票市場的發展。
2.宏觀經濟政策信息
我國股票市場是一個初興的市場,宏觀經濟政策因素對股票市場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政策手段主要有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兩種。
(1)貨幣政策
所謂貨幣政策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所指定的關於貨幣供應和貨幣流通組織管理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准則。我國中央銀行調控宏觀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貸款規模控制和匯率等。這里我們以利率為例來說明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當利率上升時,一方面人們投資股市的機會成本增加,部分資金從股市流出,資金供不應求,股票市場需求減少,供大於求,股價就會下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增加,盈利水平降低,給投資者的報酬也會減少,因而該股票的投資價值不大,股價也會下跌。當利率下降時,一方面機會成本減少,社會資金就會流向股市,資金供給增多,股票市場需求增加,引起股價上升;另一方面,利率下降將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促進企業投資。擴大生產,從而提高盈利水平,使該股票具有投資價值,股價也會上漲。因而降低利率的政策是為疲軟的股市打入一支強心針,是使經濟走出低谷的一種辦法。
(2)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政府依據客觀經濟規律指定的指導財政工作和處理財政關系的一系列方針、准則和措施。根據其對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國家預算、稅收、國債等。以國債為例,如果政府增加國債的發行,那麼會使投降股票市場的資金減少,使得股票市場的需求減少,進而引起股票價格下跌。
3.非經濟信息
影響股票市場的系統信息除了上面的宏觀經濟、政策信息外,還有政治、自然災害、社會文化等信息。通常來講,政治的不確定性能夠增加交易量而減少產出,也就是說,政治信息的缺乏使股價波動增加。就自然災害而言,以地震為例,它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並不是簡單的,一方面由於災後重建會增加對鋼鐵、水泥等建築材料的需求,使得這些行業及相關行業的預期股利上升,進而引起股票價格上漲;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在地震中受到重創,卻無法在災後迅速恢復的行業而言,預期股利會下降,進而引起股票價格下跌。
綜上所述,系統信息首先影響的是上市公司的生存環境,市場環境的改變必然影響幾乎所有上市公司未來的經營業績,進而影響整個股票市場的價格變化。
(二)非系統信息
非系統信息是指僅影響個別上市公司未來經營狀況的信息,又稱微觀信息,包括企業的經營狀況,重大決策和突發事件等。非系統信息將直接影響上市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凈資產收益率、資金成本率等因素,這些將直接影響股票的內在價值。這里我們將針對幾類常見的非系統信息予以說明。
1.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投資者可以通過會計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依照現行的會計理論,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是由其未來的盈利能力決定的,在分析公司的盈利信息與股票價格之間的內在關系時,一般用公司股票價格P與盈利水平E的比值(即市盈率)來表示。在一定的市盈率(P/E)水平下,公司盈利水平越高,其股票價格就越高。當盈利信息公布時,股票價格變動所反映的是未來盈利變動的信息,也就是說,股票價格變動源於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強。因此,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盈利消息的了解,也就說明了盈利信息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作用。
2.分配方案信息
分配方案信息是上市公司的重大決策信息之一,上市公司公布的分配方案的形式有現金股利、股票股利、公積金轉增股本、配股和不分配。在股票市場上,相對於現金股利而言,投資者更偏好於資本利得,這使得現金股利對股票價格的影響較小。送股反映了上市公司對未來利潤增長抱有信心,而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增長可使反映公司未來價值的股價上揚。配股說明上市公司有好的項目需要投資,是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投資者對其未來利潤增長較有信心。總而言之,投資者對分配方案的歡迎程度取決於對公司未來盈利的預期,而在方案公告日及真正實施後股票價格的表現還取決於分配方案本身與市場預期之間的差距。
3.增發新股信息
增發新股信息也是企業的重大決策之一,上市公司因有項目需要投資而發布增發新股的信息,但由於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不足,信息披露不真實等因素的影響,資金的投向不確定,使得本應是利好消息的增發新股信息變成了利空消息,造成股票價格的下跌。
企業的重大決策信息除了上述的制定分配方案和增發新股信息外,還有資產重組、收購兼並和更換管理層等。這些信息對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取決於投資者的預期以及實際情況與市場預期之間的差距,差距越大,股價變動也就越大。
4.突發事件
上市公司的突發事件包括法律訴訟、壞帳等不可預期的信息,這些信息也會影響到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行為,影響的結果要視實際情況來分析。開始這些信息可能是利空的,會引起股票價格下跌,但隨著事態的發展,結果可能對上市公司而言是利好的,進而引起股票價格的回升。但無論如何,突發事件肯定會引起股票價格的波動。

⑸ 機會成本在企業投資決策中的作用

給你兩篇文章吧。

《機會成本概念與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分析》

機會成本概念與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分析

在我們引進的經濟學概念里,「機會成本」深入人心的程度是非常之高的,它不僅活躍於經濟學理論學術界,而且深得現實經濟生活里各方面的器重,甚至於擴展到了政治體制、法律觀念和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至於在金融投資、股票、證券行業里,「機會成本」常常與風險概念一並使用,成為投資決策與風險判斷的最重要的方面。不談「機會成本」而言投資者,多半會被認為是「不合格」的投資者。

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它是指在生產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生產一種貨物佔用資源而不能用於生產另一種貨物的價值。換言之,就是當一種資源只能用於生產一種產品時,未被選擇的生產產品的價值大小,就是被選擇的生產產品的機會成本。如一批鋼鐵用於生產機床時,它們就不能被用於生產汽車,生產汽車產生的價值便是生產機床的機會成本;同樣,當鋼鐵用於生產汽車時,生產機床產生的價值就是生產汽車的機會成本。由於資源的有限性,生產者只能在不同的產品生產決策上做出選擇,擇一而須棄另一,擇得合適,便是機會成本低下,經濟效益好;相反,擇得機會成本高者,經濟效益就不好。由於機會成本並不是實際選擇定的生產產品的成本,它更大程度上是觀念性的。

無疑,這是一個很有實際使用價值的經濟學概念,當它從生產領域引入到投資領域後,投資資金便作為資源來看待了。在投資的選擇上,擇一而不能投另一,便有投資的「機會成本」考慮。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無一不是在投資項目的多方面對比與選擇後才完成的,那種被列於選擇,而最後又沒有投資的項目,自然成為了機會成本的計算主體,在這一主體上投資可能得到的全部的價值收益加上投資價值量,就是被選擇定的投資的機會成本。

當機會成本概念引入投資領域時,相應地,人們對於風險的概念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傳統的投資活動里,人們通常只從投資活動本身計算成本,如投資咨詢成本、投資的可行性研究成本、投資的生產資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它構成了投資的實際成本。一個投資項目或對象,只有耗費於其上的各種支出才是成本計算范圍內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投資的成功與否,就取決於投資後產生的收益,投資成本水平高低則取決於收益的多少,它與投資活動范圍以外的項目是沒有什麼關系的。在這種成本概念下的投資風險,也就是投資後可能沒有任何收益,而且可能損失投資資本的結果。有了機會成本概念之後,投資者便將風險的范圍擴大了,如果投資的項目或對象雖然得到了收益,但沒有達到預計的水平,沒有達到投資於另一個項目或對象可能產生的收益水平,也就是說,投資實現的收益水平並沒有高於機會成本,這便是投資的不成功,投資沒有得到「機會」性收益,投資決策錯誤,與此相關的投資決策與活動就是風險巨大型的。

正是這樣的投資機會概念和投資風險概念,使得投資者對於投資的考慮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投資者不再簡單地將投資的直接收益作為評判投資成本與否的標准,而是將收益與風險和「機會成本」聯系分析,對投資的成功要求大大提高了。相應地,人們推出了新的風險分析辦法,並且推出了大量的避免風險的工具與方法,試圖在任何一次投資活動中,都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是將風險降低到最小水平。金融衍生產品就是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應當說,當前的金融衍生產品給予我們這個世界的,主要還是一種方法,一種工具。它似乎在表明,凡是與金融活動相關的產品,無一不可以來「衍生」一下,利率可以,股票指數可以,外匯可以,債務當然也可以。因此,我們目前還根本細分不了金融衍生產品的種類,大體與金融活動相關的期貨、期權、調期、回購等都在金融衍生產品范圍之內。因此,金融衍生產品可以定義為已有金融產品基礎上設計出來的新的投資對象。顯然,作為投資對象,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就是清楚的:一是避免風險功能;二是投機套利功能,投資就有投機的可能,金融衍生產品不是一般的投資對象,投機功能就是強大的。就金融衍生產品的避免風險功能而言,在投資者風險概念擴大了的情況下,金融衍生產品的這一功能似顯得更加招人喜歡,也更顯得地位突出。

以股票期貨指數為例來討論。對於單個投資而言,股票投資可能是世界上風險最大的投資之一,這就產生了投資避險的要求。股票指數期貨正是應這樣的要求而「衍生」出來的產品。對於一個有多種股票的投資者而言,股票指數期貨就是最有效的避免風險的工具了,它以股票指數期貨市場相反的操作。一定時間後,股票的價格真的下降了,投資者手中的股票貶值了,他的投資受到了損失;但是,股票期貨也下跌了,他通過買入股票期貨來對沖,贏得了期貨市場上的正向收益,結果,該投資者沒有損失,或許還能賺點,最普遍的情況,便是損失得很少。

同樣,如果一個投資者賣出股票後,做了空頭,股票價格上升,而且顯示出了繼續上升的熱頭,這對於投資者是一個損失,他需要別的方式對這種損失進行補償,於是,他需要買入股票期貨來避免這種風險,如果股票市場價格上升,他出售股票的損失也就越大;而在股票期貨市場上,股票指數期貨價格上升,賣出合約可以得到相當價值的收益,這樣一收一付,正負相抵後,至少也是風險減少,股票指數期貨的避免風險功能表現得格外充分。

在這樣的股票市場與股票指數期貨市場相反的操作中,我們可以留心到如此的事實:如果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做的是多頭,而同時並不利用期貨市場上的避險保值功能,那麼,投資者可能會有兩種結果出現:一是股票的價格上升,股票的投資者將拋出股票,取得可觀的投資收益;二是股票的價格下降,股票的投資者由於資金周轉等問題,他不得不拋出,由此蒙受較大的投資損失,與既做股票市場多頭,同時又做股票期貨市場上的賣空來說,投資者可能賺得痛快,也可能賠得慘重,收益的波動曲線是大幅度的;而利用了股票期貨市場者,就在不賠不賺和小賠小賺之間波動,曲線是平緩型的。

同樣,當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做的是空頭時,在不利用股票期貨市場的情況下,投資者可能由於價格下降而慶幸拋得及時,減少了損失或是獲得了收益;相反,如果股票價格上升,投資者則可能後悔拋股票過早,形成了重大的損失。和利用股票期貨市場情況不同,如此的投資活動的收益波動曲線是高波峰和低波谷的。如果利用了股票期貨市場,則拉平了收益的波動曲線。

可見,用不用股票期貨來做反向操作,實際上是投資者對投資做不做保險的選擇,如果做了,投資者就不再有投資損失的巨大風險,但同時,它也使投資者得到較大收益的可能性消失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風險是避免了,但賺取大錢的機會也丟掉了。我們承認,這的確是金融衍生產品投資保值避免風險的功能。但是,如果認識只是停留於此,我們的思想就顯得過於狹窄了。

仔細的分析可以發現,利用股票期貨市場來避免做股票投資的風險,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誇大機會成本的觀念在作崇,投資者將股票投資的非實際成本過於計較了。在多頭投資者那裡,他將股票價格可能下降而形成的風險誇大了,但他又不想馬上拋出股票,由此利用起了股票期貨產品;在做空頭的投資者那裡,他將股票價格可能上升而形成的風險誇大了,但他又沒有辦法不做空頭,他也就利用起了股票期貨產品。多頭者想持有股票,空頭者不想馬上投資,都是以相反的操作作為機會成本來考慮的:多頭怕拋了股票會有更大的損失,而空頭則害怕馬上買入會極不合算。這樣的結果,機會成本成了投資的最主要考慮,同時又被放置於放大的地位上,投資者便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最後,乾脆利用股票期貨市場來「保險」,誇大的機會成本馬上變成現實的風險度量,投資者用股票期貨消滅了風險,也消滅了增加收益的機會。

但是,機會成本畢竟不是實際成本,在進行股票投資時,考慮機會成本是必要的。若是過於計較,結果就失去投資本身的意義了。在進行任何投資時,投資量、實際成本支出、投資收益和投資損失量是四個真實的需要計算的指標,一個股票投資者做多頭時,他應當對股票市場的情況有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如果他估計股票價格將下降,最簡單可靠的反應是將股票及時地拋出;一個股票投資者做空頭時,如果他估計股票價格將上升,他就應當在股票市場上及時地買進,以待謀利。如果投資者的估計錯了,投資者將需要支付的是實際的投資損失量或是實際成本。利用股票期貨市場來「保險」價值,實際上是一種將手中現有價值延續到一段時間後不變的做法,它與股票投資者對市場的分析與判斷不再有任何關系,市場是升是降,投資者手中的價值基本不變。這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投資么?就此而論,股票期貨產品的保值功能是消極的工具,它使投資者沒有了投資價值的變化風險,也沒有了投資價值增加的積極力量。

問題還遠不止於此。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者千千萬萬,如果每個投資者都是如此進行操作,不論做空頭還是做多頭,投資的風險都由股票的期貨市場操作「保險」住了,那麼,股票市場的價值變化也就將基本穩定了。從總的情況分析,現代的股票市場,不論是發達國家的市場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都具有「零和交易」或是准「零和交易」的性質,即是股票市場有人賺錢,一定是他人賠錢所致。在投資者都用股票期貨來進行保值後,股票市場便一定是超常地穩定了,沒有人能夠利用股票市場的波動來進行投資了,這樣一來,股票市場的存在便有了問題,沒有投機的股票市場,還有什麼投機者呢?就是一般的投資者,誰又不想低價買入而高價賣出呢?股票市場的存在又還有什麼必要呢?

從理論上講,股票的期貨產品如果只是讓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作為保值來使用,這一產品的保值功能很可能就會將股票市場送進歷史的博物館。但是,現實運行的情況表明,股票市場並不因為股票期貨市場的出現而有生存問題,相反,這使得股票市場更加活躍,而且波動更大。這就充分地告訴世人,股票期貨產品最重要的功能並不是保值,而是投機,股票期貨產品雖然產生於股票產品,但它遠比股票本身更具投機性,這是我們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雖然金融衍生產品的功能目前還沒有一致性的定論,對於它是褒是貶各有說法,毀譽參半,爭論頗大。從我們的分析可見,金融衍生產品重要的不在於它有避免風險的功能,而在於它更大的投機性。事實上,投資者對股票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看重的,就是它們的投機功能,就是它們「以小博大」的投機方式,真正利用金融衍生產品來進行避免風險保值者並不多。這樣的格局,應當成為研究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重要的依據。當然,對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管理的政策制定與決策部門來說,如此的結論更有特別的意義。

《投資決策理論新發展——實物期權理論研究綜述》

現行投資決策理論產生於20世紀中期,其成熟的標志是《資本預算》(Dean,1951)一書的出版。隨後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在此基礎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即CAPM)。投資組合理論和CAPM的問世將證券的定價建立在風險和報酬的基礎上,這不僅受到諸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的熱烈歡迎,而且極大地改變了公司的資產選擇和投資策略,被廣泛應用於公司的投資決策實踐。
時至今日,現行投資決策理論的缺陷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呼籲對投資決策理論進行修正。對投資決策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近十年來,投資決策理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基於實物期權的投資決策理論的研究上。

一、實物期權理論的起源和確立

實物期權即實際投資機會,是指存在於實物資產中且具有期權性質的權利,換句話說,就是將期權的觀念和方法應用於實物資產(real assets),特別是公司的資本預算評估與投資決策之中。其理論起源於實踐工作者、戰略專家以及理論工作者對現行投資決策理論的不滿。
早在實物期權理論產生以前,公司經理和戰略專家們就直覺地認識到經營管理柔性和戰略作用的價值,所以,在現實中他們並不只是簡單應用凈現值法來進行投資決策,相反,往往憑借個人的經驗來作出決策。Dean(1951)、Hayes和Abernathy(1980)、Hayes和Garvin(1982)等指出,標準的貼現現金流量方法常常低估投資機會的價值,導致投資短視行為並造成投資不足。決策理論工作者在20世紀60年代進一步用決策樹法來完善凈現值法,然而這只能部分地反映投資決策的柔性價值。Myers(1977,1987)指出,傳統的貼現現金流量方法在評估具有經營柔性和戰略作用的投資機會時有它內在的缺陷,他認為由投資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是來自於對目前所擁有資產的使用,再加上一個對未來投資機會選擇的權利。同時,他將期權的觀念應用於實物資產上,提出可以借用金融期權定價理論來評估此類投資機會。在Myers把一些投資機會看作是「增長期權」的思想基礎上,Kester(1984)討論了增長機會的戰略和競爭作用。Trigeorgis和Mason(1987)指出在評價公司經營柔性和戰略作用時,基於期權定價理論的評估方法是比較適用的方法。Baldwin和Trigeorgis(1993)指出,可以通過獲取和管理公司的實物期權等主動活動來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並重建競爭優勢。Mason和Merton(1985)、Trigeorgis(1988)、Brealey和Myers(1991)以及Kulatilaka和Marcus(1988,1992)等討論了其他更一般的實物期權的概念。其中,Mason和Merton(1985)對許多投資運營的實物期權作了詳細的討論,並把它們通過一個假設的大規模能源投資項目的形式集中地表現出來。

二、實物期權定價的理論基礎

實物期權定價的理論基礎來自Black和Scholes(1973)、Merton(1973)等關於金融期權定價的開創性的工作。Cox、Ross和Rubinstein(1979)提出的離散時間二項式定價模型使得期權定價相對簡單易行。Margrabe(1978)討論了兩種風險資產互換的期權定價。Stulz(1982)分析了兩個風險資產的最大(最小)值的期權的定價。Johnson(1987)進一步把上述分析拓展到對多種風險資產的期權定價。這些研究使得分析放棄、轉換用途的實際投資機會(實物期權)成為可能。Geske(1979)討論了復合期權的定價,這在理論上可用於評估增長投資機會的價值。Carr(1988)綜合上述兩類工作分析了序列(復合)交換期權的定價。以上這些工作,至少在理論上可以用來對序列投資以及其他實際投資機會(實物期權)進行定價。
Cox和Ross(1976)指出,金融期權可以看作是特定的可交易證券的組合,也就是提出了合成期權的概念,這使得對期權的定價成為可能。無風險定價系統的基本特徵就是構造等價可交易證券組合。由於同風險態度以及資本市場均衡無關,風險中性定價對將來的期望收益以無風險利率貼現。Rubinstein(1976)在不存在連續交易機會和風險迴避的條件下也給出了標准Black-Scholes期權定價公式。Mason和Merton(1985)、Kasanen和Trigeorgis(1994)等指出,理論上可以用類似於對金融期權定價的理論對實物期權進行定價,因為盡管實物期權並不能被交易,但在投資決策中,我們關心的是,如果公司的現金流量是可交易的話,那麼它們的價值是多少。對於實物期權定價來說,在市場中存在同不可交易的實際資產具有相同風險特性的可交易孿生證券(或可交易證券的動態組合)已經足夠解決問題了。Garman(1976),Constantinides(1978),Harrison和Kreps(1979)以及Cox、Ingersoll和Ross(1985)等人的研究進一步表明,無論或有權益資產是否可交易,在為它們定價時,只要我們將基本變數的預期增長率減去其波動率與風險市場價格的乘積,我們就可以用風險中性方法對其定價。這好比以無風險利率貼現等確定性現金流量,而不是以風險調整貼現率來貼現期望現金流量。對於無系統風險的實際資產來說,等確定性或者是風險中性增長率等於風險利率。然而,如果標的資產不可交易,那麼它的增長率就要比等風險可交易金融證券的均衡期望收益率要低。由於二者之間存在差距,在進行期權定價時,需要進行類似股息的調整。McDonald和Siegel(1985)指出,可以用市場均衡模型來估算二者之間的差額。

三、各種實物期權定價理論的綜述

現在已有許多關於實物期權定價研究的文獻。這些研究文獻大多是針對某一種實物期權進行分析,一般都給出了解析解。McDonald和Siegel(1986),Paddock、Siegel和Smith(1988)以及Tourinho(1979)等都討論了推遲期權。Ingersoll和Ross(1992)研究了利率變化對投資價值的影響。Pindyck(1988)研究序列投資中推遲期權的價值,並分析最佳投資進度安排。Carr(1988)和Trigeorgis(1993)也討論了序列投資問題。Trigeorgis和Mason(1987)、Pindyck(1988)研究了膨脹和收縮期權。McDonald和Siegel(1985)、Brennan和Schwartz(1985)分析了關閉和再運營期權。Myers(1990)分析了放棄期權。Margrabe(1978)、Kensinger(1987)、Kulatilaka(1988)以及Kulatilaka和Trigeorgris(1994)等研究了轉換期權。Myers(1977)、Brealey和Myers(1991)、Kester(1984,1993)、Trigeorgis和Mason(1987)、Trigeorgis(1988)、Pindyck(1988)以及Chung和Charoenwong(1991)等把將來的投資機會看作是公司的增長期權,並進行了研究。
盡管上述這些研究豐富了實物期權定價的理論,但是,由於它們主要是針對特定時段的特定種類的實物期權進行定價,所以沒有太大的實際應用價值。現實中投資項目一般比較復雜,通常一項投資中包括多種實物期權,而且這些期權的價值互相影響。唯一的例外是Brennan和Schwartz(1985)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們分析了暫停(再開始)采礦的實物期權以及放棄采礦的實物期權的綜合價值,他們指出,轉換礦場運營狀態的部分不可逆轉性會產生一種慣性或者滯後效用,這使得長期保持穩定的運營狀態相對有利。盡管滯後效用是早期決策對後期決策影響的一種形式,但他們並沒有明確地研究不同實物期權之間的相互影響。
Trigeorgis(1993)分析了實物期權相互影響的特性,並指出後續實物期權的存在可以使關於標的資產的早期實物期權的價值增大,因為早期實物期權的執行會改變標的資產本身的價值,從而會增加後續實物期權的價值。所以一系列實物期權的綜合價值並不等於其中各個獨立實物期權價值的簡單加總。他還研究了決定實物期權相互影響的主要因素。近來這種關於實物期權間相關性的研究,更是促使實物期權理論從理論研究階段發展到實際應用階段。

四、實物期權與傳統投資決策的比較研究

企業在考慮投資決策時所採用的傳統資本預算方案在評估比較穩定的現金流時是准確的。但是,它忽視了企業在制定決策後的管理彈性,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理論工作者和企業投資人士的質疑。而實物期權與傳統的資本預算評估方法(如常用的凈現值法)最大的差別在於實物期權非常重視彈性決策中的考慮因素。
Hayes和Gavin(1982)指出使用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的公司由1959年的19%增加到1975年的94%,但卻使得研究開發費用和資本投資逐年下降,這是因為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准則常低估了投資的機會,導致過於短視的決策、投資不足以及競爭力喪失等情況。
Donaldson和Lorsch(1983)認為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的資本投資決策,由於所假設投資方案的未來現金流量確定,且決策者在決策後毫無選擇和修正的機會,只能消極地執行既定政策,這使得執行的最終結果與決策者在實際經營決策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實際上,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充滿著競爭者進入等不確定性,所以投資後真正的現金流量與預先估計的現金流量可能並不一致,在市場環境及整個經營環境改變或不確定性因素消失時,決策者便會根據新的信息修正投資方案評估價值,原先的投資決策可能因此而改變。
Myers(1983)指出當採用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評估投資規劃中運營或者戰略性的期權時,有其先天上的限制。當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在評估較穩定的現金流量時,問題不大;但在評估企業的成長機會或無形資產時,特別是研究和開發投資項目的價值,因幾乎都是期權價值,所以折現現金流量評估法並不適用。
Baldwin和Clark(1992)指出傳統資本投資決策方法並不能正確評估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組織能力的發展可使企業能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市場的機會,而獲致較佳的運營績效。他們建議應將組織能力視為投資的范疇,並討論其在戰略性資本投資上的重要性。Dixit和Pindyck(1995)認為凈現值法雖然運用簡單,但它隱含了錯誤的假設,即投資是可逆的(reversible),投資是無法遞延的,然而大部分的投資是不可逆的(irreversible),而且是可以遞延的(deferrable)。
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不確定性與競爭者的反應往往使實際收益與預期有所出入。當有新的信息或是不確定性逐漸明朗化時,企業往往發現不同的投資項目應有不同的管理彈性能力來修正原先設定的投資。例如,可以遞延投資或擴張、緊縮甚至放棄這項投資項目。這些可以依照環境變化而對未來行動做出調整的管理彈性,使原本凈現值的概率分布函數發生不對稱性與偏態,這種不對稱性和偏態來自於增加了可能的向上價值和限制向下的可能損失。當缺乏管理彈性時,傳統凈現值的概率分布是對稱的,凈現值的期望值將符合預期的分布;當管理彈性的效果顯著時,即可以提供對未來改變加以調整或改變原先設定的策略,使得帶來向上的潛在獲利且限制向下的損失,在此偏態不對稱的概率分布,它的期望值會超越靜態的凈現值的期望值,超過的部分就是期權的溢價,這反映了管理彈性的價值。
以期權方式評價資本決策構架的提出,是想把管理彈性觀念化和數量化。當考慮決策者的管理彈性時,並不是放棄傳統的凈現值(或折現現金流量)法,而是通過期權評價的方式來量化管理彈性,避免出現投資項目的價值被低估的現象。基本上,當未來情況不確定性愈大、投資期間愈長,期權的價值愈高。傳統上,不確定性愈大、投資期間愈長等因素會減少不存在實物期權情況下的凈現值,但是卻會增加期權的價值(正效果),從而抵消減少不存在實物期權情況下凈現值的負效果,使投資項目在存在實物期權情況下凈現值價值增加。
事實上,資本投資的期權理論與傳統的投資決策理論,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考慮了所謂投資項目所隱含的「彈性」價值。決策者要正確評估投資項目的真正價值,就必須將這一彈性考慮進來。在資本投資決策上運用實物期權,是將資本預算評估程序的現金流量折現法所需要的信息加以擴充(考慮管理彈性)。因此,在面臨高度不確定的投資機會評估時,期權評價方法將可提供較現金流量折現法更為完善的決策方案分析結果,使之能符合投資項目的特徵,並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⑹ 到底什麼是機會成本誰能給我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分析一下

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那麼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下面舉幾個生活上的例子:

1、比如,晚上媽媽叫你去外婆家,說外婆要送你一台筆記本電腦,而你爸爸叫你去奶奶家,說奶奶給你買了一輛自行車,這是姐姐叫你晚上去吃肯德基去。

這時就有三種選擇,你要開始選擇了,於是你選擇去外婆家,那你就要放棄肯德基和自行車,這時比較自行車和肯德基,取價值大的自行車,所以你去外婆家獲得筆記本電腦的機會成本就是一輛自行車。

2、比如,農民在土地上養殖動物,有豬、雞、鴨三種可供選擇,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其他家禽,那麼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或養鴨的收益。

假設養豬可以獲得9萬元,養雞可以獲得7萬元,養鴨可以獲得8萬元,那麼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8萬元。

3、比如,一個老闆有一堆材料,可以造20輛汽車和200輛自行車,汽車可以獲利50萬,自行車可以獲利40萬。

那麼老闆當然選擇造汽車了,但是造了汽車就不能造自行車了,那麼機會成本就是自行車的獲利,也就是40萬。

4、比如,投資者可以選擇股票和儲蓄存款兩種投資方式。他於1999年9月1日用1萬元購進某種股票,經過一年的操作,到2000年9月1日,投資股票的凈收益為450元。如果當時他將這1萬元存入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年利率為2.25%,扣除利息稅,則有180元的實際利息凈收益。

從上例可以看出,這180元就是投資者投資股票而放棄儲蓄存款的機會成本。若考慮機會成本,投資者的實際收益應為270元,而不是450元。如果投資者股票收益為130元,那麼考慮機會成本,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則是虧損50元。

5、最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去教室自習還是窩在宿舍打游戲之間選擇。那麼在教室看書學習的機會成本是少享受打游戲帶來的快樂,享受打游戲的機會成本是失去了在教室看書學習所得到的東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機會成本

⑺ 市場利率上升,意味著人們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上升還是下降怎麼解釋

市場利率上升,意味著人們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上升。

一般來說,市場利率上升會引起債券類固定收益產品價格下降,股票價格下跌,房地產市場,外匯市場走低,但儲蓄收益將增加。

市場利率是由資金市場上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市場利率因資金市場的供求變化而經常變化。在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情況下,由於自由競爭,信貸資金的供求會逐漸趨於平衡,處於這種狀態的市場利率為「均衡利率'與市場利率對應的是官定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貨幣當局規定的利率。貨幣當局可以是中央銀行,也可以是具有實際金融管理職能的政府部門,市場利率一般參考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我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利率也是市場利率。

(7)機會成本分析股票下跌擴展閱讀

市場利率對股市的影響:

1、金融因素

對股票市場及股票價格產生影響的種種因素中最敏銳者莫過於金融因素。在金融因素中,利率水準的變動對股市行情的影響又最為直接和迅速。一般來說,利率下降時,股票的價格就上漲;利率上升時,股票的價格就會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場的關系,也成為股票投資者據以買進和賣出股票的重要依據。

2、生產規模

利率的上升,不僅會增加公司的借款成本,而且還會使公司難以獲得必需的資金,這樣,公司就不得不削減生產規模,而生產規模的縮小又勢必會減少公司的未來利潤。因此,股票價格就會下降。反之,股票價格就會上漲。

3、折現率

利率上升時,投資者據以評估股票價值所在的折現率也會上升,股票價值因此會下降,從而,也會使股票價格相應下降;反之,利率下降時,股票價格就會上升。

4、股票需求

利率上升時,一部分資金從投向股市轉向到銀行儲蓄和購買債券,從而會減少市場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價格出現下跌。反之,利率下降時,儲蓄的獲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資金就可能回到股市中來,從而擴大對股票的需求,使股票價格上漲。

5、不絕對化

上述利率與股價運動呈反向變化是一般情況,也不能將此絕對化。在股市發展的歷史上,也有一些相對特殊的情形。當形勢看好時,股票行情暴漲的時候,利率的調整對股價的控製作用就不會很大。

同樣,當股市處於暴跌的時候,即使出現利率下降的調整政策,也可能會使股價回升乏力。美國在1978年就曾出現過利率和股票價格同時上升的情形。

既然利率與股價運動呈反向變化是一種一般情形,那麼投資者就應該密切關注利率的升降,並對利率的走向進行必要的預測,以便在利率變動之前,搶先一步就對股票買賣進行決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市場利率

網路-機會成本

⑻ 如果股票一直跌,但我不拋,一直等,那麼總會等到牛市的到了那麼股票不就一點風險也沒有了嗎反正只要

在股市中,股票的持續上漲被成為牛市,股票的持續下跌被稱為熊市。
牛市又被叫做多頭市場,指的是那些市場行情普通看漲並且能夠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的。
熊市的特點為行情普通看淡並且跌跌不休,由此也被人們成為空頭市場。
介紹完牛熊市的概念,許多人可能會好奇,目前是熊市還是牛市呢?
點擊下方鏈接,立馬告訴你答案:專屬滬深兩市的投資日歷,掌握最新一手資訊
一、怎樣可以確定是熊市還是牛市?
要想知道目前是熊市還是牛市,可以通過分析這兩個方面,其一為基礎面,其二為技術面。
首先,我們能夠從基本面看出市場行情,基本面也就是看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和上市公司的運營情況,正常來說看過行業研報就了解的差不多了:【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其次,從技術面來了解,換手率、量比與委比等收拾形態或K線組合等都可以納入我們的參考范圍內,來觀察相關的市場行情。
就比如說,若當前是牛市,買入遠多於賣出的人,那麼許多個股的k線圖就會有著很大的上漲幅度。反之 ,如果現在是熊市 , 拋售股票的人比買入股票的人高的多 ,那麼大多數個股的k險圖的下跌趨勢會十分明顯。

二、怎麼判斷牛熊市的轉折點?
要是說在牛市快要結束的時候才要進場,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會買在股票高點從而導致套牢,而最容易賺錢賺得多的時機就是熊市快結束的時候進場。
於是,我們只要能弄清楚熊牛的轉折點,就能夠實現在價格低時買進,價格高時賣出,買賣的差價就是我們賺到的錢!想知道牛熊轉折點在哪有很多種辦法,推薦使用下面這個拐點捕捉神器,一鍵獲取買賣時機:【AI輔助決策】買賣時機捕捉神器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⑼ 為何市場利率提高股票價格會下降

具體的細節過程很復雜。說個最簡單的,您就明白了。股票不是都在散戶手裡,企業、金融機構、大股東等很多組織也買了股票。如果社會上的資金利率上漲,這明確的說明市場上借錢很難。這些企業、機構在經營過程中不可能不遇到資金周轉瓶頸,而市場上又借不到錢,被逼無奈只能賣股票回籠資金暫時應付困難。甚至股票價格極為便宜,他們也必須賣股票。雖然失去了賺錢的機會,但總比因為資金周轉困難導致破產強吧?利率漲的少,說明錢只是少,還能借到一點,所以賣一點股票就可以,價格就跌一點。利率漲的高,說明錢一點都借不到,那就多賣股票,價格就大幅下跌。2013年6月的下跌就是最好的例證,您可以研究一下。
教課書上的經典說法是,資金利率高,例如超過10%,而同時炒股票連10%的盈利都做不到。那不如直接把錢借給別人吃高息了,誰會傻不拉幾去買股票呢?所以,股票價格就下來了。術語叫機會成本高導致股票價格下跌。這種說法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人。但是現實中真的都是理性人嗎?反正我不敢確定!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⑽ 市場利率下降,股票價格會如何

利率下降,人們去銀行存款就變少了,貸款就變多了,這就刺激了有更多的閑錢了人們去投資股市,從而資金流入多了,股票價格也就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