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那些名人或企業家買賣股票也都是需要通過證券商委託的嗎
當讓,史玉柱,購買民生銀行的股票,都是通過證券營業部開立的戶頭,購買的民生銀行的股票。
B. 一個公司偷偷購買另一個公司的股票,取得控制另一個公司,是什麼意思
這叫要約收購。但不能偷偷,必須向被收購企業提出,證監會公開披露。先舉牌,然後說明收購的原因,企業也同意配合,不同意的話,就只能2級市場強行收購也是可以的,但必須長期持股,不能有操縱股價的嫌疑。
C. 上市公司會不會買其它公司的股票
會。上市公司買其他公司股票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有閑置資金,通過用閑置資金來買其他公司的股票進行理財投資。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的投資獲得的股票股利是屬於短期投資損益。
二是戰略投資計劃。通過持有其他公司的一部分股票成為大股東或者控股股東來對目標公司進行控制。另外,如果要收購其他公司,也會購買目標公司的大量股票進行收購活動。以這種「大型投資」為目的購買的股票獲得的股利,是屬於長期投資收益。
D. 一家公司參股另一家公司,兩家公司的股票價格會怎樣相互影響
這就是所謂的交叉持股,比如AB公司相互持股。A公司的股票價格上漲B公司的資本收益就會增加,這樣B的「業績」也會提升,繼而B的股價也會上漲。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方股價下跌會影響對方的資本收益。
E. 假如我錢多,大量買入某家公司的股票會怎樣
您好,針對您的問題,國泰君安上海分公司給予如下解答
一般是這樣的,持有上市公司股權5%就要公告了,因為公司的股權結構發生了變化,如果再買入的話,再買100股都要公告了,所以不太可能一夜之間就買入了50%的股份。
如仍有疑問,歡迎向國泰君安證券上海分公司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F. 公司把企業上市,老百姓買他的股票,是買來做什麼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妄明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1681145/answer/19039059
來源:知乎
上市是變現和流通的主要途徑。
非常明顯的例子,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價值的差別可以是非常大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差別。
上市的好處最直接的就是能夠將價值變現和參與流通。
不要單看某公司銷售或是產值什麼多大。就認為老闆有錢,相當多的是重資產或是需要不斷投入的公司,錢都在公司里,機器設備廠房啥,老闆窮得響叮當的不少。而且還極度缺錢,需要不斷更新設備擴大生產才能保證企業不破產啥的(國內這情況非常嚴重)。
所以很多行業,很多企業老闆真正實現價值,必須要把企業賣掉或是部分賣掉比如上市這些才能實現。
加上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巨大差價。上市之後,最直接的就是相關受益人老闆啥的,名義上的無法變現的富貴,增值數倍數十倍變成真正的可以變現的錢。所以對很多行業或企業來講,上市就是最終目的,上市是相關利益人士利益最大化的最終途徑,是變現實現財富的主要途徑。
而那些不追求上市的公司,大多數都是屬於輕資產,現金流非常充沛的行業。
這些企業大多擁有充沛的現金流,不需要不斷投入大量資金,老闆和相關利益人能夠直接從利潤和現金流里能直接分紅,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企業的絕對控制權,不缺錢就不必急著上市。
上市後的風險,還是完全在於企業自身,上市本身對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利大於弊。主要還是多數國家的上市公司受公眾監督,要求透明。(少數國家大家懂的)上市後股權分散,老闆賣了股份發了財,自然不能像以前那麼隨心所欲絕對控制了。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hane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1681145/answer/19041657
來源:知乎
不想上市的民營企業家還是很多的,主要還是不希望被他人分權,覺得上了市以後企業經營就不是自己家關上門能決定的事了,要法批,要投票,要股東決議,要董事會決議,很多接觸過的民營企業家就這樣把上市列作待考慮事項的後幾位,不到缺錢的那一刻不會提。
目前國內的企業家對於資本市場的理解還不是很成熟,也不像米國的企業家老想著開個控股公司然後並購這個並購那個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最後做成產業龍頭,大部分情況下,一個經營得十分穩健的非上市企業,完全沒有充分的驅動力讓企業家謀求上市。我乾的好好的,每年發完工資交完稅付完成本剩下的凈利潤除了繳納公積金之外都是自己的,幹嘛要自討苦吃找那麼一大堆監管機構和一群突然冒出來就想靠著我的企業賺點錢的股東來管著我,更何況還會有一群什麼都不懂只想著一夜暴富的股民天天罵我。
一般會走上市路線的企業,或者是出於政治需要的國企或國資委下屬企業,或者是老闆或管理層很有資本市場意識,希望通過上市進入資本市場進行資本運作將企業迅速做大做強的,或者就是地方政府金融辦上市辦的政績目標攤派對象,天天有人勸你上市吧上市吧上市吧給你免稅給你補貼給你批地給你批樓求求你啦你們這么好的企業不上市簡直就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啊。。。最惡心人的一種,就是管理層與中介機構沆瀣一氣想通過上市圈錢甚至套現的。
說白了,上市的好處,就是給了一個資本市場的接入口,那些什麼」提升企業品牌價值「都是中介機構在拉業務的時候扯的淡,業績和口碑才是硬道理,能做到華為、老乾媽那個級別,上市和不上市有什麼區別?除了股民,普通老百姓誰關心買的空調、磕的瓜子、喝的酒、炒的菜、睡的床墊是出自上市公司?
對於企業來說,能以盡可能便宜的錢融資才是上市的根本訴求,附帶能有些稅收減免呀、財政補貼呀、拿地優先呀更是大大滴好。而現在國內的資金情況,別說股權融資這類借了不一定還的,上市公司即便是發個債拿個貸款,資金成本也比非上市公司低得多。更別提那些高大上的境外上市公司,在境外發個永續債或者美元優先票據神馬的,瞬間領先好幾個馬身。而有的企業利用這些融資,並個購、投個資、整合個產業鏈,甚至直接用上市公司股份作為對價支付(這也算是便宜的融資),運作得好的話發展就是一日千里,當然這也不是誰都能乾的,大部分企業還是老老實實地在需要投資擴產的時候才去融資。
而且奇怪的是,國內的股民最喜歡的還就是看到企業融了資去投資項目,除了IPO一定要有個募投項目才能上市之外(只有我國才有的古怪規定。。。),要是最近沒什麼動靜,互動平台上天天有人問你競爭對手最近收購了這個投資那個開工了這個為啥你沒有動靜管理層真沒有上進心……於是有的扛不住罵或別有用心的企業也投其所好上趕著把錢往外花,見過最奇葩的,還有最近勸某醫葯企業做民營銀行的,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沈一冰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1681145/answer/19036252
來源:知乎
行業方面,有以下好處:
重資產行業+民企,難以處於壟斷地位也難以融資,不上市就眼睜睜看著被對手趕超。這是必須上市。主要是傳統重工業。本來可能每年貸款利息費用好幾千萬,上市帶來的巨量現金不光能把利息費用抹掉,還能反過來多賺好幾千萬,對於資金飢渴行業來說是久旱甘霖,故夢寐以求。反例好像想不出非上市民企+重資產行業還能做很大的能稱得上巨頭的。
服務業等毛利高但是品牌很重要,需要兼並收購來減少競爭的激烈程度、擴展規模。全用現金是不可能的,非上市公司股權不值幾個錢。有了上市公司平台,股權收購變得很容易。比如藍色游標。反例是娃哈哈,不過人家已經基本壟斷中國農村市場和城市中低端市場,達到了「巨頭」的規模,上不上無所謂了。
IT等高科技行業,拼的是人才,沒有上市公司股權激勵難以留住人。反例是華為,不過華為也已經是巨頭,也無所謂了。
創始人方面
上市手裡的股權的可變現價值翻了N倍,從富人變成富豪。一家上市公司,只要業績過得去,反反復復的資本游戲可以賺出不少錢來。具體略過。
年紀大了,兒女也無意或無力接班,變公眾公司,讓公司內部接班人在上市公司的光環中再帶著企業走一程。
其他方面
1 上市公司平台上可以結識更高層次的人,獲得更多的機會(或者風險)
2 融資變簡單了,昔日高姿態的銀行倒過來求存款
3 人才引進簡單了
條件:
法律條件自己查
實務條件我也不知道,從沒有哪家公司(造假除外),是絕對不能上或絕對能上的。
風險或者說不利因素:
1. 信息透明,容易被競爭對手針對
2. 創始人不能隨心所欲了,諸多掣肘,業績也有壓力了
3. 創始人的財富被更多人盯上了
4. 初創團隊上市以後就泄勁,不思進取了
總體而言就想到這么多。在我看來,符合第一段,行業較為適合的企業,上市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不想上市的主要是:
1. 冷門領域的壟斷者(往往還是行政壟斷),或者不願打破默契的寡頭,悶聲發大財,避免關注。
2. 屁股不幹凈,發家的錢有問題,或者逃稅漏稅,或者黑心產業。
3. 巨頭,上來幹嘛
4. 毛利率極高,根本不缺錢,也沒必要和別人分錢。比如高端服裝,利潤極為可觀。
除上述之外,企業自稱不想上市,其實往往是有心無力,不能上市。
G. 企業家都玩股票嗎
不是每個企業家都玩的,一般有花頭的,有內幕的會這么玩。特別是他們不一定親自玩,因為忙。也會有人給他們代理。股票當然有風險,但是對他們來說風險不大的!
H. 如果十萬人同時購買一個公司股票會怎樣
一些超級大盤股,有10萬以上的股東戶數很正常
小盤股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股東戶數多,籌碼分散,股價就不容易漲
籌碼需要集中在主力手中才容易漲
當然,主力可能不止一個賬戶
I. 如果一個企業家不懂股票,會影響他的企業嗎
企業家不必懂股票,上市公司老總也不必懂股票,就是說大領導不必什麼都懂,但他必須知道誰是真的懂。大領導懂是識人用人。一個企業的股票並不能完全反應這個企業的經營業績,股票價格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響,大致上來說有三個方面:一,宏觀經濟。二,所屬產業。三,公司經營狀況。這三個大方面又由許多小因素決定的,例如公司裡面有,企業財務狀況,產品經營狀況,技術狀況,等等。另外決定股價還有除了這三個種情況以外的情況。具體不能盡言,你的問題如果引申開來可能寫一本500頁的書也不一定說的很詳細。從實質上來說股票上市後流通中的股票的價格並不影響企業本身任何基本面情況,價格只能反映企業基本面的變化。就是說上市流通的那部分股票跟企業沒有什麼關系了,如果有就是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流通股價格高低並不能影響企業經營的財務狀況或其它。因為股票成功上市後代表企業融資活動的結束,如果從再融資或企業本身對流通股有增減持需要的角度上考慮,那股票價格就對企業財務狀況有影響了。綜合來說,企業家關心自己流通中的股票價格肯定是考試再融資或對自身企業的股票是否有增減持。沒有其它的了。至於內幕交易,操縱股價。屬另一方面的事情了。全部手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J. 假如一個有錢人大量購買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那股票價格會不會漲。或者公司領導故意抬高股票價格。
大量購買會引起股價上揚,達到一定比例就要公布,如果繼續收購二級市場上的流通股,上市公司無權抬高,只能說採取反收購模式,比如投入資金買入股票,或者進行拆分股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