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股票業績
在「操盤必讀」里有每股收益如果是正表示盈利,如果為負表示虧損。例如:中材科技 就是盈利 時間:2007-12-23
每股收益 (元):0.2700 目前流通(萬股) :7849.32
每股凈資產 (元):4.1400 總 股 本(萬股) :15000.00
每股公積金 (元):2.2410 主營收入同比增長(%):36.14
每股未分配利潤(元):0.7485 凈利潤同比增長(%) :19.43
每股經營現金流(元):-0.2100 凈資產收益率(%) :6.48
———————————————————————————————————
2007中期每股收益(元):0.2000 凈利潤同比增長(%) :12.58
2007中期主營收入(萬元):38884.50 主營收入同比增長(%):37.99
2007中期每股經營現金流(元):-0.1000 凈資產收益率(%) :4.98
2. 怎麼看每股收益
在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研究時,投資者最關心的一個數字是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將公司的凈利潤除以公司的總股本,反映了公司每一股所具有的當前獲利能力。考察每股收益歷年的變化,是研究公司經營業績變化最簡單明了的方法 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公司財務報表上的凈利潤數字,是根據一定的會計制度核算出來的,並不一定反映出公司實際的獲利情況,採取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盈利數字。與其他國家會計制度比較,相對來說,我國會計制度核算出的凈利潤,比採用國際通行的會計制度核算出來的盈利數字通常偏高。投資者要特別留意,公司應收帳款的變化情況是否與公司營業收入的變化相適應,如果應收帳款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收入的增長速度的話,很可能一部分已計入利潤的收入最終將收不回來,這樣的凈利潤數字當然要打折扣了。
另外要注意,公司每年打入成本的固定資產折舊是否足夠。如果這些資產的實際損耗與貶值的速度大於其折舊速度的話,當最終要對這些設備更新換代時,就要付出比預期更高的價格,這同樣會減少當前實際的盈利數字。在研究公司每股收益變化時,還必須同時參照其凈利潤總值與總股本的變化情況。由於不少公司都有股本擴張的經歷,因此還必須注意沒時期的每股收益數字的可比性。公司的凈利潤絕對值可能實際上是增長了,但由於有較大比例的送配股,分攤到每股的收益就變得較小,可能表現出減少的跡象。但如果以此便認為公司的業績是衰退的話,這些數字應該是可比的。不過,對於有過大量配股的公司來說,要特別注意公司過去年度的每股收益是否被過度地攤薄,從而誇大了當前的增長程度。這是因為,過去公司是在一個比較小的資本基礎上進行經營的,可以使用的資金相對目前比較少,而目前的經營業務是在配股後較大的資本基礎上進行的。
如果僅僅從每股收益來看,目前的確有較大增長,但是這部分盈利可能並不是因為公司經營規模擴大造成的。
3. 一支股票的業績的好壞是看什麼才能表現出來
1.看每股收益,越高越好.
2.看市盈率,越低越好.
日線圖信息欄里有,按F10也能看到.
4. 怎麼看股票的業績啊
要看盈利還是虧損只要看每股收益就可以了。這只股票一季虧損4分錢,但中期預測可能實現盈利。看業績有時很難看清的,中期盈利但全年是不是盈利就不知了,最重要的是其盈利狀況得到持續改善,要知道炒股票是炒未來,現在業績好不等於將來業績好,好的股票是一直業績好,而且還有更好的發展。
5. 股票的業績好壞是看每股收益還是每股凈資產還是其他
業績的好壞應該看每股收益,因為每股收益衡量的是公司利潤的多少,也就是公司這個季度(年度)的經營業績好壞。而每股凈資產衡量的是公司的實力,也就是公司的凈資產(資產減去負債),是一個相對靜態的指標,衡量的不是業績。
6. 巴菲特如何看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即每股盈利(EPS),又稱每股稅後利潤、每股盈餘,指稅後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是普通股股東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業凈利潤或需承擔的企業凈虧損。每股收益通常被用來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衡量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及投資風險,是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據以評價企業盈利能力、預測企業成長潛力、進而做出相關經濟決策的重要的財務指標之一。利潤表中,第九條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項目。
在股票投資基本分析的諸多工具中,與市盈率、市凈率、現金流量折現等指標一樣,EPS也是最常見的參考指標之一。
合理的股價要根據市盈率來計算,市盈率=股價/每股收益。根據這一公式,就可計算合理的股價,一般講業績好的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估值為40倍,所以,合理的股價=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40)。三季報每股收益0.50元,其合理股價為20元。
(6)股票業績虧損看每股收益行嗎擴展閱讀:在股市正常情況下估計股票的合理價格
一、不同的股票市場給的市盈率不同。比如鋼鐵10-15倍銀行20-30倍;汽車30-35倍;高科技35-50倍;這個不定自己來分析吧。
二、市盈率乘以當年利潤=正確估價(A1) 當然你如果對企業很了解,可以估計明年以及未來的企業每股利潤,你就可以判斷此股票明年和未來價格。
三、每股凈資產也是一個重要指標,凈資產高的企業,在股市不正常時更有抗跌能力。
四、每股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也是很重要的指標,高的可以分紅送股,在股市不正常時更有抗跌能力。低的分紅少,送股可能小且少。公積金+未分配利潤+凈資產=A2
五、按照第二部算出的估價A1與A2比較,A1遠大於A2,此股沒有抗跌能力或抗跌性差。在弱市會虧損的多。A1越接近A2的越好。
7. 如何看出個股的業績是否處於虧損
打開某股票的K線,摁鍵盤上的F10,選擇[財務分析],然後找到最近一個周期里的每股收益,如果前面有負號,也就是「-」,就說明是虧損的股票
8. 如何看一支股票的業績呢 那些是利好 哪些是利空呢
如何判斷上市公司公告中的價值
上市公司公告是指公司董事會對公司生產經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並購重組等所有對公司股票價格可能產生較大影響事項的公開正式披露的報告。由於上市公司對公告的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公平性負有法律責任,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總體來說,上市公司公告中一般不會存在明顯的虛假、誤導或遺漏。
非正式公告是指沒有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進行披露的消息,或者指小道消息、傳聞,由於非正式公告不是上市公司依法通過正規途徑或渠道披露的信息,其真實可靠性沒有保障,一些消息甚至成為莊家用以欺騙散戶、操縱股價的工具。
因此,投資者應把上市公司公告作為主要的信息來源,加以仔細閱讀和分析。那麼,投資者如何讀懂上市公司公告呢?
一、「三步法」讀公告
第一步,初步瀏覽公告內容。投資者應關注那些可能對公司資產、負債、權益和經營成果產生重要影響,可能對股價產生較大影響的公告。如重大投資、合作、資產重組、兼並收購、股權轉讓公告、經營業績增長、公司遭受重大損失、公司減資、合並、分立、解散及申請破產、重大訴訟、分紅方案、股票狀態變化等等,投資者大體對公告的內容屬利好、利平還是利空大致有個判斷。
第二步,詳細分析公告細節。投資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詳細分析:
1、公告說明事項的具體情況,該事項的背景等。上市公司以前發生過類似事項嗎?
2、該事項的進展情況,真實性如何?是已發生的,還是意向性的,其執行是否有其它前置條件或不確定性?
3、該事項對公司的影響如何,發生影響的時間是現在還是未來?如果上市公司以前發生過類似事項,那麼當時發生了多大影響?
4、是否有承諾事項,對未來會有什麼影響?承諾事項有保證措施嗎?
5、澄清了哪些傳聞、研究報告、媒體報道等?
6、該事項存在哪些風險?
第三步,全面了解上市公司。投資者可查閱上市公司最近的年報、半年報、季報,一方面關註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分紅方案、業績預告等信息,另外還要關注3個問題:「資金從哪來?貨往哪銷?誰在管理?」
普通投資者所想要了解和研究的主要信息往往集中在年報的會計資料和業務資料、董事會報告、財務報告三部分。
會計數據和業務數據摘要提供了上市公司報告期內的諸如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每股凈資產、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等基本的財務數據和指標。
董事會報告陳述了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情況、財務狀況、分紅方案、投資情況、業績預告等基本信息。
財務報告則包括審計報告及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三大會計報表等內容。
抓住了這些要點,投資者就可對上市公司基本情況有較完整的印象和大致的了解。
二、判斷公告信息的影響
普通投資者往往希望獲取公告信息後直接來判斷股價的走勢。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公告中
「該事項對公司的影響」部分的描述,這是公司對此事項的「官方」認識,但有些公告並沒有披露「該事項對公司的影響」,投資者就要經常有意識地去分析,以便從蛛絲馬跡中發現新的市場機會或者公司的風險。
1、財務影響和非財務影響。財務影響是能新增多少收入和利潤、提高多少凈資產等等。非財務影響比如會計師更換、管理層的變更、大股東的變動、公司獲得國家部門認證等等。非財務影響是無形的,經常被投資者忽視。
2、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投資者不但要分析短期影響,還要兼顧長期影響。如A公司賣出一個子公司70%股權獲利2億元,而這個子公司是其主要經營性資產,短期來說,賣股權獲利是好事,但長期來看,A公司失去了主要經營性資產,如果沒有新增利潤點,那麼公司相當於賣掉了「生蛋母雞」,不見得是好事。
再比如,收購兼並是上市公司最常用的擴張方式,一個公司往往通過收購兼並來拓展新產品市場份額,或進入其他經營領域。這種重組方式的特點之一就是被收購兼並方生產及經營現狀影響較大,磨合期較長,因而見效可能較慢。資產置換是另一種常見和見效較快的重組方式,就是用公司的「劣質」資產交換外部優質資產,由於是採取整體置換形式,因而公司資產質量得以迅速提高,收益也可立竿見影。
3、一次影響和多次影響。投資者需分清一次影響還是多次影響。例如B公司2006年度收到政府補貼6000萬元,公告里寫的是「為支持公司發展,特給與公司一次性政府補貼6000萬元」,再查查公司年報,發現公司2004年、2005年已連續兩連虧,2006年的政府補貼很明顯是保證公告不被暫停上市之舉,是一次性行為,今後可能很難再得到政府補貼了。再如C公司收到2006年度政府技改項目補貼5000萬元,它是今後幾年都有的,顯然是多次影響,利好程度就高得多。
4、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同一事項的直接影響比間接影響的力度要大很多。例如D公司參股E證券公司5%,E證券公司剛獲得創新類券商資格。獲得創新券商資格對E證券公司就是直接影響,對D公司就是間接影響了。
5、歷史影響和現實影響。
如果上市公司以前發生過類似事項,投資者就可「以史鑒今」,分析以前類似事項的在當時的影響,就可大致推測出現實影響了。
需特別注意的是,事項對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是投資者自行判斷的,與公司無關。公司也不會對股票價格的走勢進行判斷。
三、莫忽視風險因素
上市公司公告往往對披露事項作出風險提示,但可惜的是,許多投資者盲目追求利好效
應,「思漲心切」,有意、無意地忽視風險因素,甚至明知有風險,也不予理會。
例如 F公司公告了與某外國大公司合作投資的事項,被投資者視為重大利好。但很多投資者沒有繼續分析該事項的風險因素,如投資協議最後未經商務部批准導致合作失敗的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如果不象當初預期的那麼好,而面臨經營業績下降的風險;法律方面風險等等。
再例如G公司公告了承接境外巨額的工程建設訂單事項,仔細分析下,可以分析出其中蘊含的風險極大。如該訂單是真實的嗎?即使訂單是真實的,訂單可實現性有多大?最終訂單帶給公司的收益能有多少?收益穩定嗎?收益實現了,能收到工程款嗎?海外訂單受當地社會、經濟環境、政策影響的風險有多大?以前有類似公司承接大單後續發生過風險嗎?
四、謹慎使用各種研究報告,勿輕信傳言。
一般而言,研究報告是分析師通過研究上市公司公開信息,加上分析師行業研究,實現上市公司價值發現、價值重估。遺憾的是,近期一種不良的風氣正在一些研究報告中蔓延,過多的主觀臆斷和大膽猜測、甚至傳言出現在報告中。
例如某券商對 H公司的研究報告中公司主營產品VB2價格從240元/公斤上漲至340元/公斤的說法,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大膽猜測「公司2007年業績為0.77元,至未來4個季度的業績1.1元」,對投資者造成誤導。另外,已經有證券分析師由於在網站上連續發布不實信息,導致相關公司股價大幅波動,被證監會立案查處。
對於各種傳言、媒體上的不實報道,上市公司也會及時做出澄清,投資者應正面理解澄清公告內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深市發布的針對股價異動公告的澄清公告共102份,而經上市公司承認部分屬實的僅20餘份,佔比不到20%,也就是說,傳言的真實性極低。所以,投資者不要根據傳言進行逆向推理和任意猜測。
9. 股票業績怎麼看。比如每股收益、凈資產多少才算業績好
股票業績是上市公司實際經營情況,不是通過某一個或者幾個指標能反映的,無論是每股收益或者凈資產多少都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實業績 。至於是不是越高越好,應該這樣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剔除掉一次性損益之後的每股收益和凈資產越高越好。
因為我們在行情軟體看到的每股收益和市盈率都是包含一次性損益的,比如中國聯通在合並一部分網通業務後,當年的每股收益大幅度增加,市盈率只有幾倍。但這不能說明中國聯通當時的經營狀況有多好。
10. 敬請高人回答:看股票的業績年成長率,是看每年的每股收益呢,還是看每年的凈利潤
毫無疑問,當然是凈利潤增長率了,因為這是判斷一家企業成長性的關鍵性指針,而每股收益只是代表了公司凈利潤平均到每股上的數據而已.
如果現在的凈利潤對比之前的凈利潤是倒退,零增長或增長很少,那就表示公司的經營出現了困難,就算它的每股收益很高,也是沒意義的,因為它的發展前景不妙;如果對比之前是大幅增長,就是平均每股收益較少,但這證明了公司的經營狀況在好轉或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舉例:萬科07年每股收益:0.73元,凈利潤增長率:+110%;寶鋼07年每股收益:0.73元,凈利潤增長率:-2.67%;
這是已經實現的盈利數據;預計:萬科08年每股收益:1.25元,凈利潤增長率:70%;寶鋼08年每股收益:0.95元,凈利潤增長率:26%;
到今天為止,萬科:23.22元,寶鋼:13.19元;兩者在二級市場的表現相差甚遠,通過以上例子的說明,就該知道,投資股票其實就是投資未來的預期,所以說凈利潤增長率比每股收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