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票怎麼看成交量
股市的核心要素是量、價、時、空,成交量排在首位,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成交量永遠都不會說謊,是最客觀的市場信號,沒有之一。
1.市場分歧促成成交。所謂成交,當然是有買有賣才會達成,光有買或光有賣絕對達不成成交。成交必然是一部分人看空後市,另外一部分人看多後市,造成巨大的分歧,又各取所需,才會成交。
2.縮量。縮量是指市場成交極為清淡,大部分人對市場後期走勢存在分歧,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3.放量。放量一般發生在市場趨勢發生轉折的轉折點處,容易出現突破或破位的走勢。
4.堆量。當主力意欲在底部拉升時,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幾日或幾周以來,成交量緩慢放大,股價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線圖上,形成了一個狀似土堆的形態,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產生大行情。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玩了,在大舉出貨。
5.量不規則性放大縮小。沒有突發利好或大盤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風平浪靜時突然放出歷史巨量,隨後又沒了後音,一般是實力不強的莊家所為,旨在吸引眼球。
(1)股票20日成交量怎麼看怎麼算擴展閱讀:
股市成交量為股票買賣雙方達成交易的數量,是單邊的,例如,某隻股票成交量為十萬股,這是表示以買賣雙方意願達成的,在計算時成交量是十萬股,即:買方買進了十萬股,同時賣方賣出十萬股。而計算交易量則雙邊計算,例如買方十萬股加賣方十萬股,計為二十萬股。
股市成交量反映成交的數量多少。一般可用成交股數和成交金額兩項指標來衡量。目前深滬股市兩項指標均能顯示出來。
1.當市場行情持續上漲很久,出現急劇增加的成交量,而股價卻上漲乏力,在高位盤旋,無法再向上大幅上漲,顯示股價在高位大幅震盪,賣壓沉重,從而形成股價下跌的因素。股價連續下跌之後,在低位出現大成交量,股價卻沒有進一步下跌,價格僅小幅變動,是進貨的信號。股價隨著成交量的遞增而上漲,為市場行情的正常特性,此種量增價漲關系,表示股價將繼續上升。
2.在一波段的漲勢中,股價隨著遞增的成交量而上漲,突破前一波的高峰,創下新高後繼續上漲,然而此波段股價上漲的整個成交量水準卻低於前一波段上漲的成交量水準,價突破創新高,量卻沒突破創新水準量,則此波段股價漲勢令人懷疑,同時也是股價趨勢潛在的反轉信號。
❷ 股票的成交量怎麼看
成交量是市場投資者比較關注的一個研判指標,諸多分析文章對於成交量都有大篇幅的說明,但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分析研究種種復雜的指標,大道至簡,我們可以利用絕大多數看盤和分析軟體都具備的功能,調整一下參數,對成交量的分析做個簡單的說明,對於實戰分析操作有相當的助益。
成交量的分析研判對於個股沒有太多的實戰含義,因為個股的漲跌受到太多人為因素的控制和干擾,即便是中國石化或者中國聯通這樣流通盤巨大的「巨無霸」也會受到大資金的干擾,特別是在某個特定的時期,例如「6.24」行情,對於個股成交量的分析一般不具有普遍性,對於某種「規律」,可能會有10個成功的例子來說明,但是會有100個甚至更多的失敗的例子來反證,特別是利用所謂的籌碼分布來分析主力行為更是比較荒唐的說法,姑且不論取樣是否科學正確,就是主力行為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更何況是在證券市場這個鬥智鬥力的投機市場!
但是對於指數,成交量的分析還是具有相當的可信度,畢竟要控制整個市場是件近乎不可能的事情,而對於趨勢追隨者而言,判斷大勢是首位的,大盤成交量的研判直接關繫到倉位的管理,而這一點是盈利和生存的關鍵。
在大多數的看盤軟體中,都有成交量的柱狀圖和均量線,均量線的參數都是可調整的,從中國股市15年的歷史實證來看,把均量線設為50——60天是相當有效的,每一輪行情都是在5日均量線上穿55日均量線後產生的,而5日均量線跌破55日均量線往往意味著行情的結束,從有效性的比例來看,可以作為研判行情起始的依據。
當然,均量線會有頻繁上穿和刺破的波動,僅靠一個指標來判斷是比較危險的,這時我們可以利用另外一個常見的指標來進行雙重確認,這個指標就是能量潮(OBV),增加一條對於OBV的算術平均線,參數同樣設為55,利用兩者的相互確認可以很明確地判斷每輪行情,同時,對於能量潮均線的相對位置也可以判斷出行情的級別大小,越是在低位,行情會越大。
當均量線和能量潮互相確認後,即可對倉位進行安排,「金叉」之後,倉位保持在80%以上,「死叉」之後,倉位控制在20%以下乃至空倉觀望。
運用之妙,存乎於心。沒有哪種規則是完善的,重要的是盡量完善地去執行規則,當然,前提是這個規則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保持這個有效性就能在這個混亂的市場中找到一條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