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技巧 » 劉姝威學生買股票
擴展閱讀
買基金和買股票的收益 2025-09-14 05:33:54
股票買哪些可以漲 2025-09-14 05:09:41

劉姝威學生買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1-07 07:23:31

Ⅰ 劉姝威炮轟寶能系繞開續期監管嗎

延長清算期,繞開「續期」監管

值得關注的是,劉姝威在致證監會信中表示,根據2016年7月18日起施行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第四條第四項,第十四條第三項,第十六條第二項,鉅盛華已經到期的七個資產管理計劃應當於2016年11月和12月予以清盤,不得續期。

「資管公司找來銀行給做配資,賠錢的話用自己的資金先賠,銀行拿來配資的資產給予固定收益,或者是賠錢時銀行只承擔一小部分,賺錢時銀行也只賺一小部分。這就是所謂的杠桿收購,寶能系資管計劃就是這種杠桿收購方式。」一位曾在銀行工作的人士向藍鯨房產表示。

Ⅱ 劉姝威為什麼致信證監會

據萬科獨立董事劉姝威個人微信公眾號1月30日消息,劉姝威致信證監會並劉士余主席稱,請求證監會命令鉅盛華已經到期的七個資產管理計劃立即清盤,不得續期。劉姝威表示,萬科是A股市場的藍籌股,是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共同積極搶購的股票。鉅盛華違規持有萬科6.88%的股份,損害了廣大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劉姝威稱,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盛華」)通過九個資產管理計劃合計持有萬科股份的10.34%,九個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均為2倍,其中,七個資產管理計劃已經於2017年11月和12月到期,該七個資產管理計劃合計持有萬科股份的6.89%。

1月29日晚間,萬科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股東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的《告知函》顯示,鉅盛華已於1月26日將持有並質押給天津盈萬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萬科6669.6496萬股無限售流通A股辦理解除質押,並已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完成質押解除手續。本次解除質押占萬科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60%。

截至1月26日,鉅盛華通過普通證券賬戶直接持有萬科A股股票共計9.2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累計質押股數為8.5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78%。

Ⅲ 新華社消息,暫停股指期貨交易是真的嗎

目前沒有,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7月2日發表文章《亂世用重典》,建議明天政府有關部門宣布暫停股指期貨交易;不論股價高低,融資融券股票一律暫不平倉。

Ⅳ 劉姝威教你讀財報怎麼樣

很佩服一本年報分析的書出得如此之快。拿來一看差點暈掉,可以說是大一學生的一本練習作業。很敬慕劉姝威老師,因為當年的藍田的故事,可是可是出這樣一本書來給大家看,有點對不住讀者了。沒被驗證過的書真的不該去淌雷,最浪費的是感情。

Ⅳ 如何評價:劉姝威的《嚴懲做空中國股市者》

閃牛分析:轉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實際上,劉姝威當年寫這篇文章,可能存在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正面來看,由於對杠桿資金炒股過於放任,導致了2015年的股災。所以,杠桿資金也被認為是做空的武器,甚至被劉教授認為是給「恐怖分子」提供的武器。這種觀點,也相當於對管理層下了一副猛葯;二是負面來看,劉姝威此舉,也是想借機抬高自己在證券界的地位,在指責管理層的同時,讓自己的名聲更大、正面形象更好。因為,按照她的人脈,可能已經知道決策層對管理層不滿了。如果此時指責管理層,就是「正義」的化身。
只是不知道,作為一名著名教授,為什麼會對做空如此反感?僅僅是因為發生了股災嗎?如果因為發生了股災,就不允許做空。那麼,是否可以這樣說,因為有地震,所以大家都可以不住房子,而直接在地上睡覺呢?對股市來說,既然能夠做多,就能做空。做空並不是股市下跌的元兇,更不是股市一直沒有進入牛市的罪魁禍首。做空者能夠膽大妄為,恰恰說明股市需要做空者,需要管理層更加深刻地認識做空的重要,並在監管等方面強化制度建設和完善相關法規。
難怪在退市制度上走得很慢,原來都有劉姝威這樣的思維,都認為股市只能進、不能出。就象做多與做空一樣,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如此,不等於教投資者去「挖掘」內幕消息,去違法亂紀嗎?殊不知,沒有企業退市,上市公司的質量越來越差,問題也越來越多。沒有做空者,單純做多就會引發投資者跟風炒作。
曾幾何時,劉姝威曾經讓很多人敬重。然而,從近兩年劉姝威的表現以及行為、觀點來看,已經越來越沒有一名學者的樣子了。從為了爭得萬科一名獨立董事的位置,不惜瘋狂地追打寶能,再想想她要求嚴懲做空者的行為。劉姝威可能連最基本的股市常識都不懂了,都不在乎自己的學者底線了。
對股市來說,需要的是更多理性、理智和正直者,而不是象劉姝這樣為了「大米」折腰者。所謂的做空者,並不是內幕交易者,也不是惡意炒作者。做空也是市場投資的一種方式,是相對於做多的一種手段,並不是股市的秩序擾亂者。嚴懲做空者,就是否認做空在市場的合法性。如果這樣,國外多數股市都要倒退幾十年。那麼,對很多投資者來說,只能被迫離開市場。顯然,這是不希望出現的現象。中國股市的做空機制,才建立沒有幾年,就對做空者給予嚴懲,豈不是釣魚執法,顯然是不合適的,也是不符合市場規矩的。所以,劉姝威的建議,是沒有經過認真思考的相當然。作為一名學者,真的不該有這樣的想法,更不該將其當作建議來提。

Ⅵ 今天的股票跌停的原因

有人利用股指期貨惡意操縱中國股市
劉姝威:中國股市已被人為操縱 須暫停股指期貨

Ⅶ 我國股票市場上的違規案例,最好是2000年以後的

《藍田造假案回顧》
2007年11月15日 07:33 上海證券報

藍田造假案之所以被曝光,源自當年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的一篇文章。

這篇題為《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的金融內參研究文章,首次揭開藍田股份財務造假丑聞,此後藍田股份資金鏈斷裂。

2002年1月12日,藍田總公司總裁瞿兆玉、總會計師黎洪福、董事會秘書王意玲等11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公安機關拘傳,隨後進入司法程序。

次年7月,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藍田一案進行了首次公開審理。2004年11月,湖北省高院作出判決:瞿兆玉犯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和提供虛假注冊資本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200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原主任兼政策法規局局長王法雄,因接受藍田股份董事長瞿兆玉的賄賂,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由北京市一中院開庭審理。

沈陽藍田公司成立於1994年8月,歸農業部管理。1996年6月18日,該公司以「藍田股份」之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為農業部首家推薦上市的企業。1999年12月,瞿兆玉將其資本運作大本營從沈陽遷至老家湖北。「沈陽藍田」由此變身為「湖北藍田」。

資料顯示,作為一家主要從事水產品開發的農業企業,藍田股份1996年股本為9696萬股,2000年底擴張到4.46億股,股本擴張了360%;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大幅增長到18.4億元,凈利潤從0.593億元快速增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4.32億元。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後,其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這被當時的媒體稱為「藍田神話」。

「藍田造假案」堪稱中國證券史上一個較大的財務造假案例,其餘波遠未結束,今年4月23日,河北省投資者張先生曾起訴湖北江湖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藍田股份)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在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

Ⅷ 劉姝威教你讀財報的編輯推薦

上市公司年報分析最佳範本,看懂財報,增資產,避風險。震撼了中國股市的財經教授劉姝威,手把手帶你快速跨越年報分析門檻。
年報就是上市公司的一張臉,你可據以分析所投資的公司以及你手中握著的股票是否安全,能否增值。
曾經分析出「藍田造假」的劉姝威教授,將其分析方法整理成5個步驟:1.行業分析,2.辨別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3.比較分析上市公司,4.分析上市公司的主營產品,5.分析企業的經營策略。
聽起來有點抽象,是不是?沒關系,現在就翻到本書第1頁,真實的上市公司財報分析會讓你快速掌握訣竅。

Ⅸ 你見過哪些公司因為老闆作死導致倒閉的

導致企業破產的原因如下幾點!

一、企業外部原因
1、市場需求狀況發生變化,造成企業產品滯銷、生產滑坡
2、企業負責人事業心、責任心不強,財務制度不嚴,帳目管理混亂。在破產企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財務人員更換頻繁,只換人不交帳,賬目無連續性;財務制度執行不力,收入支出不能做到日清月結及核銷賬務等諸多問題。
3、流動資金嚴重不足,企業不能正常運轉。尤其是國家緊縮銀根的時候,企業無法從銀行借到資金,又沒有其他資金融通渠道,導致企業無法正常生產,再好的設備也不能發揮其優勢。企業的資產不能有效地產生利潤,降低了資源利用率。
4、企業管理者決策失誤。在沒有認真進行可行性調查研究的情況下,盲目擴大再生產或新上項目投資,造成企業經營負擔過重,使本來經營狀況不景氣的企業雪上加霜。

二、企業內部原因
1、負債經營。負債經營是企業通過合法途徑,有償利用外來資金進行生產、經營、管理等以獲取利潤的活動,其目的是為擴大企業規模,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而不僅僅只是為了企業的生存。合理的籌資,是企業造血理財的主要功能,是企業維持正常運轉的前提條件,是現代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負債經營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能使企業迅速籌集所需資金,降低經營成本,減少稅負支出,獲得財務杠桿利益等等;運用得不好,則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但如果企業對負債的數量、限度、渠道和方式選擇不合理,以及對債務資金使用不當,也會給企業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債務規模過大帶來的風險。因為債務資本不僅要支付固定的利息,而且還要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無財務彈性可言,對企業是一項固定的財務負擔,一旦出現經營風險而無法償還到期債務時,企業將面臨較大的財導致破產。
2、財務風險。風險是一個與損失相關聯的概念,是一種不確定性或可能發生的損失。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使用債務資本而產生的在未來收益不確定情況下由主權資本承擔的附加風險。如果企業經營狀況良好,使得企業投資收益率大於負債利息率,則獲得財務杠桿利益,如果企業經營狀況不佳,使得企業投資收益率小於負債利息率,則獲得財務杠桿損失,甚至導致企業破產,這種不確定性就是企業運用負債所承擔的財務風險。

Ⅹ 劉姝威的感動人物

2003年初,劉姝威被評為中央電視台「2002年經濟年度人物」和「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CCTV的頒獎辭稱:她是那個在童話里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一句真話險些給她惹來殺身之禍。她對社會的關愛與堅持真理的風骨,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本分、獨立、良知,與韌性。
劉姝威無意中捅破了專業人士都可一洞看穿的窗戶紙,使她成為第一個說出皇帝沒有穿衣的孩子,也被人稱為中國今天最美的女人。
劉姝威自稱那600字的文章並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這意味著藍田神話之所以長期不被人揭露,是因為良知和勇氣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成為一種稀有資源。而這或許也正是中國股市問題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之所在。
我們需要像劉姝威這樣的人,因為在於她不僅戳穿了一個「藍田」神話,更給一個國家和民族敲響了警鍾。央視《新聞調查》對劉姝威的報道采訪,使公眾看到了中國學界自身的努力和希望,也讓劉姝威不再孤獨。
2002年末2003年初,一個普通的弱女子劉姝威頭上的光環突然多了起來:一些新聞雜志爭先恐後地評她為「股市的大腕」——「2002年十大新聞人物」、《2002年度十大人物》、「2002年八大經濟人物」,其中最為權威、最有影響力的自然是剛剛落幕的、由中央電視台主辦的首屆「感動中國」——劉姝威成了2002年能「感動中國」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關鍵是劉姝威為什麼能「感動」中國?難道僅僅是一篇600字的短文?不,真正能「感動中國」的是這篇文章所揭示的問題,以及圍繞著這篇文章所發生一系列的「奇特的故事」。
600字的短文意義重大
600字的短文誰不能寫?誰都能寫,關鍵是所寫的價值。而劉姝威的這600字文章的意義巨大,它居然擊碎了一直是牛皮轟轟的藍田神話(1996年,藍田股份上市時股本為9696萬股,至2000年底已擴張到4.46億股;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猛增到18.4億元),直接改變了藍田公司的命運,眾多的銀行就是在看了這篇文章以後「統一行動」,拒絕給藍田貸款,想一想,一個紅得發紫的上市公司,一旦遭到銀行的「統一封殺」,結果會是如何?股價自然是一瀉千里,藍田的命運自然是可想而知。不僅如此,從這篇文章挽回國家巨大損失和使多少股民免遭「家破人亡」悲劇的發生的「隱性社會效果」來看,「中國」怎能不被劉姝威所「感動」?
這600字短文難寫不難寫?一點都不難寫,所以劉姝威沒有費多大的勁就寫出來了,然而它的效果不僅神,而且還神得出奇,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一不留神」 將當今股市之黒幕暴露了出來。的確,光屁股的皇帝沒穿衣服在大街上游覽沒有人說,那是在古代,然而對這個「光屁股的藍田」在招搖撞騙卻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眾多的「銀行家」們上哪裡去了呢?「為什麼不應該發放的貸款發放出去了,應該停發的貸款停不了呢?」(劉姝威語)作為監管藍田公司的監管又到哪兒去了呢?為什麼那麼多的著名經濟學家到了關鍵時刻都不吭聲、似乎在一段時間中一齊患上了「集體失語症」了呢?奇怪嗎?一點都不奇怪。奧妙就在藍田股份前董事長瞿兆玉同各大銀行的一些負責人「只有一根電話線的距離」,什麼意思?簡單地說就是「高額回扣」,譬如藍田在向交行北京三元支行借取貸款的同時,向5位相關貸款負責人提供了460多萬元的回扣這就是小小的藍田竟能貸到30億銀行的款額。「高額回扣」使不少「銀行家們」和「管理層的官員」一齊患上了的「集體失語症」,這就是腐敗的「功能」。對此,「中國」怎能不憤怒?而在憤怒的同時又怎能不被劉姝威所「感動」?!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一個大公司的總裁?從理論上說,他應該是很人模人樣的,至少是應該懂經濟、懂管理、講文明、講信譽的。然而,這個藍田公司的總裁瞿兆玉的確不怎麼樣。有沒有根據?有。根據一:中國藍田總公司問世是1998年1月9日的產物,然而經過瞿兆玉的移花接木,變成了1989年時瞿還在沈陽行政學院當副院長,就成了藍田總公司的總裁,真是欺術有方;根據二:1999年因在藍田股票上市之初就曾偽造過政府批文,被證監會罰款10萬元;根據三:一畝水面年產能達到3萬,一隻野鴨能換一台彩電,只見廣告不見產品的野藕汁號稱銷量5億,把主營收入18億而應收賬款只有800萬解釋為現金交易……總之,將經營公司的心思都放在了一個騙字上,確是高明;根據四:即便是在這次所謂狀吿劉姝威的起訴狀中,也是突出了一個騙字,明明是《金融時報》發的一個內參,然而瞿卻將它說成是劉姝威「揑造事實並把文章列印180份分別送給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銀行總行領導以及有關司局級領導」,這么一來,既可以不啃《金融時報》這塊不好啃的骨頭,又將劉姝威描述成與藍田有著刻骨仇恨似的,這種流氓手段不可謂不高明。社會是很喜歡比較的,瞿兆玉的人品越是惡劣,就越發表明劉姝威做得很對,很高尚,「中國」之所以被劉姝威所「感動」就是兩者的人品相差實在太懸殊。
劉姝威是一個「弱女子」。中國人歷來有一個同情弱者的傳統。在財大氣粗的瞿兆玉藍田眼裡,劉姝威哪能禁得住自己惡拳之一擊。所以,瞿兆玉敢於殺上門去潑男罵街地亂吼亂叫;所以,瞿兆玉敢於在起訴書中要劉姝威「公開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並承擔全部訴訟費用」;所以,有這么一股惡勢力,說劉姝威斷了藍田公司的經濟命脈,要她注意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才有人敢發4封恐嚇信,聲稱「1月23日(作者按:案件開庭之日)是你的死期」……總之,劉姝威一時受到的威脅和壓力非一般人能忍受,奇怪的是本應起來保護劉姝威的《金融時報》卻在最關鍵時刻居然默不作聲,不是去和劉姝威一同去追究瞿兆玉的竊取國家機密之罪錯,卻在最最「關鍵」時刻發表了一篇莫名其妙的本刊啟事,說「本刊第十六期刊載的《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一文純系作者個人觀點」。這是什麼意思?該是堂堂的《金融時報》應該說的話嗎?面對這有形的和無形的、有關自己人身安全的事,劉姝威只能去尋求公安的保護。想想腐敗勢力的猖狂,想想該為劉姝威說話的人不說話,最想一想劉姝威面對腐敗惡勢力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一身正氣,「中國」怎能不被「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