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現在的人需要理財
一、為什麼要理財?
首先明確一點,理財的目的不是財產迅速增值,而是保值的基礎上穩定升值。這里,保值是第一位,升值是錦上添花。
如果你在資金量很少,企圖通過錢生錢的方式一勞永逸財富自由,那麼你一定會陷入概率學意義上贏面低於50%的賭博,黃金、石油、現貨期貨、美元這種高杠桿游戲確實能以小博大,但是All
in之後的傾家盪產比比皆是,控制好風險率用極少的資金博一把是可以的,然而很遺憾極少的資金意味著贏了也不等同於一夜暴富。所以很多大佬都說控制風險是理財極為重要的藝術,而在我看來,這就是保值的內涵。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理財界最有名的一本入門書籍,是Robert
T.Kiyosaki寫的《富爸爸窮爸爸》。這也是我在大學畢業以後看的第一本理財類書籍,當年青澀的我如獲至寶,覺得看完此書財富金山定在眼前,現在想想真是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簡稱智障。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里強調的最重要理念就是:
1.讓金錢為人工作,而不是人為金錢工作
2.購買資產而不是負債。
第一點很容易理解,就是通過理財的方式讓金錢二十四小時不停生錢,其實存銀行獲得利息也是其中一種方式,只不過錢的獲利效率低了點(笑),起碼得跑過通貨膨脹吧。
第二點可能稍難理解,舉個例子吧,在Robert看來,購買理財產品、房產、股票、提升技能的培訓等是投資行為,而購買華麗的衣服、最新款的iPhone、新汽車均是購買負債。
所以資產和負債的區別是什麼呢?資產就是可以給你帶來現金流入的產品,而負債則是導致資金流出的產品。
具體分析一下,購買理財產品、房產、股票,在穩妥的投資下是可以獲得現金流入的,提升技能的培訓是對人主體的投資,而遵循技多不壓身的傳統規律,變得優秀是可以帶來現金流入的。
另一方面,華麗的衣服、新款iPhone、新汽車不僅存在到手就折舊的風險,而且對這些產品的維護、使用均會產生現金流出。不過,看待事物也要一分為二,經濟學講究「效益」,引申出了諸如「邊際效益」、「效益最大化」等許多概念。而值得一提的是,「效益」這個詞本身的內涵是豐富而模糊的。如果購買一台新的iPhone可以為你帶來極大的持久的愉悅和工作方便,購買一台汽車可以為你省去大量的通勤時間,你那麼這個行為本身的邊際效益是很大的,那就果斷買。如果購買的物品與節約時間相關性很大的話,我私以為也是屬於資產,畢竟時間就是金錢,對於這句話的認可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加深的。
二、理財原則
1.保值(穩妥=總體低風險)
2.確保一定現金流,或者流動性很好的理財產品
3.分散投資
這三個原則非常好理解,在此原則上,我試著給出一個比較折中的理財方案。有小夥伴一定會提到廣為流傳的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如下圖:
圖3 流動性說明
做幾點說明:
1.風險高低和流動性好壞是根據個人偏好定義的;
2.資產以10萬元為例,投資比例應每3-6個月做一次調整,以動態適應個人狀況;
3.此表為推薦資產配置,每個人需根據情況適當調整,再次警告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四、關於保險
每當我對身邊的人提起保險,他們總是一臉懷疑地看著我,眼神里都是「你是不是轉行做保險了」……這個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大陸長期以來的保險營銷策略導致了公司和投保人之間的互相不信任,一方面人們不願意被「忽悠」參保,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對於主動投保人也提防「騙保」行為。
在財富積累階段,最難以承受的就是意外和疾病帶來的大量資金消耗,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重大意外和疾病可以瞬間摧毀一個普通家庭的積蓄,甚至背上負債。還記得投資的第一原則嗎,保值。保險就是在我們遭受重大意外等小概率事件時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保證資產價值不過分縮水以小博大的最好投資。大多數人情願每年為幾十萬的車買保險,卻總是幻想意外與自己無關。
操作起來很簡單,選擇大陸的知名公司,無非平安、太平洋、人壽等,每年買一份意外險和一份重大疾病險,小提示:保險越年輕買越實惠。近年來也流行去香港買保險,香港保險性價比高,當然前提是必須親自去香港簽合約。
五、關於股票
就我自己經驗而言,投資基金是很好的選擇,如果投資某幾只股票,務必放長線釣大魚,眼光放長遠一點,時間一定會給你豐厚的回報。 投資需趁早,更重要的是保持學習的狀態,你的努力定會迎來回報。
六、關於互聯網金融
2016年底開始,我定投的產品就是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了,因為也是選了比較穩健的理財平台,專服務體驗也很好,可以滿足我10%的年化收益率,又不用花時間去管理。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對互聯網金融的第一反應是P2P,但其實還有P2B。P2B是個人對企業投資,我們可以了解企業的所有信息,知道錢借給誰,借款方如何做抵押,相對比較放心。
但P2B同時也是最難做的,因為需要平台有足夠的產品源及風控能力。
我就說說怎麼判斷自己投的平台穩:
1.基本指標:銀行存管、信息披露、風控系統、三級等保……硬核過關
2.歷史記錄:從沒有逾期記錄,甚至節假日有時候還提前還款
3.企業風格:不是高大上,但是小而美;標的有就上,沒有就不上,不做假標
4.平台活動:不用高息返現來吸引投資,這家平台最近做的活動就是注冊投資送500京東購物卡的,比起其他平台來說,其實蠻普通的,但是有總比沒有好。100紅包+500京東卡
5.客服水平:一家尊重客戶的公司,任何時候提問,客服都會第一時間相應,如果有什麼不滿,可以直接在客戶群吐槽,連CEO有時都會出來和客戶溝通,有什麼說什麼,沒有什麼可美化的
6.信息渠道:有個專門的論壇無界部落,是投資者可以任意發言的,可以看到其他人在這里理財的感受。還有公司員工每周都會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反正我看著挺踏實
其實我投資的麻袋、桔子、小金,都還可以,但是整體來看還是這家最安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你們就按照我這個標准挑就對了
㈡ 為什麼要理財
我們為什麼要理財?首先,我們來說下「什麼是理財」,理財( Financial management)是指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產的保值、增值及債務的減少為目的。理財分為公司理財、第三方理財(機構理財)、家庭理財、個人投資(理財)等。
(1)、公司理財。公司理財主要是根據資金的運動規律,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中資金的籌集、使用和分配,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核算和分析,提高資金運用效果,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的管理工作。公司理財的一般步驟:
a、科學的投資決策。確定最佳投資方向和流量,以期獲得最佳的投資效益——籌資決策的基礎。
b、科學的籌資決策。合理選擇籌資方式、規模和結構,對比分析預期籌資效益與籌資成本,以期最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又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
c、科學的收益分配決策,正確確定企業利潤留存與分配的比例和合理的股利政策。
曾經有位偉人說過,「時間就是財富」,合理使用時間,其實也是一種理財。 魯迅說:「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寫作。」,奧斯特洛夫斯基借保爾的說:「當我們回首往事,不因虛度年華而懊悔。」,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則說:「凡是較為有成就的科學工作者,毫無例外都是利用時間的能手,也都是決心在大量時間中投入大量勞動的人。」,網路知道的我說「理好時間財,實現人生夢!」。所以說,人人共有的時間,如果你珍惜它,它就是財富,你忽略它,它便一錢不值,你就一事無成。一個人之所以會成功,就因為他在24小時當中跟我們做了不一樣的事情(會理「時間」財)。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就必須把時間管理做得更好,必須提升做事的效率。時間管理是一門縝密嚴謹的科學,它的目的是讓我們實現快樂而現實的成功人生。理好「時間財」不是讓我們去應付時間,而是讓我們去親近時間,熱愛時間。時間是人生存在的資本。對於搶占陣地的戰士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對於精明能乾的商家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對於辛勤勞作的農民來說,時間就是財富;對於運籌帷幄的軍師來說,時間就是勝利。
對於正在看問題的您來說,「理好時間財」就是做一個「搶占陣地的戰士、精明能乾的商家、辛勤勞作的農民、運籌帷幄的軍師」!
㈢ 中國股市的謎底究竟陰暗在哪
在中國股市發生的那些故事,謎底總比你想像得還要陰暗,不過,看過謎底的你們還有「勇氣」再去相信一次嗎?
2014年下半年中國的股市可以用「任性」來形容——上證綜合指數[-0.35%]從2050點一路攀升,到2014年12月31日以3235點收盤,漲幅約60%。
作為經濟的晴雨表,股市彷彿在告訴大家經濟瘋狂上行的預期,可惜不是。業內專家普遍預測2014年全年經濟增速為7.4%,未能萬能7.5%的目標,而2015年多家機構預計經濟增速將為7.0%。
別樹一幟的「中國股市」給了冷靜的人們一個巨大的謎面,現在我們來認真地猜一下這個「謎面」的謎底到底是什麼。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說過一句話,放在這里很合適:中國股市是「禿鷹們」的冒險樂園,在中國股市發生的那些故事,謎底總比你想像得還要陰暗。
其實,中國股市從誕生的第一天就是「怪胎」,只不過它這次又「獻丑」一次罷了。
上海和深圳的兩個交易所分別成立於1990年底,始創之初,制度構建十分粗鄙,幾乎沒有頂層設計,第一批上市的公司大多為華東及華南兩地的地方中小公司, 滬市的所謂「老八股」中好幾家是注冊資本在50萬元的區屬企業。
1992年8月,深圳發生120萬人爭購股票認購證事件,場面火爆失控,北京在失控中發現了一個「超級大油田」,兩個月後,證監會成立,股票發行權逐漸上收,至1997年,兩所劃歸證監會統一監管,在這一時期,決策層形成了一個非常詭異的戰略設計:中國資本[1.00%]市場應該為國有企業的脫困服務。
大量陷入困境的國企「搓泥洗澡」,打扮成白富美的樣子被掛到了市場上,有一位叫張化橋的香港證券分析師甚至認為,當時的國企上市很少有不在財報上動手腳的。連續虧損的國有企業做假賬上市交易,從股民的口袋中收攏資金。販賣上市指標成了當時公開的秘密。
那些「白富美」在財務報表上打扮得很漂亮了,但體制和制度幾無改變,掀開假面,當然不堪一睹,在上市數年之後,企業很快再度陷入泥潭,成為了所謂的「殼資源」,這時候,在二級市場上就出現了狙擊手,他們被叫做「莊家」。
莊家們通過低價收購未流通的「內部職工股」,成為這些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然後在二級市場上大興波瀾。他們用新題材重裝殼資源,具有強烈投機色彩的莊家經濟漸漸形成。
1999年5月19日,沉寂多年的股市突然井噴,構成「5 19行情」,一些從來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如億安科技、銀廣廈、中天科技[0.96% 資金 研報]等等,忽然日日狂漲,激盪得人人心旌盪漾,在它們的背後則是莊家們的貪痴狂歡。
這時第一代莊家出現了,K先生的粉墨登場掀起了以炒作為主角的股市熱潮。K先生的名字叫呂梁,他常用這個古怪的名字在證券類媒體上寫股評文章。呂梁是個虔誠的文學愛好者,早年寫小說。
1992年,呂梁去深圳闖世界正好碰上了「8 10」事件。那時的他還是一個好奇的旁觀者,與那些排隊的民眾交流後,寫了長篇紀實報道《百萬股民「炒」深圳》,賺了不少稿費,並受到了股市的洗禮,開始憑借一支筆炒作概念股。
股票市場第一代莊家中,呂梁與他的操盤手將股市完全納入麾下,能夠純熟並精準地操縱其走勢。在他掌控下的「中科創業」和「中西葯業」等股票,漲勢一片向好,形成了中科系概念,風光無限。
當時,莊家對股價的控制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2000年2月18日,當時第一大莊家、中科創業的實際控制人呂梁新婚大喜,他的操盤手們用「科學而精密」的手法控制股票起伏,硬是讓中科創業的收盤價恰好停在了72.88元。操盤手們用自己的方式給老闆送上一份別人看來瞠目結舌的禮物。
但我們知道,縱然是今時今日, 對散戶來說,股市亦不是久留之地。這是一個危險無比、令人窒息的資本游戲。中國的股市不是一般股民能夠預測的,它的身上依舊纏繞著難解難分的線,而線的另一頭,從來不是我們。
2000年10月,《財經》雜志發表《基金黑幕》一文後,公眾表達了極大的關切和義憤,但揭開還是捂住黑幕的交鋒還處於對峙之中,在幾乎所有的股市經濟學家三緘其口之時,經濟學家吳敬璉將中國股市直接比喻為賭場,甚至認為前者還不如後者有規矩,「賭場裡面也有規矩,比如你不能看別人的牌。而我們的股市裡,有些人可以看別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詐騙。坐莊、炒作、操縱股價可說是登峰造極。」
吳敬璉進而揭示了中國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由於管理層把股票市場定位於為國有企業融資服務和向國有企業傾斜的融資工具,使獲得上市特權的公司得以靠高溢價發行,從流通股持有者手中圈錢,從而使股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尋租場』,因此必須否定『股市為國企融資服務』的方針和『政府托市、企業圈錢』的做法。」
呂梁等第一代莊家折戟於2001年春季之後的一次股災,隨之出現了以德隆唐萬新等人為代表的第二代莊家,他們的手筆越來越大,高舉混業經營的旗幟,動輒以並購題材拉抬股價,靠高額民間吸資來構築資本平台,用唐萬新自己的話說,「用毒葯化解毒葯」,最終在2004年的另一次股災中玉石俱焚。
在此後的歲月中,如呂梁、唐萬新這種招搖於檯面之上的著名莊家似乎減少了,但是,莊家文化確乎從來沒有消亡,他們開始隱身於各個證券營業所里,以「地下敢死隊」的身份繼續戰斗,而吳敬璉所總結的股市特徵似乎也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觀。
2007年前後,吳曉波為了探尋上市公司的真相,特意選擇了五、六家股價表現非常優異的公司做樣本調查—其中就包括前段時間爆出醜聞的獐子島[0.47% 資金 研報]。 吳曉波到這些公司實地考察、訪談董事長、查閱公司業績及股價波動,結果得出了一個並不出乎預料的結論:這些公司的業務波動,與它們的股價波動,幾乎沒有任何的對應關系。
在一家公司,吳曉波問董事長,「為什麼你們的股價最近震盪很大?」他請攝像師把鏡頭關掉,然後很小聲而體己地對我說,「因為這幾天券商在換手,換手的成本價是12元,吳先生,你可以在這附近進一點貨的。」
有人疑問,賭場遵循的是你輸我贏的零和游戲,而股市是個融資→生產→回報股民的內外流動市場,有各種分紅、配股、等雙贏制度,但是,此說法立即招到股民和學界的嘲諷,因為正是中國股市中分紅回購等惠及投資者的制度缺失,才讓中國股市像個賭場,甚至不如。
近日,有學者表示,中國股市就如同妓院,用以指責A股臭名昭著的新股暴炒現象,嫖客和嫖資(股民和資金)總量在一定時期相對是固定的,而老鴇們則不斷地推出新的處子頭牌(新股),甚至不惜裝處(作假和聯合炒作),同時收買專家和媒體鼓吹,讓處子(新股)顯得供不應求,意圖買個好價錢。這就如同如今A股市場中對新發行股的聯合炒作,最終接盤者,就是那早已被引誘的慾火焚身且稀里糊塗的散戶。
2010年,A股首發新股共有347隻,幾乎是每天都有一隻新股發行,2011年A股市場也有277家公司上市,新股首日暴漲後套牢散戶的現象頻頻出現。這幾年既有拓邦電子這樣首日暴漲577%隨後陷入漫漫跌途的中小板新股,也有中國平安[0.59% 資金 研報]這樣連續四周下跌套牢上百億元資金的大盤新股。
如2012年10月9日,洛陽鉬業[3.28% 資金 研報]發行價3元/股,上市首日暴漲221%,當日收報9.63元;但13天後,業績突然變臉,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大降34.73%,令投資者大跌眼鏡。11月2日,浙江世寶[-0.07% 資金 研報]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眾目睽睽之下,連破A股市場新股發行六項紀錄,首日漲幅高達626%。
就在去年A股瘋牛的同時,在年末中國股市迎來2萬億規模的打新潮。包括國信證券、中礦資源等12隻新股IPO發行15.6億股。自12月18日起12隻新股密集發行,募集資金約133.6億元。
這可是「妓院」論活生生的素材。
吳曉波表示,股市從誕生的第一天就是「怪胎」,它從來為國有企業—現在叫藍籌股服務,為國家的貨幣政策背書,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牆上寫著一句話:「保護小股東的利益就是保護了所有股東的利益」,此言在我國股市是一個錯誤。
吳曉波說,這個股市的基本表現,不但與上市公司的基本表現沒有關系,甚至與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表現也沒有關系,它是一個被行政權力嚴重操控的資本市場,它的標配不是價值挖掘、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而是「人民日報社論+殼資源+並購題材+國企利益」;
甚至這個股市裡的企業也從來沒有把股價視為公司價值的晴雨表,因此,信奉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的人從來沒有在這里賺到過一分錢。
在今年四季度以來的這輪股市大波瀾中,上述特徵不但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些股票的表現更證明了「劣幣」的能力,很難想像,一個正常的投資者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在十幾年前提出股市賭場論的吳敬璉教授就去年火熱的股市行情提出了擔心。他認為,現在所謂「牛市」的制度基礎是不穩當不牢固的,股市的缺陷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需要非常謹慎的對待,而且應該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怎麼把這個股市正常的秩序建立起來。
吳敬璉認為,中國股市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於信息不對稱,監管部門主要的責任就是改善一般投資者信息弱勢的狀態,要執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發財,甚至內幕交易。
羅伯特希勒在《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中這樣寫到:「金融應該幫助我們減少生活的隨機性,而不是添加隨機性,
吳曉波認為,為了使金融體系運轉得更好,我們需要進一步發展其內在邏輯,以及金融在獨立自由的人之間撮合交易的能力—這些交易能使大家生活得更好。
去年12月19日,新聞聯播近年來的首次報道證監會立案調查18隻股票市場操縱案。其背後也代表了中央對打擊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堅決態度。
不過,看過謎底的你們還有「勇氣」再去相信一次嗎?
㈣ 股票行業的黑幕有哪些
這個問題,咳咳,真的是有點讓人擦汗呢。可能也是問的太過尖銳才沒人來答,個人試著答一把吧。
㈤ 紀錄片吳曉波頻道觀後感300字
前兩天去聽了吳曉波老師的一個講座,可能對於我們學金融的同志們來說,這個名字一點都不陌生。還記得大二的時候,金融學老師讓我們每個人研究一個經濟學家或者經濟評論家,每個人報一個名字還不能重復。當時我手慢,「吳曉波」老師被人搶走了,最後報了了徐小明老師的名字。呵呵~
這幾天朋友圈陸續有同學或朋友問我,你聽講座都聽了些啥啊,和我們分享一下。其實說自己是金融學畢業的,實際上,我也沒比沒學過經濟的好多少,也就是個半吊子。只是既然看了,也留點什麼吧,省的過兩天就全忘了。呵呵~
可能有些人覺得經濟學家都是在吹牛逼,看起來什麼都講了,實際上什麼都沒講。其實我認為可能是關注點的不同,人們更想了解的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產業模塊,更直接點的就好像那天坐在我旁邊的一個貴婦,一邊聽一邊抱怨,說了半天也沒說能不能買房子能不能買股票啊!對於這種,我也只能說句,呵呵~~
老百姓大多數想了解個體,也就是微觀經濟,而研究微觀經濟必須是以整個宏觀經濟為前提的。打個比方,世界上的錢就那麼多,如果把各個產業和市場比作籃子。那錢不在這個籃子里,肯定就在那個籃子里。這個籃子里多了,必然那個籃子里就要少。這就是資本的流動,也就是經濟學長期研究的課題。
㈥ 萬和銀行負債率0!財經作家吳曉波說那些很努力卻沒有成就的人都為0!利用資金結構中負債的意義知識點答
1.一定程度的負債有利於降低企業資金成本
企業利用負債資金要定期支付利息並按時還本,所以,債權人的風險比較小。企業利用債務集資的利息率也略低於股息率。另外,債務利息從稅前支付,可減少繳納所得稅的數額,以上因素,使得債務的資金成本明顯低於權益資金的成本。在一定的限度內增加債務,就可降低企業加權平均的資金成本,而減少債務,則會使加權平均的資金成本上升。
2.負債籌資具有財務杠桿作用
不論企業利潤多少,債務的利息通常都是固定不變的。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利息就會相應地減少,這能給每一股普通股帶來更多的收益。這就是上一節所說的財務杠桿作用。因此,在公司息稅前利潤較多、增長幅度較大時,適當地利用債務資金,發揮財務杠桿作用,可增加每股利潤,從而使企業股票價格上漲。
3.負債資金會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
財務杠桿的作用增加了破產的機會或普通股利潤大幅度變動的機會。企業為取得財務杠
桿利益而增加債務,必然增加利息等固定費用的負擔。另外,由於財務杠桿的作用,在息稅前利潤下降時。普通股每股利潤下降得會更快,這些風險都是利用負債資金帶來的。
㈦ 吳曉波:為什麼所有人都看不懂小米模式 mba中國網 07-14 10:39
這個標題是MBA中國網里的一篇文章
mba中國網:是一個主要做MBA、EMBA、MPAcc等考研的咨詢的網站,行業里有不錯的口碑,網上可搜到
㈧ 吳曉波買了多少小米股票
查一下港交所的披露易,貌似20多萬股。
㈨ 中國的第五次經濟浪潮是什麼
中國的五次經濟浪潮
第一次的個體經營、第二次的股票、第三次的房地產、第四次的互聯網、第五次的資本運作。
再來解釋下什麼是中國的第五次經濟浪潮:純資本運作,是非法傳銷模式,是各國各地均有發生的一種危害極其嚴重的新型傳銷方式,「純資本運作」各種傳銷派系以種種方法對其運作模式進行美化和掩飾。
純資本運作爆發 1998年先期出現在廣西的第五波經濟浪潮,早期利潤有近一百倍,到現在還沒有立法,還在做試運行,還屬於初級階段。
早期的代表人物有現在蒙牛集團的總裁牛根生等,牛根生被伊利開除以後,被朋友要約到廣西從事純資本運作賺了一個多億的資金,回到內蒙古辦了一家蒙牛牛奶生產廠和伊利競爭。
現在他是越做越大,為了感謝廣西,感謝讓他賺到第一桶金的地方,他投資將近一個億在廣西辦了一家並不適合牛奶加工的蒙牛牛奶加工廠,現在廣西生產的蒙牛牛奶只能在廣西市場上銷售。
(9)吳曉波買小米股票擴展閱讀:
前四個經濟浪潮
第一次經濟浪潮:1978-1991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個人家庭的爆發,大多數人只參加了大學入學考試,進入了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而大多數個人家庭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文化素質較低的人,但他們的生活水平並不高。他們抓住機遇,成為中國社會第一批富有的人。
第二次經濟浪潮:從1986年到1992年,在中國消失了30多年的股票重新出現,幾乎所有的股票一上市就大幅上漲。他們首先投資於股票市場。許多人一夜之間成了百萬富翁,甚至成了千萬富翁。92年後,除了少數銀行家、大家庭和其他人外,很難賺錢。
第三次經濟浪潮:1992年至1993年房地產大爆發期間,全國以部分海南、廣西為中心,掀起了房地產熱潮。許多人從事貨幣和電力交易,並迅速成為百萬富翁、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後來,只是因為國家干預,它才冷卻下來,現在它不是普通人參與的。
第四次經濟浪潮:1990年電子商務互聯網在北京中關村爆發,早期利潤達到23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