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懷瑾 | 教育:先教做人,從心性修養開始
出處:喜馬拉雅電台——名家經典•海潮明月
01 教育是個犧牲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來個人而已。
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是這樣,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盡管經典講得那麼熱鬧。
教育是個犧牲,很難有成果,可是雖然如此,它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我一輩子,受舊式教育出身,然後又受到新的學堂教育,還受過軍事教育、武術教育。我專門學武功兩三年,那很費時間,學出來做什麼?學武功出來可以做總教官,教練。可是我的目的呢?是興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練拳,我是興趣,學會了再說。我學軍事,帶過兵,也教過兵,也做過官,文的武的,大學也聽過課,也去上過研究所,所有的教育我都受過了,清清楚楚,那麼我個人的總結下來:教育無用論,教不好一個人的。
我的經驗,人不是學校教育能夠改得了的。一個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給他讀書,給他按在泥巴里頭,他都會站起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站不起來的孩子,你怎麼培養,怎麼教育也只能成為一個很平庸的人。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個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學》《中庸》,「性」在學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來帶來的,父母遺傳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兩方面,生理、身體上的,還有思想情緒上的。
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老師盡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學生里頭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當時讀小學的時候,誰知道他啊,現在覺得很偉大,教育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幾千年都是私人辦教育,現在是政府辦學校。推翻滿清之後,所謂最好的學校,你們知道北大、清華第一名的同學有幾位啊?他們做出了什麼事業?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這個道理!不管哪一行業,在社會上有貢獻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學校出來的。
02 為什麼要讀書?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復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還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託希望在孩子們身上,拚命迫他去上學讀書。
完全不考慮孩子們的「性向」個性的所好和興趣,也不了解孩子們的腦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們讀書學習,不知道「愛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後果。
尤其是現代化的學校和課外補習等的教育方法,簡直是「竭澤而漁」的辦法,使一般還未成年童子們的腦力健康,受到過分負荷的傷害,最為嚴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幾千年人類基本的錯誤觀念。從古至今,外國也一樣,這是一個自私的想法,天下事為什麼要你的兒女好,別人的怎麼辦?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狀元?你們知道幾個?現在都要考清華北大,一百年後大家知道清華的第一名是誰?
我曾公開講過,現代教育沒有方向的。現在大學生那麼多,就業有問題,教了知識,沒有教他謀生的技能,(畢業了)按理說應該貢獻社會,但是現在找婆家(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責任,這是什麼社會啊。
現在幾千個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學校當然可以承擔(人的品德修養的教育),現在學校哪有管這些啊?但現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長本身就沒有資格做家長啊。
他們受白話文教育開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都沒有,西方的也不懂,大家向錢看,賺錢,買房子,買股票最重要,怎麼教育啊?
孩子成長要靠自己,不要過分要求,讓他自由發展。教育不在於他將來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長大做個好人。什麼叫修佛修道?規規矩矩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養。
古語說『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將來能有自我謀生的技術,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學問、身份、地位沒有關系,這是起碼的。學問歸學問,吃飯歸吃飯。
中國原來有很多有學問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來做『仕』的,因為他有謀生的本事。
03 教育的目的 先教做人,心性修養
現在社會上大家帶領兒童讀經,亂讀。兒童讀經,我在台灣提倡了幾十年,李素美、郭姮晏她們到不發達地區去推廣,現在差不多普及了。
但是大家不要弄錯了,不要把讀經和學習現代知識技術對立,不要以為讀經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養,不要以為讀經就可以當飯吃了,也不要每天讀很久,讀煩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鍾快樂地朗誦慢慢就容易背下來了,不要變成負擔。
孔子的心法弟子是曾參,曾子著《大學》,我前幾年出了《原本大學微言》就是講這個。「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是講身心修養的。
所以「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綱要,是身心修養的「三綱」。
下面接著講修養階段程度,「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為什麼要靜坐。我叫它七個階段:知、止、定、靜、安、慮、得。
這個修行不一定要靜坐,不一定要盤腿,隨時都可以修養,站在那裡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養心性的寧靜。
《大學》接下來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大學》講的內容,就是觸動中國教育的一個方法。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從什麼開始啊?從心性修養開始。
你可能相信自信只意味著勝利。擊敗敵人,收集戰利品。
其實打敗別人的需求是建立在害怕缺乏的基礎上的,因為得到的榮譽、名聲、力量、表揚、愛和成功總是不夠。
自信的人並不羞於迎接挑戰或競爭,但他們也明白,成功不是要建立在別人失敗的基礎上。即使自己可以勝任,他們也會承認對手,甚至欣賞並為對手慶祝。
當你的自信增長了,你的心靈也同樣會增長。你將不再擔心和身邊的人一起分享光環。
Ⅱ 現在的股票還能買嗎為什麼
如今的股票還能買。為了嚴謹,在這里就假設你問的是A股為例。
了解股票
要買股票,首先你要知道股票的制度,因為A股和外圍不太一樣。是T+1的,如果你買長線還好說,短線的話你買是要考慮股價。買的時候你就要考慮清楚什麼時候是否能獲利賣出,或者短線是否有機會盈利出逃。
那麼如何來判斷呢?
1.股票的長期走勢如何?
你選的股票是在上漲新高的過程中?還是連續陰跌的過程中?還是震盪築底的過程中,還是在短線回調。要能判斷這些,你需要對該股的基本面和技術指標有一定的了解,能夠結合判斷出當前的大致趨勢。
最後說一句,如果你是高手早就殺進來了,創業板行情這么好買指數都能賺到錢。
Ⅲ 南懷瑾老師怎樣發財
他年輕的時候家境很好,他媽媽給他很多零花錢。長大之後去了台灣做生意失敗了。後來到了大陸之後好像買了股票,因為他遺產中包括交通銀行的若乾股票。另外他常常開班授課會收費。
此外他大量書有版稅。
Ⅳ 學佛人可以買股票嗎
只要是國家允許的,股市也是投資,支援國家建設,投資這筆錢國家用,國家掙了,連本帶利就還給老百姓。
Ⅳ 股票可以買嗎
現在的股票還可以買,但是現在市場變化大,買股票都是有一定風險的,贏與虧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要做好准備。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一、現在買股票要做好足夠的知識儲備。 股票的知識包括了如何炒股,如何看懂股票的走勢,交易時間和漲停這些,現在市場變瞬息萬變,交易規則也在不斷的發生轉變,所以要與時俱進。這種時候不僅僅要看這只股票以往的走勢,還要了解股票的背景,也就相當於投資者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理論基礎,還要了解經濟背景以及行業的現狀、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這些結合起來分析這支股票未來的走勢,這樣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現在買股票要做好心理准備,穩定的心態非常的重要。
股市有風險,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有些人掙了錢之後就會忘記了這句話。目前疫情發展變化多端,也就導致了市場發展瞬息萬變,所以之前掙錢的股票,現在有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當選擇股票投資的時候就要明白虧錢是很可能會發生的,要提前做好虧損的准備,隨時要冷靜客觀的分析行情,才能讓自己避免更大的虧損。
三、資金的充足是現在買股票必不可少的。 個人覺得買股票並不適合經濟緊張的人,投資最好是選擇閑錢,急用的錢千萬不要動用,不要因為買股票給家裡造成了更大的負擔,這樣承擔的風險太大了。而且買一隻股票最小的單位都是幾百元,交易額太少了,也沒有意義,有些甚至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才能夠掙錢。
股票隨時都可以買,但是買哪一隻股票就在於自己的分析以及判斷,提前做好准備,才能在跌宕起伏的股市中明哲保身。
Ⅵ 跟著機構買股可靠嗎
跟機構操作肯定是不行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們的目的是賺錢的,並且也是通過操作股票賺錢,剛開始可能會給你兩只能賺的,可是再以後你就只能成為給他們接盤的犧牲品了,如果跟著他們的人都賺錢了,那他們就沒得賺了,你也就是給他們三萬,但是他們損失的可能就不止那麼多了,所以他們不可能因小失大的,所以是不可靠的。
Ⅶ 為什麼說小白不要炒股
大家好,我是丸寶。
很多股民朋友都告訴丸寶,股市能治百病,特別是肥胖、孤獨、冷漠、自私和老年痴呆症。
今天,想問問小尾巴們,如果想要告別病魔,快速瘦身,真的要去炒股嗎?
其實並 不是。
如果只是小白,即便是一個兩百斤的小白,丸寶也不建議炒股。
首先,股票是一個專業學科,交給專業人士做更好。
提到炒股,很多人都會想到股神巴菲特。
但你知道巴菲特本科是內布拉斯加大學經濟學專業的,碩士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嗎?而且碩士畢業成績還是最高的A+,妥妥的學霸。
當然,讓巴菲特賺錢的重頭戲其實不是股票,而是賣保險。
買過保險的小尾巴們都知道,保險都是先交錢,之後再給我們錢,保險公司就可以先拿著我們的錢去搞投資。
如果投資賺了錢,就可以拿著這筆賺到的錢再去投資,相當於保險公司不出錢也能搞投資。
賺了全是它的,虧了,也沒什麼損失。
所以,相比自己去炒股,丸寶更建議把錢交給專業機構、專業人士,讓他們幫我們投資。
第二點,股票市場賺錢的途徑,有點少。
關於這一點,丸寶不是說大家都沒有一夜暴富的潛質哈。
本寶想說的是股票盈利的途徑太少了,除了股票上漲之外,就只剩下上市公司分紅了。
對於上漲,丸寶的經驗就是,跌,只需要一眼;漲,可能需要萬年。
對於分紅,A股市場上散戶佔了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佔比不多。散戶議價能力低,能拿到的分紅相應就會少很多。
基金市場就會好一點,結構那是一個復雜。
追蹤大企業的,追蹤行業的,追蹤指數的,追蹤各種指數的,還有些是反向追蹤指數的,這樣下來,賺錢的機會也就多了一些。
第三點,股票交易,限制有點多。
相比基金,10塊、100塊就能購買,股票最少都要買入1手,也就是100股。好一點的股票買下來可能就是幾大千上萬了。所以,股票交易的門檻其實是比較高的。
除此之外,炒股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研究一下K線、量比指標、MACD、行業發展、公司財務報表等等
這也是很多人更願意投資基金的原因,沒時間啊。所以願意直接花點小錢讓更專業的團隊幫忙打理。
前不久,丸寶看到了過去20年以來公募基金的盈利狀況,相比股票市場七虧兩平一賺,基金可能真的是小小白們更好的選擇。
數據來源: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
作者:丸寶來源:財富維他命
Ⅷ 南懷瑾:儒道佛都可以修行
南懷瑾:儒道佛都可以修行
找我的多半是看佛經的,所以這一本《原本大學微言》出版以後,沒有人提出來向我討論,出書到現在幾十年了,沒有一個人問過我,你就可想而知了。這是文化的根本啊,很可憐吧!問我的都是怎麼樣打坐啊,前面看到光啊,下面放個屁啊,都是這一套問題。
修行,不只是出家學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最怕是似通不通,尤其現代人受的教育,似是而非,知識很淵博,慾望也很多。儒家怎麼做到?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
格物致知方得定
什麼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諸位如果帶過嬰兒,就明白,我們自己也做過嬰兒,只是當時的情況忘記了,但現在應該可以回想得起來。
我們生來就有個知性,做嬰兒的時候,肚子餓了、冷了都曉得哭,這個知性本來存在,這個知是思想的來源。這個知,普通話叫天性,沒有一個人沒有的,當我們入娘胎,變成胎兒的時候已經有了。
那麼,怎麼叫「格物」呢?不要被外界的物質、境界、感覺引誘牽走叫格物。我們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東西所引誘,譬如我們的身體打起坐來酸痛難受,身體也是個外界的物啊!「物格而後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誘推開,會發現,我們那個知性本來存在的嘛,所以先把這個知性認清楚了,再講打坐。
「為什麼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為什麼來學這個呢?因為我追求一個東西。」你這樣想,已經上當了,被物格了,不是格物,是物把你格起來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把一切的感覺、外境都推開,你那個知性清清楚楚地在這里,姑且可以叫作像一個得定的境界了。
「知止而後有定」,這時候,那個「知道一念清凈的」,就是知性,一念清凈就是意誠,念念清凈,知性隨時清清明明,不被身體障礙所困擾,不被外界一切境界所困擾,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紛飛所困擾;「意誠而後心正」,一切境界都不沾,這個就是心正;「心正而後身修」,這樣我們身體的病痛、障礙、衰老,就會慢慢轉變過來。打坐當然有反應,但如果拚命管身體的反應,就沒有格物,又被物格了。「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這些都是功夫啊,要修多少時間呢?看個人情況不一定的。
達摩格物之道
「致知在格物」就是《楞嚴經》上講,「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一樣的道理。修行上的「致知在格物」,就是達摩祖師告訴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外息諸緣」,把外面物質世界的一切引誘,一切情緒、思想都瀟灑地放下,就是格物。「內心無喘」,不是不喘氣的意思,是心念知止而後有定,到誠意就是無喘了,呼吸也跟著自然近乎靜止。「心如牆壁」,到此時好像內外分離,外物影響不了內心,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入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進步就可以入道了。
但是,即使得了灌頂,也沒什麼了不起。達摩祖師有一段話很重要:「諸佛無上妙道」,佛法是無上的大法,「曠劫精勤」,不是這一生修的,多生多世累積起來的功德。「曠劫」是很多生很多世。「精勤」精進勤奮的修持,這才跳出了世間法,成佛。達摩祖師這樣對二祖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他是罵二祖,你說你跪在這里,吃了多少年素,修行了多少年了,做了多少好事,來求大法,你這是小忠小信,輕心慢心,把佛法看成這么容易啊,自己認為了不起,豈能成功?
我勸大家不要搞這些,拜了幾天佛,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又想回來買股票,發不了財,又說阿彌陀佛不幫忙,又埋怨,這是干什麼呀?慢慢修吧。
內聖外用天人之道
《大學》講「修身」、「正心」、「誠意」,後世的儒家稱之為天人之道,天人合一。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傳統文化同佛法一樣,把上自天子皇帝,下至庶人,普通百姓,都看作是一個人,都要先以這個文化作根本。這就叫內養之學,佛家稱之為內明。
下面的一句是:「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沒有做到這個根本學養,只求外面的知識,是捨本逐末。換句話說,人們沒有內聖的修養,卻想齊家治國,達到天下太平,沒有可能的。所以這些內容,大家必須仔細參究,它本身就是一個大悲咒。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知,就是知性,有人問我生死問題,我說世界上有些修行人,未死前,自己預先知道死的時間,這叫做預知時至,這就是知性問題。知性修養好了,打坐功夫有定力了,知性就清明。知性清明誠意,意誠了,一念專一就會有神明而通之。
所以儒家「中庸」也告訴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達到誠意正心,可以預先知道的。
中國文化講修身養性,是身和心兩個方面。靜坐的重點是修心,這個要一定的工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的,就必須起來做事了。所以這一次教大家易筋經,什麼道理啊?就是修身。
身的方面是合理的運動,不是劇烈的,劇烈的運動有時候傷身體,譬如西洋的運動,跑步、跳高、打球,有時候比較劇烈。中國的這一套運動,少林武當這樣內養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話,「動以修身」,運動是在修身,「靜以養心」,打坐是修心。「身心兩健」,身體健康,心理也健康;「動靜相因」,動是靜的因,靜也是動的因,動靜互為因果。
今天我們反省下來,要回轉來走自己文化的舊路,就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大學》是孔子傳給學生曾子,曾子總結下來的,是四書五經之一。我們當年受教育,八九歲就讀這幾部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是講內聖外用的修養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