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平安暴跌四成 時隔14年馬明哲增持 新三座大山壓頂 壽險拐點將至
自8月底以來,中國平安連續開展市值管理操作,先是擬使用不低於50億元且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的自有資金進行新一輪回購,其次,高管們開始在二級市場集中增持,董事長馬明哲也是14年來首次增持中國平安。
上市公司在某些價位上大幅回購自家股票,是想釋放出股價已經見底的信號,從而提振投資者情緒並觸發認購熱情。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在過去半年的確中國平安的股價在大幅下挫,但這與大環境有關,多數判斷只是暫時性低迷。
在與多位保險行業資深從業人員交流之後,可以得到更為深刻的行業觀點是,困擾壽險行業至少5年以上的新三座大山,即代理人流失、保險產品貴和險資回報率低,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尾大不、拉行業後腿的大問題。
中國平安受影響最甚,但改革勇氣最大,兩年前馬明哲親自啟動壽險改革。其他頭部公司亦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來加速自身改革,冀望能扭轉壽險下滑的問題。
然而,從最近幾年的改革舉措來說,壽險行業遇到的並非內部小修小補可以挽救,如今重壓在身的新三座大山反映的是一種範式的問題,從更大的角度來看,意即目前的壽險業務模式已經不適合未來市場的需求,需要重新認識和定義保險本身,才能解決這一困惑全行業的問題。
從這一篇開始,我們會陸續聊聊新三座大山,希望給行業一些啟發。
92元是最後的瘋狂?
中國平安無論是PEV估值還是PE估值,都處在 歷史 底部。
自8月27日開始,中國平安高管們開始在二級市場增持平安AH股票。其中引人注意的是,9月3日,公司董事長馬明哲出現在增持名單中,買入4萬股中國平安,耗資207萬。這是中國平安2007年上市後,14年來馬明哲股份首次變動。增持後,馬明哲共持有平安184.32萬股。
或許是管理層認為資本市場出現了不理性行為,悲觀預期被過度演繹,導致目前的市值顯著低於存量業務價值,從而開啟大規模的回購及增持計劃。
股價反應的是投資者們對企業未來業績成長性的預期,預期的不確定性和各種干擾因素讓市場情緒陰晴不定,使得價格圍繞價值左右搖擺。
歸根結底,業績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投資者最為看重的仍然是公司未來的業績走勢。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能夠窺出平安股價拐點的端倪。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擁有金融全牌照,業務范圍涉及到保險、銀行、 科技 、互聯網及醫療等多個領域,平安的根基所在仍然是壽險業,不僅在利潤及價值上貢獻最多,其百萬代理人也是打通內部所有業務通道,連接線上及線下產業的核心力量。
今年平安股價的低迷表現,一方面是由於市場風格向小盤成長股切換,大盤價值股遇到冷落;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司壽險業務上面臨著較大的挑戰,開展已兩年的壽險改革成效甚微,代理人隊伍大幅萎縮、新單規模和新業務價值的超預期下滑,而投資華夏幸福導致的資產減值計提又讓盈利能力出現下降。
平安目前遇到的問題,也是全行業共同面對的困境。站在現在這個時點上,股價短期的走勢不為人知,但長期的反彈卻取決於困境的反轉,只有解決橫亘在面前的「三座大山「,才能斷言保險業經營趨勢出現明確拐點。
代理人時代已經結束
第一座大山是如何扭轉目前代理人渠道的頹勢,變革現有經營模式,重塑渠道優勢。
壽險行業的商業模式高度雷同,龍頭公司很難形成在品牌力和產品力等方面的優勢,這使得渠道的觸達范圍和營銷能力成為最主要的競爭手段。
過去幾十年裡,國內壽險公司的經營重點均放置在渠道建設上,平安等大型壽險公司著力代理人渠道,利用運動式的增員快速壯大隊伍和迅速滲透新客戶,形成了等級嚴密,組織利益龐大的代理人體系。
這種體系和銷售模式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證明是有效的,因為人口基數龐大,保險滲透率低,無論是代理人還是客戶拓展空間均很廣闊,規模和業績導向下,壽險公司可以通過頻繁的增員來沉澱隊伍和壯大客戶群,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而層層抽佣的組織利益又能讓主管及績優人員充分受益,確保了績優團隊的穩定。
但一旦宏觀環境發生變化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傳統代理人模式的弊端就會被暴露無遺,人口紅利的消退會讓增員基數不斷縮小,通過新人來滲透新客戶也會越到瓶頸,人員的大進大出和行業軍備競賽般的費用投入又進一步透支了發展空間。所以自2018年開始,代理人渠道增長開始顯示疲態,疫情的出現進一步加快了崩塌的速度。
也就是從2018年開始,平安的壽險業務進入了下行通道,代理人渠道新單業績以年均20%的速度下滑至今,代理人規模從最高的120萬人左右降至現在的80餘萬人,壽險業改革被提上日程,傳統的組織架構和增員模式成為主要變革對象,組織利益被削弱,隊伍清虛速度在加快,更多資源正在向績優代理人、有潛力的新人傾斜。
但目前的改革方向更多地還是往渠道結構身上動刀,反而忽略了最底層的邏輯變化,那就是代理人產品體系的崩塌。
在2016年之前,代理人渠道產品以分紅和重疾為主,這些產品較為復雜,需要專業的代理人去進行大量的客戶跟蹤、產品分析及講解等工作。同時,由於「養兵」成本要顯著高於其他渠道,壽險行業傾向於在代理人渠道銷售繳費期和保單持有年限較長的產品,因為這些產品價值率更高,能創造更多的利潤。
只不過,隨著消費者風險偏好的顯著上升及對繳費期長產品的謹慎態度的加深,個險渠道的產品正在向著理財化、短期化的方向演變,分紅險已基本被行業拋棄,形態簡單、交費期短暫、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年金及萬能險成為主流,佔比已經達到70%以上。但問題就是,這些產品並不復雜,對銷售員的展業能力要求並不高,銀保等其他渠道反而會銷售更大的規模。
而作為行業價值創造的主力產品之一的重疾險,也是遇到很大的發展瓶頸。一方面,市場競爭程度加劇,中小公司不斷打造更加便宜的爆款產品來攪動市場格局,不僅大幅壓縮了平安重疾險的溢價空間,銷售難度也顯著增加。
另一方面,近幾年客單價較低的互聯網醫療險、以及政府主推惠民保項目對客戶造成了分流,進一步擠壓了重疾險的發展。從近年來的表現來看,平安重疾險月規模平台已從巔峰時期的20多億大幅下降至如今的10億不到,業績疲態可見一斑。
(未完待續)
② 請問中國平安保險馬明哲擁有平安多少股份可以看的到嗎謝謝
③ 白手起家打造8萬億金融帝國,隱形富豪馬明哲的賺錢速度有多快
說起中國的「二馬」,很多人都知道是馬化騰和馬雲。
然而在2013年,卻有「三馬」聚集於復旦大學,向講座下的大學生談論他們對互聯網發展、金融的一些預測。
這時人們驚奇地發現,除了早已熟悉的「二馬」外,還有一個稍顯陌生的人——馬明哲。
「馬雲口才很好,每次辯論我都輸給他,不過我總能在最後一句贏回來。」彼時,馬明哲這樣調侃馬雲。
在更深入的了解後,人們才意識到,馬明哲的資歷絕不輸馬雲與馬化騰。
因為馬明哲,就是中國平安的創始人,這家公司雖非國企,卻以超1900億美元的年營收、8萬億總資產躋身2021年《財富》的世界五百強前列,換算下來,日均營收超30億。
人們不熟悉他,是因為馬明哲歷來低調,不顯山水,按他的話說,「將企業發展與個人榮辱綁架,成本雖低,但卻對企業不負責。」
那麼,能與馬化騰、馬雲並稱「三馬」的他,究竟是如何締造出一個商業傳奇的呢?
1979年的深圳蛇口,已成為當地改革開放的首塊「試驗田」。
那時,馬明哲還是湛江的一名公交司機,月薪雖不高,可福利齊全,很多都羨慕他的安穩。
可他骨子裡卻有些「不安分」,心中隱隱生出念頭:想去更廣大的天地闖一闖。
單位有一位老領導,知曉馬明哲這個想法後,便鼓勵他:「年輕人怎麼能一直呆在這種小地方?深圳的蛇口,那才是你應該去的地方!」
1983年,馬明哲離開湛江前往蛇口,彼時他28歲。
他最先抵達的是工業區,恰好當地正在進行大范圍的基建,因為工作本身的風險性,經常出現工人受傷的情況。
這時便有人提出:能不能也學國外,給工人設立個保障基金。
眾人聽後都覺得是天方夜譚,畢竟那個年代,大家的思想依舊保守。
獨獨馬明哲看到了無限商機,他那時已是社保公司的副經理,對這個行業的前景十分看好。
為此,他專門趕去香港拜訪袁庚,後者時任蛇口工業區建設總指揮、招商局副總。兩人見面,很快就在保險業務上達成初步認同。
不得不說,袁庚很是欣賞馬明哲。
有一次馬明哲在會議中這樣說道:「我們得為外企員工成立第三方基金,填補這個領域的空缺。」
當時袁庚說了一句「做事不要過於急切」,誰也沒想到馬明哲當場回懟:
「不能說空話,而是解決問題。」
很多人當時都以為,這下馬明哲得罪袁庚了,他肯定在蛇頭呆不下去了。
但事實卻是,馬明哲不僅沒有被袁庚責怪,還在對方的支持下籌建起了保險業務。
1988年3年,平安保險在經過多方努力後,終於被央行批准成立,其中馬明哲擔任總經理。
至此,國內保險在歷經諸多坎坷後再度回歸,平安也開始了它在業內的壟斷歲月。
平安保險是國資控股,工行持有51%股份,負責給公司介紹業務,招商局持49%,負責解決員工戶口與編制問題。
雙重保障下,平安靠著給船舶出售保險的業務,發展得很快。
可好景不長,時間來到了1992年,因為被央行規定業務范圍僅限於當地,一旦輪船在外地出事,平安便無法正常提供服務。
也因此,平安很難得到股東們的追加投資,眼看就要陷入危機。
關鍵時刻,馬明哲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態找上央行:申請將業務范圍擴大到全國。
他自己也沒想到,這個申請竟真的被通過了!於是平安不再是一家地方性保險公司,真真正正成了「中國平安」。
很快,平安在產險領域的地位已舉足輕重,但馬明哲的野心不止於此,他還將目光盯上了國內的壽險業務。
壽險在國內的發展是艱難的,「國人忌談生死,連帶著壽險也被抵觸」。
為了求取成功經驗,馬明哲曾先後前往日本、香港的同行那取經,可別人的生意經,怎麼可能輕易傳授他人,無奈之下,馬明哲只好自己塔橋造路,在一片漆黑中摸索做壽險的方法。
1993年,對於平安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公司的壽險業務獲批,向個人壽險市場進軍的號角正式吹響。
馬明哲的預想實現了,但此後的發展並不順利。
當時在平安之前,國內保險只有財險,所以這種先進理念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
有一次會議上,有人就站出來說道:「平安應當專注於一類保險,壽險要與其它險種分開,同時也要剝離其它的金融業務。」
馬明哲毫不畏懼地回應:「要有所作為,就必須與眾不同。」
因為不肯退讓,平安也面臨著監管部門很大的壓力,馬明哲對此的唯一策略就是「拖」:只要政府沒有明確指示得拆分,那就不拆分。
困境之下人心浮動,有的高層出走,有的高層則勸馬明哲放棄,很多好友也認為他不能成功。
但偏偏是這種堅持,讓馬明哲等來了最佳的機遇。
2002年,平安建立綜合性金融控股試點的申請,在政府那通過了,從此開始,公司發展越加蒸蒸日上。
2006年,平安改組平安銀行,而在這之前,它已先後並購了福建亞洲銀行、深商行,業務范圍跨越投資、銀行、保險等諸多領域。
公司的極盡輝煌,讓外界一度將馬明哲「奉若神明」,對此他只能無奈回應:「我也只是一個凡人」。
此後也的確證明,他並非全知全能。
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隨之引起的金融海嘯席捲整個世界,危機中,平安投資的富通集團因處理不當,致使整個企業解體,平安自然也被拖累,累計損失高達200億。
同時股市暴跌,損失慘重的股民掀起輿論,也將矛頭指向馬明哲,說其6600萬的巨額年薪是「高管吃肉,股民割肉」。
事實上,他當時的工資佔比尚不足7%,可輿論浪潮下很多人都喪失了理智,不分青紅皂白地攻擊。
突如其來的挫折與口誅筆伐,幾乎擊倒了年逾五十的馬明哲,在最焦慮之時,他每晚得吃三片安眠葯,但依舊度過了無數個失眠之夜。
不過,他還是靠著頑強的鬥志撐了下來,對內,他承認了自己投資的失敗;對外,則公開宣布「零年薪」。
在這一系列及時的舉措下,平安順利轉危為機,還在三年時間中不斷收購其它金融企業,進一步鞏固了整個金融版圖。
毫無疑問,馬明哲也是個凡人,只是他比其它凡人更果斷、更堅韌一些而已。
2020年7月,彼時已65歲的馬明哲卸任CEO,僅保留董事長一職。而就在次年,中國平安以超1900億美金的營收、8萬億的資產總額,位列世界金融公司第二名、世界五百強第十六名。
這樣的戰績,足以證明馬明哲是功成身退的。
記得在平安30周年典禮上,他這樣說道:「希望公司100周年時,回顧過往,也能評論:當年,馬明哲的確幹得挺好。」
在他看來,一個企業要長期發展,必須靠實干還要有信念,做到功利且不市儈;同時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也必須推動 社會 進步,為後世思考。
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擔當,每一個時代,也都有它的使命。
作者:向楠
④ 中國平安是國企嗎
不是國企
中國平安是國內首家股份制保險公司,起初依託於國資發展壯大,後期不斷引進各類投資者,加速了發展步伐,如今中國平安已經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團,位居世界500強前列,利潤水平長期保持在國內前十,市值也高達萬億。
但是,2021年以來,中國平安的市值出現了大幅下跌,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平安的股價突破90元,而如今已經跌至50元左右,股價跌去了40%。截至9月7日,中國平安的市值為9567億元,不足萬億,和去年巔峰時期相比市值蒸發4000億。
由於中國平安市值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跌,所以中國平安在公布半年報之後,官宣表示要拿出百億資金來回購股份,此後的多天時間內,中國平安已經展開了股份回購。
與此同時,中國平安掌門人馬明哲也出手回購股份,要知道這是中國平安上市以來馬明哲首次增持中國平安的股份,根據記錄顯示,馬明哲買入了4萬股中國平安A股,交易金額207萬元,此外,平安的多名高管也在積極增持中國平安。
就在中國平安市值蒸發的過程中,背後大股東浮出水面。據悉,中國平安的第一大股東卜蜂集團已經在去年市值巔峰時期減持過一次股份,今年以來再次減持,兩次股份減持共計套現200多億,卜蜂集團來自泰國,在中國內地也稱為「正大集團」。
作為金融巨鱷,中國平安的一舉一動都備受市場的關注,一直以來,關於中國平安屬於國企還是私企的問題,困擾著不少網友,由於中國平安的大股東屬於外資,甚至有人質疑中國平安是否屬於外資企業,官方這次終於給出了答案。
前面說道,中國平安起初屬於國企,早在公司創建之初,公司只有兩個股東:中國工商銀行和招商局集團,都是大型國企集團,所以在起初發展階段,中國平安是具有國企性質的保險公司,後來因為一個人而發生了改變,他就是馬明哲。
在馬明哲看來,中國平安要想發展壯大,就要改變思路,打破傳統思維。於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進入了戰略投資者,除了國資,還有不少外資,想以此來改變企業體制。為了避免大股東的一家獨大,馬明哲提出了股權分散,不要控股股東的設計,由管理團隊來實現對公司的絕對控制。
隨後不久,工商銀行和招商局集團相繼退出了中國平安,而英國匯豐銀行在2002年成為了中國平安的最大股東,在匯豐銀行持股的10年時間里,中國平安的市值一路攀升,最終匯豐銀行在2012年高位拋售成功套現,從中賺取了豐厚的收益。
在匯豐銀行減持過程中,中國平安反向增持匯豐銀行的股票,誰承想,風水輪流轉,最終中國平安成為了匯豐銀行的最大股東,可以說是非常戲劇性的現象,但是從投資角度講,兩者都是出於財務性投資的目的。
同時,來自泰國的卜蜂集團(正大集團)也在不斷增持中國平安的股票,最終卜蜂集團成為了中國平安的最大股東,雖然去年和今年都出現了減持的動作,但按照持股比例(7%左右)來說依然是第一大股東。
所以,如今的中國平安沒有控股股東,而且股權比較分散,馬明哲及其團隊牢牢掌控著公司,所以中國平安是一家非國有企業。其實,中國工商銀行官方公眾平台在回答網友的提問時就明確表示:中國平安不是國企,這算得上是官方給出的准確答案了。
⑤ 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靠譜嗎
平安保險公司還是靠譜的,還要有專業的業務員
⑥ 平安保險公司靠譜么
中國平安保險是靠譜的。因為中國平安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的保險企業,至今已經發展成為金融、保險、銀行以及投資等金融業務為一體的整合緊密並且多元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中國平安不僅是保險行業總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同時也以超低的投訴率在業界內頗有口碑。在美國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的排名位列第7位,蟬聯全球多元保險企業的首位,同時繼續蟬聯中國保險企業的第1位。並且平安保險的靠譜,不僅僅是因為上面的這些數據,更是因為它有銀保監會的監督。
中國平安保險公司
中國平安是國內第一家股份制的保險公司,最初是依託於國資的發展壯大,在後期不斷引進各類型的投資者,由此加速了發展的步伐,如今的中國平安已經成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團,在世界500強中位居前列,利潤水平長期保持在國內前十的高水平,市值也高達萬億元。但是,自2021年以來,中國平安的市值突然出現了大幅的下跌,根據統計數據的顯示,去年中國平安的股價已經突破90元,但是如今已經跌到50元左右,股價跌了40%。截至到9月7日,中國平安的市值是9567億元,已經不足萬億,和去年的巔峰時期相比市值蒸發了近4000億。由於中國平安的市值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跌,所以中國平安在公布半年報之後,表示要拿出百億資金來進行股份的回購。與此同時,中國平安的掌門人馬明哲也出馬進行回購股份,這是中國平安自上市以來馬明哲第一次增持中國平安的股份,並且根據記錄顯示,馬明哲買入了4萬股的中國平安A股,交易金額達到207萬元,此外,中國平安的多名高管也在積極的增持中國平安的股票。在中國平安市值蒸發的過程當中,背後的大股東也浮出水面。中國平安的第一大股東卜蜂集團在去年的市值巔峰時期已經減持過一次股份了,在今年以來再次進行減持,兩次股份的減持共計套現了200多億,卜蜂集團是來自泰國的公司,在中國內地也被稱作「正大集團」。
⑦ 馬明哲的傳奇故事:從司機到A股最貴老闆
馬明哲的傳奇故事:從司機到A股最貴老闆
1955年出生的馬明哲只有初中原始學歷。最初他在廣東省湛江市八甲水電廠作工人,然後在當時的廣東湛江地委工交政治部擔任通訊員。馬明哲命運的轉機,發生在1983年他的一次平常的工作調動中。
1983年夏,馬明哲被調動到深圳市蛇口工業區工作,就職於該地的勞動人事處。由於會開車,馬明哲就被選中擔任當時的蛇口工業區總經理袁庚的專職司機,並兼任蛇口工業區勞動人事處車隊的隊長。由於早年喪父,單親家庭培養了馬明哲忍耐和少言寡語的性格。而作為一個領導的司機而言,這樣的性格恰恰是最合適的。不久,馬明哲就贏得了袁庚的賞識和信任。在袁庚身邊工作了兩年之後,精明能乾的馬明哲被安排到蛇口工業區社會保險公司工作。那個時候,公司總共也就三五個人,主要負責工業區員工的一些福利性勞保事務,規模很小。
到了1988年,袁庚又委派馬明哲參與平安保險公司的籌建工作,從此,他的好運來了。
從1988年到2007年的20年間,平安保險從一家總資產5312萬元、13個員工的小企業,發展為一家總資產達到6500多億元,在滬港兩地上市,業務范圍覆蓋保險、銀行、證券、信託的綜合型金融保險集團。
隨著平安H股在香港一路「高歌猛進」,從2004年橫盤於12至15港元,到2007年10月3日最高攀至124港元。同時馬明哲的'「薪酬路線圖」也出現大幅拉升。自2004年至2007年的稅前報酬分別為1170.4萬元、1413.5萬元、2351萬元、4616.1萬元。其中,2007年的實際報酬,還要加上馬明哲未領取的2000萬元,被他直接捐獻給了宋慶齡基金會。
2007年7月《福布斯》中文版首度推出「中國上市公司最貴老闆」榜單,即非國有上市公司薪酬最高的高管人員。中國平安保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以1338萬元的年薪奪冠。
馬明哲的2007
3月1日,中國平安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並成為兩市第一高價金融股。
3月中旬,平安董事長馬明哲以國際標准薪酬展開大挖角,向匯豐、花旗及內地多家銀行「搶人」,打造平安銀行的高管團隊。
5月,中國平安斥資約35億元購奪北京燕莎商圈的美邦國際中心。
6月,平安集團控股子公司深圳商業銀行整體受讓平安銀行一事獲得銀監會「點頭」,原股東平安信託及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將正式退出平安銀行。
8月28日,平安銀行正式掛牌,注冊資本55.02億元,總資產1247.88億元。完成整合之後,深圳平安銀行一舉實現了城市商業銀行跨地區經營的突破。
11月29日,中國平安宣布,旗下平安人壽出資18.1億歐元(約合近200億元人民幣)收購了全球最大金融機構之一的富通集團4.18%的股份,成為富通集團最大單一股東。
12月28日,以中國平安牽頭組建的保險團隊集體出資160億元人民幣,以股權投資計劃的方式投資京滬高鐵項目,成為該項目第二大股東。
;
⑧ 中國平安背後真正老闆是誰
很多人都認為平安集團背後的大老闆是馬明哲,其實平安背後最重要的人物不是他,而是泰國的謝國民。謝國民是正大集團的大股東,手握15.5%的公司股份,更是泰國的首富。
匯豐集團曾經是平安集團的最大股東,很多人當時都覺得一個中國企業卻被一個外國公司控制了,實在不可思議。實際上,匯豐集團在平安的股份早已經被謝國民以720億元的價格全部購買了,所以說謝國民才是平安集團背後的最大控制人。
中國平安介紹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平安」,「平安保險」,「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平安集團」)於1988年誕生於深圳蛇口,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已經發展成為金融保險、銀行、投資等金融業務為一體的整合、緊密、多元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
為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證券交易所兩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碼分別為02318和601318。2019年《福布斯》全球2000強第7位,較2018年排名躍升3位。蟬聯全球多元保險企業第一,在中國眾多入圍企業中排名第5,全球金融企業排名第6。
⑨ 中國平安業績至暗時刻,壽險業務堪憂,馬明哲一言未發
2月3日,中國平安發布2020年報:2020年,公司實現營收1.32萬億,同比增長3.8%;歸母凈利潤1430.99億,同比下降4.2%!
時隔12年,中國平安再次出現凈利潤下降,堪稱業績至暗時刻!在2月4日的業績發布會上,馬明哲一言未發!
近兩年,平安的高層變動頻繁,2020年,馬明哲辭去CEO!
公司高層頻繁變動的背後,支柱業務壽險的業績堪憂,代理人持續下降,並沒有達到公司所謂的改革效果!
除去疫情的影響,中國平安的業績也是非常疲軟的!正如「股票說」在解讀平安2019年報時,預判「代理人數量急劇下降的財務隱憂」,現在也被驗證了!
1、業績疲軟!
中國平安2020年凈利潤下降,主要是壽險和產險業務凈利潤下降導致的。
2020年,壽險與 健康 險業務凈利潤960.72億,同比下降7.4%;財險業務凈利潤161.59億,同比下降29.2%。
險資投資方面,2020年,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投資收益率受股市波動、市場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有所承壓,實現凈投資收益率5.1%,總投資收益率6.2%,同比分別下降0.1和0.7個百分點。
2019年12月末,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達3.7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6.6%。在保險資金投資組合中,債券投資從2019年年末的46.9%提升至2020年年末的50.2%;股票投資則從2019年年末的9.2%下降至2020年年末的8.4%。
雖然投資收益率有所下降,但是投資規模增長幅度較大,總投資收益還是增長的!2020年凈投資收益為1634.62億元,同比增長13.5%,總投資收益1996.36億,同比增長4.4%。,
銀行業務凈利潤167.77億,同比增長2.59%; 科技 業務凈利潤79.36億,同比增長127.59%, 科技 業務這塊亮眼,已經成為公司除保險和銀行之外的第三大利潤來源!但是 科技 業務整體的凈利潤規模依舊較小,佔比公司凈利潤僅5.54%,另外, 科技 業務能否持續高增長,有待觀察!
2、壽險業務堪憂!
壽險業務是中國平安的根基,壽險業務凈利潤佔比67%!
新業務價值是壽險業務的進水口,也是利潤的先行指標,新業務價值的大幅下降,對整個壽險業務有深遠的影響!如果,後期新業務價值不能恢復上漲,壽險的營運利潤或面臨負增長!
2020年,新業務價值495億,同比下降34.7%,新業務價值率33.3%,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
其實,新業務價值從2016年開始,增速不斷下降,到2020年一下子崩了。2016年到2020年,新業務價值增速分別為64%、32%、7%、5%和-34%。近三年的新業務價值增速已經進入增長停滯和下降階段,對應的是,新業務價值首年保費已經連續三年負增長。
中國人壽2020年前三季度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7%,而中國平安全年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34.7%,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顯然,中國平安的壽險業務出現大問題了,市場競爭力大幅下降!
於此同時,中國平安的退保率增長,續保率大幅下降!2020年,退保率1.7%,較2019年的1.4%,上升了0.3個百分點;13個月續保率85.5%,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25個月續保率80.9%,同比下降6.2個百分點,兩項續保率都是創下近些年的新低!
退保率大幅增長,續保率大幅下降,新業務價值大幅下降,可想而知,中國平安壽險業務壓力重重!
壽險業務的問題,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代理人數的持續下降,業務都是由人做的嘛!
3、代理人數量持續下降!
2020年末,中國平安代理人數102.38萬,同比下降12.3%!這已經是連續第二年的下降,2019年末,代理人數116.69萬,同比下降17.7%!
2019年,雖然代理人數量大幅下降,但是,代理人渠道的新業務價值是增長的,代理人的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幅增長!當時,「股票說」在解讀中國平安的2019年報時,對於新業務價值能否持續增長,提出了疑問!除了高價保險產品增多的因素外,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平安的所謂「提質增效」,並不一定是事實,代理人數量大幅下降,但是代理人的人均薪酬並未增長,說明代理人數量下降,僅僅只是無差別的控成本!
平安所謂的壽險改革,會有多少效果,現在很難說!但是目前看來,只是代理人的成本在下降!這樣的話,是會帶來業務萎縮的!
2020年,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4.06萬,同比下降28.4%,代理人人均收入5793元,同比下降了8.2%,其中壽險收入同比下降了16%。
按道理,中國平安淘汰低產能的代理人,代理人的人均收入應該會出現大幅提高,但是,實際上,2019年和2020年,代理人的人均收入並未出現預期變化,反而還出現下降了! 這是淘汰低產能,還是淘汰高產能呢?
2020年的業績會上,中國平安聯席CEO陳心穎表示,接下來的三年裡,平安不求增加代理人,要保持100萬的代理人隊伍,但是要打造「三高」代理人隊伍,即高質量、高產能、高收入,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這更多是中國平安管理層一廂情願的願景而已!目前看來,代理人的人均收入並未出現增長,代理人數量下降,僅僅是成本降低而已!
對於以銷售為主導的保險行業來說,代理人人數很重要。很多保險銷售,都是通過轉介紹的方式來拓展客戶。轉介紹就需要基礎客源,基礎的潛在客源的多少就和代理人人數成正相關。一般來說,新進入的保險代理人,很多都被要求過內銷,給自己買,給父母買。
中國平安的退保率上升,續保率下降,新業務價值下降,這些跟代理人數量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平安的壽險業務,未來一兩年,依舊難言樂觀!中國平安的所謂壽險改革,也有可能會帶來內耗成本,壽險萎縮的風險!
4、保費收入增長停滯,位列五大上市險企榜尾!
2020年,五家上市險企合計實現保費收入2.48萬億,同比增長3.65%,增速較2019年下降5.7個百分點。
2020年,中國平安原保費收入7973億,同比增長0.34%;中國人壽原保費收入6129億,同比增長7.83%;中國人保原保費收入5604.6億,同比增長1.5%;中國太保原保費收入3565.55億,同比增長3.06%;新華保險原保費收入1595.11億,同比增長15.48%。
中國平安的保費收入增速0.34%,位列五大上市險企榜尾!跟中國人壽的增速7.83%,差距較大!
⑩ 馬明哲,被迫「幸福」
平安,終究還是成了華夏幸福的第一大股東,盡管不是自願的。
而且,是在符合銀保監會監管規則的背景下。
前段時間市場傳聞稱「銀保監會正在調查中國平安在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這一傳聞引起軒然大波,中國平安隨後回應稱,投資一直以來嚴格遵守監管的相關規定,不評論無事實依據的市場傳言。
一般來說,能讓資本鋌而走險的是更高的利潤;但馬明哲也沒想到,投資華夏幸福卻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這事是有些倒霉了。
就在幾天前,華夏幸福公告:因原第一大股東華夏控股被動減持股份,平安資管及平安人壽被動成為華夏幸福第一大股東。
爆雷房企,似乎各有各的尷尬:恆大的債主們是被迫成了股東,而平安則被迫成了華夏幸福的第一大股東。
如果這種事放在寶能系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之時,姚員外必是欣喜若狂;但平安成為華夏幸福第一大股東,馬明哲只能暗自神傷。
於是,平安馬上撇清關系稱:華夏幸福的實控人王文學保持不變,平安人壽作為華夏幸福財務投資者的性質保持不變,將繼續積極參與債委會的相關工作。
沒錯,既已成定局,雙方目前能做的就只有解救華夏幸福這頭受傷的大象,華夏幸福已然成為平安投資 歷史 上的污點之一,能否全身而退,都還是個未知數。
以華夏幸福爆雷為起點,今年以來,平安的股價接連大跌,股價「一落千丈」,小股東也不禁感嘆一句,「何以落魄至此啊!」,股價從近年的最高點約93元/股跌至49元/股,夭折近半。
這一年,上市房企活得很艱難,平安「隱形地主」的身份,也讓他的股價逐漸「房化」,市場給它的PE值在近十年達到低點。
平安、幸福,恐怕是華夏大地上兩個最吉祥的詞。
但在2021年後,平安和華夏幸福,恐怕要成為不吉祥商業聯姻的代名詞了。
平安敗北故事
馬明哲投資敗北的故事可謂不少。早年,平安選擇進軍二手車市場,投資超10億的平安好車最終還是黯然離場。這都是小數目的,更大數額的投資還要數匯豐銀行和國際保險公司富通集團。
其中投資匯豐銀行股票浮虧超380億港元,直接導致平安當期凈利潤出現下滑。
至於富通集團,則是發生在2008年,中國平安投資其股票耗費238億元,富通集團財務暴雷,其股票迎來拋售潮,進一步導致股價下挫,平安損失慘重,浮虧超過157億元。
這單巨額虧損直接使得平安當年中期取得的凈利潤(2008年中期凈利潤71億元)灰飛煙滅。
為此,馬明哲還 放棄了當年數千萬的年薪來「謝罪」 ,稱此舉為對公司利潤下滑所做出的「個人表示」。
只是同樣的事情,十年後又再次發生在平安的身上,不同的是,這次投資的對象是房企。在2018年,馬明哲看上了華夏幸福,並認為王文學在產業地產上"天賦異稟",帶領平安兩次"挺進"華夏幸福的董事會。
一次是2018年7月10日,華夏幸福的控股股東華夏控股轉讓其持有的5.82億股份予平安資管,占總股本的19.7%,代價達到137.7億元。
第二次是2019年1月31日,平安資管再次花費42億元買下華夏幸福1.71億股份,兩次投資合計179.7億元,直接讓平安躍升為華夏幸福的二股東,持股佔比25.25%。
兩次買入華夏幸福的股價都不低,分別是23.655元/股和24.597元/股。如今華夏幸福的股價徘徊在3.9元/股,較平安的入股價打了2折甚至還低,平安實屬高位站崗,也再次成為投資界的笑柄。
若讓他回過頭看這一次的選擇,估計只剩後悔。對比2018年時的態度,如今平安對華夏幸福的態度來了一個360度大改觀,今年3月以來的態度就更「曖昧」了。
即使成為華夏幸福的第一大股東,平安也表態不再出錢資助華夏幸福,僅僅是提供法律、經驗和咨詢等方面出謀劃策,援助華夏幸福渡劫。
但這時候,華夏幸福缺的,難道是出謀劃策的人嗎?
所幸在過去十年,平安的凈利潤和營收有了很大提升,即便這次華夏幸福虧損計提減值達到359億元(對股類資產144億,債權類215億),尚不足以使得這家金融保險巨頭垮台,但損失仍然是肉眼可見的多。
平安在2021年中期業績中表示,歸母營運利潤同比增長10.1%至818.36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15.5%至580.05億元,歸母凈利潤少了90億進賬,原因不言而喻,受華夏幸福拖累。
正因此,平安稱,保險資金的投資組合收益率有所承壓,對華夏幸福的撥備非常審慎。換句話,計提減值虧損在359億已經是非常審慎的情況下算出的數字,若包含商譽及假設債務重組不順利的情況下,平安此次投資的損失可不止這個數。
在今年6月,中國平安回應投資者十年間的投資收益情況稱,2011-2020年,中國平安的平均總投資收益率和綜合投資收益率為5.3%和5.5%,這一收益率僅比銀行的理財產品稍高。
而可供參考的是,2019年全國社保基金投資收益率達到15.5%,中國平安的投資收益率顯著低於這一數值,實在難言樂觀。
追究華夏幸福目前的問題,其實並不比「某大」輕,甚至可以給想要在產業地產分一杯羹的開發商們一點啟示。
華夏幸福「不幸福」
華夏幸福的弱點在於重倉環京區域,其運營模式為長短結合,即長期以工業園區開發招商,通過與政府合作圈地,短期做住宅開發,一旦住宅開發遇挫,很容易會陷入短期資金緊張。
在環京與雄安新區等利好政策的推動下,2016年,華夏幸福迎來高光時刻,以1203億的銷售額沖到房企第8名,成為千億房企陣營之一,華潤置地、金地、世茂、招商蛇口、龍湖等房企都排在它的後頭。
該年,華夏幸福實現營收538.2億元中,接近九成的營收都來自環京區域,「孔雀城」的名聲大噪。
它的至暗時刻也因重倉環京而難以脫身,那些年栽倒在環京區域的房企又何止華夏幸福,還有京漢置業(現已易主奧園)等。
除了環京布局,華夏幸福的融資成本也處於行業的中上游,即便2018年引入平安後,華夏幸福發債利率仍有10%以上。
雪球越滾越大,在引入平安後的這三年,華夏幸福發債更猛了,平安對華夏幸福的 投資共計540億元,其中股權投資180億元和表內債券投資360億元 。
當環京布局這一點從優勢轉變為致命弱點時,華夏幸福的爆雷也來得飛快。
平安集團董事總經理兼聯席CEO謝永林曾對外表示,當初選擇投資華夏幸福,是看中了其產業新城、支持地方政府發展的的商業模式,與險資投資特點相契合。但環京津冀調控趨嚴,環京住宅量價齊跌,回款成問題,造成資金鏈斷裂。
此外,華夏幸福近幾年的新拓展區域效果不及預期,擴張太快,管理不精細,加上新冠疫情這只「黑天鵝」,加劇了華夏幸福的兌付風險和財務危機。
今年中期業績顯示,華夏幸福營收210.68億元,同比下降 43.63%,期內虧損將近百億,歸母凈利潤為-94.8億元,同比下降256.37%。
期內虧損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收入和毛利率大幅下滑。其二,華夏幸福期內的資產減值損失與信用減值損失達到21.45億元,是去年同期的近4倍,主要原因在於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14億元。
華夏幸福當期的毛利率僅5.29%,明顯低於2018-2020年同期的45.67%、48.73%、46.93%,毛利率低的很重要原因在於營收壓縮的同時,營業成本不僅不降反而還微升0.6個百分點。
在營收成本方面,華夏幸福控制三費支出, 唯獨財務費用支出翻了一倍還多,上半年光是財務費用就花去了56.35億元 ,比去年同期多花了33億,同比增長143%,其表示繫上半年的融資利息增加所致。
如此來看,即便當初引入平安是為了拿到「更便宜」的錢,降低利息成本,但在爆雷之後都作鳥獸散,華夏幸福想要融錢已經融不到了,只能出售資產或引戰投,但今年這個時間點,誰又還會充當「接盤俠」呢?
針對這一點,上交所也要求其補充披露近期存量債務及利率變化情況。
而華夏幸福的危機遠不止於此,銷售規模和債務的形成反向變化,預示著未來一段時間,華夏幸福都很難走出泥潭。
今年上半年,華夏幸福的銷售額僅139.68億元,同比下降66.69%,排名跌到100名開外, 銷售業績直接倒退到2013年以前(2013上半年華夏幸福的銷售額159.09億元)。
其中,房地產銷售額合計74.89億元,銷售面積69.1萬 ,結轉收入149.18億元,結轉面積155.06萬 ,但 待結轉面積高達1324.05萬 ,存貨大也不是件好事,導致周轉失靈。
截至2021年6月30日,華夏幸福的 有息負債為1876.19億元 ,其中短期借款及短期應付債券291.36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不含租賃負債)786.9億元, 短期資金需求至少1078.26億元 。
而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初,華夏幸福 逾期債務本息合計高達878.99億元 ,半年末該公司的貨幣資金余額僅139.8億元,其中 可動用資金7.34億元, 各類受限或限定用途的資金為132.46億元, 資金缺口超過870億元,何解?
更甚,由馬明哲引薦的吳向東,從華潤置地轉身到華夏幸福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離場方式竟是這般光景。在今年的危急時刻,吳向東團隊出走華夏幸福,也代表了各方的立場。
停擺,或許就在一瞬間。平安會不會沽空華夏幸福?華夏幸福的救兵會是誰?
平安「地產」生意
人人都想當「巴菲特」,但就算是巴菲特,也有失足的一天。馬明哲高估了華夏幸福的業績增長預期,還低估了其存在的風險系數。
除了華夏幸福,平安目前還投資了4家上市房企,分別是中國金茂、旭輝、碧桂園和朗詩地產,持股比例均超5%,甚至還是二股東的席位。
做房地產需要錢,而險資有錢,險資+地產,被視為最強大的組合和生意夥伴,但在今年變化莫測的房地產行業,這個組合也變得搖搖欲墜。
除了入股房企,平安還做了很多額外的投資,包括投資性房產方面,即商業地產,看中的是商業地產穩定長期的現金流。
比如今年,平安人壽在商業地產領域又下一城。其買下凱德集團中國來福士資產組合的部分股權,資產組合的總資產價值467億元,平安人壽總投資額不超過330億元,預計於2021年三季度完成交易。
而來福士資產包有上海廣場、北京來福士中國、寧波來福士廣場、成都來福士廣場、長寧來福士廣場以及杭州來福士中國。此外,據市場消息,平安人壽正在洽談收購北大資源,後者擁有38個物業開發項目。
截止2021年6月末, 在平安集團6.89萬億的資產版圖中,投資性房產有602.69億元, 這是平安集團半年報披露出來的數據,真實的地產帝國可不止如此。
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不動產在年報中提到,預計到2020年,中國平安集團 不動產配置金額上限為7500億元 。不動產投資不限於物業項目,還有商業體、酒店、工業物流、養老地產以及海外投資等。
而且,平安不動產不止做資管業務和投資不動產,在與第三方房企的地產項目上還做 股債權投資業務 。
簡言之,平安除了直接做地產生意,還通過 借錢給開發商收取利息、入股地產項目拿分紅 的形式增加了不少額外收入。
這也是為何,眾人都稱之為「地產巨鱷」、最大的隱形地主、房企背後的大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