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人民購買股票和債券從個人來說是投資,而經濟學上不算是投資
投資,狹義的理解為:資金投入。購買股票、債券就屬於資金投入,一種投機行為。而經濟學上的投資,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而人們購買股票債券的行為並不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是貨幣轉化為貨幣的過程。
2. 股票現金,和企業債券算什麼收入
股票的估價與債券的估價的異同:債券作為一種投資,現金流出是其購買價格,現金流入是利息和歸還的本金,或者出售時得到的現金。股票估價是通過一個特定技術指標與數學模型,估算出股票在未來一段時期的相對價格,也叫股票預期價格。
債券的價值或債券的內在價值是指債券未來現金流入量的現值,即債券各期利息收入的現值加上債券到期償還本金的現值之和。只有債券的內在價值大於購買價格時,才值得購買。
3. 債券是什麼我們購買債券之後,然後怎樣賺錢
債券和股市存在著一定的輪動效應,根據美林時鍾投資理論,當債券市場表現較佳時,股市則是一般;反之,如果是在股市牛市之時,債券的表現也就相反。
所以投資什麼、配置什麼,除了跟投資品本身的屬性相關,還是注意時間,也就是看處在經濟周期的哪一階段。
4. 債券到底是什麼債券靠什麼賺錢
大部分投資者對於債券的了解並不是特別多,接觸相對多一點的就是可轉債打新還有債券基金了,作為投資理財市場中的中重要組成部分,了解清楚債券以及債券收益的組成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解債券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道債券是什麼?
在經濟領域的術語定義上,債券是這樣定義的:債券是政府、企業、銀行等債券發行人按照法定程序發行並向投資者承諾於指定日期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我們更加通俗一點的解釋就是:債券相當於一種借條,政府、企業、銀行等機構缺乏資金的時候,於是以發行債券為借條,面向大眾籌集資金,可以看作是借錢。
一張完整的債券必須包含一些基本要素,例如債券發行人名稱、債券面值、償還期限、付息方式以及票面利率等,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權利和義務的約定。
債券的發行人就是借錢的哪一方,而債券投資者就是借出資金的那一方,票面利率也就是利息是指債券發行個人使用資金而付給債券投資人的報酬。
債券的收益來源
普通投資者投資債券,收益來源不僅僅是獲得固定的利息收入這一種方式。
投資債券的收益包含兩個部分:利息收益和債券價差收入。
第一、債券利息收益
債券發行的時候會有一個票面利率,這就是債券提前約定好的到期還本付息的利率,付的利息就是債券投資的票息收入。
常規來說,債券的票面利率是計算債券利息的標准,跟債券發行人的償還能力信用評級成反向關系:償還能力越強,信用越好,債券票面利率越低。
所以,償還能力方面,國債大於政府債大於企業債,國債是投資市場上信用級別最高的品種。
當然,風險和收益是相對應的,高收益的債券一般風險也高。
第二、債券價差收入
債券的價差收入是指在債券交易市場上,低買高賣,買賣價格差額形成的收益。
舉個例子,如果當初你是以98元的價格買入的債券,持有一段時間後,你以101元的價格賣出,那麼,這中間的差價3元就是你買賣的價差收入。
債券在交易市場的買賣價格會受多方面的影響,比如說市場的供求關系,比如說債券本身的信用水平,債券的流動性等。所以債券價格變動是不確定的,有漲有跌,持有債券的投資者就會有盈有虧。
以上是債券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5. 股票和債券交易的收入,為什麼不構成GDP的一部分。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6. 購買債券的利息收入和購買股票的紅利收入屬於合法的非勞動收入
為什麼支付股息紅利要繳企業所得稅,而債券利息支出不需要繳?
知乎 · 3 個回答
2 人贊同了該回答
首先你要明白企業繳納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用企業的收入減去成本得到當年的利潤,這個就是企業所得稅稅前利潤,所得稅為:利潤✖️25%,稅後利潤為:稅前利潤✖️(1-25%),企業支付股息紅利是用這個稅後利潤去支付的,已經扣了稅,所以說股息紅利是稅後支付。而支付企業所得稅這項行為本身是不需要繳納所得稅的,因為這個行為沒有所得,概念不要混淆了。至於說得到股息紅利的投資者要不要繳稅那要看具體情況(持有上市公司股票1年以上的股息紅利免徵個稅,其他情況大部分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債券利息在財務上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計入當期損益,當期扣除。另一種是資本化計入資產價值,分期攤銷。但是二者本質上是一樣的,最終都是屬於成本的范疇。也就是前面第一句話提到的成本,這個成本是用來抵減收入的,完了之後得到的凈值作為基礎計算所得稅。因此利息支出是在稅前扣除。
發布於 02-12・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7. 購買股票,債券屬於會計核算內容
購買股票、債券屬於會計核算內容,因為購買股票、債券引起資金運動,會計核算的會計分錄為: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等
貸:銀行存款或其他貨幣資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明確規定,下列事項必須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
(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4)基金的增減和經費的收支;
(5)收入、費用、成本的計算;
(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7)其他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事項。
8. 購買企業債券利息、買賣股票轉讓所得算什麼收入,不是其他業務收入么
購買企業債券利息、買賣股票轉讓所得算投資收益,不屬於其他業務收入。
投資收益是對外投資所取得的利潤、股利和債券利息等收入減去投資損失後的凈收益。
其他業務收入是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以外的所有通過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入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如材料物資及包裝物銷售、無形資產使用權實施許可、固定資產出租、包裝物出租、運輸、廢舊物資出售收入等。 其他業務收入是企業從事除主營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具有不經常發生,每筆業務金額一般較小,占收入的比重較低等特點。
9. 購買股票、債券所得,屬按資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對於這一分配形式的認識有哪些
股票主要是分紅形式,債券是利息形式,當然中國的股市主要是靠買賣價差,分紅的公司不多
10. 人們購買的股票和債券不記入GDP,這是為什麼
GDP只是一個人為定義的概念。全稱是國內生產總值。我們通常將國民總收入直接等同於GDP。這是一個簡化的模板,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收入都必須來自商品或服務的銷售,即使無論初級收入和次級收入,也有資本收益收入。
經濟投資是資本產出的增加或置換,即興建新工廠、購買新機器設備等。人們購買債券或股票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而不是實際的生產營銷活動。人們購買債券或股票是一種財產轉移活動,因此不是具有經濟意義的投資活動,也不能計入GDP。只有當公司從人們那裡獲得出售債券或股票的貨幣資金,然後購買工廠或機器設備時,才被認為是一種投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