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代碼 » 香港大班股票代碼
擴展閱讀
烏江榨菜股票行情 2025-05-13 22:58:25
股票買在右側的左側 2025-05-13 22:45:46
君溢科技股票代碼 2025-05-13 22:32:34

香港大班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 2025-05-13 20:30:07

① 上海銀行歷史

1.星展上海分行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1995年,星展上海分行成立,並於1998年成為首批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十家外資銀行之一星展在北京分行和上海分行是首批獲准向外商企業提供快速處理資本帳目服務的新加坡銀行在華機構首家獲准經營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託管業務的新加坡銀行1993年,首次涉足中國市場,在北京設立駐華辦事處星展銀行新聞中心編輯九月09-24-2012「星展銀行音體美教室」在京滬五所農民工子弟學校開辦09-24-2012星展中國「豐盛理財」:洞悉亞洲,為客戶定製財富增長09-04-2012星展中國全面提升豐盛理財客戶「e體驗」八月08-16-2012星展銀行獲選為亞太區最佳現金管理銀行之一08-03-2012星展上半年盈利上升13%至17億4千萬新加坡元新高六月06-27-2012星展中國上海張楊路支行開業06-17-2012享刷卡樂活禮遇,贏獅城豐盛之旅06-01-2012星展銀行任命資深銀行家葛甘牛擬任中國區首席執行官五月05-17-2012星展中國推出個人網上銀行服務四月04-27-2012星展第一季度盈利較去年同期上升16%,達歷來高位9億3千3百萬新加坡元04-11-2012星展銀行計劃對快速增長的中國業務增資銀宴23億人民幣04-05-2012星展銀行收購PTBankDanamonIndonesiaTBK三月03-29-2012星展銀行以實際行動支持「地球一小時」環保活動03-25-2012高端理財服務「豐盛理財」重新啟航,搭建生活服務平台,成就貴賓客人豐盛人生03-18-2012中國2012年GDP目標調低背後03-16-2012星展銀行連續第四年獲全球金融雜志評選為亞洲最安全銀行二月02-27-2012星展中國推出第一款QDII產品02-14-2012星展中國2011年凈利潤翻倍,盈利創記錄新高02-10-2012星展2011全年純利創新高,達30億4千萬新加坡元02-08-2012實行量化寬松政策,歐元未必大跌02-06-2012星展銀行歡慶在台灣成立子行一月01-19-2012星展銀行舉辦新春登高賽喜迎龍年01-17-2012利好仍在,黃金候1600吸納01-16-2012星展私人銀行宣布策略性委任帶動區域性財富管理服務星展銀行發展銀行編輯新加坡發展銀行成立於1968年,由新加坡 *** 控股。

2.中國銀行的一段歷史史書記載:杜月笙、陳光甫和在香港的其他幾個金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

從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期間,中國銀行的職能發生了三次變化。1912-1928年,行使當時 *** 中央銀行的職能;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 *** 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

《杜月笙野史》中杜月笙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灘上最富有傳奇性的一個人物,他從一個小癟三混進十里洋場,成為上海最大的黑幫幫 主;他文質彬彬,卻心狠手辣,殺人如麻;他為虎作倀,卻又有著鮮明的愛國心;他狡猾世敬、奸詐,卻又很講義氣,他出身貧民窟卻又成為涉足娛樂、文化、教搜搏慎育、金 融、新聞各業的財富大亨,他出入於紅道、黑道,游刃於商界、政界,他是上海灘黑社會里最引人注目的猛漢,一生都是驚心動魄的傳奇。 杜月笙等人的中國銀行股份,最後沒有確切的消息了。

3.1840年後 上海商業發展歷史

浦西的天際線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第三產業在上海的經濟佔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產業包括了金融業、房地產業、保險業以及運輸業等。位於浦東新區的陸家嘴是上海的新興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職能是管理公開市場操作。

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和辦事處。上海已經成為全中國納稅率最高的城市,上海歷來上交的稅款達中國國內總稅款的一半。

1949年以前,在上海有很多外國銀行和公司。上海是當時中國的經濟貿易中心。

上海不僅匯集著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大 *** 銀行為首的原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金融機構以及外國在華金融機構。在外灘附近聚集了各國頗具實力的銀行: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

還擁有數量眾多的私人資本經營的銀行、錢庄和信託公司(以下簡稱私營行庄公司)。經歷了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私營行庄公司已達105家;而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上海私營金融業的整體資金實力實際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營銀行、80家錢庄和5家信託公司。

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銳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並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

在1949年以後,有些上海的資本家都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

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 上海工業發達, *** *** 統治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全國領先。

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飛速發展,一度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

張江高科匯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農業占總體經濟的比例較小,大約在1.7%左右。

由於土地、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 *** 經濟政策導向等原因,目前紡織業、重污染行業等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漸遷往郊區或關門停業,上海市整體產業結構進步明顯,已形成並逐漸鞏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經濟也受到其周圍省份的非經濟方面的競爭。

上游省份GDP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尤其是來自黃浦江上游的飲用水污染,已成為困擾上海發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難題。

4.中國銀行發展史

中國銀行1912年由孫中山批准成立,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

目前,中國銀行是中國領先的國際化的銀行,其分支機構遍布全球,業務包括傳統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業務在內的全面的金融服務。 從中國銀行成立到1949年建國的37年間,中國銀行最先是國家的中央銀行,之後成為了一家國際匯兌銀行。

從建立初的一家私有銀行起步,中國銀行在艱難的環境中開拓市場,樹立信譽,體現出了創業精神。在隨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銀行面對政局變幻和中外銀行之間的激烈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與各種問題和壓力做斗爭。

解放前的中國銀行以其優良的業績在中國銀行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現代銀行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 從1949年開始,中國銀行成為國家唯一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中國銀行通過促進中國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94年金融體制改革之後,中國銀行成為了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分別在香港和澳門成為發鈔行。 中國銀行的主營業務是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包括了公司業務、零售業務和金融機構業務。

公司業務在基於銀行的核心信貸產品之上,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零售業務主要針對銀行的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基於長城卡之上的全套服務。

而金融機構業務則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諸如國際匯兌、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 迎合國際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銀行在鞏固其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基礎上又將經營領域擴大到投資銀行和保險業務。

中銀國際作為中國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全資附屬機構已經成為中國在海外最為成功的投資銀行,擁有最長的歷史、最多的管理資產、最廣闊的分銷渠道及最富有經驗的專業人才。中國銀行還在不斷努力發展成為可提供全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化大銀行。

為了提高競爭優勢,中國銀行從2000年初開始圍繞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2001年,中國銀行成功地重組了香港中銀集團,將10家成員銀行合並成立當地注冊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2年7月25日,重組後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2002年,中國銀行繼續成為中國利潤最高的銀行,實現撥備和消化歷史包袱前營業利潤5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1%。

扣除中銀香港上市收益,實際經營利潤472億元。截止2002年末,中國銀行集團資產總額為35,939億元人民幣,所有者權益為2,197億元人民幣;境內機構共計12,090個,在26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境外機構共計581個; 員工總數為192,468人。

在《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的排名中,中國銀行列第11位;在《歐洲貨幣》雜志按所有者權益排名的全球新興市場250大銀行中, 中國銀行名列榜首。 近年來,中國銀行的聲譽、地位穩中有升。

中國銀行連續14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企業;2002年分別被《歐洲貨幣》和《資產》評為「 中國最佳銀行」 和「 中國最佳國內商業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2002年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2002年中國最佳外匯銀行」;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 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10個重要獎項。 2002年2月5日,中國銀行迎來了九十華誕。

九十年的風風雨雨,打造了中國銀行享譽海內外的卓著聲名,鑄就了中國銀行信譽至上、銳意創新的優良傳統。中國銀行將繼續改革創新,不斷追求新的成功。

承載著九十年歷史的中國銀行必定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譜寫新的更壯麗的歷史篇章。

5.上海有哪些銀行

上海的銀行有: 1、上海農商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簡稱上海農商銀行。

成立於2005年8月25日,是一家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批准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是在有著逾50年歷史的上海農村信用社基礎上整體改製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2、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於-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劉強,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並由總(分)等。

3、上海商業銀行:上海商業銀行是一間香港銀行,源自創辦於上海的原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香港分行,由陳光甫於1915年創立。總部位於台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是與香港的上海商業銀行有聯系的分別銀行,源自原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上海總行。

4、上海銀行: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銀行」)成立於1995年12月29日,總行位於上海,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碼601229。 5、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自1979年6月1日成立以來,不斷更新經營理念,注重科技服務創新,面向市場拓展業務,經營實力得到了飛速發展。

參考資料:網路-上海農商銀行 網路-上海商業銀行 網路-上海銀行 網路-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 網路-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

6.說說工行的歷史

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於1984年,2004年1月1日是中國工商銀行二十周年華誕。

作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經過20年的改革發展,中國工商銀行已經步入質量效益和規模協調發展的軌道。2003年末資產總額近53000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和的近五分之一。

2003年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序,中國工商銀行名列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第十六位,連續五次入圍美國《財富》全球500強,並被美國《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高質量產品(服務)十強。

7.匯豐銀行的歷史

匯豐銀行是為與中國貿易的公司提供融資服務於1864年在香港建立的。

1865年開始營業,同年在上海設立分行,爾後在天津、北京、漢口、重慶等地設立分支機構。該行是英國人更確切地說是蘇格蘭人建立的。

它是英國資本對舊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並控制舊中國金融市場的機構,在中國發行紙幣,壟斷外匯市場。1911年後取得關、鹽兩稅的存款權,又領導對華貸款的帝國主義銀行團,提供侵略性的政治借款和鐵路、礦山等經濟借款。

解放後,該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除上海分行經中國 *** 允可經營外匯業務外,其餘先後關閉。匯豐銀行在其建立的最初年代裡就加緊海外活動。

1866年該行在日本設立第一家分行,並且在泰國開辦第一家銀行。1880年該行在紐約創辦了第一家英國銀行。

19世紀、20世紀之交,匯豐銀行在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印度和馬來西亞設立了更多的行。在此期間,該行還在倫敦、里昂、漢堡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

在美國、法國和德國匯豐銀行一直是經營年代最長久的英國銀行。 匯豐銀行-歷史起源 匯豐銀行上海舊樓 鴉片戰爭後,中國門戶被打開,西方列強爭相擴大在華經濟利益。

不久,在印度孟買的一批英國商人設立了中國皇家銀行,力圖控制遠東市場,引起在香港從事對華貿易的洋行頭面人物的不滿。為了與中國皇家銀行抗衡,他們決定自設銀行,領頭人是香港大英輪船公司監事蘇石蘭。

經過半年籌備,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於1865年(同治四年)3月正式開業,總行設在香港皇後大道1號獲多利大廈,首任經理為法國人克雷梭。第二年,改名香港上海銀行,香港華人稱它為匯豐銀行。

1881年曾紀澤為該行鈔票題詞,其中有「匯豐」兩字,從此,清廷及社會上都稱它為匯豐銀行。 匯豐上海分行與總行同年成立,由於英國在華利益集中於長江流域,上海分行就成為匯豐對華業務的樞紐,具有指揮在華各分行的職權,營業額遠遠超出香港總行。

上海分行首任經理(「大班」)是蘇格蘭人麥克萊恩,行址設在南京路外灘。1874年,匯豐在外灘海關旁造了一幢3層樓房作為新址,磚牆結構,雕飾精巧,在當年黃浦江畔屈指可數。

40多年後,外灘高樓並肩而立,匯豐樓房相形見絀,於是再建新樓,1921年5月5日奠基。1923年6月23日,匯豐舉行落成典禮,中外人士前往祝賀,公認這是外灘最引人矚目的大廈。

10年以後,匯豐總行在香港建造新樓,外牆採用當地的花崗岩,式樣更現代化,1935年10月交付使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其佔領區內接管匯豐總分支行,匯豐絕大部分業務被迫停頓,處境極為窘迫。

1943年1月13日,英國樞密院下令匯豐總行遷設倫敦,同年初,新任經理莫爾斯決定在重慶開設分行,主要給英國 *** 駐華軍政官員開立存戶。 1945年日本投降,匯豐銀行迅速全面復業,1946年總行遷回香港。

1947年3月,匯豐在世界各地營業的分支行幾乎全部復業,1年後,營業機構增加到46個。 隨著中國政治形勢變化,匯豐在華業務相繼收縮,大陸解放,匯豐營業分行僅有上海、北京、天津和汕頭。

1954年汕頭、天津分行關閉,1955年北京分行停業。同年4月匯豐將在大陸的財產包括上海分行大廈交給中國 *** ,上海分行繼續營業,留任職工租用圓明園路房屋為行址,上海分行縮小營業范圍。

歷史與演變 1907年發行紙幣 匯豐銀行(HSBC,Hongkong&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於1864年在香港成立,1865年3月3日正式營業,創辦人是蘇格蘭人托馬斯.蘇澤蘭(Thomas Sutherland)及其他一些主要從事對華貿易的商人1865年6月在中國上海設立了分行。 匯豐銀行分別於1866年在日本、1880年在紐約、1888年在泰國設立了當地的第一家英國銀行。

1959年,匯豐銀行收購了建於1889年的 *** 地區最大的外國銀行——中東不列顛銀行(The British Bankof theMiddleEast),使匯豐的銀行網路擴展到了中東,特別是阿聯酋、沙特和伊朗。 1959年,匯豐銀行還兼並了印度最古老的銀行——1854年成立於孟買的印度商貿銀行(The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1965年匯豐銀行又收購了香港第二大銀行——恆生銀行(Hang Seng Bank)61.5%的股份。

1980年收購了美國第17大商業銀行——海豐銀行(MarineMidland Bank,Inc.)51%的股份,並於1987年7月以50億港幣收購了該行的剩餘股份。 1983年,匯豐銀行收購了美國財政債券的主要交易商卡洛爾.麥肯蒂與麥金西公司(CarrollMcEntee&McGinley)51%的股份。

1987年匯豐銀行收購了英國四大結算銀行之一——密德蘭銀行14.9%的股份,並於1992年6月收購了該行50%以上的股份,這是匯豐集團擴張活動的巔峰,也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銀行收購事件。 1994年馬來西亞匯豐銀行成立,它是第一個在馬來西亞注冊的外資銀行。

1995年WellsFargo&Co.與匯豐控股在加洲成立富國匯豐貿易銀行,為兩間公司的客戶提供貿易融資及國際銀行服務。在匯豐銀行通過收購與兼並迅速發展成為一家全球性金融機構的同時,匯豐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目前,匯豐銀行已經在世界70餘個國家和地區(其中45個為新興市場)開設了約3000家分支機構,其中約600家以上在。

② 誰清楚,李嘉誠蛇吞象,當初6億是如何60億和黃。我很想知道

和記黃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資產價值六十多億港元。而長實只是一間資產不到7億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誠不但控得和黃,還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譽為「超人」。和黃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本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二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本港英資四大家族。20世紀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祈德尊掐准了本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並,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涌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慾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並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太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暫獲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1975年8月,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匯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匯豐控得和記洋行,標志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匯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好。

乘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覬覦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 他放棄九倉,必然要把矛頭對准和黃。 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

其一,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大班打了個平手。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血戰惡戰。

反之,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本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歷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祈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

只要能照顧並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便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

其二,李嘉誠權衡實力,長江實業的資產才6.93億港元,而和黃集團市值高達62億港元,蛇吞大象,難以下咽。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本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為和黃在本港首席財主匯豐的控制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李嘉誠很清楚,匯豐控制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常,必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李嘉誠吸納九倉股之時,他獲悉匯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後,匯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這對李嘉誠來說,不啻是個福音。長實財力不足,若藉助匯豐之力,收購算成功了一半。

其三,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匯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為達到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倉股的行動,以獲匯豐的好感。

李嘉誠賣了匯豐一份人情,那麼,信譽卓著的匯豐必會回報—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萬股九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匯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五千九百多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匯豐的關繫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匯豐的支持。包氏與匯豐的交往史長達二十餘年,他身任匯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匯豐銀行副主席),與匯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匯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持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

「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佔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有記者發問:「為什麼長江實業只購入匯豐銀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購入其優先股?」

李嘉誠答道:「以資產的角度看,和黃的確是一間極具發展潛力的公司,其地產部分和本公司的業務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和黃的遠景非常好,由於優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虧與其無關,又沒有投票權,因此我們沒有考慮。」

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主席兼總經理的仍是韋理。

記者招待會後的一天,和黃股票一時成為大熱門。小市帶動大市,當日恆指飈升25.69點,成交額4億多元,可見股民對李嘉誠的信任。李嘉誠繼續在市場吸納,到1980年11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個人共擁的和黃股權增加到39.6%,控股權已十分牢固。其間,未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註:包玉剛入主的怡和系九龍倉不屬獨立洋行),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制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制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難以令人置信,難怪和黃前大班韋理,會以一種無可奈何、又頗不服氣的語氣對記者說:

「李嘉誠此舉等於用美金2400萬做訂金,而購得價值十多億美元的資產。」

③ 包玉剛最有錢的時候有多少錢是不是和現在李嘉誠的資產差不多

這個不能比的,幾十年百億算數一數二的超級巨賈,現在就要千億才能排上榜。
包玉剛要算最有錢的時候,那應該還是現在,時代不一樣,資產價值當然不一樣。
就你的問題的答案就是包玉剛最有錢的時候,仍然是不能和李嘉誠相比的,差一大截。
只能說某一段時期,船王包玉剛在香港富豪裡面是非常有錢的。

如果要比較,這就要談談到當時李嘉誠賣九龍倉股票給包玉剛,然後換錢收購和記黃埔的事。
當時李嘉誠身價不過1億3,包玉剛至少是身價幾十億以上的大富豪。包玉剛當時經營的范圍很廣,包括船務、碼頭港口、地產,九龍倉的港口碼頭業務正是李嘉誠不熟悉的業務范疇,無意經營,於是把九龍倉的業務出售給此行業的大佬。
此時李嘉誠和匯豐銀行大班的並沒有什麼交情,李的個人生意資產也是很有限的存在於塑膠花和漸成雛形的地產業。而這個時候正式包氏家族如日中天的時候。
算至今日,包的資產和李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④ "匯豐銀行" 什麼意思

  1. 匯豐銀行的英文全稱是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於1865年3月及4月在香港與上海同時成立是現今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

  2. 匯豐取自「匯款豐裕」的意思,當時匯豐銀行以國際匯兌業務為主業,所以起名「匯豐」寓意匯兌業務昌盛繁榮。

  3. 匯有累積,匯集的意思,同時也是銀行業務匯兌,匯款的首字;豐意味著豐收,收獲,昌盛繁多

  4. 兩個字結合在一起給人留下積極的印象,符合中國人好彩頭的說法。

⑤ 亞洲首富是誰急!!!!!!!!!!!!!!!!!!

亞洲首富---李嘉誠
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一年學費24萬 李嘉誠將在北京開辦商學院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李嘉誠基金會」將在北京黃金地段王府井大街開設一家可能是全亞洲學費最昂貴的商學院,一年學費估計為24萬元人民幣,今年9月正式開學。

該所名為長江商學院的高等教育機構分為兩部分,今年9月將招收首批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共150名學生,在北京開學;另一項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將於明年3月招生,在深圳上課。「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昨天表示,稍後將公布創校的詳情。他表示,多年來李嘉誠在內地捐助無數不同的教育團體以及醫療項目,相信沒有人會認為這些捐助是以盈利為目的的。

長江商學院是內地首家民辦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院,該學院的首任院長、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培訓中心主任項兵表示,該學院屬於個人捐贈,所以不受外資的控股比例及不能賺取盈利的條款限制。至於學歷是否獲得內地承認,項兵表示,工商管理課程重視水準與實力,毋須糾纏於學位是否獲承認的問題。

李嘉誠資產又增一成穩居亞洲首富

亞洲地區第一大富翁今年由香港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擊敗日本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奪回第一名,總資產達一百二十六億美元,較去年增加十三億美元,全球排名第十八,名次較去年上升三名。

李嘉誠,1928年生於廣東潮州。11歲那年,家鄉遭到日本人的侵?。父親只好攜帶家小,背井離鄉,流落到香港。李嘉誠在香港只念了兩年書,父親就病逝了,家庭陷入困境,為了供養母親、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13歲的他毅然挑起小當家的重擔,輟學就業,踏進了五花八門的社會。

開始時,李嘉誠為一間玩具?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但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餘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說起創業時的艱辛,李嘉誠感慨良多,充滿激情:『當年的長江塑膠廠只是生產一些普通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經由出口洋行運銷歐美。在最初的10年間,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進行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用兩個鬧鍾,才能驚醒起床,可說是每天最難過的時刻.

香港「十大打工皇帝」六人給李嘉誠打工

香港「十大打工皇帝」2000年度的年薪總和高達4億6000萬港元(下同),平均年薪超過2000萬元。當中,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部下就佔了六位,而且位居冠亞的霍建寧及袁天凡,收入更超過1億元,在經濟如斯不景下,仍能坐享富貴,不愧為打工皇帝。

李嘉誠旗下企業負責人被列入打工皇帝的還有和記黃埔執行董事、長江實業副主席、香港電燈主席和長江基建副主席麥理思;長江實業副董事總經理、和記黃埔執行董事、長江基建董事總經理、香港電燈董事的甘慶林;和記黃埔副董事總經理、香港電燈董事、長江基建執行董事周胡慕芳,以及和記黃埔財務董事、長江基建執行董事、香港電燈執行董事、長實非執行董事、Tom.com主席陸法蘭。

另外的四位打工皇帝是去年12月中突然辭去行動電話商Sunday董事總經理職的何力勤,年入2900萬元;業務主要在印尼及菲律賓的第一太平執行主席彭澤倫,年薪2400萬元;恆基地產副主席、恆基發展副主席、恆基中國執行董事、中華煤氣非執行董事林高演,年入2250萬元;匯豐控股主席龐約翰年入1803萬。

高居打工皇帝榜首的霍建寧一人兼任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香港電燈副主席、長江基建副主席、長江實業執行董事,總收入為1億3500萬港元。

1999年和黃「賣橙」(Orange)勁賺千億,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期內獲2億1000萬元酬金,無人異議。2000年電信股泡沫爆破,霍建寧成功善後,再獲董事酬金1億2000萬元,蟬聯香港打工皇帝首位,更見大班功力。

和黃繼1999年出售電信業務Orange賺1180億元後,2000年出售Mannesmann再賺500億元,同年出售Voicestream又賺300億元,接著以500億元奪得英國第三代手機(3G)執照,觸發環球電訊公司爭逐第三代手機(3G)執照的熱潮,進而在德國第三代手機(3G)執照競投中,和黃毅然退出,一手捏碎泡沫。

和黃被指「大炒賣家」

連串神奇交易中,和黃獲利近2000億元,卻惹外國傳媒指為big trader(大炒賣家)。霍建寧強烈否認:「我們買下資產,派人去做,當資本價值成熟時賣出,根據稅務法例,這是realization of capital assets(資本資產的變現),不是trading(買賣)。」

雖然2000年暫保億萬打工皇帝美譽,但2001年全球經濟惡化,霍建寧會否被減薪要待和黃來年年報揭曉,但和黃期內兩次收購「落難夥伴」Priceline及環球電訊,又將業務擴至前景秀麗的北京房地產,霍大班的表現仍然神勇。

電訊盈科雖然是萬千股民的惡夢,但對管理層來說,卻是實現多年宏願的夢工場。位居亞軍的電訊盈科副主席袁天凡年入1億元,在盈動與香港電訊正式合並隔日,形式認股權以每股14元左右沽售800萬股盈科股份,獲利超過1億元。不足一個月後,袁天凡即以約1.8億元購入前比利時領事官邸。

但在袁天凡個人圓夢之際,電盈的市值較高峰期蒸發逾4000億元,管理層倍受壓力。盈科拓展最近宣布董事袁天凡也將所持股權由0.9%下降至0.83%,套現500萬元,令人猜測地位有變?

麥理思是李嘉誠的左右手之一,身為長實副主席,主要負責集團內的管理及房地產管理,甚少公開露面,年入7850萬元。

年收入3800萬元,現年54歲的甘慶林是李澤楷的姨丈,去年他在長實的董事酬金,較前年的1350萬元,增加約30%,可能是因為他擔任總裁的長江生命科技發展理想。

周胡慕芳出身法律世家,父親胡兆熾是新鴻基地產成立初期的法律謀臣,兄長胡寶星則是胡關李羅的律師行創辦人。她獲得執業律師資格後,在胡關李羅律師事務所工作至1984年加入和黃發展,年收入為3500萬元。她是和黃多項復雜交易得一順利完成的幕後大功臣之一。

陸法蘭年收入2200萬元,他是Tom.com從虛擬的網路業務轉變為實質的兩岸三地傳媒王國,在幕後協助行政總裁王先先的就是陸法蘭。

李嘉誠頻頻出手 長和系百億再攻內地

去年業績下降六成

盡管李嘉誠掌控的香港上市公司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聯營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被《亞洲周刊》評為「2001年國際華商500」冠亞軍,但受全球經濟低潮的影響和香港經濟金融風暴的影響,2001年度業績受到很大影響,其中長實獲純利72·91億港元,和黃的純利為120·88億港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六成多。面對外圍經濟環境惡化的沖擊,在年報的發布會上,李嘉誠承諾,要利用集團充裕的現金流量及穩健的借貸水平,使其建立堅穩的財務實力,同時獲得極高的長期信貸評級,有利於籌措資金,隨時掌握投資機遇,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

長和系在全球36個國家都有業務,主業還是長和系的兩大支柱產業房地產與電信。全球經濟一體化為長和系帶來了規模效應,但也使企業受到了經濟風暴的影響。主營地產物業的長實集團,去年來自物業的收益為18·96億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16·3%,而主營電訊業務的和黃公司,去年的營業額為614·6億港元,但由於去年投資3G業務,其中312億港元被作為有關投資的儲備。盡管在各種場合李嘉誠一再強調香港經濟會復甦,但具體什麼時候開始復甦、前景如何,李嘉誠在內部討論會中也坦言至今仍不明朗,有很多挑戰性問題隨時可能發生。一方面,李嘉誠仍繼續採取其逢低跟進的手法,大量吸納土地,建設物業,促進盈利;另一方面,李嘉誠的目光重點轉移到環境良好的市場——歐美及內地,尤其是內地市場。李嘉誠表示,普遍認為歐美經濟可以出現三個百分點的增長,而內地會有7%,增幅最大,就經濟增長而言,現時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中國相提並論。

中國經濟近20年來的高速成長被李嘉誠看好,中國加入WTO更堅定了李嘉誠的信心,在一個公開場合,李嘉誠明確表示,長江實業多年來對中國內地的投資已不少,而國內加入世貿組織後商機將會更多。有些業務領域過去沒有涉及,往後可能會涉足。最重要的是認清方向,把握好機會。

今年百億投資內地

如果當年tom.com這艘小艇在內地打出的是高科技概念牌,那麼今天的「長和航母」打的則是更穩重的李嘉誠概念牌。多年的內地經營經驗,讓李嘉誠對內地投資環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不願涉足政治的李嘉誠,利用眾多的慈善活動建立起高大的社會形象和卓越的社會地位,在贏得了忠誠的合作夥伴的同時,也使企業的政府公關變得更有力。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長和系已經准備好大幹一場,在今年3月份舉行的年報通告會上,李嘉誠就曾明確表示,長和系今年在內地的投資額將以百億港元計。

在房地產業方面,在繼2001投資100億元開發的朝陽區東壩「CBD後花園」之外,長和系又花3·9億元人民幣獲得了上海古北新區1區14號地塊的土地使用權。據悉,深圳和成都的一些開發項目正在洽談中。

就港口網路建設方面,李嘉誠把內地港口業務視為未來投資的重中之重,珠江三角洲是「和黃」內地港口業務的根據地,「和黃」通過擴建廈門海滄港,入股寧波北侖港等,明顯把戰線北移,形成中國沿海的港口網路。日前計劃投資青島,一舉打破了其港口投資策略原來「上海以南的(港口)就做,上海以北的不做」的宗旨。

在通信業方面,電訊盈科宣布與中國電信共組合營公司,合營公司的總投資額約2億元人民幣,合營公司初期會集中拓展內地金融業的信息技術解決方案,但不排除日後會進軍其他行業。

在傳媒業方面,tom.com旗下目前在大中國區擁有多項傳媒業務,包括雜志、電台、網站、廣告業等,繼7月初成功收購亞視股份後,李嘉誠的傳媒王國更加龐大。

在生物科技方面,李嘉誠在成立長江生命科技的時候就曾經表示,生化科技會是集團未來重點發展的新環節。日前,長江生命科技從長江事業中拆分出來上香港創業板,立即在香港股市掀起了生化股的狂潮,據悉長江實業已投入長科的金額達4·2億港元,目前長科已注冊專利的項目達40個。截至年底,該項目投入資金將達近10億港元,而未來幾年將增至數10億甚至100億港元,稍後還將以此為平台在內地大行收購、投資之舉。

李嘉誠領導的長和系坐擁強大的資金,正在內地從容規劃,試圖通過收購、合資等形式佔領眾多產業的制高點。

目標鎖定傳統產業

對新興產業進行前瞻性、戰略性的投資,是李嘉誠最拿手的功夫之一,進入房地產業,收購和黃,進軍港口運輸業,參與基建項目……長和系總因比別人快一步而搶到頭啖湯並獲得長遠發展。在中國大陸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長和系這一次對大陸市場的新出擊,卻顯得格外穩重,總的看來,拓展的方向始終沒有出離傳統產業的基礎業務,其目標主要鎖定在五個方面,地產、通信、港口網路、媒體和生物科技,與全球的業務拓展相比,少了能源一項。據悉產生這一差別的主要原因在於,到目前為止,中國內地還沒有將能源管理經營開放給私營企業。

在一定程度上說,並不是李嘉誠保守,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長和系作為主角之一也曾遭遇了2000—2001年間全球網路泡沫經濟的破滅所帶來的災難。長和系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在內地投資,至今在內地投資額累積已超過600億港元,其中長江實業集團已成為香港在內地最大的投資者之一。盡管龐大的投資造就了李嘉誠在內地的知名度,在總體感覺不錯的背後,不容忽視的是那些超過15%~20%的投資失敗項目,這對一向業績穩健的長和系而言,這么高比例的投資失敗率是絕無僅有的。長和系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冒進。早期的tom.com、電信盈科和數碼港曾給企業帶來了神話般的光環,造就李澤楷這樣的傳奇人物,但並沒有真正給集團帶來實際的商業利益。狂熱之後,對於李嘉誠領導的長和系而言,tom.com和電訊盈科只剩下一個美麗的殼。介於此,李嘉誠多次在企業內部強調,在一個激進的時代,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斷能力。

面對近期外資內地投資熱,長和系的動作看似保守,實際上霸氣十足,所選的投資行業要麼涉及中國內地的基本建設,例如房地產、港口;要麼涉及重要的產業,例如通信、媒體和生物科學。無論從市場影響還是從營銷收益來說,都可以獲得穩定而高額的市場回報。

覬覦國內證券市場

早在2001年,李嘉誠在北京出席某會議時就表示過,有興趣在內地資本市場上融資。

盡管國家對外企在內地證券市場上市的問題,至今還沒有政策出台,但像長和系這樣的企業,卻是一直在等待和努力。作為國際企業,長和系必然會受全球經濟蕭條影響,但如果能在國內上市,至少可以減緩國外市場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也可以增強企業與內地的經濟融合。

在那次會議上,李嘉誠還表示,在中國內地股市上市,不僅可以將使內地投資者獲益,而且也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外資參與中國經濟的發展。長和系一直在為此准備和等待著。李嘉誠日前宣布長和系將大量持股中銀(香港)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些分析認為,李嘉誠希望長和系能將更多的資本與以內地公司為母公司的企業資本融合,方便今後在內地盡快上市。來自長和系的消息則稱,今後也不排除子公司會借殼內地上市。本報記者盧軼男

李嘉誠頻出手

中國入世後給國內外的實業家帶來了新的機會。長袖善舞的李嘉誠,憑著對市場起伏異常敏銳的觸覺,再度出擊,近日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優勢,頻頻出手,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

繼5月出資7000萬美金在青島「插足」輪胎製造業後,7月10日,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兩者以下簡稱「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在股東特別大會上稱,兩家公司將通過中銀(香港)公開招股,而持有中銀(香港)較多的股份。緊接著,7月12日,電訊盈科宣布與中國電信共組合營公司,為內地金融業提供信息技術企業解決方案業務。據悉,合營公司的總投資額約2億元人民幣,電盈則取得公司的管理權,及可將合營公司的收益列入電盈賬目。中國電信將占合營公司51·5%股權,電盈則佔48·5%。在今年下半年中,長和系類似的消息還會不斷傳出。

長和系這一系列的投資涉及領域之廣,地域之寬,時間段之密集,前所未有,為李嘉誠圖謀已久的內地霸業埋下了伏筆。日前,記者走訪了長和系參與內地業務發展的部分員工,從中了解到一些長和系近期在內地迅猛「增兵」的內情所在。

雄鷹再出擊 李嘉誠尋市場最佳切入點

李嘉誠是不會被人低估的,就算從另個角度看,他的紀錄有「污點」,也只是少有人記得罷了。20世紀80年代,他投資於加拿大的一家石油公司,多年來業績就沒好轉過。而他在英國的首筆投資項目Rabbit公司就以失敗告終。

難道李嘉誠真如亞洲所說是投資界的超人嗎?

事實上,大多數的亞洲企業大亨,無論他在本國是多麼叱吒風雲,他也逃離不了一個命運:不過是家族企業的再延續。但是李嘉誠卻是個例外。這倒不是因為他掌控著香港的經濟———經營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壟斷著面向中國內地的輸電線;享有著來自頂級地產商和零售商的美譽;以及擁有著最大的移動手機運營商的頭銜。而是因為,唯有他能夠在他的領域中頻繁地被世界所感知,甚至進而影響全球這一行業的未來。

電信業中有一時刻也許最可以說明什麼。今年的8月9日,李嘉誠兩個控股公司之一和記黃埔,與新加坡的一家合夥公司———新加坡科技電信媒體公司一道以2.5億美元挖走了全球電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正等待破產的美國光纖通訊公司,61.5%的股份。有趣的是,這位亞洲著名投資者的所作所為引來了不少人拿他與美國的巴菲特進行比較,難道是英雄所見略同?兩個人都想在深不可測的電信業中大撈一筆,可惜這種「底釣」是要有風險的。

更重大的影響,李嘉誠也許會在今年秋季實施,一旦和黃開始將它的3G手機服務全面推廣到英國、義大利、瑞典、澳大利亞、以色列、奧地利以及中國香港,世界都要為之一震。要知道傳統的歐洲電信公司面對萎靡的市場環境,只有止步不前,一再拖延發放3G牌照;而投資者也開始擔心這項技術會不會在還未投產之前就先夭折;然而這一切在李嘉誠看來,卻沒有那麼糟糕,失敗論還為時尚早。

李嘉誠在3G手機上的豪賭遭致了截然相反的兩種反應。市場中大部分非亞洲的基金經理們指責李的賭注未免太大,同時他們強調目前和黃的股票幾乎降至2000年初最高點的一半。而標准普爾乾脆在8月8日宣布,他們對和黃以及它的姊妹公司長江實業的前景表示擔憂。

盡管如此,這也絲毫不會影響亞洲中小投資者對李抱持的積極態度。在他們的意識里,李嘉誠是不會出錯的。如果李開了什麼公司,就算沒有公布業績計劃或是股東構成名單,他們也會趨之若鶩———在剛過去的7月,李嘉誠旗下的生命科學公司上市,其超額認購倍數竟有120倍。顯然如果現在李超人「遐想」3G的美好未來,難道還會有人表示懷疑?

靈敏的嗅覺

1928年龍年出生的李嘉誠,在他22歲時從內地來到香港開始了他的第一份生意,製作和銷售塑料花。艱難地掙到第一筆錢之後,李果斷地轉向房地產開發,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而李嘉誠的發家秘笈卻充滿了爭議,尤其是對西方投資者,李除了正確地預見到香港政府會對樓市採取的政策之外,就是把握住人們對風水的心理導向,從而成功地佔領了香港地產界的重要一席。

幸運,也許是對李嘉誠成功的最好解釋:在正確的時間里做了恰當的事。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在香港誰擁有實有資產,誰就有了通往財富的門票,因為當時的政策是限制新地進行房地產開發。李同許多地產商一樣,所做的事情就是繼續抬高房地產價格。而當他發現做集裝箱港口生意更合時宜時,他就用「肩背著貨物」跟著香港經濟騰飛。到了1997年許多其他亞洲巨擘由於他們手中持有的貨幣不斷貶值,而紛紛「倒下去」的時候,李卻因為港元保持著相對堅挺而依然「屹立」著。

但是,幸運還不是李嘉誠的全部。在香港的實業大亨中,李嘉誠是最知道何時出擊海外、何時轉向新領域的一個。沒有人能夠像他一樣,善於發現和聘用全球最好的職業經理人。同時他的投資紀錄也是其他很多亞洲實業巨頭難以企及的。而每一個與他共過事的人更是會為他具有的靈敏投資嗅覺而豎起大拇指。

與「奧馬哈聖人」之稱的巴菲特相比,李嘉誠雖然同樣在尋找價值,但是他的尋找價值走得更遠。

巴菲特首先將他尋找到的價值被低估的公司碾碎(重組),之後無限期地持有該公司的股票。

而李嘉誠則不同,典型的亞洲資產交易商,他所做的就是尋找市場最佳切入點,像一隻獵鷹耐心地等待著獵物的出現,當獵物真的出現的時候,它會迅雷不及掩耳地出擊將其捕獲。收購環球電訊就是如此,李嘉誠甚至沒有動用他的其他電信資產,2002年1月提出第一個開價,隨即收回,之後卷土重來,以新的低於前次2/3的價格成交。

出擊未果?

盡管頂著「資產交易商」的帽子,同時這頂帽子也適合大多數亞洲商人,但是戴在李嘉誠頭上還是太小了,因為他所做的不僅於此。的確,他的一項著名的交易為他贏得了不少贊譽:1999年9月,和黃瞅准時機成功地賣掉Orange,一家英國手機運營商,從而凈賺147億美元。然而,成功的背後是,他知道如何建設一項事業。Orange的案例中,他用了數年的心血來整合這家公司。也許這就是那些支持李的人樂觀的所在:李嘉誠會在3G上扭轉乾坤。

看來,李嘉誠是不會被人低估的,就算從另個角度看,他的紀錄有「污點」,也少有人記得罷了。20世紀80年代,他投資於加拿大的一家石油公司,多年來業績就沒好轉過。而他在英國的首筆投資項目Rabbit公司就以失敗告終。

總之,評價李嘉誠倒是該借鑒一下一貫評價「明星」基金管理人的那種「苛刻」口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他們有了一段時間的出色表現,之後利用他們的名聲開始折騰更大的投資,直到有一天,他的業績如其他所有人一樣陷入低谷。」

那麼,李嘉誠的3G手機業務的命運會是怎樣,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