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代碼 » 廣深港高鐵的股票代碼
擴展閱讀
天天買股票對嗎 2025-05-21 07:48:52
上市主板股票代碼 2025-05-21 07:40:49
農村土地改革新政策 2025-05-21 07:28:58

廣深港高鐵的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 2025-05-21 05:15:53

Ⅰ 香港流感已致315人死亡

香港從5月中開始就進入了夏季流感期,而流感活躍程度在近周維持在高水平,整體死亡人數已追上香港2003年SARS爆發時水平。香港衛生署5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查詢時介紹說,自2017年5月5日至8月3日,與流感相關的嚴重個案總數達458宗,共造成315人死亡。

八卦女建議關注流感疫情帶來的主題投資機會。主題投資標的包括:四環生物(000518,股吧)、萊茵生物、魯抗醫葯、海王生物(000078,股吧)(以上4隻股票是歷史疫情中當日漲幅最大的品種,屬於情緒指標股);而結合基本面,受益的標的包括:東陽光葯(磷酸奧司他韋)、以嶺葯業(002603,股吧)(連花清瘟膠囊)、上海凱寶(,股吧)(痰熱清注射液)、康緣葯業(,股吧)(熱毒寧)、華蘭生物(002007,股吧)(流感疫苗)。

此外,由於大眾心理作用而帶來的感冒預防市場需求大增,受益標的包括:濟川葯業(,股吧)(蒲地藍)、華潤三九(000999,股吧)(三九感冒靈)。

最後溫馨提示:在流感高發期,適當使用抗感葯物,注意生活細節預防流感。

Ⅱ 香港割讓歷史,回歸的歷程,回歸之後的繁榮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戰敗,在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再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時稱九龍司地方一區)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

在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從而佔領香港全境。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拉開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談判,中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全球經濟放緩、非典疫情等一次次的沖擊。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體香港人發揚了百折不撓、愈挫愈強的「打拚」精神,順利地度過一個個難關,並繼續保持了自由港和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被公認為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和最具發展活力、營商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2)廣深港高鐵的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它成功地達致香港的順利回歸,洗雪了一個半世紀以來中華民族蒙受的恥辱,使祖國的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了一步,並為國際上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創立了典範,是中國政府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貢獻。

回歸後的香港無疑成為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中介,直接承擔著使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種市場經濟體制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兩個發展階段的經濟形態結合起來,加速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在21世紀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任。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Ⅲ 金融、地產、股市……粵港澳大灣區有哪些掘金機會

新京報訊(記者 顧志娟)2月18日,新華社發布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成為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珠三角九市)。《規劃》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2017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機構認為,隨著大灣區規劃正式落地,粵港澳大灣區投資主題有望不斷升溫。

投資熱點1 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全球電子信息製造業產業鏈東移的繼承者

《規劃》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中信建投研報提出,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新經濟或將是粵港澳大灣區蘊含的產業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泛的產業結構,除了擁有大量高新技術產業之外,還存在許多不同的傳統製造業,這為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機器人、新材料、雲計算、工業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與傳統工業結合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發達、產業體系健全,這為研發、物流、金融、信息技術、商務、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優質生活圈的建立也意味著休閑旅遊、養老、教育、文化娛樂生活性服務業也將迎來又好又快的發展階段。

中信證券研報提出,電子信息產業等高科技領域將是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隨著珠江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初具規模,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全球電子信息製造業產業鏈東移的繼承者,並迎來中國內地在該領域的第二輪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預計其中最受益的將是消費電子、半導體產業、顯示面板等子領域。

投資熱點2 交通業、基建領域——預計到2020年,大灣區實現「市市通高鐵」

《規劃》在交通運輸體系方面提出了多條舉措,包括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暢通對外綜合運輸通道,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路,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平。

中信證券指出,區域交通一體化蘊藏重要投資機會。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一項重點就是打通各類軟硬體障礙,促進各地深度融合發展,實現各地優勢的整體化。從目前已有的交通網路布局來看,預計大部分規劃應該還是會落在珠三角內部區域互通方面,而且未來資金到位的方式應該還會是「政府投資為主導,民間資本部分參與」。預計到2020年,大灣區鐵路運營總里程達5500公里,以高速鐵路為骨乾的鐵路網路基本形成,實現「市市通高鐵」。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設等投資也將提速,大灣區的主要城市都將新建/擴建一批機場,重點項目包括珠三角新干線機場新建工程,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珠海金灣機場、揭陽潮汕機場、惠州平潭機場等機場改擴建工程等。

華泰證券研報表示,基建、港口物流等相關公司受益邏輯較為明確。基建投資一方面來源於廣東和香港與澳門的聯通,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建設落地,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等,另一方面來源於廣東省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港口物流方面,灣區的建設有望促進貿易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廣東省全年實現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82萬億元人民幣,佔全國比重為24.5%。如果再加上香港貿易中心每年8萬億左右的進出口(含轉口)貿易額,大灣區有望成為我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基地。

投資熱點3 金融業——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的「支柱性」產業

發展金融服務業是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之一,《規劃》提出,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具體措施包括支持廣州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支持深圳發展以深交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逐步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范圍,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不斷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

申萬宏源研報指出,金融業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的支柱性產業。粵港澳三地達成分工合作後,有助於激發深圳科技產業和新製造業的潛力。此外,深圳也有望與香港、澳門形成區域金融生態體系。

中信證券研報提出,金融行業是重要的投資機會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項目預計將強化金融服務業的多個領域(主要是在香港)。因此,銀行、交易所和金融科技具備增長潛力。股票層面上,盡管隨著時間推移,所有金融股都有望受益於該規劃,但香港的本地銀行如中銀香港和匯豐銀行可能會是最大受益者。另外,更重要的是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改革,大灣區將進一步支持區域內風投,及創新孵化。

華泰證券也將金融業列入關注主線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將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託,打造引領泛珠、輻射東南亞、服務「一帶一路」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核心圈。

投資熱點4 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將最先受益

申萬宏源研報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房地產行業無疑將最先受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不斷推進,將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群遷移。這部分新增人口對房地產需求穩步增長。同時,土地估值也將迎來政策紅利期。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內具有豐富開發經驗的房地產企業,完全有可能把握本輪機遇。在深圳和廣州擁有大量存量土地儲備的公司,可能具備資源重估的空間。地產公司也可以新增土地儲備,追求規模的可持續增長。同時,大灣區內的城市群產業園區也值得關注,傳統產業升級創新園區,促進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調整。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陳莉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