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芑南的「蛟龍」號總設計師
「蛟龍」號是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2011年7月26日上午9點,「蛟龍」號深潛試驗再傳捷報,在下潛試驗中成功潛至5057米,突破了5000米水深大關,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的歷史。5000米深度意味著,我們有能力到達地球70%以上的海底。也就是說,我國對深海生物、深海化學、深海地質的調查研究,可以擴展至地球70%以上的海底領域。
作為潛水器總設計師,不能親眼看著自己研製的產品上浮下潛,就猶如一個母親不能分享孩子的每個成長瞬間一樣,多少有些遺憾和無奈。作為「蛟龍」號的總設計師,75歲的中船重工702所設計師徐芑南很遺憾也很無奈。「蛟龍」號是他晚年才主持研發的產品,也可能是此生最後一個作品,但是,他那顆帶病的心臟已不允許他再到大洋遠航。他只能「決勝於千里之外」,每天接收船上的同事們電子郵件的信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陪伴著傾盡心力的「蛟龍」號。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這是人類對陌生世界的無限遐想。不過,千米以下的大洋,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五彩斑斕,而是漆黑一片,而且水壓極強,到了5000米海底的水壓,就相當於一個手掌大面積要托起5輛10噸的卡車重量,其科研和探測難度可想而知。
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蘇聯等國家就開始向大洋深處進發,先後發展了三種類型潛水器來配合完成水下科研和工程任務:一是有纜水下機器人(ROV),可長時間在水下定點作業;二是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AUV),可實施長距離、大范圍的搜索和控測、並實時傳輸信息;第三種就是載人潛水器(HOV),能使人親臨現場進行觀察和作業,具有極強的精細作業能力。
徐芑南很幸運,1958年從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後,50多年都在從事水下運載器設計工作;徐芑南又有點遺憾,畢竟第三項任務還懸而未決。「我們國家要從一個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必然要發展載人的大深度潛水器。」
2002年6月,經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同意、大洋協會任命徐芑南為「蛟龍」號總設計師。盡管家人擔心他高血壓、心臟病隨時可復發而堅決反對,但接到回國主持「蛟龍」號設計的邀請後,徐芑南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 「當今世界只有五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2002年,中國開始研製的『蛟龍』號是世界第六艘深海載人潛水器,2010年成功實現3700米深度,2011年挑戰5000米深度,明年要達到7000米深度,與此同時,2011年立項再生產一台4500米的載人潛水器與『蛟龍』號共同探海。」談起載人潛水器的發展,徐芑南如數家珍。
「以前我們沒有經驗做這么大潛深的載人潛水器,所以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提高自己。」徐芑南說,從2002年到2005年完成了設計和加工製造,2006年開始總裝,因為資料方案欠缺,往往是一邊設計一邊試驗,所有設備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相當於7000米外水壓的實驗考核。回想起研製「蛟龍」號的那些日子,徐芑南感慨地說:「全靠團隊精神,團隊中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很重要。」「蛟龍」號的研製人員必須保證在7000米水下滴水不滲、安然無恙,操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連小小的螺絲帽都要擰到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徐芑南清楚地記得2009年第一次1000米級海上試驗時的情景,船剛一離開長江口就遇上超強台風,16位年輕人中11位都暈船。「暈船也照樣要工作!」就這樣,老中青三代人齊心協力克服了海上一切困難,對自己設備的情況及時改進、完善……
「我們團隊中還有潛航員,比如「蛟龍」號潛水器的主駕駛操作員葉聰。」徐芑南告訴記者,由於葉聰對總體性能比較熟悉,便自告奮勇擔任「蛟龍」號主駕駛。而他也被大家戲稱為深潛「的哥」。
徐芑南很欣慰,「經過這十年,終於有了一個團隊,可以繼承深潛事業了。」去年當「蛟龍」號成功抓起3700米海底那條體長十幾厘米的柔軟海參,把鈦合金的國旗插向海底時,徐芑南那些老專家們都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地球上,廣袤的藍色海洋是如何劃分的?此次「蛟龍」號下潛到5000米又意味著什麼?
國際海底環境管理局規定,要申請哪個地區的預先開采權,就必須要有載人潛水器在底下,獲得樣品和圖像來作為依據。西方發達國家加緊發展深海載人潛水器就是要搶先獲得「藍色公土」的佔有權。
達到3700米深度,就相當於能去50%的海洋面積底下;今年「蛟龍」號下潛到5000米,就可以到達75%的海洋底下;明年達到7000米深度時,就可以到達99%的海洋面積底下。
利用上世紀90年代研製的深海探測設備,以大洋協會為主的研究所和有關單位參加勘察,我國在檀香山以南一塊7.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優先開采合同,得到了聯合國的批准。徐芑南相信,有了「蛟龍」號,未來科學家的海底研究,工程界對海底資源的勘察和開發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2. 潛龍二號有何過人之處
正在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業務化調查任務的「向陽紅10號」帶上了一件探海利器——潛龍二號。它是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也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自主水下機器人。
「眼睛」是指潛龍二號的聲吶。其中,前視聲吶是一台避碰控制設備,可以將潛水器採集的聲學數據轉化為圖像,用以識別障礙物和周邊環境,隨後通過自主轉動和躲避,保障機體安全和任務正常。據介紹,這項技術也是在國內首次採用。兩側的測深側掃聲吶,會一刻不停地搜集地形地貌數據,進行實時信號處理,沿著規劃好的線路在海底來回橫掃。
在電池支撐下,潛龍二號最長可工作30多個小時。「黃胖魚」的4隻「鰭」,其實就是4個可旋轉舵推進器。靠操控推進器和舵進行運動,潛龍二號才能靈活地前進、後退、旋轉,在海底「翻山越嶺」。
「相機」,就是海底照相機,每隔7秒鍾就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海底拍攝一張照片,最終形成一張完整清晰的海底照片,供科學家分析研究。
「尾巴」是安裝在潛龍二號末端的磁力探測儀。「有些多金屬硫化物區已經不活動,傳統的羽狀流探測系統難以探測。而國內首次採用、自主研發的磁力儀卻能探測出它的磁異常。」陶春輝說。
「黃胖魚」的先進不僅體現在精良的構造,更在於它高「智商」,自動性好。比如,當它發現自己「身體」出現故障,如果不影響作業,它就會堅持到底;如果感到「大事不妙」,不能再在水下了,它就會自動結束作業上浮回來。
「黃胖魚」初出茅廬,就表現不俗。2016年2月至3月,它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了中國大洋40航次第二航段試驗性應用任務,這也是它的首次試驗性應用。該任務總共進行了8個潛次,其中7個潛次為長航程探測任務,水下時間231.3小時,累計航程661.7公里,探測面積達到218平方公里,探測數據均完整有效。
在這次試驗性應用中,潛龍二號的探測面積超過我國以往任何深海自主水下機器人的探測面積,連續4個長航程成功探測成績也創下了我國深海自主水下機器人之最。
「黃胖魚」的「弟弟」潛龍三號預計今年3月進行首次海試
在劉健眼裡,「黃胖魚」就像他的孩子。做父母的,最牽掛的永遠是孩子的平安。每次潛龍二號下水,劉健都會「兒行千里母擔憂」。
劉健盼著這個孩子成長更快。「潛龍二號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深海自主水下機器人,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它的技術水平和性能還需進一步提高。」劉健告訴記者,當從水面將潛龍二號順利回收後,科學家會下載其探測的各項數據。「今後要通過技術創新縮短數據回傳和下載的時間,更及時地處理數據。」
「潛龍二號是機器人的一種類型,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進步,也許未來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有可能將一些最新的智能技術應用到潛水器的升級換代上。」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說。
除了潛水器本體和探測技術的改進,專家認為還要改進管理、強化應用。
據了解,「黃胖魚」的「弟弟」潛龍三號預計今年3月進行首次海試。「它和潛龍二號是孿生兄弟,是在其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的同類潛水器。」李波說,海洋浩瀚無際,深海探測需求日益增長,「潛龍」家族的主要目標是對深海資源進行大范圍精細探測,更好為大洋資源勘查和深海科學調查服務。因此未來潛龍家族潛水器數量還會繼續增加,開展集群作業、協同作業。
此外,服務於深海探測的新科考母船有望在2019年底下水。屆時,它將同時搭載「蛟龍」「海龍」和「潛龍」,「三龍」將有機會攜手探海。
過人之處有很多。
3. 蛟龍出海股票代碼是多少
想想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2014年是深改元年,2015年將是混合所有制元年,國家會將國有資產賣在地板上嗎所以,要把藍籌炒上去,提高國資估值是必然的,這涉及整個國家的利益。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未來將會有大量人民幣迴流,難道把大把股票資產低價賣給外國人顯然不會,所以市場走一波快牛很正常。現在看,行情一時半會還是止不住,市場的板塊輪動會不斷推動股指上揚。
4. 蛟龍2號什麼時候造好
計劃2013年,下潛深度4500米
5. 通達信編輯蛟龍出海選股源代碼是什麼開盤價不一定要在三根均線之下的。謝謝
AA:=CROSS(C,MA(C,5)) AND CROSS(C,MA(C,10)) AND CROSS(C,MA(C,20)) AND CROSS(C,MA(C,30));
BB:=MA(C,60)>MA(C,120);
xg:AA AND BB;
網上搜索就有。
6. 如何分析K線蛟龍出水
蛟龍出水形態通常出現在下跌末期或盤整期,其主要特點是一根大陽線向上穿過三根或四根平均線,且收盤價在這三根或四根平均線之上,這是一種強烈的反轉信號,它表明股價經過前期的橫盤整理蓄勢後終於爆發,預示著股價後市將大幅上揚
7. 中國蛟龍二號
「潛龍二號」全名:「潛龍二號」自主水下機器人。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裝備與技術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這是一套集成熱液異常探測、微地形地貌探測、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測等技術的實用化深海探測系統,主要用於多金屬硫化物等深海礦產資源的勘探作業。
2016年1月10日,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在西南印度洋成功下潛至1600米指定位置,在復雜的海底環境下自主航行作業,獲得了這個區域的精細海底地形地貌圖,實現了它在洋中脊海底的首次勘探
8. 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其中悟空是什麼意思
天宮: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是中國自助研發的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包括釋放伴飛小衛星,完成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的對接。
蛟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也是863計劃中的一個重大研究專項。2017年5月23日,「蛟龍」號完成在世界最深處下潛,潛航員在水下停留近9小時,海底作業時間3小時11分鍾,最大下潛深度4811米。
天眼: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又被形象的稱作中國「天眼」。
悟空:「悟空」是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它具有能量解析度高、測量能量范圍大和本底抑制能力強等優勢,將中國的暗物質探測提升至新的水平。
墨子:指的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大飛機:大飛機一般是指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大型運輸機和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一次航程達到3000公里的軍用或乘坐達到100座以上的民用客機。
9. 蛟龍號利好概念股有哪些
蛟龍號利好概念股一覽:
中信海直 000099
中海油服 601808
中國重工 601989
中集集團 000039
傑瑞股份 002353
廣船國際 600685
江鑽股份 000852
通源石油 300164
10. 蛟龍號擁有哪三大尖端技術
1,「蛟龍」號可穩穩「定住」
如同開車一樣,駕駛員的腳總放在油門上,難免產生疲勞感。「蛟龍」號駕駛員是幸運的,它具備自動航行功能,駕駛員設定好方向後,可以放心進行觀察和科研。
「蛟龍」號現在可以完成三種自動航行:自動定向航行,駕駛員設定方向後,「蛟龍」號可以自動航行,而不用擔心跑偏;自動定高航行,這 一功能可以讓潛水器與海底保持一定高度,盡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動定高功能可以讓「蛟龍」號輕而易舉地在復雜環境中航行,避免出現碰撞;自動定深功能,可以 讓「蛟龍」號保持與海面固定距離。
2,更為令人稱奇的是,「蛟龍」號還能懸停定位。
一旦在海底發現目標,「蛟龍」號不需要像大部分國外深潛器那樣坐底作業,而是由駕駛員行駛到相應位置, 「定住」位置,與目標保持固定的距離,方便機械手進行操作。在海底洋流等導致「蛟龍」號搖擺不定,機械手運動帶動整個潛水器晃動等內外干擾下,能夠做到精 確地「懸停」令人稱道。在已公開的消息中,尚未有國外深潛器具備類似功能。
3,深海通信靠「聲」不靠「電磁」
陸地通信主要靠電磁波,速度可以達到光速。但這一利器到了水中卻沒了用武之地,電磁波在海水中只能深入幾米。「蛟龍」號潛入深海數千米,如何與母船保持聯系?
科學家們研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採用聲納通信。這一技術需要解決多項難題,比如水聲傳播速度只有每秒1500米左右,如果是 7000米深度的話,喊一句話往來需要近10秒,聲音延遲很大;聲學傳輸的帶寬也極其有限,傳輸速率很低;此外,聲音在不均勻物體中的傳播效果不理想,而 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溫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條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潛器上的噪音,如何在復雜環境中有效提取信號難上加難。
作為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對蛟龍號的表現評價頗高,認為其在技術上有「3個領先優勢」:一是具有先進的近海底自動航行功能和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定位能力,在海底自由航行;二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及探測海底小目標的能力,可適時傳送水下信息;三是具有多種高性能作業工具,確保能在特殊海洋環境或海底地質條件下完成取樣和潛鑽取芯等復雜任務。憑借這些優勢,蛟龍號既能自由在水底遨遊,又能順利完成承擔的探測任務。實際上,蛟龍號此次遠行除了全面考核自身在5000米水深的設計功能和性能之外,還將執行調查任務,而上述3大優勢無疑是其順利完成使命的保障。
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崔維成自豪地說,蛟龍號是一條「真正的中國龍」。作為科技部「十五」「863」計劃重大專項成果,蛟龍號是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從設計、總裝聯調到海上試驗都是由我國獨立完成,其耐壓結構、生命保障等關鍵技術,都是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突破的;「只有少許非核心零部件進口,可以說我國載人潛水器將不再受制於人」。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調查設備技術管理中心主任、潛航員管理辦公室主任吉國也指出,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設計為7000米,是我國多學科領域專家多年智慧的結晶,它的良好性能已經得到多次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