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哪些大事,改變世界歷史
「絲綢之路」因其名中的「絲綢」一詞,長久以來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條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進行絲綢貿易的通道。不過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蘭科潘認為,絲綢之路遠不止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道路,而是貫穿推動兩千年人類文明歷程和世界史的偉大道路,「絲綢之路之於人類歷史的重要性,就像一個人的動脈和靜脈」,一直以來「大部分歐洲人都將絲綢之路視作充滿異域情調,但我覺得,絲綢之路並不處在世界的邊緣,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還將持續影響當下的世界」,比如三大宗教的興起、人類地理大發現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2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的貿易與文明交流日益繁多。
3佛教教義的改造與傳播
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上的智慧空間和神學空間已經變得十分擁擠,不同信仰之間的競爭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無論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還是那些根植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還是西方的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即將問世的伊斯蘭教,都在爭相向人們展示其文化的優越和神明的靈驗。
神祇和宗教派別、神職人員和地方首領在這里相互競爭。為了獲得更多的信仰,加強與其他宗教的競爭力,佛教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很多教義。
這個原本不受外界影響、純粹依靠自我發展的宗教,如今卻借鑒了許多其他宗教的做法並建起更多聖地,使通往徹悟和佛國的路途更加令人神往。與佛陀相關的佛塔和寺廟被興建起來,並成為人們朝拜的地點。同時,佛經也指導人們如何做才能使佛教的理念更真實、更具象。
4草原游牧民族入侵羅馬
公元4世紀末,一場全球性的氣候巨變造成食物短缺、飢荒遍地,草原游牧民族迫於生存的壓力,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大規模的移民。以匈人為首的游牧大軍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盯上了絲綢之路上的財富,開始大舉入侵歐洲。
公元5世紀中葉,在糾集了一大群蠻族——特里溫哥特、阿蘭、汪達爾、蘇維匯、戈比德、紐里、巴斯塔尼——之後,匈人領袖阿提拉親自率兵出征羅馬。阿提拉在奪取多瑙河北部之後,曾侵掠巴爾干半島達十五年之久。為此君士坦丁堡政府不得不向匈人納貢以換取和平,後者由此獲得了大批的珠寶和黃金。
被絲綢之路上的財富所吸引的匈人肆虐了近一個世紀,最終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整個帝國的文明幾乎回到了史前時代。
5基督教的擴張與傳播
公元7世紀,絲綢之路成了各種信仰、觀念和宗教彼此沖突、彼此爭奪的焦點,基督教依靠其堅定而狂熱的信仰一點點地擴大著它的影響力。
到了公元7世紀中葉,競爭格局似乎變得更加明朗了。基督教壓過瑣羅亞斯德教(又名祆教、拜火教)、猶太教和佛教,長驅直入地向亞洲進軍。長期以來,各種宗教在絲綢之路上相互競爭,它們不斷學習以求贏得更多關注。誰能想到最具競爭力、最有可能獲得最終成功的,卻是這個誕生於小鎮伯利恆的宗教。
公元635年,遠赴中國的傳教士們成功說服皇帝取消對基督教的抵制,並讓它成為合法信仰,因為它非但不會對帝國造成影響,反而能增強帝國的實力。基督教的分支景教終於開始在絲綢之路上的起點傳播。
6伊斯蘭教的輝煌
公元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後不久,穆斯林便征服了絲綢之路,一條點綴著幾百座城市的道路,一條擁有幾百座城市中消費者(換言之,納稅者)的道路。絲綢之路上越來越多的資源和金錢都匯集到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
富有的人們掀起了一場有史以來最令人難忘的學術研究熱潮。許多並非穆斯林的傑出學者被召集到巴格達皇宮中,或被吸引到遍布絲綢之路的頂級學術中心,如布哈拉、梅爾夫、貢德沙普爾和加茲尼等城市,甚至擴展到伊斯蘭在西班牙和埃及的領地。學者們在那裡從事數學、哲學、物理、地理等一系列專業領域的研究。
7十字軍東征
1096年,教皇烏爾班二世應拜占庭皇帝的要求,號召西方的基督教騎士進軍援助君士坦丁堡,幾萬人的大軍開始向耶路撒冷進軍,由此拉開了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的序幕。
雖然十字軍東征被認為是一場宗教戰爭,但其背後隱藏著更為重要的世俗動力。而這動力正來源於絲綢之路上的無限財富。靠著東征的契機,威尼斯等城市崛起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新貴,西方也藉此重新進入到世界的核心區域。
8蒙古人西征
13世紀初,正當十字軍為失利而苦惱不已之時,他們收到了一個宛如奇跡的消息:一支大部隊正從亞洲內陸向這里進發,幫助西方騎士攻打埃及。最初,援軍的身份被認為是祭司王約翰的部隊。但沒過多久,人們就知道這一切都是胡說。馳騁在絲綢之路上的,是蒙古人。
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卓越領導下,蒙古人的鐵蹄沿著絲綢之路幾乎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與恐怖的屠殺同樣為人熟知的,是蒙古人統治世界的智慧。
他們用低稅率鼓勵絲綢之路上橫跨歐亞的貿易,他們用軍事統治消除了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隔閡,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用寬容的政策造就了絲綢之路上宗教信仰的自由與繁榮。
9黑死病的傳播
14世紀,是被黑死病籠罩的時代。絲綢之路並不僅僅傳播文明與繁榮,同時也帶來死亡與災難。蒙古人沿著絲綢之路的征服行動給歐洲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並不是貿易、戰爭、文化或貨幣,也不是野蠻勇士、異域物品、貴重金屬以及流行於整個世界的思想和風尚。事實上,造成更為極端影響的是某種徹底融入血液的東西:那就是疾病。亞洲、歐洲和非洲暴發了瘟疫,正吞噬著千百萬人的生命。蒙古人沒有毀掉整個世界,但「黑死病」卻可能做到。
連接歐洲和世界各地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如今變成了傳播黑死病的死亡之路。1347年,疾病抵達君士坦丁堡,然後是熱那亞、威尼斯和地中海。病菌都是通過避難回家的商人傳入的。當西西里島的墨西拿人意識到回來的熱那亞人狀況異常時(滿身滿臉的膿包),已經為時太晚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嘔吐、咳血,然後死亡。
10美洲大發現
15世紀末,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大量黃金為這一時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資金來源,各國開始不斷組織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大航海時代。
他在大西洋彼岸的發現讓歐洲備感興奮。「我們發現了印度恆河以外的陸地和島嶼。」他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給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寫信說。
事實上,哥倫布被他的發現迷惑了。他預期見到的文明人其實是幾乎全裸的原住民,他驚訝地發現這些人十分原始。他寫道,他們「發育良好,體形健碩,長相英俊」,而且很單純,收到紅帽子、小珠飾,甚至是打碎的玻璃和陶器都非常開心。
絲綢之路上的黃金為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提供了資金,哥倫布在美洲的發現以及對印第安人的掠奪也為歐洲進入工業社會注入了原始的資本。
11美國獨立戰爭
1770年,孟加拉發生了毀滅性的飢荒。控制絲綢之路的東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拋售,來到了破產的邊緣。
緊急的磋商之後,倫敦方面認為絲綢之路實在太重要,東印度公司絕不能垮掉,必須採取應急措施。然而,援助行動需要籌集大量現金,於是英國將目光投向了北美的殖民地,由此頒布了《茶葉法案》。正是這一法案點燃了大西洋彼岸定居者的怒火。
1773年,當三艘茶船進入波士頓港口時,當地人與英國當局之間發生了激烈的對峙。12月16日夜,一些人化裝成印第安人登上茶船,將茶葉傾倒入海。他們寧願茶葉沉入海底也不願被迫向倫敦繳納稅金。
從美國人的立場看,導致美國《獨立宣言》誕生的一連串事件都有著特定的美洲背景。但是從更寬廣的角度看,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英國在絲綢之路的政策失衡。
12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西班牙與葡萄牙在16世紀的成功讓英國人倍感受挫。他們竭盡全力提升航海技術,諂媚地送禮物給奧斯曼帝國蘇丹以及波斯國王,只為在絲綢之路上獲得一席之地。
為了募集私有資金,英國成立了一些新的貿易公司,如「西班牙公司」「北海公司」「黎凡特公司」「俄羅斯公司」「土耳其公司」和「東印度公司」。這些公司都獲得了皇家特許令,以確保它們在絲綢之路沿線那些風險多、投資大的地區或國家取得壟斷地位。
靠著從絲綢之路上不斷攫取財富,一個北大西洋上的島嶼漸漸開始左右國際事務,成為一個控制著四分之一個地球的日不落帝國。
13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隨著歐洲各國將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絲綢之路以東,已經處於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終於開始出現盛極而衰的跡象,它的掌控開始放鬆,這常常給戰略、軍事和外交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為了維持其在絲綢之路上的統治,英國不得不與歐洲甚至全球的競爭對手展開賭博性的冒險游戲,其賭注也變得越來越高。
到了1914年,事態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連帝國本身的命運都被押在了一場爆發在歐洲的戰事上——一戰爆發了。
14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30年代,為了構建一個長久的強國,希特勒急於得到資源。問題是,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利於其進入大西洋與美國、非洲和亞洲開展貿易,因此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絲綢之路的東方。他之所以與蘇聯和解,是因為這樣他就可以打通屬於他自己的絲綢之路了。
希特勒堅信他已經找到了捍衛德國未來的道路。國內農業產量的不足是德國的一個明顯軟肋。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德國開始啟動戰爭機器,並且消耗大量資源、時間和金錢的30年代,農業生產更是進一步惡化。
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入侵,之後為了獲得更多絲綢之路上的小麥,作出了一個以數百萬德國士兵和數百萬蘇聯士兵——以及數百萬猶太人——的生命為代價的決定:入侵蘇聯。
15美蘇冷戰
1946年,打敗德國之後,斯大林在戰爭初期曾經是希特勒的盟友這一污點迅速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勝利與成功的故事。蘇聯在國際地位上升的同時,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成本和資源,使得斯大林開始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在絲綢之路上的中亞國家身上。
蘇聯以極具煽動力的口吻告訴那些亞洲國家的聽眾:「我們現在的任務是點燃反對西方的聖戰之火」,這種說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對穆斯林而言,社會主義很快開始在中亞生根發芽。
美國人也關注著這一地區,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一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為了維持國內資源消耗的穩定,美國絕對不允許蘇聯將這些國家收入社會主義的人陣營中。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以及絲綢之路的支配權,蘇聯與美國開始了長久的冷戰。
❷ 大航海時代Online叛逃到奧斯曼需要什麼條件
需要聲望和爵位。 偽裝度需要穿加偽裝的衣服。最近的帕爾瑪就有賣。當然,突尼西亞賣的加得更高。如果是女號的話就得去東歐的雅法去買,能加到70。 判國隨便你判幾次都無所謂,只要你聲望夠。大國判小國扣5000聲望,小國判大國扣5W。一般大小國排序都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WNS》法國,當然,這個是變動的,你最好在判國前去官方網站——大海戰——大海戰情報看看國家影響度排名。好象風行現在葡萄牙排第一的。判國的時候從自己現在的國籍開始按順序從大判到小,判到最小了再判到最大,再按大小順序判回國,這樣損失的聲望最少。比如我現在是荷蘭,大小過順序就像我剛才說的那樣,那我判國就從荷蘭開始,先去WNS,再去法國,然後再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這樣。 如果只想去土耳其,最好先把商人聲望沖到20W,爵位沖到騎士爵(這個就靠你投資了,錢多好辦事,用錢砸吧,少了就別砸了),然後去伊斯坦布爾就行了。
❸ 大航海時代Online叛逃到奧斯曼需要什麼條件
亡命條件
1. 身上不可接任何任務
2a.大國叛小國需總聲望20,000以上,並與該國維持在敵意以上
2b.小國叛大國需總聲望200,000,並與該國通訊在信賴以上
2c.叛去鄂圖曼土耳其需總聲望200000,
五等勛爵士或以上(等級10),
與鄂圖曼土耳其通訊至親愛以上,
持有到中南美西岸的入港許可證,以及巴拿馬、蘇伊士運河的通行許可,
並需在叛國時付人頭稅1000萬。
2d.鄂圖曼土耳其判去大國,
必需不是紅名或橘名 (惡名少於1000),
需要交出200張國家貢獻勛記,
惡名 5,000,
各聲望扣50,000。
(敵意關系判國,鄂圖曼土耳其 對其它國家的關系最低是敵意關系)
3.關系為敵意、險惡、敵對這三種就無法亡命
亡命方法
到各國首都皇宮向首席大臣申請(鄂圖曼帝國2009/07/03改版後已開放)
代價
國籍成功轉移
*大國叛小國後所有名聲-5000(不足者會扣至0) 與原有國家的敵對度 80(海上航行10天敵對度-1) 爵位保留,不加惡名。
*小國叛大國後各聲望-50000(不足者會扣至0) 與原有國家敵對度 100 增加惡名5000 。
*叛國去鄂圖曼土耳其後各聲望-50000(不足者會扣至0) 與原有國家敵對度 100,而減到敵意後不會再減其他歐洲國家增加到敵意,之後不會再減增加惡名8000。
*亡命後公寓不會被沒收,改裝度與等級統統不變。國家主線推倒重來,故叛國可解該國主線徽章。
*亡命後船塢會被沒收,想繼續使用需要25張勛記 250萬(歐洲六國在開拓港開,鄂圖曼土耳其在伊斯坦堡船塢)
★國家與玩家的關系盟友=>親愛=>信賴=>善意=>友好=>普通=>無法信賴=>警戒=>敵意=>險惡=>敵對
與國家關系提升至信賴需搭配副官國家通訊技能, 於海上航行時每10分鍾可使用一次(下錨不算)。
副官警戒在S8x時大約80~90次可達信賴, A6x則須近133次才達成信賴。
使用商城道具:絕密亡命申請書可以不受罪責亡命,在各國根據地使用後可無條件叛國(但是不可以在叛去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❹ 耿精忠作為三藩之一,已經投誠的他是如何被處死的
作為“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襲承了家族世襲爵位的他本應有著很好的前途與結局,但是伴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 耿精忠積極相應吳三桂,並且在福建發動叛亂,就此與清朝決裂,將祖父兩代人創下的基業全部葬送。
然而在清軍的持續打擊下,自知不敵的耿精忠選擇重新投降清朝,並且在此之後不僅是對抗盤踞在廣東的尚之信,還是抵禦台灣鄭氏集團的進攻,也立下了重要的功勞。
盡管如此,在康熙皇帝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後,耿精忠的生命也就此走到的終點,並且是被康熙以極為殘忍的凌遲處死的方式處決。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此時的耿精忠已經失去了其應有的軍事作用和戰略意義,而他最後的價值也僅僅是淪為一個“反面教材”,進而成為政治統治的工具而已。
聽聞吳三桂起義的消息,耿精忠率先響應,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發動叛亂,並且聯合盤踞在台灣的鄭經,海陸並進,向浙江、江西等地發動進攻。
❺ 選擇一國家的歷史大事年表
英國 的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歐人的一支——凱爾特人(羅馬人稱其為高盧人)西進。
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凱爾特人繼續西進到了不列顛島。在他們之前在島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宮,被蘇格蘭人稱作歷史中心,該宮殿以「斯康石」聞名蘇格蘭,史稱「定命石」,因為繼承蘇格蘭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貴族都要到這里來舉行加冕儀式。直至129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決定把這種儀式改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舉行。直到諾曼征服後,蘇格蘭仍有皮克特王國。
史前英國(凱爾特英國,史前—43年)
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與54年:朱利葉斯·凱撒首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率軍征服不列顛【羅馬人在不列顛島設置了行省,不列顛島被分為軍事區(西北部山區)與行政區(東南部平原區)兩部分。羅馬人實際上只控制了行政區,北部的蘇格蘭與西部的威爾士仍在凱爾特人的手中,羅馬人為了防備他們的反抗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長城」】
中古時期英國
盎格魯-薩克遜英國與七國時代(約440年—850年)與丹麥律法施行區時期(850年—1066年)
4~5世紀,羅馬帝國日漸衰落,逐漸放棄對不列顛的控制,羅馬人從407年開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結束對不列顛400年的統治。
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昄依基督教
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
832~860年: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
諾曼底王朝:1066~1154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憲章》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
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公元13世紀—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
蘭卡斯特王朝:1399~1461
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紅白玫瑰戰爭"
約克王朝:1461~1485
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玫瑰戰爭時期(1399年—1485年)】
都鐸王朝:1485~1603(近代英國開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紀中葉,30年的玫瑰戰爭導致都鐸王朝建立,獲勝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的代表亨利·都鐸加冕為王,是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正值資本主義在英國初升時期,產生了兩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為子嗣和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庭宣布決裂,成立英國國教(即聖公會);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莎士比亞。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被伊麗莎白指定為繼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蘭國王的寶座,成為詹姆斯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這為100年後(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創立了條件。】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 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 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 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
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1628年,《權力請願書》
1628年,解散議會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兒子)被處決(1.30),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復辟 【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兒子)繼承王位,後被罷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1679年,人身保護法 ;托利黨成立(1833年改稱現名)
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88~1689年: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瑪麗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兒)執政。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1714年,王位傳給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國的漢諾威王室。接著是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執政。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美國獨立,英國擊敗拿破崙。
1721~1742年:羅伯特·華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1727年,牛頓去世
1760~1830年:工業革命
1763年,結束英法七年戰爭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
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1815年,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執政,英國的黃金時代,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在生產及貿易方面躍居世界首位,到處推行炮艦政策,奪取海上霸權,侵佔殖民地,搜刮別國財富。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在海外統治的地域遍及歐、亞、非、美、澳各洲,號稱「日不落帝國」。】
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1900年,勞工代表委員會成立(1906年,改工黨)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
1911年,議會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衰敗
1919年,喬治五世將漢諾威王朝改為溫莎王朝。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溫莎王朝的第四代君主。
溫莎王朝1917~
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
1921年:愛爾蘭獨立
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
1949年,議會法
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1988年3月,自由民主黨
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1990年參加海灣戰爭,
2003年參加伊拉克戰爭,
2012年舉辦第三十屆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