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轉基因大豆
轉基因食品五大隱患
首先是毒性問題。一些研究學者認為,對於基因的人工提煉和添加,可能在達到某些人們想達到的效果的同時,也增加和積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其次是過敏反應問題。對於一種食物過敏的人有時還會對一種以前他們不過敏的食物產生過敏,比如:科學家將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麥和貝類動物的基因中,蛋白質也隨基因加了進去,那麼,以前吃玉米過敏的人就可能對這些核桃、小麥和貝類食品過敏。
第三是營養問題。科學家們認為外來基因會以一種人們目前還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第四是對抗生素的抵抗作用。當科學家把一個外來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細菌中去,這個基因會與別的基因連接在一起。人們在服用了這種改良食物後,食物會在人體內將抗葯性基因傳給致病的細菌,使人體產生抗葯性。
第五是對環境的威脅。在許多基因改良品種中包含有從桿菌中提取出來的細菌基因,這種基因會產生一種對昆蟲和害蟲有毒的蛋白質。在一次實驗室研究中,一種蝴蝶的幼蟲在吃了含桿菌基因的馬利筋屬植物的花粉之後,產生了死亡或不正常發育的現象,這引起了生態學家們的另一種擔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圍之內的其它物種有可能成為改良物種的受害者。
最後,生物學家們擔心為了培養一些更具優良特性,比如說具有更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對農作物進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會通過花粉等媒介傳播給野生物種。
消費者對轉基因大豆油安全性擔憂:
英國《獨立報》披露了轉基因食品巨頭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報告。報告顯示,給老鼠餵食轉基因玉米後,導致其血液變化和腎臟異常。消息傳出後,隨即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最常見的轉基因食品主要是轉基因大豆油,由此引發消費者對轉基因大豆油安全性的擔憂。業內人士也表示:受轉基因風波的沖擊,中國食用油市場格局可能發生變化。.....
全文見下:
http://www.jiyin100.com/news/read.asp?id=15
附:
什麼是「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GM FOOD)如今已經在世界上多個國家成了環境和健康的中心議題。並且,它還在迅速分裂著大眾的思想陣營:贊同它的人認為科技的進步能大大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而畏懼它的人則認為科學的實踐已經走得「太快」了。
那麼,什麼是「轉基因食品」呢?
轉基因食品,就是指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把動植物的基因加以改變,再製造出具備新特徵的食品種類。許多人已經知道,所有生物的 DNA上都寫有遺傳基因,它們是建構和維持生命的化學信息。通過修改基因,科學家們就能夠改變一個有機體的部分或全部特徵。
不過,到目前為止,這種技術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並且沒有一種含有從其它動植物上種植基因的食物,實現了大規模的經濟培植。同時許多人堅持認為,這種技術培育出來的食物是「不自然的」。
世界上第一種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種含有抗生素葯類抗體的煙草,1983年得以培植出來。又過了十年,第一種市場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國出現,它就是可以延遲成熟的番茄作物。一直到1996年,由這種番茄食品製造的番茄餅,才得以允許在超市出售。
為什麼一些人認為轉基因技術或許對人類健康有害呢?批評者認為,目前我們對基因的活動方式了解還不夠透徹。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調整後的結果。批評者擔心突然的改變會導致有毒物體的產生,或激發過敏現象。
另外還有人批評科學家所使用的 DNA會取自一些攜帶病毒和細菌的動植物,這可能引發許多不知名的疾病。我們應該相信我們所吃的食物嗎?
為了確保消費者的安全和維持信心,所有食品都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檢測管理程序。檢測程序的目的是在食品上市前就發現問題。如果消費者不幸因為所吃的食品而得病,這往往是因為食品生產線存在問題。
2. 想賣海貨貝類產品拿回來以後怎麼放啊用不用加水和鹽
海貨貝類要加冰冷藏,賣的時候加水
3. 貝類dna提取方法
1.1
樣品
菲律賓蛤仔樣品購自福州倉山程埔頭市場,將親貝解剖後,分別取其性腺、斧足和內臟團各200mg用於DNA提取
。
1.2
DNA提取
將組織剪成碎塊,置於液氮中凍結後,用預冷的研缽將組織研碎,用1.2ml消化緩沖液(100mmol/L
NaC1,10mmol/L
Tris-C1,25mmol/L
EDTA,5g/L
SDS,0.1g/L蛋白酶K)懸浮,置於50℃下溫育15h,直至組織塊完全破裂,裂解液變清。
用等體積酚\氯仿\異戊醇抽提上述樣品,8000r/min離心10min,將上清液轉至新管中,加入1/2體積7.5mol/L乙酸銨和2倍體積100%乙醇,12000r/min離心2min;用70%乙醇洗滌2次,用真空乾燥器乾燥,沉澱用TE緩沖液(pH8.0)重新溶解,成為DNA母液,用於後續DNA的純度和含量測定以及RAPD模板。
參考資料:
《菲律賓蛤仔基因組DNA的提取及其RAPD分析》
駱軒
江樹勛...
生物技術通訊-2003年5期
你可以留你的郵箱給我。
4. 有沒有轉基因貝類
貝類在基因轉移和基因工程育種方面研究較少。Powers等人1995年在貝類中採用精子載體法進行轉基因的研究,並在紅鮑的轉基因個體中檢測到高達72%的陽性率。我國學者先後對雜色鮑、大珠母貝和馬氏珠母貝等貝類進行了轉基因方面的研究,但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
5. 貝殼類的生物被殺的時候也會感覺到疼痛嗎
貝殼類動物肯定會覺得痛的,只不過要看怎麼定義「疼痛」。對於貝殼,就不要用人類疼痛的反應來看待了,難道還想出現海螺姑娘?貝殼不是生物,而是軟體動物的外殼,又外套膜形成的.
貝殼張開主要靠連接兩個貝殼的韌帶;閉合主要靠兩塊圓柱狀的閉殼肌,一塊在前,一塊在後,又稱肉柱。扇貝的肉柱就是商店裡賣的干貝。 閉殼肌收縮時,肉柱就變長了,拉不住兩個貝殼,貝殼也就張開了。蛤蚌死亡後後,閉殼肌失去收縮的功能,所以貝殼就張開來了。
美國科學家電擊寄居蟹,寄居蟹會脫離貝殼,擁有一個更好貝殼的寄居蟹忍受的電擊程度不同。此外還有一系列的實驗證明了這些復雜的行為不僅僅是動物的應激反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查一下,這些實驗闡述太過復雜在此不作列舉)。最近瑞士也宣布活煮蝦蟹屬於違法行為,烹煮前必須電擊至無意識。
6. 張國范的研究成果
1、貝類品種培育方面:建立了皺紋盤鮑雜交育種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採用遠距離地理群體間雜交技術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養殖貝類新品種「大連1號」雜交鮑,構建了系統的雜交鮑苗種繁育技術工藝和適合於不同環境的養殖新模式,養殖區由黃海北部擴展到東海中南部。該項目2004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深入系統地研究了雌雄同體型貝類-海灣扇貝的遺傳育種理論和方法,培育出的「中科紅」海灣扇貝新品種生長快、成活率高、肉柱得率高,已在我國北方海區應用推廣。
2、貝類健康養殖技術體系構建方面:建立了以「良種、良技、良境」為核心的貝類健康養殖理論和以「三段法」養殖技術為核心的蛤仔現代養殖產業技術體系,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評價,被譽為「貝類養殖領域有重大意義的突破」。該項目2004年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貝類選擇育種理論方面:系統闡述了海灣扇貝有效群體規格、選擇與選擇反應、雜交與雜交優勢、近交與近交衰退等機制;首次建立了雌雄同體型貝類家系培育、雜交、自交技術,估算了數量遺傳參數,構建了遺傳圖譜並進行QTL定位,首次定位橘紅殼色標記,明確了殼色遺傳機制和殼色與生長的關系,創建了「殼色-生長協同選擇」育種理論,培育出「中科紅」海灣扇貝新品種和多個不同殼色品系。首次將雜交技術成功應用於海水動物養殖,建立了與雜交鮑繁養配套的規模化苗種培育和多元化高效養成技術體系,推動了我國鮑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貝類基因組方面:在研究中國近海牡蠣系統演化,基本澄清我國巨蠣屬種類及其分布等基礎上,啟動並組織實施了國際牡蠣基因組計劃(OGP),牡蠣全基因組框架圖已基本完成,通過整合國際資源,近期可望完成精細圖譜的構建。這項工作不但彰顯了我國海產貝類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同時加速了我國步入國際海洋生物學研究前沿領域的進程。
已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2項為第一位,1項為第二位),省部級一等獎3項(2項為第1位,1項為第2位),二等獎3項(2項為第1位,1項為第2位)。發表論文 100餘篇,其中SCI 60餘篇,被引次數為550。申報中國發明專利 12 項,已授權6項(均第1名),申報國際發明專利 2 項;獲得新品種授權2項。
7. 轉基因萊籽油能食用嗎
基因食品有5大隱患:
首先是毒性問題。一些研究學者認為,對於基因的人工提煉和添加,可能在達到某些人們想達到的效果的同時,也增加和積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其次是過敏反應問題。對於一種食物過敏的人有時還會對一種以前他們不過敏的食物產生過敏,比如:科學家將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麥和貝類動物的基因中,蛋白質也隨基因加了進去,那麼,以前吃玉米過敏的人就可能對這些核桃、小麥和貝類食品過敏。
第三是營養問題。科學家們認為外來基因會以一種人們目前還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第四是對抗生素的抵抗作用。當科學家把一個外來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細菌中去,這個基因會與別的基因連接在一起。人們在服用了這種改良食物後,食物會在人體內將抗葯性基因傳給致病的細菌,使人體產生抗葯性。
第五是對環境的威脅。在許多基因改良品種中包含有從桿菌中提取出來的細菌基因,這種基因會產生一種對昆蟲和害蟲有毒的蛋白質。在一次實驗室研究中,一種蝴蝶的幼蟲在吃了含桿菌基因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