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子生平事跡簡介
1、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這一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周遊列國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3、返回魯國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 [29] 這一年,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4、卒葬泗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
(1)孔子封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孔子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仁的基本涵義是「愛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愛父母、愛兄弟,還要「泛愛眾」,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所提倡的「愛人」的主體,包括一切人,上至貴族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愛他人,行忠恕,沒有人可以逃避這項義務,對於君王來說,這項義務比他人要重大得多,因為君王的「愛」還應及於所有的臣民。
⑵ 有關孔子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為宋國貴族,因政治動亂遷居魯國,世為魯人。父親名絕,字叔,曾任魯國下級武官,為當時著名武士。孔子自幼好學,自謂「十五而志於學。」少年時學過一些藝能,「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
青年時作過看管倉庫、牛羊的小官。三十歲左右時,學問已相當成熟,但按當時的階級狀況,他還不能越過貴族等級的限制有所建樹,於是就開辟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用自己學習所得,去培養聞道濟世的優秀人才。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張
孔子對於周禮,推崇備至,曾言「吾從周」。但他的這種繼承是以改革為前提的。他對周禮的態度,一是不廢棄周禮,而在周禮的基礎上加以「損益,二是適可而止,也就是要做到「中庸」。這種態度固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作為改革者,孔子思想的主流還是順應歷史發展,閃耀著奪目光輝的。
孔子的仁愛思想主張
子所述的「仁」則是包括政治、倫理、價值准則和道德追求等社會生活中非常廣闊的范圍。在篇幅僅萬余字的《論語》中,孔子對「仁」的表述就有百次之多,但其核心是「仁者愛人」。如樊遲問仁,子日:「愛人。」
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這里,孔子雖然沒有對仁下過明確的定義,但「愛人」一語,可以作為對仁的簡要概述。愛人就是對別人有同情心,有關心他人的真實感情,並在一定時期,可以「殺身成仁」。而「克己復禮」,也包含著利他行為,達到這種境地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道德思想主張
從仁愛的精神出發,孔子主張在政治生活中貫徹道德原則。換言之,即使政治行為道德化。孔子的這種「德內政」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統治之道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力,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就是說,用強制的方法只能使民畏懼而不敢犯罪,但卻消除不了犯罪的動機。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就可消除犯罪的動機.由此,他主張統治者對民要施以「富民」、「惠民」之策,同時要避免貧富過分懸殊。對於暴政,他曾發出過「苛政猛於虎也」的感嘆。
(2)孔子封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孔子名言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⑶ 新概念股票有哪些,代碼是哪些
下載個看盤平台,裡面有相關的概念板塊總結
⑷ 寧陽中華孔子城怎樣運作,有股票上市嗎
可以教化國人人人向善,用孔子思想喚醒人們沉睡的記憶,讓孔子思想繼續教化我們自己,讓自己成一個好人,遵守五常「仁義禮智信」,恪守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飛機要走飛機的道,汽車要走汽車的道,火車要走火車的道,人要走人的道。只要走在道上就有路,由此提出「道路」的概念,如果感到有約束,那是因為走在道上。如果感到無拘無束了,說明離開了道,將沒有路。面臨立竿見影的風險。孔孟之道就是「人行道。」飛機離開道,飛機去哪了?火車離開道,火車去哪了?人類如果離開人的道,人類去哪了?只有走在正道上,我們才能夠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描繪的狀態。總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孔孟之道約束自己,讓我們個人、國家、社會始終都走在道上,實現自身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盡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