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滄源文化作文
安居於西南國邊陲的滄源,一片北回歸線上的綠洲,阿佤人世
代生活的家園;尤其說它是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還不如把它想像
成一卷水墨塗抹的風景畫;一幅青山綠水間灰牆與紅瓦的民居村落
,一座即現代又彰顯著佤族桿攔式建築風韻的小城,靈秀綺麗的崖
畫谷風光,堅守且延續著崖畫生活場景的翁丁原始部落,那輪部落
的明月、那堆不息的篝火,那鏗鏘的木鼓聲,那灑脫奔放的甩發舞
,把人的魂的都給勾去了。
每次從老家探親回滄源的途中,我的心頭就會浮現出同一個久
久未決的疑問,滄源為什麼有如此大的魅力,讓我一呆就是三十幾
年?
已是早春正月,天氣還有些寒冷,早晨依舊霧靄沉沉,車從臨
滄出發,在能見度不足三四十米的瀝青路面上飛馳,一路向西、向
2. 滄源今年招生多少
近年來,滄源自治縣以獨特的山水生態資源為依託,以滄源國際旅遊度假區建設為重點,傾力打造中國佤文化
3. 滄源人民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滄源是中國佤族文化的薈萃之地。全區現有佤族人口21.7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60%,佔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的26.5%。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有距今3000多年歷史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廣允佛寺、班洪抗英遺址、勐來溶洞等眾多名勝古跡,在保留較完整的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加之佤族民間的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豐富內涵。除了春節、聖誕節、火把節等來自其他民族的節日外,佤族自己還有新米節、播種節等。
4. 滄源縣的三大優勢是什麼
深厚的佤文化,滄源是中國最大的佤族聚居地。
滄源國際旅遊度假區,金字招牌。以及處於中緬邊界。
2015年-2016年要開通機場,成為全國第二個縣級開通機場的城市。
5. 滄源那邊有沒有拉祜族
有是有,因為雙江離滄源很近,民族也可能會遷徙,但實際上滄源施瓦族世代繁衍的地方。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目錄[隱藏]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旅遊資源】
【民俗風情】
[編輯本段]【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雙江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瀾滄江和小黑江交匯於縣境東南而得名。1985年6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全縣國土面積2165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佔96.2%;轄4鄉2鎮72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兩個農場,總人口16.5萬人,有少數民族23個,占總人口的44.4%。北回歸線橫穿雙江縣城,境內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懸殊,立體氣候特徵明顯,有「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謝」之說,是北回歸線上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
和諧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雙江境內境內居住著漢、拉祜、佤、布朗、傣、白、彝等24種民族,其中漢、拉祜、佤、布朗、傣、彝為六個世居民族,是全國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個自治民族聯合組成的多民族自治縣,是布朗族、佤族等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發祥地之一。長期以來,全縣各民族經濟互助、文化交融、平等和諧、攜手奮進,共同創造了如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佤族的雞綜陀螺、傣族的手工制陶等等和諧共融而又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被譽為民族文化和諧的活化石。
北回歸線穿過的生物寶地。地處北回歸線上的雙江,緯度低、海拔高,氣候溫和,屬南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達52.3%,年平均氣溫19.5℃,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季分明,溫、濕度適宜,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1200mm,加之土壤土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形成了適宜各類生物生長的立體生態環境,是北回歸線穿過的生物寶地。
勐庫大葉種茶的原生地。勐庫大雪山12000多畝野生古茶樹群落,經專家考證,是目前國內外已發現的海拔最高、面積最廣、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世界第一野生古茶樹群落。源生於雙江的勐庫大葉茶種,二十世紀六十、八十年代兩次被全國茶樹良種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傳統茶樹良種,被中國茶葉界權威贊為「雲南大葉茶正宗」、「雲南大葉茶的英豪」,勐庫大葉種茶條索肥厚、芽峰顯豪、滋味濃郁、回甘悠遠、內含物質豐富、水浸出物高,是製作普洱茶的最好原料,被譽為「普洱茶之味精」。目前,全縣有茶葉面積8萬多畝,其中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園達2萬多畝,年產茶葉4000多噸。優越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氣候條件、優質的原料基地、天然的存儲倉庫,孕育了「勐庫普洱茶」和「天下普洱第一倉」的知名品牌。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臨滄市下屬的一個縣。面積2292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6萬人。縣政府駐勐勐鎮。
6. 滄源佤族自治縣的民間傳說
佤族的創世史詩《司崗里》是佤文化的靈魂,創世史詩里說,宇宙之初什麼都並不存在,後來輕的上浮、重的下沉,下沉的物質一開始只有鵝卵石這么大,那就是地球的誕生。地球越聚越大,不知過了多少年才長到今天這么大。地球誕生以後它有了自己的神靈,他就是天神,天神因為孤單他哭了起來,他的眼淚落到地球上形成了雨。有了雨地球上就有了水,水和土在一起又孕育出一個神靈,她就是地神。天神和地神在一起以後又生下了日月星辰,從而誕生了宇宙。
宇宙誕生以後,天神創造了除了人以外的世間萬物,地神就用泥土和水創造了第一批人類。
第一批人類只吃泥土,而是有生沒有死,還一天生兩到三個孩子,所以對地球破壞極大。天神見了就派燕子把火帶到地球上把第一批人類消滅了。
地神把人種藏進了山洞裡,第二批人類從山洞裡出來以後天神給了他們血肉之軀,但還是有生沒有死,不久人類又擠滿了地球,所以天神就用水來消滅第二批人類,並讓有生有死的第三批人類從葫蘆里再生。
這正是佤族人民一直掛在口頭上的「司季然、司崗里」。人類從葫蘆里再生以後,佤族的始祖艾佤一直領著他的族人在門高西爺住下來。據說住了四千年,由於人口太多,他們就分成兩路,一路跟著馬鬃蛇向西走,一路跟著癩蛤蟆向南走。跟著馬鬃蛇走的叫「巴格衛」,據說他們進了印度。跟著癩蛤蟆走的叫「巴繞克」,他們就是現在的巴繞克人-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