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症下葯 <三國志 華佗傳>的譯文
華佗字元化,是沛國譙縣人,又名旉。曾在徐州地區漫遊求學,通曉幾種經書。沛國相陳硅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徵召他任職,他都不就任。華佗懂得養生之道,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年齡將近一百歲,可外表看上去還象壯年人一樣。又精通醫方葯物,他治病時,配製湯葯不過用幾味葯,心裡掌握著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著再稱量,把葯煮熱,就讓病人服飲,同時告訴服葯的禁忌或注意事項,等到華佗一離開,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療,也不過一兩個穴位,每個穴位不過燒灸七、八根艾條,病痛也就應手消除。如果需要針療,也不過扎一兩個穴位,下針時對病人說:「針刺感應應當延伸到某處,如果到了,請告訴我。」當病人說「已經到了」,隨即起針,病痛很快就痊癒了。如果病患集結郁積在體內,扎針吃葯的療效都不能奏效,應須剖開割除的,就飲服他配製的「麻沸散」,一會兒病人就如醉死一樣,毫無知覺,於是就開刀切除患處,取出結積物。病患如果在腸中,就割除腸子病變部分,洗凈傷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後縫好腹部刀口,用葯膏敷上,四五天後,病就好了,不再疼痛。開刀時,病人自己並不感到疼痛,一個月之內,傷口便癒合復原了。
府中官吏倪尋、李延同時來就診,都頭痛發燒,病痛的症狀正相同。華佗卻說:「倪尋應該把病邪瀉下來,李延應當發汗驅病。」有人對這兩種不同療法提出疑問。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外實症,李延是內實症,所以治療他們也應當用不同的方法。」馬上分別給兩人服葯,等第二天一早兩人一同病好起床了。
一天,華佗走在路上,看見有個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東西卻不能下咽,家裡人用車載著他去求醫。華佗聽到病人的呻吟聲,就停車去診視,告訴他們說:「剛才我來的路邊上有家賣餅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買三升來吃,病痛自然會好。」他們馬上照華佗的話去做,病人吃下後立即吐出一條蛇一樣的蟲,他們把蟲懸掛在車邊,到華佗家去拜謝。華佗還沒有回家,他的兩個孩子在門口玩耍,迎面看見他們,小孩相互告訴說:「象是遇到咱們的父親了,車邊掛著的『病』就是證明。」病人上前進屋坐下,看到華佗屋裡北面牆上懸掛著這類寄生蟲的標本大約有十幾條。
廣陵郡太守陳登得了病,心中煩躁鬱悶,臉色發紅,不想吃飯。華佗為他切脈說:「您胃中有好幾升蟲,將在腹內形成毒瘡,是吃生腥魚、肉造成的。」馬上做了二升葯湯,先喝一升,一會兒把葯全部喝了,過了一頓飯的功夫,陳登吐出了約摸三升小蟲,小蟲赤紅色的頭都會動,一半身體還是生魚膾,病痛也就好了。華佗說:「這種病三年後該會復發,碰到良醫才以救活。」按照預計的時間果然舊病復發,當時華佗不在,正如華佗預言的那樣,陳登終於死了。
曹操聽說華佗善治病,就把他召去,讓他常守在身邊。曹操被腦神經痛所苦,每當發作,就精神煩亂,眼睛昏花。華佗只要針刺膈俞穴,應手而愈。……
華佗卓絕的醫技,大都象以上所說的那樣。然而他本是讀書人,卻被人看成是以醫術為職業的,心裡常感懊悔。後來曹操親自處理國事,病情更加嚴重,就讓華佗專門為他個人看病。華佗說:「這病近乎難以治好,不斷地進行治療,可以延長一些壽命。」華佗長期遠離家鄉,想回去看看,就對曹操說:「剛才收到家中來信,正想短時回家一趟呢。」到家後,用妻子有病為借口來推託,多次請求延長假期不肯回來。曹操幾次用書信召他,又命令郡縣派人遣送華佗返回。華佗自恃有才能,厭惡吃侍候人的飯,還是不上路。曹操很生氣,派人前往查看:如果他妻子確實生病,就賜贈四十斛小豆,放寬假期;如果他虛假欺騙,就逮捕押送他回來。因此把華佗遞解交付許昌監獄,拷問要他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關系著人的生命安危,應該寬容赦免他。」曹操說:「不用擔心,天下會沒有這種無能鼠輩嗎?」終於判決了華佗死罪。華佗臨死前,拿出一卷醫書給守獄的官吏,說:「這書可以用來救活人。」獄吏害怕觸犯法律不敢接受,華佗也不勉強,討火來把書燒掉了。華佗死了以後,曹操腦神經痛仍舊沒有好。曹操說:「華佗本來能夠治好這種病。這小子有意留著我的病根,想藉此來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殺掉他,他最終也不會替我斷掉這病根的。」直到後來他的愛子倉舒病危,曹操才感嘆地說:「我後悔殺了華佗,使這個兒子活活地死去了。」
廣陵人吳普、彭城人樊阿都曾跟華佗學過醫。吳普遵照華佗的醫術治病,許多人被治好救活了。華佗對吳普說:「人的身體應該得到運動,只是不應當過度罷了。運動後水谷之氣才能消化,血脈環流通暢,病就不會發生,比如轉動著的門軸不會腐朽就是這樣。因此以前修仙養道的人常做「氣功」之類的鍛煉,他們摹仿熊攀掛樹枝和鴟鷹轉頸顧盼,舒腰展體,活動關節,用來求得延年益壽。我有一種鍛煉方法,叫做「五禽戲」,一叫虎戲,二叫鹿戲,三叫熊戲,四叫猿戲,五叫鳥戲,也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同時可使腿腳輕便利索,用來當作「氣功」。身體不舒服時,就起來做其中一戲,流汗浸濕衣服後,接著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體便覺得輕松便捷,腹中想吃東西了。」吳普施行這種方法鍛煉,活到九十多歲時,聽力和視力都很好,牙齒也完整牢固。樊阿精通針療法。所有的醫生都說背部和胸部內臟之間不可以亂扎針,即使下針也不能超過四分深,而樊阿針刺背部穴位深到一二寸,在胸部的巨闕穴扎進去五六寸,而病常常都被治好。樊阿向華佗討教可以服用而且對人體有好處的葯方,華佗便拿「漆葉青黏散」教給他。葯方用漆葉的碎屑一升,青黏碎屑十四兩,按這個比例配製,說是長期服用此葯能打掉三種寄生蟲,對五臟有利,使身體輕便,使人的頭發不會變白。樊阿遵照他的話去做,活到一百多歲。漆葉到處都有,青黏據說生長在豐、沛、彭城和朝歌一帶。
2. 股票代碼JNIZ拜託各位了 3Q
現在還沒上市,但我可以告訴你是早期著名官商胡雪岩創辦的,其葯店「真不二價」得到當時廣大群眾的贊揚,而且胡雪岩是一個大善人,而且很會做生意,並很會用人,胡慶余堂做的鹿茸,阿膠,人參,冬蟲夏草都是極品 胡慶余堂國葯號又名胡慶餘堂。 胡慶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胡雪岩創辦的國葯店。胡慶余堂葯店,以宋代皇家的葯典為本,選用歷朝歷代的驗方,以研製成葯著稱於世,一直到今天仍為中外人士所喜用,它和北京的同仁堂並稱為中國著名的南北兩家國葯老店。 在杭州秀麗的吳山北麓, 坐落著氣宇軒宏、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群,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江南葯王」——胡慶余堂國葯號。其名取自《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胡雪岩原欲取其名為余慶堂,後應秦檜用過余慶堂,故改之為慶余堂。它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國葯字型大小,也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業古建築群。胡慶余堂是清末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岩集巨匠、摹江南庭院風格耗白銀三十萬兩於1874年創立,整座建築猶如仙鶴停駐在吳山腳下。胡慶余堂承南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廣納名醫傳統良方,精心調制慶余丸、散、膏、丹、濟世寧人。 「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傳播著「江南葯王」長盛不衰的故事。在中國雖然有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葯號,但最有名的被大家公認的只有"兩家半"——北京的同仁堂算一家,杭州的胡慶余堂算一家,廣東的陳李濟算半家。而同仁堂與陳李濟的古建築包括作坊已被全部拆掉,換成新造的房子,沒有傳統特色,只有胡慶余堂保留了下來。古樸中隱現著幾分神秘,優雅里蘊藏有文化積淀。在悠久的歷史中,胡慶余堂沉澱的豐富獨特的文化,它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商業文化之精華。 胡慶余堂中葯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中葯專業博物館,她是在胡慶余堂古建築群的基礎上創建而成。參觀者來到這里,既能博覽中國醫葯寶庫的精華,又能觀賞胡慶余堂古建築的風貌。中葯博物館建築面積四千多平方米,分別由陳列展廳,中葯手工作坊廳,養生保健門診、營業廳和葯膳餐廳等五大部分組成。置身陳列展廳,就能從大量的介紹和寶物中,了解中國醫葯學的發展歷史,了解華佗、扁鵲、李時珍等歷代名人的軼聞趣事,在觀賞到胡慶余堂現存的各種珍貴的制葯文物的同時,領略全國著名中成葯廠的風采。在手工作坊廳中,經驗豐富的老葯工將觀眾作精彩的現場手工和中葯材切片等操作表演。參觀者如果看後也想自己動動手嘗試,可以在「興趣室」里用傳統的手工操作工具,親自體驗古代的制葯工藝,從中獲得樂趣。館內還設有中醫傳統養生保健門診。屆時身懷絕技的中醫葯名家將為參觀者提供各項醫葯保健服務。 營業廳是胡慶余堂對外營業的一個窗口,也是中葯博物館向參觀者提供的選購葯物的場所。參觀者在這里可以選購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地道中葯材,胡慶余堂出品的各種優質中成葯產品及全國各大中葯廠的名、特、優產品。葯膳餐廳是中葯博物館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取中葯之功能,中菜之風味,將聞名世界的中國菜與中醫葯科學地結合起來,使人們在品嘗佳餚中領略防病強身,延年益壽之妙趣。[編輯本段]溯源 從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到明、清兩代,清河坊一帶形成了一條葯鋪長廊。其中如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養心膏葯店;晚清的「六大家」胡慶余堂、葉種德堂、方回春堂等。胡慶余堂全面繼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制葯技藝和行業規范。從這一意義上講,杭州是「古代中醫葯典」的發跡之地,而胡慶余堂則秉承了這一良好的傳統。 胡慶余堂以宋代皇家葯典《太平惠民和濟葯局方》為基礎,收集各種古方、驗方和秘方,並結合臨床實踐經驗,精心調制慶余丸、散、膏、丹、膠、露、油、葯酒方四百多種,著有專書《胡慶余堂雪記丸散全集》傳世。至今仍繼承祖傳驗方和傳統制葯技術,保留了大批的傳統名牌產品。胡雪岩故世後,胡慶余堂曾數次易主,但店名仍冠以「胡」字,「胡慶余堂」信譽聲名遠揚。 [編輯本段]文化特色 在悠久的歷史中,胡慶余堂沉澱的豐富獨特的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商業文化之精華,也是胡慶余堂百年老店經久不衰的法寶之一,其中要數「戒欺」文化最為深入人心。 1、是乃仁術 胡慶余堂門樓上現今還保留著創始人胡雪岩所立「是乃仁術」四個大字,它表達了胡慶余堂創辦葯業是為了濟世、廣濟於人。這四個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醫者,是乃仁術也。」更反映了當時就有難能可貴的誠實守信和治病救人的仁義。數百年來胡
3. 古代神醫華佗常用的萬能麻沸散,究竟是何葯
《後傳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
按照此話說來,其實麻沸散就是我國最早的麻醉葯,它是由東漢名醫華佗所創造的,直到現在,麻沸散的全部配方和成分都並沒有被完全發掘出來,並且說法不一。
第二個說法就是後來的人記載華佗醫葯書籍里提到的,書中說是用羊躑躅,當歸,茉莉花根,石菖蒲這四味葯材組成的,但其實也是沒有確實的證據,因此,麻沸散的處方還是有待考察的。
4. 安徽省華佗醫葯研究院在哪是做什麼的
安徽省華佗醫葯研究院,是2002年經安徽省科學技術廳批準的一家專門從事中、西、葯的研究、開發;轉讓與交流;編輯、出版醫葯類文獻、書刊雜志;疑難病症的研究與治療;醫療保健知識的普及培訓的研究單位。
現與合肥永興中西醫結合門診部合作,現有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5人,執業醫師8人,博士導師2人、研究生2人等多名專家隊伍。幾年來共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撰寫醫學專著8部,專門從事各種疑難雜病的研究與治療,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
5. 北京市葆台村葆台小學什麼樣
福州葯店名單 (你看看):
名稱 地址
百合國老堂大葯房 鼓樓區銅盤路168號
協和醫葯商店 福州市聖廟路10號
洪同葯房 洪山街291號榕路大廈一層
頌康醫葯商店 西環北路310
東方大葯房 西環北路156號
康愈醫葯商店 鼓樓醫光祿坊13號
廣芝林醫葯總店利民分店 南後街232號
北方醫葯商店 東街109號
老葯工東大分店 鼓樓區東大路60號
福仁堂醫葯商店 五四北路融僑花園
耀效醫葯商店 楊橋西路188號長春花園102
百姓大葯房交通路分店 交通路56號
大真元葯店 鼓西路375-1號
達康葯房 古田支路90-92
國光醫葯商店 楊橋西路洪山市場1號
誠濟醫葯商店 楊橋西路159號
濟生醫葯商店 黎明斗池路2號
銅盤醫葯商店 銅盤路30號
向陽醫葯 津門路6號
華佗醫葯商店 鼓東路2區A5
金橋葯店 華林路193號
屏山醫葯商店 鼓樓區五四路227號
得安醫葯商店 西環北路367號
得安醫葯二分店 五四路36號
常康葯店 湖前路融僑二區14號店
康隆葯店 仙塔新村5座B2
延年醫葯 溫泉支路46號
濟仁堂 五四路238號
元春醫葯 斗池路138號
明仁堂醫葯 西洪路399號
資生堂葯店 尚濱路6號
福利醫葯 達明路138號一層
康平醫葯 錢塘小學屏西分校店面
榕升大葯房 西洪路363號
順康醫葯 湖前小區22座義井村綜合樓一層
濟民堂葯店 楊橋路145號
永健堂 西二環新園新村A區1號店面
大眾葯店 工業路333號
春來醫葯 楊橋西路黎明福嶼路115號
康泰醫葯 銅盤路2號華大賓館南側臨街
民康葯 五四路27-2號
康壽春醫葯商店 西洪路448-3號
永康醫葯 黎明街18-3號
健民醫葯 鼓西路137號
長征醫葯 屏西路94號
康復醫葯 達明路83號
大康醫葯 光銅路
同景堂醫葯 楊橋西路183號
公正葯店 東水路71號
康盛堂醫葯 西洪路83號
康春醫葯 靈響市場邊A-10號
如意堂醫葯商店 台江區奮斗里95號
健安堂醫葯 水部高橋巷
同濟醫葯 鼓西路舊米倉新村8座
參茸葯店 八一七南路2號
華林醫葯商店 華林路336號
華健葯店 福州塘池街48號
旗訊口青年醫葯商店 西洪路60號碧茂樓
廣達醫葯商店 西洪路126號
百濟醫葯 西洪路萬隆葯園3樓4店面
康仁堂葯店 溫泉支路金龍新村8座8.9
康源大葯房 西洪路96號
佳安醫葯 銅盤路五鳳蘭庭福樂宮
健健大葯房 道山路305號
華興醫葯商店 北大路198
群眾醫葯商店 井大路176-2號
北大醫葯 道山路號樓18號店
回春醫葯 八一七北路118號
紅霞醫葯 湖東路48號
福吉醫葯 鼓屏路16號
新店醫葯 金銀城廣場5號店面
祥安醫葯 洋中路446號
王莊醫葯 王莊新村四區一號樓店面第7-8號
健康醫葯 新權路25號
永壽堂醫葯 福飛路258號福泉花園9號店底層
松山老葯工 華林路145號
國老堂醫葯 福飛路14號金屏新苑29.30.31
四海大葯房 安泰街道斗東路3號
榕參大葯房井大路分店 井大路126號
利閩醫葯 茉莉園新村13座16店
京都老葯工 白馬北路27號
達明葯店 達明路186號達明新村12座3號
東南醫葯商店 六一北路286號
童欣醫葯 八一七中路145號
葆芝堂醫葯 福新路192號
永惠澳門分店 澳門路63號澳門公寓7號店
楊橋西分店 楊橋西路128號
北京同仁堂東大分店 東大路88號閩房大廈一樓
如果沒有的話,建議您到醫院去看看,醫院葯房葯品比較廣。
6. 崔新民是
姓 名:崔新民
所屬醫院:北京海淀長青醫院
性 別:男
職 稱:中醫師
所在科室:未知
坐診時間:
聯系電話:
職 務:主任
主治疾病:
名醫介紹:崔新民,字子川,筆名浪潮,男,1938年5月出生於浙江海寧,漢族,中共黨員,中醫大專畢業,1992年畢業於海南省南洋職業函授學院,現任海寧市脫發病專科服務部主任、中醫師,國際互聯網醫學專家,浙江電台、浙江經濟台、杭州電台、浙江科技報聘為電話醫生、醫葯顧問。兼任上海市嵩山醫院、杭州市上城區二院、紹興市二院分院、杭州東方長壽咨詢醫院、新昌縣中醫院、浦江縣衛校門診部脫發專科顧問。系國際自然療能研究學會、英國世界傳統醫學會、香港中外名醫協會、國際華夏醫學會、世界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療保健信息網、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協會、中國健康教育協會、中華中醫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員。海寧市鄉村醫生協會、海寧市中醫學會理事。浙江省科普作家。中國平衡醫學研究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東方名人研究院理事,聘為中國名醫疑難病研究所、四川省僑光醫葯科學研究所、福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中華華佗醫葯研究會、河南仲景醫葯研究院、中國科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廠長經理雜志社、香港中國經濟報、科技市場報社特約記者。中華臨床醫學進展編輯部、中國醫葯薈萃叢書編委會、世界文化名人辭典、世界醫學研究中心、中國特色名醫大辭典編委。中國科技精英大典、泰國世界傳統醫學研究會、安慶市應用化學研究所、深圳市醫導健公司醫葯顧問。
他致力於脫發病的研究30餘年,研讀全國名家名葯、收集各地驗方,遍拜朱振業主任醫師、名老中醫為師, 終於總結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防治脫發病的經驗和研製出888振之保發葯系列外用葯七種、經省防疫站檢測符合衛生標准。採用中西結合、內服外敷、辯證施治、摒棄激素的治療方法,此法療效高、復發率低、無後遺症。共收治全國30個省市及港澳台同胞、加拿大、新加坡、荷蘭、日本、美國等脫發患者3萬餘人。總有效率為95%。擅長治療脂溢性脫發、男性型脫發、早禿、斑禿、全禿、普禿、童禿、產後、病後脫發和青少年白發等毛發疾病。
崔醫師的醫療脫發業績,已載入八十八種國家級典籍版本,現略舉例如下:《中國科技人才》、《中華當代名人》、《中華大陸名醫》、《中國醫葯戰線開拓者》、《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走向世界中華醫葯事業》、《中華特色名醫》、《中國當代民間醫生薈萃》、《中國醫葯薈萃》、《世界名人錄?中國卷》、《中國跨世紀專科名醫》、《中國傳統醫學特技薈萃》、《中國當代醫葯界名人錄》、《中華科技精英》、《中國改革名人風采錄》、《中華成功者》、《中國名醫名術》、《世界優秀醫學專家人才》、《「中國專家」》、《中華醫學》、《當代中華名醫》、《中國當代名醫名葯》、《現代名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專家人名》、《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等大辭典。
崔醫師撰寫的《頭發疾病防治知識》一書公開出版發行。在省級以上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4篇,其中獲獎論文如下:「振之保發粉治療脂溢性脫發」獲科技成果壹等獎。「腎為發之母」獲優秀論文獎。「分型治療斑禿」獲優秀論文壹等獎。「中醫辯證論治結合外擦葯劑治斑禿」獲壹等獎。「螞蟻五黑丸治療青少年白發30例臨床觀察」榮獲98紫荊花醫學金獎。「四季護發」獲壹等獎。
「保發粉治療脂溢性脫發觀察」獲貳等獎。「淺談五法治禿」獲第二屆世界中醫葯科技大會創新發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