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安市蔡倫造紙廠是否破產了
沒有呀 新廠已經建好在韓城 投資27億 不過老廠今年要拆遷一部分
『貳』 東漢時期誰發明了造紙術
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2)陝西蔡倫紙業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1、古代造紙方法:
參照右方圖片,明朝造紙術有五個主要的步驟。從圖中可知當時中國的造紙業已經相當成熟,每道工序的專家各司其職,並且已開發出一些造紙專用的工具。圖中所示的造紙方法為中國古代廣泛流傳採用的抄紙法,抄紙法製造速度較快。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
圖中可見大鍋中的碎料用大石壓住,有助於完全煮爛。 盪料入簾: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
此一步驟要有純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薄適中、分布均勻的紙膜。 覆簾壓紙: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 透火焙乾:把壓到半乾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乾,揭下即為成品。
另外在《天工開物》及各種古籍中並未記載但是流傳至今、比抄紙法歷史更久遠的造紙方法為澆紙法。澆紙法主要為傣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所小范圍採用。與抄紙法相比,澆紙法所制的紙更加粗糙,製造速度更慢。
2、蔡侯紙: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
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
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3、發明者蔡倫:
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叄』 成都蔡倫紙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四川省注冊資本:3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魏平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成都市武侯工商局注冊地址:成都市武侯區一環路南二段24號附16號
法定代表人:魏平
成立時間:2002-11-18
注冊資本:28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1010700020914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成都市武侯區科華北路62號1棟11層16號
『肆』 誰知道蔡倫造紙的資料
造紙術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發明、發現、經驗的總結無法通過遺傳傳給下一代的,它需要通過一種媒體記錄下來,供後人學習、繼承。在沒有發明文字的時代,只能靠口傳心記。文字發明之後,則需要有記錄的載體。人類嘗試了各種天然物品,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等,這些物品雖然也能記錄文字,但有的昂貴,有的笨重,有的不易多得。尋找新的載體是我們的先人的夢想。紙的發明大大提高了人類積累、繼承前人經驗的能力,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紙發明前的書寫材料
文字發明以前古人以結繩記事,由於無法辨認繩結所代表的事物,經常出現錯誤。文字出現以後,我國先民曾利用甲骨、金石記事。金石笨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在紙出現之前,竹簡、木牘、縑帛是主要的書寫材料。竹簡、木牘十分笨重,所佔的空間又很大,寫作和閱讀都很不便利。秦始皇統一天下,政事不論大小,全他一人裁決,他規定一天看章奏(竹簡)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可算是一個「體力勞動者」了。當時的所謂「學富五車」書的大學者,其實也沒有讀過多少書,只不過看過五車竹簡、木牘而已。它所含的信息量很難與現在一本比較厚的書相比。晉朝人挖掘了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墳墓,從中得到竹簡古書15篇,約有10萬余字,裝了數十車。可見這種書的笨重。縑帛雖然便於書寫,但價格昂貴。漢代一匹縑(2.2漢尺寬,4.0漢尺長)值六石(720漢斤)大米,只有少數皇家貴族才能享用,一般人根本消受不起。
三千多年前,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稱為甲骨文,這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起源於商代,單獨的竹片稱為簡是一種書寫材料,若干根簡編綴在一起叫冊。
起源於戰國,人們將文字寫在絲織品上稱為帛書。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干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
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蔡倫改進造紙技術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沿用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其實古籍中的已有記載,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已經有人使用紙張。「後漢書·賈逵傳」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命賈逵選擇成績優秀的太學生二千人,獎給「簡、紙、經傳各一通」。這說明當時已用紙抄寫書籍,這個時間早於蔡倫造紙近30年。「東觀漢記」 中只記有「蔡倫典尚方作只紙」 「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是不會不記載的。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開始動搖,繼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人,東漢明帝十八年(公元75年)入宮當宦官,章帝建初年間為小黃門。和帝即位提升為中常侍,永元九年(公元97年)兼少府尚方令。尚方是皇家的手工場,專門監督製造各種御用器物。那時,造紙術雖然已經發明,紙張可能只在民間流傳。由於質量問題,紙張也難登大雅之堂,不少文人雅士並不看好紙張。蔡倫看到了紙張取代簡帛的前景,利用尚方的有利條件,改革造紙技術,製造了一批質地精良的紙。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公元114年蔡倫被封為「龍亭侯」,民間便把他製作的那種紙稱為「蔡侯紙」。漢安帝時,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政,相互傾軋。蔡倫難於應付這種政治斗爭,於公元121年服毒自殺。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為白潔細膩。趙歧著的《三輔決錄》中,提到左伯的紙、張藝的筆、韋誕的墨,說它們都是名貴的書寫工具。筆、墨和紙並列,說明紙已是當時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東晉末年,豪門桓玄把持朝政。公元404年,廢晉安帝,並下令以紙代簡。簡牘文書從此基本絕跡。紙不僅在民間流通,而且成為官方文件的載體。
造紙技術的發展
造紙原料的多樣性是造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西漢時期的紙大都以麻為原料,東漢也以麻紙為主,到蔡倫時代,又利用樹皮(主要是楮皮)造紙。此後,各種樹皮紙紛紛問世。魏晉時期發明了桑皮紙、藤皮紙。唐代又出現了利用某些香樹的樹皮造的紙,稱為香皮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用竹子造紙,唐中葉出現了竹紙。竹紙的發明使造紙的原料大大豐富了。竹料制漿難度較大,必須改進制漿方法,提高制漿效率,我國勞動人民在唐代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竹漿造紙可以說是現代木漿造紙的先驅。
以青檀皮為原料的宣紙,至今享有盛名,據《新唐書》記載,唐代宣州生產的紙為貢品。有人認為,這可能就是宣紙。宋代安徽徽州是當時的紙業中心之一。宋末,涇縣開始生產宣紙。
宋代,有人用廢紙與新鮮紙漿混合,製成一種名為「還魂紙」的紙。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記錄了用麥桿、稻草造紙事情。
有關造紙術的著作,宋以後相繼出現,宋代蘇易簡的《紙譜》、元代費著的《紙箋譜》、明代王宗沐的《楮書》。尤其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殺青篇》對中國古代造竹紙和造皮紙的技術作了系統的總結。他把造竹紙過程概括為五個環節,即新竹漂塘、鹼液蒸煮、打漿抄造、覆簾壓紙、透火焙乾。書中還有造紙作業圖,是當時世界上關於造紙技術最詳細的記載。
紙葯的應用是造紙術中一項重要的發明。造紙的過程中往往要向紙漿中加入某些植物粘液,古代紙工稱之為紙葯。紙葯的作用是作為懸浮劑,使紙漿中的纖維分散。同時它還能防止纖維互相粘結,使濕紙易以分張或揭分。我國古代造紙時常用的紙葯是從黃蜀葵、楊桃藤、槿葉等的植物榨取的粘液製成的。
造紙術向外的傳播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七世紀造紙技術經高麗傳到日本。
公元751年(唐玄宗十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阿拉伯軍隊交戰,唐軍大敗,被俘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紙工場,是由中國人幫助建造起來的,造紙技術也是由中國工人親自傳授的。最初造的麻紙,是以破布為原料,不但用了中國的技術,而且採用中國式的設備。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公元1276年義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法國於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個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伍』 蔡倫和蔡候紙簡介
蔡侯紙
造紙術的改良者為東漢和帝時中常侍蔡倫(62-121)。蔡倫是桂陽(今湖南彬州)人,曾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他利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工藝加工,造成了紙,於永元十七年(105年)獻給和帝。他造的紙稱「蔡侯紙」。但在東漢、三國時期,紙並未普遍使用,人們的書寫材料仍以簡牘和縑帛為主。到了晉朝,造紙術傳到長江流域,那裡有豐富的造紙原料,也產生了較好的紙張,才得普遍推廣。晉人盛行抄書、藏書就是得益於用紙的普及。
-----------------------------------------------
蔡倫
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也許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網路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於紙的重要性顯而易知,所以有關蔡倫史料的缺乏會使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清楚地說明蔡倫確有其人。他在中國皇宮當過官吏,約在105年他把紙的樣品呈獻給皇帝。中國有關蔡倫發明的記載出現在漢朝正式的史書中,記述翔實可信,沒有一點神秘或傳奇的色彩。中國人總是把紙的發明歸功於蔡倫,他的名字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有關蔡倫的生平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中國的史書中提到他是個太監,還提到皇帝對他的發明不勝喜悅,因而對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雙收。但是由於後來他參與了宮廷政變,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書中敘述道:蔡倫一被革職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裝,喝下致命的毒葯。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里,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印刷術後,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像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今天,書和其他文字材料造價低廉,產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紙的問世。要是沒有印刷機,紙就絕對不會象今天這樣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低廉豐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機也確是無矢之弓。
那麼哪個人的名次應該排得高些,蔡倫還是古騰堡呢?雖然我認為兩者幾乎不相上下,但是我還是把蔡倫排得略高些,其理由如下:(1)紙除了作書寫材料外,還有許多其它用途,實際紙的用途之廣使人出乎意料。目前製造的紙張有很大的百分比不是作為印刷材料,而是作為其他用途。(2)蔡倫早於古騰堡。若當時沒有紙,古騰堡完全有可能發明不出印刷術。(3)假如這兩項發明只出現一項的話,我認為使用刻版印刷(早在古騰堡之前)和紙會比使用活字印刷術和羊皮紙生產出來的書籍更多。
把蔡倫和古騰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現過的最有影響的十位人物當中妥當嗎?為了充分認識紙和印刷術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發展情況。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中國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進,但在公元後的一千年間,中國的成就則超過了西方。根據許多標准來看,七、八世紀中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最為先進。但是在15世紀後,西方超過了中國。人們對這些變化從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是其中大多數說法都忽略了我認為是這個最簡單不過的解釋。
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
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
(當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整個發展來看卻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在第四世紀雖然不如西方那麼統一,但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葯和刻板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
那麼中國為什麼最後又落在西方後頭呢?人們說出各種不同的復雜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許一種單純的技術上的原因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在15世紀的歐洲,一個名叫約翰·古騰堡的天才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因而歐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卻沒有古騰堡,因而中國人仍使用刻字印刷術,其文化相對說來就發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麼他就得同意這樣的結論:蔡倫和古騰堡是歷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實際上把蔡倫排得遠遠高於大多數其他發明家還有另一個原因。大多數發明是其時代的產物,即使實際上不曾有那些發明者,那些發明也會出現。但是就紙而言,顯然不存在這種情況。歐洲人在蔡倫以後一千年才開始造紙,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當時他們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造紙技術。就造紙而論,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甚至在看到中國造的紙以後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造出紙來。顯然發明一種造紙技術是相當難的,它決不會出現在發達程度一般的國家裡,而且需要有天賦的個人做出傑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後實行的機械化)。
上述這些就是我認為應該把古騰堡和蔡倫列入本書前十名當中的理由,而把蔡倫排在古騰堡之前。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
蔡倫字敬仲。桂陽郡耒陽(今湖南耒陽)人。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造紙術。
蔡倫家鄉地處長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穀之鄉。他出身於
普通農民之家,從小隨長輩種田。漢章帝劉■(公元56—88年)即位後,派人至各
郡縣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宦者,
時年約15歲。當時幼年宦者須習字讀書禮,蔡倫因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
76年)任小黃門。此後他作為黃門侍郎而掌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就
座等事。蔡倫初入宮時,章帝妃宋貴人所生皇長子劉慶被立為太子。次年梁貴人
又生皇子劉肇(公元79—105年)。正宮竇皇後因無子,遂指使蔡倫誣陷宋貴人
「挾邪媚道」,逼令她自殺,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
(匿名信)誣陷梁貴人,強奪劉肇為養子且立為太子,梁貴人憂死。章帝卒(公元
88年)後,劉肇10歲登極為和帝,由竇太後臨朝(公元89—97年)聽政。蔡倫因替
竇後盡力辦事,即被拔升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劉肇左右,備顧問、掌理文書,凡
下達詔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傳遞,能出入宮禁。此職權力極大,能參與軍國機務,
秩俸二千石,與九卿同等。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即始於此。
竇太後無視幼帝,愈益驕橫,永平九年(公元97年)卒,和帝親政,廢其太後
尊號。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公元80—121年)為皇後,蔡倫旋即投
靠鄧皇後。他見鄧後喜歡在紙上舞文弄墨,乃自請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為少府屬
官,俸祿600石,主管御用刀劍及諸器物,與中常侍高位本不相稱,蔡倫為投鄧
後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職。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
位。不到兩年幼帝再卒,鄧後乃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是為安
帝。劉祜為清河王劉慶之子,即位初期(公元105—121年)由鄧太後柄政,故蔡倫
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太後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封地在今陝西
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封侯後不久,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
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從此他成為鄧太後首席近侍官。他的特
殊地位使他不但能隨時與皇帝接近,還能與皇後、皇太後接近,受到滿朝文武奉
承。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時,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後,因
蔡倫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其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皇位繼承權,
乃敕令廷尉審訊蔡倫。他自知死罪,遂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宦46年,先
後因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太後而節節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慘
死告終。他在這方面本不光彩,但他在兼管尚方時,卻因作出推動手工業工藝發
展的事而得以留名於後世。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
工堅密,為後世法」。《後漢書·蔡倫傳》後漢書中的這段話有近代考古發掘實物為證。
當時所造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是精工堅密,堪為後世仿效。說明蔡倫在
兼任工官時亦盡心盡職。尚方令這項工作使他對工業技術發生興趣,他每有空暇
即閉門謝絕賓客,親至現場作技術調查,掌握了有關工業技術知識。他的創新精
神,對發展當時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此
時製造的鋼刀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成百煉鋼。但他對工藝技術的最大貢獻
在造紙方面。先秦時中國書寫紀事用的是竹簡、木牘及縑帛。但簡牘笨重,絲織
物昂貴,均不便使用。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需要廉價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
代之,為此人們作了各種探索。
早在西漢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初就已有了用廢舊麻繩頭和破布為原料制
成的麻類植物纖維紙。1986年甘肅天水市放馬灘西漢墓中出土繪有地圖的麻紙,
年代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時。1957年西安市灞橋也出土不晚於
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時的麻紙。另外,在陝西、甘肅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
漢麻紙,可用於包裝和書寫,確是簡牘、縑帛的理想代用品。東漢定都洛陽後,
西漢麻紙技術得以繼續發展。鄧皇後因喜歡文史及紙墨,曾令各州郡勿貢珍品,
「但歲貢紙墨而已」,說明公元102年前各地已生產麻紙進貢。凡帝、後喜歡的,
蔡倫都在尚方精製。他掌管宮內文書檔案時也深感「帛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
於是他決定造出比西漢紙更好的紙。為此,他總結前代及同時代造麻紙的技術經
驗,組織生產優質麻紙。鄧太後嘉其能,從此造麻紙技術在各地進一步推廣。蔡
倫在主持研製楮皮紙時,完成了以木本韌皮纖維造紙的技術突破,並擴充原料來
源、革新造紙工藝。皮紙的出現是一項重大技術創新,蔡倫正是這項創新的倡導
者。
造紙術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
造紙術的關系,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
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
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
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
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
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
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
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
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
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元初元年(公元117年)鄧太後鑒於內廷所藏經傳傳抄多誤,乃詔儒者劉珍及
五經博士等人於東觀校訂,令蔡倫監典此事。東觀是洛陽宮內藏書及著述之所,
蔡倫領銜率這批學者校訂,是為了向全國提供經書的標准文本。這次校訂經書的
工作,是朝廷提供欽定經傳紙寫本的開端。因完成後要將所抄副本頒發各地方官,
從而形成大規模用紙抄寫儒家經典的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最有力的工
具。東漢紙於20世紀時在西北地區也曾出土。中國造紙術起始於西漢,在東漢時
期打下堅實基礎,至魏晉南北朝(3—6世紀)獲得發展,且開始向國外傳播。東漢
在造紙史中是承上啟下的階段,蔡倫就是在這個歷史階段成為促進造紙術發展的
關鍵人物。
文獻
原始文獻
[1](劉宋)范曄:後漢書,《二十五史》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研究
文獻
[2]潘吉星:中國造紙技術史稿,文物出版社,1979。
[3]Pan Jixing:The history of papermaking technology in Chin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1992.
[4]Tsien Tsuen-Hsuin: Paper and printing, in Joseph Needham』s
Science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V, Part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蔡倫故里:耒陽市
曾芳林蔡倫文化研究室
『陸』 蔡倫對造紙術有什麼貢獻
蔡倫,中國東漢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字敬仲。大約公元75年(東漢明帝劉庄永平末年)到了洛陽,隨後進宮當了太監。公元79年,和帝劉肇即位,把蔡倫提升為中常侍(宦官中較高的官職),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兼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監督製造寶劍和其他器械。
在擔任尚方令期間,蔡倫經過認真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進一步改進了造紙技術,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使用和推廣造紙術。因此,後世人都傳蔡倫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1957年,考古學者在陝西長安縣灞橋發現了一座古墓,發現了一面銅鏡下放著成疊的紙,共有88張殘片,被命名為「灞橋紙」。這種紙主要是用麻和少量芒麻纖維製成,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1987年底,我國研究造紙史的專家潘吉星先生將西漢幾種紙樣送到日本有關科研機構鑒定,均確定為植物纖維紙,其中「灞橋紙」較為原始。由此得出結論說:中國的造紙術早於蔡倫200年。
蔡倫在擔任尚方令時,主管尚方的各種事宜。這樣蔡倫就有機會經常和手工工人接觸,他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對蔡倫有深刻的影響。
蔡倫本人善於賦詩作書,需用大量的紙張。他深知缺紙的苦處和書寫上的困難。他決心克服困難,攻克難關,改進造紙術,提高紙張質量。
蔡倫首先想到,縑帛很輕便,但價值昂貴,必須利用一些價值低廉的原料來造紙。蔡倫在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用各種植物造紙的經驗以後,改用了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代替原用麻布、絲帛、芋麻、線頭等原料,這些原料貨源豐富,到處可以找到,價錢便宜。首先解決了以前原料價格高、原料少的問題。這樣做,不僅大大降低了產品的成本價格,而且為大量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用樹皮做原料,開創了近代木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另一方面,蔡倫在造紙工藝上也有重大突破。據考古情況推測,當時造紙時,先把原料洗滌切斷,浸漬漚制,並加入適量的石灰漿升溫促爛和蒸煮等工序,以後反復大力舂搗,分離出纖維紙漿,再把這些紙漿用細簾子撈取,漏去水分,晾乾,揭下來,壓平砑光。
改進工藝後生產出來的紙張,具有體輕質薄、價格低廉、經久耐用等特點。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這批紙獻給朝廷。漢和帝看了這種紙,十分賞識蔡倫的才能,並馬上通令天下採用。從此,造紙術在我國推廣了起來。
新紙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並逐步取代了舊的書寫材料。
蔡倫對造紙術的主要貢獻有兩條:一是他使以前比較粗糙的植物纖維紙變成質地優良、堪作書寫用的植物纖維紙;二是他使造紙材料的來源大大地擴大了。他不但用麻、破布、魚網,而且還用樹皮作原料,這大大降低了紙的成本,從而使紙的運用普遍推行開來。晉人傅成在《紙賦》中贊美說:「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說蔡倫的紙實在很美,令人珍愛,又廉價、方便、潔凈,深得人們喜愛,從根本上改變了紙在社會上的地位。
蔡倫的造紙工藝對現代造紙術仍有直接影響的有兩個關鍵步驟:一是在草木灰水中蒸煮,這是現代鹼法化學制漿過程的濫觴;二是紙模的設計,要能使它的孔與紙漿中的纖維尺寸相適合,既能很快地使水漏下,又能使紙漿纖維留在上面,形成均勻的薄層。當時,雖然用的是細密簾子,卻是現代紙模即抄紙器的雛形,而抄紙器是長網造紙機或圓網造紙機的主要部件。可以說,蔡倫的造紙工藝不過是現代造紙工藝的原始形式。
蔡倫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東漢造紙業的發展,造紙技術也不斷提高。東漢末年,東萊(今山東黃縣)人左伯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加光潔細膩,成為當時名貴的書寫材料。
在「蔡侯紙」的推動下,東漢人孔丹還發明了著名的「宣紙」,它因盛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紙又叫「四尺丹」,是為紀念孔丹而得名。它是國畫藝術的重要載體,使我國的國畫藝術興盛兩千年而不衰。19世紀末,宣紙還曾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
蔡倫用自己的非凡才華,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但是,東漢時期政治腐敗,到了安帝時,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互相傾軋。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4),竇太後因蔡倫長期保衛宮廷有功,封他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故後人又稱蔡倫造紙為「蔡侯紙」。
安帝讓蔡倫主持校正經傳文字。公元121年,有人向漢安帝告發,蔡倫從前奉竇太後的命令,曾參與謀殺漢安帝祖母的事件。蔡倫獲悉後,不願意受此侮辱,服毒自盡了,草草終結了一生。
為了紀念蔡倫的萬世功德,人們為他造廟塑像。在蔡倫的故鄉桂陽(今湖南郴州),元朝曾重修蔡倫廟。在他的墓地陝西洋縣龍亭輔,也有祠廟,每年有地方政府代表致祭。過去國內和日本的造紙工人都奉他為祖師。蔡倫的偉大功績,將永遠受到人類的尊敬和紀念。
自公元3世紀至4世紀,紙張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了我國惟一的書寫材料,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在各個時代都生產出有代表當時工藝水平的紙。晉朝時的「側理紙」;南北朝的「凝光紙」;唐宋時期四川的「十色箋」和「薛濤箋」;北宋時期的「澄心堂紙」;南宋時期的「金粟山藏輕紙」;明清時期的「宣紙」等等。其中「左伯紙」質地勻凈細密,色澤鮮明而很受人們的歡迎;「澄心堂紙」色彩種類很多,紙面砑磨光滑,以半透明而平滑的紙面上隱現出鳥獸花木形象(水紋紙)而聞名;「宣紙」以潔白光潤,堅韌細密,長不變色等優點名馳中外,享有「紙壽千年」的盛譽。
造紙術由中國首先傳到了朝鮮和越南,大約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由朝鮮又傳到日本。往西又傳到撒馬爾罕,以至巴格達、大馬士革、埃及與摩洛哥。到了公元1150年在阿拉伯人統治下的西班牙開始造紙,這是歐洲第一個造紙工場。
1212年羅馬教廷征服了伊斯蘭教統治下的西班牙之後,造紙業才在歐洲迅速發展起來,這比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年代整整晚了1000多年。直到18世紀末,西洋紙仍然幾乎全用手工製造。
現代的造紙業雖均已改用機器打漿和抄紙,但它的基本原理,還是與中國舊造紙方法相同。造紙原料的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使用蔡倫所用過的破布、魚網、麻頭和樹皮等原料。
英國著名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評價「四大發明」時說:「它們改變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狀態,又從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看來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顯赫人物,對人類事業曾經比這些機械的發現施展過更大的威力和影響」。
『柒』 西安有哪些比較好的造紙企業
我一向的觀點是,找工作要打電話主動出擊。企業好不好目前不是從不同角度是不一樣的,關鍵是先找到相關的企業,去鍛煉。當然如果有一個以上的企業向你伸橄欖枝,你是可以選擇的。一下的企業可以電話過去問問!
西安漢方紙品有限公司(未央區賀家村422號)
3.西安市長安秦龍紙業有限公司(王寺鎮西街)
4.西安市豐悅紙品廠(朱宏路南段范北村口)
5.西安市恆豐紙業有限公司(斗門鎮北灃北池窪108國道)
6.西安市永和紙業有限公司(光明工貿園區)
7.西安市周至縣飛雪紙業有限責任公司(紙廠路二號)
8.西安博華造紙廠(六村堡二府營村)
9.西安市戶縣渭豐塗布紙廠(渭豐鄉留東村)
10.陝西大易紙業有限公司(北新街乙字34號副7號)
11.陝西長興紙業有限公司(紅廟坡211號)
12.陝西晨光紙業有限公司(北新街81號)
13.西安海豐紙業有限公司(鎬京鄉工業園區2號)
14.西安市海通紙業有限公司(三橋阿房宮府東寨村)
15.西安市鑫宇紙業有限公司(鎬京工業園區)
16.西安市戶縣恆興塗布紙廠(渭豐鄉渭南村)
17.陝西博華紙業有限公司(六村堡工業園)
18.西安市三力紙業有限公司(西郊紅光路中段)
19.陝西安妮紙業有限公司(西新街1號)
20.陝西恆祥紙業有限公司(西七路289號)
21.陝西宏圖紙業有限責任公司(高新區高新南路8號)
22.陝西千代紙業有限責任公司(朱宏路中段28號)
23.陝西秦嶺紙業有限公司(阿房一路北段四號)
24.陝西新興紙業有限責任公司(西七路208號)
25.西安晨興紙業有限公司西郊分公司(團結西路慶安商業綜合樓A座6號)
26.西安錦華紙業有限公司(未央區三橋鎮新店村)
27.西安眉塢化工紙業有限公司收購分公司(大王鎮)
28.西安市戶縣宏達造紙廠(玉蟬鄉曲抱村)
29.陝西程光特種紙業有限公司(蓮湖路23號九層C座1-5室)
30.陝西富民紙業有限公司(西七路208號)
31.陝西宏達紙業有限責任公司(魚斗路中段新豐村)
32.陝西華興紙業有限責任公司(北新街乙字34號副12號)
33.陝西新合紙品有限公司(西七路115號)
34.廈門安妮紙業有限公司西安辦事處(建社路小區1號樓1單元1層1號)
35.陝西鳳凰特種紙業有限公司(西五路26號3號樓8號)
36.陝西和興紙業有限公司(大興西路84號)
37.西安富森紙業有限公司(戶縣祖庵雙旗工業園區)
38.西安惠寧紙業有限公司收購分公司(渭豐供銷社院內)
39.西安興倫紙業有限公司(大王鎮眉塢嶺)
40.西安市康寧造紙廠(斗門鎮)
41.陝西實佳紙業有限公司(紅光路13號)
42.西安聯誼紙業有限公司(渭豐鄉元西村北)
43.西安市太平紙業有限公司(未央區三橋鎮新店村)
44.陝西誠信紙業有限公司(水文巷4號省地震局招待所)
45.陝西信友紙業有限公司(皇城西路16號)
46.西安豐源紙業有限公司(西七路420號副10號)
47.西安松林紙業有限公司(雁塔中路78號103房)
48.陝西利達鋁箔紙廠(北郊張家堡)
49.西安市戶縣宏利造紙廠(玉蟬鄉曲抱村)
50.西安富林紙品廠(大興西路73號)
『捌』 大荔蔡倫紙業自備電廠工資福利怎麼樣
環保不達標,污染大。所有做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