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代碼 » 海南香樹股票代碼
擴展閱讀
買股票基金屬於炒股 2025-08-15 19:20:17
恆大股票可以買不 2025-08-15 19:08:24

海南香樹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 2022-06-09 16:25:04

❶ 最好的枕頭品牌有哪些

泰普爾tempur、睡眠博士Aisleep、鄧祿普、幻知曲、金可兒。好的枕頭品牌著重改善用戶睡眠質量與對頸部頸椎的支撐保護,產品線有乳膠枕頭與記憶枕頭等,價格友好屬於合理實惠的枕頭品牌。

好的枕頭關繫到睡眠質量

以上是家居市場上常見的好的枕頭品牌。無論中國消費者還是全球用戶,好牌子的枕頭對頸部頸椎的支撐真的讓人輕松,人在睡眠中度過的時間很長,選擇一個好的枕頭品牌,長期使用對腰椎頸椎健康有幫助改善的作用,給睡眠質量帶來更好的提升。

拓展知識:

要選擇正確的枕頭,首先要懂得正確的枕法。盡管說是「枕頭」,其實「枕頸」才是正確的,應該是枕在後腦勺和肩部中間的頸部,在熟睡時起支撐頸部的作用。

1.在仰卧時,枕頭最高點應在頸後正中間,以承托頸曲,維持頸部的生理曲度。而枕頭的最低點為後腦勺;

2.側卧時,枕頭則支撐頸側。能夠保持正面看脊柱是在一條直線上,從側身看是正常的S型(符合生理曲線)的原則可。好的枕頭品牌在造型設計上應符合人體的生理曲線,在睡眠時,枕頭與頸椎部位可較好地貼合,對頸椎起到支撐作用。

❷ 香港名字的由來

香港的名稱來歷:

1、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2、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2)海南香樹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香港的歷史:

1、先秦。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2、秦漢。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3、兩晉。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4、隋唐。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5、明清。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國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6、民國。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7、中華人民共和國。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1997年9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在香港舉行。這次年會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承辦的首個大型國際會議,也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次在中國舉行年會。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香港股市經歷極大波動。在中央政府堅定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對國際炒家予以反擊,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成功擊退炒家。

2003年初春,香港暴發「非典」疫情。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全力投入抗疫行動,持續數月的疫情終被控制。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正式將香港從「非典」疫區中除名。

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簽署。中央政府隨後推出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計劃。

200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同意為在香港辦理4類個人人民幣業務(即存款、兌換、匯款及人民幣銀行卡)的香港銀行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2月,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

2004年6月初,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在香港舉行,內地9省區和港澳區「9+2」區域經濟合作正式登場。

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樂園開業迎客,這是全球第5個迪斯尼樂園。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成功舉辦。

2009年12月,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在香港舉行,這是香港回歸祖國後首次承辦國際性綜合賽事。

2011年3月,中央公布「十二五」規劃綱要,港澳部分首次單獨成章。綱要指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❸ 股票被套了好多,怎麼解套呢 求指導。 朋友說還不如去做點忘帶之類的額,可以嗎

通寶財富|沉香帶來的啟示
這是一個改變了許多人命運的故事,對於還在追求成功、追求財富、追求夢想的你來說,將受益匪淺。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擔心他從小嬌慣的兒子,雖然他有龐大財產,卻害怕遺留給兒子反而帶來禍害。他想,與其將財產留給孩子,還不如教他自己去奮斗。
他把兒子叫來,對兒子說了他如何白手成家,經過艱苦的考驗才有今天,他的故事感動了這位從未走出遠門的青年,激發了奮斗的勇氣,於是他發誓:如果不找到寶物絕不返鄉。
青年打造了一艘堅固的大船,在親友的歡送中出海,他駕船渡過了險惡的風浪,經過無數的島嶼,最後在熱帶雨林中找到一種樹木,這樹木高達十餘公尺,在一片大雨林中只有一兩株,砍下這種樹木經過一年時間讓外皮朽欄,留下木心沉黑的部份,會散發一種無比的香氣,放在水中不像別的樹木浮在水面而會沉到水底去。青年心想:這真是無比的寶物呀!
青年把香味無以比擬的樹木運到市場出售,可是沒有人來買他的樹木,使他非常煩惱。偏偏在青年隔壁的攤位上有人在賣木炭,那小販的木炭總是很快就賣光了。剛開始的時候青年還不為所動,日子一天天過去,終於使他的信心動搖,他想:「既然木炭這么好賣,為什麼我不把香樹變成木炭來賣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燒成木炭,挑到市場,一天就賣光了,青年非常高興自己能改變心意,得意的回家告訴他的老父,老父聽了,忍不住落下淚來。
原來,青年燒成木炭的香木,正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樹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塊磨成粉屑,價值就超過了一車的木炭。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終於明白人世間的真諦:
1. 很多時候,明明我們手裡就有最寶貴的東西,卻因為他人的影響而放棄了。
2. 沉香這么值錢,你不來通寶財富投資,還在等什麼呢?
通寶財富,打造最專業的文玩珠寶投資平台,匯聚了頂尖的和田玉、沉香、南紅、碧璽等等,並有名家傾心設計,升值空間巨大。通寶承諾,全部珠寶都經過國家級鑒定中心鑒定,客戶購買滿一年,還可以選擇公司加價15%回購。
實物在手,賺錢無憂,每年輕松15%收益。讓您踏踏實實地放心買珠寶、安心做投資!

❹ 恩施那裡咋樣包括人或風氣,詳細點。

【位置面積】 恩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面積3967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07年底,全市人口79萬。
【地形氣候】 由北部大巴山脈的南緣分支----巫山山脈,東南部和中部屬苗嶺分支----武陵山脈,西部大婁山山脈的北延部分----齊躍山脈等三大主要山脈組成的山地。全州地勢是三山鼎立,呈現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高,逐漸向中、南傾斜而相對低下的狀態。其地貌基本特徵是:階梯狀地貌發育。由於受新構造運動間歇活動的影響,大面積隆起成山,局部斷陷,沉積形成多級夷面與山間河谷斷陷盆地。境內除東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積山地外,普遍展示著海拔2000----1700米,1500----1300米,1200----1000米,900----800米,700----500米等五級面積不等的夷平面,並存在一至二級河谷階地。呈現明顯層狀地貌。岩溶地貌發育,山間谷地星羅棋布。全州碳酸鹽岩類(石灰岩、白雲岩)面積占總面積54.4%,裸露的碳酸鹽岩受本州溫暖多雨氣候的影響,岩溶地貌發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駐地郵編】 市人民政府駐小渡船街道。郵編:445000。行政區劃代碼:432400。區號:0718。拼音:Enshi Shi。
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西北鄰重慶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面積3967平方千米,人口約78萬,以漢族為主,漢巫縣地,三國時吳置沙渠縣,元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衛,清雍正六年(1728)改衛置恩施縣,1982年劃縣城關鎮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縣並入,恩施市境內為鄂西南山地。主要有煤 、鐵、硫、水晶石等礦產,農業主產有玉米、水稻、紅薯、小麥等,經濟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豬為優良品種。珍貴樹種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產黨參、當歸、天麻等100多種葯材。有機械、採煤、電力等工業。土特產品有玉露茶、板橋黨參、石窯當歸、紫油厚朴、香菌、中華獼猴桃等,是歷史古城,抗日戰爭時期湖北省政府曾遷此,名勝古跡有連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遺址等。

恩施市地處湖北省西南腹地,位於長江之南清江中游,是鑲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因擁有舉世罕見的硒資源而被譽為「世界硒都」。全市國土面積3967平方公里,轄10個鄉、3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72個行政村、34個居委會。總人口78萬,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佔38%。1998年被列為國家對外開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恩施市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全市蘊藏著舉世罕見的硒資源,富硒碳質頁岩出露面積約850平方公里,儲量高達25億噸,最高含硒超過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層影響形成的大片富硒區域內,糧食、油料、中草葯、飼草飼料、畜禽產品及礦泉水中,硒含量為世界之最。這為世界上70%以上缺硒區的人們帶了福音,也為硒產品和硒礦床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恩施市是一片富饒的土地。有香獐、猴面鷹、紅腹錦雞等省級以上保護動物40多種。有各種葯用植物2000多種,享有「天然植物園」、「華中葯庫」美稱,其中板黨、窯歸、紫油厚朴等名貴中葯材為世界獨有。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5%,人均林地面積近5畝。境內河流縱橫,水能資源富集,可開發裝機容量在63萬千瓦以上,目前僅利用13%,開發潛力巨大。域內喀斯特地形地貌發育完善,加之30餘萬土、苗、侗等少數民族兒女所傳承的民風民俗,使恩施旅遊獨具特色且已成為環長江三峽、張家界大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江漂流」被譽為「神州第一漂」;「梭布埡石林」已成為省級重點旅遊景點;土家「女兒會」被稱為「東方情人節」;「撒爾嗬」、「儺戲」等被學術界視為民族文化奇珍。恩施市被聯合國評為全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恩施市城區

恩施市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全市民用工業如化工、輕工、機械、建材、能源、煙草、紡織、葯品等已初具規模,尤其是富硒食品產業方興未艾,富硒小麥草片、富硒甜玉米爽、富硒魔芋精粉等多種產品遠銷歐美日等國和港澳台地區。全市交通便利,「318」、「209」國道在境內交匯,國道、省道與鄉村公路縱橫交錯,總長達3000多公里。正在建設中的宜萬鐵路和滬蓉西高速公路縱貫恩施全境。擴建後的許家坪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客機,已開通北京、廣州、上海、海口、武漢、重慶、宜昌等航線,福州等航線即將投入營運。清江流域梯級開發將使萬噸級船舶駛進山城。程式控制電話、光纜通信、行動電話、國際互聯網等從更廣闊的空間為恩施市的建設和發展構建起名符其實的立體「綠色通道」。滬蓉西高速經過恩施。
恩施市是一片機遇垂青的土地。這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享有充分的民族自治權,這里已被整體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范疇。隨著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和對少數民族地區扶持力度的加大,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大批國家級項目的開工建設,恩施市一定會煥發出和諧昌盛的嶄新面貌! [編輯本段]地理特徵由北部大巴山脈的南緣分支----巫山山脈,東南部和中部屬苗嶺分支----武陵山脈,西部大婁山山脈的北延部分----齊躍山脈等三大主要山脈組成的山地。全州地勢是三山鼎立,呈現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高,逐漸向中、南傾斜而相對低下的狀態。其地貌基本特徵是:階梯狀地貌發育。由於受新構造運動間歇活動的影響,大面積隆起成山,局部斷陷,沉積形成多級夷面與山間河谷斷陷盆地。境內除東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積山地外,普遍展示著海拔2000----1700米,1500----1300米,1200----1000米,900----800米,700----500米等五級面積不等的夷平面,並存在一至二級河谷階地。呈現明顯層狀地貌。岩溶地貌發育,山間谷地星羅棋布。全州碳酸鹽岩類(石灰岩、白雲岩)面積占總面積54.4%,裸露的碳酸鹽岩受本州溫暖多雨氣候的影響,岩溶地貌發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編輯本段]氣候資源恩施屬亞熱帶季風溫潤性氣候。總的特點是: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霧多寡照,終年濕潤,降水充沛,雨熱同期。但因地形錯綜復雜,地勢高低懸殊,又呈現出極其明顯的氣候垂直地域差異。
熱量、溫度隨地勢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氣溫,低山16.3℃,二高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東南部1100—1300毫米,西北部1000-1900毫米,中部14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時,二高山1200-1350小時,高山1000—1350小時;無霜期,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相對濕度,低山82%,二高山85%,高山82%。 [編輯本段]世界硒都"恩施自治州岩石、土壤、動植物硒富集均達到世界之最",為世界70%以上缺硒地區的人類帶來了福音。硒產品和硒礦床的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不僅如此,蘊藏在地下的礦藏豐富,已探明儲有各類礦產資源70餘種,礦產地314處。鐵礦10億噸、煤礦2億噸、硫鐵礦、碳石、耐火粘土、天然氣、石煤等居全省第一。磷礦14億噸,鶴峰走馬磷礦是全國四大磷礦之一。還大量儲藏的白鶴玉、菊花石、墨玉等生物化石,優質大理石,生物礁等稀有資源。
目前,州內重點開發物種。是以市場需求的硒品種類。
1、1991年硒資源綜合開發富硒植物蛋白系列產品、保健產品、富硒茶、硒礦泉水,富硒煙。
2、特種食品資源:蒓菜、薇菜、蕨菜,雲豆、摩芋、葛仙米、鳳姜、茗合、山葯等稀有品種,斐聲海內外。
3、州境內的恩施市、建始縣、宣恩縣等地均蘊藏著豐富的硒礦泉水資源。泉水含硒量0.014-0.02myt,並含有鍶、鋅、鈣、鎂、鍺等十幾種有益元素。這些世界罕見的獨立硒礦床,其含量最大值85PPM,名列世界之首. [編輯本段]恩施資源土地資源
全州土地總面積240.61萬公頃,按全國土地利用類型統一分類,為11個一級類,49個二級類。根據2002年土地普查資料,全州實有耕地面積262.11千公頃,林地面積1407.23千公頃,未利用地439.89千公頃,水域面積32.7千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03畝。
水資源
全州水能蘊藏量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大,共有大小河流60多條,總流域面積21801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為299.8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這509萬千瓦,可開發量349.1萬千瓦,佔全省的10.6%,本州岩溶發育強烈,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儲量豐富,類型為裂隙岩溶水儲量64億立方米,佔全州水資源總量的21.4%。
著名的水利樞紐:水布埡水利樞紐、大龍潭水利樞紐
礦產資源
州境內礦產門類較多,儲量豐富。全州已探明礦產60種,產地36.6年,分別佔全國和全省礦種的40%。其中具有D級儲量以上的礦產16種,產地100處,分別佔全國、全省D級儲量礦種的11.76%和20.78%。尤其是鐵、煤、石煤、天然氣、磷、黃鐵第一位。鐵礦保有儲量10億噸,硫鐵礦保有儲量5152萬噸,煤炭保有儲量1.77億噸。石煤保有儲量326億噸,天然氣保有儲量110億立方米,磷礦保有儲量11.78億噸。硒資源極為豐富,分布廣、含量高,居世界之首。礦產資源相對集中在6個區域,地域組合好,礦區附近均有煤或水能資源,為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森林資源
州域森林資源尤為豐富,共有樹種171科,645屬,1264種。其中喬大木60科,114屬,249種;灌木32科,89屬,228種,約佔全國樹種的七分之一。經濟價值較高的有300餘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水彬、珙桐、禿彬、巴東木蓮、鍾萼木,光葉珙桐、連香樹、香果樹、杜仲銀杏等40餘種,約佔全省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樹種的90%。宜林面積廣闊,共有宜林面積150.25萬公頃,約佔全州總面積的61.99%。全州有林地面積106.3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8.4%。
旅遊資源
州域自然風光無限,特別是以「雄、奇、秀、幽、險」著稱於世。恩施主要旅遊景點:巴東神農溪 騰龍洞 清江闖灘 魚木寨 大水井建築群 星斗山 恩施大峽谷水布埡梭布埡石林 ,咸豐坪壩營原始森林公園 [編輯本段]人口狀況全州總戶數111.99萬戶,總人口381.79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99.52萬人,女性人口182.27萬人,性別比為109.46;2003年內出生人口3.39萬人,出生率8.80‰,死亡人口1.95萬人,死亡率5.06‰,人口自然增長率3.74‰。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恩施市
中國硒都----恩施市。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中上游,居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恩施州首府城市,國土面積3976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人口77萬,以土家、苗、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38.49%。經過半個多世紀卓越奮斗,現已譜寫了建國以來發展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農業經濟逐步向產業化發展,由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效益農業轉化,初步形成「一鄉一品」;工商業在改革中前進,逐步形成門類齊全,突出特色,外向度高的工商企業體系;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經過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塊頭增大了、亮麗了、美極了,中等規模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立足本地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大力推進產業招商,項目招商,以商招商,委託招商,業主招商,網上招商的新格局。

❺ 香港名字的由來、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漢。1 9 5 5 年發現的李鄭屋古墓,可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
唐朝時候,青山(屯門)一帶,已有很多中國人居住,當時的青山,是一處頗為繁盛的港埠。並有唐朝駐軍,保衛珠江的入口,外國來的船支,必須經過青山,才可轉去廣州。
宋朝時,一位官員鄧符協被派到廣東做官,經過青山,很喜歡此地,於是,在任滿後,和家屬定居於錦田山谷,建立了一個村落,稱為「北圍」。他的子孫後來又建立了「吉慶圍」。

清朝時候,清兵於1 6 6 2 年派兵到現在的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英國在後來的對華貿易中,發現香港的重要性,認為如能據為已有,將對其擴大對華及其他遠東諸國貿易,有極大好處。因此,在1 8 4 1 年,中英鴉片戰爭後,要求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割讓香港。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1 8 9 8 年,是香港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香港的邊界,從北九龍再向北推進至深圳河岸,西至後海灣,使香港行政區的面積擴大了十倍。

1 8 9 8 年,列強企圖瓜分中國,清朝朝政腐敗,任人宰割,英國政府乘機向清廷提出租借新界。當年6 月9 日,英國駐華公使賓納樂和李鴻章在北京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專條」,英國以租借為名,取得了新界,為期9 9 年,7 月 1 日生效。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1],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採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製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公元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幻彩詠香江)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地理概況】

香港位於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會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略大於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於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於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佔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佔49.8% ,荒地佔4.1% ,沼澤和紅樹地佔0.1%,耕地佔6.7% ,魚塘佔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佔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行政區劃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和大陸不同,這些區都是非政權性地區組織)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限於篇幅,無法詳細介紹,請自行打開詞條鏈接)
[編輯本段]【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香港擁有自己的標志,也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香港的區旗和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徵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徵,盛放的洋紫荊象徵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徵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後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裡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位不斷穩固和提升。國際上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數目,由剛回歸時的四個,增加到2007年六月時候的134個,但香港政府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遊客說服歐盟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花了四年時間,說服日本給予免簽證待遇更花了長達七年時間。十年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繼續不斷加強。香港居民與內地居民通婚的數目,2006年與1997年相比上升了七倍,而香港女性居民嫁給內地居民的數量十年間上升了八倍。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製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與人口結構】

香港總人口680萬(2009年年中),包括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數字多於男性居民,而且這個差距在繼續拉開。在2007年,香港居民中52.5%是女性。在2008年年底,香港人口突破700萬大關,香港在2008年的出生率達千分之11.3,創過往13年來的新高,嬰兒出生人數更是1983年以來最多,但2008年中國內地孕婦前往香港所生嬰兒占當中的42.7%,扣除這個數字,2008年香港本地婦女的產嬰出生率僅為千分之6。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後,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這些發展影響到香港政府今後的城市發展規劃。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佔55.2%,女性佔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26%;從事製造業的只佔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文(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廣州話(俗稱廣東話或粵語[1])、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州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聽所見的語文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於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製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與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 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