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代碼 » 灕江山水股票代碼
擴展閱讀
信融財富股票行情 2025-09-15 11:11:27
html股票行情軟體開發 2025-09-15 11:10:50

灕江山水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 2022-06-28 17:09:56

㈠ 灕江的水還有哪些特點

灕江的水有清、靜、綠、甜、涼五大特點。清可見水中小魚、小蝦和小石子;靜勝過平靜的杭州西湖;綠似一塊翡翠;甜如同蜂蜜;涼賽過兩極的冰川。

拓展資料:

灕江屬珠江水系,發源於興安縣貓兒山,從桂林到陽朔共83公里水程,像蜿蜒的玉帶,纏繞在蒼翠的奇峰中。乘舟泛遊灕江,可觀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漁翁閑吊、古樸的田園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麼詩情畫意。灕江風景區又名灕江山水。

傳統意義上的灕江起點為桂江源頭越城嶺貓兒山,現代水文定義為興安縣溶江鎮靈渠口,終點為平樂三江口。灕江上遊河段為大溶江,下遊河段為傳統名稱的桂江。

靈渠河口為桂江大溶江段和灕江段的分界點,荔浦河、恭城河口為灕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點。灕江段全長164公里。沿江河床多為水質卵石,泥沙量小,水質清澈,兩岸多為岩溶地貌。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灕江上。

㈡ 《灕江山水》的詩詞原文是什麼

渡遠千峰外,輕舟八桂臨。

象山浮水月,蘆笛逸清音。

九馬丹青畫,一江煙雨琴。

秋風邀夜月,夜月作詩吟。

峰倒碧波盈,灕江暮靄青。

興坪山似畫,陽朔水如晶。

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聽。

金秋漁火夜,百里盡蟬鳴。

㈢ tlbb588 桂林山水

桂林簡介
地貌介紹
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地貌形成原因
(1) 石山——四周壁立拔地而起的奇峰 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為特徵。石山四周峭峻,是由於石灰岩體多被溶蝕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沖刷坡面,並使山坡由急向和緩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無散流、暴流產生。反之,山足多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點。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沖溝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為流水侵蝕、溶蝕地區,小河的側向侵蝕,落水洞的形成,都會使石山山坡由和緩變為急陡。例如在肇慶七星岩區,有個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蝕成,今天岩內還堆積著一層厚達2米的河床卵石層(鵝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積。這個岩成立後,岩口處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這種洞可以稱為「側洞」。 由於地面水流以石山為集中下透區,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時懸崖千丈,雄偉非常,如桂林的獨秀峰即為一例。石山崩塌實例,可以在石山腳下發現巨大崩石來證明。如肇慶七星岩區,在1970年雨後即產生崩塌,巨石直徑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築物的屋頂。崩塌可使崖壁成為懸崖,即額狀突出崖頂的峭壁地形。又如肇慶含珠洞、雙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時。剛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為主。 (2)「逢山有洞」的石山「腳洞」 峰林石山地形特徵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個,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個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腳洞」了。腳洞是在石山山腳形成的洞穴,故名「腳洞」。它的地形特徵是沿著地下水面發育的。所以,腳洞內部一般都有廣大的洞穴系統。例如肇慶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廳堂,沿廳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廳堂處還有一個地下湖形成,表示腳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強大的溶蝕力所致。因此,腳洞洞頂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頂部平坦是腳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頂平如割」是各地縣志稱呼這種腳洞相似的形容詞。 但是腳洞洞頂也並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鍋、石鍾地形分布著。這種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見的。石鍋是一片分布的多個淺平半圓穹形凹入洞頂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內,凹入洞頂不到半米,半圓形態完整,互不幹擾,說明石鍋是溶蝕出來的,並且以中心部分溶蝕、沖蝕較強所致。石鍋一般大小相似,這是洞穴充水時水流呈素流狀態的結果。水流一般分層流和紊流,層流即水層中各點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層流,它的速度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較暢,流水中各點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為0.1厘米時,即可由層流轉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沖擊處溶蝕力更大,因為沖擊地點壓力大,溶蝕量增加,如按實驗資料,地下水在不承壓狀態下,岩隙每年擴大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壓後,可增加到每年擴大岩隙達5毫米,即承壓後溶蝕力增加15倍。沖擊洞頂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沖蝕、溶蝕出石鍋地形。 石鍾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於地下水沿節理下透並在洞頂滴下處,進行溶蝕成一深穴如鍾形的結果。如果地下水豐富,沿節理齊流出時,則石鍾形態可變成一條凹入的頂槽。石鍾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鍾頂即見一溶孔存在,這在石鍋中是沒有的。整個石鍋就是在一塊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鍾分布是依據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鍋成片分布不同。 洞兩側還有邊槽發育。這是由於地下水面季節性存在的表示。因為水面附近溶蝕力最大之故。凹入的邊槽在古書中稱為「石床」,因為邊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邊槽有幾層就表示地下水面季節性有變動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樣,洞中常有小河流貫(如在凌霄岩、燕岩等)。 鍾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等石灰華沉積不多,也是腳洞沉積地形的特點。因為腳洞雨期充水,紊流沖蝕,石灰質很難沉積在岩面之上,形成灰華沉積。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團龍」、「飛鳳」、「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態。 腳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體內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內高,呈廣闊低平洞口,常為較冷空氣積聚洞內,屬於「冷洞」型洞穴。因為冷空氣比重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無怪夏日人們在此避暑了。廣東雲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貫通。 腳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節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時,地表上的河流會立即把水量轉向腳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為無水旱谷,這種現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我國已有腳洞進行地下掠水或劫奪的記載。當腳洞貫穿了整個石山山體時,就被稱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靈川就是這樣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 當腳洞上升之後,高出地下水面時,穿過石峰的腳洞,就叫做「穿洞」。這是由於地殼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從前的腳洞就成為沒有流水、積水的乾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變成為於半山上的洞穴,由於洞穴穿過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於不斷侵蝕、崩塌,變成一個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這種奇異的地形,每成為當地風景區,如陽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狀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懸天空美景,成為名勝。它們都是上升了的腳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時(60多萬年前),這里是一條地下河所在。當時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階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卻不呈月亮山形態,而是保存良好的腳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頂,邊槽有多層,石鍋、石鍾的發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積的洞底等。不過,穿洞畢竟和腳洞不同,因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於是無水的洞穴給石灰華沉積帶來良好的保存環境,鍾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灰華階地(包括灰華田)最為發育,還有平緩洞底可發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稱為「無底洞」。洞口及洞頂每因長期受侵蝕、溶蝕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廣大,崩石塞道,洞內大廳又可因崩落而顯得特別高大,破壞平坦的洞頂地形。例如桂林蘆笛岩就是以各種石鍾乳出名,游覽道路要靠鑿開鍾乳石林來開辟。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個洞連成,主洞長達814米,貫穿著八大廳堂,五個出口;全部洞穴長達3公里,分為三層,最下一層仍為腳洞;中層大洞廳堂高27米,寬48米,由二層腳洞崩陷合成;有邊槽(稱白石天篷),腳下聽到地下洞穴的「空谷傳聲」。中心部分較低,即大教場處,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別被命名為「無底深潭」、「癩子潭」、「雙獅守龍潭」等。在茅茅頭石山(即光明山),除蘆笛岩外,還有大岩(長達875米,唐代僧人墨跡亦已被鈣膜保護起來,墨跡如新)、飛絲岩、穿岩等四個穿洞貫穿,這種穿洞是戰時避難地點,因為洞底平坦,廳堂廣大,支洞眾多,戰時工廠、學校、醫院倉庫均可利用。在峰叢石山區亦常有穿洞發育,如廣東懷集燕岩,廣西靖西穿岩等,即為公路利用穿行。[2]
歷史文化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 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陳毅詩雲:「 寧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桂林的山水養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靈氣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畫家。
編輯本段桂林山水畫
簡述
桂林山水畫: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畫。這些畫以傳統中國畫為主體,以表現桂林山 【桂林山水畫】作者 黃泰華
水自然本性的律動與意韻為目的。桂林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在全國許多畫展、畫冊、報刊以及網路上,都隨處可見。中國歷史上就有很多畫家畫過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紀的石濤及20世紀的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李可染等。廣西老一輩畫家帥礎堅、陽太陽、黃獨峰、塗克、黃泰華、等也曾經創作出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灕江山水作品,為灕江畫派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黃格勝為首的廣西一批畫家,把創作重心放在描繪灕江山水和廣西南方的風景上,逐漸形成了有著鮮明地域特色和獨特藝術追求的畫家群體,這些畫家以共同的藝術表現對象和相近的繪畫風格,在國內畫壇獨樹一幟,引人矚目,逐漸形成了「灕江畫派」。
評價
千百年來,桂林一直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寶地。現在,一個以桂林市為中心,包含周圍12個縣的風景區已經形成。這里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峰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壯、瑤、苗、侗、仫佬、毛難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客以及國家元首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編輯本段山水概述
基本資料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風景甲桂林。桂林,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為石灰岩岩溶地區。最早是在兒時的課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還隱約記得書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這樣的山圍繞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這樣的山。」而今,在我親臨桂林之際,桂林以其旖旎的風光向我證明了這一切,書中所述實不為過。 桂林山水甲天下
2009年,桂林灕江風景區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風景區。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世界之最。
處處皆勝景
桂林處處皆勝景,灕江山水堪稱其中的典範。灕江風光尤以桂林陽朔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美。我們選擇了從陽朔到桂林的路線,逆流暢游灕江。船駛出不久,遠遠地見到一座峰頂懸掛著一輪初日,縷縷陽光從雲中穿過,江中波光粼粼,與群山倒影交相輝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說北方的山是豪邁、厚重的,那麼桂林的山則顯得嫵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雲鬢;望夫崖凝神遠眺,深情守候;趕考的書童,跳龍門的鯉魚,盤旋的田螺,綠洲的駱駝,形態各異,變化萬千,令遊人目不暇接。「畫山」的九匹馬,在導游的引導與娓娓講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極點,使遊人真切地領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人在畫中游
如果說桂林的山是「鳥鳴山更幽」,那麼,桂林的水則是清澈透明、綠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著細細的漣漪,玉塔微瀾,水色晶瑩剔透,加之兩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麼看都是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凝重中透露著靈動之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站在船頭,憑欄望去,灕江上煙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間,在歷史的輪回中,我彷彿看到了劉三姐當年對歌的地方,幾百年的古樹枝繁葉茂,漁舟在水中歡快地遊走,人們在田間辛勤地耕種,播撒著收獲的希望,往近處一瞧,金發碧眼的外國朋友也來踏青,言語中滿含驚羨,歡聲笑語不斷……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麗的風景線嗎?雖然欣賞不到「萬戶炊煙暮靄濃」的田園風光,但我卻看到一個現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壯成長。
編輯本段桂林美麗的山
象鼻山
象鼻山 象鼻山
位於桂林市東南灕江右岸,山因酷似一隻大象站在江邊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徵。由山西拾級而上,可達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對穿酷似大象的一對眼睛,由右眼下行數十級到南極洞,洞壁刻「南極洞天」四字。 再上行數十步到水月洞,高1 米,深2 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滿月,到了夜間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麗無比。宋代有位叫薊北處士的遊客,以《水月》為題,寫下這樣的絕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象鼻山有歷代石刻文物50餘件,多刻在水月洞內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張孝祥的《朝陽亭記》、范成大的《復水月洞銘》和陸游的《詩禮》。盤石級而上,直通山頂,即見一座古老的磚塔矗立山頭。遠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劍柄,又像一個古雅的寶瓶,所以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此塔建於明代,高13米,須彌座為雙層八角形,雕有普賢菩薩像,因名「普賢塔」。

八角寨
該景區分布范圍82.57平方公里,其發育豐富程度及品位之高,世所罕見,被有關專家譽為「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觀」。整合八角寨景區有「降龍岩」、「群螺觀天」、「龍頭香」、「龍脊天梯」、「幽谷棧道」等130多處景點,完全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八角寨又名雲台山,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八個翹角而得名,丹霞地貌分布范圍40多平方公里,其發育豐富程度及品位世界罕見,被有關專家譽為「丹霞之魂」、「品位一流」。其山勢融「泰山之雄、華山之陡、峨眉之秀」於一體。八角寨東、西、南三面均為懸崖絕壁,只有沿著西南坡的一條古老、陡峻崎嶇的曲徑可登山頂。登斯山頂,方曉天地之博大,悟人生之真諦。景區中的眼睛石完全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形神畢肖,令游者和文人騷客浮想翩翩,遐思泉涌。 雲台山八角,險、峻、雄、奇、秀、幽自然結合,似鬼斧神工鑿就。其一角名叫「龍頭香」,橫空出世,宛若巨龍昂首欲飛、上接蒼穹,下臨深淵,山勢雄偉險峻,堪稱一絕。 山頂有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平台宋元時代,始建天心寺。僧侶眾多,香火鼎盛,各地香客朝佛覽勝,絡繹不絕。近年,當地村民又獨辟蹊徑,於八角寨側建造"降龍庵",為登臨八角寨勝增添了一個好去處。 穿越"東面一線天",上"天脊",下"天梯", 走棧道,盡覽水光山色,飽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氣 。整個景區有「降龍岩」、「群螺觀天」、「龍頭香」、「眼睛石」、「寶刀峰」等130多處景點,完全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登主峰鳥瞰、危崖峻拔、群峰依次矗立,山間氣象萬千,經常可見雲海、雲帶、雲濤、雲湖 、日出、佛光等奇景,迷離幽壑,凡登臨絕頂者,莫不擊掌稱絕,嘆為觀止。 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3A級風景名勝區八角寨景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桂林市資源縣梅溪鄉福竹村境內,地處湘桂交界的越城岒山脈腹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處在廣西資源縣-湖南新寧縣近南北向展布的由白堊系下統紫紅色礫岩、砂岩組成的狹長紅層盆地。 景區內在1億4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世沉積了厚達2000多米的巨厚層鈣質膠結紫紅色礫岩、砂礫岩、泥岩紅層,景區東北部紅層厚1783.64米,南部紅層厚2189.07米。「頂斜、身陡、麓緩」是八角寨景區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徵,發展豐度上有「大、多、長、密、厚」五大特徵。 八角寨主峰海拔814米,相對高度500米。復雜的地質結構和獨特的氣候條件成就了公園丹峰壁立、奇山秀岒、碧水丹崖的獨特景觀。被地質、園林、旅遊專家譽為「世界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觀」「高品位的國家級觀賞公園」。2005年入選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八角寨景區以縣城為中心,南面有資(源)-桂(林)公路98公里,全部為國家一、二級公路,乘車一個半小時便可到達桂林市;北面資(源)-梅(溪)柏油路直抵景區,與湖南新寧縣相連;西南面有資(源)-五(排)公路與龍勝縣、三江縣、湖南城步縣相通,交通便捷,安全。縣城到到八角賽景區僅需1小時20分鍾。從全國各地到桂林可乘飛機、火車、班車,十分便利。 八角寨景區正常游覽所需時間為2.5小時,景區內有大小景點130多處,其中:群螺競跑、龍脊嶺、慧眼含情、降龍庵棧道、人字天龍宮、鯨魚鬧海、萬佛朝宗、龍頭香天險、仙人下棋等自然景觀猶為令人嘆為觀止。
編輯本段桂林游水風景
灕江 灕江
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覽區,千百年來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一水相連。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絕聞名中外。桂林灕江風景區游覽勝地繁多,在短期內只能擇其主要景點進行游覽,其中一江(灕江)、兩洞(蘆笛岩、七星岩)、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具有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灕江發源於興安縣貓兒山,從桂林到陽朔83公里水程,灕江像蜿蜒的玉帶,纏繞在蒼翠的奇峰中,造化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景色最為優美的岩溶景區。乘舟泛遊灕江,可觀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漁翁閑吊、古樸的田園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麼詩情畫意。 目前經批准開放的灕江游覽有三段:市區水上游覽、灕江精華游、陽朔灕江水上游,下面將通過「灕江精華游」行程為閣下介紹灕江這一副氣勢磅礴畫卷中最為精彩的點睛之處。 遇龍河 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凈,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都在遇龍河景區;而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就在遇龍河畔;唐代歸義縣遺址、潘庄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不過,最刺激、浪漫、瀟灑的還是漂游遇龍河,竹排過壩,驚險刺激;盪舟平湖,輕松愉悅,被人們視為擋不住的誘惑,酷煞人的時尚。人們只用一個字來形容漫遊遇龍河的感覺:那就是:「爽」! 遇龍河的歷史 遇龍河
遇龍河的歷史悠久,表現在一處遺址之上,這遺址,便是歸義縣遺址。據《陽朔縣志》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從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歸義縣入陽朔。 至於歸義縣的含義,社會上有多種傳說,並無定論。但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正規的,那就是「統歸大義,誠服皇道」。可見歸義縣從陽朔分置,並不是很正統的,也許是因為割據,也許是因為造反。 遺址現佔地約4萬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個不小的縣城。當然,今天任何一個鄉鎮都比它強多了。如今整個「縣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兩戶人家。歸義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卻給遇龍河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那古井邊的石欄上刻有「尋舊」二字,但今天的遇龍河已經全新了。 出了歸義縣舊址,便到了遇龍河上又一名橋——仙桂橋。仙桂橋規模雖然不如前面兩橋,卻有些歷史。因為離歸義縣舊址不遠,因此,人們叫它「舊縣橋」。可見當年也是交通要沖之處。 這仙桂橋為廣西區內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於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橋雖不大,但風景宜人,也是遇龍河的一處勝景。到遇龍河,這三座橋是不可不看的。 景點特色:和桂林山水最親密的接觸,有大竹筏和小竹筏,時間充足的話建議坐小竹筏,享受沖壩樂趣。 游覽時間:約40分鍾~90分鍾[1] 資江 資江,是資源縣境內最大的一條河,發源於華南第一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北去,流入湖南省境內,最後注入洞庭湖,屬長江水系。資江漂流河段自縣城下游5公里至梅溪鄉胡家田,全程22.5公里,下45個灘,拐31道灣,既有自己別具一格的雄偉險峻,又有桂林灕江的清純秀麗。著名詩人賀敬之盛贊「資江漂流,華南第一」。資江兩岸植被保護良好,流量、流速相對穩定,似一條玉帶穿梭於奇山峻嶺之間。 漂流風光旖旎的資江,猶如步入一條長長的山水畫廊。兩岸奇峰突兀,怪石嶙峋,雲煙縹緲,竹木蔥籠,山花爛漫,水鳥低飛,鶯啼婉轉。江面魚鷹竹筏穿梭於清澈江面;江畔竹籬茅舍,掩映於翠綠叢中,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倒影映水底,彩石鋪河床。江流水急,清澈見底,魚游水中,歷歷可見,白浪撲面,清風徐來。乘舟或漂流而下,山隨水轉,舞伴舟行,三彎九折,舟移景換。遠望,「山重水復疑無路」;近前,「柳暗花明又一村」,浪拍衣衫,亦驚亦喜,船在江上行,人在畫中游,令人心曠神怡,愜意莫名。沿岸景物琳琅滿目,奇觀迭出,「風帆石」、「玉屏山」、「三娘石」、「神象飲水」、「萬馬飲江」、「美猴王醉卧沉香寨」、「大將軍騎馬鎮天門」……千姿百態,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妙趣橫生,令遊人擊掌叫絕,嘆為觀止,頓生「資江歸來不游江」之感。 行舟漂流資江河段,船泊兩岸,移步進入資江天門景區。駐足抬眼,但見奇峰聳峙,竹木蔥籠,綠樹紅樓,交相輝映,自然景色、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各具特色。往北,可攀援懸崖峭壁,拾人工鑿出的1098級石級而上,登上海拔627米,四面刀劈斧削、亘古人跡絕至的神仙寨頂。既可飽覽山上原始森林真跡,又可俯瞰遠眺東、北、南面資江景觀。往西,沿山崖石腳而上,驀然抬首,頓見巨大石峰從頂至底被攔腰截斷,形成一道184米、寬不足2米、高50餘米的石隙,這就是莫不令遊人稱奇的「西面一線天」。往東,進入「天下第一葯谷」——百萬谷。沿群峰對峙間的一條山澗幽徑盤旋而上,可聞萬千奇葯異草靈氣,可撫交織古藤老蔓之干,可掬汩汩流出,丁咚有韻仙泉,可靜聽幽林百鳥啁啾之樂,穿越「東面一線天」,上「天脊」,下「天梯」,盡覽水光山色,飽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氣,灑下一路歡聲笑語,戀戀不舍地向資江許諾:「再見」。 資江除具有原始、古樸、幽野的特色外,更富有一種靈動、秀麗之美。沿江分布的60多處景點,古怪稀奇,美不勝收,其中「風帆石」、「神象飲水」、「火炬山」、「將軍騎馬鎮天門」、「資江大佛」等景點形神畢俏,堪稱絕景,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五排河 五排河位於華南第一峰貓兒西南麓,發源於海拔1883米的金紫山,是資源縣境內第二大河,流經車田、兩水、河口三個民族鄉後,滔滔西去,匯入柳江,最後流入珠江,屬珠江水系。一縣之內的兩條大河,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資源旅遊的一大顯著特點。 經有關部門和專家多次考察後認定,五排河最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河段,是自車田鄉政府所在地的車田至河口鄉政府所在地的河口這一30餘公里的河段。峽深谷幽,灘險流急,山高石奇,兩岸風光優美,民俗風情濃郁,給來五排河漂流探險的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乘竹筏或橡皮船漂流五排河,簡直就是置身於幽谷探秘。彎多,山陡、林深、谷幽,一切塵世間的喧囂頓然銷聲匿跡,江流把人帶進了一個古樸、原始的純自然境界。 五排河河面寬5~30米,上下游落差近300米,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又一條,幾乎連成一體的急流險灘,漂流探險,橡舟飛流直下,排空的白浪迎面擊來,橡舟上下翻飛,左沖右突,入灘前一身乾爽爽的,出灘後即成了濕漉漉的。洶涌澎湃的五排河,猶如一頭脫韁的烈馬,在深山幽谷中騰挪馳騁。只要不畏險阻,一往無前,遊人最終就能馴服這匹桀驁不羈的烈馬,成為駕馭這匹烈馬的騎士。 到五排河探險覓勝,那古莽蒼源,那驚險刺激,足以讓凡人變作英雄,讓懦夫變成勇士,更使人享受到征服自然的無窮樂趣。 五排河漂流其間,身猶雲卷,虛幻迷離,驚險刺激,充滿回歸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無窮樂趣,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專家確認為目前國內最為理想的、唯一能夠滿足世界急流回漩運動所有6個級別訓練的比賽要求的河段,被體育總局定為「國家水上運動訓練基地」,2001年成功舉辦了五排河全國漂流邀請賽,2005年舉辦了全國首屆自然水域漂流大賽,2006年舉辦了第一屆大眾漂流節。 寶鼎瀑布 寶鼎瀑布發源於華南第二高峰真寶鼎,似一條銀色巨龍穿破雲天,氣勢磅礴,聲籟清絕。 瀑布
瀑布水流量大,落差近700米,從瀑頂到瀑底,幾經周折,形成九級直落寶鼎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贊之:「懸崖飛瀑,長如布、轉如傾、勻成簾」。寶鼎湖面積為705畝,最深處50米,平均深度35米,猶如一面大明鏡鑲嵌在群山之中,泛舟其上,湖光山色,盡入眼簾,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㈣ 桂林灕江山水和雲南麗江山水的區別

一、面積上的區別:

灕江境內流域面積2173.29平方公里。 全長45公里,分兩段:上段長33.5公里,河面平均寬度160米。自小溶江村起,流經峽背、岩頭、三街、富丘渡、渡頭、雙潭、崔家圩、三岔尾;先後納白雲江、潞江、淦江、瀑布水、三百源、甘棠江諸水,沿下秦至大面圩流入桂林市。

麗江,長江流域面積2079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8%;瀾滄江流域面積42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全市共有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的二級及其以上支流9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200平方公里及其以上的河流有21條。

麗江:

二、水系性質上的區別:

灕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為支流桂江上遊河段的通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傳統意義上的灕江起點為桂江源頭越城嶺貓兒山,現代水文定義為興安縣溶江鎮靈渠口,終點為平樂三江口。

麗江,雲南省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區交界處,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北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東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距昆明市527公里。

三、發源地上的區別:

灕江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華江鄉(四百里越城嶺山脈的最高峰)貓兒山東北面海拔1732米(黃海基面)的老山界南側。四周群山環抱,竹海茫茫,灕江主源烏龜江和砂木江在山腳下高寨村區域的十里峽谷(貓兒山十里峽谷)相會。

麗江市發源於雲南境內河流分屬兩大流域、三大水系,即長江流域的金沙江水系和雅礱江水系、瀾滄江流域的黑惠江水系。

㈤ 灕江山水的《灕江山水》詩詞

作者:朱詩向

夢里仙境心意遐,
水墨奇峰舟為家。
品山品水品生活,
灕江山水一道茶。
如詩般美景灕江就呈現在面前,剎那間天地彷佛一片寧靜,夕陽、晚霞、江上漁翁、山間勞作農民,那麼和諧嵌入畫中,讓人不禁輕呼難道這是世外桃源?灕江山水之媚,怕王勃再生也難以詩賦,山是翡翠,水是碧玉,天地間的寵兒。詩曰:渡遠千峰外,輕舟八桂臨。象山浮水月,蘆笛逸清音。九馬丹青畫,一江煙雨琴。秋風邀夜月,夜月作詩吟。峰倒碧波盈,灕江暮靄青。興坪山似畫,陽朔水如晶。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聽。金秋漁火夜,百里盡蟬鳴。

㈥ 灕江山水花園怎麼樣

灕江山水花園是在華涇路這邊 小區買的不是地段 因為住在這個小區的每個業主都有一輛車的 小區的賣點就是環境特別的棒 距離徐家匯開車時間很短

㈦ 廣西省桂林灕江山水有什麼特色

山奇、水秀,人也朴實,物價不高。3-11月都是不錯的季節,春天雨水多,夏天較熱,秋天最好,但江里的水可能會少些。桂花10月中小旬和11月中旬左右開兩次,滿城都是桂花香。

㈧ 為什麼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灕江山水甲桂林」

桂林的山水是天下第一,而灕江是桂林山水中的第一,灕江屬於桂林,這也說明了灕江山水是美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