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代碼 » 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代碼
擴展閱讀
國際高鐵股票行情 2025-09-17 23:42:05
股票方正證券最新價格 2025-09-17 23:25:16

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 2022-07-01 21:42:27

A. 華盛頓郵報歷史

1877年斯蒂爾森·哈欽斯創辦了《華盛頓郵報》,1880年該報成為華盛頓特區首家每日出版的報紙。

1905年《辛辛那提探詢者報》的擁有者購買了《華盛頓郵報》的多數權。1933年由於經營不善《華盛頓郵報》幾乎倒閉被拍賣。新的買主重新建立了報紙的信譽和經濟狀態。

1954年《華盛頓郵報》購買了它在華盛頓特區的主要競爭者而成為華盛頓特區的唯一日報。1981年它的另一個主要競爭者《華盛頓星報》關閉。

2001年《華盛頓郵報》的零售價格從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增加到35美分。

2004年《華盛頓郵報》獲得18項普利策獎。

《華盛頓郵報》的輝煌歷史
在整個80年代,《華盛頓郵報》公司不僅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而且還因為獲得普利策獎而在新聞界贏得了世人的矚目。今天,《華盛頓郵報》公司已經擁有了大量的新聞企業,股票的市場價值總額已經遠遠超過了50億美元。《華盛頓郵報》公司最主要的企業包括《華盛頓郵報》,它在這個世界上最主要城市之一——華盛頓中已經成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報紙。《華盛頓郵報》的每日發行量大約為78.5萬份,《星期日》的每日發行量大約為110萬份。

《華盛頓郵報》的零售價格從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已經增加到2001年的35美分。

《華盛頓郵報》公司還擁有華盛頓州的艾弗雷特《先驅者》報。

在最近幾年裡,《華盛頓郵報》已經在利潤和股票市場價值方面超過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公司利潤的一半來自於《華盛頓郵報》的發行,除此以外,公司還擁有《新聞周刊》,擁有310萬訂戶的《新聞周刊》,在美國國內發行量僅次於最大的競爭對手《時代周刊》。《華盛頓郵報》公司在1961年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新聞周刊》。《新聞周刊》在1995年的經營利潤就已經達到了這個數字,到1997年,經營利潤達到了3800萬美元。

《華盛頓郵報》公司目前擁有大約6000名雇員,還擁有6家電視台:底特律的WDIV/TV4電視台,邁阿密/福特勞德代爾堡的WPLG/TV10電視台,(與麥雷迪斯公司交換得到),奧蘭多的WCPX電視台,1998年為了紀念凱瑟林·梅耶·格雷厄姆而更名為WKMG電視台,(與麥雷迪斯公司交換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之後)和傑克遜維爾的WJXT/TV4電視台。《華盛頓郵報》公司還在1994年以2.5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休斯頓的KPRC-TV電視台和聖·安東尼奧KSAT-TV電視台。此外,公司還擁有一個有線電視網,這個有線電視網是1986年以3.5億美元的價格從資本城公司購入的,當時他們已經擁有大約36萬名用戶。巴菲特是所有這些交易的中心人物。《華盛頓郵報》公司有線電視一台的有線電視台在亞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通過收購,他們的用戶已經達到了大約75萬(同時還擁有23.9萬名數字有線電視用戶)。目前有線電視業務的利潤水平遠遠超過當初收購的水平。

《華盛頓郵報》公司擁有斯坦利·卡普蘭公司(現在被稱為卡普蘭教育中心),公司當時是從創始人斯坦利·卡普蘭的手中,以3300萬美元的價格購入了這家公司。卡普蘭以前常常說,自己名字之間的字母H代表著「更高的得分」。他在2001年發表了自己的自傳《測試版》。卡普蘭公司負責為學生提供各種注冊資格考試和入學考試,包括目前非常盛行的學習能力考試。通過這項交易,卡普蘭獲得了馬薩諸塞州劍橋大學的克里姆森和布朗協會,這家公司由學校擁有,幫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僱主尋找、面試和選拔高素質的雇員。卡普蘭還擁有舊金山的斯考爾公司,這家公司主要為幼兒園到12歲之間的兒童提供課後教育服務。斯考公司目前已經更名為斯考@卡普蘭公司,公司在全國各地設有教育中心。卡普蘭公司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位年輕的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喬納森·格雷爾。《華盛頓郵報》公司1996年的年報把喬納森·格雷爾稱為卡普蘭公司最年長的總裁。他當時只有32歲。

卡普蘭公司在2000年對網路教育進行了進一步的開發,開辦了一個新的網站KaplanCollege.com,公司通過這個網站為用戶提供九個專業的500門課程。

卡普蘭還在2000年以1.77億美元的現金收購了奎斯特教育集團。喬納森·格雷爾說,他在這場收購戰最激烈的時候,曾經給格雷厄姆打了一個電話,格雷厄姆對這一報價表示同意。過了一會,格雷厄姆又和巴菲特通了電話,爭取到董事會的認可,這項交易就這樣成交了。2001年,卡普蘭收購了加拿大財務分析學習論壇。

《華盛頓郵報》公司還擁有考斯傳媒公司28%的股份,考斯傳媒公司主要發行《明尼波利斯星星論壇》,其他一部分已經在1997年出售給麥克蘭奇公司的資產。同時,《華盛頓郵報》公司與《紐約時報》分別擁有《國際先驅論壇報》一半的股份,這份報紙在巴黎發行,並在世界各地的8個城市同時印刷,主要是轉載《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代》的報道,報紙在全世界180個國家發行。《國際先驅論壇報》的發行量大約為24萬份。

此外,《華盛頓郵報》公司還控制著洛杉磯-華盛頓郵報新聞社一半的股份,這個新聞社為世界各地50個國家的768家客戶提供新聞、專訪和評論。

1992年3月,《華盛頓郵報》公司收購了加瑟斯伯格·加塞特公司80%的股份,這家公司是加塞特報社的母公司,他們目前在馬里蘭州發行了39份周刊。這些周刊的綜合發現量大約為60萬份。

《華盛頓郵報》公司還在當地的軍事基地發行了一系列周報,其中包括在保齡空軍基地的《光束》、美國空軍學院的《三叉戟》,以及沃爾特·里德軍事醫療中心的《星條旗》。

在2001年初,《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加塞特公司,還收購了馬里蘭州艾爾克頓切薩皮克出版公司的《南方馬里蘭報》。

目前,在《華盛頓郵報》公司所有的贏利業務中,伯克希爾擁有總計為18%的股份,已經遠遠超過了巴菲特在1973年通過第一次收購所擁有的10%的股份。在這幾年裡,隨著《華盛頓郵報》公司不斷地進行股票回購,巴菲特的持股比例也在不斷增加

B. 巴菲特真的是股神嗎

1957年,巴菲特成立非約束性的巴菲特投資俱樂部[3],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但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
巴菲特
1962年,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當時他將幾個合夥人企業合並成一個「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資額擴大到10萬美元。情況有點像中國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資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沖天,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盡管他的股票都在飛漲,但卻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65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46%,而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零400萬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
1968年5月,當股市一路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夥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間,美國股市就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一絲生氣,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低增長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滯漲」時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收費橋梁,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長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價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擁有的32,200萬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萬美元了。
1994年底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紡紗廠,它已變成巴菲特的龐大的

沃倫·巴菲特(5張)投資金融集團。從1965~1998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0.2%,高出道·瓊斯指數10.1個百分點。如果誰在1965年投資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話,到1998年,他就可得到433萬美元的回報,也就是說,誰若在33年前選擇了巴菲特,誰就坐上了發財的火箭。
2000年3月,巴菲特成為RCA注冊特許分析師公會榮譽會長。
自2000年開始,巴菲特透過網上拍賣的方式,為格來得基金會募款。底價5萬美元起拍,以獲得與巴菲特共進晚餐的機會。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將一千萬股左右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股,捐贈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計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慈善捐款。
2007年3月1日晚間,「股神」沃倫·巴菲特麾下的投資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財政年度的業績,數據顯示,得益於颶風「爽約」,公司主營的保險業務獲利頗豐,伯克希爾公司2006年利潤增長了29.2%,盈利達110.2億美元(高於2005年同期的85.3億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間,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46%,累計增長361156%;同期標准普爾5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長率為10.4%,累計增長幅為6479%。

經典案例編輯
可口可樂
投資13億美元,盈利70億美元,

巴菲特
12年的可口可樂成長神話,是因為可口可樂賣的不是飲料而是品牌,任何人都無法擊敗可口可樂。
領導可口可樂的是占據全世界的天才經理人,12年回購25%股份的驚人之舉,一罐只賺半美分但一天銷售十億罐,凈利潤7年翻一番,1美元留存收益創造9﹒51美元市值,高成長才能創造高價值。
GEICO
政府雇員保險公司,投資0.45億美元,盈利70億美元
巴菲特用了70年的時間去持續研究老牌汽車保險公司。該企業的超級明星經理人,傑克·伯恩在一個又一個的時刻挽狂瀾於既倒。1美元的留存收益就創造了3·12美元的市值增長,這種超額盈利能力創造了超額的價值。因為GEICO公司在破產的風險下卻迎來了巨大的安全邊際,在20年中,這個企業20年盈利23億美元,增值50倍。
郵報公司
投資0.11億美元,盈利16.87億美元
70年時間里,華盛頓郵報公司由一個小報紙發展成為一個傳媒巨無霸,前提在於行業的壟斷標准,報紙的天然壟斷性造就了一張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水門事件也讓尼克松辭職。
從1975年至1991年,巴菲特控股下的華盛頓郵報創造了每股收益增長10倍的的超級資本盈利能力,而30年盈利160倍,從1000萬美元到17億美元,華盛頓郵報公司是當之無愧的明星。
吉列
投資6億美元,盈利是37億美元
作為壟斷剃須刀行業100多年來的商業傳奇,是一個不斷創新難以模仿的品牌,具備超級持續競爭優勢,這個公司誕生了連巴菲特都敬佩的人才,科爾曼·莫克勒,他帶領吉列在國際市場帶來持續的成長,1美元留存收益創造9﹒21美元市值的增長,14年中盈利37億美元,創造了6倍的增值。
美國廣播公司
投資3﹒45億美元,盈利21億美元
作為50年歷史的電視台。一樣的壟斷傳媒行業,搞收視率創造高的市場佔有率,巴菲特願意把自己的女兒相嫁的優秀CEO掌舵,並吸引了一批低價並購與低價回購的資本高手,在一個高利潤行業創造一個高盈利的企業,1美元留存收益創造2美元市值增長,巨大的無形資產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巴菲特非常少見的高價買入,在10年中盈利21億美元,投資增值6倍。
美國運通
投資14﹒7億美元,盈利70﹒76億美元
125年歷史的金融企業,富人聲望和地位的象徵,是高端客戶細分市場的領導者,重振運通的是一個優秀的金融人才,哈維·格魯伯,從多元化到專業化,高端客戶創造了高利潤,高度專業化經營出高盈利,11年持續持有,盈利71億美元,增值4﹒8倍。
富國銀行
投資4﹒6億美元,盈利30億美元
作為從四輪馬車起家的百年銀行,同時是美國經營最成功的商業銀行之一,全球效率最高的銀行,15年盈利30億美元,增值6﹒6倍。
中石油
投資5億美元,,到2007年持有5年,盈利35億,增值8倍。
最大膽最大規模的一次投資

巴菲特(10張)

由於在以色列國內,恐怖襲擊時有發生,一般商人都不敢輕易投資到以色列,而巴菲特卻以他的獨特眼光看事物,2006年做出他人生動用資金最多的一次投資行動。個中奧秘,恐怕常人不能輕易洞察,這是巴菲特首次進軍海外,購入一家總部不在美國的企業。
據路透社2006年5月7日報道,以色列媒體援引巴菲特的話說,他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還計劃收購其他幾家以色列公司,他本人也將於9月前往以色列視察當地狀況。
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7日在獲知巴菲特的投資消息後高興地表示:「他(巴菲特)此舉告訴外界,他支持以色列經濟,並認為其非常穩定。」奧爾默特相信,繼巴菲特之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商加入投資以色列的隊伍當中。
巴菲特的投資消息對奧爾默特政府而言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據悉,以色列政府預計將會從這筆交易中獲得近10億美元的稅金,相當於以色列年平均稅收的2.5%。

C. 在全球里哪間公司的股價最高有多高是巴菲特的公司嗎

伯克希爾-哈撒韋 NYSE,2015年10月2日的股價是:195500.00美元。
簡介:
1.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由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創建於1956年,是一家主營保險業務,在其他許多領域也有商業活動的公司。
2.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是一家控股公司,擁有附屬公司,從事了一些多樣化的業務活動。本公司從事保險業務。伯克希爾還擁有並經營一些其他業務,從事各種活動。 2011年12月30日,醫用防護公司(MedPro)完成對普林斯頓保險公司的100%收購。普林斯頓保險公司總部設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提供醫療保健的專業責任保險機構。在2011年期間,益美大廈品牌(Acme)收購詹金斯磚公司(位於阿拉巴馬州的磚製造商)的資產。2011年9月,伯克希爾收購路博潤公司(Lubrizol)。 2011年6月,本公司收購韋斯科金融公司。公司在2012年6月,媒體綜合集團公司向伯克希爾(公司的子公司)出售63日報和周報。在2012年7月,伯克希爾公司的路博潤公司收購利普泰SA公司。

D. 華盛頓郵報的歷史沿革

1877年(丁丑年)斯蒂爾森·哈欽斯創辦了《華盛頓郵報》,1880年該報成為華盛頓特區首家每日出版的報紙。
1905年《辛辛那提探詢者報》的擁有者購買了《華盛頓郵報》的多數權。1933年由於經營不善《華盛頓郵報》幾乎倒閉被拍賣。金融家、美聯儲前任主席尤金·邁耶在破產拍賣會上買下了《華盛頓郵報》。
1946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在與凱瑟琳結婚後於這一年開始主管該報,次年成立華盛頓郵報公司。
1954年《華盛頓郵報》購買了它在華盛頓特區的主要競爭者而成為華盛頓特區的唯一日報。1981年它的另一個主要競爭者《華盛頓星報》關閉。
1961年收購《新聞周刊》。
1963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開槍自殺;他的妻子凱瑟琳·格雷厄姆成為華盛頓郵報公司董事長。
1971年凱瑟琳·格雷厄姆帶領華盛頓郵報公司上市,每股股價為26美元。
1972年《華盛頓郵報》首發文章,稱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在水門大廈的辦公室遭到非法闖入。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之後的詳細報道對時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1974年的辭職起到關鍵作用。
1973年沃倫·巴菲特首次購買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
1980年《華盛頓郵報》發表了珍妮特·庫克所寫的有關一名8歲兒童吸食海洛因的文章,隨後獲得當年的普利策獎。但在被曝光該報道的主人公為虛構後,評委會收回了該獎項。
1984年華盛頓郵報公司以4500萬美元收購了斯坦利·H·卡普蘭教育中心。
1986年華盛頓郵報公司以3.5億美元從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買下了服務35萬用戶的有線電視系統,成為美國第20大有線電視公司。
2001年《華盛頓郵報》的零售價格從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已經增加到35美分。
2004年《華盛頓郵報》獲得18項普利策獎。
2008年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孫女凱瑟琳·韋茅斯出任《華盛頓郵報》的出版人。
2010年該公司以1美元的價格將《新聞周刊》賣給西德尼·哈曼。
2013年8月5日,華盛頓郵報公司宣布將旗下《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報紙業務以2.5億美元出售給貝佐斯,結束格雷漢姆家族四代人對該報業的掌管。《華盛頓郵報》將改名,新名字還未公布。
2013年11月18日,老牌企業「華盛頓郵報公司」宣布更名為格拉漢姆控股公司(Graham-Holdings-Company),原因是旗下主力報紙《華盛頓郵報》已經轉讓給了亞馬遜掌門人貝索斯。
2013年11月27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前東家格雷厄姆控股公司(Graham Holdings),把該報位於華盛頓下城的總部大樓以1.59億美元出售給卡爾地產(Carr Properties)公司,預計2014年3月底可以完成交易。
華郵將繼續尋找新的辦公地點,而在2015年9月之前,估計則將繼續租用總部大樓。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2013年10月以2.5億美元完成對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收購,之後將華盛頓郵報公司易名為格雷厄姆控股公司。早在收購前,華郵就在尋找新的辦公地點。
2013年11月29日老牌企業「華盛頓郵報公司」宣布更名為格拉漢姆控股公司(Graham-Holdings-Company)宣布,改名從11月29日生效,該公司在紐約股票交易所的代碼,也將從WPO修改為GHC。

E. 巴菲特所持股票的代碼

A股一隻都沒有,主要在美國。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大都會、GEICO、華盛頓郵報......

沒有美國帳戶買不來。

F. 看巴菲特怎樣應付股災

巴菲特經歷過多次股災的,我把他應對股災的經驗,歸納為股災三要:
一是災中要冷靜:
驚慌容易失措
在股災之中,巴菲特是如何應對的呢?
1987年的股災之前,美國股市連續上漲5年,是一場空前的大牛市。1984年到1986年,美國股市持續大漲,累計漲幅2.46倍,道瓊斯指數從不到1000點上漲到是讓人吃驚的2258點。
但就在人們陶醉在股市連續5年持續上漲的喜悅之中時,一場股災突然降臨了。1987年10月19日,這是歷史第一個黑色星期一,一天之內,道瓊斯指數跌了508 點,跌幅高達22.6%。
股市暴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也未能倖免。巴菲特個人99%的財富都是他控股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暴跌這一天之內巴菲特財富就損失了3.42億美元。在短短一周之內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就暴跌了25%,那麼,身處股市暴雪中的巴菲特如何反應呢?
在暴跌那一刻,可能巴菲特是整個美國唯一一個沒有時時關注正在崩潰的股市的人。他的辦公室里根本沒有電腦,也沒有股市行情機,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安安靜靜呆在辦公室里,打電話,看報紙,看上市公司的年報。
過了兩天,有位記者問巴菲特:這次股災崩盤,意味著什麼?
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話:也許意味著股市過去漲的太高了。
巴菲特沒有恐慌地四處打聽消息,也沒有恐慌地拋售股票,面對大跌,面對自己的財富大幅縮水,面對他持有的重倉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靜。
原因很簡單:他堅信他持有的這些上市公司具有長期的持續競爭優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他堅信股災和天災一樣,只是一時的,最終股災會過去,股市會恢復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價最終會反映其內在價值。
二是災前要謹慎:
一次大意可能讓你一生後悔
但對於每個人來說,天災是相同的,但天災引發的損失是不同的。那些事先有了妥善防範的人,受的損失相對而言小得多,而且恢復正常也快得多。
那麼巴菲特在股災之前是如何應對的呢?
巴菲特碰到的另一次股災是1999年。結果股災來了。2000、2001、2003三年美國股市大跌9.1%、11.9%、22.1%,累計跌幅超過一半。這三年股災期間巴菲特的業績上漲10%以上,以60%的優勢大幅度戰勝市場。
為什麼?因為巴菲特早已經做好了應對股災的准備。
從1995年到1999年美國股市累計上漲超過2.5倍,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動力是網路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漲。而巴菲特卻拒絕投資高科技股票,繼續堅決持有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吉列等傳統行業公司股票,結果1999年,標准普爾500指數上漲21%,而巴菲特的業績卻只有0.5%,不但輸給了市場,而且輸得非常慘,相差20%以上,這是巴菲特輸給市場業績最差的一年。
在1999年度大會上,股東們紛紛指責巴菲特,幾乎所有的報刊傳媒都說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過時了,但巴菲特仍然根本不為所動。
正是這種堅定的長期價值投資策略,讓巴菲特安然度過股災。
巴菲特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他輕易不買股票,只在他非常有把握的情況下,才會重倉出手。巴菲特說:「我把確定性看得非常重。承受重大風險的根本原因在於你事先沒有考慮好確定性。」
巴菲特追求的確定性並不是來自於股市的波動和股價的漲跌:「我從不試圖通過股市賺錢。我們購買股票是在假設它們次日關閉股市,或者在5年內不重開股市的基礎上」。
巴菲特追求的確定性一是來自於公司內在價值的持續增長。
巴菲特堅信價值最終會決定價格:「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忽視公司的成功,但最終一定會用股價加以肯定。正如格雷厄姆所說:短期內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在長期內它是一台稱重機。」
巴菲特追求的盈利確定性二是來自於安全邊際,也就是買入價格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巴菲特堅信,安全邊際是投資成功的基石,只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才能提供足夠的投資安全保障:「鋪設橋梁時,你堅持可承受載重量為3萬磅,但你只准許載重1萬磅的卡車通過。相同的原則也適用於投資領域」。
為什麼很多人經歷1999年這次網路股泡沫股災就虧得很慘甚至虧個凈光?
因為他們買股票時,根本不謹慎,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家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是多少,根本不知道安全邊際有多大,根本沒有什麼投資盈利的確定性,他們買入的理由,往往簡單的只有一個:這只股票在漲,看起來以後還會漲。
他們漲了就買,買了就漲,陶醉在快速賺錢的喜悅中,卻沒想到,一場股災就在等待著和他們算總賬。別看現在漲的荒,小心以後算總賬。
為什麼經歷多次重大股災巴菲特依然毫發無損?因為他非常謹慎,因為他從不打無把握之仗。
巴菲特始終牢記他老師格雷厄姆傳授的兩個基本原則: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第三是災後要耐心:
要等待真正的投資良機
天災之時,物價上漲,會有不少人想發一筆災難財。股災之時,股價暴跌,很多人急於抄底,也想發一筆災難財。
尤其是這兩年,中國股市每一次大跌後,不久就會大反彈,不但收復失地,還會漲的更高,有人還總結出了一條原則:大漲大賣,大跌大買。
如果真是這么簡單的話,那麼世界上到處都是百萬富翁了。
巴菲特有一隻股票華盛頓郵報,他持有了34年,上漲了128倍,如果按照上面這個原則,大漲一倍兩倍就賣了,怎麼會賺到後來的一百多倍呢?
巴菲特見過不少曾經輝煌的公司股票,股價一落千丈,如果大跌大買,只會越跌,甚至跌到後來,公司退市,破產清算,讓你賠個清光。要知道美國和中國不同,那些垃圾股可不會出面挽救重組的。
急於抄底,很可能抄到手的是一隻正在跌落的小刀,而且你抓到手的往往是刀刃,而很少是刀把。
回顧巴菲特在股災中的表現,你會發現,巴菲特根本不會急於抄底。相反他會非常耐心地等待等待再等待。
巴菲特在1969年美國股市大牛市來臨之前,就退出股市,沒想到1970年股市調整後又迅速反彈,1971年1972年股市繼續大幅上漲,巴菲特不為所動,繼續耐心等待。1973年,「漂亮50股」的股價大幅下跌,指數下跌近15%,市場搖搖欲墜。1974年10月初道·瓊斯指數從1000點狂跌到580點,到年底美國股市大跌26%以上,大盤兩年下跌40%,很多上市公司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美國幾乎每隻股票的市盈率都是個位數,這在華爾街非常少見,沒有人想再繼續持有股票,每個人都在拋售股票。巴菲特在股災中一直等待了兩年,等到市場極度悲觀,等到股市跌到所有人都恐懼時,他才重新回到市場,開始貪婪地低價買入,大賺一筆。
在2000年網路科技股泡沫破裂後,巴菲特一直忍了5年才重新大筆進入股市,巴菲特從來不會急於搶反彈,他要的不是短線投機的小利,而是長期價值投資的大利,因此他會耐心等待股市一跌再跌:「只有資本市場極度低迷,整個企業界普遍感到悲觀之時,獲取非常豐厚回報的投資良機才會出現」。

G. 巴菲特公司股票代碼

巴菲特公司股票代碼是:BRKA,BRKB,在NYSE上市。

巴菲特旗下的投資公司名叫:伯克希爾·哈撒韋。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由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創建於1956年,是一家主營保險業務,在其他許多領域也有商業活動的公司。其中最重要的業務是以直接的保險金和再保險金額為基礎財產及災害保險。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設有許多分公司,其中包括:GEICO公司,是美國第六大汽車保險公司;General R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家再保險公司之一。

(7)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NYSE:BRKA,NYSE:BRKB)唯一總部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的多元控股公司,旗下掌管多家子公司。

伯克希爾的經營核心為保險事業,包括物業、意外險、再保險、及特殊類保險。該公司過去廿五年來,以日益雄厚的資本及微乎其微的負債,平均每年為股東創造25%以上的價值成長。

伯克希爾旗下擁有許多截然不同的事業,則逐漸轉為企業全數股權的並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業務通過在公司佔有股份來實行,這些公司包括:美國特快郵遞公司、可口可樂公司、聯邦家庭貸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Gillette公司、華盛頓郵報公司。

H. 巴菲特巴菲特歷史上持有過哪些股票

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將一千萬股左右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股捐贈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計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慈善捐款。

(8)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巴菲特清倉IBM索羅斯增持金融股

13F數據顯示,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場上的持倉規模達到1889億美元,市值僅比前一個季度減少了22.2億美元。經歷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動,巴菲特不為所動,只是稍許減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後,巴菲特選擇了徹底放手,上季度還持有的200萬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認為,巴菲特投資IBM的時機並不好,這一筆投資並不能說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資。

I. FCC對美傳媒業的政策

FCC對美傳媒業的政策

美國傳媒如何並購網路媒體
——從紐約時報公司並購About.com網站談起

2005年2月21日,美國紐約時報公司宣布斥資4.1億美元收購Primedia出版公司旗下的About.com網站,表示收購後將不斷豐富其內容,藉此平台推廣和銷售公司更多的信息產品。此番收購使其在網路媒體領域的地位變得更加強大。①
近期,對網站情有獨鍾的絕非紐約時報公司一家,傳統媒體並購網路媒體的消息接連不斷,幾乎掀起了一輪並購熱潮。去年12月,華盛頓郵報公司收購了微軟旗下著名的在線觀點雜志Slate.com,雖然收購價格沒有公布,但據傳不低於2000萬美元;年底,道瓊斯集團又以4.63億美元收購了著名財經新聞網站Market-Watch.com;此外,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前不久也曾召集高管齊聚紐約,專門商討新聞集團的網路發展戰略。②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牽手」並非新鮮事。此前,最著名的莫過於美國在線(AOL)與時代華納公司的並購案。2001年1月,AOL與時代華納正式合並,交易金額高達1120億美元。可惜這場「世紀姻緣」沒帶來預期回報,2003年10月,公司被迫在名稱中放棄「美國在線」,改名為「時代華納」,從而宣告了這場並購案的失敗。③以此為代表的世紀之交的第一輪並購潮,終因網路業的泡沫破滅而消沉。那麼,時隔三四年後,網路媒體為何再度受到青睞呢?

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近期傳統媒體熱衷對網站的收購,其動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 從整體趨勢角度看,網路業重新回暖,倖存者價值凸現,投資者對網站贏利前景再度樂觀。
當前,在中國,以盛大、網路、第九城市等為代表的專業站點再度掀起第二輪網站上市熱潮,而新浪、搜狐、網易三家幾經跌宕起伏的門戶網站也正以穩固態勢保持業績的逐步增長。僅2003年,中國網路廣告的營業額達到2.3億元人民幣,網路游戲市場規模更高達13.3億元,這個數字兩倍於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④
日本打響了新舊媒體爭奪戰。日本著名網路媒體活力門最近大量購入富士電視台母公司「日本放送」的股票,並向美國雷曼兄弟公司融資。⑤美國在線最近也宣布,將提高2005年網路廣告的增長目標。2004年,該公司網路廣告銷售額約10億美元,而2005年,則預計銷售額增長幅度將高於美國整個在線廣告業預計增長率的20-25%。⑥
這些數字和事件均表明,歷經2000年前後的嚴峻考驗以及近兩年的優勝劣汰,全球網路業正處於重新回暖、再度勃興的大好時機。在這種背景和趨勢下,網路業再度激發投資者興趣便顯得不足為奇。許多倖存下來的站點,已經找到比較清晰的業務模式,擁有相對穩定的客戶和收益。如這次紐約時報公司收購的About.com,成立於1997年,是美國在線消費者信息行業的領先者,主要為客戶提供家居修理、汽車買賣、電影預告等資訊服務。該站點話題廣泛、內容豐富,健康、財經、食品、旅遊等幾乎應有盡有。而且,平均每月有2200萬人次瀏覽。⑦紐約時報公司不惜重金收購,顯然既看到了整個網路業的良性發展趨勢,也看到了這個網站比較好的獲利能力和發展前景。
2. 從運營戰略角度看,藉助收購網站,整合跨媒體資源,符合傳統報業公司多元化發展策略。
由於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逐步放寬對傳媒業的政策管制,以及多媒體時代傳媒業競爭加劇、壟斷加速的生態環境,美傳媒業越來越集中地呈現出兩大趨勢:集團化管理和跨媒體運營。多數報紙被歸入集團公司旗下,跨媒體運營促進了美國報業資源整合,幾乎所有媒體集團都在力圖整合電視、報刊、網路等資源,改善收入結構、增強競爭實力。
近年來,紐約時報公司也同樣堅定地實施著跨媒體戰略,探索多元化道路。該公司早期只有具有百年歷史的《紐約時報》及其附屬產業,後來開始收購兼並地方報紙,並逐步把業務范圍拓展到廣播、電視及網路。目前,公司已擁有19種報紙、一個電視網(下設8個電視台)、2家紐約廣播電台及40多個網站。2003年,紐約時報公司還與探索傳播有限公司合資開播數字有線頻道「探索時代頻道」。⑧
對類似紐約時報公司來說,跨媒體業務開拓的重要選擇便是網路,而進軍網路的策略不僅包括為原有報紙製作網路版,也包括直接收購網站來進行資本運作。如今,幾乎所有的美國報紙都有自己網路版,而且不少已經能夠贏利。2002年,《今日美國》報的網路版從每位訪問者身上年獲利為7.93美元,收入共達6.55億美元。同樣,《紐約時報》的網路版也很賺錢,NYTimes.com已成為網上最大的報紙品牌,2002年已有1600萬注冊用戶,並且以每月50萬的速度增長。該網站2002年創造利潤1600萬美元,2003年第二季利潤達430萬美元,2004年上半年又贏利1730萬美元。此外,時報公司下屬的《波士頓環球報》的網站boston.Com也成為全美訪問量最大的地區性網站。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紐約時報公司實施多元化、跨媒體戰略已多年,但公司收入結構比較單一,大部分收入仍來自印刷版《紐約時報》。以2002年為例,該公司收入近31億美元,其中報紙收入佔91%,廣播電視集團佔7%,數字時報佔2%。⑩除報紙業務外,電視業務和網路業務是紐約時報公司改善收入結構的兩大砝碼。但其投資電視的回報情況並不理想,如「探索時代頻道」雖已進入3500萬家庭,但收視率微乎其微,2004年10月份的數據顯示,僅有2.7萬名觀眾在黃金時段收看。這種情況下,為平衡業務收入、完善業務模式,紐約時報公司耗費巨資並購網站,自然被寄予了更大的厚望。
3. 從應對危機角度看,面對年輕讀者大量流失,收購網站有利於傳統報業公司變守為攻、減少風險。
隨著網路媒體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尤其近年來興起的博客站點,吸引了大量網民的注意力,傳統媒體的讀者群正在快速流失。美國報紙編輯協會前主席羅瑞·蓋格涅爾尼教授說:「讀報的美國人越來越少,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們紛紛轉向網路。」統計顯示,2004年美國成年人讀報比例已下跌到50%,每天看報的未成年人更只有39%;美國卡托研究所數字媒體研究中心主任亞當·瑟瑞也認為,大批網路博客和博客網站的出現正在徹底改寫新聞的採集和報道方式,網路媒體對美國受眾(尤其年輕人)的影響力可謂如日中天。
由於網路媒體大挖傳統媒體的牆角,傳統媒體不得不步步退縮。《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美國傳統大報幾乎都面臨著競爭加劇、讀者減少的壓力。2004年,《紐約時報》的日發行量由1993年鼎盛時期的117.6萬份下滑到了112.4萬份。與其被動受侵、不如主動出擊,作為應對年輕讀者流失的策略,傳統媒體此番再度「觸網」也多少有點顯得無奈。
此外,也有評論者指出,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美國報業巨頭近階段對網站的熱切投資都像「一場賭博」,換句話說,是想靠這種「兩面下注」的方式來避免損失、減少風險。再以紐約時報公司為例,其對About.com的收購的確代價不菲。目前,該公司股價已經從2002年年中的最高點53.80美元,一路下跌到37美元左右,股票市值縮水近31%。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級出版業分析師說:「這些數字十分危險。」 華爾街的分析家也一致認為,紐約時報公司2004年年報中的凈收入將會低至2.90億美元,比去年減少4%,比2001年的4.45億美元減少35%。在這種「緊巴巴」的情況下,付出4.1億美元的代價收購About.com,實可謂「不惜血本」——這個數字相當於About.com網站2004年收入的10倍、利潤的30倍左右。
綜合上述三點原因,盡管網路廣告的市場規模整體仍然較小,但其增長速度卻十分驚人,再加上傳統媒體廣告營收增長趨緩。這種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之間「此消彼長」的態勢,恰是導致美國報業再度青睞網路業的關鍵原因。

整合風險

美國報紙再度熱衷牽手網站,既沿襲了美國傳媒業跨媒體、集團化運營的傳統策略,又體現出IT業再度興起的環境中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不斷加快的融合趨勢。但是,筆者認為網站收購風潮背後仍然潛伏著巨大的投資風險。
對紐約時報公司來說,並購網站只是手段,整合資源才是關鍵。許多並購案的失敗原因,並非在於並購時對象選擇錯誤,而在於並購後雙方交流溝通不暢、無法留住重要員工、組織結構調整失效及忽略文化差異等。據悉,研究者比較一致地認為,企業成功的並購率通常只有34%。
總體上看,導致媒體並購失敗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品牌離散、人事爭斗、財務風險等四種(見下圖):文化沖擊指整合中並購雙方因企業文化的差異而難以融合;品牌離散指由於品牌多元化引起的結構性配置不合理,導致利益損失;財務風險側重於財務杠桿比例失當引發的償債能力風險,和資金鏈斷裂引發的支付能力風險等;而人事爭斗的集中表現往往是被並購企業的員工辭職,或形成心理落差而對工作熱情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以紐約時報公司為代表的美國報業公司要想將收購風險降到最低,在收購網站的過程中,事先必須謹慎選擇收購對象,事後必須進行成功的業務整合、資源整合乃至文化整合

J.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有哪些

報紙是當今世界不可或缺的歷史最長,影響最廣的大眾傳媒。美國的新聞業是發展較早的,也是發展比較好的,在業界有著重要的地位。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在全世界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報紙《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有時簡稱為「時報」(The Times)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日報,在全世界發行,有相當的影響力,美國高級報紙、嚴肅刊物的代表,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由於風格古典嚴肅,它有時也被戲稱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賈維斯·雷蒙德和喬治·瓊斯。

在新聞報道方面《紐約時報》將自己看做是一份「報紙記錄」,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除紐約當地的新聞外,《紐約時報》很少首先報道一個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報道一個事件的話,那麼這個報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都提供一份《紐約時報》索引,其內涵是《紐約時報》對時事的報道文章。 《紐約時報》享有可靠的新聞來源的聲譽。它的社論一般被認為是比較開通的。不過實際上它的社論是由許多不同的作者撰寫的,而他們的觀點則從左到右各不相同。
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該報寫到: 「今天我們發行紐約每日時報的首刊,我們打算在今後無限期內每天早晨(周日除外)發行一刊。」1957年,該報也在周日發行。周日版是《紐約時報》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聞報道外其中還包括許多專欄如食品、旅遊、藝術和其它文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