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代碼 » 信越半導體股票代碼
擴展閱讀
國金證券股票行情查詢 2025-07-29 16:17:51
中國名校排名 2025-07-29 16:16:11
消化酶 2025-07-29 16:03:44

信越半導體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 2023-03-15 04:17:33

『壹』 特色工藝龍頭華虹半導體業績創新高,稱支持國產材料與設備替代

在中國大陸晶元代工製造領域,如果將中芯國際稱為行業第一,那麼華虹半導體可以排名第二。中芯國際與華虹半導體這兩家晶元代工廠商,應該說是「中國大陸晶圓代工雙巨頭」。只不過,與頗受外人注目的中芯國際比較起來,華虹半導體的「存在感」確實要低一些。 作為中國大陸最大的特色工藝製程晶元代工廠,也是最大的功率器件代工廠,華虹半導體同樣被業界視為一傢具市場風向標的廠商。

華虹半導體是由華虹NEC與宏力半導體在2011年合並而來。華虹NEC成立於1997年,曾經主要是為NEC(日本電氣)開發、製造及銷售DRAM晶圓。2003年,華虹集團從NEC收回華虹NEC合資廠經營管理權,逐步停止 DRAM生產,並開始從事晶元代工製造業務。而上海宏力半導體於2000年底成立,主要從事計算機晶元、獨立NOR快閃記憶體、eFlash、 汽車 發動機控制器等產品製造。2011年12月,華虹NEC與宏力半導體合並,2013年10月,集團完成重組,構成了如今的華虹半導體。

簡單來說,華虹半導體聚焦於半導體特色工藝製程,主要工藝技術包括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邏輯及射頻、分立器件、模擬及電源管理、獨立非易失性存儲器,廣泛應用於電子消費品、通訊、計算機、工業及 汽車 市場。在實際應用中,處理器晶元和存儲晶元遵循摩爾定律,需要用到先進製程工藝,但是射頻、功率、感測器、模擬等器件則通過特色工藝製程進行生產。與先進邏輯製程工藝相比,特色工藝製程具備非尺寸依賴,工藝相對成熟,所需資本支出低,產品研發投入低等特點,同時產品生命周期也更長,種類更多。

1,華虹半導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報業績,無錫廠表現出色

當前,全球晶元缺貨漲價不斷發酵,多家半導體大廠相繼發布「創新高」的財務業績。繼中芯國際之後,華虹半導體也於8月12日交出了2021年上半年業績。據公司發布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華虹半導體的營收達6.51億美元,較2020年上半年增長52.0%;凈利潤7714萬美元,較2020年上半年增長102.3%。其中,在2021年第一、第二季度,華虹的收入分別為3.05億美元、3.46億美元。同時,公司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指引,預計收入約4.10億美元左右,有望再次創造單個季度收入新高。營收和凈利潤雙雙高增長,華虹可謂是迎來了半導體行業的「高光時刻」。

目前,在上海金橋和張江,華虹半導體建有三座8英寸晶圓代工廠(上海一廠、二廠和三廠),總產能已達到18萬片/月。其中,一廠和二廠的產能分別為6.5萬片/月和6萬片/月;三廠的產能為5.3萬片/月,估計後續還能增加1~2萬片/月的產能。值得補充的是,位於上海的一廠、二廠和三廠,由華虹半導體全資控股。一廠和二廠的工藝節點為1μm -95nm,主產智能卡、模擬器件、電源管理、功率器件和感測器等;三廠的工藝節點為0.25μm~90nm,主要產品包括微控制器、智能卡、消費電子產品和感測器等。至2021年第二季度,華虹半導體上海一廠、二廠和三廠的營收創出 歷史 新高,為2.62億美元,占該季度營收的75.7%。

華虹總裁兼執行董事唐均君表示:"對於三條8英寸生產線來說,本季度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個季度。8英寸平台營業收入創下2.62億美元的 歷史 最高。得益於平均銷售價格的提高和生產線效能提升,8英寸毛利率從2021年第一季度的27.3%提高到31.6%。貢獻凈利潤5130萬美元,占總收入的19.6%。我們將把握機遇,繼續做優8英寸生產線的工藝平台,8英寸生產線效益前景仍然看好。"

此外,華虹半導體還在無錫設有一座12英寸晶圓代工廠,工藝節點90nm及以下,當前主要產品為快閃記憶體、功率器件和CIS圖像感測器等。公開信息顯示,無錫廠由華虹半導體、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無錫地方政府設立的投資公司三方共同投資建設,華虹半導體目前合計持股51%。而華虹無錫基地總投資達100億美元,佔地約700畝。

截至2021年5月時,華虹無錫12英寸廠的產能已達4.8萬片/月,預計2021年底可望擴充至6.5萬片/月。 東方證券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認為,無錫廠在2022年中有望擴產至8萬片/月左右,成為中國大陸地區領先的12英寸特色工藝生產線,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條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生產線。東方證券稱,如果按照12英寸片平均銷售價格(ASP)1000~1200美元計算,那麼當華虹無錫的產能達8萬片/月後,可貢獻9.6~11.5億美元收入。從業務體量上而言,相當於再造一個華虹。報告還提到,在未來,當無錫基地項目完全建成後,華虹在無錫可望擁有三條12英寸生產線,總產能可能高達20萬片/月。 而華虹無錫廠的產能迅速爬升,同樣顯見於公司此次發布的財報。2021年第二季度,華虹無錫七廠在營收中貢獻佔比24.3%。而2020年第二季度,該數字僅為4.2%。

在此次業績說明會上,唐均君稱:"華虹無錫12英寸生產線第二季度營收達到8400萬美元,同比增長786.8%,環比增加54.0%,息稅折攤前利潤2990萬美元,較上季度增長208.3%。截至今年5月份,12英寸生產線月產能已達到4.8萬片,產能利用滿載。我們將穩步實現於今年年底達到6.5萬片的月生產能力。公司還將繼續加大投入,進一步擴大產能,不斷優化工藝布局,與產業鏈一起發展壯大。"

「無錫廠爬產非常快,大部分增長都是來自無錫。」唐均君表示,華虹無錫12英寸晶圓廠和上海三家8英寸晶圓廠的ASP均有所提升,並且預計ASP將繼續提升。「每個季度8英寸和12英寸晶圓廠的ASP都會有3~5%的提升,有望每年帶來超10%的ASP增長,且還會持續增加。」也正因此,華虹表示持續看好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預估收入可達4.10億美元左右,毛利率將介於25~27%。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也表示,因產能擴建以及交貨速度慢,供不應求的狀況至少將持續到年底或者2022年上半年,並預告2021年第三、第四季度的價格仍可能繼續往上走。華虹此次在業績說明會上,唐均君同樣表示,2021年下半年單價每季預計將增長3~5%,8英寸和12英寸單價情況保持樂觀。在此之前,包括三星電子、聯電在內的晶元代工廠商也已預告2021年下半年漲價的動作,業界預期接下來的第三季度晶圓代工價格有望進一步提升。

2,產能擴產加速,設備更需先行,華虹稱願意支持並導入國產半導體設備

晶元廠代工的價格季季漲,是因為整個半導體市場供需失衡不斷發酵。據市場分析機構海納國際集團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7月晶元交貨期較前一個月增加了8天以上,達到20.2周,是公司自2017年開始跟蹤該數據以來最長的等待時間。 若以此來看,全球晶元短缺問題正在持續惡化。

因而,各家晶圓代工廠紛紛下場拋出產能擴充計劃。全球第一大晶元代工廠台積電已經宣布,公司未來三年投入1000億美元,今年資本開支提升至300億美元;聯電公布35.8億美元投資案,擴充南科12英寸廠;三星將在2030年前增加對System LSI和Foundry業務領域的投資,投資總額擴大至約1516億美元;英特爾宣布多項擴產項目,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約200億美元新建兩座晶圓廠;中芯國際計劃,今年12英寸產線的月產能擴產1萬片,8英寸產線的月產能擴產不少於4.5萬片;安世半導體稱未來12~15個月內投資7億美元,擴大歐洲和亞洲產能;格芯宣布在新加坡園區建設新晶圓廠,擴大全球製造規模。

而華虹也於本次業績說明會上也已透露,無錫12英寸晶圓廠在今年底達成6.5萬片的月產能目標後,下一步的規劃是將整個一期的清潔室填滿,月產能達到9~9.5萬片,預計在明年年底進行設備導入。 「這部分產能一旦形成,產能利用率將很快填滿。」 唐均君還稱,華虹在無錫有一大塊土地,可能會在無錫建造三家類似的晶圓廠,如果需求持續會繼續擴建廠房。唐均君表示,無錫12英寸廠在2022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產能將比今年有兩位數增長,不過擴產進程還要受到半導體設備影響,「目前市場上擴產項目很多,設備交期較長,擴產進度主要是設備交期問題,如果設備交期短一點,擴產進度會更快一些。」

事實上,在各大晶圓廠來勢洶洶的擴產動作下,作為擴產計劃中最大一筆支出,半導體設備儼然成為了「香餑餑」,眾廠追搶,但跟隨整個產業鏈缺貨腳步,上游設備廠商同樣陷入缺料困境。 舉例來說,全球晶元檢測設備龍頭愛德萬(Advantest)測試設備所需的晶元采購愈發困難,平常設備交期為3~4個月,現在已延長至約6個月時間。此前國內半導體設備商芯源微也公告,公司「高端晶圓處理設備研發中心項目」所需的部分進口設備和材料無法正常、及時供應,該項目的設備采購以及安裝調試工作有所延緩,研發項目開展情況不及預期,公司擬將該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間調整至2022年3月31日。 再則,上游材料也同樣告急。 例如,此前市場消息稱,由於KrF光刻膠產能受限以及全球晶圓廠積極擴產等,占據全球光刻膠市場份額超兩成的日本供應商信越化學已經向國內多家一線晶圓廠限制供貨KrF光刻膠,且已通知更小規模晶圓廠停止供貨KrF光刻膠。

(我為 科技 狂整理)

『貳』 晶元的股票有哪些龍頭

一、龍頭股
龍頭股指的是某一時期在股票市場的炒作中對同行業板塊的其他股票具有影響和號召力的股票,它的漲跌往往對其他同行業板塊股票的漲跌起引導和示範作用;龍頭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地位往往只能維持一段時間。成為龍頭股的依據是,任何與某隻股票有關的信息都會立即反映在股價上。
二、晶元龍頭股
1、士蘭微(600198):晶元概念龍頭股。公司擁有多項核心專利技術,並參與承建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新一代移動通信無線網路與晶元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2、ST大唐(600460):晶元概念龍頭股。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全面掌握上述核心技術的晶元廠家。
3、ST丹邦(002618):晶元概念龍頭股。公司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從柔性材料到柔性封裝基板到晶元封裝組件等產業鏈的核心技術,為客戶提供設計、製造、服務的完整柔性互聯及封裝解決方案。
晶元概念概念股其他的還有: 左江科技、中穎電子、航錦科技、高德紅外、卓勝微、上海新陽、上海瀚訊、景嘉微、北京君正、海陸重工、航天發展、光弘科技等。
三、國產晶元龍頭股
A股半導體晶元相關的股票很多,能算得上龍頭的大部分都是市值比較高、發展比較好的企業。國產半導體晶元龍頭企業股票有比亞迪、中芯國際、韋爾股份、國電南瑞、卓勝微、TCL科技、三安光電、北方華創、中環股份、聞泰科技、長電科技、盛邦股份等,這些都能算得上是龍頭股票,具體的詳情看下面。

1、比亞迪(002594),目前市值4948億,比亞迪半導體主要業務覆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C,智能感測器及光電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擁有包含晶元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和下游應用在內的一體化經營全產業鏈。

2、中芯國際(688981),目前市值4292億,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而集成電路是指採用一定的工藝將數以億計的晶體管、三極體、二極體等半導體器件與電阻、電容、電感等基礎電子元件連接並集成在小塊基板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備復雜電路功能的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封裝後的集成電路通常稱為晶元。

3、韋爾股份 (603501),目前市值2474億,公司主營業務為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IC等半導體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被動件(包括電阻、電容、電感等)、結構器件、分立器件和IC等半導體產品的分銷業務。

4、卓勝微(300782),目前市值1362億,公司主營業務為射頻前端晶元的研究開發與銷售主要向市場提供射頻開關射頻低雜訊放大器等射頻前端晶元產品並提供IP授權,應用於智能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

5、TCL科技(000100),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收購天津中環電信息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其主要資產為「天津中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權「中環半導體」核心業務為半導體矽片材料和光伏材料及組件。

6、三安光電(600703),公司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研發與應用,以砷化鎵、氮化鎵、碳化硅、磷化銦、氮化鋁、藍寶石等半導體新材料所涉及的外延片、晶元為核心主業,產品主要應用於照明、顯示、背光、農業、醫療、微波射頻、激光通訊、功率器件、光通訊、感應感測等領域。

7、聞泰科技 (600745),聞泰科技在收購合肥廣芯LP財產份額中已出資金額為58.50億元,且通過合肥中聞金泰債務融資支付對價10.15億元本次交易擬支付對價為19925億元合計支付26790億元對應取得裕成控股的權益合計比例約為79.98%(穿透計算後)。而裕成控股持有安世集團100%的股份安世集團持有安世半導體100%的股份。安世半導體是中國目前唯一擁有完整晶元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的大型垂直半導體(IDM)企業。

8、北方華創(002371),公司從事基礎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主要產品為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設備、混合集成電路及電子元件。公司作為承擔國家電子專用設備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骨幹企業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傢具有8英寸立式擴散爐和清洗設備生產能力的公司。公司的戰略定位是以集成電路製造工藝技術為核心不斷培育集成電路裝備的競爭能力,向集成電路、太陽能電池、TFT-LCD和新型電子元器件等領域作產品拓展。

9、中環股份(002129),中環股份在電子級半導體矽片領域為國內行業的領頭企業,在市場佔有率和技術方面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公司主導產品電力電子器件用區熔單晶矽片綜合實力全球第三僅次於日本信越和德國瓦克。國內主要分立器件供應商大部分為公司客戶。

『叄』 半導體板塊暴漲5%,千億巨頭拉漲停,發生了什麼

A股風格突然發生改變,權重抱團股、金融股和周期股等全線轉弱,超大資金進行炒作光刻機、半導體等暴漲,千億巨頭突然漲停,主要發生以下三件事。

第一:受到市場消息刺激,由於日本信越化學KrF光刻膠產能受限以及全球晶圓廠積極擴產等,占據全球光刻膠市場份額超兩成的信越化學已經向國內多家一線晶圓廠限制供貨KrF光刻膠,且已通知更小規模晶圓廠停止供貨KrF光刻膠。

半導體是科技股的核心資產,半導體股票在科技股當中明顯強於其他概念股,不如晶元、光刻機、5G等等相關科技股的表現,明顯是弱於半導體的表現。

總之要清楚股票市場漲跌都是有原因的,半導體突然集體暴漲,千億市值的股票都能強勢封板,這背後必然是有巨大資金在炒作的。股市風格會改變,板塊會輪動,希望投資者們要清楚這一點,市場風格不可能一成不變的。

『肆』 信越集團在世界500強企業內嗎

不是,日本信越(Shin-Etsu)公司創立於1926年9月,總部位於日本東京,擁有員工16500人.2002財年①公司銷售額達64.6億美元,凈收入為5.71億美元;資本開支總計6.8億美元,其中研發投資高達2.35億美元.信越股票市值排名第5,2002財年市場價值達到172.52億美元,僅次於拜耳公司,位於液化空氣公司之前.但不在世界五百強內

『伍』 半導體有哪些股票

半導體相關的股票很多,能算得上龍頭的大部分都是市值比較高、發展比較好的企業。國產半導體晶元龍頭企業股票還有比亞迪、中芯國際、韋爾股份、國電南瑞、卓勝微、TCL科技、三安光電、北方華創、中環股份、聞泰科技、長電科技、盛邦股份等,這些都能算得上是龍頭股票,具體的詳情看下面解釋:
1.比亞迪(002594),目前市值4948億,比亞迪半導體主要業務覆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C,智能感測器及光電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擁有包含晶元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和下游應用在內的一體化經營全產業鏈。
2.中芯國際(688981),目前市值4292億,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而集成電路是指採用一定的工藝將數以億計的晶體管、三極體、二極體等半導體器件與電阻、電容、電感等基礎電子元件連接並集成在小塊基板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備復雜電路功能的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封裝後的集成電路通常稱為晶元。
3.韋爾股份 (603501),目前市值2474億,公司主營業務為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IC等半導體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被動件(包括電阻、電容、電感等)、結構器件、分立器件和IC等半導體產品的分銷業務。
4.卓勝微(300782),目前市值1362億,公司主營業務為射頻前端晶元的研究開發與銷售主要向市場提供射頻開關射頻低雜訊放大器等射頻前端晶元產品並提供IP授權,應用於智能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
5.TCL科技(000100),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收購天津中環電信息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其主要資產為「天津中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權「中環半導體」核心業務為半導體矽片材料和光伏材料及組件。
6.三安光電(600703),公司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研發與應用,以砷化鎵、氮化鎵、碳化硅、磷化銦、氮化鋁、藍寶石等半導體新材料所涉及的外延片、晶元為核心主業,產品主要應用於照明、顯示、背光、農業、醫療、微波射頻、激光通訊、功率器件、光通訊、感應感測等領域。
7.聞泰科技 (600745),聞泰科技在收購合肥廣芯LP財產份額中已出資金額為58.50億元,且通過合肥中聞金泰債務融資支付對價10.15億元本次交易擬支付對價為19925億元合計支付26790億元對應取得裕成控股的權益合計比例約為79.98%(穿透計算後)。而裕成控股持有安世集團100%的股份安世集團持有安世半導體100%的股份。安世半導體是中國目前唯一擁有完整晶元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的大型垂直半導體(IDM)企業。
8.北方華創(002371),公司從事基礎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主要產品為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設備、混合集成電路及電子元件。公司作為承擔國家電子專用設備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骨幹企業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傢具有8英寸立式擴散爐和清洗設備生產能力的公司。公司的戰略定位是以集成電路製造工藝技術為核心不斷培育集成電路裝備的競爭能力,向集成電路、太陽能電池、TFT-LCD和新型電子元器件等領域作產品拓展。
9.中環股份(002129),中環股份在電子級半導體矽片領域為國內行業的領頭企業,在市場佔有率和技術方面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公司主導產品電力電子器件用區熔單晶矽片綜合實力全球第三僅次於日本信越和德國瓦克。國內主要分立器件供應商大部分為公司客戶。
以上這些股票都涉及半導體相關的業務,其中比亞迪還是新能源汽車龍頭股票、聞泰科技屬於通訊行業,A股國產半導體晶元龍頭企業股票還是很多的,炒股看好幾只股票就可以了。

『陸』 信越化學,什麼是信越化學

什麼是信越化學
作為高科技材料的超級供應商,信越集團不斷地提供著最尖端的技術和產品,其半導體硅、聚氯乙烯等原材料的供應在全球首屈一指。
為了確保高品質產品的穩定供應,信越集團自行生產主要事業的主原料—金屬硅,從而確立了從原料開始的一貫式生產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信越集團作為世界一流的供應商,在有機硅領域中,滿足著客戶各種各樣的需求。目前信越集團製造的高性能有機硅產品多達 4000 多種,現已廣泛應用於電子、電氣、汽車製造、機械製造、化工、紡織、食品工業以及建築工程領域,並在所有產業方面提供了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柒』 李東升的「陽謀」

「新能源材料(矽片)全球TOP1,新能源組件全球TOP3,半導體材料(矽片)全球TOP5」。

8月17日,站在TCL新動能戰略發布會演講台上,63歲的李東生為中環股份(002129.SZ)定下全球新目標。一個月前,他掌舵的TCL 科技 (000100.SZ)以109.7億元競購中環集團100%股權,並將後者核心上市公司之一中環股份收入囊中。這也意味著,TCL 科技 將成為中環股份的第一大股東,後者從國企變身民企。

當天,李東生亮出TCL 科技 的三大引擎: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新能源及半導體。而中環股份便是其發展新能源及半導體的重要主體。

一手新能源,一手半導體。李東生又將帶領中環股份駛向何方?「TCL 科技 的業務與中環股份的業務高度契合、互補協同性比較大。另外,我們看好企業的管理基礎、實力,特別是經營管理團隊。入股中環後,我們將加大資源的投入,助力中環發展。」李東生向《中國經營報》等媒體如是表示。

對壘「光伏一哥」

中環股份要實現在新能源材料(矽片)稱雄的目標,就不得不直面與「光伏一哥」隆基股份(601012.SH)的競爭。

有意思的是,2020年3月疫情期間,李東生和隆基股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還同時出現在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企業發展與並購重組中心舉辦的洞見講堂活動上,探討疫情下全球供應鏈新變局。彼時TCL 科技 尚未浮出中環集團混改「水面」,面對李東生,李振國還以「東生大哥」相稱。如今,話音剛落,兩者轉身就變成了「對手」。

事實上,中環股份與隆基股份之間的交鋒由來已久。

中環股份與隆基股份並稱為單晶矽片龍頭。不同的是,隆基股份專注於光伏領域,已經建構了從矽片、電池組件到光伏電站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而中環股份在光伏領域的垂直一體化尚不明顯,當下其矽片業務突出,並不斷加碼組件環節。

在光伏矽片方面,中環股份與隆基股份基本占據了全球矽片產能的半壁江山。2019年底,隆基股份單晶矽片產能達到42GW,出貨65.48億片;中環股份單晶矽片合計產能33GW,銷售量51.44億片。近幾年,兩家企業競相擴產:隆基股份規劃矽片產能2020年底達75 GW,中環股份到2023年整體規劃矽片產能達85GW。

2019年以來,中環股份覬覦全球組件地位的野心漸顯,其參與競拍東方環晟(後更名環晟光伏)並最終持股77%。據《能源》雜志報道,作為中環股份控股子公司環晟光伏目前擁有2GW疊瓦組件,到明年下半年產能將達到15GW,並有可能在2023年擴張至20GW。

不過,光伏咨詢機構PVinfoLink於8月17日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組件出貨排名表明,目前中環股份與其他同行企業相比仍存在差距。從排名上看,位居榜首的仍是晶科能源,隆基股份次之,隨後是天合光能、晶澳 科技 等企業,其中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出貨量均超7GW。

顯然,在光伏領域,目前隆基股份似乎略勝一籌,這在經營業績上也進一步得到佐證。截至2019年底,隆基股份營收328.97億元,凈利潤55.57億元;同期,中環股份營收168.87億元,凈利潤9億元,其中,新能源板塊營收154.39億元,占營收比重91.43%。而市值方面,中環股份超700億元,而隆基股份已破2000億元大關。

不過,在不少人看來,中環股份和隆基股份的不同或差距似乎更多是體制原因。「從我個人38年的國企半導體行業的經歷來看,深刻體會到體制機制是發動機。」中環股份總經理沈浩平認為,TCL將賦能未來的中環半導體,助力中環半導體,就是賦體制機制的能。

李東生也表示,「在原有的地方國有體制下,中環股份能夠和各種所有制競爭保持一種競爭力,這非常難得。」

盡管與「光伏一哥」存在差距,但在光伏技術等方面,沈浩平卻充滿自信。2018年沈浩平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在光伏領域,2002年以來沒有什麼重大技術,主要圍繞單晶的。所有的重大創新全是我們(中環)創造的,沒有一個不是。」

這種緊張態勢在2020年下半年光伏漲價潮中也有表現。7月以來,光伏上游價兇猛,隆基股份被指「吃相難看」。而形成較大反差的是,中環股份卻公開報價比隆基股份低0.22元/片。這被業界解讀為兩家企業「暗戰」。

半導體「全球追趕」

相比光伏新能源板塊,中環股份的半導體業務剛迎來黃金發展期。目前中環股份半導體業務佔比低,其2019年半導體矽片(營收10.97億元)佔比僅6.5%。

半導體矽片屬於半導體產業鏈的上游環節,是最為關鍵的半導體材料。不過,從全球競爭布局上看,前五家供應商日本信越半導體、日本勝高 科技 、中國台灣環球晶圓、德國Siltronic和韓國SK Siltron,已佔據全球半導體矽片市場90%以上份額。中國大陸矽片製造企業中環股份與滬硅產業U(688126CN)較為靠前,但市場佔比僅徘徊在2%上下。

摩爾定律驅動下,目前全球主流半導體矽片尺寸已迭代為8英寸和12英寸。而在中國大陸,僅有少數幾家企業具備8英寸半導體矽片的生產能力,12英寸半導體矽片主要依靠進口。

2017年以來,全球半導體迎來5G/AI/IoT所驅動的新一輪增長周期和第三次產業轉移浪潮,中國半導體矽片市場需求進一步增長。這一年,我國大陸矽片製造商開始打破壟斷,並逐漸建立起可商業化的產品。

彼時,中環股份重點推進半導體矽片產品結構的戰略升級。2017年12月,中環股份與無錫市政府下屬投資平台、矽片製造設備商晶盛機電共同組建中環領先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環領先半導體」),並在無錫建立8英寸、12英寸大矽片項目,共建半導體大矽片產業鏈。

事實上,受益於晶元國產化浪潮,國內大矽片市場需求規模將進一步增長。2019~2020年,中環股份也進入快速擴張期。

2019年1月,中環股份擬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5.57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50億元,用於8~12英寸半導體矽片生產線項目、補充流動資金。截至2020年8月12日,中環股份已完成發行認購。

不僅如此,中環股份還有意在大矽片供應鏈上進行布局。2020年7月,中環股份出資2億元參股中芯聚源發起的專項股權基金聚源芯星基金,而後者作為戰略投資者認購了中芯國際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的戰略配售。

資料顯示,目前中環股份半導體8英寸矽片已經量產,並通過大量客戶驗證,12英寸已經積極送樣,正穩步導入量產。按照規劃,中環股份的目標為8英寸105萬片/月、12英寸62萬片/月。

沈浩平公開表示,中環股份希望實現8英寸矽片全球前三,12英寸全球前五的目標。

中環股份的產業戰略規劃是做全球綜合門類最全的半導體材料供應商。沈浩平比喻,「我們要既能給麥當勞提供薯片也能為中國菜提供各式各樣的配料。」在他看來,這可能是中環股份走向未來更好的一個捷徑,或者風險更小的路徑。

這一目標在李東生看來也是現實的。他認為,現階段要「上坡加油,追趕超越,擴展產業規模競爭力。」同時,TCL 科技 將加大資源投入,助力中環股份發展,總投資超過60億元,包括建立高端半導體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