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科精準是上市公司嗎
是。
華科精準是一家成立於2015年的創新智能醫療設備公司,公司主要聚焦於神經外科領域創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哪扮,已拆液經上市且已上市的產品包括國家首款創新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SR1、世界首創的3D結構光手術機器人SR1-3D、新一代神經外科手術導航產品等。
華科精準(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醫用機器人李御灶技術和智能醫療產品創新的公司,位於北京中關村高端醫療器械園。
㈡ 叫什麼醫療設備
「醫療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人體的儀器、設備、器具、體外診斷試劑及校準物、材料以及其他類似或者相關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計算機軟體;其效用主要通過物理等方式獲得,不是通過葯理學、免疫學或者代謝的方式獲得,或者雖然有這些方式參與但是只起輔助作用;其目的是疾病的診斷、預防、監護、治療或者緩解;損傷的診斷、監護、治療、緩解或者功能補償;生理結構或者生理過程的檢驗、替代、調節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維持;妊娠控制;通過對來自人體的樣本進行檢查,為醫療或者診斷目的提供信息。
醫療器械,讀音:[yī liáo qì xiè]
造句:
1、我們醫院有最先進的醫療器械。
2、科技的發展促使著醫療器械不斷更新,人們生病的治癒率也越來越高。
背景:
醫療器械行業涉及到醫葯、機械、電子、塑料等多個行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知識密集、資金密集的高技術產業。而高新技術醫療設備的基本特徵是數字化和計算機化,是多學科、跨領域的現代高技術的結晶,其產品技術含量高,利潤高,因而是各科技大國,國際大型公司相互競爭的制高點,介入門檻較高。即使是在行業整體毛利率較低、投入也不高的子行業也會不斷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出現,並從中孕育出一些具有較強盈利能力的企業。因此行業總體趨勢是高投入、高收益。
常用醫療器械類型:
家庭保健器材:疼痛按摩器材、家庭保健自我檢測器材、血壓計、電子體溫表、多功能治療儀、激光治療儀、血糖儀、糖尿病治療儀、視力改善器材、睡眠改善器材、口腔衛生健康用品、家庭緊急治療產品;家庭用保健按摩產品:電動按摩椅/床;按摩棒;按摩捶;按摩枕;按摩靠墊;按摩腰帶;氣血循環機;足浴盆;足底按摩器; 手持式按摩器、按摩浴缸、甩脂腰帶;治療儀;足底理療儀;減肥腰帶;汽車坐墊;揉捏墊;按摩椅;豐胸器;美容按摩器;
家庭醫療康復設備:家用頸椎腰椎牽引器、牽引椅、理療儀器、睡眠儀、按摩儀、功能椅、功能床,支撐器、醫用充氣氣墊;制氧機、煎葯器、助聽器等
家庭護理設備:家庭康復護理輔助器具、女性孕期及嬰兒護理產品、家庭用供養輸氣設備;氧氣瓶、氧氣袋、家庭急救葯箱、血壓計、血糖儀、護理床
醫院常用醫療器械:外傷處置車、手術床、手術燈、監護儀、麻醉機、呼吸機、血液細胞分析儀、分化分析儀、酶標儀、洗板機、尿液分析儀、超聲儀(彩超、B超等)、X線機、核磁共振等
新型醫療器械
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院校的科技成果也迅速的轉化出成果.一些新型場家生產的專利產品也出現在市場.包括一些家用和醫院常用的設備.例如醫用外傷處置車等.
東莞泰杉科技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不錯的醫療器械代加工生產廠家:網頁鏈接
㈢ 醫療機器人巨頭「達芬奇」在中國會遇到哪些對手
原文在這里
醫療機器人分為外科手術機器人、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和護理機器人。這幾天,我重點了解了外科手術機器人領域,總體的感覺是,國內醫療機器人的市場很大,而國內的好公司不太多,但也有了天智航這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公司。而對一些上市公司給自己貼「機器人」的標簽,則需謹慎。
達芬奇在中國滲透率4.3%
在外科手術領域,手術醫療機器人有明顯的優勢:病人出血少,康復快,醫生培訓時間短。外科手術將從「切除」進入「修復」時代。因此,未來幾年,手術醫療機器人應該會在中國快速普及。
談到這一領域,首先要提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在1999年出品的「達芬奇」,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前列腺等各種手術。網路上有一個視頻,達芬奇把一粒葡萄的皮精緻地縫合,令人驚嘆。
達芬奇在美國的醫院市場滲透率已高達47%,美國有4974家社區醫院,已裝2344台達芬奇。滲透率47%。
2014年底,達芬奇在全球已有3473台設備,2014年全年的收入21.3億美元,凈利5.1億美元,公司市值也已高達500億美元。
2014年,達芬奇的收入構成包括:新賣設備6.3億美元;耗材10.7億美元;年服務費4.3億美元(每台每年10-17萬美元)。這一收入模式也成為全球其他醫療機器人公司典範。
而在2000年,達芬奇的收入在2000萬美元左右,虧損1800萬美元。
解放軍301醫院於2006年開始引入達芬奇,做了很多例手術。現在301醫院有6台達芬奇。
不過,達芬奇每台的價格在2000萬元人民幣左右,同時加上耗材和服務的費用。一般的醫院也負擔不起。到2015年第三季,中國達芬奇46台,中國有三甲醫院1079家,滲透率為4.3%。從另一角度看,這也表明中國的醫療機器人產業還大有可為。
除了達芬奇,國際上的醫療機器人品牌還有:以色列Mazor Robotics的脊柱機器人;法國Medtech的神經外科定位機器人;美國Curexo的關節機器人;美國Mako的關節機器人。
北航天智航在國內領跑
總體而言,國內的醫療機器人還在起步階段,與達芬奇差距很大。同時手術機器人國產化已在開始。
國內在手術機器人方面比較好的有:哈工大思哲睿、北航天智航、天津大學妙手機器人。
1、北航天智航
天智航主要在骨科領域,骨科手術不涉及內臟,較易模式化,適合機器人。天智航(834360)已在新三板掛牌。
手術機器人屬於第三類醫療器械。需臨床驗證才可獲得許可,獲得許可的時間是2-5年。天智航產品源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京積水潭醫院合作 完成的 863 項目成果。天智航於2010 年 2 月獲得了骨科機器人產品注冊許可證(國食葯監械准字[2010]第 3540188 號)。這是我國第一台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機器人產品。公司也因此成為全球第五家獲得醫療機器人注冊許可證的公司。
目前已經在北京積水潭醫院、301 醫院、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自貢 市第四人民醫院、北京市海淀醫院、北京市昌平區醫院、新疆克拉瑪依市中心醫 院、鶴壁市人民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得到應用。
天智航財報2014年收入3800萬元,虧損1270萬元。
2、哈工大思哲睿
思哲睿是一家研發微創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的企業,思哲睿公司總經理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杜志江教授。今年5月,博實股份以1億元人民幣入股思哲睿20%股份。
3、天津大學妙手機器人
2014年,天津大學研製成功「妙手A機器人系統「。該系統主要用於腹腔微創手術。去年4月,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在國內率先採用「妙手S」機器人,先後為3位患者進行了胃穿孔修補和闌尾切除。
A股「機器人概念股」水份不少
國內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紛紛給自己貼上「機器人「標簽,與醫療相關的主要有:楚天科技(300358)、博實股份(002698)海思科(002653)。不過從以下三家的情況看,博實股份的基礎較好,而楚天科技與海思科只是有一點點機器人概念而已。
(1)楚天科技
楚天科技與國防科大合作外骨骼康復機器人,三年後推出樣品。
(2)海思科
海思科斥資1050萬美元認購以色列醫療器械公司MST的部分股份,MST的機器人系統叫「Autolap」,主要用於腹腔手術。海思科獲得了Autolap在中國15年的銷售代理權。
(3)博實股份
博實股份是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產業化基地,哈工大是我國機器人技術勢力最強的院所,2013年11月,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研製的「微創腹腔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通過國家「863」計劃專家組的驗收。
博實股份1億元參股哈工大「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及智能器械項目「(思哲睿)20%股權,預期2016-2017年推出新品。
㈣ 與清華大學唐傑合作的上市公司
清華大學唐傑主要與兩指和敗家上市公司合作,分別是網路集團(Bai Inc.)和騰訊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imited)。網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搜索引擎,與清華大學唐傑的合作涉及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領域。騰訊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棚扮互聯網社交媒體和在線游戲平台,與清華大學唐傑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社交網路唯顫智能、社交網路分析等領域。兩家公司均與清華大學唐傑在科技領域有著深度的交流和合作,為科技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㈤ 融資30億,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故事怎麼講
雷鋒網消息,近日,上市公司微創醫療發布公告,旗下微創(上海)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微創醫療機器人」)已完成總額30億元(人民幣)融資。其中15億人民幣來自直接增資,另外15億來自微創股權轉讓款,並引入了包括高瓴資本、北京磐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貝霖資本、天津遠翼元福、易方慧達創業投資(廣東)合夥企業在內的多家戰略投資者。
本輪投資完成後,微創醫療機器人的估值掘段將達到225億元,將仍為公司的附屬公司。
微創醫療的官網顯示,其總部位於中國上海張江科學城,已上市產品300餘個,覆蓋心血管及結構性心臟病、電生理及心律管理、骨科與軟組織修復、大動脈及外周血管疾病、腦喊羨血管與神經科學、內分泌管理等生命 科技 、外科及醫療機器人,泌尿、婦科、呼吸、消化,醫美及康復醫療、體外診斷與影像等十大業務集群。
作為眾多業務線中的一員,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對象,和它的名字一樣——微創傷外科。
微創醫療機器人主要 探索 靈巧機器人、智能控制、信息感測等領域的技術,提供以腔鏡手術機器人、關節手術機器人、三維電子腹腔鏡為代表的多科室一體化智能微創傷手術產品。
2015年,微創醫療機器人成立,旗下有幾款核心產品。
作為輔助工具,「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是由圖像台車、患者手術平台、醫生控制台組成的,可以為醫生提供了立體真實反應解剖位置。手術器械優化人體力學,可以在狹窄空間中充分施展高靈活運動能力。
「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則是面向骨科醫生的「拿不穩,截不準,看不到」等3大難題。微創醫療機器人創始人孫洪斌表示,「鴻鵠」已經獲得國家批准,進入綠色通道,接下來將會擴大產品的量化生產,建立自己的全鏈條產品線。同時,與戰略合作方擴大市場規模和核心競爭力。
融資在很大程度取決於所在賽道的未來想像力,醫療機器人正是如此。
據雷鋒網了解,按照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分類,醫療機器人可分為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四大類,主要用於傷病人員的手術、康復、救援和轉運。
其中,手術機器人大類包括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矯形外科機器人系統、神經外科機器人系統、可操縱的機器人導管、及其他臨床手術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包括幫助護士進行輸液、配葯、體檢、情緒撫慰的機器人。
整體來看,康復機器人占的比重約為41%,輔助機器人為17%,手術機器人為16%。
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表示,醫療機器人是目前國內機器人市場最有發展前景的領域。未來,應用機器人最多的領域或不再是 汽車 行業,而是醫療行業。
國內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也在快速增長。當前,我國醫療機器人占服務機器人領域比重已經達到了約30%,2019年國內市場規模達到了約40億美元。
另外,國內醫療機器人及其核心技術也在監管層面不斷獲批。
從國內看,通過CFDA認證的醫療器械產品主要包括:天智航的骨科醫療機器人(2010,國內最早);安翰醫療的膠囊機器人;三壇醫療的激光定位系統;Remebot推出的「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2018)。
以「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為例,它採用手術治療帕金森綜合症方法稱為腦深部電刺激術,需要將毫米粗細的電極,精確植入到患者丘腦底部猶如花生米大小的特定神經核團內,對靶點定位的精準性要求極高,且只有在特定的部位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精度1-2mm。
龐大的 社會 需求和產品表現的不斷成熟,也滿足了人們對醫療機器人行業的期待。
從市值角度看,目前微創醫療市值是568.49億人民幣。上述提到的天智航發展迅猛,8月18日,天智航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截止到9月11日,天智航的市值也達到了292.49億元。
此外,博實股份的參股公司思哲睿醫療主從一體式手術機器人已完成型式檢驗,目前處於臨床啟動階段;微創腹腔手術機器人系統目前進入型式檢驗階段。
雷鋒網了解到,2018年,成立於德國慕尼黑的思靈機器人也在醫療和工業製造領域布局。據36氪報道,在醫療方面,思靈機器人可以應用於骨科、神經外科、腔鏡、康復理療等許多醫療場景,搭載思靈機器人自研的「機器大腦」和操作系統,可以適應手術機器人末端的不同功能,同時保障安全性。
該產品已經拿到國內相關醫院及醫療類機器人公司的訂單鄭散拍,預計可以在明年通過醫療認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融資的一個關鍵角色——高瓴資本。
高瓴資本是醫療賽道的大玩家。擅長投資消費、TMT、企業服務、醫葯四大領域的高瓴資本,在今年大舉進軍醫療 健康 產業。23億元獨家全額凱萊英定增、12億元領投華蘭生物、11億元定增凱利泰。
有數據統計,2005年創立以來,高瓴資本已在全球醫療 健康 產業累計投資160餘家企業,國內企業100家,海外企業60家,上面提到的思靈機器人也是高瓴資本的跟投項目之一。
今年,高瓴資本宣布正式成立高瓴創投,首期規模100億元,專注於投資早期創業公司,並將生物醫葯及醫療器械作為重點覆蓋的領域之一。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表示,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已經到了寒武紀階段,即大爆發階段,各種各樣的物種全部出現,這些現象背後,既有監管的原因,也有市場經濟的原因。「我們是堅定的重倉大 健康 大醫療行業,我們在這個行業已經投資了1200億人民幣。」
可以看到,國內的醫療機器人行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無論是機器人本身的技術還是醫護人員對醫療機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產業發展環境,都還在培育的過程中。
而且,隨著產、學、研、投等幾大要素的相互帶動,醫療機器人與人工智慧5G網路、AR/VR等前沿技術的交叉融合,醫生、患者與機器人之間的交互水平會進一步提高,並對數據、物體和環境等有更精準的感知。
但是,正如天智航自己所說的那樣,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業務,存在產能利用率較低、研發周期長、市場開發尚存有不確定性、研發費用均未資本化、未來將承擔大量資本性支出的情況,未來盈利時間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在產品實現規模化銷售前,公司需要持續進行投入。
除此之外,機器人進入臨床手術尚處於起步期,增進醫院、醫生、患者對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認知程度尚需一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