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量化交易系統可以用到股票上嗎
當然可以,而且是任何交易者都可以使用量化交易技術,股票交易數據是很容易採集的,就是分析起來比較麻煩,如果題主是職業散戶,美股研究社更建議使用一些軟體炒股輔助,策略炒股通主要對有量化思路但又沒有編程能力的散戶非常試用。它量化了所有股票數據數據,而且還提供多因子策略模型供用戶建立自己的策略,通過手機點選就能實現,非常好用。
B. 量化交易的從業者,痛點有哪些
痛點1:好的量化交易投研工具
目前市場上好的量化交易平台不多,大多數只是作為投研學慣用得平台,真正能保證 安全和實盤的真心不多,現國內高端的量化交易平台能夠實現高質量的清洗數據、策略開發、回測、模擬以及能夠實盤僅有少數,掘金量化交易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痛點2:基於歷史數據回測
由於量化策略是基於歷史數據分析的,基礎的量化模型在設計之初都是經過至少三年以上的歷史走勢追溯,即構建量化模型的投資周期都是長線的。量化因子的互相作用及平衡也是基於長期的,短期市場的波動盡管會對量化因子產生影響,但短期影響並不會在長期投資中產生決定性因素。一旦當前市場表現和過去出現較大差別,那麼,基金業績表現肯定就會不好。
痛點3:策略同質化現象嚴重
當前的公募市場上,很難見到精妙的、具有獨特競爭力的量化策略,不少策略趨同,大量相似量化策略的登堂入室,讓其收益回歸平均甚至難以達到平均水平。
一些基金為了避免出現持倉過於集中在中小創的情況,它們會把大盤股強制配進去,做成一個中性策略,該做法可有效降低單一風險,使得在風格切換中,避免凈值大幅回撤,但代價當然也是整體預期收益降低,比如在中小創風口來臨時,採用這種方法的基金業績就會遜色很多。
當然,在策略貧乏的市場環境中也有量化基金守正出奇,闖出了一片新天地,上投摩根阿爾法就是典型代表。在今年風格驟變的行情中,該基金以近 19% 的收益率領跑主動型量化基金,其秘訣就在於:採用了啞鈴式投資技術,同步以 " 成長 " 與 " 價值 " 雙重量化指標進行股票選擇。這樣一來,就克服了單一風格投資所帶來的局限性。
啞鈴式投資技術 ( Barbell Approach ) 是目前國際市場上較為成熟的一種投資方法,其基本操作思想在於同時投資於兩類風格差異較大的產品,構建的投資組合具有兩種產品的某些優點,同時能夠迴避某些市場波動帶來的損失。
當前,不少基金公司已經意識到,變則通,不少機構正在動態調整量化策略。拓展策略的延展性、修改量化因子等,已經成為不少量化產品的選擇。
痛點4:受策略局限性的制約
目前,市場上的公募量化基金普遍採用的是阿爾法策略,有效的套利、做空等多策略都不能靈活運用,這導致量化基金策略偏向於做多。而私募量化基金,因其策略的多樣性,使其更容易適應市場變化。
此前,股指期貨 " 松綁 " 所傳遞出的信號,從中長期看,對量化基金來說絕對是利好。而隨著資本市場未來上市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將有效解決股市單邊市的問題,量化策略可配置的品種也將越來越豐富,屆時量化投資或將大有可為。
作為市場相對成熟的美國,導致近期量化策略,尤其是 CTA 策略 " 失效 " 的主因究竟又是什麼?對沖基金 Quest Partners LLC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 Nigol Koulajian 給出了答案。他表示:" 已經適應了這個市場環境的 CTA 在越來越傾向於長期交易,它們的持倉規模在增大,並且很多投資者運用的是同樣的策略,一旦出現趨勢逆轉,對市場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C. 股票量化交易有用嗎哪一家做的比較好
現在市面上的量化交易APP大多是分析軟體,真正能夠直接參與交易的很少。相對於人性操作來說,量化交易刨除人性,做計劃之內的事情。真正意義上實現價值投資,比純人為的追漲殺跌要好很多。
我用過的殼子量化這個軟體還是不錯的,他裡面有多個模型,可以自己選擇。針對新人,裡面支持模擬,可以先使用模擬盤體驗一下量化交易帶來的不同。
D. 如何建立一個股票量化交易模型並模擬
研究量化投資模型的目的是找出那些具體盈利確定性的時空價格形態,其最重要手段的概率取勝,最重要的技術是概率統計,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市場行為心理。那麼我們在選擇用於研究的參數時,也應該用我們的經驗來確定是否把某技術參數放進去,因為一般來說定性投資比較好用的參數指標對量化投資同樣適用。
量化投資區別於傳統定性投資的主要特徵在於模型。我打個比方,我們看病,中醫與西醫的診療方法是不同,中醫是望、聞、問、切,最後判斷出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基於中醫的經驗,主觀定性程度大一些;西醫就不同了,先要病人去拍片子、化驗等,這些都要依託於醫學儀器,最後得出結論,對症下葯。中醫對醫生的經驗要求非常高,他們的主觀判斷往往決定了治療效果,而西醫則要從容得多,按事先規定好的程序走就行了。量化投資就是股票投資中的西醫,它可以比較有效地矯正理智與情緒的不兼容現象。
量化投資的一般思路:選定某些技術指標(我們稱之為參數,往往幾個組成一組),並將每一個參數的數據范圍進行分割,成幾等份。然後,用計算機編程寫出一段能對這些參數組對股票價格造成的影響進行數據統計的程序,連接至大型資料庫進行統計計算,自動選擇能夠達到較高收益水平的參數組合。但是選出這些參數組後還不能馬上應用,因為這里涉及到一個概率陷阱的問題,比如說,有1到100這一百個數字放在那裡,現在讓你選擇,請問你選到100的可能性是多大?是的,就是1/100,如果較幸運你選到了100並不能說明你比別人聰明,而是概率的必然。所以,在進行統計時要特別關注統計的頻率與選出的結果組數量之間的關系。在選出符合要求的參數組後我們還應留出至少三年的原始市場數據進行驗證,只有驗證合格後才能試用。
量化投資原始數據策略:我們選用96年後的市場數據,因為96年股市有過一次交易政策改革(你可以自己查詢了解一下),為了不影響研究結果我們不採納96年以前的數據進資料庫。
量化投資研究的硬設備:高計算性能電腦,家用電腦也可以,不過運算時間會很長,我曾經用家用電腦計算了三個月時間才得到想要的數據。
統計方法:可以選用遺傳演算法,但我在這里陪大家做的是比較簡單的模型,所以採用普通統計方法就可以了。
用於量化研究的軟體:我採用的是免費的大型資料庫MYSQL,ASP網路編程語言,以及可以設置成網路伺服器的旗艦版WIN7操作系統。
E. 網上投資公司招聘的股票交易員操盤手都可靠嗎,懂得請多說下。謝謝。
一般的股票交易員操盤手招聘渠道很多,網上招聘也是一種,其實重點是在操盤手的面試過程比較復雜,而且淘汰機制比較嚴
F. 量化期權投資經理有前途嗎
量化投資這個東西比較小眾,據說國外是主流,不過這個說法最近我比較懷疑,因為好像大家對「量化交易」這個詞理解不太一樣,比如做市商,那可能都是通過程序來完成交易對沖,這個可能和我們說的量化交易不是一回事。
再說回來,目前股票量化很難做,因為不是T+0,期貨要好做不少,但是我知道的比較少人去做,而期權,目前國內商品期權和個股期權加在一起才4個品種(我假設你是做國內的交易,並且都是場內期權),從我實盤來看,商品期權的流通量還是很低,這就會導致你不斷撤單改價,也就會影響你的滑點,最終你交易下來,恐怕和你模擬的結果差別很大。
另外個問題是手續費,如果按照期權金的比例來算,期權的手續費真是相當高了,尤其是個股期權,所以這個會導致你短線模型基本沒法做。
但是從我個人來看,我認為期權是比較合適做量化交易的,這里涉及的因素比較多,遠遠比期貨股票復雜,這點來看是適合量化交易的,只是在這么小的水池裡,是不是要搞這么復雜,我就不好說了。
沒在證券公司干過,不知道一般是否有這種職業位置配置,所以上面我只能說說我對這個交易本身的看法了。
你要是有啥這方面的信息也希望分享一下,大家都了解了解。
G. 量化交易員是策略研發要求高還是交易要求高
在整個量化交易策略的研發流程當中,買和賣是最為基本的量化交易策略組成部分,而這個部分的設定主要與收益情況相關。這里所說的相關,具體分為兩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總體的關聯性,即基於買點、賣點的選擇,買賣策略應該得到一個正的整體收益。另一種則來自於對交易資產未來收益的判斷、或者說預測,即判斷交易資產的未來收益為正時,就買入資產;判斷交易資產的未來收益為負時,則賣出或賣空資產。實際操作中,這兩種關聯關系的情況可能更為復雜一些。有的時候,買和賣的具體操作也可能受到風險方面設置的影響,例如為了限制單次交易的最大損失而採取止損之類的操作時,用於清倉的買賣設置就會相應的變動,這也是作者將風險和買賣用虛線相連的原因。不過在大部分情況下,買賣這一最為基本的組成部分還是與收益的關系最大,研究者也應該在研發這一個組成部分時,著重考慮收益情況的具體影響。
對量化交易策略風險的控制可能會影響到量化交易策略中的買賣設置,但是在更普遍的情況下,風險這一因素主要影響的是交易倉位的設置。當然,前提條件還是需要買賣策略的總體收益為正,在這樣的條件下再結合倉位的設置,才能夠在合適的風險水平下取得達到要求的收益。通過對交易資產具體倉位的調整,交易者可以比較直接的控制單次交易以及整個交易策略的風險水平。例如在滿倉交易的情況下,定量的判斷了當前交易的風險之後,覺得風險過大無法承受,那麼最為直接的處理方法就是在滿倉的基礎上相應的降低倉位的大小。在倉位降低之後,對於整體資金而言風險也就隨之降低了。由於倉位本身具有量化、直觀的特性,因此當交易者希望將風險處理到一個特定的水平時,調整倉位是一個比較方便的手段。
需要說明的是,前面已經提到了買和賣是量化交易策略最為基本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倉位的設定是根據買賣決策和風險兩個因素共同形成的,不建立在買賣之上的倉位選擇是空洞沒有意義的。此外還有一個更為極端的情況,倉位的正確設定有助於進一步優化策略的整體收益,之後要介紹的凱利公式的意義正在於此。在圖1中由買賣到倉位的箭頭,實際上可以看作是收益、買賣這一個整體部分指向倉位的箭頭。不過在實際使用中,凱利公式所導出的倉位設定往往過於偏激,超過正常風險控制下的最高倉位值,因此倉位仍然與風險的關系更為緊密。
在圖1這個較為鬆散的量化交易策略研發流程中,交易成本是和買賣以及倉位具有同等地位的組成部分。在實際操作中,就是首先基於對收益和風險的判斷得出合適的買賣和倉位選擇,然後在買賣和倉位共同組成的量化交易策略當中考慮交易成本,也就是在建立倉位和退出倉位等操作中扣除所需要承擔的交易成本。隨後再次判斷該量化交易策略所代表的收益和風險情況,只有這兩個因素仍然在接受范圍之內,才能確認這是一個可行的量化交易策略。雖然最後用來執行的組成部分只有買賣和倉位,但是交易成本作為對量化交易策略的一個實際化修正,也是策略研發流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上面提到的對量化交易策略收益和風險情況的判斷,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評價問題。一個最為重要的參考依據應該是策略在整個交易過程中的凈值走勢,通過對策略凈值走勢的分析,就可以建立起該量化交易策略運行情況的全面判斷。但是凈值走勢本身由於細節過多,因此無法簡單的用來進行策略之間的橫向對比。這時就需要精煉凈值走勢中所包含的信息,選取合適的部分形成量化的評價指標,從而進行量化交易策略的進一步判定。就作者看來,評判一個策略的標准中最重要的仍然是策略在整個交易過程下的收益情況,一個負收益的量化交易策略根本無需考慮其風險即可排除。而當收益為正時,再結合風險的度量進行具體的取捨,就可以直觀的給出量化交易策略是否合格的評判標准了。作者心目中最重要的風險指標是策略凈值的回撤水平,在後面的案例分析中也會重點查看回撤的結果。
於此同時,一些量化交易策略在進行收益和風險情況的判斷時,僅僅針對策略自身的凈值走勢進行研究是不夠的,給出一個合理的基準來進行對比往往是更為有效的判別方法。例如後面的案例中會涉及到的量化選股策略,當交易選擇僅限為對具體的股票進行持倉,而不考慮空倉或者賣空時,選取一個特定的基準進行對比就會是一個更為有效的判別方法。這主要是由於量化選股策略的倉位始終為多頭,因此不論如何配置,策略所持倉位都含有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所提到的市場成分。而選股策略本身的意義在於選擇更好的股票、不在於獲取市場收益,因此將市場走勢作為對比、或者在策略收益中剔除掉市場成分就是一個更合理的做法。
上述所有的操作,都需要建立在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之上,在量化交易領域當中一般稱之為回溯測試,或者簡稱回測。所謂回溯,也就是將交易的過程在歷史數據上復現一遍,這裡麵包含了一個假設,即歷史數據在量化交易策略中展現出的樣本特徵在未來的交易中依然存在,否則回溯測試就失去了意義。關於這一假設的分析其實在諸多技術分析著作中均有涉及,一般被稱為「歷史會重演」,這里不再繼續展開。不同於傳統技術分析的是,量化交易策略的研發過程更加深入具體,在涉及到策略的參數設定、模型設置等具體問題時,需要採用數量化的方法、也就是最優化等技術手段進行解決。例如如何設置買點和賣點可以使得相應的總體收益最大等等,都是很典型的最優化數學問題,那麼找到合適的最優化技術和演算法並加以應用,就能夠確定量化交易策略的最終形式,用以進行實際交易。
圖1中所展示的是一個較為鬆散的一般性框架,用來總領性的說明量化交易策略的基本研發流程。在具體的策略研發過程中,這個框架經常會因為具體研發設置和策略設置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例如當量化交易策略的主要作用不是在時間軸上選擇具體的買賣時點,而是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對多個資產進行選擇和配置時,圖1中的一些說明就顯得有些含混不清。量化選股策略就是這一類策略中最為常見的形式,因此這里在整體框架不變動的情況下,針對圖1進行了文字上的調整,用以說明量化選股策略的運行框架與研發流程。當然,使用選股策略的框架體系來處理多個資產甚至多個策略的挑選、配置也是可以的,在不復雜的情況下只需要稍作聯想即可。
買賣和倉位雖然是更為通用的說法,但是更適合於描述擇時策略,放在選股策略的研發框架中會顯得比較突兀,因此圖2將買賣換成了選股,倉位則換成了配比,這樣更容易讓讀者領會該研發流程的含義。實際上,對於每一期的選股而言,如果選擇了原先沒有倉位的股票,那麼對應的操作就是買入該股票,如果已經建倉的股票沒有被選入這一期的股票池,那麼對應的操作就是賣出該股票。而配比則是在買賣的基礎上,通過倉位大小的變化來實現具體配置。因此,選股和配比實際上可以算作是買賣和倉位選擇的特殊情況,只是這種說法更為貼合量化選股策略本身。
略有不同的,是風險在量化選股策略研發流程中的具體含義。由於選股策略的倉位操作涉及到多個股票之間的配比問題,因此這里的風險不僅包括單支股票的風險,也涉及到多支股票之間的風險程度,後一種風險一般採用股票收益之間的相關性來進行描述。例如在一般性的最優投資組合理論當中,經常使用協方差矩陣來刻畫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水平。雖然從實際情況來看,相關性這一度量方式與風險的直觀感受之間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多資產環境下,一般都將資產間的相關性視為風險的來源之一,這是一個偏學術的、約定俗成的做法。
上面的例子是針對選股策略進行的文字上的變動,實際上量化交易策略研發流程的變化更多來自於各個研發組成部分不同的結合方式。而不同的結合方式,對應的是策略研發過程中不同的目標和需求。例如圖1所介紹的鬆散的研發流程,是在確定好買賣行為和倉位設定之後,再針對實際交易中所產生的交易成本進行二次測試。這樣的做法雖然簡便易行,但是忽視了交易成本本身對於收益的影響,以及更進一步對於買點和賣點的影響。因此,在確定買賣設置的步驟中就考慮交易成本的影響,應該是一個更貼近於實際的研究框架。圖3給出了相應的流程刻畫,如圖所示,在判斷收益因素時,同時考慮交易成本對於收益的影響,從而優化出更為實際的買賣設置。再根據相應的風險控制,結合買賣點的選擇,得出最後的倉位設置。在確定了買賣和倉位這兩個部分之後,就獲得了一個完整的量化交易策略。
圖4給出了一個更緊湊、更貼合實際操作的量化交易策略研發流程。在該流程中,買賣和倉位的設置是同時作為參數進行優化的,優化的目標函數也進行了唯一化,即量化交易策略的風險調整後收益。而在確定需要優化的目標函數時,交易成本也如同上一個研發流程一樣同時被考慮進去,從而保證買賣和倉位優化結果的准確性。毫無疑問,相較於上面所涉及到的研發流程、特別是圖1中較為鬆散的研發流程,該量化交易策略研發流程的各個組成部分更為緊密,因此在優化過程中所產生的與實際操作的偏離也就越小,買賣和倉位設置的准確度也就更高。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如果想參照這一流程進行研發,那麼就需要比較強的計算能力,數據量的大小也要達到一定要求,同時優化方法和目標函數的設定要能夠同時覆蓋買賣和倉位的所有參數,因此往往也只有極為簡單的策略思路可以採用這樣的流程框架進行研發。
在實際的量化交易策略相關工作中,研發只是整個工作流程的一部分,還有兩個組成部分需要著重強調。基於此,圖5在圖1所示的研發流程的基礎上給出了一個更為完整的工作流程。如圖所示,需要增加的部分包括處於研發過程之前的數據准備工作以及處於研發過程之後的策略執行工作。這兩項工作與前面所論述的研發流程具有很強的邏輯關聯性與內在依賴性,三者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整體,基本上可以涵蓋量化交易策略具體工作的絕大部分內容。
首先論述數據准備的工作,循著圖5中的箭頭可以看到,在量化交易策略的整體工作中,既要為研發過程准備相應的研究數據,也要為策略執行准備相應的實時數據。在研究數據方面,由於尋找合適的量化交易策略需要不斷重復研發流程,因此對於數據的要求更偏重於准確性和覆蓋能力。同時,對數據的清洗和轉換也是一項重點工作,在大部分的數據科學研究、包括量化交易策略的研發當中,數據特徵的合理抽取對於整體效果提升的重要性有時甚至要高於精巧的模型,當然很多時候數據的轉換和模型的構造是相互融合的,針對具體情況應當採取具體的分析和處理。而在策略執行數據方面,則更應該關注於數據獲取的及時性。至於數據的清洗和變換,只需要完全復制研發得到的量化交易策略下的數據准備工作即可。另外,為了保證數據的及時性,最終進行的數據清洗工作對時間消耗存在一定的要求。
然後討論策略執行的工作。策略執行,是在量化交易策略研發完成之後,最終產出實際效能的組成部分。執行時應該遵循盡量貼近研發完成的量化交易策略的原則,與量化交易策略所確定的買賣、倉位等設置盡可能的保持一致,這樣才能最真實的反映出前面量化交易策略的研發結果。同時,策略執行的結果也可以用來反向支持具體的研發流程,通過對策略執行所得到的收益、風險情況的判斷,實時的重新進行研發,對量化交易策略進行修改,從而使得策略能夠及時的得到現實的反饋,增強自身的穩健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後面將要介紹的推進分析是一種模擬策略執行的回溯測試技術,讀者可以在運行推進分析時有限度的了解到量化交易策略實際執行時的種種狀態。
H. 作為量化交易對沖基金的基金經理,你最不可能招聘以下哪種員工
你的單選在哪裡的》都沒有看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