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貝萊德中資美元債基金能買么
貝萊德中資美元基金可以買,貝萊德基金可以在螞蟻 財富、天天基金、私募排排網等第三方網站上購買貝萊德基金的投資門檻並不高,但貝萊德的平均分紅都還可以,可以看出其投資平均門檻不高。
拓展資料:
1、貝萊德集團背景:
貝萊德集團又稱黑岩集團,不同於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基金之一的黑石集團, 貝萊德集團(紐約證券交易所:BLK是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集團。集團總部位於美國紐約,通過其遍布美國、歐洲與亞洲的辦事處為客戶提供服務。
2019年9月30日,貝萊德集團增持匯豐控股近7558萬股,取代平安資管,重新成為匯豐控股最大股東。[1]
企業簡介 貝萊德集團(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BLK)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不同於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基金之一的黑石集團。貝萊德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市。貝萊德集團代表全球各地的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管理資產,提供種類繁多的證券、固定收益、現金管理與選擇性投資產品。除此之外,貝萊德集團還面向數量不斷增長的機構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投資系統外包與財務咨詢服務。
2009年12月,該公司收購巴克萊全球投資者,鞏固了其作為全球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在世界上的位置。截至2011年6月,該公司所管理資產超過36,500億美元。 貝萊德為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提供服務,其中包括北美,歐洲,亞太和中東地區。集團在達拉斯,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普林斯頓大學,威爾明頓,倫敦,蘇黎世,巴黎,法蘭克福,聖保羅,東京,香港,台北,北京,悉尼,迪拜,以及世界其他各城市設有辦事處。貝萊德現擁有約10,100名員工,其中包括700多名世界各地的投資專業人士。
2、貝萊德集團合並事件:
合並事件 貝萊德集團和美林證券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MER)在2006年2月15日宣布已經達成協議合並美林證券公司的投資管理業務、美林投資管理公司(Merrill Lynch Investment Managers,MLIM)和貝萊德集團來成立一家新的獨立企業,這家企業將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管理將近一萬億美元的資產。美林證券公司的股權比例為49.8%,其在合並公司里的表決權比例則為45%。新公司將會以貝萊德公司為名稱進行經營,並且由獨立董事佔多數的董事會進行管理。 合並企業將能夠提供全系列的資產、固定收益、現金管理與選擇性投資產品,在美國以及美國以外市場中均擁有強大的零售與機構渠道。其在18個國家中擁有超過4,500名員工,在包括美國、英國、亞洲、澳大利亞、中東與歐洲在內的主要市場中均設有大型機構。 交易已經得到了兩家董事會的批准,預計將在2006年第三季度完成。
3、貝萊德集團高管背景、
為了確保管理的連續性以及能夠為兩家企業的客戶提供高水平的服務,貝萊德公司首席執行官 Laurence D. Fink將會擔任合並企業的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而Ralph L. Schlosstein則將會繼續擔任總裁兼董事。美林投資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Robert C. Doll將會擔任董事會副主席、首席全球資產信息官兼私人客戶經營委員會主席。在得到董事會批准之後,Doll先生們與貝萊德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兼資產組合管理負責人預計將會成為合並企業的董事會董事。美林證券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和美林證券公司全球市場與投資銀行總裁預計將會代表美林證券公司出任董事會董事。
B.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電子公司
1、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三星電子,是三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韓國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及電子組件製造商,亦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公司。2017年,三星電子在Interbrand全球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六位,連續第六年進入世界品牌前十強。
截至2016年3月,三星電子共有156家子公司,其中包括在韓國17家、美國33家、歐洲41家、中東與非洲地區13家、亞洲(除韓國和中國大陸外)22家以及中國大陸30家。2015年,三星電子旗下17種產品的市佔率位居全球第一,居全球企業之首。
2、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台灣所說的「鴻海科技集團」即大陸所說的「富士康科技集團」。成立於1974年,鴻海科技集團是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類電子)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國際集團,集團旗下公司不僅在台灣、香港、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更囊括當前台灣最大的企業、捷克前三大出口商、大中華地區最大出口商、2015年美國財富雜志全球企業排名第31名,及全球3C代工服務領域龍頭等頭銜。
3、日立(HITACHI)
日立(HITACHI),是來自日本的全球500強綜合跨國集團,1979年便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日資企業的事務所。日立在中國已經發展成為擁有約150家公司的企業集團。
事業領域涉及能源系統、保障人們安全舒適出行的鐵路等交通系統,運用大數據進行創新的信息系統,以及通過健康管理、診斷、醫療技術等提供健康生活的醫療保健等等。
4、索尼(SONY)
索尼公司是源自日本的跨國綜合企業,以研製電子產品為主要事業,經營領域橫跨消費電子產品、專業性電子產品、電子游戲、金融、娛樂及養老院等,擁有全世界的品牌知名度。
其最早前身為1946年5月創立的「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由擁有技術研發背景的井深大與擅長公關、營銷的盛田昭夫共同創辦。總部位於東京都港區港南的索尼城(Sony City)。
5、松下(PANASONIC)
Panasonic的中文為「松下」(早期叫National,1986年開始逐步更改為Panasonic,2008年10月1日起全部統一為Panasonic)由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自1918年松下幸之助創業,發展品牌產品涉及家電、數碼視聽電子、辦公產品、航空等諸多領域而享譽全球;
該企業品牌躍入《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松下於2012年10月31日宣布2012財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合並最終損益(按照美國會計標准)預期從盈利500億日元下調為虧損7650億日元。
6、LG電子(LG Electronics)
LG電子(LG Electronics)是在消費類電子產品、移動通信產品和家用電器領域內的全球領先者和技術創新者,擁有雇員84,000多名,分布在全球81個分支結構在內的112個網點。
LG一直致力於提升LG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實現盈利增長最大化。LG電子尤其注重在移動通信產品和家庭娛樂產品領域實現可持續的盈利增長,以鞏固其在IT行業的領先地位,同時LG也會提高家用電器、空調和商用解決方案的市場佔有率。
C. 中國在海外投資方式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模式比較分析
一、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一些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目的並不是在東道國設立生產基地或研發中心,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國際營銷機構,藉此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和網路,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境外貿易性企業占境外企業總數的55%,這些貿易性企業中有相當數量是國內主辦企業的海外營銷機構。這說明到目前為止,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最主要的模式。
中國最大制葯企業三九集團的海外投資基本上屬於這種模式。三九集團的製造基地和研發中心等均在國內,海外公司主要是營銷機構。自1992年以來,三九集團先後在香港、俄羅斯、馬來西亞、德國、美國、南非、新加坡、日本、中東地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營銷公司。這些營銷公司作為三九集團在海外的窗口,擔負著讓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了解三九產品,開拓三九產品海外銷售市場的重任。海外營銷公司的發展壯大,使三九集團產品的市場由單一國內市場逐步演變成為全球性市場。另外,福建福耀集團、天津天獅集團、中糧集團、中化集團和中技集團等企業的海外投資也主要是為了建立本企業的海外營銷網路,也屬於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具有其優點和制約條件,其中優點表現為:一是企業通過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目標市場,有利於擴大出口規模。二是在此種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直接擴大產品出口,通過直接掌控海外銷售獲得流通領域的可觀利潤,還能直接了解市場信息。三是「國內生產、國外銷售」的做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於中國企業具有吸引力,因為導致中國生產的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勞動力充裕等因素有可能會保持較長時間。四是對於部分大企業而言,設立海外營銷渠道,有利於其通盤考慮進出口和國內外市場,通盤考慮國內外可利用資源,實施其全球發展戰略既推動出口也尋找進口贏利的好機會,真正做到國際化經營。五是從宏觀經濟角度看,還能夠為國家出口創匯,並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還存在一定的制約條件,即採用這種投資模式主要是銷售走出去了,企業的生產、采購和研發等並未走出去,因而容易遭受國外包括反傾銷在內的各種貿易壁壘的限制,所以企業需要適當增強這方面的應對能力。
二、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是指我國有些企業通過在境外建立生產加工基地,開展加工裝配業務,以企業自帶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投資為主,經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後就地銷售或再出口到別的國家和地區,藉此帶動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由於適合我國目前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近年來日益成為企業海外投資的一種重要模式。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12月底,經商務部批准和備案設立的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已達490家。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國內企業主要集中在技術成熟和生產能力過剩的紡織服裝、家電、輕工、機械和原料葯等行業。
近年華源集團境外加工貿易投資的規模已接近3億美元,起到了示範和龍頭作用1992年誕生於上海浦東新區的華源集團,是以紡織業為支柱產業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紡織業面臨的是國內市場萎縮、生產能力過剩,而在國際市場上又不斷受到以出口配額和保障措施等為主要形式的貿易壁壘的限制。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華源集團拋棄單純依靠出口佔領海外市場的傳統做法,另闢蹊徑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先後在塔吉克、尼日、墨西哥、加拿大和泰國等地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加工基地並合理利用原產地規則,有效繞過國外貿易壁壘,規避反傾銷,拓展了海外市場,並帶動和擴大了國內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出口。華源集團在墨西哥和加拿大設立了兩個紡織企業,利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規定的貿易區成員國境內生產的棉紗或纖維製成的紡織品享有免稅、免配額的優惠政策,擴大了對北美尤其是美國的棉紗和面料產品出口。
此外,深圳康佳集團、珠海格力集團和江蘇春蘭集團等企業的海外投資也多屬於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的最大特徵是兩個互動即投資與貿易的互動和對外經濟貿易業務與國內經濟的互動。通過對外投資帶動和促進外貿出口第一個互動;通過對外投資與出口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是第二個互動。這些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開拓國外市場、帶動出口,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境外加工貿易投資模式的第二個特徵是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主要方式是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開展加工裝配業務,以企業自帶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投資為主,經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後就地銷售或再出口到別的國家和地區。
採用這種投資模式的企業一般是我國技術成熟國內生產能力過剩的紡織服裝、家電、輕工、機械、原料葯等行業的製造業企業,投資集中在亞、非、拉和前蘇聯東歐國家等發展中國家與地區。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條件是企業國內生產能力過剩,但其產品在國外又有市場。
企業採取境外加工貿易模式開展海外投資,首要的優點是可以將成熟的技術設備和過剩的生產能力搬遷到市場銷路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這樣就能夠使企業過剩的生產能力繼續發揮作用,繼續獲得收益。其次,採用這種投資模式,主要是以國內的技術、設備、原材料、零配件等實物作為出資物,另外再加小部分外匯資金,可以節約外匯支出,符合一些企業的實際需要。第三,企業採取境外加工貿易模式開展海外投資,還能夠合理地利用原產地規則,規避和突破各種貿易壁壘,有效拓展海外市場。
三、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是指我國某些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不論是採取綠地投資方式還是採取跨國並購投資方式均堅持在全球各地樹立自主品牌,靠長期的投入培育自主的國際知名品牌,靠消費者認同自己的品牌來開拓海外市場。
該模式以海爾集團為代表。海爾集團在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過程中,始終以創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為核心目標。早在20世紀80年代,海爾集團總經理張瑞敏就提出了「創海爾世界知名品牌」的戰略。1998年後海爾全力實施國際化戰略,使海爾成為國際化的海爾,讓海爾由中國名牌成長為世界名牌。
海爾集團在海外投資辦廠時,堅持打海爾的牌子,中方投資方是海爾,企業的名字是海爾,生產和銷售的產品是海爾牌的。由此看來,海外投資不僅是海爾佔領國際市場的手段,更是其創立世界名牌的有效途徑。海爾賦予了海外投資新的功能和含義。海爾採用的「先難後易」策略是由海外創牌模式決定的:海爾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台上份量最重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靠質量讓當地消費者認同海爾品牌,取得當地名牌地位然後靠品牌優勢以高屋建瓴之勢進入發展中國家。海爾在美國、歐洲實施設計、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戰略,正是為了在歐美國家樹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進而讓海爾成為世界名牌。隨著一個個本土化的名牌崛起於世界各地,海爾實施的創世界名牌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價值評估機構之一的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報告揭曉,中國大陸只有海爾集團一家入選,排在第95位。
在海外自主創牌投資模式的主要特徵十分明顯,一是企業海外投資無論採取綠地投資方式還是跨國並購方式,其核心目標之一始終是創立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二是採取「先難後易」策略,其中有兩層含義:即採取該模式的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採用先難後易的策略,如海爾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有份量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靠質量讓當地消費者認同海爾的品牌取得當地名牌地位後,再靠品牌優勢進入發展中國家;同時,採取該模式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的道路也是先難後易的,即先到發達國家建廠而後再向發展中國家擴展。由於創自主品牌定位很高,所以企業在跨國經營的初期註定要經歷較長的困難期,之後品牌才能逐漸被消費者認識、認知和認同,才能打開局面。二是「先有市場,後建工廠」,如海爾先通過出口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等海爾的品牌被當地消費者認同、佔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後再投資建廠。
海外投資自主創立品牌的模式有其優點和制約條件。從優點來說,首先,這種海外投資模式屬於「厚積薄發」型,雖然開始階段起步艱難面對的成敗風險大,但一旦打造出世界上知名品牌,就能在國際投資和生產中處於產業鏈的高端,就能獲得超額利潤,就可以不再為國外跨國公司打工,從而為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和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其次該模式將樹立統一自有品牌和本土化戰略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例如,為了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市場的不同需求,海爾在堅持統一自有品牌的前提下實行設計、生產和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發展戰略。
從制約條件來看,這種海外投資模式具有相當的挑戰性。首先它要求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和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擁有具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品牌同時還需要國內投資企業有熟諳國外當地市場情況的專業人才來成功地打造和管理品牌。因為,到海外去辦企業已經有一定的難度,而在那裡林立的名牌之中創立自己的品牌就更難,而要將一個有待樹立和打造的品牌在當地塑造成知名品牌真是難上加難。這要求國內投資企業起點要高,在目前條件下,中國大部分企業不具備這些條件。其次,這種海外投資模式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國際知名品牌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是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積累起來的,需要進行長期大量的品牌投入,應當說品牌的價值實際上是品牌投入的回報。那麼,海外企業既要進行生產投入,又要進行品牌投入,由於進行雙重投入,短期效益肯定要受到影響。
四、海外並購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並購品牌投資模式是一種與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迥然不同的投資模式,它是指通過並購國外知名品牌,藉助其品牌影響力開拓當地市場的海外投資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一是「買殼上市」,即先收購國外當地知名品牌這個「殼」,然後藉助這個「殼」對產品進行包裝,獲得或恢復當地消費者的認同,快速進入當地市場。二是由於所並購的多是經營不善或破產的海外公司現成的知名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銷售渠道,所以該模式省去了海外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廣的時間與費用。三是該模式適用於具有一定資金基礎、信譽較好、有能力收購和駕馭海外知名品牌的大型企業。
海外並購品牌模式,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投資模式。2002年9月,中國TCL集團下屬的TCL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其新成立的全資附屬公司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收購了具有113年歷史、在德國和歐洲有廣泛的基礎、號稱「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百年老店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的主要資產,其中包括「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爾)等著名品牌的商標權益。繼收購德國施耐德之後TCL集團又於2003年7月花費幾百萬美元間接收購了美國著名的家電企業戈維迪奧(Govedio)公司,這次收購是一次全資收購。戈維迪奧公司是一個做錄像機、DVD等視像產品的渠道公司,一年的銷售額約2億多美元。並購美國戈維迪奧公司後,TCL集團仍計劃在美國市場繼續使用戈維迪奧品牌銷售彩電、碟機等產品,努力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借外國品牌開拓海外市場,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營銷策略。
中國企業目前在國際競爭中的最主要優勢是成本優勢和產品優勢,最差的是品牌優勢,通過海外投資並購一些國外知名品牌,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實現三個優勢的結合,有利於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
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那些具有得天獨厚品牌優勢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時不投入太多的資金,而多以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或採取特許加盟與連鎖經營等其他方式進行拓展。採用該模式開展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目前為數不多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同仁堂。
中華老字型大小同仁堂已有33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今已成為一家現代化的大型中葯企業。同仁堂的品牌譽滿海內外,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其品牌優勢得天獨厚。目前,同仁堂商標已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理了注冊登記於續,並在台灣進行了第一個大陸商標的注冊;同時同仁堂的產品已經暢銷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仁堂在中國擁有300多家零售和專營葯店,在海外也成立了l0多家公司或葯店,是2002年全國出口創匯最多的中葯企業。顯而易見,同仁堂的知名品牌已成為同仁堂集團開展跨國經營的特有優勢。同仁堂的海外投資,無論是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還是採取獨資、特許加盟、連鎖等其他方式,都注意把「同仁堂」這個中華老字型大小的金字招牌向海外輸出,拓展海外市場。同仁堂的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與前面分析的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不同,後者是一邊「走出去」一邊進行創牌活動,而前者則是在往外「走」時已經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比較成熟的品牌。
採用這一模式的前提條件是企業需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而這正是當前中國大多數企業的「軟肋」。因此,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還不具備採用這一模式的條件。但是,伴隨著中國企業爭創名牌進程的加速,相信在一定時期以後這種模式將會逐步流行開,因為來華投資的許多外國跨國公司都採用這種模式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確缺少世界名牌,但是在中葯和中式餐飲等行業,中國的一些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商標,在國際上擁有核心競爭力。這些行業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一定要注意發揮自身品牌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爭取早日將企業做大做強,早日成為獨具中國產業特色的跨國公司。
六、海外資產並購模式
所謂海外資產並購模式是指中方企業作為收購方購買海外目標企業的全部或主要的運營資產,或收購其一定數量的股份,以實現對其進行控制或參股的投資行為。中方企業並購目標企業後一般不承擔目標企業原有的債權債務及可能發生的賠償,只承接目標企業原有的資產和業務。2000年4月,萬向集團整體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即屬於海外資產並購模式,另外,像海爾集團收購義大利電冰箱製造廠、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韓國現代電子、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購並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權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兩億多美元收購印尼油氣田資產、中國網通(香港)公司牽頭收購亞洲環球電信網路資產、華立集團收購飛利浦在美國聖何塞的CDMA移動通信部門、上海制皂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美國SPS公司和Polystor公司可充電電池生產資產項目等也屬於這類投資模式。
美國舍勒公司始建於1923年,是美國汽車市場上的三大零部件生產供應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給了萬向一筆3萬套的萬向節訂單,萬向由此開始了汽車零部件生產之路。萬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都冠以「舍勒」商標。從1994年開始,由於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內部決策的失誤,舍勒公司的經營開始下滑。後來,舍勒主動提出請萬向並購的要求。結果,萬向花了42萬美元收購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術專利、專用設備及市場網路等主要資產,而廠房、設備等由另一家公司買走。並購「舍勒」的最直接效果是,萬向在美國市場每年至少增加500萬美元的銷售額。更深遠的意義則是,由於並購了「舍勒」,萬向產品有了當地品牌、技術和生產基地的支持。
採用資產並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可以避免目標公司向我方企業轉嫁原有債務及「或有債務」。因此,以並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時,若我方企業考慮到海外目標企業可能存在債務不清、可能因對他人提供擔保而在交易完成後引起賠償等問題時,可採取資產收購方式。另外,在資產並購方式下,只要目標公司贊成資產出售的股東達到法定人數即可進行收購,即使目標公司有少數股東想阻撓也不影響我方企業的實際收購。
這種方式的制約條件一是由於多以現金方式進行收購,故需我方投入較多運營資本。二是由於中方並購企業在完成並購後要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以實現海外並購的目的,因而應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整合人才。三是對目標企業債務、稅收和法律訴訟等情況掌握方面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形成並購陷阱,制約並購目標的實現。
由於目前國際直接投資業務中主要的方式是並購投資,而不是新建投資方式(或稱綠地投資方式),所以應當說海外資產並購模式是一種比較流行的海外投資方式。還有,資產並購模式是以大量非上市企業為交易對象,上市公司終歸只是海外企業群體中的一小部分,因而這一模式比海外股權並購模式具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更適合廣大中小企業。隨著我國海外投資規模的日趨擴大,並購投資將日益成為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方式,其中資產並購模式會被更多的企業選用。
七、海外股權並購模式
海外股權並購模式是指我國公司購買一家海外目標公司(通常都是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認購其新增注冊資本,所獲得的股份達到一定比例可對該公司行使經營管理控制權的一種海外投資行為。在海外股權並購模式下,其交易的對象是海外目標公司的股權,而最終取得的是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權,我國企業作為收購方成為海外目標公司的新股東。近年來,國內企業選擇股權並購模式進行海外投資的事例逐步增多,如2001年萬向集團並購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UAI公司、2003年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上市公司冠捷科技等都屬於此類並購。
2003年8月,北京東方電子集團以10.5億港幣收購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上市的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股份3.56多億股,以佔有其超過26.36%的股份成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東。冠捷科技是一家專業從事CRT顯示器、液晶顯示器、PDP顯示器以及液晶電視類產品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通過本次海外股權收購,北京東方電子集團將自此擁有從TFT-LCD面板到顯示器整機的技術和生產能力,以及遍及全球的市場、研發、服務體系,從而奠定了實現「通過產業整合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
在股權並購模式下,作為投資主體的我方並購企業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非上市公司,但海外目標企業一般為在股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上市公司。股權並購實施過程復雜,但法律程序簡單。在法律程序上,只要並購方取得股權優勢後即可進行董事和監事的改選。股權收購完成後,海外目標公司作為我方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存在,擁有獨立的法律地位。由於買賣協議的簽訂方是我方收購企業和海外目標公司的不同股東,故該投資模式的交易決策具有分散性。
採用股權並購方式進行投資,由於不增加海外目標公司及其股東的稅收支出,故收購成本較低;同時可以運用股權並購方式取得目標公司的控股權,使目標公司在經營上與我方公司形成一個整體,為我方公司的國際化戰略服務。但採用這種模式,在股權收購條件下,我方企業要對海外目標公司的一切債務負責。另外,由於並購交易決策具有分散性,可能會遇到少數股東的阻撓。
隨著國際證券市場的發展,股權並購模式日漸通行。採用股權並購模式進行海外投資,我方企業既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又可以節約交易成本,獲得生產要素內部化收益;運用股權並購方式我方公司可以在部分出資控股的情況下,以「小資本」控制「大資本」取得海外目標公司的控制權,實現企業資本滾動式發展,迅速實現企業海外擴張的目標;通過股權並購,還可實現我方企業海外間接上市的目標,即買殼或借殼上市。
八、國家戰略主導投資模式
國家戰略主導投資模式是指我國一些大型能源企業開展海外投資主要是政府的推動,注重的是國家的宏觀利益是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而向海外資源開發方面進行的投資。海外能源開發投資是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步驟,這類投資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投資回收期限長,投資風險大,需要政府來推動和承擔主要風險。在這種模式中,即包括新建海外企業也包括通過資產或股權並購而設立的海外企業。現階段,這種投資模式主要體現在能源戰略方面,今後將向資源戰略擴展。
開展該模式海外投資的代表性企業當屬我國三大石油巨頭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石油能源是保證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能源,開展國家戰略主導模式的海外能源投資是解決能源瓶頸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三大石油巨頭積極實施國家提出的「走出去」戰略,著眼國家長期能源安全,紛紛進行海外油氣田的投資開發,先後啟動了二十幾個項目。三大石油巨頭與國外的很多合作項目採取的是「份額油」的方式,即中國石油企業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石油進口數量以及價格的穩定。
海外投資的主體一般是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重點能源企業,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資金來源有保證,抵禦風險能力較強,從而有利於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實施。由於把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宏觀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就比把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第一位的其他投資模式能更有效地為國家戰略服務。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較低,有些自然資源如石油的供給形勢己越來越嚴峻,為了維持國內經濟的穩定增長,中國必須通過海外投資參與國際能源生產分工,盡可能多地利用海外能源,落實國家的能源安全戰略。當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就發生在自然資源行業,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里,國家戰略主導模式的海外投資仍將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模式之一。但這種投資模式在非能源行業一般不採用,由於所需投資數額較大,眼下非國有大型能源企業採用也不現實。
九、海外研發投資模式
海外研發投資模式是指我國一些高科技企業而非傳統的製造企業或資源開發企業通過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利用海外研發資源,使研發國際化,取得居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並將對外直接投資與提供服務結合起來。首創這一海外投資模式的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為」)。
華為在全球建立了8個地區部和32個分支機構在美國矽谷和達拉斯、印度班加羅爾、瑞典斯德哥爾摩、俄羅斯莫斯科等地建立了多家海外研發中心,並通過各種激勵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進行研發,從而能夠及時掌握業界最新動態。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截至2002年底,華為累計申請專利2154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居國內企業之首,華為申請國際和國外專利198項,是發展中國家企業里最多的。華為作為中國馳名商標在86個國家和地區注冊600多件次。華為依託全球化技術開發網路,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研發機構,以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好的性能價格,幫助全球運營商確立可持續贏利的運營模式。現在,華為的設備已經在非洲、南美、東南亞、東歐等地區40多個國家晝夜運轉,靠著掌握越來越多的核心技術,華為在世界電信市場上已經能與跨國公司比肩較量。
高科技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開展海外投資,必須擁有強大的技術開發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弱勢和薄弱環節正在於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學習華為的做法,進行海外研發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利用海外的研發資源,推動研發國際化取得居於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提升科技國際競爭力。
D. 枚玲凱是什麼性質啊
不是玫玲凱是枚琳凱哦!
玫琳凱,一個美麗的名字,創造的也正是跟美麗有關的事業。在她的手上,誕生了世界著名的化妝品公司——玫琳凱公司。從最初的小店面,到現在已經將業務拓展到37個國家,銷售組織高達75萬個,2000年的銷售額達到130億美元的大公司,這是她45歲開始創業的結果。這樣一個不平凡的女子,她的傳奇和毅力已經永遠鐫刻在人類的歷史之上了。
5000美元起家的離婚女人
1918年5月12日,玫琳凱出生於美國德州休斯頓市,她從6歲開始照顧患肺結核病卧床的父親,母親則在一個餐廳中每天工作14個小時。母親對生活非常樂觀,幾乎在所有的事情上都給她鼓勵,從學校的功課到課余時間賣小零食賺錢,「你能行」是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這種自信一直陪伴了玫琳凱的一生。
17歲那年,高中畢業的玫琳凱和當地的羅傑斯結婚了。這時正是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了支撐家庭,玫琳·凱開始了她的銷售職業生涯。最初,她銷售兒童心理書籍,靠著堅韌的性格和善於與人交往的優勢,做得非常出色。
但不久以後,她決定改變方向,試圖尋找一家能提供一系列產品的公司。她把目光放在了直銷家用器皿和清潔劑的斯坦利家用產品公司上。她在這家公司的業績依然十分優秀,被提升為經理,並且是常勝的銷售冠軍。但是她的天賦被浪費了——公司是男人的天下,她的意見和建議只會遭到嘲笑。就在玫琳凱深感困惑的時候,又一樁痛苦降臨了。玫琳凱的丈夫服完兵役回來後堅持要離婚,盡管玫琳凱也知道自己的婚姻不幸福,然而對於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來說,婚姻失敗對玫琳凱打擊很大,她一度形容那是自己人生的最低點。
1938年,20歲的她把家搬到了達拉斯,在那裡,這位年輕的單身母親帶著三個孩子,並沒有停滯不前,盡管日子那麼艱苦,她還是用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完成了她的大學學業。為維持家裡的種種花銷,她找了一份家庭日用品銷售的工作。為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她把自己每周要銷售的肥皂數量目標寫在衛生間的鏡子上,每天早上起床就能看到,不斷加大自己的壓力。
11年後,因為刻苦和努力,玫琳凱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銷售經驗,她轉到了一家叫作「禮物世界」的直銷公司。由於勤奮工作與業績突出,她成功地在公司主任委員會里贏得了一席之地,並且把公司的銷售區域擴展到43個州。1963年,公司為她聘請了一位助手,但所付年薪高出她本人的一倍,只因為助手是個男人。玫琳凱不能忍受這種輕視婦女的行為,一氣之下便解職回家。這時她已45歲了。
退休後的玫琳凱打算寫一本書,指導女性如何在男性統治的商界里生存。她在自家的餐桌上列出了兩個寫作提綱:一個是她在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公司里看到的好的東西;另一個是她認為應當改進的東西。
在看這些文字時,玫琳凱的靈感突然降臨了:既然自己有這么多的經驗和想法,為什麼不自己開一家理想的新型公司呢?它將是無數女性實現自身價值的載體。玫琳凱想到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種護膚品非常有效,便准備開辦一家特別的化妝品公司,它將不僅滿足顧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女性個人成就的願望,這是一個圓夢的公司。1963年9月13日,在兒子理查德的幫助下,玫琳凱傾其積蓄——5000美元成立了玫琳凱化妝品公司。成功之路總是荊棘密布,就在玫琳凱的公司要開張的一個月前,她的第二任丈夫因急病驟然去世。大家都勸說玫琳凱等待一段時間再開始事業,然而倔強的她還是出發了,而一個傳奇也就此誕生了。
美夢成真——只要你肯努力
1963年9月13日星期五,一個西方人認為不吉利的日子,剛剛失去丈夫的玫琳凱開始在達拉斯的一個約46平方米的店面里開始了自己的夢想之旅。玫琳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公司,最初的職員只有她和兒子理查德及9名美容顧問。玫琳凱直銷的化妝品來自於她從自己美容師手中買下的一種美容配方。
玫琳凱說:「許多人開創新事業是為了賺錢,但這絕不是我的主要動機,並不是我相當富裕而可以不在乎錢,我只是認為這個事業必須成功,否則我將沒有第二次機會開創自己的事業了。」因為這時她已經是祖母了。
公司開張伊始,玫琳凱就致力於為廣大婦女提供前所未有的經濟獨立,以及個人發展和個人成就的機會。玫琳凱將自己所信奉的「你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的黃金法則作為她公司的指導哲學和市場理念,大力倡導「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業第三」的生活優先次序,用「你能做到」的精神來激勵其他女性加入自己的事業。
而選擇化妝品進行直銷,這意味著玫琳凱必須與那時已有25年歷史的直銷巨人雅芳公 [被屏蔽廣告]司競爭。玫琳凱對傳統的挨家挨戶的直銷方式進行了一次革命,她將自己的銷售員稱為「美容顧問」,以小組展示方式推銷產品,每次參加活動的人數不超過五六人。玫琳凱說:「這種方式讓我們的顧問方便指導婦女如何保養皮膚。」玫琳凱理所當然地成了公司的首席美容顧問。玫琳凱還採用當時一般公司並不採用的付款才能提貨的政策,這使得公司不需要很多開辦資金,更重要的是,她讓她們只付零售價的50%購買整套產品,這遠遠低於一般的直銷公司,使許多婦女從中更多地受益。這項政策不僅極大地鼓勵了公司的美容顧問的工作熱忱,也使公司免去了許多壞賬。因為在直銷業25年的經驗使玫琳凱深知,直銷員的壞賬常導致直銷公司破產。
創立第一年,在10來個「美容顧問」(銷售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的銷售收入達到20萬美元,第二年迅速上升到80萬美元,並且擁有了3000名女性組成的銷售隊伍,1976年,玫琳凱公司正式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這是第一次由女性擁有的股票上市公司。
此後,公司的業績越來越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護膚品直銷商。今天,玫琳凱公司擁有85萬多名獨立的美容顧問(多是女性),在五大洲的37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每年的零售額超過24億美元,在過去的9年中8次位居全美面部護膚品和彩妝銷售第一名。《財富》雜志三次把玫琳凱公司列入全美最好的100家公司,是女性最佳選擇的10個公司之一。玫琳凱也是《福布斯最偉大的商業人物》一書中20位商業巨子里惟一的女性把公司從一家小型的直銷公司發展成為其業務遍步世界37個國家及地區、年營業額達25億美元的全美最大的護膚品直銷企業。
為婦女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玫琳凱,這個名字所代表的,不僅是玫琳凱公司的創辦人,更是一種崇高理想的表徵、一種偉大的信念的落實!
玫琳凱之所以成功,源於她不折不扣的服務於他人的商業精神。玫琳凱創業之初,就確立了服務第一的宗旨,在她的美容課上,她要求美容顧問們以「教」為目的,並非只「賣」。訓練銷售人員時,也要使得她們想著:「如何使這位顧客更美麗,更有自信心?」而不是:「今天我要從她身上賺多少錢?」這與今天許多著名公司所奉行的「以客戶為中心」、「服務至上」的准則可謂如出一轍。玫琳凱相信這樣的服務信念會使人眼中充滿愛。
不僅如此,玫琳凱還希望公司所做的並不僅僅是製造和銷售產品,而應該為廣大婦女做更多的事情,她提出了公司應以「豐富女性人生」為己任。在事業發展走出美國後,她又提出創建「全球女性共享的事業」。在玫琳凱的大力提倡下,玫琳凱所奉行的黃金法則及生活優先次序的指導哲學和市場理念隨著她和她80萬美容顧問的身影迅速傳遍全世界。人們評論說,玫琳凱·艾施在直銷她的化妝品的同時,也在直銷她的工作哲學和生活哲學。
最為重要的是,玫琳凱以她的企業結構激勵了千千萬萬的婦女,紛紛成為小型企業經營者。在她自創的管理風格下,她以不斷的鼓勵及物質報酬來提升婦女的自尊和自信。有雜志驚嘆:玫琳凱所解放的婦女,比美國女權運動領袖格勞瑞婭·史戴能解放的還要多。玫琳凱自己也認為,在她的整個事業中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許多女性成功。因為玫琳凱知道,女性特有的直覺與本質,如果能夠加以妥善的發揮,並且得到適當支持,她的成就將是無可限量。
玫琳凱公司的宗旨就是「豐富女性的人生」。在這一點上,作為玫琳凱公司成功人士標志的鑽石大黃蜂別針蘊涵的深意就是如此。玫琳凱說:「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看,大黃蜂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飛的,因為它身體沉重,而翅膀又太脆弱,但是人們忘記告訴大黃蜂這些。女性就是如此——只要給她們以機會、鼓勵和榮譽,她們就能展翅高飛。」
她的努力得到公認,由於她在一向由男性主宰的管理世界的傑出成就,玫琳凱被視為當今世界最成功的女企業家。
美國《福布斯》雜志將她與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亨摩根、汽車大王福特、軟體大王比爾·蓋茨等人士相提並論,稱他們是200年來20位全球企業界最具傳奇色彩並獲得巨大成功的人物,而她是其中惟一的女性。
1999年,她又作為惟一的商界人士與科學家居里夫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麗莎嬤嬤等一同被Life Time TV on Line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婦女。與此同時,她領導的公司在美國《財富》雜志全美500家大企業評選中也是榜上有名,並曾三度入選該雜志「全美100家最值得工作的公司」,該雜志還將它列為最適宜婦女工作的10家企業之一。而她本人獲得的各種獎項更是不計其數。
2001年11月22日,玫琳凱在達拉斯的家中去世了,享年83歲。雖然她已經離開了人間,但從她寫過的三本暢銷著作《玫琳凱談人的管理》、《我心深處》和《你可以什麼都有》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她的管理藝術、她的熱情敏銳、她的艱難路程。
這位直銷行業的「皇後」,玫琳凱王國的締造者,成功女性的典範,以她豐富多採的一生和令人驚嘆的成就,在世界商業歷史上劃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非凡故事留傳至今, 演繹為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一則不朽的現代傳奇!
成功秘訣
數次婚姻挫折的磨礪,加上敢於5旬創業的雄心。「豐富女性人生」的服務宗旨與定位
E. 美國主要城市的簡寫是什麼
1、洛杉磯Los Angeles,簡寫是LA
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城市,太平洋沿岸最大城市,美國第三大城市,美國西部工商業第一大城市。1835年設市,現已發展成全國有名的飛機製造中心、電影電視中心。市內有著名的游樂場所迪斯尼樂園(Disneyland),其北郊還有著名的電影製片中心好萊塢(Hollywood)。
洛杉磯是美國重要的工商業、國際貿易、科教、娛樂和體育中心之一,也是美國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業和電子業的主要基地之一。洛杉磯還擁有許多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比如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加州大學、佩珀代因大學等。
2、阿拉斯加Alaska,簡寫AK
阿拉斯加州(State of Alaska)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東與加拿大接壤,另三面環北冰洋、白令海和北太平洋。該州擁有全美20座最高山脈中的17座,6194米的麥金利峰是北美最高峰。世界上大多數活動冰川在阿州境內,其中最大的馬拉斯皮納冰川流域面積為5703km²。
主要經濟為漁業、礦業、林業和旅行業。大馬哈魚是主要魚類。礦產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大宗,其次有煤、金、銅等。旅遊業發展迅速。
3、紐約(New York),簡寫NYC
位於美國紐約州東南部大西洋沿岸,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口,紐約都市圈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圈之一,與英國倫敦、中國香港並稱為「紐倫港」(Nylonkong)。紐約與倫敦並列為全世界最頂級的國際大都市。
紐約市服裝、印刷、化妝品等行業均居全美國首位,機器製造、軍火生產、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佔有重要地位。時報廣場聯盟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位於紐約市中心著名的時報廣場2011年創造的經濟價值高達1100億美元。
4、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 ,簡寫是C
加利福尼亞州(State of California)是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州,州政府位於薩克拉門托。北接俄勒岡州,東界內華達州和亞利桑那州,南鄰墨西哥,西瀕太平洋。面積411013km²,它的名稱取自西班牙傳說中一個小島的名稱。
州花是金罌粟(Golden Poppy)。州鳥是加州鶉 (California Valley Quail)。州樹是加州紅木(California Redwood)。州座右銘是「我已找到它」 (I have found it)。
5、佛羅里達Florida,簡寫是FL
是美國東南部的一個州。位於東南海岸突出的半島上。東瀕大西洋,西臨墨西哥灣,北與亞拉巴馬州和喬治亞州接壤。面積為151670平方公里。
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給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柑橘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75%。蔬菜產量僅次於加利福尼亞州。農業與旅遊業和製造業構成該州經濟的三大支柱。森林覆蓋率60%。
盛產松木、柏木和松脂。畜牧業以飼養良種馬著稱。沿海和內河漁業發達,魚類和貝殼類有700種以上。在大沼澤地國家公園可以觀賞鱷魚。礦產以磷酸鹽最重要,年產量佔全國的75%。此外還有鈦、鋯、釷、銻、石油、泥炭、石灰石和高嶺土。製造業主要有食品加工、木材、化學、造紙、傢具、電子和金屬製品等部門。
F. 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互聯網時代最具影響的25人是哪些
這些都是根據2005年世界500強排名(當然有些不是)選出的世界有代表性的IT企業,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不知道能不能加精?呵呵這是我做報社編輯的時候寫的,還沒發布)。其中有很多為大家所熟知的公司,像Intel,AMD,NOKIA等,也有很多大家所不熟悉的。了解一下當今世界頂級IT企業,找出我們國家的IT企業與他們的差距。希望我們國家的公司能迎頭趕上並超過他們。
美國篇:
國際商用機器 (IBM)——創立於1911年,1924年改為現在的名字。IBM公司的實際創業人,是被列為美國企業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馬斯沃森(老沃森)。1956年老沃森去世後,他的兒子小沃森成為公司首席執行委員、公司最高領導人,成為IBM公司的第二代首腦人物。幾十年來,IBM公司在小沃森稱之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盡善盡美的服務,終於使之成為當今美國最大的電子公司。1995年6月,IBM以35.3億美元成功地收購蓮花計算機發展公司,寫下了現代商業史上極其精彩的一筆,蓮花公司是僅次於微軟、NOVELL的世界第三大計算機軟體製造廠商。
惠普 (HP)——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建於1939年,六十多年來,HP的發展極其迅速,她當年創業的車庫也被美國政府確立為矽谷誕生地。總部目前位於加州矽谷Palo Alto市,2002年與康柏公司合並,是全球僅次於IBM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商。1985年,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國第一家高科技技術合資企業。
弗萊森電訊 (verizon)——弗萊森電訊公司是由貝爾大西洋公司(Bell Atlantic)與美國通用電話電氣公司(GTE)於2000年5月合並而成(兼並金額600億美元),是美國第一大地方電話公司和第二大電信服務商。該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話簿出版和在線話簿檢索的公司。
戴爾(DELL)——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戴爾公司是全球領先的IT產品及服務提供商,戴爾公司於1984年由邁克爾戴爾創立。他是目前計算機行業內任期最長的首席執行官。他創造的直銷模式使得戴爾公司迅速發展成為市場領導者。
美國電話電報(AT&T)——成立於1885年,公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這一頗具影響力事件。1995年,AT&T決定分離成為三個獨立運作公司,包括AT&T朗訊公司以及NCR,到1996年年底,該公司經營長途業務,經營的業務包括聲音、數字以及無線系統連接服務。
微軟(Microsoft)——1975年4月4日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合夥成立, 並且於1981年6月25日重組為公司。總部位於華盛頓州的雷特蒙德市。微軟是世界個人和商用計算機軟體行業的領袖。在全球擁有5萬多名員工,在6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微軟公司一直是新技術變革的領導者。由它研發的Windows操作系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英特爾(Intel)——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枚微處理器——4004。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摩托羅拉(Motorola)—— 摩托羅拉公司創立於1928年,是提供集成通信解決方案和嵌入式電子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目前她在全球共有11萬名員工,業務范圍涉及無線通信、半導體、汽車電子、寬頻、網路和互聯網接入產品等。摩托羅拉公司於1987年進入中國,首先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於1992年在天津注冊成立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目前,摩托羅拉公司是中國電子領域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美國在華最大的投資商和中國最成功的外商投資企業之一。
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思科系統公司是世界領先的Internet網路互聯廠商,其設備和軟體產品主要用於連接計算機網路系統。1984年12月思科系統公司正式成立,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Cisco在1999年已躋身世界十大電信公司的行列。市場研究公司 Dataquest 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它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信產品供應商,年增長率達87%。同時,思科系統公司也是建設互聯網的中堅力量,目前互聯網上80%以上的骨幹路由器是思科系統公司的產品。
德州儀器公司(TI)——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世界領先的數字信號處理和模擬技術的設計商和供應商,是推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半導體引擎。世界上首塊集成電路(IC)就由TI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公司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其業務包括半導體、工業電子材料、教育產品。公司在全球超過25個國家設有製造或銷售機構。TI為全球眾多的最終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TI佔有全球DSP市場48%的份額,市場排名第一;
TI在混合信號/模擬產品市場排名第一;
1999年售出的數字蜂窩電話中,超過半數使用的是TI的DSP解決方案;
全球每年投入使用的數據機中,有三分之一使用TI的DSP。TI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數據機晶元組供應商;
全球十分之九的高性能硬碟驅動器採用TI的DSP ;
全球超過70%的DSP軟體是為TI的DSP解決方案而編寫的;
TI佔有北美圖形計算器市場80%的份額;
TI在世界范圍內擁有6000項專利;
超微(AMD)——AMD 是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集成電路供應商,專為電腦、通信及電子消費類市場供應各種晶元產品。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微處理器生產廠商,僅次於Intel。公司創辦於 1969 年,總部設在美國矽谷,有超過 70% 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蘋果(apple)——美國著名老牌計算機公司,是個人電腦最早的倡導者和著名生產商,由喬布斯、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和Ron Wayn在 1976年4月1日創立。它所生產的蘋果系列電腦,一直是個人電腦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並曾提出過很多新概念,其產品也掀起過多次流行潮,風行一時。目前,蘋果電腦電腦公司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建立了分公司或代表機構,其產品也行銷全世界。
日本篇:
日本電報電話(NTT Group)——日本電報電話株式會社(NTT)是日本最大的電信網路運營公司。在世界電信行業之中,其資產規模及業務收入均占首位。NTT的前身是「日本電報電話會社」,自1985年民營業化之後的12年來,通過加強運營管理和改善通信設施,提高了通信業務水平,並推出各種優質的服務,為用戶創造出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環境。
1997年日本政府修改了電信法,允許NTT集團在國際通信市場上開拓業務。現在,NTT集團正以「Arcstar」為品牌,不斷推出多項國際增值業務。
日立(HITACHI) ——1910年日立製作於日本茨城縣日立市成立。起步階段以電氣機械的製造為中心,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涉及電力、電機、信息、家電、電子、儀器、汽車配件等各個領域的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
松下(Panasonic)——松下電器產業集團由松下幸之助於1918年創建以來,已發展成為在日本國內擁有15.2萬職工、在海外包括中國2.4萬人在內,共計12.3萬職工。松下電器集團是由11個主要關連公司為中心的聯合結算企業,日本國內有300家企業、全世界44個國家與地區包括中國的40家企業在內有220家企業從事企業經營活動。
索尼(SONY)——1946年5月,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創建了「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後於1958年更名為索尼株式會社,總部設在日本東京。自創建以來,Sony一直以「自由豁達、開拓創新」作為公司的經營理念,在世界上率先開發出了眾多充滿創新的電子產品。目前,索尼已成為世界上民用電子、工業電子和娛樂業等領域的先導之一。
東芝(TOSHIBA)——公司業務涉及能源和電子這兩大方面,包括半導體、液晶、家用電器以及電腦、醫療機器、發電用成套設備等。東芝全球市場除日本外分為四大區域:歐洲、美洲、亞洲、中國,中國是惟一以國家為單位的市場。
日本電氣公司(NEC)——成立於1899年,當時是與美國的西部電氣(WE公司)合資成立的,是日本最早的合資公司。總部設在日本東京。業務領域涉及IT解決方案、網路解決方案、半導體及電子器件。在日本個人電腦市場,NEC是佔有大量市場份額的製造商之一。NEC在1976年建成中日海底電纜,1980年設立NEC北京辦事處,1982年成立台灣分公司。
富士通(FUJITSU)——富士通是日本最大的IT廠商, 在全球擁有500多家子公司和15.7萬名員工。富士通在70年代就已進入中國。截止到2004年5月止,在中國累計投資金額已達5.3億美元,有41家子公司,總營業額超過80億人民幣,在職員工15000餘人。
佳能(Canon)——佳能是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自1937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佳能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並在美洲、歐洲、亞洲及日本設有4大區域性銷售總部,在世界各地擁有子公司203家,雇員約93,000人。
夏普(Sharp)——創立於1935年,總部設在日本大阪市。1953年,夏普成功地進行了電視機的批量生產,並銷售了第一號日本國產電視機。1963年參加廣州交易會為開端,夏普開始與中國進行商務往來。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共擁有5家生產、銷售基地和1家銷售公司(內設研發中心)。
精工愛普生(Seiko Epson)——精工愛普生公司成立於1942年5月,總部位於日本長野縣諏訪市,是數碼映像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目前在全球五大洲32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生產和研發機構,在57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營業和服務網點。截止到2004年3月,精工愛普生集團已經在世界各地發展了110家公司,擁有員工84,899名。日本精工愛普生公司是愛普生集團的核心企業,該公司已在東京股票交易所上市。
韓國篇:
三星電子(samsung)——成立於1969年,是三星集團的旗艦公司。作為半導體、通訊以及數字集成技術的全球領先廠商,三星電子是DRAM和SRAM半導體、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顯示器、CDMA行動電話和錄像機產品的全球最大生產廠商。三星電子業務遍及47個國家,全球雇員為75000人。
LG電子(LG Electronics)——LG電子是一家大型電子和通信業的全球性企業,以數碼顯示器與媒體、信息通信、數碼家電等三大事業為中心,擁有遍布世界各地的76個當地生產法人、銷售法人和研究所,員工達64,000餘人。在全球著名的美國財經期刊《商業周刊》評選的「2004年度IT業界百強企業」中,韓國LG電子榮登榜首,以最大增長幅度、最快增長速度和本年度最佳的收益率等綜合優勢,在評選中超過IBM、戴爾、三星電子,一躍成為世界最佳IT企業。
中國篇:
中國移動通信(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2000年4月20日成立,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注冊資本為518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3200億元,員工12.08萬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在國內10個省(自治區)設有全資子公司,全資擁有中國移動(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在國內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全資子公司,並在香港和紐約上市。
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munications)——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是按國家電信體制改革方案組建的特大型國有通信企業,於2002年5月重組掛牌成立。注冊資本1580億元人民幣,公司由中央管理,是經國務院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
聯想(lenovo)——新聯想是一家極富創新性的國際化的科技公司,由聯想及原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所組成。總部設在紐約的Purchase,同時在中國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設立兩個主要運營中心,通過聯想自己的銷售機構、聯想業務合作夥伴以及與IBM的聯盟,新聯想的銷售網路遍及全世界。聯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員工。研發中心分布在中國的北京、深圳、廈門、成都和上海,日本的東京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
海爾(Haier)——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經過20年穩定的發展現已成一個大型國際化集團。2004年,海爾全球營業額突破1016億元。海爾集團堅持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路、采購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現有工業園13個,海外工廠及製造基地30個,海外設計中心8個,營銷網點58800個。
華為(huawei)——華為是全球通信業具有領導地位的供應商之一,從事通信設備的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創新的、客戶化的網路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實現客戶的潛在增長,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截至2005年10月,華為在國際市場上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排名前50名的運營商中,已有22家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華為的產品包括無線產品(如 UMTS、CDMA2000、GSM/ GPRS/ EDGE 及 WiMAX)、網路產品(如 NGN、xDSL、光網路、數據通信)、增值服務(如智能網、CDN/ SAN、無線數據),以及移動和固定終端。
華碩(ASUS)——華碩自1989年成立後,迅速成長為久負盛名的國際大企業,在全球五大洲擁有超過60,000名員工,並設立了近二十個國際性分支機構。總部設於中國台北市。目前,華碩已經有六大產品線位居全球前五位,其中主板全球第一,顯卡全球第一,筆記本電腦全球第五,光存儲全球第五,無線網路產品全球第五,Cable Modem(纜線寬頻數據機)全球第二。在2004年,華碩共出產了4200萬片主板,這個數字意味著在那一年全球賣出的每3台台式機中,就有一台使用華碩主板!
其他國家篇:
德國:
西門子(SIEMENS)——西門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氣和電子公司之一,創立於1847年,現任CEO是柯菲德博士。西門子進入中國已有120多年的歷史。西門子的中國業務是其亞太地區業務的主要支柱,並且在西門子全球業務中起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西門子的全部業務集團都已經進入中國,活躍在中國的信息與通訊、自動化與控制、電力、交通、醫療、照明以及家用電器等各個行業中,其核心業務領域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解決方案。
英國:
沃達豐(vodafone)——沃達豐的前身是英國拉考爾電子公司專營行動電話的一個部門,1985年才單獨成立沃達豐電信公司。現為英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也是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運營商。其行動電話業務遍及歐洲絕大部分地區和日本。沃達豐集團曾於2001年投資3000億美元將自己的實力范圍擴張到了全球28個國家,其中包括以1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JapanTelecomHoldingsInc。
法國:
阿爾卡特(Alcatel)——阿爾卡特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電信基礎設施供應商,也是最早紮根於中國,與中國通信業長期合作的強大合作夥伴。它率先在法國建立的光谷,聞名全球。阿爾卡特是唯一可以提供陸、海和空通信網路的企業,在中外電信企業中獨樹一幟。在市場上,阿爾卡特也以多項驕人業績,傲居領導地位。
芬蘭:
諾基亞(Nokia)——諾基亞是移動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先者。憑借其豐富的經驗和創新的技術,以及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用戶友好特性、可靠性和高質量,諾基亞不僅成為世界行動電話的領導供應商,同時也是移動與IP網路的領先提供商。公司由兩大業務集團組成:諾基亞行動電話和諾基亞網路。另外,還包括一個獨立的諾基亞風險投資機構和公司研發機構:諾基亞研發中心。
荷蘭:
皇家飛利浦電子(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皇家飛利浦電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在歐洲名列榜首。其2002年的銷售額達318億歐元,在彩色電視、照明、電動剃須刀、醫療診斷影像和病人監護儀、以及單晶元電視產品領域世界領先。飛利浦擁有166,500名員工,在60多個國家裡活躍在照明、消費電子、家用電器、半導體和醫療系統等領域。
瑞典:
伊萊克斯(Electrolux)——源於瑞典的伊萊克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專業相關設備的製造商之一。,在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市場均雄居第一、二位。每年有超過6000萬件伊萊克斯集團生產的產品進入遍布全球的千家萬戶。
愛立信(L.M. Ericsson)——1876年成立,迄今已有128年的歷史,總部位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從早期生產電話機、電話交換機,發展到今天,愛立信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提供端到端的全面通信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它已經擠身於世界前十大移動通信運營商的行列,40%的行動電話用戶使用了愛立信系統。2001年10月,愛立信與索尼公司成立了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公司,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向市場提供2.5代和3代終端設備。
資料來源:網路知道。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G. 貝萊德集團的簡介
貝萊德集團(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BLK)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不同於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基金之一的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
貝萊德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市。貝萊德集團代表全球各地的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管理資產,提供種類繁多的證券、固定收益、現金管理與選擇性投資產品。除此之外,貝萊德集團還面向數量不斷增長的機構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投資系統外包與財務咨詢服務。
2009年12月,該公司收購巴克萊全球投資者,鞏固了其作為全球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在世界上的位置。截至2011年6月,該公司所管理資產超過36,500億美元。
貝萊德為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提供服務,其中包括北美,歐洲,亞太和中東地區。集團在達拉斯,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普林斯頓大學,威爾明頓,倫敦,蘇黎世,巴黎,法蘭克福,聖保羅,東京,香港,台北,北京,悉尼,迪拜,以及世界其他各城市設有辦事處。貝萊德現擁有約10,100名員工,其中包括700多名世界各地的投資專業人士。
H. 玫琳凱的創業史
玫琳凱的創業史:
玫琳凱·艾施的事業開始於一般人認為應該結束的時候。
退休之前,玫琳凱是美國一家全國性「世界禮品公司」的訓練主管。
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對婦女很歧視,玫琳凱能做到這個職位實在是因為她太優秀了。當時女性和男性同樣工作,薪金往往只能拿到男性的一半,這令玫琳凱很憤怒。更令玫琳凱氣憤的是無論她工作怎樣努力,表現多麼優異,她卻始終被男性主宰的世界拒之門外。
1963年當她出差回來時,發現自己手下的男助理居然被提升到比她更高的職位上,她憤而辭職。
在從做了25年的直銷崗位上退休後,她決定寫下25年來工作中的種種經歷,想以此幫助其他的女性在男性主導的商業社會里獲得成功。
在退休後的一個月里,她坐在廚房的餐桌旁,列出了兩份清單,一份記述了以往在公司里發生的美好的事情,一份則列舉過去數年來所遭遇的問題。在完成這些工作之後,她突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規劃了一套構成自己「夢想公司」的市場計劃。於是她決心發揮自己的最佳潛力與男性們一爭高下。
僅憑著上半生不多的積蓄5000美金和她20多歲的兒子理查德·羅傑斯的支持,玫琳凱女士在1963年9月13日,一個黑色星期五,在達拉斯的一個只有500平方英尺(約46平方米)的店面里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玫琳凱化妝品公司」。
玫琳凱的目標是為廣大的婦女提供無限的個人發展機會,幫助她們實現夢想。她信奉「你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的黃金法則,倡導「信仰第一、家庭第二、事業第三」的生活優先次序。
憑著她堅定的決心、努力的工作以及無私的奉獻精神,將公司從一家小型的直銷公司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美容保養品直銷企業,玫琳凱品牌也成為美國面部保養品以及彩妝銷售得最好的品牌。玫琳凱公司三度被評為「全美100家最值得工作的公司」,同時也被列為最適宜婦女工作的10家企業之一。
玫琳凱是一位精力充沛的演講者、活動家和企業家。她的一生曾贏得無數獎項,包括:霍雷肖·阿爾傑傑出美國公民獎,是「全國直銷協會名譽獎」的第一個獲得者,被美國直銷教育基金組織授予「榮譽循環獎」以及「活神話」獎,最近她又被美國Life Time TV on Line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商業女性。全球最具權威及影響力的《富比士》雜志評出了200年來全球企業界最具傳奇色彩並獲得巨大成功的20位人物,當選者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她。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的一句話:「每一件成功的背後,都一定有顆熱忱的心。」玫琳凱對社會公益事業也秉承著這種連愛默生都沒有聽說過的熱忱。1980年當玫琳凱親眼目睹心愛的丈夫由於癌症而去世,悲痛之餘,立志後半生致力於和癌症作斗爭。在連續資助癌症研究基金會20多年後,玫琳凱·艾施於1996年建立了自己的基金會:玫琳凱·艾施慈善基金會。這個非贏利的基金會著重從事對威脅女性健康的癌症,如卵巢癌、乳腺癌和子宮癌進行診斷、預防和治療方面的研究的資助工作。1993年,玫琳凱又在達拉斯的聖保羅醫療中心建立了「玫琳凱·艾施癌症研究所」。玫琳凱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熱忱還體現在對人類整體環境的關註上。1989年玫琳凱首開拒絕動物試驗的先例,並發起環保活動倡導保護環境美。除了在商業上的成功,玫琳凱還著書立說,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與管理心得與大家分享。她的《你能擁有一切》一書,95年8月上市初始就名列暢銷書排行榜。她的自傳銷售已超過1百萬本,而她的《玫琳凱談人的管理》一書亦十分暢銷,是國外許多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指定參考書。1987年玫琳凱退任公司名譽主席。直到今天,她的精神仍舊激勵著遍布全球的美容顧問們。在新的世紀里,玫琳凱及玫琳凱公司將繼續鼓勵引導千千萬萬的婦女,幫助她們發揮潛能,實現人生夢想。
I. 美國三大通信運營商
RT attel和a&t是不一樣的;現在美國最大運營商AT&T,接著是Verizon和Sprint。AT&T使用的是GSM/UMTS網路,而Verizon和Sprint的網路是CDMA EV-DO 3G網路。
Verizon公司是由美國兩家原地區貝爾運營公司——大西洋貝爾和Nynex合並建立BellAtlantic後,獨立電話公司GTE合並而成的,公司正式合並後,Verizon一舉成為美國最大的本地電話公司、最大的無線通信公司,全世界最大的印刷黃頁和在線黃頁信息的提供商。
美國Sprint公司成立於1938年,前身是1899年創辦的Brown電話公司,當時是堪薩斯州的一家小型地方電話公司。目前,Sprint公司已成為全球性的通信公司,並且在美國諸多運營商中名列三甲,主要提供長途通信、本地業務和移動通信業務,Sprint公司在全球約有7萬名員工。
AT&T公司(英語:AT&T Inc.,原為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的縮寫,也是中文譯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由來,但近年來已不用全名),是一家美國電信公司,美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創建於1877年,曾長期壟斷美國長途和本地電話市場。
(9)達拉斯股票交易所擴展閱讀
AT&T在近120年中,曾經過多次分拆和重組。目前,AT&T是美國最大的本地和長途電話公司,總部曾經位於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2008年搬到了德州北部大城市達拉斯。 AT&T也是美國NBA聯盟聖安東尼奧馬刺的球館 英語名AT&T Center。
主要業務
1、為國內國際提供電話服務。利用海底電纜、海底光纜、通信衛星,可聯系250個國家和地區,147個國家和地區可直接撥號。
2、提供商業機器、數據類產品和消費類產品。
3、提供電信網路系統。
AT&T公司(英語:AT&T Inc.,原為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的縮寫,也是中文譯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由來,但近年來已不用全名),是一家美國電信公司,美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創建於1877年,曾長期壟斷美國長途和本地電話市場。
主要業務
①為國內國際提供電話服務。利用海底電纜、海底光纜、通信衛星,可聯系250個國家和地區,147個國家和地區可直接撥號。
②提供商業機器、數據類產品和消費類產品。
③提供電信網路系統。
④各種服務及租賃業務。它還為政府提供產品和服務。該公司非常重視科研和開發新產品。
J. 美國的十大城市
1 紐約(New York) 紐約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國第一大城和最大海港,是美國最大的金融、貿易和文化中心。 位於美國東北部海岸哈得遜河口。 沿海貿易額居全國第一位。
2 洛杉磯(Los Angeles) 洛杉磯是美國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西南部、洛杉磯河邊。洛杉磯是美國西部工商業第一大城,在太平洋沿岸各港口中, 洛杉磯遠洋貨輪的吞吐量占第一位。 洛杉磯也是美國西部的旅遊中心,迪士尼、好萊塢聞名世界。
3 芝加哥(Chicago) 芝加哥是美國第三大城市和美國最大的製造業中心,位於密歇根湖的西南岸、 芝加哥河河口,處於美國東部工業區和西部農牧區的中心位置。它是美國最重要的航空中心和最大的鐵路樞紐,並是五大湖地區重要湖港。以芝加哥為中心的500公里范圍內,集中了全美百分之二十的人口。
4 休士頓(Houston)--石油城 休士頓是美國第四大城市,南方最大的城市,世界著名的新興石油化工城, 是僅次於和新奧爾良和紐約的美國第三大港口進出口貿易居全國第二位。 休士頓也是美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商業批發與零售居南方各城之首。 休士頓是美國的宇航中心,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在此設有航太中心。
5 費城(Philadelphia) 費城是美國第五大城市,正式譯名為"費拉德爾菲亞",位於美國東北部賓夕法尼亞州的特拉華河口。 費城是美國歷史名城,美國第一家銀行與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 費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港之一,並設有面積約29公頃的自由貿易區。費城還是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
6 底特律(Detroit)--汽車城 底特律是美國北部的大城市,是五大湖區僅次於芝加哥的第二大工業城市,素有"汽車城"之稱。它位於密歇根州東南部,聖克雷爾湖和伊利湖之間,是美國大湖區重要港口
7 三藩市(San francisco) 三藩市音譯為"聖法蘭西斯科",或稱"三藩市",位於加州西北部,美國西海岸中點。 它是美國西部金融中心和太平洋沿岸僅次於洛杉磯的第二大港口,是美國西部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8 波士頓(Boston) 波士頓是麻薩諸塞州首府,美國東北海岸的大城市和最古老的海港之一。波士頓港灣優良,港口距歐洲較美國東海岸其他城市近,歐美之間長期的海上貿易促進了波士頓城市的發展。 波士頓有世界著名學府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
9 匹茲堡(Pittsburgh)--美國鋼都 匹茲堡是美國的鋼鐵中心,也是重要的內河貨運中心,位於美國東部賓夕法尼亞州的西部。匹茲堡附近有優質大媒地,通過大湖和內河廉價運入蘇必利爾的鐵礦石,使其有發展鋼鐵工業優越條件,其鋼產量約佔全美鋼產量的一半。
10 亞特蘭大(Atlanta) 亞特蘭大是美國東南部的最大城市,喬治亞州首府,位於該州西北部。航空工業發展很快,洛克希德飛機公司總部設於該市。 亞特蘭大是美國重要交通樞紐,亞特蘭大作為美國主要會議中心之一,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會議設施。1996年第26屆世界奧運會曾在亞特蘭大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