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陰陽五行可以解釋股票嗎
如果你熟韻陰陽五行和股票的話哦。完全可以的。比如易經就可以
解釋股票。
㈡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是什麼
1、確定治療原則
由於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而偏勝偏衰和互損又是其基本表現形式,因而在把握陰陽失調狀況的基礎上,用葯物、針灸等方法調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損,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
(1)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陰陽偏盛形成的是實證,故總的治療原則是「實則瀉之」,即損其有餘。分而言之,陽偏盛而導致的實熱證,用「熱者寒之」的治療方法;陰偏盛而導致的寒實證,用「寒者熱之」的治療方法。若在陽盛或陰盛的同時,由於「陽勝則陰病」或「陰勝則陽病」而出現陰虛或陽虛時,則又當兼顧其不足,於「實者瀉之」之中配以滋陰或助陽之品。
(2)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出現的是虛證,故總的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即補其不足。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屬虛熱證,治療當滋陰制陽,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即用滋陰壯水之法,以抑制陽亢火盛,《內經》稱之為「陽病治陰」。陽偏衰產生的是「陽虛則寒」的虛寒證,治療當扶陽抑陰,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即用扶陽抑火之法,以消退陰盛,《內經》稱之為「陰病治陽」。
㈢ (中醫學基礎)舉例說明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有效指導著臨床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和養生。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根據部位和功能活動特性可分為陰陽兩部分。就人體部位來說,上為陽,下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按照臟腑功能特點劃分,心、肝、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五臟之中,又各有陰陽所屬,即心、肺居於上部(胸腔)屬陽;肝、腎位於下部(腹腔)屬陰;脾為至陰。若具體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總之,人體組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是陰陽兩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使之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從陰陽角度來看,功能屬陽,物質屬陰,即組織結構和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屬陰,臟腑組織器官和精、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屬陽。物質是功能的基礎,功能是物質的反映,兩者之間不僅互相對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種功能活動(陽)的產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而各種營養物質(陰)的新陳代謝,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陽)。正常情況下,這種陰陽消長處手一種動態平衡之中,保證了臟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陰陽不能保持相對的動態平衡而失調,乃至分離,人體就會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所有疾病的發生均可用陰陽失調來概括說明。一切疾病的發生、發展決定於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分陰陽,包括陰精和陽氣兩部分;邪氣(致病因素)也有陰邪和陽邪之分。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邪正斗爭的過程,無論其病理變化如何復雜,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或偏衰。陰或陽任何一方高於正常水平,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不足而發病,即「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反之,陰或陽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亢盛而發病,即「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此外,由於陰陽互根互用,當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虛不能生化陰液而同時出現陰虛的現象,稱「陽損及陰」;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稱「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可導致「陰陽兩虛」。因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所謂「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
任何疾病,盡管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病理變化復雜多端,究其基本機制是陰陽失調。用陰陽來概括疾病的病變部位、性質及各種證候的基本屬性,作為辨證的綱領。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臨床上常用的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綱領,陰陽又是八綱的總綱,以統領表裡、寒熱、虛實,即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里證、寒證、虛證屬陰。正確的診斷,首先要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執簡馭繁。
(五)用於疾病的防治
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機制是陰陽失調,調整陰陽是中醫學治療、護理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陰陽學說用於疾病防治、護理的主要內容。調理陰陽,就是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使陰陽重新恢復相對平衡狀態。針對疾病陰陽偏勝、偏衰的狀況,採取「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方法,達到「陰平陽秘」,使陰陽和調,恢復平衡。
陰陽學說也可用來概括中葯的性能。葯物的性能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陰陽來歸納說明。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寒涼葯屬陰,溫熱葯屬陽;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葯物有升、降、浮、沉四種作用趨向,升、浮葯屬陽,沉、降葯屬陰。在臨床治療、護理中,根據疾病陰陽盛衰的情況,結合葯物的陰陽屬性,調整陰陽,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陰陽學說還可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善於調理陰陽是防病攝生的關鍵,養護正氣的法則要求人體內部的陰陽變化與天地自然之間的陰陽變化協調。人與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陰陽消長及轉化也必然影響人體陰陽變化,善於保養陰精陽氣,則邪氣不侵,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以正氣為本。
㈣ 誰能說說中醫的陰陽理論
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系古人對自然界萬事萬物性質及其發展變化規律觀察、歸納的總結。醫學中的陰陽學說則是古代辨證的思想方法與醫學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即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消長與轉化的觀點,說明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並概括醫學領域里的一系列問題。
解剖方面:歸納人體臟腑組織的屬性如《靈樞·壽天剛柔篇》:「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生理方面:分析人體的生理機能。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陰者,藏精而起極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說明陰代表著物質的儲藏,是陽氣能量的來源;陽代表機能活動,起著衛外而固守陰精的作用。
病理方面:闡明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如《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等。
診斷方面:對病症屬性歸類的總綱,把陽證與陰證作為總的鑒別要領。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治療方面:確定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調整陰陽相對平衡的原則。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等。此外,葯物的性能、針灸的手法等,也有相應的陰陽屬性。
臨床上,就須注意證之陰陽與治之陰陽的關系。綜上說明,陰陽既是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總結臨床經驗的工具。但是,這個學說也只能根據一些直覺的體驗對事物內部的相互關系作粗略的說明。
㈤ 在中醫學中如何運用陰陽理論
(一)辨陰陽屬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這里雖然講的是診斷,實際上「先別陰陽」是中醫理論的關鍵。因為《內經》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所以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學的各個領域。所謂的「別陰陽」,就是辨別陰陽的屬性。
1.確定人體部位和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
以人體的部位分陰陽,則上部為陽,下部為陰;背部為陽,胸腹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
以人體臟腑分陰陽,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這是根據臟腑的生理特點,五臟主藏、六腑主運化而確定的。陰陽之中可以再分陰陽,胸部居上為陽。心肺居胸部,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腹部居下為陰,肝脾腎居腹部,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
此外,每臟又分陰陽,如腎陰、腎陽、心陰、心陽等。一般說來,臟腑之陰代表臟腑的物質基礎,臟腑之陽代表臟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氣血也分陰陽,氣為陽,血為陰。
人體的經絡系統也分陰陽。凡與臟相連屬,分布走行於肢體內側的為陰經;凡與腑相連屬,分布走行於肢體外側的為陽經。
2.四診所得的證候表現分陰陽
通過望診辨色澤,色澤即指面部的顏色與光澤。中醫有五色診之說,即青赤黃白黑,則黃赤為陽,青白黑為陰;色澤鮮明為陽,晦暗為陰。
通過聞診辨聲音,語音高亢有力為陽,低沉無力為陰;呼吸聲高氣粗為陽,聲低氣怯為陰。聞診還指嗅診,即嗅病人的體臭和排泄物的氣味,一般氣味濃臭為陽,無味為陰。
通過切脈辨脈搏,脈至為陽,脈去為陰;滑數粗大為陽,遲澀細弱為陰;診脈的部位以寸部為陽,尺部為陰;若以人迎脈和寸口脈相對,則人迎在上為陽,寸口在下為陰。
3.辨證分陰陽
中醫辨證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為綱領,稱為八綱,而八綱中又以陰陽為總綱,表、熱、實證為陽,里、虛、寒證為陰。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也說:「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
4.葯物的性能分陰陽
中葯學中葯物的性能是用葯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來確定的。所謂「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以溫熱為陽、寒涼為陰。「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升降浮沉是指葯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向,葯物作用升浮是指葯性具有上升發散的特點,屬陽;沉降是指葯性具有收澀、沉降瀉下的作用,屬陰。
(二)用陰陽互根、消長轉化的關系說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
中醫認為人體內陰陽之間的消長平衡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而陰陽失調則是發生疾病的基本原因。人體陰陽之間總是處在一個動態的消長之中,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這種消長表現在物質基礎和功能之間,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必須以血、津液、精等為物質基礎。功能發揮得越大,物質基礎也就消耗得越多,可能會出現陽(功能活動)長、陰(物質基礎)消的情況。從另一方面講,功能活動發揮得越多,製造新的營養物質就會越多(陰陽互根互生),從而達到陰陽之間的平衡。這樣非但不會發生疾病,而且是新陳代謝旺盛的表現。
再有就是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陽主升、主出,陰主降、主入,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種升降出入雖然不間斷地運行,但也始終保持著動態中的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
人體發生疾病是由於陰陽之間失去動態平衡,出現陽盛陰衰或陰盛陽衰所致。中醫在闡述病理的時候,首先辨別陰陽偏盛、偏衰,以便在治療時補偏救弊,糾正陰陽偏盛偏衰,使陰陽之間恢復平衡,如中醫的補陰法、助陽法就是因此而設的,由此可見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性。
㈥ 陰陽五行的規律與股票期貨市場能聯系起來嗎孟昭華《股票期貨外匯》有這樣一說法嗎
交易市場也是有規律的,聯不聯系的全是個人興趣
㈦ 中醫學運用陰陽學說提現在哪些方面
根據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都可以依據陰陽屬性的規定,根據其所在部位、功能特點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因此《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由於結構層次的不同,人體組織結構的陰陽所指也有所不同。就人體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就腹背而言,背部為陽,胸腹面為陰;就肢體的內外側而言,四肢的外側面為陽,內側面為陰;就筋骨與皮膚而言,筋骨在深層為陰,皮膚居表為陽;就內臟而言,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精氣,故為陽,五臟化生和貯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就五臟而言,心、肺位於身體的上部胸腔之中為陽,而心屬火,主溫通,為陽中之陽;肺屬金,主肅降,為陽中之陰。肝、脾、腎位於身體的膈下腹腔為陰,而肝屬木,主升發,為陰中之陽;腎屬水,主閉藏,為陰中之陰;脾屬土,居中焦,為陰中之至陰。具體到每一臟腑,又有心陰、心陽,肝陰、肝陽,胃陰、胃陽,腎陰、腎陽等。就經絡而言,十二經脈中有三陽經和三陰經的區別,奇經八脈中有陰蹺與陽蹺、陰維與陽維的不同,絡脈中有陰絡與陽絡。就氣血而言,氣為陽,血為陰;而在氣之中,營氣循行脈內為陰,衛氣循行脈外為陽。可見,人體結構中的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體內的臟腑、營養物質之間,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都可以用陰陽學說加以分析和認識。
㈧ 陰陽學說在中醫中的應用
你這個題目太大了,陰陽學說滲透到了中醫的方方面面。
拿中醫課本打發你吧,雖然他說的我不喜歡,但好歹是課本,一般人挑不出毛病來。
陰陽學說作為一種方法論,廣泛應用於中醫學的各個方面,主要是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用葯。茲分述如下: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時,認為人體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一切組織結構既彼此相互聯系,密切合作,又可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並運用陰陽對立制約的關系進行具體分析。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1. 部位與結構的陰陽屬性:就人體的部位與組織結構來說,則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頭部為陽,足部為陰;體表為陽,內臟為陰。體表中之皮膚為陽,肌肉筋骨為陰;臟腑中六腑為陽,五臟為陰;五臟之中心肝為陽,肺脾腎為陰。而具體到每一個臟腑,則又有陰陽可分,如心有心陽、心陰;腎有腎陽、腎陰;胃有胃陽、胃陰等。這些陰陽屬性的劃分,主要是由臟腑組織所在的位置、生理功能特點等所決定的。
2. 氣血津液的陰陽屬性: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就氣與血來講,則氣為陽,血為陰;在氣中,則衛氣為陽,營氣為陰。這些劃分,即是根據氣是無形的物質,有推動、溫煦的生理作用;血是有形的液態物質,有滋養、濡潤的生理作用等而定的。至於津液,則津清稀而薄,故屬陽;液則稠厚而濁,故屬陰。同樣也是根據其性態而定。
3. 經絡循行的陰陽屬性:就經絡系統循行部位來說,則循行於人體四肢外側及背部者屬陽(如手足三陽經),而循行於人體四肢內側及腹部者則多屬陰(如手足三陰經),只有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腹部。
4. 組織結構陰陽屬性的相對性:人體各部位、各種組織結構、各臟腑之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們常根據一定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如以胸背關系來說,則背屬陽,胸屬陰;若以胸腹上下關系來講,則胸又屬陽,腹則屬陰。同樣,五臟陰陽屬性,若以上下來分,則心肺在上屬陽,心為陽中之陽臟,肺為陽中之陰臟;肝脾腎在下屬陰,肝為陰中之陽臟,腎為陰中之陰臟,脾亦為陰中之陰臟(又稱「至陰」)。脾屬太陰,太陰為三陰之始,故脾為至陰。
總之,人體的上下、內外、表裡、組織結構之間,以及每一組織器官本身,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而人體部位、組織、結構、器官的屬陰、屬陽,只是其相對屬性的一般歸類而已。
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中醫學認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機體陰陽兩方面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結果。人體的生理功能,亦是用陰陽學說來加以概括和說明的。主要表現為機體防禦邪氣侵襲的整體衛外機能,以及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等方面。
1. 體現在機體的防禦功能方面:陽氣在外,具有保護機體內部組織器官的衛外機能。陰精在內,是陽氣的物質基礎,並為陽氣不斷地儲備和提供能量補充。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生氣通天論》亦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2. 體現在臟腑功能活動方面:一般來說,五臟主藏精氣為陰,六腑能消化、傳導飲食水谷為陽。而每一臟腑中又各有陰陽,凡屬功能活動則屬陽,而產生這些功能活動的臟器和精氣則屬陰。
此外,中醫學亦用陰陽關系來闡述具體的生理過程。
3. 陰陽相對平衡的生理意義:中醫學對於生理上的陰陽關系,主要強調其相互協調和平衡。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若陰陽失去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則為病理狀態,而一旦陰陽不能相互依附、相互為用而分離,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其生命活動也就因此而告終。可以看出,中醫學是從整體、系統水平來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的,認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正是由於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並處於相對的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天人相應,是指人體的臟腑經絡功能活動與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相互適應而言,而中醫學這種人與自然相應的理論,亦是建立在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與人體的陰陽消長活動相互適應的基礎之上的。
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1. 人體的基本病理變化是陰陽失調:中醫病機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的陰陽關系由於某種因素的影響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從而出現偏盛偏衰的結果,疾病的發生,關繫到邪、正兩方面。正氣與邪氣,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關系,都可以用陰陽來加以概括說明,病邪有陰邪、陽邪之分,正氣則包括陰精與陽氣兩部分。所以,病理上的陰陽失調,多表現為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且一方面之異常,亦必影響及另一方面。一般來講,外感邪盛多使機體陰陽某一方面偏亢,而使另一方面受損;內傷體衰則可導致機體某一方面不足,使之低於正常水平,從而形成另一方面的相對偏亢,因此,盡管疾病的變化錯綜復雜,但就其陰陽狀態來說,不外陽盛、陰盛、陽虛、陰虛等四大類病變。
2. 陰陽盛衰的病理表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亦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3. 陰陽互損及轉化在病理上之體現:中醫病機學認為,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機體陰精陽氣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導致對方之不足,即所謂「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後都能導致「陰陽兩虛」,氣血雙虧,此即慢性虛性病證常見的病理發展過程。至於陰陽轉化在疾病證候上之反映,諸如實熱證轉化為虛寒證;陰寒證轉化成陽熱證等,都是常見的,已如前述,不再重復。
用於臨床診法辨證
1.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臨床疾病,根據其證候反映,可以概括為陰證和陽證兩大類。臨床的病證反映盡管錯綜復雜,但是對於疾病的診察,則可以根據陰陽變化的規律來加以分析、歸納和判斷,以此來認識和探討疾病的本質。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說明中醫學的望、聞、問、切四診方法,首當辨別陰陽。
2. 陰陽為辨證之總綱:所謂辨證,即是把通過四診所獲得的多種多樣的症狀、體征及病情資料,進行客觀地分析與判斷,從而對疾病的原因、病位、病性、邪正關系等得出正確的認識,判斷為某種病證的一種診斷方法。中醫的診斷學以陰陽作為辨證的綱領,以分辨和判斷疾病的表裡、寒熱或虛實。故凡表證、實證、熱證都屬陽證;凡屬里證、虛證、寒證都屬陰證。所以,臨床病證雖然千變萬化,總不出陰陽兩綱的范圍。
指導臨床治療用葯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是說,由於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病機,因此,調理陰陽,補偏救弊,創造條件,使其失調的陰陽關系向著協調的方面轉化,在新的基礎上,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即是中醫臨床治療的基本原則。
由於疾病表現不一,本質不同,故其治療方法亦多種多樣,中醫臨床根據協調陰陽的精神,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以及「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眾多的治療法則。
總之,治療的基本原則,就是有餘者瀉,不足者補,從而使陰陽的偏盛偏衰得以糾正,使之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恢復陰陽相對平衡之目的。
同樣,在歸納葯物的性味功能上,陰陽亦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可作為指導臨床用葯的依據。葯物的四氣、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一般性能,都具有陰陽的不同屬性。所以,臨床用葯必須注意病證陰陽與葯物陰陽之關系,正確運用葯物的陰陽性能,以改善或調整機體失調的陰陽關系,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㈨ 可以用陰陽五行解釋股票市場嗎
還用那麼麻煩,我用一棵樹就能解釋。好比你種了一棵樹,你買的時候是種子5塊錢30年以後這棵樹長大了,至少是1000塊錢,你就掙到這個錢了。企業也是一樣,企業如果掙錢了他會繼續的建分廠啊,上新的流水線,這樣公司一點點也變大了,就和樹一樣,它會變大,但如果經營不好呢也會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