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大國崛起的問題(歷史方面的)
法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群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著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范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後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後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並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後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後,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布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沖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美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國早在是英國殖民地時就對教育非常重視,到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人口不過260萬,但已仿效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創辦了哈佛、耶魯等9所學院,教育環境甚至都強過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時期的初等教育相當發達。北部幾個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為代表,特別重視普及教育,當局曾於1647年發布法令,規定市鎮中只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於是市鎮學校在北部興起。這種由地方當局辦理、干預教育的做法,超過了其宗主國--英國的教會辦學的方針,一舉奠定國民素質的優勢!
在這個世界,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美國的《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我們熱血沸騰地聽著這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聲音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美國還有一個偉大之處,那就是《憲法》所標榜的以教育培養國家公民。為了普及教育,他們先是採用了英國的蘭卡斯特導生制。1818年蘭卡斯特本人還應邀到美國宣講導生制。英國式的教育不能滿足這個新國家對教育的要求。1843年,賀拉斯• 曼(Horace Mann,當時任麻省教育廳長)考察德國,才引進了當時普魯士的教學制度,同時大力宣傳盧梭、裴斯塔洛齊等歐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國各地的小學遂開始採用西歐最先進的教學制度。
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邁得更快,這期間新成立的大專院校就有二百餘所! 它一面學習當時歐洲重視學術的樣板——柏林大學,於1876年創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大學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學術研究;一面根據國會於1861年、1890年所通過的二個《摩雷爾法》,由國會撥地、撥款資助各州大辦農(業)工(藝)學院,很快培養出大批適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當今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由此而來。工農學院初辦時,由於眾多貧苦學生求學其中,曾被譏為"牧牛娃學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領先於歐洲。事實證明,窮人的對財富的渴望遠遠高過富人子弟!這就為美國造就了一批敢於冒險和創新的高知識人才,當他們對財富的渴望的慾火被點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嘯,那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
南北戰爭以後,公立中學本來是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兩方面要求的4年制綜合中學,由於此時學生逐年猛增,准備升學者日少而准備就業的日眾,所以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公立中學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不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工業中學,1888年明尼蘇達州首創農業中學,此後各種職業中學不斷大量涌現。歐洲人由於世俗觀念而不喜歡職業中學,以"生來平等"為信念的美國人則沒有這種歷史包袱。職業中學造就了一批實業家和發明家,第一架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據統計,1870-194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學生則增加了90倍。當時的口號是:"中等教育為所有適齡青年敞開大門",到1918年時美國高中已發展到2萬多所,而12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到1998年才有1萬多一點的高中。由此可見,美國的高效率、高技術、高產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進的教育。今天,美國基礎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教育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各州都將40%的稅收用於教育。上世紀80年代壟斷著大約70%左右的專利發明,70%以上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奧運會獎牌總數第一。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於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於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它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此計劃,美國動員了800多位科學家、企業家、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參與了這項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們總結戰後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未來發展趨勢,汲取美國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紀新的美國人。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⑵ IT是什麼以及關於它的相關內容
it [美] [It] [英]
代詞
(指已提及或心目中的人或事物)這,那,它
This is our new car. I bought it yesterday. 這是我們的新車。我昨天買的。
(指無生命物、動植物、性別不詳的幼孩等)它
What a beautiful baby -- is it a boy? 多漂亮的孩子啊--它是男孩嗎?
(作無人稱動詞的主語,表示時間、氣候、距離等)
It's about 50 kilometers from here to my ranch. 從這兒到我的牧場約有五十公里。
It's early yet. 還早呢。
It's very hot. 天真熱。
(置於句首或句中,引導後面的短語或從句)
I'd think it well worth while to go. 我覺得很值得一去。
(作為形式上的主語或賓語,用於表示強調的句型中)
But here it's my word that counts. 但這里是我說的話算數。
(用於某些動詞、介詞後面,詞義含糊,構成習慣語)
Don't lord it over your friends. 不要對你的朋友擺威風。
名詞
(捉迷藏等游戲的) 捉 人 者,猜 的 人
【口】(僅用於 gin and it )義大利苦艾酒
【口】關鍵,重要時刻
This is it -- we have to act at once. 現在是關鍵時刻了--我們得馬上行動。
【口】性感;性交
【美】【俚】笨蛋
[編輯本段]信息技術定義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簡稱,即信息技術
IT的英文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產業的意思,較為廣泛:目前IT業的劃分方法有各式各樣,其中以美國商業部的定義較為清楚和合理,它將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分成IT業和非IT生產業。其中IT業又進一步劃分為IT生產業和IT使用業。IT生產業包括計算機硬體業、通信設備業、軟體、計算機及通信服務業。至於IT使用業幾乎涉及所有的行業,其中服務業使用IT的比例更大。由此可見,IT行業不僅僅指通信業,還包括硬體和軟體業,不僅僅包括製造業,還包括相關的服務業,因此通信製造業只是IT業的組成部分,而不是IT業的全部。
[編輯本段]基本概念和所指范圍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實際上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硬體,主要指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路通信設備;
第二層是指軟體,包括可用來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信息的各種軟體,它包括我們通常所指的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商用管理軟體,也包括用來加強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軟體、輔助分析的DW/DM(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軟體等;
第三層是指應用,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信息,包括應用ERP、CRM、SCM等軟體直接輔助決策,也包括利用其它決策分析模型或藉助DW/DM等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分析的質量,輔助決策者作決策(強調一點,只是輔助而不是替代人決策)。
有些人理解的IT把前二層合二為一,統指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後者則為信息的應用;也有人把後二層合二為一,則劃分為前硬後軟。通常第三層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卻是唯有當信息得到有效應用時IT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才真正實現了信息化的目標。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標,它只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一種實現目標比較好的一種手段。
卡爾的IT是指什麼呢?在那篇文章裡面他並沒有明確提出,不過他提到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從他推理的邏輯來看,即從蒸汽機、鐵路、電報電話、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過來的,還用摩爾定律來佐證主機和光纖的發展。
IT這一概念上是經常含混不清:一會兒指主機網路,一會兒又指軟體。信息技術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就象一柄利劍或一枝好筆。
[編輯本段]一些經常混淆的基本概念
數據(Data)=事實的記錄,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在華東地區銷售額為120萬。
信息=(Information)=數據+ 意義,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華東地區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5 %。
智能(Intelligence)=信息+理解(understanding)與推理(reasoning),如分析原因是華東地區銷售單位不行,或甲系列產品進入了衰退期,還是公司整體營銷活動落後,競爭者強力促銷導致?或是其它原因。
知識(Knowledge) =解決問題的技能(skill),針對這一問題公司應對的策略是什麼?
智慧(Wisdom) =知識的選擇(Selection) 應對的行動方案可能有多種,但(戰略)選擇哪個*智慧。行動則又會產生新的交易數據。
[編輯本段]組成
IT的普遍應用,是進入信息社會的標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書上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感測技術 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通信技術 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計算機技術 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所謂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其他產業與行業,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承擔了一個得力工具的角色。
順便說一句何謂IT產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可以供大家參考:
IT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軟體編寫 如INTEL、MS等
IT技術產品化 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 如精英、大眾等
IT產品集成化 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 如聯想、IBM
IT產品系統化 解決方案、信息系統 如華為、HP
IT產品流通 渠道、銷售 如神州數碼
IT產品服務 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 如藍色快車
IT產業輿論支持 IT類媒體 如CCW、CCID
IT產業第三方服務 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 如法律咨詢、PR服務
IT後備人員培養 各種院校 如計算機專業
IT產業合作組織 各種協會、集會
集成測試的整個周期將系統性地包括軟體接收測試、端到端測試、電視畫面合成測試、系統測試、用戶驗收測試、多運動項目綜合測試及技術演練等等。其目的是確保各IT系統具備所需的功能及可靠性,從而順利地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服務。
[編輯本段]中國IT從業者的職業分類
IT主體職業
1.1軟體類
1.1.1系統分析師 1.1.2計算機程序設計員 1.1.3軟體測試師 1.1.4軟體項目管理師 1.1.5系統架構設計師
1.2硬體類
1.2.1計算機維修工
1.3網路類
1.3.1計算機網路管理員 1.3.2網路系統設計師 1.3.3網路綜合布線員 1.3.4網路建設工程師
1.4信息系統類
1.4.1計算機操作員 1.4.2信息系統安全師 1.4.3信息系統管理師 1.4.4資料庫系統管理員 1.4.5信息系統監理師
1.4.6信息系統評估師 1.4.7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人員 1.4.8信息系統設計人員
1.5製造類
1.5.1半導體器件測試工 1.5.2半導體器件製作工藝師 1.5.3半導體器件製造工 1.5.4半導體器件支持工 1.5.5半導體器件封裝工
IT應用職業
2.1控制類
2.1.1單片機應用設計師 2.1.2控制系統設計師 2.1.3邏輯控制晶元編輯員 2.1.4數據自動採集與分析員
2.2應用系統開發類
2.2.1嵌入式系統開發師 2.2.2網站開發師 2.2.3游戲程序開發師 2.2.4射頻識別系統開發師
2.3設計類
2.3.1計算機平面設計師
2.4商務類
2.4.1網路編輯員 2.4.2計算機網路客戶服務人員 2.4.3網上銷售員
2.5娛樂類
2.5.1數字視頻製作師 2.5.2數字音頻製作師 2.5.3三維動畫製作員 2.5.4游戲美術設計師
2.6教育類
2.6.1網路課件製作師
2.7通訊類
IT相關職業
3.3.1電子標簽操作員
[編輯本段]世界IT發展史(1936-2004)
1936年 圖靈
英國數學家A.M.Turing發明圖靈機,為現代計算機硬體和軟體做了理論上的准備。
1942年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研製成功,它有300個電子管,採用二進制,基本體系結構與現代計算機已無二致。
1943年
英國計算機「巨人」投入運行。不過1970年之前對它一直保密。
1945年
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第一次提出存儲程序計算機的概念,即「馮·諾依曼機器」。
eniac1946年
2月10日,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誕生。它裝有18000個真空管,總重量達30噸,耗資近50萬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台多功能、全電子數字計算機,可以實現每分鍾幾千次乘法運算。
EDSAC1946年
5月英國劍橋大學研製成功第一台馮·諾依曼機器EDSAC。
1947年
12月23日,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
1948年
曼徹斯特大學開發出世界首台存儲程序機Baby。
1950年
Engineering Research Associates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計算機ERA 1101。
1951年
第一台數字式計算機UNIVAC1為美國人口普查創建。
1952年
Grace Hopper勾畫出第一個「編譯程序」藍圖,即將所有程序在執行之前都翻譯成機器語言,為計算機商用做出重大貢獻。
1955年
Grace Hopper開發出A-3編譯器Math-Matic。
1956年
世界上第一台採用晶體管元件的電腦研製成功。
第一條跨越大西洋的電話電纜敷設完成。
Bell實驗室開發出可視電話樣機。
RAMAC 3501957年
IBM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硬碟RAMAC 350,直徑24英寸、總容量5兆位元組。
IBM開發出FORTRAN語言。
Univac Model 80
1958年
第一台商用電子管計算機Univac Model 80發布。
MIT John McCarthy開始開發Lisp語言,1960年完成。
1959年
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問世。
發表了Cobol語言規格,於1961年完成。
System-360
1964年
IBM發布IBM System/360計算機。
1965年
PDP-8DEC推出真正被業界認可的世界上第一台標准小型機PDP-8。
美國Dartmouth 學院的Thomas E.Kurtz 和 John Kemeny 開發出Basic語言。
世界上第一部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美國貝爾系統1號電子交換機問世。
國際衛星通信組織發射了一顆半試驗半實用的靜止(同步)通信衛星,標志著同步衛星通信時代的開始。
軟盤1967年
美國《Computerworld》報創刊。
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為32英寸。
瑞士的Njklaus Wirth 在 Algol的基礎上開始開發Pascal語言,於1971年完成。
1968年
IBM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IMS。
挪威計算中心的O.J.Dahl和K.Nygard發表了第一個面向對象語言Simula 67。
1969年
貝爾實驗室用匯編語言開發出第一個多任務多用戶的計算機分時系統Unix。
IBM允許客戶分開購買它的軟體和硬體,從而建立了軟體市場。
美國國防部開始研究ARPANET,人們將此視為Internet的開端。
1970年
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 和Dennis M.Ritchie開始開發Unix操作系統。
傳輸損耗僅為20分貝/公里的光纖和在室溫下能連續工作的半導體激光器研製成功,光纖通信走向實用化。
1971年
Intel 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微 處理 器4004。
Niklaus Wirth 開 發出Pascal語言。
Gary Starkweather在施樂的實驗室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列印機。
1972年
Bell實驗室的Dennis Ritchie開發出C語言。
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首次提出ISDN的概念。
1973年
法國Luminy-Marseilles 大學的Alain Colmerauer 開發了Prolog語言。
馬丁·庫珀發名手機,成為第一個使用行動電話的人。
1974年
美國國防部開發出TCP(傳輸控制協議)。
Intel推出 8080微處理器,並被世界首台商業PC所採用。
Zilog公司推出處理器Z-80。
第一台商業成功的PC牛郎星8800研製成功。
IBM首次提出計算機精簡指令集。
Xerox推出第一台工作站樣機Xerox Alto。
在第一屆計算機國際象棋冠軍賽中,俄羅斯程序KAISASA獲勝。
1975年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為牛郎星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套標準的微電腦軟體Basic,並創辦了Microsoft公司。
Xerox和斯坦福大學聯合推出「乙太網」(Ethernet)。該網路成為區域網的第一個工業標准產品。
1976年
第一台商業成功的巨型機Cray-1 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2.5億次。
Hayes推出第一個PC數據機。
1977年 Apple
第一台帶彩顯的PC蘋果II正式亮相。
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光纖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的兩個電話局(相距7公里)之間開通。
1978年
TCP分成TCP和IP。
1981年
世界上第一台攜帶型電腦Osborne面世。
8月12日首次以「個人計算機(PC)」命名的IBM PC面世。它採用Intel的8088處理器和Microsoft的MS-DOS操作系統。
Ashton-Tate推出dBaseⅡ。
自稱Captain Zap的23歲小夥子Ian Murphy潛入白宮、五角大樓和BellSouth的計算機系統。
1983年
蜂窩行動電話通信系統投入商用。
1984年
Apple推出Apple Macintosh機。
域名系統被創建。
MIPS計算機系統公司創建,並與斯坦福大學著手開發RISC體系結構。
HP推出面向個人的激光列印機。
1985年
Intel推出386微處理器。
Windows 1.0正式版本上市。
1986年
國家科學基金會創建骨幹網速度為56KB/秒的NSFnet。
1987年
IBM和Microsoft公司發布OS/2 1.0。
柯達推出世界上首台百萬像素商業數碼相機。
1988年
11月1日,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生Robert Morris在ARPANET中試驗計算機病毒的可行性想法時,釋放了一個實驗性的網路蠕蟲程序,在8小時之內,這一程序侵入了3000台~6000台運行Unix操作系統的VAX機和Sun計算機,造成嚴重損失。Morris既是病毒製造者,又是Internet上的首例黑客。
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通信光纜(TAT-8)系統敷設成功。
1989年
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全球定位系統(GPS)工作衛星。
英國科學家Timothy Berners Lee開發出萬維網。
新加坡創新公司推出聲霸卡,標志著PC多媒體時代的來臨。
1990年
IBM發布基於RISC的RS/6000。
World Wide Web 軟體開發成功。
Internet搜索程序Archie在McGill大學問世。
最早的區域網交換機研製成功。
1991年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學生Linus Torvalds開發出Linux操作系統,並將它作為自由軟體傳播。
1992年
3月22日Intel推出第5代晶元Pentium處理器。
1993年
Peter de Jager在《Computerworld》上發表「2000年末日」一文,對Y2K問題的危險性及解決成本提出警告。
美國柯林頓政府宣布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
Microsoft正式發布Windows NT。
1994年
美國Netscape公布用於Internet 的瀏覽器Navigator。
Internet進入商品化時代。
1995年
Microsoft推出32位桌面操作系統Windows 95。
Microsoft推出Internet 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
IP電話初次亮相,VocalTec推出Internet Phone客戶軟體。
世界上第一個商用CDMA移動通信網在香港開通。
Sun公司推出Java語言。
Oracle公司總裁拉里·埃里森提出網路計算機(NC)概念。
Amazon.com在Internet上賣出第一本書。
一些與網路有關的公司掛牌上市。Netscape成為第三大Nasdaq IPO股票價值。
域名登記不再免費,每年收費50美元。
1996年
美國34所著名大學在芝加哥發起研發「下一代Internet」項目。
可改寫光碟(CD-RW)技術問世。
PDA產品Palm Pilot 1000上市。
1997年
IBM「深藍」機上的國際象棋軟體,第一次打敗了世界國際象棋冠軍 Gary Kasparov。
IETF提出IPv6標准。
無線區域網標准IEEE 802.11出台。
Yahoo和Amazon.com等成功上市。
電子商務發展年,網上零售商超過了10萬家。截至1997年年底,Cisco在Web網站上的網路設備銷售額為30億美元,Dell網站上每天的PC銷售額達100萬美元。1997年,Cisco 64億美元的總收入的39%源於其Web網站。
1998年
iMac蘋果電腦面世。
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創建了Google,Google成為被廣泛應用的Internet搜索引擎。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世界上首先播放了數字電視節目。
「銥星」系統開始向全世界提供個人通信商業服務。
1月26日,Compaq以96億美元收購DEC。
加拿大北方電訊以91億美元並購美國Bay。
10月19日美國聯邦法院決定正式開庭審理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政府對微軟所提起的反壟斷訴訟。
11月服務商American Online以42億美元股價收購Netscape 通信公司。
1999年
1月14日朗訊科技宣布以240億美元收購Ascend。
2000年
1月10日全球最大的Internet接入服務商America Online宣布以總交易金額超過1600億美元的換股方式並購Time Warner。
5月17日全球最大的網上時裝零售企業、歐洲資金最雄厚的.com公司宣布倒閉。美國至少有130家Internet公司因資金枯竭而倒閉。
美IT市場增速9年來首次放緩。
2001年
4月24日IBM公司宣布以10億美元現金收購Informix的資料庫業務。
5月29日Intel第一款64位處理器晶元Itanium正式發布。
8月28日Microsoft發布第一個64位Windows操作系統Windows Advanced Server限製版。
9月4日,HP宣布將以250億美元的股票交易價格收購Compaq。
9月NTT DoCoMo在全球率先啟動3G服務。
10月25日Microsoft發布Windows XP。
12月NTT公司宣布將與Intel、SGI公司聯合進行網格計算試驗。
2002年
5月IEEE 802.3乙太網標准組織批准了萬兆乙太網標準的最後草案。
IBM公司宣布投資10億美元支持Linux。
IDC表示,-2.3%的增長率使2002年成為IT產業有史以來最差的一年。
IBM宣布將投入100億美元用於按需計算(On Demand)。
Nasdaq指數跌至6年前.com興起前的水平。
2003年
3月SCO以「不當利用本公司擁有知識產權的Linux操作系統」為由起訴IBM。
3月12日Intel公司在全球同步發布其最新一代移動計算技術Centrino(迅馳)。
AMD推出分別面向桌面與移動計算平台的AMD Athlon 64位微處理器。
Apple推出在線音樂服務,開張後的第一周內就以每首歌99美分的價格銷售了100萬首。
2004年
1月14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標准組織EPCgloba稱確定了第一個全球性標准,以加速各公司採用RFID技術改進其供應鏈的運作。
4月2日,美國Sun公司宣布與微軟公司達成一項為期十年的合作協議,了結了一切未決訴訟。根據協議,微軟將向Sun支付7億美元以解決所有未決反壟斷問題,另外支付9億美元解決所有專利問題。
6月28日Intel推出基於32/64位至強處理器的新平台系統。
[編輯本段]未來10年的IT市場趨勢
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Bill Gates)曾經預測,與過去的10年相比,未來10年的軟體和計算技術將有更大的進步,將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麼未來10年的IT市場究竟會有哪些變化呢?美國知名IT網站《InfoWorld》日前對此進行了預測:
1. 出於成本因素考慮,整個IT市場逐步向雲計算過渡.
2. 科技與人類的結合更加緊密,很大一部分人群將變成「電子人」.
3. 一套啟動只需幾秒鍾的操作系統,執行任務時幾乎無需等待,從來不會出現異常.
4. 信息機器Memex變為現實
Memex是美國科學家Vannevar Bush在1945年提出的構想,它採用微縮膠卷存儲信息,自動翻拍,可以不斷添加新信息.這樣,用戶在中途缺席會議時就無需擔心錯過會議內容;當靈感突現時,也無需用筆匆匆記下.
⑶ 對沖基金:一個分析的視角的譯者序
《對沖基金:一個分析的視角》譯者序(該書出版時對《序》略有修改)
2008年11月18日中午,我站在浦東一座寫字樓的走廊里,望著陸家嘴灰濛蒙的天空發呆。這時接到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李季博士的電話,問我是否願意翻譯一本關於對沖基金的書。
我不禁暗暗佩服,覺得她真有眼光,10月5號證監會才宣布啟動融資融券試點,並剛剛組織有關券商參與融資融券聯網測試,她就盯上對沖基金了。「我把原著給你寄去,你先看一看」,她說。
幾天之後,我收到了原著。翻開一看,滿紙都是流動性、序列相關性、因子模型等熟悉的術語、各種各樣的公式、一望即知是用Matlab或Excel繪制的彩圖,以及二三十頁參考文獻,書後還附了一段Matlab程序,我當即就有了把它敲進電腦運行一遍的沖動。這書恐怕是有學術價值的,我邊想邊去看書名和作者名字,當Andrew W. Lo這個名字躍進我雙眼的時候,我不禁心中一動,連忙拿起手機給她發了簡訊:「這書的作者是羅聞全啊!羅聞全!你放心吧,我一定會認真對待的!」
一、羅聞全及其學術成就
在西方金融學界,羅聞全(Andrew Wen-chuan Lo,簡作Andrew W. Lo)是赫赫有名的金融學家(個人主頁見下面的「擴展閱讀」)。然而,對於我國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大多數師生來說,這個名字卻是相當陌生的,例如其著作《金融市場計量經濟學》(The Econometrics of Financial Markets)的中文版居然將其名字譯為「安德魯.W.羅」,即便是在7年之後的2010年,一本關於對沖基金的書上仍將其譯為「安德魯.羅」,因此這里有必要詳細介紹一下羅聞全。
羅聞全於1960年4月18日出生於香港,此後曾在中國台灣地區居住。5歲那年,羅聞全全家從台灣移民到紐約。他的母親Julia Yao Lo(約1927—)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在她的悉心教導下,羅聞全的姐姐和哥哥先後獲得了有「少年諾貝爾獎」之稱的「西屋科學天才少年獎」 。後來,老三羅聞全從8年級跳級進入著名的Bronx科學高中,經過刻苦學習,也獲得了這一獎項。真可謂天才之家,一時傳為佳話。後來三人又都獲得了世界性的學術聲譽,與其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關於羅聞全的姐姐和哥哥,我們知之甚少。在Peter L. Bernstein所著的Capital Ideas Evolving(中文譯名《投資新革命》)中,稱他的姐姐是一個分子生物學家,哥哥是火箭科學家。譯者推測他的姐姐是Cecilia Wen-ya Lo(簡作Cecilia W. Lo,音譯羅聞雅,約1951—),她也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於1974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學士學位,1979年獲洛克菲勒大學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博士學位。1980年,她在哈佛大學葯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此後歷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系教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發育生物學實驗室主任,遺傳學與發育生物學中心主任。她現任匹茲堡大學葯學院發育生物學系教授,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和先天性心臟病學家。她的丈夫段崇智(Rocky S. Tuan)是世界著名的肝細胞生物學家和組織工程學家,有著與她相似的游歷和教育經歷。二人於1976年結婚,2009年夏天一同前往匹茲堡大學執教。
譯者推測羅聞全的哥哥是羅聞宇(Martin Wen-yu Lo,簡作Martin W. Lo,約1953—),他於1981年獲康奈爾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後任職於由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arman)和錢學森等人創建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帕薩迪納噴射推進實驗室(Pasaden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並於2001年提出了舉世聞名的「星際高速公路」(Interplanetary Superhighway)技術。
1977年,羅聞全從Bronx科學高中畢業,考入耶魯大學,打算學習數學、物理和生物化學,因為這些學科看起來很「酷」,同時這也是他的姐姐和哥哥學過的專業。但是在第一學期期末,他邂逅了一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習經濟學的高中同窗,在她的建議下,他去麻省理工學院選修了默頓(Robert C. Merton,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主講的金融學,從此經濟學和金融學引起了他的興趣。
他在Bronx科學高中時,曾經閱讀過科幻小說家Isaac Asimov的《基地》三部曲(Foundation Trilogy),其中講到有個數學家創立了一種叫做心理歷史學(psychohistory)的人類行為理論。根據該理論,心理歷史學家在獲取有關人類情感傾向的大量數據後,便能根據這些數據精確地預測未來。羅聞全認為Asimov的描述完全可行,而且他想成為那個實現它的人;而經濟學,特別是博弈論和數理經濟學看上去都是做這個研究的最好的出發點。於是,他致力於研究經濟學,於1980年獲耶魯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85至1989年期間任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等職,其中1987年至1988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任W. P. Carey財務學講座副教授。1990年,29歲的羅聞全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從那時起至今,他一直留在麻省理工學院,並在斯隆管理學院創建了MIT金融工程實驗室(MIT Laboratory for Financial Engineering)。該實驗室匯集了一大批著名的金融學家,因此其代表著美國金融工程的最高水平。2004年,羅聞全當選為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最年輕的院士。
羅聞全被公認為金融學家、金融工程學界領袖、對沖基金研究領域泰斗和生物金融學的創始人,華人金融學家的第一人。1998年,美國《商業周刊》將他評為金融學術界最有前途的三顆新星之一。在Peter L. Bernstein的《投資新革命》(Capital Ideas Evolving)中,依次講述了薩繆爾森(Paul Sameulson,1915年5月15日至2009年12月13日,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Robert C. Merton,1944—,1997年諾獎得主)、羅聞全、希勒(Robert Shiller)、夏普(Willam Sharpe,1934—,1990年諾獎得主)、馬克維茨(Harry Markowitz,1927—,1990年諾獎得主)和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1941—,1997年諾獎得主)的投資思想——羅聞全赫然躋身世界金融學大師的行列。這樣看來,未來羅聞全和希勒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羅聞全的研究領域覆蓋了金融理論、金融信息技術、風險管理、投資組合管理、對沖基金和金融計量經濟學。他雄心勃勃地希望能夠像Asimov描述的那樣建立一套能夠預測人們在金融市場中的行為的理論。他最著名的貢獻包括:於1988年提出方差比檢驗,並實證地指出股價即使對於廣義的隨機遊走假設來說也是不滿足的;指出金融學中的經典教條——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是不成立的,並提出了用於替代EMH的適應性市場假說(Adaptive Market Hypothesis,AMH);開創了生物金融學;發展了金融學中經典的Markowitz的均值—方差分析框架,提出了均值—方差—流動性分析框架;等等。與恩師默頓等人一樣,羅聞全的研究與實踐密切相關,他是研究對沖基金的泰斗,同時也是對沖基金Alpha Simplex Group的創立者和合夥人。
羅聞全發表了大量一流的論文和著作(見其個人主頁),可謂著作等身。其與John Y. Campbell和A. Craig MacKinlay合著的《金融市場計量經濟學》獲1997年度保羅.薩繆爾森獎,並成為金融計量學的經典教材。2004年9月,我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所上的第一節課就是這門課。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剛上課時教室里擠滿了想選這門課的學生,但是這門課實在太難,王一鳴教授在講台上講得如行雲流水一般,大家卻如聞天書,第一節下課時就逃走了一半,到第三節課下課時,已經只剩大約10個人了。我每每豎著耳朵,戰戰兢兢,生怕漏掉一句,僥幸堅持到了最後,中間還閱讀了羅聞全寫的有關論文,從此把他當成了偶像。
讀者閱讀的這本書的原著是2008年出版的,全書包括10章,由羅聞全教授等發表的一系列高端的學術論文組成。本書理論與實踐兼具,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一經出版,就獲得了崇高的學術聲譽。閱讀本書,不僅可以深入了解美國對沖基金行業,而且還可以對羅聞全教授的研究方法、學術思想有所了解。然而不幸的是,由於各方面原因,我一再拖延交稿日期,居然拖到了很久。
二、對沖基金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已經來了,對沖基金還會遠嗎?
在美國,對沖基金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在1998年金融危機、2007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對沖基金對金融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標志著對沖基金已經成為金融市場上的一支新興力量和一個新的系統性風險來源,美國政府為了將對沖基金「這頭巨獸關進鐵籠」,也做了不懈的努力(見本書第7、9、10章)。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主要包括60多家公募證券基金管理公司發行的上千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和專戶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發行的集合理財產品和專戶理財產品、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的債券投資部門、證券公司的自營部門、信託公司、保險公司持有的保險基金、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以及數千個私募證券基金公司發行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等等。這些機構投資者都可以被統稱為「基金」。在2010年4月之前,A股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都是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雖然部分機構會參與一些固定收益套利型、事件驅動型、瀕危證券型、基金的基金型或可轉換套利型策略,但是規模和深度都有限,無法進行典型的「對沖」業務,沒有任何一個公募機構把自己定位為對沖基金,也極少有私募基金宣稱自己是對沖基金。
2010年1月8日,國務院原則上批准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和推出股指期貨品種,並於3月19日宣布在光大證券、國泰君安證券、廣發證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信證券等6家證券公司率先試點融資融券,3月31日正式啟動試點交易。此後2010年6月8日、12月25日兩次擴大試點范圍,使試點券商增加到25家,約佔全國券商總數的四分之一。2010年4月16日,滬深300股指期貨正式上市。如果不出意外,轉融通業務將於2011年推出,這將擴大對沖業務。
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的推出,是中國證券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標志著A股市場從此擺脫了只能做多、難以採用杠桿的限制,可以進行多空雙向交易。更重要的是,這還意味著中國將迎來對沖基金大發展的時代,只要政策允許,越來越多的私募甚至公募基金公司將發行對沖基金,包括做多/做空股票對沖型、偏向賣空型、管理期貨型等類型。
2010年4月23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證券投資基金從事股指期貨交易指引》和《證券公司參與股指期貨交易指引》,對基金投資股指期貨的投資策略、參與程序、比例限制、信息披露、風險管理、內控制度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對證券公司證券自營業務、證券資產管理業務參與股指期貨交易的有關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2010年7月7日,證監會宣布,基金專戶理財業務可以參與股指期貨交易,並且「考慮到專戶理財為非公募產品,其投資人均為具有較強風險識別和風險承受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投資者,因此,專戶理財業務參與股指期貨交易的總體原則應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主,監管機構不再對專戶理財業務參與股指期貨交易的投資目的、投資比例、信息披露等內容進行規定」。2011年3月,證監會下發了《信託公司參與股指期貨的交易指引(徵求意見稿)》,陽光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將由此獲准參與股指期貨交易,而這意味著它們將開展「對沖基金業務」。
實際上,2010年4月份之後,滬深300股指期貨和滬深300指數劇烈的日內波動、融資融券規模的日益增長,都表明可能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在從事對沖業務。2010年年中,譯者就了解到不少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正在研究對沖基金業務,一旦政策放開,就將申請成立做多/做空股票對沖型、管理期貨型等對沖基金。2010年12月中旬,國投瑞銀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了一隻採用期指套利策略的「一對多」專戶理財產品,其實就屬於對沖基金。2010年底,中國證監會出具了《關於核准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設立國泰君安君享量化限額特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批復》(監許可[2010]1937號文),允許該公司發行集合理財產品「君享量化」。該產品的投資策略是「採用市場中性策略,在盡量對沖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基礎上(將投資組合的Beta值控制在-0.3至0.3之間),運用數量化選股及指數套利等策略,獲取長期穩定的絕對回報。」2011年3月7日,「君享量化」正式發行,受到投資者追捧,一天之內募集資金就達5億元。這是2011年1月25日《證券投資基金股指期貨投資會計核算業務細則(試行)》出台後嚴格按照該細則設計的第一隻對沖類產品,被公認為中國第一個正式的對沖基金,2011年由此成為中國「對沖基金元年」。幾乎在同時,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推出了採用對沖策略的「一對多」理財產品。預期一兩年內對沖基金將如雨後春筍一樣紛紛出現。
中國對沖基金的產生和蓬勃發展,將至少對資本市場的三方參與者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它將促進各個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投資理念、研究方法和風險管理的改變,並將加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競爭,從而大大提高中國資本市場的效率,降低期望收益率,因此缺乏競爭力的機構將被逐漸淘汰,甚至還可能改變基金的組織形式——這類似於羅聞全所提出的適應性市場假說和生物金融學:以前,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散戶、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險基金等多個「物種」在為相當充裕的資源而競爭,因此市場效率較低;以後,增加了對沖基金這一蓬勃發展的新物種,「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資源最終會銳減,這轉而會導致生物數目減少,從而降低了競爭的水平,並最終導致循環重新開始。有時,循環會收斂到角點解,即某些物種滅絕、食物資源完全耗盡或者環境條件發生劇烈的變化」(見本書第9章)。未來機構投資者競爭業態的變化也將加快,具有競爭力的機構將更快地崛起,缺乏競爭力的機構將更快地衰落乃至退出市場。投資經理們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因為他們必須具有更高的專業水平。對沖基金還將成為新的系統性風險來源,一次偶發的事件足以對很多投資能力並不差的機構投資者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參見本書第7、10章)。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能最快地適應變革的「潮人」才能生存下來。這些都是值得基金從業者關注的問題。
第二,它將給專門向機構投資者提供咨詢服務的證券分析師們(主要在證券公司的研究部門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在機構投資者為資源——收益率——進行殘酷競爭的同時,證券分析師們也在為自己的資源——機構投資者的傭金和評價——進行著殘酷的競爭。從2003年至今,每年10月進行的「新財富」全國「最佳證券分析師」排名,一直是分析師和證券公司研究部門爭奪的主要陣地,全國排名前20位的證券公司研究部門大多根據「新財富」排名來確定分析師的薪酬。而分析師的「新財富」排名越高,市場影響力越大,他為所在的研究所賺取的傭金就越多。但分析師的研究屬於商業化的研究,並非嚴謹的學術研究。作為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分析師,譯者深知分析師行業「20%靠研究,80%靠忽悠」的說法並非完全是戲謔。從長期來看,這種競爭業態將逐漸改變,而對沖基金的發展將推進、加快這種變革。未來分析師必須具有更寬廣的視野、更全面的知識、更高的研究能力、更深厚的數理知識和建模水平、更好的選股擇時能力,要求他們不僅能在適當的時機給出買入建議,還要在適當的時機給出賣空的建議。缺乏數理知識和建模能力、缺乏扎實的專業知識、主要靠「忽悠」混跡市場的分析師將難以立足。對於由分析師所組成的證券公司研究部門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而且,系統性風險的加大將對證券公司研究部門獲取的傭金額帶來影響,並加大傭金額的波動性,甚至影響到整個證券公司的業績(雖然咨詢業務的傭金收入在證券公司的全部利潤中佔比普遍很小)。
第三,作為資本市場監管部門,中國證監會必須考慮如何才能對對沖基金進行有效地監管。根據國際經驗,在特定的情況下,對沖基金的行為可能會給金融市場造成猛烈的沖擊,因此如何對對沖基金進行監管一直是學術界和管理層討論的熱點,美國到目前為止也沒能建立起對對沖基金進行監管的法律框架和機構(參見本書第9.4節)。我國的私募基金行業與美國的對沖基金一樣,多年來一直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沒有專門的監管法律,而它們可能正是未來對沖基金的主體。
不過,加強監管畢竟是國際趨勢,我國也不例外。2011年1月中旬,《證券投資基金法(修正草案)》正式公布。其中第二條規定:「公開或非公開募集資金,運用所募集資金設立證券投資基金,由基金管理人管理,為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進行證券投資活動,適用本法。」「前款所稱證券,包括買賣未上市交易的股票或股權,上市交易的股票、債券等證券及衍生品,以及國務院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投資交易品種。」這樣就把資本市場上各種機構投資者全部納入監管范圍。並且《修訂草案》的第十章「非公開募集基金的特別規定」,明確地把私募基金納入監管范圍。顯然,尚處於嬰兒時期的另類投資也將被納入該法的監管范圍,這無疑符合對對沖基金加強監管的國際趨勢。與我國的對沖基金一樣,我國對對沖基金的監管也將在發展中不斷摸索前行。
總之,對沖基金的發展將對資本市場上所有的個人參與者、機構參與者、監管部門都產生巨大的影響。此外,它還將促進學術界和理論界的研究工作。雖然目前國內已經翻譯出版了三四部關於對沖基金的書籍,但是學術價值有限。作為一本系統地介紹對沖基金投資的、具有深厚學術價值的著作,本書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而且,由於難以獲取專門的數據,目前國內學者對於對沖基金的研究大多側重於定性分析。中國對沖基金的蓬勃發展,必將催生類似CS/Tremont和Lipper TASS這樣的對沖基金專門資料庫,催生類似對沖基金研究公司(HFR)這樣的對沖基金專門研究機構,並促進國內研究水平的提高。譯者大膽地猜測,不久的將來,對沖基金類課程就將成為高等院校金融專業學生的必修課。
三、本書的翻譯過程與致謝
多年以來,我國僵化的學術體制、個人所得稅制度和學者們面臨的巨大的生存生活壓力導致有能力的、嚴謹的學者不願意從事翻譯,而部分浮躁的譯者——其中不乏名校教授——則趁機大行其道,置學術道德於不顧,把翻譯當做釣名沽譽的手段,導致大量國際一流的學術著作被低劣的譯者糟蹋了,讓無數學子痛心不已,我在求學期間就對此深有感觸。久而久之,大家寧願直接閱讀英文原版,而對中文譯本敬而遠之。然而,並非人人都有能力、時間和精力去獲取並閱讀英文文獻,而這導致國外的優秀作品遲遲不為國人所了解,像羅聞全這樣的世界頂尖學者的名字在國內居然鮮有人知,就是一個例子。
當初出於對羅聞全教授的崇敬,我下決心把這本書翻譯好,甚至一度計劃將他1998年出版的著作《華爾街非隨機漫步》(A Non-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也譯為中文。但是做到好的翻譯何其難也!翻譯之艱辛,不親身經歷,永遠無法體會。一個合格的翻譯者不僅必須具有優秀的中英文功底、深厚的專業知識、涉獵廣泛,而且更重要的是還要心態平和,無欲無求,坐得了冷板凳,吃得了苦,絕不能把它當作釣名沽譽的手段,否則只會糟蹋原著(這種惡例不勝枚舉)。本書原著只有300多頁,我卻花了一兩千個小時來翻譯——工作之餘,就把自己關在租來的斗室里,將業余時間幾乎全部花在上面,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宅男」,這樣無非是想做到無愧於心。
專業文獻的翻譯,尤其推崇一個「信」字,必須把原作者的意思准確無誤地傳達給中文讀者,因此翻譯時決不能不懂裝懂,胡亂猜測。在「信」的基礎上,盡量做到「達」。無奈「求其信已大難矣」,「達」字更難,至於「雅」字,則是我輩不敢妄稱的。為了自己這些倒霉的信念,我花去大量的時間查找資料,力求准確地理解作者的原意。
此外,為了便於讀者理解,並能獲取更多的信息,我還在書中撰寫了將近120條譯者注。這些注釋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指出原著中的錯誤,大約佔10%;第二類是對原著的意思進行解釋和補充,以便讀者能夠更加透徹地理解正文,占將近90%;第三類是對專業術語的譯法進行說明,大約只有幾條。有時為了寫好一個注釋,就要花去七八個小時查找資料。而且為了保證質量,我不敢尋找合作夥伴,因為通常英文好的專業基礎未必好,專業基礎也好的未必有嚴謹的態度——根據我的經驗,凡是由一個老師帶著一堆學生翻譯的書籍,往往比較容易出錯。因此,本書從頭到尾都是我一人翻譯、校對的,並對書中部分數據做了計算驗證,還用書中提供的數據和程序繪制出了一部分圖形。這種執著嚴重地損害了我的健康,常常因為伏案過久而周身不泰,中間有數次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了,後悔當初不該一時沖動接下這個差事,想放棄了事。後來支持我完成的,居然是這樣一個想法:翻譯完這本書,就再也不涉足這類工作了!
不過翻譯也並非全無好處,它迫使我透徹地閱讀本書,並有助於扭轉我工作之後難以靜下心來讀書的惡習。1918年4月,愛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學會為普朗克(Max Planck)六十歲生日舉辦的慶祝會上演講說:「首先我同意叔本華所說的,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的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由、變化不定的慾望的桎梏。一個修養有素的人總是渴望逃避個人生活而進入客觀知覺和思維的世界」,於我心有戚戚焉。
本書的初稿是2010年6月10日完成的,此後一周回家探望父母,每天陪著年逾古稀的父親在醫院打點滴,並在其病榻前修改出了第二稿。最終交給編輯的是第五稿。我常常想,倘若我從小沒有那麼強烈的求知慾,沒有閱讀那麼多書籍,從而沒有被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所蠱惑,沒有夢想著修齊治平,沒有養成耿直嚴謹的壞毛病,而是安於平凡,處事圓滑,拋棄理想,追求金錢,我就不會讀這么多年書,走這么多彎路,就可以早日賺錢贍養父母,他們或許就可以免於疾病之苦、安度晚年了。然而往者不可諫,唯有嘆息!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的導師......(因為未獲得當事人授權,感謝的名單隱去)......,在此對他們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最後特別感謝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的李季博士和編輯王玲女士的辛勤勞動和熱心幫助。至於書中的不足之處,概由本人負責。讀者發現不足之後請務必來函賜教,以便我能在未來修訂時更正之。
2010年9月6日於上海隆安公寓
2011年5月15日修改於上海虹橋路
⑷ 康奈爾大學金融工程專業怎麼樣
1、金融工程方向為想要在定量分析和金融工具與風險管理領域工作的學生做准備,未來的工作經常涉及:數學建模和股票、債券、期權、外幣匯率以及其他結構性產品分析;開發定量模型來幫助企業理解和管理風險;實施演算法來監督、定價或是做金融工具交易。
2、就業服務辦公室提供全程簡歷、求職信、交流、面試和就業策略等培訓,而且定期舉辦大型的校園招聘項目,每年會有超過250家公司參與進來。
建議小僧們應該提早做好准備。
3、學校沒有專門統計金融工程方向的就業情況,但可以參考運籌學和信息工程系工程碩士畢業生的整體就業去向,主要分為6大方向:
咨詢:埃森哲咨詢公司,波士頓咨詢公司,德勤,安永,IBM,畢馬威等;
市場咨詢:嘉思明咨詢公司,市場分析,稅收分析等;
金融服務:美國國際集團,美國證券交易所,巴克萊銀行,法國巴黎銀行,黑石集團等;
技術領域:彭博資訊,凱捷集團,谷歌,微軟等;
製造業/物流:美國波音,杜邦,美國通用電氣,美國因特爾公司,強生,寶潔等;
政府相關:洛克希德馬丁,格魯曼公司,雷聲公司,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等。
最新統計的畢業後3個月的就業率在95%以上,夏季暑期實習就業率100%。從就業薪資來看,畢業生平均薪資在$70,000–$75,000之間。
⑸ 詢問:世界3大酒店管理學院是什麼,謝謝
1.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
瑞士酒店管理學院是瑞士規模最大的酒店管理學院之一,是瑞士十二家酒店管理學校協會成員之一,他提供從證書、文憑、學士一直到碩士的課程。就讀於該院的學生畢業時可以拿到瑞士、美國和英國三個不同國家的文憑與學位。另外,學校會安排學生在各級酒店實習,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經驗相結合,同時也會協助畢業生尋找各種就業機會。
瑞士位於歐洲的中心,是歐洲風景最美,犯罪率較低的國家之一。瑞士大約有七百多萬人口,而且這里的居民和藹友善,非常好客。瑞士分為法語區、德語區和義大利語區,而瑞士酒店管理學院就位於屬於法語區的CAUX。
課程設置
1、Certificate In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 (餐飲管理證書)
包括5個月的理論學習和4-6個月的帶薪實習。
所學課程有:餐飲服務管理,餐飲服務實踐,食品生產管理,食品生產實踐,餐飲管理,
廚房演示,飲料與酒吧,銷售學,計算機研究,會計學,旅遊與酒店研究,商業交流,個人發展,法語或德語。
2、Swiss Diploma In Hotel Operational Management(瑞士酒店運作管理文憑)
包括兩個5個月的理論實習和4-6個月的帶薪實習。
具體課程有:前台及房務部管理,前台運作,客人賬目系統,客房管理,客房運作,房務項目,銷售學,計算機研究,會計學,旅遊學,宴會及會議,商業交流,多種文化交流,法語或德語。
3、Swiss Higher Diploma In Hotel Management And Tourism(瑞士酒店旅遊管理高級文憑)
American AH&MA Hotel Association Diploma(美國酒店協會文憑)
包括5個月的理論實習和4-6個月的帶薪實習。
具體課程有:餐飲管理,房務管理,酒店與旅遊管理,款待業銷售,人力資源管理,金融管
理,管理原則,管理項目,建築物管理,餐飲管理,旅遊發展,經濟,計算機研究,款待業法,款待業實例分析,商業及文化交流,法語或德語。
4、BA(Honours) Degree in Hospitality Management(酒店管理學士學位)
在學生取得了酒店與旅遊管理高級文憑之後,再經過5個月的學習,便可拿到學士學位。
課程有:第一線管理,高級管理文化,消費者行為,款待業策略方式,未來款待業問題的解答等。
5、Masters of Art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Management(國際旅遊管理碩士學位)
學生拿到學士學位之後,再經過24個星期專業課的學習和6-10個月論文准備期(此期間,學生可全職工作),便會拿到碩士學位。
所學課程:管理旅遊環境,旅遊業的發展,管理自我與他人,旅遊管理技巧,服務銷售與管理。
入學要求及時間:
2.康奈爾大學【所在國家】:美國
【建立時間】:1865年
【校址】: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14853,U.S.A
【學校類型】:大學
【專業設置】:法律學、科學醫學、臨床醫學、哲學、歷史學、東方及古典問題研究、現代語言學、經濟學、社會及行為科學、數學、化學、葯學、物理學及天文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是由企業家埃茲拉·康奈爾和學者安德魯·懷特兩人攜手合作創辦的一所獨具特色的大學,它成立於1865年(獲得州長簽署的特許狀)。其首任校長懷特曾留學法國和德國,後任當時最富改革精神的密執安大學教授,1864年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並任參議教育委員會主席,恰逢康奈爾在同一參議院任農業委員會主席。康奈爾是一個依靠自己的勤勞的技術致富的企業家和農場主,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股票的最大擁有者。當時莫里爾法案已通過,紐約州議會正在考慮建立一所適當的農工學院。於是懷特說服康奈爾捐資(共50萬美元及校園田地),連政府贈地資金建立了這所新型大學。康奈爾大學從一開始就兼具公立和私立雙重性質,具有「公私合營」的特點,在目前它的13所學院中,私人捐助建立9所,州政府資助建立4所(農業與生物學院、人類環境學院和工業與勞工關系學院是公立學院),這在美國是獨一無二的。康奈爾大學匯集了公立與私立學院的優點,張開雙臂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們。
康奈爾大學在紐約市附近的小鎮綺色佳,那裡景色優美,氣勢開闊。康奈爾的校園位於山頂,在圖書館憑窗遠眺,只見蒼蒼茫茫,一派遼闊氣象。校園面積有3000多英畝,與美國東北部典型的較為擁擠的大學相比,呈現出一派宏大氣度。
康奈爾大學的校色是大紅,鮮艷熱烈,熱情奔放。當年老康奈爾創立這所大學的目的,就是「讓任何人都能在這里學到想學的科目」。似乎,任何人的青春都能在康奈爾這里燃燒。
康奈爾大學擁有學生18000人。教師2150人,其中教授905名。圖書館系全美十大圖書館之一,擁有600多萬冊書籍及6萬多本期刊。
康奈爾大學目前設有下列13所學院:農業和生命科學學院(州立),建築隊、設計和規劃學院,文理學院,工程學院,研究生院,旅店管理學院,人類生態學院(州立),工業和勞資關系學院(州立),法學院,管理研究生院,醫學院(校址在紐約市區內),醫學研究生院(校址在紐約市區內),獸醫學院(州立)。此外還有大學圖書館、生物科學部、營養科學部、暑期班及校外學習部等機構。
康奈爾大學的旅館管理學院是全美首屈一指的。為了訓練學習,康奈爾自設了酒店。農業學院在全國同類大學中也數一數二,從這里出來的學生很多都進了獸醫學院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此外,康奈爾大學還有耗資3500萬美元的康奈爾國家超級電腦中心。
主校區
麥格勞禮堂和鍾樓康奈爾大學的主校區位於紐約州伊薩卡的東山,可以眺望城市和卡尤加湖。1865年建校初期,主校區僅有0.85平方公里,隨著多年的發展,如今該校區已擴張到約3.0平方公里,包括東山及附近的絕大部分地區。
約260座建築分布在位於東山高地上的中央校區和北校區、位於山坡上的西校區和南鄰中央校區的大學鎮。中央校區里包括實驗室、行政樓和幾乎所有的學院建築、體育設施、禮堂和博物館。中央校區內唯一的宿舍是法學院的住宿學院。北校區則包括新生及研究生的宿舍和學生聯誼會活動場所。西校區主要為高年級學生宿舍和學生聯誼會活動場所。大學鎮擁有一個施瓦茨表演藝術中心和兩個高年級學生宿舍,以及一些餐館和商店。
F.R.紐曼植物園主校區呈現出折衷的建築風格,包括哥特式、維多利亞式、新古典主義式及少量的現代風格建築。這些華麗的建築基本都建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因為學生人數從1950年代的7,000人激增到1970年代的15,000人,此後的學校建築不得以採用了簡單的風格以減少費用和提高建造速度。
緊鄰主校區,康奈爾還擁有一塊11.7平方公里的康奈爾種植園。
紐約校區
康奈爾大學紐約校區坐落在紐約市最繁華的曼哈頓等地區,某些機構離華爾街、時代廣場等非常近。紐約校區除了校友會、康奈爾俱樂部、康奈爾協作擴展計劃等機構之外,主要學術研究和教學機構有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院、曼哈頓金融工程和工業與勞資關系學校以及2006年新成立的建築設計與規劃計劃等,這些在紐約的機構都由一位主席統籌管理。
核心課程:操作實踐方面、組織行為、人力資源方面、財務會計、房地產發展方面、食品與飲料管理方面、營銷、旅遊與戰略方面、設備管理、計劃與設計方面、管理溝通方面、信息系統方面、法律方面
具體課程為:飯店概論、餐飲服務概論、服務運營管理、餐廳管理、服務業量化分析、組織行為學與人際關系、人力資源管理、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學、飯店財務管理、烹飪原理與實踐、服務業微觀經濟學、飯店營銷管理、戰略管理、飯店發展與計劃、飯店設備操作、管理溝通1、管理溝通Ⅱ、論文研討(第一學年)、微機、飯店信息系統、商業和飯店法規
至於你說得第三個,我不知道,但是這兩個絕對很有名。第三個,恩,你值得是不是 William Jonson University .這個大學好像也是很不錯。密西根大學的酒店管理也不錯。內華達大學的酒店管理也很有名噢。你不妨上網搜搜他們。希望能幫助到你,因為我很喜歡酒店管理這個專業。
http://ke..com/view/995507.htm
http://ke..com/view/30250.htm
⑹ 【解讀中國】21世紀科技技術尤其是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新一代年輕人該如何面對機遇和迎接挑戰
[編輯本段]互聯網技術定義
互聯網技術指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建立的一種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簡稱 IT)
[編輯本段]技術的概念與范圍
第一層是[font color=#3366cc]硬體[/font],主要指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font color=#3366cc]網路[/font]通信設備;
第二層是指[font color=#3366cc]軟體[/font],包括可用來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信息的各種軟體,它包括我們通常所指的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商用管理軟體,也包括用來加強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軟體、輔助分析的DW/DM(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軟體等;
第三層是指[font color=#3366cc]應用[/font],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信息,包括應用[font color=#3366cc]ERP[/font]、[font color=#3366cc]CRM[/font]、[font color=#3366cc]SCM[/font]等軟體直接輔助決策,也包括利用其它決策分析模型或藉助DW/DM等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分析的質量,輔助決策者作決策(強調一點,只是輔助而不是替代人決策)。
有些人理解的互聯網技術把前二層合二為一,統指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後者則為信息的應用;也有人把後二層合二為一,則劃分為前硬後軟。通常第三層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卻是唯有當信息得到有效應用時IT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才真正實現了信息化的目標。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標,它只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一種實現目標比較好的一種手段。
卡爾的互聯網技術是指什麼呢?在那篇文章裡面他並沒有明確提出,不過他提到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從他推理的邏輯來看,即從蒸汽機、鐵路、電報電話、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過來的,還用摩爾定律來佐證主機和光纖的發展。
互聯網技術這一概念上是經常含混不清:一會兒指主機網路,一會兒又指軟體。信息技術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就象一柄利劍或一枝好筆。
[編輯本段]容易混淆的技術概念
數據(Data)=事實的記錄,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在華東地區銷售額為120萬。
信息=(Information)=數據+ 意義,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華東地區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5 %。
智能(Intelligence)=信息+理解(understanding)與推理(reasoning),如分析原因是華東地區銷售單位不行,或甲系列產品進入了衰退期,還是公司整體營銷活動落後,競爭者強力促銷導致?或是其它原因。
知識(Knowledge) =解決問題的技能(skill),針對這一問題公司應對的策略是什麼?
智慧(Wisdom) =知識的選擇(Selection) 應對的行動方案可能有多種,但(戰略)選擇哪個*智慧。行動則又會產生新的交易數據。
[編輯本段]互聯網技術的組成
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是進入信息社會的標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書上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 感測技術 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 通信技術 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 計算機技術 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所謂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其他產業與行業,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承擔了一個得力工具的角色。
順便說一句何謂IT產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可以供大家參考:
互聯網技術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軟體編寫 如INTEL、MS等;
互聯網技術技術產品化 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 如精英、大眾等;
互聯網技術產品集成化 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 如聯想、IBM;
互聯網技術產品系統化 解決方案、信息系統 如華為、HP;
互聯網技術產品流通 渠道、銷售 如神州數碼;
互聯網技術產品服務 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 如藍色快車;
互聯網技術產業輿論支持 IT類媒體 如CCW、CCID;
互聯網技術產業第三方服務 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 如法律咨詢、PR服務;
互聯網技術後備人員培養 各種院校 如計算機專業;
互聯網技術產業合作組織 各種協會、集會。
集成測試的整個周期將系統性地包括軟體接收測試、端到端測試、電視畫面合成測試、系統測試、用戶驗收測試、多運動項目綜合測試及技術演練等等。其目的是確保各IT系統具備所需的功能及可靠性,從而順利地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服務。
[編輯本段]互聯網技術主要職業分類
1.1軟體類
1.1.1系統分析師 1.1.2計算機程序設計員 1.1.3軟體測試師 1.1.4軟體項目管理師 1.1.5系統架構設計師
<B>1.2硬體類
</B>1.2.1計算機維修工
1.3網路類
1.3.1計算機網路管理員 1.3.2網路系統設計師 1.3.3網路綜合布線員 1.3.4網路建設工程師
1.4信息系統類
1.4.1計算機操作員 1.4.2信息系統安全師 1.4.3信息系統管理師 1.4.4資料庫系統管理員 1.4.5信息系統監理師
1.4.6信息系統評估師 1.4.7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人員 1.4.8信息系統設計人員
<B>1.5製造類
</B>1.5.1半導體器件測試工 1.5.2半導體器件製作工藝師 1.5.3半導體器件製造工 1.5.4半導體器件支持工 1.5.5半導體器件封裝工
[編輯本段]互聯網應用主要職業分類
2.1控制類
2.1.1單片機應用設計師 2.1.2控制系統設計師 2.1.3邏輯控制晶元編輯員 2.1.4數據自動採集與分析員
<B>2.2應用系統開發類
</B>2.2.1嵌入式系統開發師 2.2.2網站開發師 2.2.3游戲程序開發師 2.2.4射頻識別系統開發師
<B>2.3設計類
</B>2.3.1計算機平面設計師
<B>2.4商務類
</B>2.4.1網路編輯員 2.4.2計算機網路客戶服務人員 2.4.3網上銷售員
<B>2.5娛樂類
</B>2.5.1數字視頻製作師 2.5.2數字音頻製作師 2.5.3三維動畫製作員 2.5.4游戲美術設計師
<B>2.6教育類
</B>2.6.1網路課件製作師
2.7通訊類
[編輯本段]互聯網技術其他職業分類
3.3.1電子標簽操作員
[編輯本段]世界互聯網技術發展史
1936年
英國數學家A.M.Turing發明圖靈機,為現代計算機硬體和軟體做了理論上的准備。
1942年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ABC研製成功,它有300個電子管,採用二進制,基本體系結構與現代計算機已無二致。
1943年
英國計算機「巨人」投入運行。不過1970年之前對它一直保密。
1945年
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第一次提出存儲程序計算機的概念,即「馮·諾依曼機器」。
<B>
1946年 </B>
2月10日,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誕生。它裝有18000個真空管,總重量達30噸,耗資近50萬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台多功能、全電子數字計算機,可以實現每分鍾幾千次乘法運算。
<B>
1946年 </B>
5月英國劍橋大學研製成功第一台馮·諾依曼機器EDSAC。
1947年
12月23日,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
1948年
曼徹斯特大學開發出世界首台存儲程序機Baby。
1950年
Engineering Research Associates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計算機ERA 1101。
<B>
1951年 </B>
第一台數字式計算機UNIVAC1為美國人口普查創建。
<B>
1952年 </B>
Grace Hopper勾畫出第一個「編譯程序」藍圖,即將所有程序在執行之前都翻譯成機器語言,為計算機商用做出重大貢獻。
1955年
Grace Hopper開發出A-3編譯器Math-Matic。
1956年
世界上第一台採用晶體管元件的電腦研製成功。
第一條跨越大西洋的電話電纜敷設完成。
Bell實驗室開發出可視電話樣機。
<B>
1957年 </B>
IBM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硬碟RAMAC 350,直徑24英寸、總容量5兆位元組。
IBM開發出FORTRAN語言。
<B>
1958年 </B>
第一台商用電子管計算機Univac Model 80發布。
MIT John McCarthy開始開發Lisp語言,1960年完成。
1959年
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問世。
發表了Cobol語言規格,於1961年完成。
1964年
IBM發布IBM System/360計算機。
1965年
DEC推出真正被業界認可的世界上第一台標准小型機PDP-8。
美國Dartmouth 學院的Thomas E.Kurtz 和 John Kemeny 開發出Basic語言。
世界上第一部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美國貝爾系統1號電子交換機問世。
國際衛星通信組織發射了一顆半試驗半實用的靜止(同步)通信衛星,標志著同步衛星通信時代的開始。 <B>
1967年 </B>
美國《Computerworld》報創刊。
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為32英寸。
瑞士的Njklaus Wirth 在 Algol的基礎上開始開發Pascal語言,於1971年完成。
1968年
IBM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IMS。
挪威計算中心的O.J.Dahl和K.Nygard發表了第一個面向對象語言Simula 67。
1969年
貝爾實驗室用匯編語言開發出第一個多任務多用戶的計算機分時系統Unix。
IBM允許客戶分開購買它的軟體和硬體,從而建立了軟體市場。
美國國防部開始研究ARPANET,人們將此視為Internet的開端。
1970年
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 和Dennis M.Ritchie開始開發Unix操作系統。
傳輸損耗僅為20分貝/公里的光纖和在室溫下能連續工作的半導體激光器研製成功,光纖通信走向實用化。
1971年
Intel 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微 處理 器4004。
Niklaus Wirth 開 發出Pascal語言。
Gary Starkweather在施樂的實驗室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列印機。
1972年
Bell實驗室的Dennis Ritchie開發出C語言。
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首次提出ISDN的概念。
1973年
法國Luminy-Marseilles 大學的Alain Colmerauer 開發了Prolog語言。
馬丁·庫珀發名手機,成為第一個使用行動電話的人。
1974年
美國國防部開發出TCP(傳輸控制協議)。
Intel推出 8080微處理器,並被世界首台商業PC所採用。
Zilog公司推出處理器Z-80。
第一台商業成功的PC牛郎星8800研製成功。
IBM首次提出計算機精簡指令集。
Xerox推出第一台工作站樣機Xerox Alto。
在第一屆計算機國際象棋冠軍賽中,俄羅斯程序KAISASA獲勝。
1975年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為牛郎星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套標準的微電腦軟體Basic,並創辦了Microsoft公司。
Xerox和斯坦福大學聯合推出「乙太網」(Ethernet)。該網路成為區域網的第一個工業標准產品。
1976年
第一台商業成功的巨型機Cray-1 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2.5億次。
Hayes推出第一個PC數據機。
1977年
第一台帶彩顯的PC蘋果II正式亮相。
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光纖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的兩個電話局(相距7公里)之間開通。
1978年
TCP分成TCP和IP。
1981年
世界上第一台攜帶型電腦Osborne面世。
8月12日首次以「個人計算機(PC)」命名的IBM PC面世。它採用Intel的8088處理器和Microsoft的MS-DOS操作系統。
Ashton-Tate推出dBaseⅡ。
自稱Captain Zap的23歲小夥子Ian Murphy潛入白宮、五角大樓和BellSouth的計算機系統。
1983年
蜂窩行動電話通信系統投入商用。
1984年
Apple推出Apple Macintosh機。
域名系統被創建。
MIPS計算機系統公司創建,並與斯坦福大學著手開發RISC體系結構。
HP推出面向個人的激光列印機。
1985年
Intel推出386微處理器。
Windows 1.0正式版本上市。
1986年
國家科學基金會創建骨幹網速度為56KB/秒的NSFnet。
1987年
IBM和Microsoft公司發布OS/2 1.0。
柯達推出世界上首台百萬像素商業數碼相機。
1988年
11月1日,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生Robert Morris在ARPANET中試驗計算機病毒的可行性想法時,釋放了一個實驗性的網路蠕蟲程序,在8小時之內,這一程序侵入了3000台~6000台運行Unix操作系統的VAX機和Sun計算機,造成嚴重損失。Morris既是病毒製造者,又是Internet上的首例黑客。
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通信光纜(TAT-8)系統敷設成功。
1989年
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全球定位系統(GPS)工作衛星。
英國科學家Timothy Berners Lee開發出萬維網。
新加坡創新公司推出聲霸卡,標志著PC多媒體時代的來臨。
1990年
IBM發布基於RISC的RS/6000。
World Wide Web 軟體開發成功。
Internet搜索程序Archie在McGill大學問世。
最早的區域網交換機研製成功。
1991年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學生Linus Torvalds開發出Linux操作系統,並將它作為自由軟體傳播。
1992年
3月22日Intel推出第5代晶元Pentium處理器。
1993年
Peter de Jager在《Computerworld》上發表「2000年末日」一文,對Y2K問題的危險性及解決成本提出警告。
美國柯林頓政府宣布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
Microsoft正式發布Windows NT。
1994年
美國Netscape公布用於Internet 的瀏覽器Navigator。
Internet進入商品化時代。
1995年
Microsoft推出32位桌面操作系統Windows 95。
Microsoft推出Internet 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
IP電話初次亮相,VocalTec推出Internet Phone客戶軟體。
世界上第一個商用CDMA移動通信網在香港開通。
Sun公司推出Java語言。
Oracle公司總裁拉里·埃里森提出網路計算機(NC)概念。
Amazon.com在Internet上賣出第一本書。
一些與網路有關的公司掛牌上市。Netscape成為第三大Nasdaq IPO股票價值。
域名登記不再免費,每年收費50美元。
1996年
美國34所著名大學在芝加哥發起研發「下一代Internet」項目。
可改寫光碟(CD-RW)技術問世。
PDA產品Palm Pilot 1000上市。
1997年
IBM「深藍」機上的國際象棋軟體,第一次打敗了世界國際象棋冠軍 Gary Kasparov。
IETF提出IPv6標准。
無線區域網標准IEEE 802.11出台。
Yahoo和Amazon.com等成功上市。
電子商務發展年,網上零售商超過了10萬家。截至1997年年底,Cisco在Web網站上的網路設備銷售額為30億美元,Dell網站上每天的PC銷售額達100萬美元。1997年,Cisco 64億美元的總收入的39%源於其Web網站。
1998年
iMac蘋果電腦面世。
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創建了Google,Google成為被廣泛應用的Internet搜索引擎。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世界上首先播放了數字電視節目。
「銥星」系統開始向全世界提供個人通信商業服務。
1月26日,Compaq以96億美元收購DEC。
加拿大北方電訊以91億美元並購美國Bay。
10月19日美國聯邦法院決定正式開庭審理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政府對微軟所提起的反壟斷訴訟。
11月服務商American Online以42億美元股價收購Netscape 通信公司。
1999年
1月14日朗訊科技宣布以240億美元收購Ascend。
2000年
1月10日全球最大的Internet接入服務商America Online宣布以總交易金額超過1600億美元的換股方式並購Time Warner。
5月17日全球最大的網上時裝零售企業、歐洲資金最雄厚的.com公司宣布倒閉。美國至少有130家Internet公司因資金枯竭而倒閉。
美IT市場增速9年來首次放緩。
2001年
4月24日IBM公司宣布以10億美元現金收購Informix的資料庫業務。
5月29日Intel第一款64位處理器晶元Itanium正式發布。
8月28日Microsoft發布第一個64位Windows操作系統Windows Advanced Server限製版。
9月4日,HP宣布將以250億美元的股票交易價格收購Compaq。
9月NTT DoCoMo在全球率先啟動3G服務。
10月25日Microsoft發布Windows XP。
12月NTT公司宣布將與Intel、SGI公司聯合進行網格計算試驗。
2002年
5月IEEE 802.3乙太網標准組織批准了萬兆乙太網標準的最後草案。
IBM公司宣布投資10億美元支持Linux。
IDC表示,-2.3%的增長率使2002年成為IT產業有史以來最差的一年。
IBM宣布將投入100億美元用於按需計算(On Demand)。
Nasdaq指數跌至6年前.com興起前的水平。
2003年
3月SCO以「不當利用本公司擁有知識產權的Linux操作系統」為由起訴IBM。
3月12日Intel公司在全球同步發布其最新一代移動計算技術Centrino(迅馳)。
AMD推出分別面向桌面與移動計算平台的AMD Athlon 64位微處理器。
Apple推出在線音樂服務,開張後的第一周內就以每首歌99美分的價格銷售了100萬首。
2004年
1月14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標准組織EPCgloba稱確定了第一個全球性標准,以加速各公司採用RFID技術改進其供應鏈的運作。
4月2日,美國Sun公司宣布與微軟公司達成一項為期十年的合作協議,了結了一切未決訴訟。根據協議,微軟將向Sun支付7億美元以解決所有未決反壟斷問題,另外支付9億美元解決所有專利問題。
6月28日Intel推出基於32/64位至強處理器的新平台系統。
⑺ 康奈爾大學的學校歷史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是由企業家埃茲拉·康奈爾和學者安德魯·迪克森·懷特兩人攜手合作創辦的一所獨具特色的大學,於1865年在美國紐約上州伊薩卡山城的東山上奠基興建(獲得州長簽署的特許狀)。
創始人懷特時為美國一著名學者,曾就讀於耶魯大學,並留學法國和德國,後任當時最富改革精神的密歇根大學文史教授。早期的美國高校不僅學術規模狹小,而且經典教學的內容也很單調,遠不及歐洲學府的氣勢,懷特一直設想改變美國高校的狀況。傳統的文科學府已經無法滿足美國機械化農業以及工業革命時代對技術人才的全面需求,聯邦政府遂於1862年通過了莫里爾法案,由聯邦政府贈地撥款支持美國各州興辦一兩所高校,除了經典的文理教學之外,還應至少包含面向農業和工業的新學科。1864年,懷特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並任參議文教委員會主席,主管紐約州聯邦贈地高校的創建工作。恰逢康奈爾在同一參議院任農業委員會主席。康奈爾基本上是個自學成才者,早年曾是木匠,最終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技術致富。他是紐約上州的知名企業家和農場主,西部聯合電報公司(Western Union)股票的最大擁有者。作為農場主和當地首富並任紐約州的農業主管,康奈爾切實期望在迫切需求的農工教育事業領域有所建樹,便決定捐出盈餘個人資產(共50萬美元)用以創建一所高等學府。康奈爾與懷特兩人一拍即合,規劃建立一所規模宏大、學術優秀、不受政治和宗教干擾、學科齊全、面向社會實際技能需求的全新大學。懷特向紐約州議會遞交了以最大捐資者命名的「康奈爾大學」的建校計劃,並順利被紐約州參議院法案批准為該州的贈地院校 (Land-grant Institution),獲得資格接受州政府的長期資金贊助。
懷特被委任為新校的首任校長,具體負責校園建設和學術章程。懷特傾向將校址設在上州交通便利的大城市錫拉丘茲(今錫拉丘茲大學所在地),以利於更好地吸引名師並保證生源,但遭到康奈爾本人的反對。康奈爾因為早年在錫拉丘茲做木工時曾遭到搶劫的不良經歷,認為伊薩卡小城才是更適合專注學術的安全之地,並願意進一步捐出他在伊薩卡東山上的私人農場作為校園土地,康奈爾大學遂於1865年4月27日在伊薩卡正式創立。前三年,懷特校長負責建造了校園最早的兩座大樓,並為徵集師生來源而全球奔波。學校於1868年10月7日舉行了落成儀式暨開學典禮,第二天共計412名學生正式入學,這便是當時全美規模最大的大學。康奈爾大學的規模和辦學風格立即在全美范圍內引起轟動,雖然在學校建成招生時美國已經設立有將近一百所高等學府,康奈爾大學仍然一躍被納入古老的常春藤八校聯盟。
在擔任首任校長的18年期間,懷特不遺餘力地強調康奈爾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於保持優秀的傳統文科教育的同時,突出理工科和實用技能方面的教育,並致力於開辟新穎學科。因此,早期的康奈爾大學幾乎是全美科技的象徵,並在歷史上一直注重將其科研成果和技術發明付諸實施。1883年,康奈爾大學是全美最早通過水力發電來照明校園的大學之一。
康奈爾大學有著極為活躍的校友組織,也是全美的校董事會成員中最早包括有校友代表的大學之一。
康奈爾大學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取得了大規模的發展和擴增。本世紀以來,學校在國際上開始拓展,並於2004年在卡達建立了康奈爾醫學分院。康奈爾大學已經與中國、新加坡和印度等國家的多所大學建立了聯合辦學項目。前任校長Jeffrey Lehman稱康奈爾大學為一所「跨國大學,Transnational University」。2014年3月9日,康奈爾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攜手在以色列和約旦邊境主創了一座跨越鴻溝的學術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