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大西洋電訊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融創發行股票自己買 2025-07-29 14:32:05
徐工股票價格今日行情 2025-07-29 13:56:16

大西洋電訊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5-07-29 05:17:49

① 世界,亞洲,前十大城市!

1、美國紐約(NewYork)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僅是美國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紐約位於紐約州東南哈得孫河口,瀕臨大西洋,佔地面積1214平方公里,它由五個區組成:曼哈頓、布魯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滿,市區人口833.6萬,包括郊區在內的大紐約市人口1900萬。

2、英國倫敦(London)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離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倫敦的行政區劃分為倫敦城和32個市區,倫敦城外的12個市區稱為內倫敦,其它20個市區稱為外倫敦。倫敦城、內倫敦、外倫敦構成大倫敦市。

3、日本東京(Tokyo)

東京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城市,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東京總面積2188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截至2012年8月),人口密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4、法國巴黎(Paris)

巴黎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首都巴黎人口為220.1578萬人 (截至2009年1月1日) 巴黎還是一座「世界會議城」。

5、中國香港(HongKong)

香港位於中國東南端,是發展日漸迅速的東亞地區的樞紐,地理條件優越。香港面積1104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10月),人口約72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522人。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全球第十一大貿易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二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

6、新加坡(Singapore)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潔方面效果顯著,故亦有「花園城市」之美稱。2011年數據顯示新加坡是全世界投資移民門檻最高的國家。

7、中國上海(Shanghai)

上海的優勢在於成長發展潛力大,在所有45個參評城市中排名第一位。在五大新興經濟體城市(上海、聖保羅、莫斯科、約翰內斯堡、孟買)之中,受訪者對上海構建全球金融中心的信心程度最高。

8、澳大利亞悉尼(Sydney)

悉尼是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城市,是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和澳大利亞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個日益國際化的國際大都市,2000年悉尼奧運會使悉尼的國際聲望和知名度空前提高。

9、韓國首爾(Seoul)

首爾是韓國首都,面積為6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61%,2000年統計人口為1032萬。首爾共有25個區,522個洞,是直接受中央管轄的地方自治團體「特別市」。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10、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

歐洲統一使用歐元之後,歐洲中央銀行就設在法蘭克福,其前身是設在法蘭克福的歐洲貨幣局。如此得天獨厚的"心臟"位置決定了法蘭克福在金融中心中的地位。

(1)大西洋電訊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排名依據

關於城市排名根據不同的維度有多個不同的排行版本,GaWC的世界級城市名冊是全球關於世界一、二、三、四線城市最權威的排名。該機構的排名依據主要有以下一些:

1、國際性、為人熟知。

2、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且具影響力。

3、相當大的人口。

4、重要的國際機場,作為國際航線的中心。

5、先進的交通系統,如高速公路及/或大型公共交通網路,提供多元化的運輸模式。

6、亞洲城市要吸引外來投資,並設有相關的移民社區。西方城市要設有國際文化和社區。

7、國際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公司總部(尤其是企業集團)和股票交易所,並對世界經濟起關鍵作用。

8、先進的通訊設備,如光纖、無線網路、流動電話服務,以及其他高速電訊線路,有助於跨國合作。

9、蜚聲國際的文化機構,如博物館和大學。

10、濃厚的文化氣息,如電影節、首映、熱鬧的音樂或劇院場所;交響樂團、歌劇團、美術館和街頭表演者。

11、強大而有影響力的媒體,著眼於世界。

12、強大的體育社群,如體育設施、本地聯賽隊伍,以及舉辦國際體育盛事的能力和經驗。

13、在近海城市中,擁有大型且繁忙的港口。

② 世界主要媒體有哪些

世界著名媒體介紹如下:

1、英國金融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是由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於1888年創辦的世界著名的國際性金融媒體。

該報在倫敦、法蘭克福、紐約、巴黎、洛杉磯、馬德里、香港等地同時出版,日發行量45萬份左右,其中70%發行於英國之外的140多個國家。

2、《世界新聞報》

《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是富商基思·魯珀特·默多克(Keith Rupert Murdoch)擁有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一份小開型日報(tabloid)。

《世界新聞報》是星期日版的《太陽報》。《世界新聞報》是全英國銷量最高的報章,2004年後期該報的每日發行量達320萬份。

3、《泰晤士報》

《泰晤士報》(The Times)是英國的一張綜合性全國發行的日報,是一張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揮著巨大影響的報紙。

《泰晤士報》隸屬於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

《泰晤士報》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魯伯特·默多克收購之後,有指《泰晤士報》的風格逐漸趨向保守。

4、《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被合稱為英國三大報。

由約翰·愛德華·泰勒創辦於1821年5月5日。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稱為《曼徹斯特衛報》。1959年8月24日改為現名。

總部於1964年遷至首都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該報注重報道國際新聞,擅長發表評論和分析性專題文章。

5、《觀察家報》

觀察家報是英國創刊最早的星期日報紙。1791年創刊,1976年被美國里奇菲爾德大西洋公司購買,1981年2月25日又易手於烏特拉姆公司。

發行量75萬份。該報是政治文藝綜合性報紙,著重政治、經濟和文藝方面的長篇評論。它與政府、政黨領導人關系密切,因而消息也較靈通。

③ 世界股市哪最火 全球股票誰最牛

■上半年中國股市
漲幅全球第一
根據華爾街知名證券商美林證券對海外股市所做的最新調查,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滬深股市以47%的漲幅成為全球最佳投資市場。美國排名第15,香港排名第21,台灣股市排名第20。排名第2的是加拿大股市,今年前六個月的漲幅達20%。
這份由美林國際客戶服務中心所做的調查還指出,中國滬深股市去年全年的漲幅為32%,全球排名第22,而到今年上半年則一舉沖上冠軍寶座,表現傑出。
作為全球最大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股市去年漲幅只有20%,全球排名第29,今年上半年則下跌2%。
去年全球表現最出色的是土耳其股市,共漲485%,但今年上半年後繼無力,反下跌2%,排名倒退到第17。
排行榜中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陸續走出亞洲金融風暴的國家,今年上半年表現都不理想,情況最糟的是泰國,下跌33%,其次是菲律賓下跌28%,印尼下跌24%,韓國下跌20%。
美林證券國際客戶服務中心總經理史密斯說,報告顯示,投資人如果想擁有最高的投資報酬率,就必須在國際市場分散投資。他說,今年美國經濟成長萎縮,投資人特別需要將部分資金轉往海外市場。
■26家股票被認為最有潛力
另據報道,美林證券最近還推薦了26家最具長期投資價值的股票。
這份最具投資潛力的股票名單如下∶美國在線公司、美國國際集團、貝爾大西洋公司、伯林頓資源公司、思科公司、花旗集團、EMC、通用電器公司、家庭百貨公司、匯豐銀行、休斯電子公司、網路設備公司、JDSUniphase公司、京都陶瓷公司、醫療免疫公司、新聞集團、諾基亞公司、北方電訊公司、全廣告公司、蘇格蘭電力公司、索尼公司、道達爾芬拿公司、沃達豐空中通訊公司、德州儀器公司、華格林葯店和雅虎公司。
這份名單中包括了一些大家所熟悉的公司,如通用電器公司和花旗銀行集團,當然也有深受投資者喜歡的高科技企業,如雅虎公司。名單上企業的共同特點就是,這些公司都具備促進變革的能力,並能夠利用這種變革加速增長,提高股東的利益。

④ 倫敦歷史最悠久的通訊社是

通訊社
編輯
通訊社,是從國外引進的概念。在英文里,通訊社叫「news agency」或「news service」。眾所周知,agency在英文里有「代理機構」的意思,service則是服務的意思。根據這兩個詞來理解,可以將通訊社簡單定義為新聞服務機構,即向其他新聞媒介提供新聞服務的機構。至於比較正規的定義,有各種不同的表述。
中文名
通訊社
外文名
news service
等 級
世界級通訊社
性 質
消息工廠
目錄
1 基本介紹
▪ 定義
▪ 性質
▪ 工具書
2 等級
▪ 世界級通訊社
▪ 國家級通訊社
3 發展
▪ 簡介
▪ 起步時期
▪ 聯環同盟時期
▪ 形成時期
4 發展趨勢
5 四大社
▪ 哈瓦斯社
▪ 沃爾夫社
▪ 路透社
▪ 美國聯合社
6 各社簡介
▪ 路透社
▪ 美聯社
▪ 法新社
▪ 塔斯社
▪ 新華社
▪ 合眾社
7 華文通訊社列表
8 世界主要通訊社

基本介紹
編輯

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3年出版的專門研究和介紹各國通訊社的著作《通訊社:它們的結構和運轉》中指出:「通訊社是一種企業,它的主要目標是搜集新聞和新聞材料,它的唯一宗旨是表達意見或提供事實,發給一些新聞企業,並且在特殊情況下也發給私人,以便在收費和符合商業法律和規定的情況下,向它們提供一種盡可能完全和公正的新聞服務。」
《美國大網路全書》(1982):「通訊社是在它的大多數大眾媒介訂戶、用戶或成員力所能及的地理范圍外和超乎各自的財力物力限度外收集信息的組織。通訊社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直接向公眾提供新聞。」
《中國大網路全書》(新聞出版卷,1989):「以採集和發布新聞為主要職能,以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為主要對象的新聞機構。」
新華出版社《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1996):「是從事採集、加工和提供新聞信息,為其他新聞媒體和各類用戶服務的新聞機構。」
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網路全書》(文化.藝術):通訊社是專門搜集和供應新聞稿件、圖片和資料的新聞發布機構,又稱為「新聞總匯」,是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的主要新聞來源之一。

性質
近代通訊社有別於報刊及其他新聞媒介的根本特點,在於它實際是一個大規模的消息批發商,或者說是消息工廠。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物,它為各種新聞發布機構,提供新聞采訪、新聞寫作諸方面的服務。

工具書
世界上最權威的工具書之一——《不列顛網路全書》(2005):「在一國或世界各地採集、撰寫和播發新聞,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政府機構和其他用戶採用的組織。」(organization that gathers, writes, and distributes news from around a nation or the world to newspapers, periodicals,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er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other user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5.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 28 Nov. 2005.)
從以上中外不同機構在不同時期下的定義可以看出,通訊社的核心業務是提供新聞信息服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服務對象已經從原來的媒體用戶擴展到了非媒體用戶。
通訊社一般分為國際通訊社和國內通訊社,也有的在一家通訊社內分國際部和國內部。
世界上最早的通訊社是1835年在巴黎創辦的哈瓦斯通訊社,當時曾用信鴿傳遞信息。1837年有線電報試驗成功後,英國路透社於1872年開始在上海發電訊稿。
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個通訊社是1904年在廣州創辦的「中興通訊社」。
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通訊社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將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為新華通訊社。
中國大陸現有兩家通訊社:新華通訊社和中國新聞社。新華通訊社(新華社)是面向全世界的通訊社。中國新聞社是面向海外華人、港澳同胞的通訊社。台灣的中央通訊社是位於台灣地區的一家通訊社。

等級
編輯

世界級通訊社
由一個國家或集團成立,營業范圍遍及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有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通訊網,人才濟濟,設備精良,財力雄厚,工作效率高。
每天發稿量達數十萬乃至百萬字之多。它們提供的消息,往往可以左右世界輿論。
這類通訊社數量不多,其著名的有:路透社、美聯社、塔斯社、合眾國際社、哈瓦斯社。

國家級通訊社
由某個國家建立,主要在本國范圍內營業的通訊社,它以收集和發布本國新聞為主,主要服務對象是國內各新聞機構,同時抄手世界性通訊社和其他新聞機構發布的消息,經加工後轉發國內新聞機構。
國家級通訊社向國外新聞機構發稿的內容多限於本國新聞,它一般不向國外新聞機構發布國際新聞。
同世界性通訊社相比,國家級通訊社規模小,設備落後,財力薄弱,對世界輿論的影響較小。

發展
編輯

簡介
在世界新聞發展史上,通訊社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此前,幾乎所有新聞媒介,報紙、雜志等,在傳播內容上,都是自給自足。生活范圍的擴張,世界市場的形成,及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僅憑報社內的力量遠不能滿足全面報道世界變化的要求。
於是經濟領域的專業分工,擴展到了新聞界,一種專為報刊媒介提供稿件服務的通訊社誕生了。這種新式新聞企業最初出現於經濟發達的歐洲,繼而出現於整個世界,從而把世界新聞事業推進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

起步時期
一、通訊社的性質
近代通訊社,是一個大規模的消息批發商,或說是消息工廠。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化分工協作產物,它為各種新聞發布機構,提供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方面的服務。
通訊社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於其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及專業服務,延伸了報刊等新聞媒介的新聞搜集手段,擴張了人們的視聽范圍,從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的知聞需要。
通訊社並不直接與廣大的新聞受眾發生聯系。它與受眾的關系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雜志來維系的,這是一種間接的關系。決定通訊社興廢的,在直觀的意義上,是報刊等新聞媒介本身。
通訊社的出現及其發展,對其他新聞媒介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它打破了新聞媒介豐富多彩的個性結構,使得它所服務范圍內的所有媒介的傳播內容實現了標准化,一體化,以至使它成了「一種標准化了的新聞的公分母。」 通訊社的出現,加強了近代各種新聞媒介的共同特徵。
二、通訊社出現的歷史前提
通訊社的出現,是近代工業革命、近代報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是工業革命的進展,促成了歐美經濟、金融、貿易的國際化,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密切了各大洲、地區與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彼此了解對方的新情況、新變動,已成了現實生活的重大需要。
而此時,近代報業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離滿足人們的這一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最明顯的,莫過於報道內容多囿於本國的范圍。它國、它洲的新聞雖有誘惑力,各國報刊卻無力及時搜集,時代要求出現一種能跨國界搜集新聞的新式企業。
其次是通訊技術的革命(物質技術前提)。
19世紀初,工業革命促成了交通事業的革命性變化,汽船、火車出現。
尤其重要的是,有線電報的發明及其實用化。
1832年,德國人韋伯和高斯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報機。
1839年,英國人惠斯通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電報線。
1844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莫爾斯電碼,從而使得電報能夠以一種超越民族特點的語言,來溝通人們的思想與情感。
1850年,第一條海底電纜把英國與歐洲大陸連結起來。
1866年,海底電纜又通過大西洋把歐洲和美洲聯系起來了。電報的實用化,大大地提高了新聞的傳播時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全球范圍信息資源的同時共享。
其三是近代報業的初步發展,為通訊社提供了為數眾多的消息客戶。
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一方面培養出了大量的有文化的產業工人,直接導致了城市人口的膨脹,為報刊的發展准備了大量潛在的讀者。
另方面,作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印刷行業也有了突破性進展,蒸汽動力取代了手搖機械,輪轉機代替了平版機,使得短時間內的大量發行成為可能。
這樣,在19世紀30年代,又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面向大眾的通俗報紙。它們發行量大,廣告收入多,經濟實力雄厚。這些報紙需求多樣化的新聞,使得它們可能成為近代通訊社的首批客戶。
可見,通訊社的誕生及其發展,乃是工業革命和近代報業發展的歷史必然。
通訊社出現的歷史前提

聯環同盟時期
一、「聯環同盟」的締結
四家通訊社,為了爭奪新聞採集發布市場,擴張各自的勢力范圍,從1 9世紀60年代就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至1870年,4家通訊社共同達成了一項協議,即三邊四社協定,或聯環同盟,把世界劃分為四大勢力范圍。在每一勢力范圍內,只由一家通訊社負責新聞的采訪與發布。由此,四大通訊社壟斷了世界新聞市場。它們憑借自己各方面的優勢,壓制和排斥所在各國的新聞機構,迫使眾多的新聞機構只能從它們這一渠道中獲得新聞。
哈瓦斯社范圍:包括法國及其屬地,以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比利時、羅馬尼亞、土耳其、埃及(與路透社共享)、拉丁美洲等。
路透社范圍:包括英國及其屬地、中東、遠東、非洲大部及巴爾干半島、東印度及南美一部分。
沃爾夫社范圍:包括德國及其屬地、斯堪的那維亞、奧地利、匈牙利、俄國等地。
紐約新聞聯合社范圍:包括美國及中美洲一部分。作為該協議的第四個參加者,紐約新聞聯合社的勢力范圍最小。
二、聯環同盟的解體
三邊四社協定的簽訂,雖然緩和了歐洲和美洲四大通訊社的激烈沖突,卻沒有也不可能消除通訊社之間的競爭。尤其是歐洲的三大通訊社,競爭一直沒有中斷。
1870年的普法戰爭,雖然沒有破壞這個協定本身。但是法國的戰敗,還是使哈瓦斯通訊社與普魯士沃爾夫社的關系緊張起來。路透社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以加強自己的地位。哈瓦斯不能從沃爾夫社得到的新聞,沃爾夫社不能從哈瓦斯社得到的新聞,都可以間接地從路透社得到。路透社一時左右逢源,成了哈瓦斯社、沃爾夫社爭奪的對象。隔岸觀火,路透社坐收了漁人之利。
歐美各大通訊社雖然競爭激烈,但它們還是都同意維護1870年的三邊四社協定。
各社都承認哈瓦斯社和路透社在南美和遠東的優越地位。
沃爾夫也同意把自己的活動范圍限定在歐洲。
美聯社則把通訊業務限制在國內,雖然它可以在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的列斯群島自由發展,可在這些地區沒有壟斷的權利。
上述情形,大約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其間,由於美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上升,經濟力量的膨脹,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聞事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尤其是1907年美國合眾社的誕生。這家新的通訊社不受上述協定的制約,一開始便努力向拉丁美洲、遠東及歐洲發展。
1914年,美聯社宣布退出聯環同盟,開始向南美及遠東地區尋求市場。
1934年,各大通訊社在蘇聯拉脫維亞首府開會,宣布廢除過去的一切協定,完全遵循新聞自由的原則,由各通訊社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力發展業務。這樣,在通訊領域,也和報紙一樣,回復到了自由競爭時代。
1933年,希特勒當上了德國的總理。為了宣傳納粹思想,政府接管了沃爾夫社,並將其改組為德國通訊社。德國戰敗投降後,德國通訊社亦宣告解體。
1940年德國佔領巴黎後,德軍接受了哈瓦斯社。同年12月,法國維希政府收買哈瓦斯的全部股票,又將它分解為廣告社、法國新聞社和世界電訊社,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哈瓦斯社由此瓦解。法國光復後,幾家參加抵抗運動的通訊社在原哈瓦斯社的基礎上共建了法國新聞社。

形成時期
一、近代通訊社的三種基本類型
通訊社作為一種以經營消息為基本業務的新聞企業,經過100餘年的歷史演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已確立了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獨特地位。在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通訊社。這些通訊社雖然各具特色,不盡相同,但是從其經營形態來看,大體上又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第一類是純商業性通訊社。
第二類是合作社性質的通訊社。
第三類是國營通訊社。
此類通訊社屬私人所有,追求利潤是它的基本目的。為此,它把新聞或有關新聞資料純粹作為商品出售,將新聞業務活動等同於個人企業或股份有限公司通常的商業活動。通訊社的業務政策,由其老闆根據經濟規律與新聞規律決定,很少受到外來的干涉。
19世紀的路透社、哈瓦斯社、20世紀美國的合眾社、國際社,便是此類商業性通訊社的典型。
第二類是合作社性質的通訊社。
此類通訊社由若干新聞機構,或報紙或電台或電視台合股經營,雖然它也進行商業性的新聞活動,但是其主要的服務對象,還是本社的會員,滿足本社會員的新聞需求。這類通訊社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和資本歸成員機構(報社、電台、電視台)所有,是受託經營性質的通訊社。
如英國的路透社進入本世紀以來,就改組成了合作社性質的股份公司。其股權分屬於:代表出版業的全國性報紙的報業主聯合會、代表郡級報紙的報聯社、澳大利亞報聯社、紐西蘭報聯社和印度報業托拉斯。這些股東均有代表參加路透社董事會。由董事會決定通訊社的經營政策和業務方針。
其他如美聯社,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日本共同社、德新社,還有加拿大通訊社、南非新聞聯合社等,都是這類通訊社的代表。
第三類是國營通訊社。此類通訊社的所有權屬於國家。其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國家的財政,事業規模亦受到國家宏觀經濟規劃及政治戰略的制約。在報道業務上,則直接接受政府或執政黨的指導。
這種通訊社,實際是國家機關,或現實政治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典型代表有前蘇聯的塔斯社、中國的新華社、印度尼西亞的安塔拉通訊社和阿根廷的美洲通訊社。
二、通訊社的等級劃分
前述的各種通訊社,可謂數量繁多,差異甚大。大的通訊社,在全世界范圍都布置了自己的新聞搜集網;小的通訊社,有的連國內新聞都無法滿足需要。根據通訊社的組織規模、業務范圍及影響的大小,世界通訊社可以劃分為兩大級別。
一等的通訊社,是世界性通訊社。它由一個國家或集團建立,營業范圍遍及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擁有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通訊網,人材濟濟,設備精良,財力雄厚,工作效率高。它不僅收集和編發本國新聞,而且還收集編發國際新聞,並且向世界范圍內許多新聞機構提供全球范圍內的各種消息。這類通訊社,數量不多,可影響極大,其著名者有路透社、美聯社、塔斯社、合眾國際社、哈瓦斯社等。
二等通訊社是國家級通訊社。
這是由某個國家建立,主要在本國范圍內營業的通訊社。它以收集和發布本國新聞為主,主要服務對象是國內各新聞機構。同時抄收世界性通訊社和其他新聞機構發布的消息,經加工後轉發國內新聞機構。國家級通訊社向國外新聞機構發稿的內容多限於本國新聞,它一般不向國外新聞機構發布國際新聞。同世界性通訊社相比,國家級通訊社規模小,設備落後,財力薄弱,對世界輿論的影響亦小。
這類通訊社為數甚多,如蒙古通訊社、波斯通訊社、阿納多盧通訊社等,便是典型的代表。

發展趨勢
編輯
一方面,市場對多媒體產品的需求日益強烈:用戶希望所得到的新聞信息產品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生動,使用更加簡易、便捷;另一方面,技術發展為產品多媒體化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於是,通訊社在提供傳統的文字新聞、圖片新聞的同時,又相繼開始提供圖表、音頻和視頻產品;進入新世紀後,又推出了集圖文與音視頻為一體的網路產品及資料庫產品,以適應網路作為人類信息溝通基本方式的變化。
與此同時,各國通訊社的業務范圍和傳送手段都有了重大的發展。通訊社的供稿對象除報紙、廣播電台之外,又增加了電視台。同時,廣播電台、電視台同報紙一樣,也成為合作經營的通訊社的股東。各通訊社報道的內容,除傳統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新聞之外,大量增加了科學、體育、氣象、經濟信息等內容。通訊社提供的傳真新聞圖片已從黑白發展為彩色。
通訊社的經濟信息也受到重視,這項業務擁有大量的私人訂戶。路透社的經濟信息訂戶數以萬計,1985年其收入的95%來自這方面。美聯社同道·瓊斯新聞社聯營,建立了專門從事經濟信息業務的美聯-道·瓊斯新聞社。合眾國際社(1958年由合眾社合並國際新聞社組成)同商品新聞社於1977年聯合組成合眾-商品新聞社,向美國加拿大以外的國際商業界提供經濟新聞。法新社和其他國家的通訊社也紛紛開展和加強這方面的業務。通訊社已成為世界各國信息傳播的樞紐。
從文字圖片報道到電視傳播,再到傳播手段的融合,正是通訊社系統內各要素不斷重新組合、資源不斷優化配置的過程。通訊社將不僅是文字、圖片信息的總匯,也是圖像和多媒體信息的集散地。在這個信息超級市場上,顧客可各取所需。
新華社近幾年來充分運用先進的信息和網路技術,建成並投入使用多媒體資料庫等一批技術建設項目。新華社多媒體資料庫已存儲2000多萬條文字信息、130萬張新聞圖片和圖表、3000小時音視頻新聞信息。新華社日播發新聞信息稿11000多條,圖片900多張,音視頻新聞20餘條。互聯網用戶可通過新華網,瀏覽新華社每天播發的采自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
由此可見,隨著現代傳播手段和技術的日臻成熟和融合,位於各國信息高速公路終端的多媒體化傳播,必然會成為通訊社發展的新趨勢。

四大社
編輯

哈瓦斯社
世界上最早誕生的通訊社,一般認為是由法國人哈瓦斯於1835年組建的哈瓦斯通訊社。
1826年,哈瓦斯組建了一個新聞社,提供新聞和翻譯外國報紙的材料,其訂戶主要為外交官及貿易、金融界人士。他建議報界訂用稿件,卻遭到拒絕。
8年後,法國出現了廉價報紙。與政黨報紙不同,廉價報紙不重言論,而重消息。根據這種的變化,哈瓦斯乃於1 835年,正式創辦哈瓦斯通訊社,招聘記者、採集新聞並開辦迅速翻譯外國報紙新聞文章的業務。一些廉價報紙紛紛地加入到客戶的行列。哈瓦斯本人和哈瓦斯社由此在法國新聞界確立了重要地位。
巴爾扎克於1840年在他主編的《巴黎雜志》上寫道:「一般人都認為巴黎有好多家報紙,但是說老實話,嚴格點說,全巴黎只有一家報紙,那就是曾在盧梭大街開過銀行的哈瓦斯先生經營的『哈瓦斯通訊社』編發的新聞稿。這家通訊社的辦事處坐落在郵局前面,因此,世界各地的報紙都會很快就到了哈瓦斯的手裡,換言之,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要最先獲知世界各地的消息。從這個意義上說,除外交機關外,哈瓦斯無所不知,無事不曉。」
為了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哈瓦斯社不斷地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來改進現有的傳遞系統,擴張業務范圍。
1840年,哈瓦斯開始訓養信鴿,展開了布魯塞爾——巴黎和倫敦——巴黎的信鴿傳遞業務。
1845年又在羅馬、布魯塞爾、維也納、馬德里及美國等地設立分社。
當有線電報實用化後,哈瓦斯社又於1848年開通了巴黎與布魯塞爾間的電報傳遞業務。
1857年,它又與法國廣告機構和地方報刊簽約,以通訊社提供的新聞交換各報社的若干廣告版面,然後將版面出售給各廣告客戶。這種將通訊業務與廣告業務合並起來的方法極為成功,它既擴大了通訊社新聞在社會上和報界的影響,又解決了通訊社進一步發展的資金需求,從而使該社在新聞界站穩了腳跟。
1859年,哈瓦斯社又與英國路透社、德國沃爾夫社答訂交換新聞的合同,不久又開始利用連結歐美大陸的大西洋海底電纜。哈瓦斯社的業務已經擴大到了世界性的規模。

沃爾夫社
沃爾夫通訊社是德國通訊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規模最大的通訊社之一。其創辦者伯恩納德·沃爾夫曾在法國哈瓦斯通訊社短暫工作過。1848年回德國接任柏林《國家日報》社長。為了降低該報的采訪成本費用,於1849年成立了沃爾夫通訊社。
1856年,與路透社交換經濟及股票行情
3年後,又與路透社、哈瓦斯社及紐約美聯社共同簽約,交換政治及經濟新聞。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大陸電訊聯系尚未暢通,所以直到60年代,沃爾夫社才能對德國的報紙及商業公司,經常性地提供消息服務。

路透社
路透社的創立者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訊社當翻譯。1849年離開該社,在德國的亞琛設立通訊機構,利用信鴿向布魯塞爾傳遞商業及股票行情,但效果並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纜鋪設成功。第二年,路透於倫敦正式創辦了路透社。其傳播的內容,大部以商業消息為主,訂戶多為銀行家及證券經紀人,後來才逐漸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消息報道。
路透社一開始得不到倫敦報界的支持,處境艱難。如《泰晤士報》便是反對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倫敦《廣知晨報》在路透的鼓動下,成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緊接著《每日電訊報》、《前鋒晨報》、《晨間郵報》、《標准報》等相繼成為路透社的經常客戶。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採用路透社的消息了。在得到倫敦報界的支持後,路透社的業務迅速膨脹起來。美國的南北戰爭、歐洲的法德關系,成了其國際報道的重點。同時,路透社還將觸角伸向了未被開墾的亞洲、非洲、大洋洲,並同歐洲其他兩大通訊社展開競爭。
在1870年前,路透社終於確立了自己的優勢地位。
路透通訊社簡史
1851 年,德國人朱利葉斯·路透( Julius Reuter )在倫敦創辦。
1858 年,爭取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倫敦的《廣知晨報》,後來《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採用路透社的消息,終於取得倫敦報業的認同,發展成為提供經濟、政治、外交、軍事和其他消息的新聞通訊社。
1872 年,路透社不但在歐美已遍布分支機構,而且在埃及、印度和日本都建立了分社,儼然成為聯結歐、美、亞、非的「新聞通訊帝國」。
1941 年,路透社改組成為英國報業聯合組織的托拉斯。

美國聯合社
1848年,墨西哥戰爭期間,為了及時報道這場戰爭,紐約市的6家大報成立了一個聯合採訪部。戰爭結束後,那6家報紙又出於共同采訪國外新聞的目的,在聯合採訪部的基礎上,合股組織了「港口新聞聯合社」。這6家合股人,共租用兩條船,迎接入港的歐洲船隻採訪新聞,所需經費由合股人分擔。1856年,港口新聞聯合社改組為紐約新聞聯合社。此後,紐約新聞聯合社便迅猛地發展起來。
哈瓦斯通訊社、沃爾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現,是作為以贏利為目的的個人企業來創辦的,與報界並無直接關系。
而紐約新聞聯合社,一開始就是以報紙之間合作社性質的組織出現的;其存在和發展的目的,不在乎營利,而在於為報紙提供消息。

各社簡介
編輯

路透社
(Reuters):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訊社之一,也是英國創辦最早的通訊社。1850年由保羅·朱利葉斯·路透 (Paul Julius Reuter)在德國亞琛創辦,1851年遷址到倫敦。創辦人路透原為德國人,後加入英國籍。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訊社擴展成為一家大公司。路透社名義上是私人企業主所有,實際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國的官方喉舌。路透社新聞報道的主要對象是國外,它的國際新聞緊密配合英國政府的外交活動,它對體育新聞也很重視。該社的經濟新聞主要是商情報告,為英國和西方大企業服務。

美聯社
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的簡稱,是由多個成員單位聯合組成的合作型通訊社。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1947年)成員范圍擴大到 廣播電台 、電視台,而且允許非社員訂購稿件,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該新聞機構編輯部門有總編室,國際部,對外部,經濟新聞部,體育新聞部,圖片新聞部,特稿部,廣播新聞部, 1994年 又增設 電視 部(APTV)工作中心在倫敦,通過亞洲,拉丁美洲,北美 和全球服務四條專線,向全世界電視用戶提供聲像新聞,用6種文字發稿。

法新社
全稱為法國新聞社,成立於1944年,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和合眾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前身是由夏爾·哈瓦斯於1835年創建的「哈瓦斯通訊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 英國路透社創辦人朱利葉斯·路透,德國沃爾夫通訊社創辦人伯恩哈德·沃爾夫都曾在該通訊社工作過並加以仿效創辦了自己的通訊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瓦斯社的業務迅速發展,僅在巴黎就有工作人員300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淪陷,但哈瓦斯社並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為戰爭所迫而離開新聞社的工作人員紛紛返回。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