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特斯拉一股多少錢
特斯拉一股的價格為774.38美元。以下是關於特斯拉股價的幾點關鍵信息:
- 當前股價:特斯拉股票的最新報價為774.38美元/股。
- 股價變動:與前一天相比,股價上漲了0.40%。
- 成交量:當天的成交量為1169.75萬股。
- 總市值:特斯拉的總市值高達1395.78億美元。
- 歷史表現:自特斯拉2010年6月在納斯達克上市以來,其股價已經翻了40多倍,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貳』 上市十年五大節點,特斯拉如何超越豐田成全球市值最高車企
全球車企苦苦應對疫情侵襲之時,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迎來歷史一刻。
美國當地時間6月10日,特斯拉股價第一次突破1000美元,截至收盤時間,股價上漲8.97%至1025.05美元,總市值達到1901.22億美元,首次超越豐田汽車成為全球市場價值最高的汽車公司。
這個過程快得有些不可思議。截至目前,特斯拉成立僅17年、年銷量不足50萬輛,尚未實現年度盈利。不少業內聲音仍然認為特斯拉不過是站在風口上起飛的「豬」,但它就這樣終結了豐田多年「全球第一」的神話。
此前2017年4月特斯拉市值超福特,成為美國市值第二的車企;同年8月,特斯拉市值超通用,成為美國市值最高的車企;2020年2月,特斯拉市值超寶馬和大眾總和,成為全球市值第二的汽車公司,6月,超越豐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
它是如何一步步邁過千元股價大關的?對此,澎湃新聞梳理了特斯拉上市十年的五大關鍵節點,簡要回顧特斯拉的「成長史」。
2010年6月29日,特斯拉以每股17美元的價格登陸納斯達克,成為1956年福特汽車公司之後,第一家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汽車公司。
對於這樣一家「不走尋常路」的汽車上市公司,華爾街對特斯拉股票大體上是友好的,但實際上卻是「叫好不叫座」,中間更是經歷了三次暴跌:上市之後第4個交易日暴跌16.1%;
上市滿180天,禁售股可以自由賣出當日,股價暴跌15.1%;2012年1月13日,特斯拉副總裁兼總工程師彼得?羅林森、汽車和底盤工程總監尼克?桑普森離職,股價暴跌19.3%,創下單日最大跌幅。
當時間劃至2012年6月,特斯拉迎來的第二個關鍵的發展節點——Model S大規模交付。不過,在剛剛經歷4年磨一劍的超級跑車Roadster之後,特斯拉開始陷入嚴重的流動性困境,華爾街也對其能否完成Model S大規模生產持懷疑態度,更何況,當時,Model S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只是停留在圖紙之上,頗有幾分「PPT造車」的意思。
不過,馬斯克並沒有輕言放棄,他一方面通過股權質押從銀行獲得資金,另外一方面提議谷歌以110億美元收購特斯拉,其中60億美元相當於特斯拉的市值,而另外50億資本用於工廠擴張。當然,最後兩者並未談妥,但足以見得馬斯克的孤注一擲。
有意思的是,就在特斯拉被業內質疑在破產邊緣徘徊之際,Model S的銷量卻出現了轉機。2013年5月8日,對於特斯拉來說,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實現首個季度盈利,營收為5.62億美元,利潤為1100萬美元。
這份財報標志著特斯拉開始扭轉頹勢,第二年,Model S獲得了行業的多數重要獎項,股價上漲了5倍至逾200美元。
隨後,特斯拉趁勝追擊加快了擴張的步伐:2014年,特斯拉宣布在內華達州建立Gigafactory(超級電池工廠);2015年,特斯拉發布旗下第二款量產車,純電動SUV Model X……
而真正讓特斯拉股價「一飛沖天」的是2016年,這家電動車企宣布推出旗下最便宜的入門轎車——Model 3,這款車在美國起售價僅需3.5萬美元,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消費者的極大關注,其預定量一度達到50萬輛之多。
隨著Model 3在2017年中旬開始量產,特斯拉也並非一帆風順。量產初期,Model 3面臨了嚴重的產能問題,2017年第四季度Model 3隻生產了222輛,2018年的產能提升也不如預期,馬斯克甚至睡在工廠里,監督產能爬坡,並表示「Model 3產量是特斯拉優先順序別最高的事項。」
2018年8月,還有一件看似頗為「反常規」的事件發生,馬斯克突然在推特上表示欲私有化特斯拉:「我們正在考慮以420美元/股的價格收購特斯拉股票。」隨後,馬斯克被美國政交會指控欺詐,丟掉了董事長的職位。
但隨著Model 3的產能問題得以解決,車市再也無法勒住這匹「脫韁的野馬」。特斯拉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交付量創紀錄,Model 3交付79600輛同比增長42%,不但實現年內首次盈利,連現金流都轉正。2019年年底,特斯拉在上海工廠投產,並宣布將在柏林建設第三座工廠。
2020年2月,特斯拉市值超過寶馬與大眾的總和,成為全球市值第二的汽車公司。而僅僅4個月後,特斯拉市值超豐田,成為了全球第一。
回顧特斯拉上市10年路,伴隨過鮮花和掌聲,也經歷了質疑與嘲諷,但它已成百年汽車製造史中再也無法繞過的濃重一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