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天然氣工業的發展現狀
一、天然氣工業的特點
1.探明可采儲量穩步增長
2006年,全國累計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為3.84萬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了10%。其中,中石油累計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2.80萬億立方米,占當年全國探明可采儲量的73%;中石化0.72萬億立方米,佔18.8%;中海油0.32萬億立方米,佔8.2%。截至2006年底,全國剩餘天然氣可采儲量約為3.09萬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0.24萬億立方米,增長幅度約為8.4%。其中,中石油剩餘天然氣可采儲量為2.22萬億立方米,佔全國剩餘天然氣可采儲量的71.8%;中石化0.61萬億立方米,佔19.7%;中海油0.26萬億立方米,佔8.4%
2006年,陸上天然氣儲量增長地區主要集中在塔里木和四川盆地等氣區,海上天然氣的儲量增長海域集中在南海海域和渤海海域。天然氣勘探不斷取得新成果,尤其是在四川、新疆等我國天然氣的主要產區,普光、塔里木氣田等大氣田的天然氣儲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為我國天然氣工業發展提供了更好的資源基礎。
2.生產量和銷售量持續上升
2006年,中國天然氣工業產量為585.53億立方米(其中包括地方產量10.67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86.03億立方米,增長約17.2%。其中,中石油的天然氣產量為442.12億立方米,佔全國天然氣工業產量的75.5%;中石化、中海油的天然氣產量分別為70.63億立方米、62.11億立方米,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12.1%和10.6%。在各氣區中,四川氣區天然氣工業產量最大,超過150億立方米,約佔全國天然氣產量的26%;塔里木氣田開發能力提高,天然氣工業產量突破100億,達到110億立方米,成為中國第二個產量超百億的大氣田,產量增長幅度高達94%,幾乎翻了一番。
2006年,全國天然氣銷售量為491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21.8%。其中,中石油的天然氣銷售量為370億立方米,佔全國天然氣銷售量的75%。中石油的天然氣銷售市場主要分布在西南、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西南市場銷售量最大,為143億立方米,佔全國天然氣銷售量的29%。銷售量增長最快的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天然氣銷售量達到75億立方米,主要是由於西氣東輸。天然氣市場的快速增長,從結構來看:天然氣消費以城市燃氣和化工(包括化肥)為主,兩者占天然氣銷售量的3/4;增幅最大的是發電用氣,天然氣銷售量47億立方米,增幅接近100%,占總銷售量的9.5%。
3.工程建設進展順利,管網安全平穩運行
截至2006年底,全國天然氣管道總長度約3.38萬千米,其中管徑大於426毫米的管道總長度為2.3萬千米。中石油的天然氣管道總長2.8萬千米,佔全國總量的80%。
2006年仍然是天然氣管道建設的高峰期。全年管道建設的總長度為1600千米。主要包括深圳LNG項目外輸管道和淮武聯絡線管道。深圳LNG項目外輸管道是配套LNG接收站的外輸管線,一期工程主要向廣州、深圳、東莞及佛山等四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發電用戶供應天然氣,全線長度385千米,主幹線管徑914毫米,設計壓力9.2兆帕,2006年管線實現全線貫通竣工投產;淮武線為連接西氣東輸管線與忠武線的聯絡線,起於西氣東輸管線淮陽分輸站,止於忠武線武漢末站,管道線路長454千米,管徑610毫米,設計壓力6.4兆帕。
與此同時,從提升現有管網輸氣能力、保障管網安全運行的角度出發,中石油還實施了西氣東輸和澀寧蘭增輸工程,建成了華北地區板808和828地下儲氣庫。
在管道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2006年儲運設施的運行相對比較平穩。西氣東輸、陝京線、忠武線、澀寧蘭、崖港線等國家基幹管道以及華北地下儲氣庫全年安全平穩運行,實現了全年安全供氣。
4.天然氣市場開發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目前,中國6大氣區天然氣已實現了全面外輸,天然氣消費分布也逐漸由油氣田周邊向中東部轉移。尤其是隨著西氣東輸、陝京二線、忠武線、澀寧蘭及聯絡線和深圳LNG項目建成的投產,新的市場區域大面積擴展,新的用戶用氣條件逐漸成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兩湖地區以及干線沿線省區,不斷有新的氣化城市增加,掀起了氣化高潮。2006年天然氣市場開發工作主要圍繞西氣東輸管線、忠武管線、陝京線系統、冀寧聯絡線和引進LNG等市場展開。
西氣東輸工程的目標市場為管道沿線的河南、安徽和長江三角洲兩省一市(上海、浙江、江蘇)。2006年,西氣東輸管道合同用戶均已用上天然氣,全年天然氣銷售量為80.8億立方米,為年計劃用量的116%。尤其是發電用戶的發電用氣量大幅增長,全年用氣量達到20億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的電廠基本上處於高負荷運行狀態。
忠武線的目標市場為兩湖地區。2006年管道沿線城市相繼實施了城市氣化工程。截至2006年底,約有20個城市用上了天然氣,全年天然氣銷售量達到9.1億立方米。
深圳LNG項目的目標市場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項目於2006年6月投產後,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四個主要城市以及管道沿線的部分中小城市用上了天然氣,深圳、廣州、惠州等地的電廠也相繼使用天然氣發電。深圳LNG項目全年實現天然氣銷售量5.8億立方米。
除了以上重點開發的天然氣市場外,陝京線系統的供氣市場也在不斷擴大,供氣量不斷增加,2006年銷售量達到50億立方米;冀寧線以及忠武線等聯絡管道也實現了向沿線地區部分城市供氣。
5.天然氣國際合作項目,或取得突破性進展,或正積極穩妥地推進
在中國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中國石油企業積極地尋求對外合作,穩妥地開展工作。在天然氣引進方面,中國石油企業多線出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液化天然氣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是廣東LNG項目投產。2006年6月28日,總投資290億元的我國第一個進口液化天然氣試點工程———廣東LNG項目正式投產。項目一期規模370萬噸/年。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合營項目25年資源供應合同開始實施。
二是福建、上海LNG項目資源得到落實。福建LNG項目與印度尼西亞簽署了資源購銷協議。根據協議,從2009年年初起,印度尼西亞東固項目每年向福建省提供260萬噸液化天然氣。這標志著中海油和福建省在引進液化天然氣、開拓國際能源供應渠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上海液化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與馬來西亞液化天然氣第三公司於2006年11月簽署了《液化天然氣購銷合同》,合同期限為25年。根據協議,馬來西亞將從2009年開始向上海供應液化天然氣,數量自110萬噸起逐年增加至2012年後的每年300萬噸(約合4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標志著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開始啟動。
(2)其他相關的天然氣合作正在積極推進。
2006年3月,中國與土庫曼簽署了中土天然氣管道總協議,中國計劃每年從土庫曼進口300億立方米天然氣,此前中國已與哈薩克簽署了「關於聯合開展哈薩克至中國天然氣管道可行性研究的協議」。
2006年,中國三大石油公司與伊朗方面加強了合作。中海油與伊朗簽署了一項新的諒解備忘錄,旨在開發伊朗的北帕爾斯(NorthPars)天然氣田,並建造生產液化天然氣的相關裝置。2006年12月,伊朗國家天然氣出口公司宣布,每年將向中石油供應約300萬噸液化天然氣。此外,中石化在伊朗有一個更為龐大的計劃,開發和進口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資源。
此外,中俄雙方正在共同推動中俄兩國已簽署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合作項目,積極落實雙方已經簽署的協議
二、天然氣工業存在的問題
1.中國天然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較低
根據第二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中國天然氣資源總量為38.04萬億立方米,其中陸上29.9萬億立方米,海上8.14萬億立方米。而累計探明儲量只佔其資源量的6%,同世界平均探明程度(42.6%)相比,要低得多
2.天然氣資源分布與市場分布的矛盾突出
根據目前的評價,中國80%以上的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四川、鄂爾多斯、新疆和青海等中西部地區和海域;而經濟較發達和發展速度較快、能源短缺、大氣污染較為嚴重、對清潔能源需求大的城市和地區主要集中在與資源地區相距上千千米乃至數千千米以外的中國東部和東南沿海地區;海域發現的天然氣資源也不可能完全滿足上述經濟發達地區對清潔能源的需求,由此造成資源分布與市場分布的矛盾十分突出。
3.天然氣資源分布地區的自然條件較差
中國天然氣資源大部分分布在條件較差的地區,其中沙漠地區26%,山區25%,黃土塬12%,海域21%,合計達84%。同時,天然氣儲層埋藏深,物性不好,中國大陸有32.5%的天然氣資源分布在地下3500~4500米的范圍內,24.8%的天然氣資源分布在4500米以下的地層內。
4.天然氣產量較低,導致儲采比較大
目前,天然氣年產量僅有270億立方米,以人均來看,天然氣產量20立方米左右,同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如英國人均天然氣產量為1300立方米以上);與此同時,中國尚有1000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沒有動用,儲采比達到70以上。
5.天然氣消費構成不合理
中國天然氣消費的構成,發電佔15%,工業佔16.8%,化工原料消費佔50.8%,城市和商業用佔17.4%;天然氣在能源一次消費結構中僅佔2.1%。而世界各地天然氣的消費構成,北美地區依次為發電13%,工業34%,化工原料4%,城市與商業39%,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的27.2%;西歐國家依次為發電17%,工業24%,化工原料4%,城市與商業45%,天然氣消費占能源消費的19.2%。顯然,同世界各地的天然氣消費構成相比,中國化工原料用氣過大,天然氣消費構成極不合理,消費結構亟待優化,且天然氣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比例也亟待提高。
6.天然氣儲運設施落後
由於長期以來受「重油輕氣」思想的影響和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資金緊張等原因,中國天然氣儲運管網等基礎建設較為落後。到目前為止,中國只建成天然氣輸送管線1.3萬千米,且以地區性干線為主,除四川和重慶地區連成輸送管網外,其他均為由獨立的氣田直接向少量用戶供氣的輸氣管道組成,沒有連接成為輸氣管網;同時,中國至今為止尚沒有建設供調峰用的貯氣設施。
7.天然氣市場機制不完善
目前中國天然氣從生產到消費,存在四個利益主體:油氣田企業、管道輸氣公司、城市天然氣開發銷售商和終端用戶。其中前三者的利益都要從用戶消費中得到,而市場的最終載體只有一個———用戶。此外,中國天然氣的生產經營全部被國有企業獨家壟斷。這種壟斷經營,以「個別成本+利潤」的定價方法,將企業應當消化的費用轉嫁給消費者,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這種以個別成本定價的方法是「本末倒置」的,它違背了價格形成的機制,不利於企業技術進步,最終也損害了企業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