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歐洲主要股市名稱
一般將以下三個視為歐洲主要股市:英國股市,德國股市,法國股市
代表性的股市指數是:德國DAX30指數,英國富時100指數,法國CAC40指數
這些股市指數行情都可以在英為財情上找到:環球股指代表了整個股市的股價表現和走勢。
各只股票行情也可以在歐洲股市網頁鏈接頁面查詢。
『貳』 拜拜,石油
文|Karakush
很久以後我們回看本周一(8月31日),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時代劈叉的重要時刻。
這天的一個大事是,特斯拉正式拆股。原來每股價格2000多美元(約合人民幣13,671元),1拆5,到當日收盤每股報收498.32美元(約合人民幣3406元)。
拆股後,股價變低,發行在外的股數增多(原來你每持有一股,1拆5後,會額外獲得4股,一除一乘保全價值),其他幾乎沒什麼影響。它的目的是降低買進門檻,吸引那些買不起高價股的個體戶入局,更多人更多投資。
今年以來,你可能一路眼見特斯拉從400多刀膨脹到2000多刀,每一天都想錘爆前一天的自己,為什麼越來越愚蠢,又錯過了實現財務自由的風口。現在風口回來了,豬們要飛趕緊。
從我們汽車行業的經驗來說,轉型是高風險高投入的選擇;當然,在時代變化面前,頭鐵也是同此安危。在分析師看來,傳統能源公司可以效仿同樣徒有市場、沒有夢想的煙草公司的做法,把利潤用於高額派息來留住投資者,但是前提也是先恢復疫情前的需求,才有能力維持這樣的手筆。
有朋友可能會質疑,資本市場算個鳥,石油氣能源在全球經濟中還是占據著重要位置。我們要脫虛向實,以實體論勝負。True。資本市場是一個現實的棱鏡,一定程度折射基本面,同時帶著很多很多預期與夢想。
一個有些偏門但不失說服力的實心觀察點,是現代國際紛爭。上世紀90年代,直到本世紀初十年,跨國大戰的導火索都可以追溯到對石油資源的戰略性爭奪;而眼下大國之間的焦灼點,則是在比如華為和抖音這樣的泛科技公司。
或者打個比方,就像捲筒廁紙,全球78億人口,大多數人每天都得用上幾格,海量市場、鐵菊剛需,非常必要,但是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當然,能源還是比廁紙重要得多,所以資本市場各種指數都保留了一些敞口,來來往往的,沒人知道世界什麼時候會突然又開始回歸。或許在一場全球性天災人禍之後,油田都炸了,石油變成了稀有資源,那麼這些大佬可就按著蘋果特斯拉爆錘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叄』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中的事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中有很多事,主要體現在金融、工業、農業等方面。
具體如下:
1、「繁榮」孕育泡沫 股指一瀉千里
20世紀20年代被當時人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一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自己吝嗇的大門。通用汽車公司總裁表示「人人都應該富裕」。胡佛總統也認為,「貧民窟即將從美國消失。」 1929年10月22日的《紐約時報》頭條,「股票還會長。」可是,沒過幾天股市泡沫就開始破裂。其中,1929年10月的最後10天集中了證券史上一連串「著名」的日子: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10月24日,是股市災難的開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紐約數家主要銀行迅速組成「救市基金」,希望力挽狂瀾;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道瓊斯指數跌幅達13%;10月29日,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當天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成交的歷史最高紀錄。
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這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道瓊斯指數從9月3日到12月20日股指,下跌近40%;至1932年年終指數下跌了84%,市值損失超過 70%;再次回到1929年時股指的高點已是25年以後的事了。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2、股災鏈鎖反應引發經濟危機
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紛紛來臨。從1929年到1933年這三年中,有5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汽車工業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量從1929年的550萬輛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萬輛。到1933年,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經濟水平倒退10年。從1929年第四季到1933年第一季,連續出現了14個季度的經濟負增長,累計負增長為-68.56%。失業率創記錄。股市崩潰的1929年,失業率為2.5%,之後失業率迅速上升,到1933年達到創記錄的25%,這意味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失業。經濟危機向全球擴散。1929年經濟危機另一顯著特色是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化國家。世界國際貿易從1929年的686億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億美元、1931年的397億美元、1932年的269億美元和1933年的242億美元。
3、經濟危機中的美國經濟發展,在"大蕭條"中,企業破產l09371家,重工業生產的縮減尤為嚴重,作為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標志的鋼鐵、汽車和建築等行業的衰退更是明顯。據1932年9月《幸福》雜志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8%的人無法維持生計(1100萬戶農村人口未計在內),流浪人口達200萬,僅紐約一地1931年一年中記錄在案的倒斃街頭的案件就有2000餘起。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身材矮小,後來被稱作"蕭條的一代"。
危機期間,一方面生產過剩,消費緊縮,導致商品積壓;另一方面普通美國人卻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貧困。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進河海,使這條河變成"銀河"。由於人們普遍對未來缺乏信心,導致社會道德進一步淪喪,盜竊、斗毆、兇殺案件層出不窮。羅斯福就職之日,胡佛送給新政府一句話:"我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我們無能為力了。"
4、經濟危機終究導演世界性大蕭條
美國: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2036億美元降為1415億美元,降幅高達30%。銀行系統首當其沖,破產數高達10500家,佔全部銀行的49%。失業率(不含半失業者)高達25%。1933年以後,美國經濟進入長時間的所謂"特種蕭條"時期。盡管有"新政"等緩和危機的措施,美國經濟仍然復甦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戰爆發以後的1941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才超過危機前的1929年。
『肆』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及措施
第一次: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解決措施:金融家J·P·摩根的干預,這次恐慌可能影響更深遠。摩根押上大筆自己的金錢,並說服其他紐約銀行家做同樣的事情,以加強銀行體系。
第二次: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一戰」後大興土木,建築費用飆升,帶動了鋼鐵、木材等行業的發展,從而提升了整個工業產值。實體經濟的過分擴張,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物價大幅下降,利潤被不斷擠壓,公司倒閉重組現象頻現。
解決措施:羅斯福新政的整頓銀行,調整工業和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使美國經濟得以恢復並發展,並引導戰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實施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第三次:1973—1975年石油危機
1967年6月5日,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主動發動襲擊,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 1973年,石油售價從每桶2.48美元漲至11.65美元。在一個需求不斷萎縮的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暴漲使需求萎縮突然加劇,生產過剩危機爆發,導致歐美經濟陷入衰退。
解決措施:美國採用削減福利開支,出售部分國有企業,減少國家干預經濟等措施,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第四次:1987年美國股災
1987年9月,美國上調官方利率,聯邦德國也隨美國提高了利率,此舉立即遭到當時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的嚴厲批評。貝克的這一席話引發證券市場恐慌,投資者開始在股票市場和股票期貨市場拋空,由於當時華爾街盛行程式化交易和投資組合保險交易模式,在股市迅速下跌過程中,計算機自動發出的平倉盤加速了股市暴跌,從而導致了股市崩盤。
解決措施: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承諾使市公司略微恢復了信心,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繼續維持回購行為,使股價逐漸恢復。
第五次:2007年次貸危機
由於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主要原因是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華爾街投機者鑽制度的空子,弄虛作假,欺騙大眾。
解決措施:通過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機制,重塑金融監管體系,通過改革住房貸款發放程序來封堵漏洞等措施,使美國逐漸敗落了危機。
『伍』 美國經歷過多少次經濟危機
從20世紀至今,美國經歷了10次大的經濟危機。
一、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當時"市場不幹預主義"占壟斷地位,美聯儲面對股災袖手旁觀,造成了股市崩潰和大蕭條。羅斯福1933年3月4日上台後,著手實施"新政",建立一整套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資、提供銀行擔保、降息等,開辟了政府幹預市場的新路。這是歷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幹預股市行為。
二、1948-1949年: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形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暫時萎縮,兩者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為了緩和危機,1948年,杜魯門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其實質是美國對歐洲進行援助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功緩解了美國這次持續15個月的經濟危機。
三、1953-1954年:戰後第二次經濟危機
1953年7月,上台未久的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朝鮮戰爭。受戰爭失敗的拖累,美國經濟在戰爭中形成的高漲過程被打斷,陷入經濟危機,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9.1%,失業率達6.2%.衰退時間持續了將近1年,直到1954年4月才結束。
為了應付危機,艾森豪威爾不得不用減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辦法。聯邦儲備當局改變緊縮通貨政策,實行放鬆銀根政策,這種作法導致了通貨膨脹。
四、1957-1958年:戰後第三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國經濟戰後第三次陷入衰退,這次危機時間雖比較短,但較前兩次危機嚴重得多,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新情況。美國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了4.2%,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2%.美國的出口競爭力也被進一步削弱。
美聯儲採取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又誘發了1960年的經濟危機。
五、1960-1961年:第四次經濟衰退
美元危機首次出現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美元危機首次出現,美元大幅貶值,美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不景氣,並不斷膨脹。這次危機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機的餘震,也是美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的體現,嚴重地打擊了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鋼鐵業、汽車業和建築業,鋼鐵和汽車等部門的生產量下降一半以上,農業危機也正在深化。危機期間,還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美元危機(1960-1973年先後發生了十次美元危機)。
因此,肯尼迪政府面臨兩難處境:若要保衛美元,緩和美元危機,就必須提高利息率,收縮通貨,這勢必使生產過剩危機惡化;相反,若要緩和生產過剩危機,則必須降低利率,擴張信用,膨脹通貨,這勢必又使美元危機惡化。為此,美聯儲制定了既保衛美元又實現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即採用雙重利率措施,對短期貸款提高利率,對長期貸款降低利率,從而起了抑制黃金外流和克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六、1969-1970年: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
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由於尼克松採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而且帶有長期性和結構性,1972年經濟進入新的高漲階段後,失業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
此次危機還伴隨著嚴重的財政貨幣危機,通貨膨脹加速發展,美元危機頻仍。1970年,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猛增,國際收支逆差進一步擴大,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七、1973-1975年: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世界第二次經濟危機)
七十年代開始,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和信用的擴張,加速通貨膨脹的飛躍發展,滯脹成為困擾美國經濟、政治的最嚴重的問題。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此外,美元的貶值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系。1971年,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元再度貶值10%.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經濟危機呼之欲出。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後,福特政府主張用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反對增加聯邦政府開支,曾多次運用總統否決權反對減稅。1975年第一季度,美國通貨膨脹率達到12%,國民生產總值下降達10%以上,失業率達到8.3%,經濟形勢惡化,直到1976年才緩慢回升。
八、1980-1982年:戰後第七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三次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從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為高漲階段,但37個月時間里工業生產僅增長15.4%,摺合年均約4.8%,比以往各次高漲都低。
舊賬未清,新賬又至。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猛漲,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加劇美國外貿逆差,加深滯脹趨勢。美國經濟三年內幾經起伏,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企業倒閉數急劇增加,相當於1933年的水平。失業率高達10.8%,刷新上一次的記錄。危機期間,物價普遍大幅度上漲,1980年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3.4%.對外貿易逆差也創下364億美元的新記錄,出口值從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直到1981年,里根成為美國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九、1990-1991年: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
里根政府留給1989年上台的布希的是沉重的負擔——高赤字和高國債。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美國陷入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布希以多次降低利率和發動海灣戰爭刺激經濟,但也難以擺脫衰退。
此次危機持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卻保持長期蕭條,復甦緩慢乏力。以"重振美國經濟"的政綱當選總統的柯林頓上台後,即針對里根-布希政府遺留的兩大難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聯邦債務,提出增稅節支、削減財政赤字的具體辦法,即對富人增稅、對中產階級減稅、精簡機構、削減政府開支,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等等。直到1994年,美國經濟開始回升較快,持續增長約4%,通貨膨脹被控制在3%以下。
十、2007年至今: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3月爆發的次貸危機,一直呈現蔓延並深化的趨勢。樓市暴跌沉重打擊了美國和全球的金融市場。在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中,眾多對沖基金淪陷,許多歐美知名大投行相繼中箭落馬,金融機構股票狂跌,資金鏈瀕於斷裂,資本泡沫隨之席捲而來,逐漸發展為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風暴,也是美國金融市場20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危機,其規模之大、影響之遠僅次於30年代大蕭條。
『陸』 美國的產業復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美國1933年開始的藍鷹運動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中,最為重要的是出台了《全國產業復興法案》,該法案推動了美國產業的復興。
羅斯福上任之時,美國工業正處於危機的谷底,工業生產下降達46%。4月初,羅斯福指示他的新政班子重要成員莫利和約翰遜去起草一項復興美國產業的法案。5月初,一群美國產業界領袖雲集華盛頓,共同討論莫利和約翰遜所擬的產業復興法草案。他們發現文本中包含承認勞工權利的條款,面露不悅之色。但是,此刻他們走投無路,拿不出任何其他方法,只好接受了這個草案。他們希望,這個草案能夠加速美國經濟的恢復,使他們擺脫困境。
5月15日,羅斯福將這項法案提交國會討論。經過數周辯論和聽證,國會通過了《全國產業復興法案》。6月16日,羅斯福正式簽署這個法案,並高興地對助手說:「這是美國國會曾經制訂的最重要而意義深遠的法案。」
許多人認為,《全國產業復興法案》是新政的基礎與核心,它規定,將全國產業劃分為17個部門,分別成立協商委員會,制訂公平競爭法規,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水平、工作日數和產品質量標准。法案還規定,工人有權組織起來選派代表與資本家談判集體僱傭合同,並有權組建工會。它要求各企業必須接受最高工作時數和最低工資標準的限制。
為了推行《全國產業復興法案》,羅斯福下令設置全國復興總署,任命約翰遜為署長,領導這個機構。
約翰遜上任不久,在一次與農業部長華萊士的談話中,華萊士告訴他,印第安人有一種他們崇拜的神鳥,叫藍鷹。他受此啟發,決定畫一隻藍鷹作為全國復興總署的標志,在藍鷹下面寫這樣一行字:我們盡自己的本分。從此,人們就把新政中推行與貫徹《全國產業復興法案》的運動稱為藍鷹運動。
約翰遜首先為美國務工商企業制訂一項普遍適應的「公平競爭法規」,其核心內容是接受和執行《全國產業復興法案》。在幾周之內,僱傭1600萬美國工人的260萬美國企業主與全國復興總署簽署公平競爭法規。
在此之後,約翰遜和他的助手們開始忙碌地組織各行業的資本家,制訂各行業的專門的公平競爭法規。他們的努力,取得不俗的成績,許多行業的資本家簽署了自己行業的公平競爭法規。但是,有許多大資本家仍在觀望,美國十大行業僅有紡織業資本家與總署訂立了公平競爭法規。
約翰遜決定,對那些拒絕簽署公平競爭法規的工商企業主施加壓力。他規定,凡是與總署簽署行業公平競爭法規的企業都要在工廠和商店的門口醒目之處,掛起全國復興總署的藍鷹徽記。這個主意其實是羅斯福出的,1933年7月24日晚,羅斯福在爐邊談話中提到:「打起仗來,如果進行夜襲,士兵們都在肩上帶上個耀眼的標記,免得誤傷自己人。根據這個原則,那些跟我們合作,參加全國復興運動的人,也要彼此一望而知。」與此同時,羅斯福政府在全國各地掀起了支持藍鷹運動的聲勢浩大的宣傳運動。紐約市是羅斯福的故鄉,這里組織了25萬人的支持藍鷹運動的大遊行。這次遊行整整持續了10個小時,圍觀群眾達100萬人。參加遊行的有1000名理發師,1萬名銀行、金融、證券界人士,2萬名服裝工人,還有不計其數的雜貨商、珠寶商、屠戶、消防隊員、警察、圖書館員、葯店老闆、出版商、酒吧招待等其他行業的人。
在波士頓,市長將10萬名兒童集合到波士頓廣場,帶著他們宣誓:「我要做一個美國的好公民,保證為全國復興運動盡自己的一份義務,買東西只在藍鷹商店裡買……我決定幫助羅斯福總統,讓美國重新過上好日子。」為了推行藍鷹運動,羅斯福下令,對參加復興運動,簽署行業公平競爭法的工商企業可享受政府在貸款、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並下令所有政府部門只許向那些與全國復興總署合作的工商企業購貨。
約翰遜帶頭執行這一規則。他原來有一輛福特汽車公司生產的「林肯」牌轎車,當福特公司拒絕簽署行業公平競爭法規時,他怒氣沖沖地賣掉了那輛「林肯」車,換了一輛「卡迪拉克」牌汽車。生產「卡迪拉克」轎車的通用汽車公司同意與全國復興總署合作。
面對強大的輿論和政府壓力,資本家們屈服了,石油、鋼鐵、木材、批發商業、零售商業和建築業的資本家很快與復興總署簽署了公平競爭法規,收到了頒發的藍鷹徽章。接著,除福特公司之外的整個美國汽車業也加入了藍鷹的隊伍。最後,美國十大行業中僅存的拒絕簽署公平競爭法規的採煤業也不得不與總署訂立公平競爭法規。到1935年初,美國全國復興總署共批准3577種行業公平競爭法規和208個補充法規。
藍鷹運動推動了美國產業的恢復,股票和債券停止下跌,開始反彈,工業生產指數在幾個月里從59上升到100。
美國經濟形勢好轉後,資本家們不願繼續接受公平競爭法規的束縛。1935年5月5日,在《全國產業復興法案》兩年有效期到來之前,在保守勢力的鼓動下,美國最高法院宣布《全國產業復興法案》違憲,提前將之廢除。藍鷹運動結束了,但這一運動卻開創了美國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歷史。美國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代。